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民生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桎梏。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前者的挖掘与整理来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并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加以建设,可以满足民生精神层面的需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谐社会文化艺术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和谐社会文化艺术论文 篇1: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健全其人格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现今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鉴赏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鉴赏审美的时间不多,进行探究实践的行为更少。其实,一节有效的美术鉴赏课,仅仅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了解一些艺术家的生平事迹,某些作品的流派、特征等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与作者的才能、性格、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联。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索,自主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笔者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质

美术鉴赏包括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从作品中获得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对作品做出某种评价。在此意义上说,鉴赏要比单纯的欣赏要深刻一些,它是在欣赏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所以,在鉴赏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感悟,并最终获得审美享受。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要大量阅读有关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提高自身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其次,要从各种渠道如网络、美术展、博物馆等途径接受美术信息,开阔自己的眼界,关注当前美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再次,要加强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通过沟通,在与他人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很多东西,比如一些道具实物,一些图片、影像资料、新闻典故等。在备课前教师要事先对教材作品进行分析,要明确哪些内容要重点分析鉴赏,哪些只需要做简单介绍,哪些无需在课上讲解,只需学生在课下阅读鉴赏后自己查资料欣赏即可。另外,教师还要对在教学中使用的美术作品材料事先选好题材内容,对于鉴赏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性,才能调动自身的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出示完鉴赏作品后,不要急于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的欣赏,形式上可以单独鉴赏,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题,以此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从中品味艺术的无限魅力。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作者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才完成的,里边有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也包含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他们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境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收集资料,在网络中鉴赏美术

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学生也非常喜欢利用网络找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博物馆或者展览馆对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鉴赏,而且一些城市也几乎没有博物馆和画展。但网络却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无论是画家的生平材料,还是作品简介,绘画的各种流派及发展趋向等,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应有尽有。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欣赏作业,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和计算机教师合作,让学生与网络亲密接触。此外,在鉴赏外国美术作品时,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以及时代背景往往知之甚少,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网络就成了很好的帮手。运用网络不仅能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而且能使学生对画家和作品有更深的了解。

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画家或一个艺术家,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人涵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敏感意识。美术教育的理论和体系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而变革。高中美术鉴赏课也在积极地探索之中,有多种选择,有多元展现,有很强的实验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现阶段,我们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不断创新求变,才能达到高中美育的要求。使高中美育与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并为和谐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朱玉秀

和谐社会文化艺术论文 篇2:

作为民生需求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策略探析

【摘要】民生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桎梏。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前者的挖掘与整理来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并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加以建设,可以满足民生精神层面的需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需求 文化艺术资源 地域特色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以经济体制为先导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发了全社会的整体变革,与之相伴随,城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风险递增,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有关社会变革的学术研究。

文化艺术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提高其配置和利用效率对于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提高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学者们主要从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来加以探索和研究,而以民生实际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实施手段的较为少见。

我国文化艺术资源形成的历史境遇与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借鉴西方艺术观念、价值和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吸纳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成果,在对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艺术资源的创新,这种实验艺术的焦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改造,以应对当前我国的文化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所形成的以“全盘西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艺术群体特征,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在思想层次上打开了观众视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道路。

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资源往往与时代的精神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诠释着诸多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自19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我国的文化艺术也展开了“文化反殖民”与“文化殖民”之间的首场论战,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入侵所形成的文化艺术表现在生活实践中也带有一定的对抗情结,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艺术手法也诠释和表达着一种和谐思想理念,这种思想也是最贴近人的生活实际,与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文化艺术资源与民生之间的耦合演替关系

我国的文化艺术资源有着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艺术表现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截然迥异的差别,同时也是时代民生的反映,对当前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有利于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

原始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以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为例,它们成形于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大量的个体图形,近两年的考古考证发现,它们是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图画文字。这些古老的象形符号在大麦地岩画中出现绝非偶然和孤立的,而是呈星状分布。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利用方式是一种融入天然食物链中的依附性资源利用方式,利用的都是自然界的现成物品,对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的文化艺术形态,由此形成的文化艺术与人们挑战自然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由于管理国家、经营商业、管理劳动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需要,象形文字在奴隶社会发展迅速。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彰显着人与人之间阶段性、区域性不和谐的民生问题。

近代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资源的过度掠夺,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甚至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我国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精神,以批判的姿态对传统文化艺术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特有的审美风格,凸显了以民主促民生的文化思想内涵。

现代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我国现代型文化艺术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一背景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带有西方高科技影响的烙印,西方的强势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倾斜,特别是一些原生态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悄然蜕变。在这场东西方文化艺术纷争中,中国文化意识话语权遭到弱化,这就需要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中国文化艺术的支撑,进而构造自己的“中国形象”,把以和谐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形成批判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表现力,以切实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

我国民生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分析

历史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并存的格局,加上我国历史因素的影响(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大),造成我国在就业、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压力增加。

经济因素分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过渡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利益关系格局必然会有重大调整,为了尽量避免这一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国家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生问题解决的资金投放力度,从而引发了公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分配不公平,各利益主体分配不平衡之间矛盾凸显的问题。

体制因素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的影响下,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过度渴求,政绩的考核过多地倾向于招商引资和GDP增长,而忽视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问题。物质的快速增长与精神缺失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群体幸福指数的下降,环境问题、工作压力问题、失业问题、社会冲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要务的发展形势格局,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崇尚,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社会体制结构的急剧变化,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造成了如失业与一夜暴富等一系列反差,从而造成社会群体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急切的心理焦虑,人们参与社会改造积极与消极心理的巨大反差造成了社会矛盾格外突出。

开发文化艺术资源以服务民生的策略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艺术产业,构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文化艺术产业应当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魂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以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准则,表现在文化艺术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艺术产业,构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保障全社会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发挥政府在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围绕城市谈发展、谈改革、定政策,造成我国城乡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这就需要在借鉴城镇文化艺术的发展成果,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艺术产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广大农民创造和谐的文化艺术活动氛围,挖掘农村文化艺术活动资源,拓宽文化艺术活动领域,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从而实现城乡文化艺术的发展。

整合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资源优势,构建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我国现代文化艺术的构建不能单纯以西方强势文化艺术为本位,而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艺术的优势,加强特色文化艺术建设,积极开发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活力。在吸收和借鉴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的引导来构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把传统文化艺术和民俗文化艺术融入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之中,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群体的大众化需求。

结束语

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我们要想从精神的层面上来解决民生问题,需要赋予社会群体更多的文化艺术消费权利和批判权利。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艺术资源,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艺术民生”底蕴。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民生需求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成果)

作者:何巍

和谐社会文化艺术论文 篇3: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艺术价值的探析

摘 要:本文阐释市场经济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概念;呈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文化艺术表现的多元化;表达了应在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构建文化艺术生产价值规律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艺术产品 文化艺术价值

一、关于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价值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人类有喜好交易与交换的天生禀赋,这种天赋禀好的自然发挥,会导致市场分工的自发演进和市场秩序的不断扩展。因此,在人类大多数族群和社会中,市场总会蕴生其自发成长和不断扩展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就来自这样一种自发秩序。

作为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中,顺应着市场秩序的需要,文化艺术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方面,它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成为其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本质特征。这样就使文化艺术产品具备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这是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但文化艺术产品价值内涵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西方由来已久的美学观念中,文化艺术作品具有直接影响观者的特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就阐述了这种纯审美经验。艺术作品不单纯要给观赏者欢愉的或悲怆的审美感受,更重要的是还能引发观者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文化艺术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渗透。它虽不能直接改造社会现实,却可以通过对人们精神的熏陶和意识的改造,进而再作用到改造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

而文化艺术产品在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后就获得了市场交换价值的属性,文化艺术产品的市场交换价值就是它与其它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显示的经济价值,表示着它和其它商品之间的经济关系,表示着文化艺术商品的供给者和文化艺术商品需求者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其中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粘合剂,也是文化艺术的核心,是个体自我认同、群体自我认同的根本内容。但也正是文化艺术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的特殊性,给文化艺术产品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交换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难以准确地体现。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建立正确成熟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就成为当代文化艺术实践者和价值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

二、刍议中国文化艺术价值现状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是在西方文化猛烈撞击下,困苦而艰难地走过来的过程。中国文化艺术中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发生了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动力,以资本流动和市场扩张为依托,以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为特点,形成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问题,它必然涉及和反映到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经济发展引发政治的歧见,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西方列强中的一些老牌帝国的文化已不再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它通过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手段,将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努力使其作为全球化的标准,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也促发人们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东西方之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经济上强势的国家,利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其经济联系和依赖性的加强,必然会在文化上对我国加强影响和渗透,从而使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高速增长与都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跨国经济、全球文化、物质主义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在青年中从成形到成熟,为中国的都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视觉艺术领域就形成了以经济成长为背景的视觉资源。文化艺术在成为中国商业消费的社会主流之后,便被赋予时尚化的色彩,从而有力的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使文化艺术对商品社会的影响力度更加广泛。文化层面上大众文化渐行其道,新都市文化的兴起与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意识变迁的明显体现。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电视广告、时尚杂志,信息量空前加大,以满足市场需要的文化快餐散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养育了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90年代的新新人类。从社会学角度来看,90年代以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城市化进程是各种思想意识、集团利益和传统势力的不断冲突与妥协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会被社会环境重新塑造,但同时又为每一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思潮与势力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酝酿新的文化艺术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在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消费化社会中,文化艺术成为这个消费社会的积极营造者和参与者,大量“文化产品”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和消费,以往文化语言上的规则也被不断地刷新和破坏,中国的知识分子日渐套入价值规律的运作机制中去。文化艺术开始成为一种产品,或者成了一种商品化过程的消费。在进入新千年以后,民间有大量资金可以注入艺术领域,政府也有意发展和鼓励新类型的文化和艺术创作。在许多城市相继举办艺术双年展和书画拍卖会,使中国的当代艺术、民间体制、艺术市场将在与国际接轨的文化环境中进一步发展,文化艺术的类型和表现形式也更加自由和多元化。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化艺术表达语汇将更加丰富,由充满想象力的独立个性所构成的新艺术,也将生动而鲜明地反映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从而生成新的文化艺术形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长,我们发现这个时代文化价值的传承已经改变了,不再是我们过去代代相承纵向的脉络,而是形成横向的传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很多价值观念渐渐成为了新的公共文化。比如2006年开始的“网络恶搞”,恶搞文化前面还有“大话文化”,这些都形成了影响青年人的新的文化观念。文艺理论家把它们称为一种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这种价值观不能进入主流,不能被体制化,不能成为一种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其所谓娱乐节目低俗化表象的背后,实质是资本对中国人文化娱乐方式的全面占有,由此形成了一种对待人和物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感觉世界的方式,实质上它形成的是一种次价值的形态,一种可以达到潜意识的层面,目的是让观者在无所不在的商品世界中变成一个“消费的人”。中国的文化艺术品市场与股市一样,都是从零开始逐渐繁荣,却又缺乏监管,这会使许多参与者晕头转向、应对失据,也使浑水摸鱼者乘机大把谋利。

可见,当前市场经济调节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从积极的方面看,市场调节会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从市场上的文化需求行情出发去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去满足人们当下直接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事业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还可以推动人们重视文化事业的经济效益,去开发既是人们需要的、有益的又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从消极的方面看,它会导致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背离,会助长只从经济和商业的角度去看待文化事业的错误观点,导致文化发展上的短期行为,会扭曲文化需要结构和文化产品结构。

三、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应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价值自觉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对几千年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和提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对近30年来改革开放与大胆创新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作为文化价值的表征,虽然前者重在传统而后者重在现实,但两者的共同坐标都指向未来。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产品具有特殊的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实现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应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艺术价值规律理论。探索文化艺术产品价值取向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先进文化艺术,提高优秀作品数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同时,实现文化艺术产品的文化价值,也要以培养大众审美情趣与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对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评估亦不能简单地以其消费量作为质量标准。即并非简单地完全用市场经济价值代替文化艺术价值,简单地仅用利润率作为文化产品的品质标准。如果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没有得到合理的价值体现,仅以收视率、上座率、畅销量作为标准,会出现误导生产、消费与市场的现象。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价值评估标准。这就要建立起与文化艺术产品价值构成相匹配的科学评估标准体系。文化艺术产品价值评价的经济数字化,是肤浅和片面的。应当建立起个性化的文化艺术产品对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满足程度和满意度的测评体系,从而彻底改变单纯用经济的物质形态的获利计量,来评估具无限丰富性的文化内容消费对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能仅为文化艺术产品有形有限的物质载体定价,更应为文化艺术产品无形无限的价值定价。

对此,首先需要充分运用合理的价格杠杆,将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合理评估,纳入定价标准,运用价值机制调节供求矛盾。那些满足公众直接的、现实文化需求的文化艺术产品,价格可以成为文化艺术需求的真实反映,它的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消费者面对市场供给可以个性化地进行选择。

其次,可以制定相应的文化艺术产品税收信贷政策,充分体现对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正确导向。比如,对文化积累性和高艺术价值并健康向上的产品,实行减免税、贴息低息贷款政策;以减免税方式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高文化值的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建立文化基金、文化风险基金,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并通过专家评审,确定一批项目,以扶持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同时,对格调不高需要控制的文化艺术产品、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艺术产品,以高税率或重罚没加以控制与抑制;对于违法从事有害社会的文化艺术产品,配合依法查办没收全部非法所得,取消并且严禁其从事文化艺术产品生产营销的资格,运用好市场准入制的手段。

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艺术的普及和大众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提高,置于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位置。需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满足,而理解与享受高品质文化成果的情趣与能力,这是后天习得的。马克思认为,享受精神产品、欣赏艺术,你必须是有相应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一个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6页)。由此,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与增值,有赖于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提高消费者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产生和拉动需求的前提。从市场经济下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决定其生产,人们的文化情趣素养加购买力决定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因此,必须把培养受众、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作为刚性投入。再从科学发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看,以人为本,不仅要维护和实现人们的物质利益,使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同时要维护实现人们的文化利益,使精神生活更加富足,从而使文化更加繁荣。

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针对人们只习惯于行政计划体制下,从事文化事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发展模式,需要强调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并强调市场机制对文化发展的某种调节作用是必要的,但这种强调必须适当。我们应该看到,市场交换价值的调节并不是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主要的途径;文化发展虽然不可避免地要算经济帐,但文化发展主要遵循着文化价值的发展规律和人们文化需求的发展规律,人们文化需求的开发虽然离不开经济条件,但主要还得通过文化艺术发展的途径。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同志在美国作题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的演讲中提出:“目前,中国公民的文化需求呈现五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文化需求总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二是社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四是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五是不同文化相互交往的要求和程度日益加深。为此,我们把繁荣发展作为中心,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用文化陶冶人、激励人、慰藉人,增强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营造他们精神上的安宁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我们坚持重在建设,着力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构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文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构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沟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市场潜力巨大,竞争也日益激烈。有益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的文化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宣扬色情、暴力之类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感和抵制……不能仅仅把文化看作赚钱的工具,而要用文化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人的发展不是光靠物质就能解决的,从事文化的事业家和企业家都应该倾听并回应大众对于人文关怀的呼唤。”

由此可见,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理想观、价值观,必然引导并影响着民众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艺术产品应当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价值取向。不能只追求文化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忽视文化艺术产品深层次的本质性审美价值和影响深广的社会价值;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不相容,认为今天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可以而且必须远离市场。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优质的文化艺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在使先进文化艺术产品的社会影响占主导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价值的优化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2]孙家正.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N].光明日报,2005-10-28(5)

作者:杨娌娅

上一篇:装饰装修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卖方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