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科教学改革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入,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取代了传统“以田径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学院如何培养田径专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是本文进行教改的主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术科教学改革体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术科教学改革体育教育论文 篇1:

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摘要】就高校教育系统而言,教育是转型发展突破瓶颈期人才提供的重要平台。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效体育教育专业是当前专业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加强对转型背景的分析,从高效体育教育专业出发,分析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体育教学专业的要求。

【关键词】普通高效;体育教育;“术科”课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项目号:NGY2017204。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建设发展的攻坚期,党和政府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人才,提出了加强普通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建设世界的一流高校。因此,在加强教育系统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加强产业和教育的结合分析,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深入到普通高校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中,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加强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审视分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中塑造健身育人,增强体育意识和能力。

一、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分析

(一)终身体育理念

在转型背景下,宁夏师范学院在体育教学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加强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分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紧紧围绕着课程设置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专业“术科”课程设置中,基于教育理念,必须重点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将学生作为整个体育教育和体育学习的主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信心,投入到体育教育学习中。

(三)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以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中,从身心层面上满足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情感体验,要积极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中选择的灵活性、选择性。力图从体育项目选择民族性、传统性和康乐性等方面,促进教学内容开放应用,满足体育教学专业的学习需求。

(四)培养学生能力

师范学院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下一代进行体育教学的人员,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宁夏师范学院能够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的应用性特征,在加强体能训练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的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能够得到极大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合理选择练习内容,加强对适合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持续性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术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层次单一化

“术科”专业课程是重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部分之一。在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术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层次单一化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理论层次的研究中,仅仅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性”,而忽视了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专业本身的性质,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二)“术科”专业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轨

“术科”专业教学中,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必须从“术科”本身性质出发,认识到体育实践参与与体育理论研究支架的接轨,以此全方面创新,提升“术科”专业教学水平。就实际而言,师范学院在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轨,培养人员注重对理论的接受和传授,而忽视了在实践参与中学生领会体育教学创新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整体上而言,实践与理论的脱轨导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大的限制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低下。

(三)“术科”专业教学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在转型背景下,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注重“术科”专业学生个体化的差异。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训练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以此需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关注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选择科学的、合适的应用方法。基于以上分析而言,当前在“术科”专业教学中,师范院校整体上出现了偏离,注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教育性”,而未能从“术科”这一基础出发,认识到“术科”存在的专业性。

三、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术科”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必要

“术科”专业人才培养是在实现专攻业务性基础上进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过程。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认识到“术科”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必要性。体育“术科”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需要从身体机能、心理素质、技术能力、教育能力、教学理论、教育技巧等方面进行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

(二)现代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时代背景的分析,保证“术科”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现代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化体育教育人才注重对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全方面分析,那么在进行一系列的课程设置改革工作中,课程创新设置内容、设置需求、设置方向需要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以此构建系统化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三)转型发展对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

转型发展是一个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概括词汇。在实际进行各方面事业建设的过程中,转型发展必然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科学化设置提出有效的改革要求。转型发展中必然会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内容,必然会对课程教学提出全新的改革要求。

四、轉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全方面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改革理念,从身体、心理、专业、社会等方面创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设置。高校系统能够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

(二)体育课程设置体现多层次化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体育课程的分项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在课程模式的改革设置中,通过选修课、必修课的多元化设置,比如健身教育课、体育锻炼课、俱乐部式教学,在注重体育教育、教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三方面结合的基础上,全方面掌握练习方法,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体育课程设置更具弹性化

在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在弹性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相应地减少必修课的设置,增加选修课的设置。这样,课程设置能够在符合大学生专业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大大增加了选择的余地。此外,在课程设置中积极加强体育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时代发展和历史发展等之间的联系,通过设置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部分,弹性化地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

(四)体育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

在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在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基础上,选择一些相接近的运动项目,以此在提升专业运动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运动员专业素养。

(五)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转型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保证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内容和知识能够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体育健康知识和社会生活等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在高校体育课程的选择中,能够在遵从实用、简单的基础上选择,改进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空间。

(六)特别注重课外体育锻炼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研究中,尤其是师范学院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中,注重对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在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等四个阶段设置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分层次设置考核内容,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积极改进体育考核内容,在保证学生对术科专业内容吸收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得到高效提升。

五、小结

综上所述,转型背景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设置提出了全新的改革要求,在实际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在积极强化转型背景对体育教育专业理念分析下,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能够从建立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体育课程设置体现多层次化,体育课程设置更具弹性化,体育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培养与转型背景相适应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尹龙,谢亮.高校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專业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14-17.

[2]尹龙,李芳.高校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困境与消解[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05):67-71.

作者:谢永强 伏小亚

术科教学改革体育教育论文 篇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入,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取代了传统“以田径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学院如何培养田径专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是本文进行教改的主题。通过专家访谈、对比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在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课程大纲内容和时数进行了适当修改,针对现有状况对田径专项训练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对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学院;田径;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

通过对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课程大纲内容和时数进行了适当修改,针对现有状况对田径专项训练课程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对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共七所体育学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光盘、INTERNET检索,收集整理了有关训练周期研究的文献资料;阅读了我国七所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训练大纲。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并做分类整理、综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征询了我国有关专家的意见。

1.2.3对比分析法从纵向时间纬度,分析了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对田径课程设置的不同认识;从横向方面对我国七所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训练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 通过归纳有关数据资料,对我国七所体育学院的田径专项训练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寻求适合我国体育学院田径专项训练的课程设置。

1.2.5个案分析法针对典型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便于由点及面,发现共同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田径专项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释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沿用苏联课程编制,采用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为了促使课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目前主张用“学校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分别代替“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因此在该论文中,改用“学科课程标准”称谓“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制课程的总体规划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层次,从整体上规定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体育学院在校普通学生课程标准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大纲、限制选修大纲三部分。本文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包括田径课程大纲、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大纲、田径专项训练大纲三部分。

2.2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学科课程标准目标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共七所体育学院大纲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学科课程标准目标在相同的大纲中目标阐述的内容和定位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大纲目标定位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具体内容如下:

田径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掌握田径主要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基本的教学方法及主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介绍项目要了解技术的基本结构及理论知识。能胜任高、初中田径课的教学及基本训练,组织运动竞赛及裁判工作。

体育教育学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具备各级各类学校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组织竞赛、担任裁判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田径专项技术的示范、讲解能力,掌握专项基本技术、专门性练习手段和有关身体训练方法的能力。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因此,要求学生技术全面,动作示范准确、讲解条理清晰,在专项技术水平上要求比竞技学院学生相应较低些,达到运动二级水平。

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的学院只有北体和广体两所院校,大纲的目的任务强调学生专项成绩达到二级,独立从事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组织竞赛、以及裁判工作。

2.3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学时、学分的分析

在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课大纲中,理论授课学时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其次是成都体育学院,说明这两所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技术教学与专项训练融合在一起的体育学院有五所(除北体和广体),表1反映了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中,重视技术教学与专项训练位于学时之首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在学分方面,这五所学院大致为24学分。

田径课程教学武汉和上海两所学院因没资料而无法确定,在现有资料的五所体育学院中,成都体院开设的田径技术教学时数和学分最多,说明该校对学生的技术教学很重视。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中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这两所学院中唯有北京体育大学坚持三年六学期的专项训练,学时学分居田径专项训练之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科课程必修大纲由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田径课程三部分组成。另外五所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都没有开设专项训练,只有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此大纲包含了理论课、技术课,而技术课是由教学和训练组成,也就是说田径专项训练课没有独立的大纲,它是融入在体育教学之中。因而五所学院的专项训练课学时所代表的是除理论课学时外田径技术实践训练的学时情况,即教学和专项训练的学时情况,他们把教学和训练课放在一起进行专项训练,考试就按照理论、技术和考勤各占的不同比例来决定学生的专项成绩,其结果混淆了教学和训练课的不同之处,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使大多数学生既没有在教学和教法上得到提高,也没有通过专项训练提高专项成绩。从大纲的内容中可以看出,除北体和广体两所学院外,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法的掌握,不重视对专项的训练。

2.4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由于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训练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各专项训练中的准备活动;各专项训练中的专门练习及辅助练习;各专项训练中的分解及完整技术训练;各专项的专项素质训练;各专项训练中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和手段;各专项训练中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恢复训练;各项目训练计划的制定(多年、年度、周、日、课)。

除上述两所体育学院外,其余五所体育学院专项训练没有大纲,教育训练专业只有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大纲,大纲中包括三方面内容:田径理论课、田径教学课、专项训练课。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理论教学的内容是田径绪论和发展史、跑跳投技术原理;技术教学内容是田径各项目的学习。

2.5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考核情况分析由于北京体育大学专项训练大纲是从专项理论和实践大纲中独立出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考核方面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

在田径专项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是按各单项成绩进行技评和达标的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出勤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来决定学期成绩。其它五所学院则是全能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出勤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来决定学期成绩。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考核情况的分析,按专项技能占总分的比例高低对体育学院进行排序:北京体育大学(90%),天津体育学院(70%)、西安体育学院(70%)、武汉体育学院(60%)、上海体育学院(40%)、广州体育学院(30%)、成都体育学院(30%)。从排序的情况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考核更注重学生技术的全面掌握。

2.6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的个案研究

2.6.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课程是在第一年完成。第一学期田径技术学习短跑、跳远和铅球三项(中长跑介绍课2学时),理论课学习田径运动绪论和发展史、走、跑、跨技术原理、投掷技术原理、田径运动教学原理;第二学期田径技术学习跨栏、跳高、标枪三项,理论课学习田径场地基础知识、田径运动竞赛组织、田径教学文件制定。每学期考核各项目达标、技评成绩的平均数×60%+各学期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30%+各学期平时成绩见表2。

2.6.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在2年半学完,主要学习有关田径理论知识各内容2学时,另外学习田径各项目技术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2学时)见表3。

表2和表3的理论授课有部分是重复讲解的内容。技术教学中,表3没有开设铁饼、撑竿跳高、链球三项的技术教学,但在表3的田径技术教学中也没有强调体会和了解这三项技术。根据体育教育学院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定位,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基层学校。因此,要使学生在技术方面全面发展之后再专项拔尖,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也力求扎实。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对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可进行适当调整。

2.6.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田径考生入学情况不同于运动训练学田径专业学生,技术考试全国都是统一考核身体素质(项目相同)和自己擅长的专项(个别省只考身体素质)。考生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体育项目进行专项训练。在北京体育大学,凡是以田径专项考进来的大学生,每年有90%的同学都先选择目前社会比较受欢迎和时尚的项目,由于自身原因未被老师选中的同学最后被迫选择田径。目前教育学院2004级—2006级田径专项学生共计112人,其中2004级54人,2005级42人,2006级10人。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田径专项学生每年呈大幅下降趋势。另外由于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已经造成如球类项目每位专项教师训练20~30人甚至更多人的情况,而倍受冷落的田径项目个别教师则出现没队员训练或指导1人进行训练的现象,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体育教育田径专项在大学要进行3年的训练,每学期的专项成绩主要是比赛和学校的通级赛,专项成绩评分标准:体育系达二级100分(占总分90%);每学期田径专项平时考勤及训练态度10分(占总成绩的10%)。未达运动等级者按运动成绩与对应分值转化表评分。从训练情况来看,大一学生训练刻苦,96%都能达到二级运动水平,90%的学生专项分都在90分以上。到了大二后,学生训练状况每年愈小。基于此情况本文对体育教育田径术科教学和训练课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希望能改进和提高田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们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能全面掌握专项理论和技术,而且使副项水平大幅度提高。

2.7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教改对策

2.7.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学科课程标准的教改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课程大纲分为田径课程大纲和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由于在安排上有重复性,建议把两个大纲合并为一个大纲,总学时不变共计232学时,具体内容、教学形式与时数及考核办法见表4。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考核情况同其他体育院校大同小异,考核内容和分数包括理论(30%)、技术评定(60%)、平时成绩(10%)。第一、第二学期技术教学与教改前相同,第三学期学习铁饼和撑竿跳高。理论学习第一学期不变;第二学期学习田径体能训练方法、国内外田径训练动态、儿童少年田径训练特点、田径运动员选材;

第三学期学习田径训练文件制定、田径成绩统计与预测、田径运动科研、田径场地设计、走、跑类专项训练法;第四学期学习田径运动科研、田径场地设计、跳跃类专项训练法、投掷类专项训练法。

2.7.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学科课程标准的教改析为了改变体育教育田径专项训练人数大幅减少的现象,建议学校给予相应的政策,凡是以田径专业考进大学的学生,毋需再选专项,直接进入田径专项训练(学生有选择田径专项教师的权利)。面对我国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必然要求从单一的格局,转变为建立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其它多种方向为辅、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培养规格。由于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为了能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田径专业学生的技术和能力,在专项训练上采用了全面发展和区别对待原则进行训练见图1。

图1所示是体育教育田径专项训练三年的不同阶段,在大一阶段,同学按照自己的专项进行技术和能力提高训练,大一秋季和春季学期专项成绩按专项评分表考核。达到一级以上运动等级的同学在大二直接进入到第三阶段专项理论提高阶段的学习,在大三时转项进行体能和高尔夫或者其它项目的学习;没达到一级水平的同学,第二年跨项进行训练。成绩考核按男子十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按附件对应分值计算。例如短跑专项在大一进行一年的训练,达到一级水平就不用在第二年进行全能考核,可直接跳入第三阶段专项理论提高,到大三时转项训练。没达一级的同学在第二年秋季选择投掷项目训练,第二年春季训练选跳跃项目训练,大二期末进行全能考试。大三专项理论的提高主要是训练计划和教案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在对全国体育学院田径大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能确保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术课必修课大纲进行了部分修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希望能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术课必修课大纲的完善提供一些微薄之力。

3结论

1) 我国七所体育学院田径专项学科课程标准分为专项理论和教学实践大纲、专项训练大纲、田径课程大纲。体育教育专业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两所学校。

2) 专项训练大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学生的运动成绩,体育教育田径专业要求达二级。专项理论和实践及田径课程培养目标包含了多方面、多纬度,体现在思想、技术、教学、理论知识、训练、竞赛和裁判等几方面。

3) 田径专项训练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比赛成绩或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决定;专项理论和实践及田径课程考核按理论、技术、平时成绩所占的不同比例来决定田径专项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97.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77.

[3] 黄汉升,主编.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77.

[4] 林小英.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大本科课程改革访谈分析.

作者:谢慧松 武文强

术科教学改革体育教育论文 篇3: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摘 要: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实施,对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能完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健全体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等价值意蕴,却面临着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元素和技能教学难以融合等问题,据此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应从教师队伍建设、挖掘思政元素、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同向育人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课程思政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19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必然,是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为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实施指明了方向[1]。在课程思政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最为关键、最难解决的部分[2]。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呈现出重“术”轻“道”的特征,“德”的教育与“才”的教育是分开的。并且受社会偏见、学科内部“术科”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争端以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对于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而言,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思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探究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旨在使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 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3]。

1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的价值意蕴

1.1 思政引领:提升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能有效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中,可以以技能教学为载体,将高尚的体育精神、不同运动项目的发展史和文化礼仪有效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不但能帮助体育专业学生找到自己的政治方向,确立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念,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技能教学能让学生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专业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怀,还能促使体育专业学生形成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规则意识和良好的合作态度。

1.2 协同育人: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指出“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体育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体育管理者、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责任,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我国体育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等现实挑战,体育专业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人才,切实承担起“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责任,一定要有扎实的职业素养、伟大的“家国情怀”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4]。

1.3 陶冶情操:促进体育专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体育专业的培养对象大都是“00”后的青年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崇尚变通、社会交往能力较强,但也存在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特点。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均容易发生变化,尤其是一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很难集中注意力,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现象较为突出。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加深了社会对体育生的偏见。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有助于体育专业学生陶冶积极健康的情操,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社会意识等等,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现实困境

2.1 能力之困:体育专业“术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新时代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核心素养[5],高校体育专业“术科”教师承担着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重任,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育专业“术科”教师不仅需具备挖掘思政教学内容的能力,还需要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课程思政教学的需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部分“术科”教师从少兒时期便已成为专业运动员,缺少文化课科目的学习,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且缺乏体育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整合能力。面对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的现实要求,体育专业“术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2 内容之困: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思政内容挖掘困难

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注重身体技能的培养,区别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体育专业“术科”课程要在技能教学中挖掘和深入思政内容。但在挖掘思政内容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思政内容难以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导致学生多偏向于技能学习,从而忽略了思政学习;其次,相对于理论课程而言课程思政的融入多以案例分析为主,知识面融入有困难;最后,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体能训练和身体运动为主的,思维的跨度没有那么大,难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引领[6]。因此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思政内容挖掘比较困难。

2.3 实施之困: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解能力不足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但由于体育专业宽阔一些,更容易引入,但对于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来说,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學生的思想理解能力不足,导致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比较困难。首先,由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大多是把体育专业作为升学的跳板,因此他们的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文化修养相对较弱,也缺少思想政治方面的思考;其次,体育专业学生更多的是把学习重心放在技能学习上,从而容易忽略思政学习的重要性;其三,体育专业学生思维比较跳跃,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遇到事情情绪波动较大,导致对某些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力[7]。因此,体育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使他们难以高效接收课程思政的内容,导致课程思政融入困难。

2.4 评价之困: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专业“术科”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成果进行评价和检测,是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重点。我们需要将课程评价与现代社会人才建设所需相结合,强化成果进行评价和检测,是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重点。我们需要将课程评价与现代社会人才建设所需相结合,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面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政意识和专业技能。以考核和评价的方式使体育专业生在增强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还在建设当中,课程评价都以单一的教师授课、技能考核、考勤等方面为主,缺乏了对课程思政的考核,难以发挥课程评价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作用。

3 高校体育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推进策略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学能力

在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学中,为了能够开设课程思政同向育人,体育专业教师需要具有师生素养,在具体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同时,作为体育专业教师也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素养,以此来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课程思政内容。一般来说,体育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应该对自身的责任和意识给予充分认知,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在具体教学中能够规范自身的举止和行为,以此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第二,对于体育专业教师而言,需要对他们的德育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除了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也可以让教师“走出去”,根据体育专业教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体育专业教师形成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针对体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体育专业教师应该与思政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学校也需要结合体育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挖掘体育专业课教育的德育元素,帮助教师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2 加强专业意识,挖掘思政元素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浅层次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在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对德育元素进行有效的渗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体育专业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8]。作为体育专业教师,要在专项训练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强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比如说,“篮球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并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融入相应的德育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礼仪,挖掘学生的潜力,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用语。在比赛过程中,不管出现任何突发状况都不能够辱骂裁判员以及其他队员。经过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激情,掌握分寸,与其他的队员相互尊重,将团体利益放在首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3 强化思政意识,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高校体育专业“术科”来说,体育专业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以体育专业学生为本,结合教学大纲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并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不过,不少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道德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专业教师需要将育人理念进行有效的渗透,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多元化体育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情怀,从而能够真正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对“跆拳道”进行教学时,体育专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不畏强敌,也要尊重对方,彰显勇于拼搏的精神。不仅如此,在体育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政教育,体育专业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精神以及思想境界进行深化,使得学生具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检验思政成果

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的体育人才是体育院校的使命。而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是检测成果的根本。对于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来说,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十分重要。针对教学实操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与思政教育部以及学生处等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能够包括学生思想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9]。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各专业教师也需要结合思政课程的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不仅要从学生的技能考核和出勤方面进行评价,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德育素养问题,应在评价体系中加入情感、团结和思政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让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让体育专业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还可以由体育专业教师进行评价。经过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体育专业“术科”学生的素质修养,也能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除此之外,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也需要注重育人效果、育人态度等,确保教师能够在讲解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快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得体育这门课程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工作中,需要提升体育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地进行德育元素渗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将思政教育与体育专业教学进行密切融合,使体育专业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爱国精神,让体育专业学生能够立志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真正地实现体育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翔. 做好“课程思政”的供给侧改革[N]. 学习时报,2020-01-10(006).

[2] 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25-31.

[3]许瑛.构建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立体模式[J].北方文学,2019(08):173-174.

[4] 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46-51.

[5] 赵富学,陈慧芳,李攀飞,等.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构成与培育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6):27-34.

[6] 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01):1-6.

[7] 高海.从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研究[J].山西青年,2016(12):115.

[8]韦苑.以传播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4):189-190.

[9] 王建伟.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普童话,2018(04):38.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HNJG-2020-0511)。

收稿日期:2021-05-30

作者简介:朱莉莎(1996-)女,河南三门峡人,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李理(1982-),女,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组织

作者:朱莉莎 李理

上一篇:教学改革下市场营销学论文下一篇:配网建设电力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