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研究(精选9篇)
《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幼儿园
戴佳、叶婷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研究综述
儿童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把教育归结为习惯的养成,如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然而,现在的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却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不能爱惜和正确使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坐姿、握笔姿势不正确,做事拖拉等。对于这些就要踏入小学校门的大班幼儿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目前的现状 1.国内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已经受我国诸多教育者关注,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著作等。但侧重点都是基于中小学生的,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存在诸多的不适宜。此外,很多幼教工作者对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养成也多有尝试,但明显带有小学生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所借鉴的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经验,将幼儿的学习习惯还是局限于看书写字等,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将幼儿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割裂开来,忽略了生活即是其学习内容、游戏即是其学习方式等一些幼儿期所特有的发展规律。
顺应儿童年龄特点,避免内容形式的片面化、方法策略的小学化;在借鉴、吸收与利用的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提炼出适合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仍具有必要性。
2.国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习习惯量表的编制伴随学习技能量表而出现。起初使用者们并没有使用特定的学习习惯问卷,而是在学习态度问卷和学习技能问卷中有学习习惯的测查项目。以后才出现专门用于测量个体学习习惯的问卷。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学习习惯问卷主要有学习习惯问卷,来自尼日利亚,主要测查学习的时段和时长、所使用的方法和学习的内容;学习行为量表,来自美国的学习行为量表。
(三)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
1.研究价值:
(1)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前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人对于什么是幼儿的学习、幼儿早期该学
——级别:园级微型课题
组长:戴佳、叶婷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什么、该如何学等问题还存在一些误区。如谈到幼儿学习,就联想到认字、写字、做算术等,习惯性地认为学习就是拿着书本竖着耳朵听讲、拿着笔反复地练习等学业活动,这是把幼儿学习功利化,也是幼教“小学化”的根源,违背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当今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更注重于顺应儿童的天性,回归教育的本源,严禁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小学化”做法。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特别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品质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学习习惯是核心要素之一,是极其重要的效能因素,爱学习、会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关注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必要。
(2)幼儿发展与学习方式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发展多么重要。
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在倾听教师和同伴讲话时,有插话现象,似听非听,眼睛乱看,三心二意,不把话听完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非常不利。而目前很多人都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小学阶段,忽略了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学习,幼儿生活就是其学习的内容,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游戏就是其学习的方式,幼儿是在生活、游戏中学习、发展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关系密切,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游戏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现代公民素养养成的需要
良好的现代公民素养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幼儿形成现代的公民素质。在幼儿园的养成教育中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有其研究存在的价值。从学习习惯入手,努力提高个人现代的公民素质,是推进学校现代化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
2.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将注重积累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如采用爱心激励策略、智慧言传策略、“1对1”观察策略、图谱指导策略、游戏巩固策略等,并针对这些多元的策略与方法,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创新,在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中形成具有我园园本特色的策略。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大班幼儿”是指“5-6岁的儿童”。关于学习习惯的理解,首先要追溯到“习惯”这一概念。在心理学概念中,习惯是个性心理倾向的一种表征,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
——级别:园级微型课题
组长:戴佳、叶婷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个体通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方式或倾向。具体包括常规行为学习习惯、自我监控学习习惯、过程表现学习习惯、策略使用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习惯。
三、研究目标
1.构建适合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目标体系,探索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实施策略。
2.通过实践和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改进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教师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进行深入研究。
3.幼儿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1.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内涵、价值的研究
基于多元的文献学习,建立理论资源包,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内涵进行理论梳理,明确“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的意义和核心价值。
2.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目标、要求的研究
遵循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研究要点,构建适合我园该年龄段幼儿的目标和要求。
3.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内容开发的研究
大班幼儿学习习惯教育的内容将以“课程”与“活动”为主,聚焦大班幼儿的常规课程、主题活动、一日生活、特色活动等,充分挖掘、开发指向各领域的学习习惯教育活动,形成适合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主题性”课程。
4.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
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聚焦一日活动,立足全体,关注个体,积累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5.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案例的研究
关注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以某一幼儿的某一行为为例,围绕目标、内容、关注点、发现问题、纠正策略等五大维度,进行观察、剖析、指导,形成该年龄段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精典案例。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跟踪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力求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把握研究方向。通过文献分析,为课题实施提供素材和依据。
——级别:园级微型课题
组长:戴佳、叶婷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2.行动研究法:教师们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以解决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策略这一实际问题为目的,针对日常教育活动中和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在其过程中,我们既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反思和研究过程,努力实现研究与实践的融合、行动与思考的统一、反思与改进的结合,努力用专业的视角来观察、内省并改进在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的教育实践。
3.问卷调查法:在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同时,我们还辅以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调查、访谈,对幼儿的跟进式观察,为策略的形成获取真实的数据和原始的基础性资料。
4.观察法:对幼儿日常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观察记录。
5.个案跟踪法:随机选取班上几个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6.经验总结法:对课题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回顾、分析、总结、调整工作思路。
六、研究阶段步骤
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启动阶段(2018年3月——2018年4月)
(1)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理论,对“习惯”、“学习习惯”作出初步的概念鉴定,并制定出课题方案。
(2)多方学习,对幼儿、家长、教师分别制定“大班幼儿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并针对抽样幼儿作出前分析报告,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进行园部微型课题开题论证,确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及开题申报评审书。2.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8年5月——2018年10月)(1)探索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内容、目标和策略。
(2)全面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开展多元化的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活动。(3)用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个案分析,制定评价体系。
(4)积累成果,参加园部微型课题中期评估。
3.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1)对抽样幼儿进行后测,将前后结果比较分析,检测汇总,形成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后期调查报告。
(2)梳理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系列成果,如: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课程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3)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4)参加园部微型课题现场结题活动。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幼儿园层面:
——级别:园级微型课题
组长:戴佳、叶婷 微型课题:《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1.构建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体系。
2.开发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课程内容。
3.探索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4.积累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系列成果:理论资源库、课程集、活动集、论文、案例集、调查报告等。
(二)教师层面:
1.通过有讲授、有讨论、有实践、有反馈的园本科研,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2.提高教师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观察、分析、评价、指导及养成策略等综合能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形成正确的教育方法。
(三)幼儿层面:
1.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级别:园级微型课题
一、生活与游戏相结合
(一) 以生活常规习惯为基础
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综合的重要途径。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 会类化到学习习惯中。由于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开始逐步形成, 幼儿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制定班级的行为规范, 并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建立习惯的检查、督促制度。教师不断指导幼儿的正确行为习惯, 对于习惯不好的幼儿, 会经常反复地提醒。例如, 开展“争做老师小帮手”的活动, 让孩子参与班级管理。
(二) 以图片的方式提供直观的范例
运用具体形象的墙上图示暗示, 将各种常规的培养体现在墙 (地) 面上, 使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理解并遵守常规。教师在创设教育环境时, 把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环境的布置中, 给幼儿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正确的看书习惯和姿势, 在图书角粘贴小朋友正确坐姿的照片等, 增强幼儿的关注度, 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熟悉图片的内容, 使之有努力的目标。
二、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 通过游戏、谈话、操作、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 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
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去倾听。如, 大班晨间阅读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阅读时经常让幼儿回答“故事讲到哪里了?”“故事中怎么讲的?”等一些问题, 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复述。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发现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注意力明显的增强。这个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思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 激发合作兴趣, 提升交流合作能力
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合作, 教师引导幼儿在每天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分工。自主游戏为幼儿的合作交往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丰富的内容。游戏中, 教师通过榜样范例、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懂得互相商量, 共同游戏的乐趣, 并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同时, 教师经常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 在适当的时候, 提出适宜幼儿小组合作的问题, 并展开学习。另外, 教师启发幼儿各个游戏小组之间进行活动的展示与交流, 使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协商、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 培养幼儿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仍处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期, 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更加明确, 要求要更加清楚。有些幼儿胆子小, 回答问题时声音小或者不敢讲话, 那么教师就要不断地表扬与鼓励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评价, 如“你回答得真棒!”“你是爱动脑的小明星!”激励性的语言使幼儿树立了自信心, 起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另外, 教学中多创设幼儿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幼儿尽情表达, 保证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发言。
三、熏陶与体验相结合
根据幼儿兴趣与需求创设相应的周围环境, 对幼儿进行长期的环境熏陶。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孩子在游戏和生活实践中, 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等互相交往和接触, 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经验。通过制定游戏活动等规则, 情景表演, 让孩子自己分析行为的对错, 使孩子在自己的头脑中有正确的思维, 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对幼儿的要求可以逐步提高, 学着自己管理自己的东西, 整理自己的用品等, 孩子经过学习思考、主动练习, 他们积极自主的态度和探索学习兴趣就逐渐地形成了。
四、班风与家风相结合
开展家长开放日、家访等多种家园合作形式, 达到班级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方式方法, 并观察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制定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观察表, 每个月末, 教师把幼儿的表现记录在表上, 让家长有所了解。同时, 家长也要反馈幼儿在家庭的表现,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观察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 对幼儿存在的不良习惯继续共同培养。
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 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并持之以恒。让好习惯促进幼儿潜能更好地发挥, 使孩子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习惯;大班幼儿;受益
大班是幼小进行衔接的阶段,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面临着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幼儿园生活向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小学生活过渡,生活与学习上需要用很多时间去磨合衔接。要想很好地完成幼小衔接工作,家长与教师就应该从思想和心理上及早准备,及早衔接,加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小学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加强大班幼儿观察习惯的培养
首先应对幼儿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养成会看、善看的观察习惯极为重要。良好的观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是通过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和幼儿园的游戏、学习过程中精心培养和训练来逐步养成的。具有较强观察力的幼儿,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事物间的联系和事物不太显著的特征。它在儿童的学习、工作和对世界的认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幼儿学会了观察,就会学会思考问题。教师与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外面接触社会,参加远足等活动,让幼儿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家长要时常提醒孩子,要对周边的事物多看看,这样幼儿就会慢慢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加强大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会给幼儿的一生带来益处。倾听是指认真、仔细地听别人讲话,并且还要对他人话语的意思加以理解。首先,倾听是语言表达的前奏,只有认真、仔细地倾听了,在发言时才能理直气壮。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倾听可以让孩子更愿意说,可以让孩子说得更精彩。莫里斯曾说:“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要学会听人家说话。”其次,倾听是学习的基础,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是通过听课与作业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所以,学前期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十分重要。倾听不仅可以让幼儿准确地听取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还会给人留下尊重别人、踏实认真的印象,善于倾听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内在修养。
三、加强大班幼儿勇于发言习惯的培养
勇于发言中的“勇”字是关键,教师应培养幼儿大胆与自信的良好品质。一些幼儿常常因为害怕和胆怯而不善于发言,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话。对于发言的幼儿,我认为应主要给予他们鼓励,对待经常发言的幼儿,不管对错,先肯定他们;对待没发言或发言少的幼儿,也应主要给予他们鼓励,特别是对胆小的孩子,偶尔一次发言也要给予他们极大的表扬。此外,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发言句式,如我觉得……,我认为……,等等。
四、加强孩子读书、看书习惯的培养
书对幼儿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书不但能教给他们知识,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首先要经常捧起书来看,让孩子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1)陪读。家长要陪孩子一起读书中的画面,与他们一起看画面编故事,让孩子对画面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以一边读一边指相应的图画,逐渐过渡到读图书上的文字,让孩子产生对文字的兴趣。(2)演戏。在读完一个故事时要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家庭中可由几个人分饰角色,表演后还可以重复几次,互换角色。让孩子通过儿歌、故事和游戏更加喜爱看书。(3)提问。中大班的家长应向孩子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为孩子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
五、加强大班幼儿正确书写习惯的培养
在做作业之前,应要求他们将该做的事情先做完,如吃点心、喝开水、上厕所等,一旦开始做作业就必须认真投入,不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去做这些事。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要求:(1)端正书写坐姿。(2)眼睛与书要保持合适的距离。(3)正确握笔。(4)书面应干净、整洁。(5)书写内容不求多但求精,规范书写,特别是笔画笔顺。(6)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7)不边写边玩。(8)尽可能不使用笔擦。这些要求在刚开始时家长应在一旁指导,待习惯养成后就无需再陪了。幼儿园一般没有写汉字的要求,但大班幼儿需要学习书写数字,让幼儿学会书写数字时教师应培养他们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认真是抽象的,需要老师来对其加以细化。
总之,教师在对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让幼儿从小事做起,所提要求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久而久之,一定会使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刘美玲.探讨农村幼儿行为习惯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5(1):237.
[2]马文芳.培养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68.
作者简介:张艳华,女;出生于1979年4月,籍贯:浙江;学历:本科;职称:幼教一级;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樱桃班(大班)
一、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各项活动。
(1)在美术活动中,过去我们都是由教师准备幼儿操作的教学材料,常常是既紧张又忙乱,而且孩子得不到锻炼,形成依赖心理。后来我们决定由组长来摆放学具。比如:每张桌上需要哪些材料,有几张红色纸,有几张蓝色纸,剪刀放在哪里,胶水放在哪里等都告诉值日生,使他们在帮助老师工作的同时,逐步形成幼儿能按老师指令完成任务的习惯。
(2)在写字、画画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坐姿和写姿。开学初,从家长问卷中得知,85%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坐姿和写姿,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着重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和写姿。要求幼儿做到“三个一”。时时提醒并树立榜样让幼儿向他们学习,并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协作,在家监督、检查幼儿的姿势。逐步的将“只有坐的正,才能写的仔细”的意识反复强化,加深巩固,经过半年的培养与教育,我们再一次进行家长问卷发现,95%得幼儿的坐姿和写姿基本达到正确,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3)交给幼儿一定的“家庭作业”,初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平日里在搞活动之前,都是由教师向家长交待注意事项。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一种幼儿园的事情对自己无关紧要,都是由家长想着,只有5%的幼儿及时准确地向家长汇报。因此,出现了幼儿不能及时将教师的要求回家汇报,布置得任务有遗漏的现象。而这一习惯在小学里
尤为重要。在小学无论学校有什么事情或教师布置什么任务都是由学生自己回家向家长汇报。为了使孩子们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们注意了平时的培养,有意识的向幼儿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是只对幼儿口述,不写通知,只是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幼儿家长讲一讲,并请家长有意识的提醒孩子“幼儿园里教师有什么任务”,平日我们和家长利用各种形式取得联系,让家长在家也给幼儿布置任务,如:帮妈妈倒垃圾、摆碗筷,让孩子把父母的要求告诉老师等。到学期末进行测查,有90%得幼儿能主动将幼儿园里老师的要求及时向家长讲清楚,并且无遗漏的现象。
二、家园配合,共同重视幼儿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利用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今后入小学的重要作用,激发其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重点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注意力、读写姿势的表现,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填写家长问卷,找准幼儿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今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家长与教师之间经常通过家园联系册、家校路路通、电话、便条等方式反馈幼儿在家、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采取树立榜样,正面教育等方法,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家园联系,使家长们从思想上重视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使教师了解到幼儿的一些学习习惯。如:周华敏小朋友在教师眼里是个挺不错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不错,特别是舞蹈方面很有潜力。但是通过家园联系册,我们了解到她在家里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做
事极缺乏耐心,坚持性较差。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针对他的这些不足进行了个别教育,并建议家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心,如让他画画图、写写字,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家长要注意监督。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他有很大转变,家长反映在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专心认真了。
三、小策略
(一)在师生的直接互动中,教师通过直接教导、树立榜样、强化、情感支持和暗示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幼儿,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首先,在实验观察中发现,幼儿学习习惯的好与坏与教师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直接教导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持。
其次,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师要保持在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使幼儿自控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强化良好行为,当孩子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二)使幼儿明确行动规则,不迁就幼儿无理、缺乏自制的行为观察和实验都表明,幼儿是否明确行为规则,以及对行为规则的明确程度,直接影响幼儿自制力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幼儿提出一定的行为规范时,不仅要使幼儿知道行为规则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要使幼儿明确这一行为规则的含义以及应该如何遵守、执行,从而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不违反这一行为规则而自觉地控制、支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三)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我们培养幼儿的自制力,首先应为幼儿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幼儿要遵守这些作息制度是不容易的,必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为今后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使幼儿学会等待
(2011—2012学上半学期)
幼儿园的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养成幼儿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清洁、讲卫生,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行为就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我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教育中加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方面:
1、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系鞋带。
2、讲卫生,天天洗脸、洗脚;早晚漱口、刷牙。
3、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洗袜子、手帕等。
4、能安静进餐,不浪费粮食,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餐后有条理地收拾餐具,整理桌椅。
5、不买路边小摊上的垃圾食品,不乱吃东西。
6、会整理桌椅做好班级值日生。
文明行为方面:
1、每天上幼儿园时,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离开幼儿园时说再见。
2、对人热情,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学做小主人。
3、尊敬长辈吃东西先请长辈吃。
4、别人讲话时,自己不乱嚷嚷,不说脏话、不说谎话。
5、遵守幼儿园秩序和班级规则,不打架、不骂人、不争抢玩具学会谦让。
6、诚实勇敢,知错能敢。
7、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8、爱护公物,爱惜花草树木,节约用水。
交往能力方面:
1、愿意和小伙伴分享玩具、图书、食品。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有益活动,有自信心。
4、互相谦让,自己有进步不骄傲,愿意学习班内小朋友的优点,能为同伴的进步而高兴。
5、主动与别人交流,同伴之间用普通话交谈。
6、乐意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学习习惯方面:
1、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
2、认真书写作业。
3、课堂三部曲听、想、说。
4、坐姿、握笔姿势正确。
5、听课时坐端正,腿、脚并齐。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原州区第一幼儿园
大(3)班
如何培养超大班额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一点一滴小事开始培养和积累的结果,是恰当实施品德教育的结果。在这期间,幼儿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学前教育阶段势在必行,也是非常关键的。而我园幼儿人数众多,环境限制,无法再开更多的教学班,为此园领导广开思路,寻求多种途径:一边控制入园幼儿人数,一边引领职工探索超大班额幼儿的管理方法,就如何开展好大班额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设置专题进行研究、探讨。我单就如何培养超大班额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浅显的意见:
教师要言传身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五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的90%,在这之后教育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发展,但您精心培植的人才之花在五岁以前就已绽蕾。日本教育家松原达哉也指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一生当中身心发育最显著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抓紧教育和指导,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孩子的一生就毁掉了。”可见幼儿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受益终身。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小班人数在20-25之间;中班人数在25-30之间;大班人数在30-35之间,而我园平均人数都在60人以上,基于我园班级人数众多,班额大,培养幼儿的各种习惯有很大难度,我园教师不辞劳苦寻求良方和积累经验,一直认为在我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于是,我园教师就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每一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60多名幼儿,良好的教师的素质反映在60多名幼儿身上,教师的行为习惯也映射在60多名幼儿的行为习惯上;教师通过传帮带的作用教育各班的60名幼儿;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年龄大的带年龄小的,习惯好的带习惯差的;同年级中,行为习惯好的班级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某某班级的幼儿卫生习惯非常好,不仅班级卫生保持得好,而且经常到大环境拾垃圾,幼儿之间相互监督不准乱扔垃圾。无论班级的大小,人数众寡,教师都严于律己、严格要求每一位幼儿,训练幼儿言行举止,重视培养每一位幼儿的行为习惯,越是人数多,越能显示这名教师的能力。“群龙有首”,教师就是六十名幼儿的“首”,她起着教育的作用、引领的作用,每天默默无闻地奉献,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培养幼儿的行为举止。
教育要抓住良好时机。学前教育中幼儿接收语言熏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0—6岁正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我园教师特别注重细节教育,我园教师面对60多名幼儿生活的大集体,留心身边的每位幼儿,及时表扬、及时引导、及时指正、及时鼓励。如:发现生活能力强的幼儿帮同伴梳头发、系鞋带,及时表扬帮助他人有益身心健康;发现细心的幼儿自觉拾起地上的垃圾,教师当全班幼儿的面夸赞,并诠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发现好动幼儿随便拿同伴的东西,及时制止并批评教育,让幼儿明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看到幼儿午休主动叠好衣服、摆齐鞋子,及时的夸奖幼儿并拍照留下精彩的瞬间,将图片上传到网上,对全班幼儿起一个激励作用;幼儿进餐时,一边说话,一边吃饭,老师及时阻止,并告知幼儿“一边说话,一边吃饭”饭粒可能进入鼻腔或卡住喉咙,引起咳嗽„„通过幼儿在园的生活,我园教师留心身边的这60多位孩子生活中的每一瞥,努力使幼儿改掉一些不良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当中,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某一名幼儿行为,这一名幼儿就成了全班六十名幼儿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就起到了带动全班幼儿的作用,一个幼儿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的引导可以映射到全班,甚至全园。在超大班额的幼儿园,一个班级的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辐射到全园的班级,这样全园幼儿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家园共育,目标一致
目前有些家长基于错误的理解,一心只求从小给孩子多灌输点知识,培养他的一技之长,以为只有如此,他将来在社会上才能“吃得香”。于是在智力上不惜花费金钱和心血培养孩子,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如:儿童霸道,不讲道理是令家长头痛的问题。试问,初生的幼儿一丝不挂地来到人间,有什么霸道可言?这一切还是源于家长和接受一些不良的教育。可见,孩子霸道的苗头已显露出来,如家长再不注意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孩子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很难同其他小朋友相处及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将来长大了很难融入社会。“妈妈爱吃鱼头”就是不注重孩子从小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好披露。
良好的品德教育是行为习惯形成最基本的教育,它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在智力和身体健康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学得好不好?有待考证。而在品德行为习惯形成方面是他们成长中的薄弱环节,不少家长也尝到苦头,也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位爷爷谈到自己的孙子时说到:每次接孙子都要给他买一盒冰激凌,有一天忘了,心想等接出孙子后再一起去买。谁知,他见我手上无冰激凌,不容我解释,就冲我拳打脚踢,老师批评了他,他还不服。无奈只好带他回家,一进家门,他无理地将摆好的饭菜推了一地,然后就躺在地上打滚,哭闹不止。这位爷爷带着懊悔的心情,说:“主要怪我们大人太娇惯孩子了,养成他们任性,行为无约束的坏习惯,责任全在我们大人呀!”有上述这种经历的家长比比皆是。在幼儿园自己的孩子让别人抓了,家长不问情况就劈头一句“你有啥用,别人抓你,你不会抓他。”幼儿在园内有困难、受委屈要告诉老师,老师再对孩子加以引导和帮助,进行良性教育。家长的做法和老师的教育南辕北辙,孩子到底听谁的?幼儿在园5天接受苦口婆心的良性教育顶不上在家2天的耳濡目染的影响。这就是当今社会流行的“5+2=0”的现象!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行为肯定有偏差。由此可知,点滴小事不容忽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和老师对幼儿教育点滴培养的汇集,而且教育目标要一致。
幼儿的好多知识和习惯是通过模仿得来的,幼儿模仿的内容和对象比较广泛,没有选择性,模仿的对象也比较具体,因此家长必须注意好自身的修养,自己品行端正,才能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好动感情,幼儿情绪变化较快,而且自我控制力较差。幼儿虽小,也有和他人交流感情的需要。幼儿的情感正在发展之中,性格只是刚刚开始形成,还不稳定,老师和家长应了解这方面的特点,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对孩子健康心理发展都很重要。如果在幼儿时期不重视品德教育,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很大的障碍。实践证明,幼儿思想品德上消极因素越多,接受良性熏陶就越难,因为要进行再教育,会遇到受教育者的抵制、醒悟、反复直到完全改正等一系列过程。
“合作”是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对幼儿来说合作是指体现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实现共同目标, 最终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茁壮成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 善于与他人合作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品质。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只有在幼儿阶段树立合作意识, 在交往过程中懂得相互合作, 才能让幼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然而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相对较强, 他们喜欢坚持自己的想法, 行为较为独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及采取积极的策略进行教育, 提升幼儿的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 从参与、分工、配合、协商、解决问题, 幼儿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满足, 更培养了合作意识。
二、材料的合理投放为合作习惯的培养创造环境
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很容易因物品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这提示我们为大班幼儿提供实验材料应人手一份, 使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操作和观察上。如在小实验“盐不见了”中, 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一套玻璃杯、搅拌器, 但没有提供人手一份盐, 结果幼儿都想把盐罐占为己有。在教师多次引导下, 幼儿才同意将盐罐放在桌子中间共同使用, 但仍出现“抢盐”现象。此时, 幼儿的注意力完全在“占有”上, 根本不去关注“盐不见了”这一现象。材料的公用成了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干扰因素。在小实验“会变色的胸牌”中, 因“溶液”是共用的, 幼儿在操作中也出现了争抢现象, 导致三种不同“溶液”混用, 影响了实验效果。为此, 教师作了调整, 将三只小瓶子用透明胶捆成一排, 分别装入这三种“溶液”, 并贴上不同的颜色标志加以区分, 棉签也贴上与瓶子颜色对应的标志。由于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神奇的水”和棉签, 不仅解决了“争抢”问题, 也避免了因混用棉签而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因此, 我们会在区域活动里投放需要幼儿合作的各种玩具材料, 如棋类、游戏棒、天平秤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 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三、实践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习惯的指导策略
1.从“心”出发——让幼儿增强合作意识。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仅凭空洞的说教肯定达不到目的, 因为合作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 必须让幼儿在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中体会、领悟合作, 明白怎样做才是一种合作。我们会在区域活动里投放需要幼儿合作的各种玩具材料, 如棋类、游戏棒、传声筒、 天平秤等, 利用幼儿平时最爱玩的传声筒, 让幼儿明白同伴合作的重要性。因为这个自制的传声筒是需要两人合作同时把线拉直了讲话, 另外一头的人才能听得见;反之, 如果线没有拉直、拉紧, 那么声音就无法传出来。让幼儿通过玩传声筒的游戏, 了解只有当两人合作游戏时才有可能成功, 并且鼓励励合合作作成成功功的的幼幼儿儿, , 让让幼幼儿儿在在探探索索声声音音传传播播的的秘秘密密的的同同时时, , 体会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2.授之以“渔”——让幼儿掌握合作技能。虽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但没有很好的合作技能, 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 一些争强好胜、不听别人意见、不愿退让的幼儿, 虽有美好的合作愿望, 却没有取得满意的合作效果, 甚至发生矛盾。于是针对这些情况我又制定了一些措施。第一, 教给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态度, 就是让幼儿愉快地合作。让他们明白, 如果自己不好好地和别人玩 (合作) , 别人也就不会和你玩 (合作) 。第二, 教给他们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如让幼儿轮流担当某一普遍喜欢的角色, 俩人共同去做某一事, 区域活动时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能与同伴合作的游戏。当然, 这种合作技能不可能在一两次的合作教育活动中就产生、形成, 因此需要我们老师耐心地引导, 当他们稍有进步时就表扬、鼓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境, 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
3.以“情”扎根——体验合作快乐。幼儿之间的合作会给幼儿带来更积极愉悦的结果。其一, 幼儿活动成功后对此事更为积极主动, 有利于老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其二, 幼儿对合作的同伴产生更多的友谊;其三, 让幼儿对合作活动保持积极的态度。这些愉悦的因素促使幼儿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虽然幼儿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但当我们看到幼儿与同伴一同友好地玩耍时, 或协商, 或建议, 或共享, 或给予帮助, 或求助时, 应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 体验合作的愉快, 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
四、成效与思考
1.成效。一年来, 通过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合作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我班幼儿在合作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无论合作意识还是合作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游戏活动前, 他们会和同伴一起商定角色、确定任务;学会了使用合作用语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做错事情时能主动道歉, 当游戏材料不够充分时会轮流使用或者共同使用, 当遇到困难或者与同伴发生矛盾时, 会找其他同伴寻求帮助……当幼儿通过这些合作情境的描述, 合作经验的提升, 使幼儿逐渐学习合作的方法、策略, 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2.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幼儿合作习惯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合理组织, 掌握组织的技巧, 最大化地驱使幼儿投入到合作情境中。如建构游戏, 活动前要明确建构主题, 使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布局、分工及活动的顺序做到心中有数。主题可以是孩子自己商量的, 也可以是师幼共同讨论决定的, 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教师在这样摸索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提高组织活动的技能, 提升科研能力。
关键词: 整理习惯 培养 大班幼儿
幼儿园里,经常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画笔随手一丢,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的玩具也是摆放凌乱,操作材料杂乱无章。教师们经常会为一点小东西把所有柜子、抽屉都找遍,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影响教学秩序。三至六岁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再要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更多,由于“泛化影响”,会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纲要》在社会目标中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责任感。”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养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还可以保持环境整洁,同时使教师减轻负担,不用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理上。好的整理习惯可以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生活学习,此后会影响孩子一生,由此可见,大班幼儿整理习惯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往,我们对幼儿的整理习惯进行过培养,但那只是刻意地提出一些外在要求,有太多限制说教。教师过分指挥,使幼儿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在《纲要》和《指南》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将整理习惯培养落实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一、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
我们通过比赛活动,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如“看谁玩具收得快”、“谁最快收拾好书包和箱包?”“叠被子、衣服比赛”、“谁的床铺最整洁”等一系列比赛活动。每次比赛结束后,我们会根据幼儿表现情况进行评比“能干小小手”的活动,幼儿整理习惯有了很大提高。接着,我们组织幼儿一起整理自己的抽屉、柜子、活动室,在教师的带领下,先把“要”和“不要”的物品进行区分,扔掉所有没用的东西,再把要用的物品分门别类地摆设,确定相应位置,并设计标记贴上,为了使玩具筐等物体的摆放整齐有序,我们还请幼儿一起动脑想出在筐的底边中点贴上红色小圆点,对准柜子中线,这样既美观又整齐。看着自己动手整理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二、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
有了整洁有序的环境,就需要保持,这是最困难的。教师如果经常说教,会导致孩子反感或者盲从。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起床时,让孩子商量怎样叠放被子会很整齐,孩子们讨论出把叠好的被子合起来的边靠床背放整齐。做纸工时,说说怎样利用桌面,孩子们提出用双格的盒子,一边放胶水、剪刀,一边放纸屑,找东西容易且整理又快。平时发现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就紧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你叠衣服的方法真好”,一会儿整整齐齐的一叠衣服就放在柜子里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就会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还会把筐里的碗盘整理整齐。为了整顿活动区材料摆放凌乱的毛病,考虑到入区人员不固定,规则制订不容易人人知晓,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制作出了与物体相应的标记贴在放物体的位置,幼儿活动后按标记复位,不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只有尊重孩子,让孩子积极参与规则建立,不断强化,才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由幼儿自己参与整理的整洁有序的环境,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信和成功感。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教师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事事亲为,处处小心谨慎,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一会儿觉得叠被子太难了,一会儿觉得整理操作场地会添乱,结果事事包办。其实,只要相信孩子,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去干。如在美工区放上几块抹布,在操作区放上扫帚,每天放学时,让孩子把活动室内不要的物品处理掉,把要用的物品分类送到固定地方。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要收回不放心,做孩子的参谋,支持他们的活动,创造一切条件,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信他们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发展,而且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教师榜样,自正以正
《纲要》明确指出:“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这里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前,由于教师的教具、操作材料、废旧物品较多,加上幼儿园工作杂,总有随手乱丢的坏习惯。现在教师首先从自身开始进行整顿。我们班两位老师还用目视管理方法,让每人都知道物品摆放的位置,并且规定了“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两位老师一律遵守。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柜子上、钢琴上、活动室都整洁了,再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五、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还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将良好的整理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于是我们利用家长会、家园网,围绕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整理习惯培养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不事事包办,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整理的机会,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穿脱、折叠衣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周日整理好入园的箱包等。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整理习惯。根据家长反映的幼儿在家出现的整理习惯问题,老师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限度促进孩子发展。
孩子进入大班就开始慢慢的为入小学做一些循序渐进的准备,这学期我们大班提前开展了幼儿背小书包的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每天来园之前先背上小书包再出门,放学了会主动整理物品放进书包背回家,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管理、整理书包的活动中,大班将结合制定的计划,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第一阶段是学习整理书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不会整理到学会有序整理再到主动自觉整理,渐渐地,他们的整理习惯和整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自我服务意识也更强了。那么,如何让幼儿主动、有序的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呢?现将培养过程做简单的总结。
在培养过程中实施三步法:天天快乐背书包—引导幼儿整理书包—主动自觉整理书包。
1.幼儿进入大班后,慢慢与小学接近,使他们知道每天背书包是不可忘记的一件事,而整理小书包必须从天天背书包入手,如果幼儿总是忘了背书包,就没有机会练习整理小书包,因此,养成幼儿天天乐意背书包上幼儿园的习惯在整理过程的开端是很关键的,起到承上的作用。
2.书包用品分分类。教学活动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知道书包的大小口袋可以放不同大小、不同用处的物品,有序的摆放,并会及时拉上拉链,让幼儿自己设计物品的摆放位子,如通过《分分类》,《参观小书包》等活动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儿歌、等形式使幼儿在故事、儿歌的提示下进行操作。化枯燥为娱乐,把整理小书包当作游戏来完成,区域游戏“我的大书包”,请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来玩游戏,通过看图示,并按图示将用品一一放在较大的书包里学习操作摆放。
3.书包里物品的保管,坚持午检:利用午餐后的时间,让幼儿检查书包里的用品是否少掉,如果发现少了,自己查找原因,找回物品,然后在整理栏中给自己贴上不同型号的奖励标志,或在书包上挂一个开心娃娃表示书包整理得好、学习用品保管的好,让幼儿有成就感,感受自己的整理工作受到成人的重视。
加强晚查:为了强化幼儿的整理行为,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请家长制作比比栏和卡片,幼儿放学回家,每天检查自己这一天的用品,然后按保管情况在比比栏插卡记录。
及时奖励:根据平时的记录评价,每月评出“整理之星”“整理小能手”,经过家园双方的互动,使幼儿整理小书包习惯的培养更加顺利的开展。
【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研究】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学习内容06-08
幼儿园大班教研组幼小衔接专题研究10-17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学习10以内的序数》及教学反思10-06
大班幼儿评语07-05
幼儿数学大班11-20
大班幼儿工作反思07-10
幼儿大班语言活动10-05
幼儿大班体育教案10-07
大班幼儿个案记录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