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只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这种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1:

充分发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摘 要】循循善诱、点拨鼓励、激励学生,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高课堂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历史教学 灵活多样 丰富的知识

一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现代的中学生,好动、好奇、兴趣广泛、善思考、多疑问等是他们的共性。教师应结合这些特点,安排、组织好课堂教学艺术。

1.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与教材相关的地图、表格、画面、电化教学,进行直观的形象教学。这种教学艺术表现与效果是图文并茂、声形俱在、情景交融,把历史上的一切内容由抽象变直观、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拉近其距离对学生有较强的历史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2)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活跃教学课堂。这一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若能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为课堂教学艺术增添色彩。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

(3)巧妙设问、置疑、变换角色,展开讨论,这也是课堂教学艺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化。一堂精彩成功的历史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设问置疑,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历史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层反应。通过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对历史内涵、奥秘的探索、钻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领域,学生思维达到飞跃。比如讲“戊戌变法”时,学生对袁世凯的做法非常愤慨。讲到这里,教师可问:假如袁世凯没有这样做,戊戌变法能成功吗?这时教师抓住机,让学生唱主角,各抒己见。而后教师总结,其结果极佳。这样可使学生感到设问有趣、有度,同时学生又能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体而言,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于:(1)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新鲜感;(2)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3)使学生动脑参与教学,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4)调节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状况,使学生对历史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二 生动科学的语言,层层分析

1.生动、有趣、科学、通俗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必备条件

一般而言,历史课主要是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艺术的描述来完成的。所以,课堂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历史教学中课堂语言艺术讲究的是声情并茂,语言准确、生动,声调变化适当,抑扬顿挫,情感饱满,音色悦耳,通俗易懂等,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把死的历史讲活,使学生对学历史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2.精彩生动的课堂语言艺术,其作用不仅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兴奋不已,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喜欢历史,会自觉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兴趣已生,探知欲来。教师抓住契机,导之以方,传之以法,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层分析,去了解历史发展的真谛、奥妙,并揭示其规律。比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首先告诉学生郑成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因为他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郑成功1662年收复了台湾,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况?然后指出,当时清朝已统一中国,而郑成功及其后代在收复台湾后,自立门户,建立郑氏政权,孤立于台湾,这就不利于中国的统一。所以清军进入台湾,灭郑氏政权,是顺应统一的潮流,是历史的进步。深层分析是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充实、深化,使课堂教学艺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声、有色、有力。

三 察言观色,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课讲到哪里,学生该有什么反应,产生怎样共鸣,教师在备课时,心中就要有数。据此,教师应提出备课时准备的提问或应变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测了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也可缓和学生紧张的听课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地上完一堂课。

四 点拨、激励学生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问、提问是常有的事

诸多问题,一般来讲都是由学生思考后来完成的。问题的设置一是为检查或巩固已学知识;二是引导、挖掘新知识。对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待:对学生回答有误,教师要循循善诱;对于学生回答有困难,要立即点拨、提出思路。多一点关心、鼓励,少一点批评、斥责,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信任、温暖,学生自然也有信心去学,也敢于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

2.教师科学点拨,热情鼓励,也能激励学生去钻研历史、认识历史

比如教师讲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原因时,问学生,学生自然能回答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然后教师要简要总结,从这里说明,唐中后期上层建筑有变化,即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藩镇)强大。更深入提问,藩镇割据与经济基础有否关系?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便指出,从封建经济特征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他的分散性、封闭性特点,这个特点正是藩镇割据能够立足一方的经济因素,从而说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责任编辑:冯琰〕

作者:王海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2:

试论新课改下的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摘 要: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只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这种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一、創设问题情境

农村地区的教学设备往往不够全面,并且很多教学设备由于网络等方面的原因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应用,这导致在农村地区实行现代化教学十分困难。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做到生动、直观、形象,既要保障问题情境具有生动性,也要保障问题情境具有时代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起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出有利于教学的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抗击八国联军》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同时向学生展示我国流失的虎首、牛首等图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并介绍我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并被拍卖的事实。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进而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印象深刻,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往往会认为历史知识的年代久远,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然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这样可以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可以结合美国南北战争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同时要结合台湾问题以及钓鱼岛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不再陌生,进而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问题供学生自行探究,例如:“为什么说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及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总结,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评价。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进而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强对习题训练的重视

习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并且通过习题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新课改下,在中考中增加了测试学生分析能力的试题,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单纯的依靠死记硬背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由于很多试题无法从书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习题训练的重视,通过习题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完全领悟相关知识点,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习题训练,可以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也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做习题时更加熟练、更加准确,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新课改下,教师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使学生能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转变自身定位,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的钓鱼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钓鱼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告知学生只有祖国统一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历史相关的知识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结束语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究,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静.“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有效性初探[J]. 学理论,2014,No.71032:166-167.

[2]贾晓梅. 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活力历史课堂[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32-133.

作者:张春芳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篇3: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乐于学,主动学,让历史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去吸引学生

教师除了应该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如科学、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都要有所了解,特别应关注重大的国内外新闻、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我们只讲授教材内容,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反之,如果我们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教学时就能信手拈来,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只要课堂活起来了,效率自然会提高。

教师的感情要丰富,语言要幽默,语速适中但也要有变化,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绪高涨起来了,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就好。而有的老师上课情绪平平、语言干瘪、语调平缓、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小,如同听“催眠曲”般“浑浑然”,不能激发同学们的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和语言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崇拜老师,因喜欢老师而乐于学习,这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重视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1)导入引人入胜。怎样组织教学,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0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所以导入一定要引人入胜、有创新,不落俗套,能激发学生学习这节内容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持久、最强大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请一名普通话讲得标准的同学朗诵《乡愁》这首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就会使同学们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渴望祖国统一情感中。这种导入引人入胜,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2)提问。提问要讲究艺术性。我提问的方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随机提问,也可依据平时的学习状况,分别找代表回答,列出不同的意见;第四步,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教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提问,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叫到,因而认真看书,积极思考问题,不敢懈怠。提问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书面回答或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讨论。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产生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课堂讨论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求得对某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思维能力。但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组织的讨论课往往冷场,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收效甚微。要想成功地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课,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课堂讨论才会达到理想的结果。其次,课堂讨论应面对全体学生,对一些自卑的学生尤其要注意鼓励。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再次,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可以防止冷场局面的出现,或化解这种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

(4)联系现实。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遥远了。把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历史就会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思维更积极,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例如我在讲“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讲到海峡两岸的交流,中国政府领导人反对台独、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拓展课本内容,联系现实,关注热点。联系到“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國家法》,为国家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联系到“2005年4、5月间国、亲两党主席访问大陆。”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理解了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途径。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并希望历史课教师也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经验,为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李秀玲

上一篇:供销社创优评议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以人为本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