学生研究性学习文章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研究性学习文章(推荐7篇)

学生研究性学习文章 篇1

学生学习励志文章:学霸是如何炼成的

同样是读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老师教,为什么有的同学成了令人羡慕的尖子生?功课遥遥领先,能力高人一等,是他们智商更高吗?其实,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尖子生,这其中的秘诀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件很强大的事情,日积月累的坚持,就能把习惯转化成一种坚实的力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尖子生绝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差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以学为先

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一心向学,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忘我备战。

2.随处学习

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3.讲究条理

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立或指向装好,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曝十寒。

4.学会阅读

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5.合理安排

该做啥时就做啥,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对未懂的内容能多问。

6.善做笔记

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么问题。

7.作业规范

认真审题,冷静应答,把每次作业当作考试,作业工整,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

8.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这一条是重中之重,应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要对答案,这里应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9.学习互助

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10.自我调整

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信心值就不断上升,从一点信心都没有逐渐到有了坚强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通过努力,去想了、去做了。

学生学习励志文章:你特么倒是去画呀!

作者:刘思言

知乎上有人提问,怎样学画画。好多人跑出来通篇通篇教授绘画技巧,绘画入门,绘画基础,以及绘画要买些什么工具。这些答案看过就忘了,只有一位网友说了一句话,让我难忘至今,他说:你特么倒是画呀!突然就觉得有个人不停地在脑子里对我说: Do it! Do it! Just do it.

是的,好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要等到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才能去做一件事。好像条件本身比这件事更重要。比如我有段时间想练书法,就去网上把文房四宝全买回来,另外还买了一些字帖,甚至笔架笔洗垫宣纸用的毛毡布这些小东西都买了,一大堆,结果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练过一个字。后来我又想学画水彩画,我把颜料,画笔,画纸都买了,做好自己的色卡以后,结果又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束之高阁。

我常常为自己这些举动汗颜,同时又能为自己找到各种开脱的理由,比如我没有时间,比如小葡萄要捣乱,再比如家里太小,东西铺不开,等等。我以为这样做我会心安理得。最后我发现,你可以骗得了世上所有的人,但唯独骗不了自己。因为我至今还是在惦记我那些没有开始行动的爱好,我为我曾经的放弃扼腕叹息。

朋友家楼下有一对小夫妻,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俩就骑个三轮车卖凉面,积累资金以后就租了一个店铺卖小面,然后又卖炒菜,现在又开始卖包子和饺子。而且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有手艺的,也没有开店的经验,但他们可以为了面的味道煮几个礼拜的面给自己家里人吃,也曾让进店的客人免费品尝他们新推出的菜品,并让客人提意见。到如今,他家的饭菜虽说谈不上独具美味,但总也能和其他小店的饭菜相媲美。

一开始我做公众号的时候,是可以选择原创或者的,当时我心里想,原创那不是几乎天天都要发自己的文章,我怎么可能做到呢?最开始的时候我也确实有种恐惧,总是觉得自己看的书还不够多,学识还不够丰富,写文章的条件都不成熟。后来发现,我每天都这么写,好像现在写一篇文章也比最开始的时候写一篇原创要容易多了。因为每天都写,好像真的有进步耶!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之间的差距,也是在这里。穷人思维的人想我要赚到一千万的话,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也许我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才可以。因为有一千万的人,都不是像我这样的人。有想法的人也许会从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下手,开始去创造赚一千万应该具备的条件,没想法的人也许就会去买彩票。

富人思维的人不同,他会想我要赚到一千万,那么我需要几年的时间呢?如果是5年,那么我一年就要赚两百万,一个月就是多少,然后再细分到每天每分每秒。也许下一秒,他就已经开始去写自己的投资方案了。也就是说,他从做决定的下一秒开始,已经在为了自己那个一千万行动了,而不是去为那个一千万准备条件,迂回前行。富人思维的人更直截了当,直奔目标。

所以世上哪有什么条件不成熟的,不过都是固步自封的人给自己找的借口罢啦。我们总认为事情都要什么都备好了才能做,所以到最后什么也没做,因为永远也觉得缺了点什么没备好。其实想好了就去做,出现困难了就边摸索边解决,重要的是你一直在朝着目标前进,不退缩不畏惧。

下次再畏缩不敢行动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你特么倒是画啊!我想我能立马满血复活!

学生学习励志文章:生搬硬套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位清华学子分享高三学习经验

班里充满了竞争与压力,而我的入学考试成绩并不让我乐观。

三年前,我带着兴奋的心情踏入了高中的大门。我像个天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新鲜感。在高中,我开始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生活:由于家远,我不得不住进了学校宿舍,在家里被宠惯的我一下子要做太多只能靠自己做的事;由于是实验班,班里充满了竞争与压力,而我的入学考试成绩并不让我乐观。那时刚入校门的我依然如初中时那个勤奋刻苦、严谨务实的我,一进门就开始苦读,迎来第一个好消息是期中考试的第5名。

也许那时真的是太小,也许是从未离开过家,又也许是不曾脱离过父母的导航,第5名让我从自卑中走出来跳上了自信的台阶。自信与自负只差一个字,而且它们的区别也只在一念之间。我把这次成绩定为比别人优越的证据,一下子完全信任了自己的头脑。满足感、虚荣心、骄傲、飘飘然的感觉一股脑涌进来,发昏的我在后半学期沉浸在小说、动画等娱乐消遣中。清楚地记得,在收到期末成绩单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我愣在那里,不知所措。班主任来找我谈心时,我的眼泪不住地淌下,湿了衣襟,湿了我的心……

走进一个优秀的群体首先要忍受与接受的事实是别人比自己聪明。

进入高二后跟同学的交流多一些会发现聪明人真的很多。这时摆正心态很重要,走进一个优秀的群体首先要忍受与接受的事实时别人比自己聪明。我记得曾经我有一个心里不平衡时期,总觉得“哎呀,你凭什么做题比我快呀!”

“哎哟你学习时间比我少,还考得跟我一样好呀!”什么的,后来慢慢认识到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所以现在我觉得碰上很多人比我聪明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人,他们学得很好尽管他们并不聪明。我现在不拿脑袋跟人家比,就好像我不拿相貌跟人家比一样。因为那是天生的,我无法改变。我能改变的只有能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东西,就像学习结果等等。所以我不去偷懒,我相信“笨鸟先飞”。

再有的心态就是不要跟别人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老跟别人比会失去自己,而且会在心中造成一股不平,影响平时正常的学习思考,把心中那股不平散去,追求自己进步后的结果放在别人的尺度上,那样如果发现好似退步之后会很沮丧没有动力。要学会为自己的进步鼓鼓掌然后再继续雄健地往前走,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周围的人疯狂啃书熬夜的时候,我是那样不乱方寸地以自己的方式学着。

高三后进入一轮一轮的复习,很枯燥很烦人所以有人说是“黑色高三”。我的高三相对于那些到高三才开始用功的同学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总的来说,高一、高二的基础还算扎实,所以我的高三就按部就班地走,高一、高二怎么着还怎么着甚至更为轻松些。周围的人疯狂啃书熬夜的时候我还是那样不乱方寸地以自己的方式学着。熬夜是会传染的。我记得我们宿舍一开始有一个人熬夜,后来除了有个同学时不时熬一下,就是我不熬夜了。我问她们困不困辛不辛苦,他们说如果躺在床上想着别人在熬夜学习心里很不自在。这又是一种心态了。我倒觉得没什么不自在。她们熬夜第二天很困,白天就无法集中精力,而我睡够八个小时白天很精神其实很赚,何必吝啬那一、二个小时呢。

高三放松工作很重要,绷得太紧,学习效率会下降,你会有脑袋不转,半天做不出一道题的感觉。

我的高三在被班里气氛感染的同时又加入一些“佐料”,比如看一些杂志、小说集,听一些广播、音乐等等。因为高三嘛,尤其到后面一阶段老做面孔一样的题感觉很郁闷,所以就找一些事情当作消遣来做。有时会在中午跟好多同学聊天或是看他们玩游戏什么的,不过这些不是业余爱好,只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习题大战”中而做。

印象中,我们班学习前几名的到最后都不是拼了命似地学,有时我们几个会在一块儿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说实话,高三的放松工作真的很重要,绷得太紧,学习效率会下降,你会有脑袋不转,半天做不出一道题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高中如果被喻为战场的话,你不仅要打学习战还要打心态战。如果心态好的话你会事半功倍,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会超常发挥;如果你心态不调整好会很影响你正常工作的运行,解下思想包袱,你会觉得干什么事情都精力充沛。

学生研究性学习文章 篇2

1. 紧扣标题指导读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读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 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教师应该时刻注重朗读的指导, 包括标题中朗读的指导。如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 就很有必要把标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从指导学生读准“崛”字开始, 到指导学生流利连贯地读好这个标题, 再到指导学生字正腔圆, 铿锵有力地放声朗读, 步步深入指导学生读好这个标题, 让学生浑身充满力量。

2. 紧扣标题指导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 很多课文的标题中带有本课较难书写、较易出错的生字, 教学标题时就可以与写字指导相结合。教师在板书标题时, 遇到这样的生字, 可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怎么写, 也可以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书写, 教师还可以将标题中的这个字故意写错, 让学生自主发现、改正错误。在低年级可以花足时间对这个生字的书写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练写。例如,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下册21课《我为你骄傲》, “骄傲”一词在标题中出现, 这个词在这一课中的要求是会写, 因为“骄傲”一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第一感觉是很复杂的两个字。因此在教这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观察老师写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词语应该如何识记和书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在学生的回答声中我让学生举起小手和我一起书写标题, 当书写完“骄傲”一词后, 我再引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好这两个字。这样, 在标题中就轻松完成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 教学起来也顺畅自然。

3. 紧扣标题指导说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针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文章标题时, 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标题展开教学, 让学生对标题产生共鸣,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是什么》, 在出示标题后, 教师就可以抛出这么一个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回答:同学们, 读了这个标题, 你们能说一说幸福是什么吗?学生们因有感而发, 所以纷纷发言。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了, 好久没有见到他们, 好久没听到他们的声音, 幸福是爸爸妈妈给我打电话时的那份激动, 给我来信时的那份喜悦。”有的同学说:“我的父母是残疾人, 家里比较贫穷, 幸福是老师、同学、学校关心我成长的那份情谊。”……待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同学们, 保加利亚的作家埃林·彼林心中的幸福是什么呢?让我们拿起课本好好读读, 读完后再说一说。

4. 紧扣标题指导思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现代思维科学也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敏于发现, 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 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章标题刚出现时, 就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标题质疑通常有两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种是:“同学们, 读了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 标题往往就是概括了课文的内容, 是课文的中心句。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 这样的标题, 教师通过自己的质疑让学生回答读标题的体会, 能够很快就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种是:“同学们, 读了标题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这种标题是老师们最常用的, 但是这种教学标题的方法要提醒老师们的是, 老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1)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2)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和筛选, 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要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提问题, 才会提问题, 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跟鲁迅先生学习修改文章 篇3

得知厦大于一九五二年创设了鲁迅纪念室,后与鲁迅文物陈列室合并,成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实地参观却是最近的事。本以为只是一次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了解之旅,没想到还是一次超乎预料的学习之旅。

参观完后,身为新闻专业的我,深深体会到许多大作家在总结写作经验时都会提到的修改的重要性,

尤其是看到鲁迅先生的写作手稿后,更能感受到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鲁迅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这一点可以从纪念馆第二展厅中充分地感受到。第二厅陈列的文物主要为鲁迅在厦门时的历史文物资料,包括一些照片、写作手稿、厦大授课时间表等,展品非常丰富且珍贵,是全馆展出的重点。在有些手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修改过的痕迹,认真研读、分析改动之处,往往更能体会鲁迅用词的精妙,了解他对于写作的严谨态度,对写作也具有借鉴意义。

尽心尽力编写讲义

鲁迅于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厦门大学任教,受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在保存至今的厦门大学《文科教员每周授课时间表》中,我发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授课情况。时间表上记录的是鲁迅的原名周树人,下面对应着开设课程:《小说选及小说史》和《文学史纲要》以及周授课时:6课时。鲁迅给许广平信中曾提及“我的功课,大约每周当有六小时,因为语堂希望我多讲,情不可却。”旁边还展出了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使用的讲义《中国文学史略》。讲义是鲁迅根据授课内容自己编写的,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鲁迅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鲁迅编写的这些讲义,共有10篇,约25000字,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汉代的司马迁,一开始便批判了“仓颉造字”等英雄创造历史的传统说法,极富新意。讲义并没有单独成书出版,而是在1938年编入了《鲁迅全集》。

见到讲义时,我略有惊讶,因为在初中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我就曾经听老师介绍过鲁迅有几项没有完成的写作计划,《中国文学史》就是其中之一,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它的前身。当时一些人狂热地鼓吹“尊孔读经”,儒家思想依然统治着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研究,为了打破旧传统,鲁迅决心“功罪在所不计”,对文学史上的作家及作品重新进行考察和分析,编写一部批判儒家思想的“较好的文学史”。他曾说:“如果使我研究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的事,大概也可以说出一点别人没有见到的话来。”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只完成了先秦至西汉的纲要部分。虽然如此,鲁迅先生爱好魏晋思想文化及人物却是广为人知的,对魏晋文化的了解,让他能在梳理魏晋这段历史、描绘魏晋文化变化的过程中,显得十分从容,叙述彼此关联,脉络十分清晰。上课时,他能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家作品,引证丰富的材料,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

据讲解员介绍,以鲁迅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按照厦大旧存的讲义稍加发挥也能讲得很精彩,但他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并不愿草率从事。当时厦大这方面的图书资料严重不足,为了编好讲义,鲁迅设法到外地买书,向友人借书。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上提到此事时说:“看看这里的旧存讲义,则我随便讲讲就很够了,但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展出的讲义约有交叠的三四张纸,能够大致完整看清楚的是最上面的第一张,内容即是讲义的第一篇:《自文字至文学》,按照当时的书写习惯从右竖排列。讲义非常工整,第一列最上写了题目“中国文学史略”,下面好像是“燎”字,但字迹比较模糊看不太清楚。后面写了“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学”,然后才是正文。文章书写整齐,虽然有修改的痕迹,但并不影响阅读,仔细看去个别地方甚至反复修改过,隐约还有红笔批写的注解。

我第一次参观纪念馆的时候,因为手稿时间较久,加上字迹难辨认,想看懂讲义的内容就非常困难,读了一行我就读不下去了。于是我第二次去纪念馆的时候就专门借了一本《鲁迅全集》,想对照着理解一下。其中有一句“职在通神”,“通”字是后来敲定,最初被涂抹的用字似乎是“连”字,应该是鲁迅觉得“连”字不妥,才推敲后修改。作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鲁迅文章的学生来说,如果能上一堂他亲自讲授的课肯定非常难忘。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但从讲义上看,也能想象出鲁迅先生当时尽心尽力编写教材,力图严谨授课的景象。

《藤野先生》改了90多处

除了认真教授课程之外,美丽的鹭岛风情似乎激发了鲁迅的创作热情,又许是远离斗争让他找回了宁静的心境,当年鲁迅就这样告诉许广平:“这里风景佳绝。”在鲁迅于厦门大学任教的短短半年内,包括书简和日记在内,他共完成了约17万字的作品,存留不可谓不丰厚。在手稿中我甚至惊喜地发现了小学时学过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在鲁迅于仙台医专学医时对他照顾有加,还曾帮他补习课程,鲁迅后来专门写了这篇名为《藤野先生》的文章来怀念老师。手稿虽然有反复修改痕迹却依然工整,用黑色的墨水写在画着红线的信纸上,题目的一部分被完全整齐地涂抹掉,然后在右边另书“藤野”二字,于是“藤野先生”的题目就沿用下来了。《藤野先生》的题目居然是修改过的?学了这么多年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竟然毫不知情。

那涂改之前的题目究竟是什么呢?又出于什么原因进行修改?我使劲地盯着涂改部分,企图辨认出原字迹,但涂抹得实在太均匀,我瞪得眼睛都酸了也没看出什么来,只能回去搜索资料。原来不仅我不知道,在2011年以前估计世界人民都不知道。2011年,日本学者经过长达10年的调查后终将谜题解开,《藤野先生》的原题应为“吾师藤野先生”,而改动的原因现在还没有定论,可能鲁迅先生觉得“吾师”与“先生”重复,就删去了。另外手稿原有副标题“旧事重提之九”,因“旧事重提”是“朝花夕拾”的原名,成集时改为《朝花夕拾》,也就把这个副标题删掉了。

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修改也比较多。手稿中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出于与《藤野先生》一样的考虑删去了。从手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种修改,包括把不确切的地方准确化、增添改动虚词以及拟声化等。比如文章的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早已是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这个“早已”就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鲁迅家的老屋是在1919年12月卖给朱姓医生的,而这篇回忆散文写于1926年9月,因此说百草园“现在是…卖给…了”便不准确,添上“早已”读者就不会把“过去”当作“现在”了。

更令我觉得有趣的是对老先生读书那一段文字的修改,“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呢),千杯未罪嗬(嗳嗳)~~~…”改“呢”为“噫”,避免了与前面文尾的重复,“嗳嗳”改为“嗬”,加强的语气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为使声韵协调,还添加了表示声音颤动的波浪线,让老先生起伏扬抑的朗读声韵更传神了。

曾有人统计过,《藤野先生》中的修改达90多处,其中包括“亲看”改为“亲见”等多处字词、标点的改动调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上修改的地方也有86处(因笔误而改的地方不算在内),这都显示了鲁迅先生在写作文章推敲语言时精益求精的态度。鲁迅在指导青年作家时说:“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他本人对于研究大作家的未定稿也是十分推崇,认为这“的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的确,研究作家手稿,我们往往可以体会到作家当时修改的考量,甚至改换一字都会对文章产生极大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过程。

有关学习的文章散文:高效学习 篇4

第一就是学习方法,为什么有的人学的很轻松而且学有余力?有的人却怎么学都学不好?那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但你却不可以把学霸们自以为很好的学习方法加在你的头上,因为毕竟“快人快学,慢人慢学”你必须自己慢慢的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不过你必须为此付出许多的精力,也必须坚持。

其次就是学习的习惯,我们从小就开始养成各种习惯,习惯用右手,习惯自己做事,习惯自己学习。当然也有不好的习惯,就像习惯晚睡,习惯起床不整理床铺,那么学习的习惯也就像这样需要慢慢养成,老程曾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们必须要学会优秀,习惯优秀,我们的学习才不会那么的费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坚持上课认真听讲,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坚持完成计划,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坚持就做的下来并做的好的,但是要坚持好的习惯,坚持把不好的习惯改掉,坚持自我,不要盲目听从他人。

其实学好就三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坚持,只要好好的做好这三点,学习就不会那么大压力了,成绩也就会随之提升。我们必须要在这最后的一年里努力的学习,努力地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让我们那么久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不要白费,要画上一个完美的、不留遗憾的句号,用我们的青春,好好的努力一把吧!

作者|九仁班 易子暄

管理学习小文章 篇5

引言:当一个人在小范围内做正确事情的时候,这种行为可以感染到周边的人,产生聚合效应,吸引大家都要学习和表现这种行为,形成做正确事情的氛围。

管理者的领导力普遍需要提升,领导力缺失与领导力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氛围压抑。无论从管理者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帮助员工成长的角度,管理者领导力的提升和修炼都是一门重要课程。

关于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有很多说法,比如,“领导是把梯子靠在正确的墙上,管理是沿着梯子往上爬”,“领导是在体制上做事情,管理是在体制内做事情”,“领导是艺术,管理是技术”,等等。这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这句话了。关于做正确事情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一下。

位于日本南部宫崎县的幸岛是短尾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对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洗红薯。科学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非人类种群表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对短尾猴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在沙土里种植一些红薯,走的时候就把这些红薯留下了。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就开始当作食物来吃。由于是在沙土里生长的,红薯上经常粘着一些沙子,比较硌牙。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放到水里洗一下,然后再吃,就不会硌牙了,于是它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这些

猴子也开始用水洗红薯吃,再后来,这些猴子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它的猴子,甚至告诉了其它岛上的猴子。于是,一天,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这就像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出现。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当一个人在一个小范围内做正确事情的时候,这种行为可以感染到周边的人,产生聚合效应,吸引大家都都要学习和表现这种行为,形成做正确事情的氛围。

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正确的事情,提升领导力:

一、描绘一个激人奋进的团队愿景

人们工作除了要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意义。所谓意义,就是员工为什么要从事这份工作,这份工作给员工带来了哪些成长和成就。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给一个医学博士非常高的薪水,却只让他做点钞员的工作,恐怕没有多久,他就会放弃这份高额薪水去寻找一份薪水低很多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无法让医学博士找到工作的意义。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除了带领大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帮大家建立一个激人奋进的团队愿景。具体一点,就是所管理部门的价值定位,管理者要明白,你的部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你的部门能为整个团队贡献哪些价值。

这个工作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第一,部门重点工作有哪些?第二,这些重点工作能为公司创造哪些价值?比如财务贡献、人才培养、顾客满意度、管理(生产、技术)水平、社会声誉等。第三,如何通

过一句话的形式把它们描绘出来?第四,如何把这句话和每个员工的工作结合起来,重新定位员工的职责、丰富员工的职责,使员工的工作更富创新精神和挑战性?

二、建立高绩效的标准

明确了部门定位,接下来,就是定立高绩效的标准,人们不会做你期望他们做的事情,而是会做你考核的事情。那么如何定位员工的考核标准就显得很重要。你是把考核作为工具,仅仅制定一些显而易见容易达成的标准,还是把考核作为你的管理思想,制定高要求的工作标准?显然,后者是更好的选择。

高绩效的标准要结合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要求,把组织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结合起来,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为组织贡献更多的价值。

三、保持关心人的态度

霍桑试验告诉我们,员工的高绩效和环境因素无关,而是和管理者关心人的态度有关,关心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及时表扬员工的成长;第二,及时指出员工的不足,并与员工探讨改善方案;第三,辅导员工提升工作技能;第四,与员工探讨职业发展规划,并提供帮助。

四、营造开诚布公的沟通氛围

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是帮助别人成长,背后指责则是徒生是非。一个管理者要着力在部门内部营造一种开诚布公的沟通氛围,要从启发员工的角度出发,通过问问题帮助员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树立

责任感,形成处理问题的工作思路。推荐一个小工具,咨询顾问团队经营使用这个工具,就是“6个1工程”——掌握一项工作技能、学习一项生活本领、做一次培训课程、读一本书、指出别人一个优点、指出别人一个缺点。经常在部门内部分享各自的“6个1”,既能帮助员工成长,又可以营造开诚布公的沟通氛围。

专家点评:控制不等于领导力,管理不等于领导力,领导力才是领导力。如果你寻求怎样领导,那么:

1、将你50%的时间投资在领导你自己上,包括目的、伦理、原则、自我激励、行为。

2、将20%的时间投资在领导那些比你权威高的人身上。

3、将15%的时间投资在领导你的同行上。

一个成功企业领导者的价值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同时帮助各阶层的主管“把事情做正确”。

领导力的发挥一定要注重榜样的力量,作为管理者,要想让下属做好,你首先要做得比他好,还要热心地帮助他不断提高。

管理者的榜样效应是能激发员工活力,吸引员工接受你的领导的最有力的方式。

要让每个员工清楚地理解他的努力对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有多么重要,还要让每个员工都能够清楚地感到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必须看得见,摸的着,数得清……

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沟通的作用至少有二:

1、帮助老板及时掌握公司基层信息。

2、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二)请学会勉强别人

引言:年轻的时候,最讨厌别人逼迫我做什么事,总觉得所有的事都应该“自动自发”才完美

一个部门主管向我抱怨:何先生,你不知道这件事多难执行,所有的部门都持观望态度,因为会影响他们现有的工作,我无权命令他们,也不想勉强他们,公司可否暂停或中止这项计划?

他的抱怨早在我意料之中,因为他负责的这项工作确实困难,许多地方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流程,再加上原有工作已很令人烦忧,所有的人都期待能放弃这项工作。但基于许多原因,公司不能放弃。

我告诉这位主管:你是无权主命令他们,但你推行的是公司的政策,理论上他们不乐意配合,可也不至于严词拒绝。你要用各种方法,勉强他们一起配合,如果你不想“勉强”别人,那这件事肯定办不成!

“勉强别人做事”,这可是我这辈子花了最多时间学习的事。年轻的时候,最讨厌别人逼迫我做什么事,总觉得所有的事都应该“自动自发”才完美。因此长大后开始工作,我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讨厌去勉强别人,尽可能不去勉强别人,也因而面临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事无成,什么事也做不了,让别人觉得一点能力也没有的尴尬状况!

我慢慢发觉,几乎没有一件事是别人乐意去帮你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他人不断的催促、不断的说服、不断的沟通、不断的哀求之下,完成某一件事。

我惊觉,这是一个无处不“勉强”的世界,我更惊觉,人生的真相就是“勉强别人”,而成功的人,就是很会“勉强”别人的人,能

力则是用勉强别人来衡量,不会勉强别人的人,就是没有能力的人。

“勉强”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最粗鲁而直接的勉强叫命令;文雅、含蓄的勉强叫沟通;用道理去勉强叫说服;诡诈的勉强叫欺骗;用好处去勉强叫引诱;炫惑的勉强叫广告;不断的勉强叫锲而不舍。勉强是一切事物的原动力,任何工作、任何任务,都需要不断地勉强自己、勉强别人,才能够完成!

我终于认清真相,勉强原来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因勉强而成长,营业人员因勉强而成就业绩,工作者因勉强而绩效非凡,主管因能勉强别人,而完成困难的任务,老板因能勉强所有的人,而获利赚钱。

勉强伴随着困难而来,因困难,故需勉强;不愿勉强别人,其实是无能力的托词。学会勉强别人,是工作者认清事实、学习成长的开始。

专家点评:

几乎所有成功企业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强人,除了品格强、能力强、大多是态度强,一个没有情感强度的人,当不了头。古人讲:善不领兵,就是这个意思。董明珠是女强人,别人说,她走过的地方不长草;苹果的乔布斯傲慢性强,就连儒雅的宗庆后都说过:搞得好的企业都是比较专制的。什么都讨论讨论就麻烦了,从培养人的角度看,人才都是被逼出来的。西点军校刚入学的新生,第一堂课是被训斥,然后在各种压力的挑战下,战胜自己,极限过后,无坚不摧,勉强需要技巧,但勉强不能没有。

勉强真是不能缺,看看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几乎都是“不准”和“应该”,即使勉为其难,你也要做到。人不能没有压力、没有约束,员工没有对规矩的敬畏,企业没有对规矩的坚守,就谈不到绩效,更遑论成功!

(三)管理好离自己最近的人

引言:真正懂管理的人,不是事必躬亲,而是把离自己最近的人管理好,再通过他们去管理下面的人。

一家大公司的生产部长离任,来接替他的,是一个30多岁的管理学硕士。他上任一周以后,总裁让秘书打听一下他每天都做些什么。秘书回来说,这位新部长大多时间都待在办公室里,属下来汇报工作,他就做指示,没事的时候,他就看书、看报,很悠闲,有时也到车间去转转,但次数很少,而且下去待的时间也不长,看看就回来了。总裁听了以后没有做评价,只是让秘书继续观察。20多天以后,生产部的管理工作开始变得有条理了;两个月以后,生产部的管理工作完全走上了正轨;三个月后,生产效率创公司成立以来的新高。

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指挥家施特劳斯的一件事。1872年,施特劳斯应邀到美国演出,美国方面想让施特劳斯指挥一场世界上有史以来参演人数最多的演出,就是由两万名演奏者参加的音乐会。众所周知,在音乐演出中,指挥的人越多越容易出错,一个指挥家,如果能成功地指挥几百个人同台演出,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何况要指挥两万人呢。很多人都认为施特劳斯不会同意,没想到,当美国方面把想法告诉施特劳斯之后,施特劳斯很爽快地答应了。演出正式开始了,人们都为施特劳斯捏了把汗,担心演出过程中出差错。然而,演出却获得了巨大成功。事后,有记者问施特劳斯是怎样成功地指挥了两万人的演出,施特劳斯说:“是这样的,我把这两万人分成了100组,每组200人,再由我的100个助理指挥,每个人指挥一组,然后由我指挥这100个助理指挥,这样一来,任务就被大家分摊下来了,每个人只需完成各负责的任务就行了,而我,只需要指挥好这100个助理指挥就可以了。”

再回头来接着讲那位管理学硕士。后来,总裁在公司干部会上让那位年轻的生产部长谈一下他是如何搞好生产部工作的,他说的话与百年前的施特劳斯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上任的第一天,把手下的三个副部长召集到办公室开了个会:我把生产部的全部工作任务分成三部分,让他们每个负责一部分,然后让他们照这个办法回去给科长开会,向科长交代任务,让科长再给副科长开会……以此往下类推,最后,到车间班组长那里,每个班组长也就管好几十个人就行了,而我,只需要管理好离我最近的人(三位副部长)就行了。”

习惯埋头于琐碎的小事中的人,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真正的懂管理的人,不是事必躬亲,而是把离自己最近的人管理好,再通过他们去管理下面的人。在战场上,元帅的作用不是冲锋陷阵,而是指挥好手下的将军们,让他们指挥好手下的士兵,从而达到控制千军万马协同作战的目的。管好离自己最近的人,这就是精明的管理之道。

专家点评:管理者首先是管理企业(人、财、物和信息组成的系统结构)其次是管理管理者,再次是管理员工和工作,这三者是同步完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位管理学硕士正是这样做的,他是这个部门的大脑,他了解一线情况,但重点管好管理者。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直接去管理好每一个人,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指挥好、管理好你身边的人,离你最近的人,通过他们再去指挥、管理好更多的人,到最后,连你自己也无法想象,你所指挥、管理的竞是千军万马!

(四)没有培养合格接班人,就得不到晋升

引言:人才梯队建设是企业良性、持续发展的基础,接班人工程就是老板们的安心工程。

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总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困惑和难题——青黄不接,公司总是招不到优秀的新员工,培养不起来几个优秀的接班人。比如,营销总监几年都招不来一个优秀的营销经理;而营销经理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弄不来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结果导致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后断无人,想换掉一个都不行,只能是多年一成不变。

由于没有优秀的接班人和可替代的后备人才,造成老板们总是受制于原先的那些中高层管理者和所谓的那些公司元老和“能人”。

事实上,优秀的员工和优秀的接班人,外面有的是。只是,他们早就被公司的元老和能人给提前干掉了。为公司补充新鲜血液,只不过是老总们个人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因为元老和能人们一旦招来并培养起优秀的新员工,他们势必会受到威胁,搞不好自己的位置还会被取代,谁会做这样的傻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一家公司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所有中高层管理者如果没有培养起合格的接班人,就永远得不到晋升。

这家公司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分公司,集团总公司的老总姓姜,从公司诞生那天起,姜总就在公司管理层办公室的显眼位置贴上一个条幅——没有接班人就没有晋升。比如,营销总监如果培养不出来一个

好的接班人,就永远别想晋升为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如果培养不出一个好的接班人就别想晋升为总经理,总经理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就别想晋升为大区域总经理,依此类推。

除了贴条幅提醒外,该公司还在实际中切实执行。比如,一次姜总曾跟业绩很好的苏州分公司李总说,如果你培养出一个合格接班人,我就把你调回到北京当总裁,至少能管理3个区域。李总听后大为兴奋,在不影响业绩的同时,开始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上来。

一年后,苏州的这位李总开始给姜总打电话,说,“苏州公司我已经培养起一个总经理了,他能力非常强,现在都是他在主抓市场,我只是充当一下顾问而已,你看我现在能不能回北京了?”

姜总说:“好呀,但是你回到北京后,苏州的业绩不能下滑,一旦下滑,你就必须再回去,继续寻找和培养新的接班人。这是我跟你不能让步的约定。”

结果,这位李总在回到北京上任后,依然没有丢下苏州公司不管,经常跟苏州保持联系,监督和指导苏州的接班人,并称,你一定要做得比我还要强,否则,当我重回到苏州,我们都没有脸面相见。在他监督下,苏州的接班人也不敢掉以轻心,业绩一直保持持续增长。

在这家公司还有另外一个案例,一位姓周的小伙子刚来公司因为字写得漂亮,人也机灵,在开展业务的同时,便被兼职安排成为姜总的御用“写白板”的人——每到姜总有公开的演讲和培训时,他都需要将姜总所说的重点写在白板上。由于业务做得不错,两年后他被提

拔为公司经理,可是每次他还是要帮姜总写白板。于是,他便开始抱怨说,我都是经理了,还要帮姜总写白板,有失身份呀。

姜总听到后,对他说,这不能怨公司,如果你找不到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你就必须永远都要帮我写白板。结果,第二天,这位周经理就开始在公司基层员工中找到了几位字写得好、反应快的人开始培养,半年后,他成功解脱,不再需要为姜总写白板了,因为他培养起了好几位优秀的写白板接班人。

专家点评:好的企业文化里也有一条:没有合格接班人就没有晋升。看一个公司能否持续发展,科学的战略和优秀的人才是关键,这里指的优秀人才就是优秀“接班人”。

无论是对公司老板来说还是对中高层而言,最难培养的就是接班人。我的用人原则之——就是:考核一个中高层干部,在位时,看他的业绩;不在位时,要看他是否为公司培养出了优秀人才和接班人才。

接班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力量,如果接班人才跟不上公司发展步伐,跟不上老总快速提升步伐,那么轻则会造成公司事业的停滞不前,重则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五)制度造就秩序

访美期间,我们一行人乘车行驶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秩序井然。我问美国朋友:在美国超速违章的多吗?他说:有,但极少。在美国我们不敢违章,违章付出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在美国第一次超速违章罚款200美金,并把你的违章记录上黑名单。然后保险公司在你车辆保险费上增加1000美金。如果你是第二次超速违章,罚款增加,车辆保险费用再增加2000美金。如果再有第三次、第四次违章,保险公司就不再给你保险了,让你在美国不能拥有自己的私家车,让你寸步难行。他说,美国的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任何地方2分钟以内都可查到你的不良记录。当你上了这个黑名单,在美国生存那就惨了,在这巨大的成本面前任谁都要掂量掂量。

美国朋友还说: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人。在美国,如果超速不罚款、不上黑名单,我敢说60%以上的美国人都会超速违章。是严厉的制度保证了良好秩序。

我有一位朋友喜欢捕蟹,在美国西海岸领一张捕蟹证仅一美金。每次捕蟹规定你只能捕六只,而且只能是半斤以上的公蟹。公蟹的形状、半斤重蟹的图案尺寸都给了你,只要你按规矩办,你就可经常吃到自己捕捉的西海岸的海蟹。如果抓到你一次超出规定数量或不达重量或是母蟹,那你今生今世就别想再吃到自己捕的蟹,也别想吃到自己钓的鱼了。制度虽小,却十分严厉。在美国,你钓鱼捕蟹都靠自律。你不自律警察和公民都会出面干预,自律的行为保证了秩序,维护了共同的利益,而这种自律说到底是来自对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在我国,往往并不缺少制度,但缺少执行制度的保障体系,许多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较差,使违反制度的人付出成本太小,同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制度属于管理范畴,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比,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的到位上。

关于论语学习文章 篇6

还记得她的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一播出,就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学习之道,……每一讲,都如甘霖,滋润着人们干渴的心,于丹,如一股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点醒了无数迷茫的心灵。于丹和《论语》,一同走入了人们的心中。

《三字经》上说:“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语言,为什么对现代的人们,能有这么大的启迪,论语到底说了什么呢?带着疑问,我到书店买了一本。

读了《论语》,受益匪浅,感慨万千。最大的感触是:遗憾!这么经典的书籍,为什么我们小时常竟然没有看见,身为教育工作者,灵魂工程师,自己都没被塑造过,又拿什么塑造学生的灵魂?我们的社会道德滑坡,与大环境固然有关,但主要就是教育的失误。不要说《论语》,七八岁就应该学习的《弟子规》,成年人知道的有几个?家长不知,又怎么能教育孩子,老师不知,又怎么能教育学生?《论语》虽然只有二十篇,且都是语录体,记录的只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只言片语,但却是字字珠玑。论语在为人处事,个人修养,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对现在的我们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现举几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说,做为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谨言守信,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其它的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真是一语中的,如果人们都这样做人,我们的社会会多么和谐。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短短几句,告诉了我们为人的根本,首先是孝顺,推而言之,不孝顺的人,就不配做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把这些都忽略了,家长只知一味地让孩子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不知道怎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结果孩子不但不感恩,不领情,还越来越没人情,让父母寒心。更有那不孝子,对年迈的父母不赡养,虐待,甚至弑杀,让人觉得,这哪是儿女,这就是畜生。

对于不守信用的人,孔子批评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他说,人要不讲信用,就如车没有了车轮,怎么能行走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失信的危害性,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的例子彼彼皆是,信任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为政者,孔子的话对我们更有启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政法来教导,用刑罚来整顿,老百姓只会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老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老子《道德经》也指出:“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反观现在的社会,法令技巧不可谓不多,可事实呢,钻法律空子者,欺上瞒下者,偷税漏税者司空见惯,正不压邪,人们已经是“民免而无耻”了。

对于财富,孔子的态度更坚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孔子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论是富也好,贵也罢,如果不是由正道而来,就视为浮云。而我们现在的有些人,为了富贵,不择手段,早就成了唯利是图的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们干着缺德事,发着缺德财。清澈的河水变红,变黑,变臭,连地下水都大多变成劣质的了,真是不给子孙留活路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钱。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我想,这不是危言耸听,当权者,始作甬者,应该警醒了。不然,我们怎么面对后人。

每个人都想当君子,那么,论语对君子是怎么定义的呢?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是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让我们不要说的比做的多。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是说,君子对人对事不满意,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则总是怪罪他人,还有君子的“三愆”,“三畏”,“三戒”等等。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可谓俯首皆是,这些都可当做我们做人的标尺,行事的准则。如果人人都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人与人之间相处会多么融洽,会减少多少矛盾,自己的心情又会多么的愉快呢?

一部《论语》,佳句箴言数不胜数,无论是个人的修身,齐家,还是当政者的治国平天下,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宝典。《论语》,能开启我们的人生智慧,解决诸多的人生困惑。传说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们普通人,哪用半部,哪怕只记住一两句,并终身行之,就会是一个坦荡荡的君子了。比如,“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这一句,还不够我们学一辈子吗?

教会学生自己修改文章 篇7

我曾经做过一次实践调查,一学期以来对学生的每次作文都认真批改,有眉批,有总批;篇中的字、词、句、标点也是精心删改,真可谓“精批细改”,可是全班53位学生,对教师这样的批改,并未引起重视,调查统计,发下作文本后,只看分数不看批改的学生是33人,占全班的62.3%;看了分数又看批语的是11人,占全班的20.7%;能比较仔细、全面看教师批改的学生只有9人,占全班的17%。这虽不能说“劳而无功”,但至多也是“劳而少功”呀!

因此,我认为精批细改要不得,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自己修改文章的本领。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凡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用过功夫的。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后来改过数十次,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改,真是言简意赅,改到妙处,欧公直到晚年,“尝日窜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鲁迅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学生作文虽然不能与大家名师相比,但我认为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

其次,教师要作自改的具体指导,学生开始改自己的文章,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就要教给自改的步骤和方法。一开始教师可以挑一两篇文章,打印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学生共同修改。这种修改是带有一定的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大致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看文章的审题立意是否正确,如果在这方面有较大的问题,那就要重写;第二步,看结构是否合适,详略是否得当,然后或作调整,或作增删;第三步,修改语言文字,一字一句,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有时稍改动几个字,文章的思想性就会得到加强。使用标点符号时,也要分清句逗,合乎规范。

通过师生数次共同修改,学生就在实践中逐步懂得怎样修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改,但教师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平时还要教育学生“多改”,古人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之说。有的文章一时改不出就可以过段时间再改。清朝唐彪认为:“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何故也?凡人为文,心思一时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留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因此文章写成,经过修改一番后,可以暂且收起来,过段时间重新修改。学生的旧作可以过段时间,甚至一学期后再拿来修改。

对于学生修改有困难的文章,可由教师帮助修改,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同桌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时修改自己的文章往往不易发现问题,自己认为是“精彩”之笔,也很可能是累赘之处,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就容易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为了更快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还应多看别人修改的文章,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宋时朱弁讲道:“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到宋子京唐史手稿一册,归而熟视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字句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因此,平时如能看看别人修改的文章,特别是名家的手稿,这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修改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上一篇:中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比较研究及启示下一篇:小升初面试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