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共3篇)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先进文化的评价标准;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等;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及内容;了解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能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从新闻中对和谐社会是有所了解的,但对和谐社会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文化的诱惑,引起思想上的困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文化日趋多样化,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文化,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学阅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时事导入:

以“碧海银滩·船说阳江”为主题的2010年阳江市旅游文化美食节于8月30日至9月21日举行。本届旅游文化美食节由广东省旅游局、阳江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烹饪协会联合主办,致力打造我市“浪漫银滩、宋船古韵、温泉之都、水墨阳江、休闲绿城”五大旅游品牌,提升阳江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阳江旅游吸引力,促进招商引资,推进我市旅游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我市旅游文化美食节的主场地移至市体育馆,借助市体育馆这座阳江标志性建筑举办节庆,使本届旅游文化美食节更具阳江特色。

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些行为:

上公交车时你推我搡,互不相让;有人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儿小事大吵大闹;遇到困难向人求助时,无人理睬;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里肆意谩骂他人;

思考: 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物质上不能贫穷,精神上也不能贫穷。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全面发展。精神———主要指: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展示第二单元框架,让学生明了小康社会的三个目标。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协调

第二单元 全面建设 实现小康 2.2建设独具特色的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中国特色 2.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发展 社会主义 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个目标物质文明达到共同富裕,政治文明实现民主政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政府要依法行政,人民要有序参与。除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我们的目标还有吗?精神文明。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是实现这个要求和目标,我们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板书:2.3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文化的含义(板书)衔接:“文化”一词我们同学非常熟悉,但“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

逐一展示图片,设问:根据这些图片,你会联想到哪些国家?

(金字塔——埃及,长城——中国,斗牛——西班牙,袋鼠——澳大利亚,仙麦当劳——美国,葡萄酒——法国,和服——日本等。)

阳江本土文化有哪些?:猪肠碌,风筝文化、一夜情咸鱼等等。

衔接: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如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艺术、宗教等方面体味了一些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从中你对文化有什么感受? 设问:究竟什么是文化? 展示文化的含义: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程裕祯先生在《中国文化要略》一书中,将文化分为以下类别:

*地理概况 *历史发展 *学术思想 *宗教信仰 *古代教育 *科举制度 *典籍藏书 *科技成就 *传统建筑 *古典文学 *各类艺术 *风俗习惯 *文化交流 *姓氏与名、字、号 *文字 结论:文化概念虽然抽象,但具体看来,我们生活中文化无时、无处不在。板书:

2、文化对人的发展,对经济和对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2、文化的重要作用:

(1)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类进步起着催化作用。

(3)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软实力———P53小链接

资料分析:

600万元的投入换来9000万元的票房,当“羊”骑在狼背上的时候,就会威力无比。

“‘喜羊羊’吃的是文化,是创意,挤出来的是商机,是金钱。” ——卢永强.在《喜羊羊》带来的收入中,播出版权收益仅占30%,其余70%来自衍生产品的形象授权等

以《喜羊羊》为主题开发的衍生品门类众多,涵盖音像图书、毛绒公仔、玩具礼品、文具服装、食品、日用品,还包括QQ、MSN表情、手机桌布、屏保、多媒体等动漫衍生品。在杭州利星的玩具“反斗城”,一个喜羊羊公仔售价49元,喜羊羊欢乐之旅手机绳8款彩盒装售价58元,而毛绒玩具最贵卖到160多元。

原创动力还与杭州祐康集团合作推出一款以喜羊羊和灰太狼为主的冰激凌,销售额已过千万。在深圳龙岗的坪山碧岭工业区,香港耀邦国际有限公司旗下的玩具厂工人每天都要加班加点生产“喜羊羊”主题玩偶。“

签约《喜羊羊》的客户,一般会每3个月提供一份报表给《喜羊羊》的公司,并按一定销售比例支付品牌费用。按照常规,《喜羊羊》能从每一件产品得到几角到几元钱不等的提成。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1)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 辅相成。

(2)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相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知识拓展:

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4.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你还能从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中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第一,美国的高科技:宇航、计算机、生物工程等。第二,美国的电影;

第三,日本的教育和科技; 第四,日本的卡通漫画; 第五,日本、韩国的电视;(日流、韩流)

思考:你认为我国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吗?为什么? 5.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阅读与感悟:

《文化落后,也会挨打》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衔接:在“体味‘文化’”中我们感受了人类社会多彩的文化,发现了人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都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古今中外,茫茫人海,曾出现灿若繁星般的文化人物。请搜索自己的所学所知,参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评选活动。

1.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出现过的思想大师灿若繁星,为什么马克思能独占鳌头? 2.对这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结果,你有什么感想?对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有何新认识?

1.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2.感受到了先进文化的魅力所在。先进的文化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判断:

下列属于先进文化的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刚正不阿的品质 拜金主义

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 西方文化中的平等、博爱 封建迷信

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恐怖内容

1.文化的特性: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

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反动文化。2.判断先进文化的标准:

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师: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含义及指导思想: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板书:

2.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文化的重要作用;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弘扬中华美德,共建美好社会 篇2

陕西一农妇好心搭载同路回乡的老人,不料遇到交通事故老人不幸离世。农妇心有不忍打算赔偿却遭家属拒绝,言之不能让好人受委屈。相比现在碰瓷、讹人等不道德的行为,这件事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课。如果全社会都自觉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必将建立起美好的社会,为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近几年,碰瓷、讹诈等新闻屡见报端,碰瓷之风越演越烈,仿佛这是无本的买卖。这事件的发生无一不体现了当今社会道德的现象已十分严重。道德的缺失,让大家不得不“自扫门前雪”,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如何传承发展传统道德,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要做好中华美德的传承和践行,首先要做好道德教育,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道德引导。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志愿者活动,都是简单易行的道德教育。如果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基石,那么青壮年人群的道德教育就是栋梁。青壮年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行为直接决定了社会的道德风气。我们要充分利用公益广告、社区宣传等文化教育活动,宣传推广道德建设。

要做好中华美德的传承和践行,媒体要把握好宣传的话筒,引导大众向善从善。近年媒体对碰瓷行为多有报道却没有正确引导,导致社会广泛讨论,人人自危,“避险”情绪浓厚。作为社会的喉舌,媒体更应该报道首先模范先进事例,宣传美好德行,批判失德者。感动中国、最美行业工作者等优秀道德模范的事例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风气向正常轨道发展。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篇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共建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思考的。

今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和大家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重大意义,也就是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有哪些挑战。

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是背景和意义,二是挑战,三是对策,讲这三个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一体总体格局。我们十八大报告的说法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刚刚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我们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看一下关键词,关键词就是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生态,十七大讲了12次,十八大讲了39次;环境十七大讲了27次,十八大讲了33次;资源十七大讲了24次,十八大讲了32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2次,十八大讲了15次,所有有关自然、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基本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一些次数是增加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提出了美丽中国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有哪些?这是我们需要从目前现状来进行国内外现状分析的。

(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我们可以看两个基本的情况,也就是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制度已经完全不可持续。当前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说法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没有问题,世界第一。幅员辽阔没有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全世界排名前三位。地大物博这一块,地大是对的,但是物博绝对不对。中国的物产非常的不博、不多。尤其是一些资源型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我们中国是极度欠缺的。

我们中国目前统计数据,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的1/3,水资源人均是世界的1/4,天然气人均是全世界1/20,铜是1/5,铝是1/13,水平都非常的低。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国。美国宇航局的全球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像美国,这是西欧和北欧,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朝鲜,朝鲜没有什么灯光。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资源能源消耗越大。美国总人口3亿,占全世界人口4%多一点,但是消耗全球1/3的能源,排放世界1/4的二氧化碳。美国的人均能耗是中国的5倍。

中国现在经济是全球第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我们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全世界都完蛋了。非常简单,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4不到,消耗了全球1/3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照美国这个人口方式消耗把全世界能源4/3都消耗掉了,就是现有能源里面还缺1/3的口子,不知道哪找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美国是1/4,中国如果像美国那样生活,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的升高。所以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经济越发达这一条路越走不通了。我们必须得警惕。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第二就是生态约束很强,我们生态代价惨重道路也不能再走了,过去我们走的一般是以生态为代价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的,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的惨重。举个例子,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里面,其中前八大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而且前八个里面都是在6、70年代,4、50年代时期出现的,到70年代时期以后,西方国家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不是那么惨重,实际上以前代价非常的惨重。过去二三百年以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的,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实际上温室气体比较,二氧化碳增温效应是63%,二氧化碳生命周期是可以生存两百年的时间,甲烷可以生存12年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可以生存120年,全氟化碳是可以生存5万年。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在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导致全球变暖,《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

很多地方海平面会上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曾经之前写过一本书是《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做了一个纪录片是《难以忽视的真相》,就是因为这本书和这个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在这个纪录片里面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至今65万年以来全球温度一直是变化是横向变化的,但是自从1950年过后就一下子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上升。

全球变暖了,会导致北极和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格陵兰岛冰川都会融化,如果是事实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有了,泡在水底下了。

比如我们看新华社发这个图片。马尔代夫这个国家平均海拔就是1.5米到3米左右,如果海平面上升4到5米全泡在海里面了,所以马尔代夫已经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买土地,准备迁过去,那时候马尔代夫的美景我们就看不见了。我们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我们无法搞好能源生态惨重这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是37%多,荒漠化面积是占27%,90%的草原,90%的江河湖泊都受到退化在污染。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不足,在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青海、西藏、内蒙古、很多地区就不适合居住。

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这一条线北面是黑龙江的瑷珲,南面是云南的腾冲,这个是1936年的时候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画的,但是说96%的人口都住在这个线以东南,以西以北的国土面积很多,占5、60%,但是人口非常少,只占5%,6%。本来中国宜居的地方就不多,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非常的恶劣。沙漠化、戈壁、盐碱化这种现在非常常见。城市地区污染很严重,北京地区这都很严重的,北京市都出现了北京下土了这样的说法,北京下土了。有一段时间,2004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甚至北京都往下掉土,掉的不是雨点是土。像广州这些地方污染都很严重,广州这个城市雾霾非常的严重。

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看看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一般认为有这么两个意义,第一从理论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理念和生存理念是完全契合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这些理念都是完全契合的。尽心知性而知天,这样的感觉通过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说法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要相互融合,融洽相处。西方文明不是这样的,西方近代工业是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自己服务,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而中国的文明理念是天人合一,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跟这个理念是完全契合的。另外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有经济发展必须有生态环境的发展,另外根据实践现实情况进行认识,提升理论。

还有现实意义,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有以下五个现实意义。

第一顺应世界潮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已经完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了,德国这些国家绿党刚开始成立非常小,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国会中第三大党,非常大,影响力很大,老百姓觉得环保是正常的。生态文明是很正常一个现象。顺应时代的潮流。

第二是顺应国内民意。老百姓现在对生存问题不太害怕了,但是对生态,对发展问题很恐惧,生态破坏过后带来一系列巨大的问题,让老百姓感觉很不安全。老百姓现在有生存到生态这样诉求的变化。

第三是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地方官员一般考核的时候最重视就是GDP,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持续稳定比较重要。但是仅仅依靠GDP经济发展来衡量一切,这时代在中国基本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建设基本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经济GDP至上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政绩考核过程中日益加强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基本指标。这样我们的官员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做规划过程中,就有可能觉得我需要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第四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生态问题进行反思。我们中国老百姓在发展中有一种狂欢,觉得发展非常好,非常高兴,继续搞20年,但是现在改革开放30年,我们应该回过头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带来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未来还要这样的代价?我们付得起这个代价吗?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反思,形成新的节约意识、新的环保意识、新的生态意识。第五有利于发展从单向发展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时代转变,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自己内在很重大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但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很多挑战,我们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我想讲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是目前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们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形成的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的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说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增长,过去企业是底层的,小企业、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企业、环保意识非常差的企业,我们很多能耗高、污染重、排污标准不达标,甚至不执行,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一些过去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转型完,未来这些东西仍然可能对我们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环境保护,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在这种村村户户冒火点烟这种现象很常见,分散的小工厂非常常见,过去乡村企业还有一些小厂子非常多,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的,污染非常严重,对资源消耗非常厉害,我们就是一直砍自己的树做一些方便筷还有纸,都是靠自己的树,结果把国内的树砍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慢慢去亚马逊河流域往回运了,结果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滞后,导致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很多村民上访,甚至是不高兴。很多村落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癌症高发,最近几年以来全国信访总量里面环境信访一直处于前三位,直接进行抗争、上访。还出现环境的集体行动,也就是群体性事件。这是集体行动早期阶段,就是无组织、无目标的群众大规模聚集现象,最终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破坏影响,但是他们是乌合之众。

环境性的群体性事件,1996年以来我们国家环境型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在高发的态势,每一年增长率是29%。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所以说公众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像镇海事件、天津的事件、大连的事件,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群众聚集反对低产能的产业在本地落户,希望产业标准升级,搞一些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甚至还有集体行动,比如说厦门的PX事件,江苏的启东事件。

2007年厦门的PX事件,当时反对PX项目在厦门市区落户,结果连续几个月市民不断的散步,通过散步的方式进行抗议,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倒台,这个项目最终落在泉州,转到外地去了。比如说2010年江苏的启东事件,当时启东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很多市委市政府大楼都被冲击了,当时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最初的起因就是排污管道的修建问题,造纸厂修建,排污过程中可能会对当地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关注,导致老百姓起来抗争。最终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警车被砸,很多人受伤,市政府大楼被抢,整个项目停工,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这是环境的集体行动。为什么环境性的上访、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越来越多呢,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很多项目它的层次很低,会带来很大的人身伤害,环境污染,所以老百姓反对了,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我们老百姓觉得过去这种东西不能再搞了,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远远没有完成,很多地方仍然在搞,结果导致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是第一个挑战。考验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和实际的效果。

(二)部分利益群体阻力巨大

第二个挑战就是部分利益群体阻力非常大,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实际上是反对态度的。一部分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差不多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对他来说搞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本来就比较好,我现在就是穷,经济不发达,管他是什么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引进来是最重要的,至于引进什么项目再说,我没有挑选的余地,现在重点不是生态文明建设,我现在重点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可以污染一下环境。还有一些落后的地区淘汰的产能就威胁政府说这个工厂不能关闭,关闭过后这个厂子600号人就要失业,失业以后就要去政府部门示威,你能安排吗?地方政府还保护它,因为这是落后产能可能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主要靠它生存,只能是保护它。所以这样可以看出来部分利益群体不太愿意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些地方人愿意,有一些地方人不愿意。

原因很简单,有两个。一个是利益驱使使发展目光短浅,第二是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健全。除了目光短浅以外,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但是有一点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一些人受到损失了,受到损失以后得到好处这一部分人是不是应该给它一些补偿,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可以给它一些补偿,或者是补偿比较合理,利益再分配比较合理,这样大家都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是非常关键的。

举个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这是我们中国目前开发区的分布图,这张图是国家制订十二五规划主题功能区的时候绘的图,我们国家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和一部分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是非常少的开发区,但是我们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恰恰分布在经济未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比如说可以看一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基本没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家知道一旦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后开发利用都受到限制,不能开发也不能转化成别的东西,也不能建什么东西,必须得保护。这样就出现利益纠葛的问题了,为什么发达地区可以没有这个功能示范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破坏差不多了,本来就没有。欠发达地区本来经济发展发达,把它都划成生态功能区结果是导致经济进一步发展就很难了。

包括黑龙江大兴安岭这个生态功能区,很有意见。黑龙江说我怎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我农业很发达,林业也很发达,都特别发达,但是一划定很多地方就不能开发,而且很多优惠政策就不管我了,我不干。现在农产品价格非常低,不管怎么种都吃亏,不管怎么保护生态,好处大家吃了,但是代价由它一个人承担。所以不干,现在生态补偿和整个利益传输机制还不健全。

应该把发达地区很多的财政收入以捐献经费的方式转移给中西部,付出代价这样的地区。目前我们有一些地方有,比如说资源税,比如说耕地平复还有耕地补偿都有。问题关键是力度不够,而且制度不健全,很多方面还没有。这是第二个挑战,很多利益群体不想生态文明建设。

(三)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

第三个就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立法我们是立了很多法律,但是有关法律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是一个现实。要守法成本很高,要是执法成本也很高,但是违法成本很低,守法比如说排污达到二类水的标准,必须采购一整套排污设施,而且招聘很多人去管理它,然后运行起来很贵,买来就很贵,政策执行起来很贵。还有执法很贵,对于排污到底是谁排的也分不清,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花费很高,取证非常难。但是违法成本很低,很多人发现违法这个罚款很少。

比如说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曾经有过课题组做过这样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地市级的企业,平均下来如果违法排污,有一次违法排污平均大概会罚49700块钱,也就是违法排污,排污一次大概是罚5万块钱,但是它获利是获多少呢?是获232万,所以违法收益是成本的46倍,只要拿1/46交罚款,剩下45都是我的。违法成本非常低,导致很多人更愿意违法,而不愿意买排污设施,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四)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第四点挑战就是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老百姓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都比较落后,这是目前基本情况。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觉得不落后了吧,很多人看PX事件,还有启东事件,这些事情出来以后老百姓都是不断地闹事,要求关闭。实际上这仍然不是先进的标志,这不是民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先进的标志,我们现在民众生态文明意识就是利益侵害,过激反应。如果这个生态这一块侵犯了我的利益我就行动,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就不行动,然后反应就非常的过度,打砸抢就出来了。西方发达国家是全民的生态意识普及了,所有人几乎跟我没有关系的,只要有游行示威我都会去游行,我去喊几句口号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我喊口号过程中也不会过激,也不会打砸抢,虽然这个事情跟我没有关系我也支持一下,而且我很文明,很守法。而我们中国生态文明意识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很多人觉得这是他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他的环境破坏跟我没有关系,这种理念仍然有。

另外节约意识不足,生态环保意识都有问题,比如说节约意识不足,我们中国人非常奢侈、非常浪费。国家粮食局长2012年10月16号曾经呼吁全中国人粮食日,呼吁全中国人最好饿一饿自己,饿了之后就知道粮食是多么的珍贵。粮食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年以内我们中国人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口吃一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13亿人口实际上粮食如果都节约可以养活15亿人口的,我们可以多生一点孩子,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浪费了2亿人口的粮食,这个中国浪费非常普遍,节约意识不足非常常见。比如说我们吃一个满汉全席,一个月饼十万块钱,就是奢侈品明显的浪费了。实际上不吃就看,看一下就倒了,节约意识非常不足。

环保意识比较落后,比如说农村、城市把的沟渠里面很多瓶瓶罐罐、塑料袋之类还有一些电池的东西随便扔,结果就是有一些地方像电池、塑料袋几十年,上百年在污染土地。环保意识落后,生态意识传统。很多生态意识,生态保护这一点用传统的方式,比如说每到秋天的时候,收完玉米,收完秸秆以后就烧,大规模把这个田地里面秸秆给烧掉,结果烟雾缭绕,有一些城市连续几天之内全部给烟雾环绕了,有一些地方都出现飞机无法起飞的现象。就是生态意识比较传统。

(五)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模糊

还有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比较模糊。这是我们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中国城镇化的定位比较模糊,每一个城市都贪大求全,越做越大,至少两百万人口,三百万人口,然后盖六七百米的高楼,摩天大楼。求全向西方学习,做了像西方这样威尼斯,结果自己的特色全部给忘记了。城市定位非常的模糊,这里面生态建设的模糊也是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城市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连续几十亩、上百亩、上千亩这样的林地,城市生态基本是被条块化,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比如说太湖地区,1986年的时候城市发展是这样的状况,到1996年是这样的,到2004年城市化率就是这样的规划,城市到处都是,城市的触角伸到任何的地方都实现城市化。但是环境保护这一块没有弄好,结果导致了我们国家出现太湖污染,太湖污染非常的严重。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不敢说把它弄好,这是东部发达地区以前的太湖,现在的太湖,太湖的蓝藻爆发导致很多水没有办法吃喝。

还有西部地区比如说云南,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定位比较模糊,过去比较模糊,导致我们滇池周围很多小工厂,结果把滇池给污染了。然后云南发改委有一个数据说改革开放以来,滇池地区中小企业创造的利税大概是80个亿,但是现在治理滇池已经花了170多个亿了,得不偿失。这就是早期城市发展全国都是这样的,定位很模糊,现在城市发展应该越来越用生态、用低碳这些理念来约束城市发展的冲动,让城市走一个生态文明的道路。

这是我说第二个问题就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五大挑战。经济方面的挑战、利益集团的挑战、民众的意识挑战、城市发展建设的挑战等等,面临很多挑战。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认清挑战以后就是具体怎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怎么开展,下面我们说第三个问题,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实际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怎么搞已经从宏观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宏观规划,已经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了,我们可以看一下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说法,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三个具体要求,这具体要求都是一些硬性的要求,我们到2020年必须实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对我们总论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地位、方针、路径、目标做出了全面的安排。

理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基本理念;

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之中;

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路径是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目标是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理念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将来就是具体怎么落实的问题。

我们先从落实角度讲一个是理念的落实,一个是制度的落实。

(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首先应该形成新的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要有创新,从十八大报告以来我们可以认为以下几个理念是应该着重关注的。

第一个理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地位是特殊重要的,而我们可以发现它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在四大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处理都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促进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逻辑层次上高一层次。与它对应应该是人类文明建设,人类文明建设符合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四大块。逻辑层次地位更高,所以地位非常特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更高的指导性,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比别的建设都做得程度不高,不要有这种意识。

第二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个理念应该彻底实现,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非常大,西方工业文明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征服自然,战胜大自然,让大自然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成为自己的奴仆,让动物植物这些东西都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服务。西方国家文明是向外用力的文明,而我们儒学大师梁漱溟的说法是向外用力的文明,就是向外夺取,攫取一切、征服一切,人把自然踩在脚底下这样的文明。而中国的文明强调是和谐,天人合一的文明。

我们这个文明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于我们这个文明应该说是一个基本的理念。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期无法接受这个理念,要征服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这是它的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希望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工业革命带来的恶果最小化,让人和自然最佳相处,最佳和谐。

原因很简单,我们人跟动物,跟自然界一些生物区别不是很大,人和类人猿的基因差别是1%以下,人类个体之间差别更小,相似性是99.99%,这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人只是自然界一个构成部分而已,并没有凌驾于大自然、完全征服大自然,让所有动物植物、所有的生态资源为你服务的先天优势。所以你一定要尊重自然,尤其是顺应自然,这是我们新的理念,一定要贯彻执行的。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另外一个就是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未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大的层面,无论是路径、方针、具体目标说得很清楚了,然后我们的理念如果转变过来重点是落实,而落实重点是靠制度建设,如果是制度建设不好,转变再好、文件规定再清晰都没有用。未来生态文明制度重在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以下我说几个制度建设可能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第一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也是已经有了,前面已经说过比如说资源税,我们在新疆地区专门搞资源税返还,新疆地区油气资源特别的丰富,但是都是国有大企业去开采,开采完过后就要运到内地了,本地买这个油气资源还很贵,新疆就很不高兴,国家通过资源税的形式返给他钱,这样相对利益平衡一点。资源运用应该慢慢实现有偿使用的制度,对于任何资源应该是有偿使用的,让价格机制慢慢形成节约资源的倾向。生态补偿制度要更加完善,我们现在生态补偿金执行起来力度很差,甚至水平很低,象征性的给一点。我们要形成长效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要开发谁就去保护,谁要是获得了好处就要补偿,这是基本的原则。

我们目前最重要就是建立横向转移纵向化的补偿支付体系,我们横向转移应该是把浙江的钱转移给青海,因为长江源头的保护青海代价比较大,怎么转移呢?青海应该得多少,浙江应该拿出多少,这应该是横向转移,但是我们应该健全纵向支付机制,就是浙江按一定比例交给中央,中央再转移给青海,不断地支付下去。这支付体系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是仍然不健全,包括标准比较低,很多没有规定,制度的空缺都有。这是第一个制度建设。

第二个制度建设就是环境问责制度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都知道环境问责,比如一个企业污染环境,污染了水源甚至造成巨大的污染事件,这是不是处罚,怎么处罚,各地执行起来问题各不相同了,很多地方执行的非常严格,但是有一些地方执行很不严格,甚至采取保护的措施,罚两百块钱得了,罚五万块钱得了。实际上是在保护。这给我们环境保护法立法初衷有关系,当时我们环境保护法立法是立法二元的目标,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持续发展,这两种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要保护环境特别好,经济持续增长有可能受到损害,而经济快速发展有时候为了保持发展速度很可能会牺牲环境。所以这样很多地方政府在环境问责这一块基本是处于拖或者是掩盖、隐瞒这样的方式来应对。

政府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应该是通过服务,通过管理加强约束。这个约束包括两种,一种是我们地方政府本身的行为有秩序,第二方面是管好自己的企业,一些排污大户以及相关其他的部门和个人,这是第二个制度,环境问责制度。第三个制度就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这一块,环境污染会对所有人都产生危害,每一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每一个老百姓都不高兴,所以一旦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公众参与,公众有序的参与,如果你不让公众有序参与,公众很有可能通过启东事件、厦门PX事件,通过激进的方式游行示威,散步、上访这种方式表达。这种表达还不如公众主动参与,现在很多地方企业项目立项的时候都进行环评,环境评价都会找一些当地人开工作会,这就是好的做法。但是千万不要走形式主义。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事先请专家论证、开座谈会、进行书面陈述、共同协商、开听证会等各种方式来让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让公众都知道、都参与到事件,一旦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参与制度可能是未来我们国家环境保护新的力量,新的制度建设的重点。下面这个图片是日本的大阪机场,当时是很好的例子,大阪机场是建在海里面的,当时大阪机场是在市中心的,因为飞机造成大量的噪声污染,周围老百姓非常生气,经过很多次与政府沟通,与机场方面沟通,通过公众参与听证会等各种方式不断的参与过后,公众对于机场本身的难处有所了解,机场对于自己搬迁的认识更加深入,政府的协调下就搬出来了,把这个地卖了很多钱,当地老百姓生活改善过后也愿意出一部分钱帮助这个机场搬迁,搬迁到海里面过后大阪机场谁也污染不了了,过的非常舒服。

公众参与制度也可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中国现在老百姓公众参与环保这一块积极性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们政府应该对公众参与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应该有更加明显的,更加明确的规定。不要在过去一些地方做的那样搞形式主义。所谓的来参加听证会都是事先指定好的,所谓公众和农民都是假扮的都有可能,说都是一片赞同,没有反对的声音,实际上对于政府,对于企业当前是有利的,但是对长期来说是埋下**和矛盾冲突这样的祸根。这样长期肯定会爆发出来的,还不如公众参与完全公开。这可能是未来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

第四点制度建设就是完善社会影响评价制度。现在企业进行立项的时候都会有环评,环境保护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对这个企业开工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评价,环评的报告分量越来越重,但是现在出现一个新的问题,环境保护、环评报告一定程度减轻了污染,但是民众仍然不高兴。最近几年以来尤其是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环境集体行动、环境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厉害,说明老百姓对生态的诉求比过去高得多,他们希望生活更加好一点,环境、空气、水、蓝天更美丽、更蓝、更清。这样的诉求导致即使环境影响评估通过了,再生产运转过程中还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老百姓来上访,堵塞这个厂门,来要求停产,都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应该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上一篇:公文具体分类下一篇:勘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