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共7篇)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 篇1

(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D13.D14.B15.C16.D17.A18.B19.D20.C21.D22.C

二.非选择题:

38.(29分)

(1)禁教原因:朝臣指责;文化冲突,皇帝禁教。

(必须采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大臣反对,中央与地方合力抵制”也可以给1分,“文化冲突,皇帝禁教”只答其中一个意思就可以给1分,“罗马教廷改变传教方式”也可以给1分。)科技贡献:利玛窦在华传教,同时传播西方科学,例如把西方几何学和农学传到中国(2分);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2分)

(表述可以不同,但是意思必须包含“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 或“使得中国科技有新成果,即那两大著作”这两方面内容。)

(2)做法影响:材料一的禁教导致西学传播的中断;使国人普遍视野狭窄、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对《海国图志》没有兴趣。

(按层次给分:答出第一层次第一点指出禁教对西学传播的影响得1分,答出第二点指出国人对《海国图志》的态度给1分,两点答全得两分;答出第二层次能分析西学传播中断对国人的影响再得2分。两个层次都答全得满分。)

日本态度: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且运用到富国强兵的改革之中。

(指出“接受态度”1分,指出“运用于实践”1分,围绕这两层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

(3)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分为中国、日本两个方面给分,各3分,意思相近即可。)

(4)吸引留学: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迅速发展,尤其中国甲午战败,国人认为日本掌握了富国强兵之术; 俄国,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

(每一个国家2分,必须按不同国家分别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学习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

(一个过程1分,只要表述到“技术或者器物、制度、思想或者理念”就可以了。)

39.(27分)

(1)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6分)

(2)归于一致: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或共同反抗法西斯势力);(2分)分歧矛盾:美苏争霸(或美苏冷战。具体的史实也可得分);(2分)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也可);(2分)

(3)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企图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②六十年代,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③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之势,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④九十年代,欧盟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同美国的竞争。(任意三点即可得9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4)①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的方针;②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三通”;③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 篇2

一、试卷结构

(一) 试题总体分布

本试卷300分, 历史占100分。其中, 第一卷客观题占44分, 包括第12~22题, 共11题, 每小题4分;第二卷主观题占56分, 其中3题22分, 36题34分。

(二) 试题结构及考查功能

从试卷结构上看, 仍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从考查功能看, 仍以能力立意为主, 着重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四个层次。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能力为立意, 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的思想。

二、试题特点

(一) 充分彰显新课程的思想

1.强调知识学习, 更注重能力立意, 强调二者相结合。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高考历史试题是对学生知识的识记储备、再现和灵活运用能力的一次检验, 即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一定程度的历史思维能力, 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的, 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本次试题, 皆需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背景, 在分析思考后得出正确答案。

2.突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考查, 不但要“学会”, 而且要“会学”。材料的功能并不是引导学生回忆教科书, 而是提供新的历史信息。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 而不是考查学生对教科书的记忆。反映了新课程“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 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 充分体现历史知识获得的过程。材料解析题强调对历史的认识, 要求从材料中总结答案, 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

(二) 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

1.体现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特征。因此, 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要依据相关的媒介——史料。在本卷中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成为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11道中有6道属材料解析型, 占选择题总量的一半强。

2.今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 突出了历史学科阅读量大的特点。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 因此材料解析题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题型。在材料解析题的选材方面, 以往命题者为了减少考生在考场上的阅读量, 把具有一定干扰性的无效信息删除掉, 只剩下有效信息, 只要考生能读懂材料, 答案很容易做出来。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Ⅱ卷材料字数共996字;2008年增至1334字, 今年虽略有下降但也达到了1150字。

三、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当前, 高考仍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认为, 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由单纯强调掌握史实现象转向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此前提下, 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 贯彻历史新课程的思想

彰显新课程的思想是2008年和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重要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 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并努力贯彻执行。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原则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 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三类: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在复习三类知识时应做到三个联系:1.纵横联系。纵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2.中外联系。教材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别编写的, 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复习时, 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 相互呼应对照。3.知识与理论联系。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复习要注意用一些基本理论去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理论揭示社会规律。

(三) 夯实课程基础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缺乏必要的历史课程知识, 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在知识给予方式上不仅要“授之以鱼”, 还要“授之以渔”。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知识”中提升能力, 培养自主建构知识、迁移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 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 注重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指导

审题能力欠缺一直是考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训练, 重视创设问题新情景,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及灵活应变的能力。要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以高考题目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理解, 培养学科知识的运用、有效信息的提取等能力, 注重解题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论从史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胜旗.2006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及备考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04)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 篇3

二、非选择题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般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14分)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明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参考答案】

(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2)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40.(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 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答案要点】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答案要点】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 2 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一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

【答案要点】(1)《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制制定的权利;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4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气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答案要点】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 篇4

1.经法国启蒙思想家改造,成为美国资产阶级政体的理论依据的思想是对下列哪一理论的继承发展

A.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

B.洛克的“分权制衡”

C.卢梭的“主权在民”

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解析: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理论(原则)继承的是洛克的“分权制衡”学说。

答案:B

2.在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倾向有()

①天赋人权思想②社会契约论思想③分权制衡思想④主权在民思想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归纳能力。斯宾诺莎和卢梭的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权制衡思想;主权在民思想只是卢梭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A

3.17世纪中叶,英国思想家哈林顿说:“正像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必然会死亡一样,君主专制政体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必然会崩溃。”这种观点根源于英国()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产生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宗教迫害的加剧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出现的。再由题干中的“根源”二字,可断定选A项。

答案:A

4.“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是启蒙运动时期富有代表性的口号之一。下列对该口号理解最贴切的是()

A.分权思想

B.自然权利说

C.社会契约论

D.理性主义

答案:C

5.右图是英国女王出巡照片。关于英国女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她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②她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③作为英联邦元首,她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④她掌握着议会,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保留国君,但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英联邦元首,并不拥有立法大权,行政权也被剥夺,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①②③的表述都是正确的。④与史实不符,故选B项。

答案:B

6.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解析:英国在17世纪所确立起来的,并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积极影响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该制度建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答案:C

7.在美国,揭开了黑人民权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西进运动

B.《西北条例》颁布

C.美国内战

D.“公共汽车罢乘”事件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罢乘”事件揭开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序幕。故D项正确。

答案:D

8.18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康有为对变法想得过于简单,认为“若诏旨一下……民心知戴”。因此,他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对变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

答案:D

9.我们说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因为孙中山主张()

A.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改变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解析: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属于孙中山民权思想与维新派民权思想的相同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条件。

答案:B

10.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某班同学对他们退出的原因进行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

A.共产党人高风亮节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

解析:从1941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按照“三三制”原则改选或新建政权机构,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1.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1940—1947年“民主”出现频率

A.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D.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2题18分,13题19分,14题19分,共56分)

12.阅读材料:

材料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有追求自由、民主的传统;受启蒙思想影响;通过典型案例打破“因言获罪”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载入宪法。

(2)是实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能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促使政府公开和透明。

13.(课标全国Ⅰ)阅读材料:

材料19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预备立宪的相关问题。第(1)问对比材料中1908年和1910年的内容即可得出预备立宪的期限和内容都有所变化,而且1910年增设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是革命形势发展和立宪派要求的结果,清政府也想借此化解危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革命已成为大势所趋;从材料中“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可知,清政府不是真的想实行立宪,只是借此维护统治;皇族内阁的出现则使立宪派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参考答案:(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

——严复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卢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材料原文)(12分)

材料二卢氏(卢梭)之言,药也;伯氏(卢梭学说反对者)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梁启超(19)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7分)

参考答案:(1)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

(2)理解: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 篇5

1.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魏国人李悝、楚悼王任用卫国人吴起、齐威王任用齐国人邹忌、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公孙鞅、韩昭侯任用郑国人申不害,实行变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②各国推行均田制为变法提供基础

③变法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力量

④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说明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故①符合;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要废除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生产关系,动摇奴隶社会统治秩序,不利于维护周天子力量,排除③;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故④正确。故选①④组合,排除ABD,选C。

2.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A.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

B.是“无为而治”政策实践

C.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理念

D.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是要分割王国势力,解除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选C;汉武帝的做法是需求积极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办法,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问题,而非中央官制问题,排除D。

3.下图名为《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据此图可以得出

A.北宋海外贸易收入一直上升

B.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更高

C.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海外贸易收入是两宋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北宋海外贸易呈现上升趋势,但海外贸易收入额也有下降的年份,排除A;由材料来看,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比北宋更高,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宋朝也不例外,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海外贸易战两宋财源的比重,无法得出D结论,排除D。

4.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需地亦甚无多。听小民观看。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这表明

A.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

B.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

C.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

D.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可知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界定是1745年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的,排除A;B中的“普遍抵制”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陕西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

5.1861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称:“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同时,他也提出“俟八旗学习之人,于文字语言悉能通晓,即行停止”。奕?意在

A.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B.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

C.呼吁权臣了解外国的文化

D.激发皇帝研究外国政体的热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可见是从外交的实际需要出发宣传学习西方语言,有利于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权臣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清朝皇帝的态度和做法,排除D。

6.下图是载于19《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

A.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

B.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

C.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

D.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儿童”喻接受西方思想的先进的中国人而非年幼的中国人,材料中的“老者”喻拒绝接受西方思想问换的冥顽不化的中国人,可见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排除A,选D。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宣扬宪政的信息,排除B;1908年辛亥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

7.19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

8.1978年,自春天起到11月,谷牧、邓小平等12位中国领导人进行了20次出国访问,到访了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日本、新加坡在内的51个国家。据此推断,当时中国

A.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B.开始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

C.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D.想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有利于了解国外最新动态,说明国家工作并非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排除A;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我国就注意淡化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展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排除B;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是基于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故选D。

9.17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

B.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

C.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是进一步明确了对王权的限制,故选A;材料涉及英国教会的独立性,但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责任内阁制度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是约束英王的权力,排除D。

10.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并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19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

②两个法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可见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①正确;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排除②;“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自由劳动力,从而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故③正确;由材料“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可见是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④正确。故选组合,故排除ABD,选C。

11.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全部的金额

收入支出盈余或赤字

19321,9244,659—2,735

19331,9974,598—2,602

19342,9556,541—3,586

19353,6096,412—2,803

19363,9238,228—4,304

A.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的时间信息,可知大致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期间,兴办大量公共工程,国家大量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故选A;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时间不符,排除B;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排除C;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宣布成立,排除D。

12.20世纪初,一位历史人物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此人

A.创造出望远镜

B.发明了蒸汽机

C.提出了量子假说

D.创立了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爱因斯坦。A是伽利略,排除;纽可门发明蒸汽机,排除B;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假说,排除C;19,爱因斯坦成功解释广电效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核武器的理论基础,故选D。

13.传统是人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对社会行为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

材料一《永乐大典》是我国历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它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它所采古书达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所收书籍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宗教等各种科目。它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著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总计收录书籍10254种,共172860卷,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在纂修过程中,乾隆帝亲自制定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

《四库全书》各部书目举例

经(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春秋类四《春秋繁露》

史(收录史书)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三逆指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

子(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类二《九章算术》

集(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别集类存目三《王阳明集》

(1)比较《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从“书目举例”中任选二书,分别简述其历史价值。

材料二罗马的法律传统,即便在帝国覆亡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仍构成除不列颠以及其属地以外所有西方国家习惯法的基础。其中一些法律条款仍存活于现代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之中,成为西方文明的一笔重要遗产。

罗马帝国灭亡后,帝国晚期开始广泛流传的基督教,承揽了帝国统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责任,并在文化上为欧洲文明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中世纪晚期,人们在攻击、否定教皇政治的同时,仍能坚定不移地保持基督教信仰。透过裂变的欧洲,人们仍会感受到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的存在。

从15世纪到18世纪,长期屈服于神灵启示的科学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冲破宗教神学的樊篱,给近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17世纪,科学革命动摇了中世纪的宇宙论,形成了全新的宇宙观,不仅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且推动人们开始以批判的、怀疑的态度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西方迎来了科学理性不断高涨的新时代。

——摘编自陈振昌《论欧洲传统文明统一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欧洲传统文明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不同之处:《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永乐大典》所收书籍未经删改,《四库全书》对所收集的部分书进行了删改;《永乐大典》所采古书涉及先秦到明初时期,《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

举例要点示例:《春秋繁露》记载了汉代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平定三逆方略》记载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九章算术》记载了汉代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数学应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阳明集》记载了明朝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推动了心学的发展。

(2)特点:法律传统浓厚,具有基督教色彩,科学理性逐渐成为主流;欧洲传统文明内涵不断丰富,在不同时代有所突破和发展。

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罗马法体系逐渐形成,其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等内容对欧洲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四分五裂,基督教成为整个欧洲的共同信仰;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教会神学,解放思想。17、18世纪,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宣扬科学理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文明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关于不同之处,由材料“《永乐大典》是我国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的一部丛书”,可见《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由材料“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著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可见《永乐大典》所收书籍未经删改,《四库全书》对所收集的部分书进行了删改;由材料“,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可见《永乐大典》所采古书涉及先秦到明初时期,《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第二小问,可以举出《春秋繁露》等著作,突出其内容和历史价值。

(2)第一小问,由材料“罗马的法律传统……仍构成除不列颠以及其属地以外所有西方国家习惯法的基础”、“基督教,承揽了帝国统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责任,并在文化上为欧洲文明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冲破宗教神学的樊篱,给近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可见法律传统浓厚,具有基督教色彩,科学理性逐渐成为主流;由材料“全新的宇宙观,不仅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且推动人们开始以批判的、怀疑的态度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西方迎来了科学理性不断高涨的新时代”,可见欧洲传统文明内涵不断丰富,在不同时代有所突破和发展。第二小问,可以从罗马帝国时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说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文明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14.进入现代以来,世界处于不断发展变革调整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应对挑战中,大国承担起了重要责任。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答案】历史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意义: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关于历史背景,要指出20世纪30-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战后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关于意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各成员国规范了一套处理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原则及规章,不断丰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规范,对国际贸易进行全面的协调和管理。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5.,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1949年—20世纪50年代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1949年——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力提高,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新独立的国家和中国建交。

【解析】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带答案 篇6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

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独裁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

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

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学.科网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业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填入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对不离的国际经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现=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7,英国议会首次队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试题1答案 篇7

考试题

24.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父亲偷了羊,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有道。孟子讲,如果是舜的父亲杀了人,舜会辞去王位,带着父亲逃走。如果后来还是被抓到了,舜也不会做抵抗,而是去探监。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以礼入法思想 B.时人重亲情也重法律 C.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法律公平正义的缺失 25.汉代察举实行“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之法,这说明: A.汉代太学教学内容丰富 B.察举制蕴含了科举制元素 C.察举制项目分为两部分 D.汉代儒法思想斗争激烈

26.有学者认为: 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

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经济重心南移 C.儒学走向思辨化 D.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27.明初时,太监地位十分低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严令禁止内臣干涉政事,犯者斩罪。明武宗当权后,朝政大权为刘瑾独掌,逼迫大臣将星交给皇上的奏文先送到他的私宅,由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批改,他被当时大臣称为“立地皇帝”。上述变化说明了

A.太监官僚化 B.君主集权加强 C.皇权渐趋衰弱 D.宦官权力失控 28.(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中国阶级矛盾激化 B.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C.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D.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形

29.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

A.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 B.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 C.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D.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30.在体制上,雅典民主政治留有一个“漏洞”,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是奴隶主贵族上层分子参与了政权 B.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C.容易形成僭主政治或军事独裁统治 D.是少数贵族和平民代表的的民主 31.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家基佑在《英国革命为什么成功了?……英国革命史讨论》曾说,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在立宪君主制治下的英国,“内政、维护和平、财政、殖民、商业、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议会斗争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最为关心的事情。”上述材料反映了

A.“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体长久稳定发展下去 B.“光荣革命”后英国恢复了同王与议会的传统 C.“光荣革命”是暴力最少收效最好的革命 D.“光荣革命”后英国从此终结了国内斗争

3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有奖赏好人的天堂的观念,就一定有惩罚坏人的地狱的观念,如果只有死后升入天堂的希望而没有死后被打入地狱的恐惧的话,法律就会失掉之效力”。材料表明孟德斯鸠

A.论证“法“是至高无上,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 B.论证反对封建县主专制,主张实行三权分立 C.强调法律和宗教以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为目的 D.强调宗教对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性

33.二战结束后,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英国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所分子。材料表明英国 A.继续奉行势力均衡外交政策 B.以德国为主要竞争对手 C.不愿和德国法西斯彻底决裂 D.最关心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区

34.煤钢共同体是在煤钢领域建立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六国把煤钢生产、贸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从而使西欧在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材料表明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 B.煤钢共同体是法德和解的结果

C.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利于欧洲一体化 D.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对传统主权观念的突破

35.早在1989年11月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材料旨在强调当时的世界 A.冷战格局继续存在并扩大 B.强权政治进一步加强 C.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D.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25分)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安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世说新语·任诞》篇言: 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自东汉后期,朝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才能、政绩等。魏晋之际,士人们就非常注重外貌举止。《世说·容止》云“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面如傅粉,肤色皎然,当时被认为是“美姿仪”。这是一种柔弱之美,时人就以这种柔弱的女性美为尚。

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黑暗,老庄思想也乘儒学衰微之机而迅速扩大其影响,一些士大夫开始习老庄,崇尚自然。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为反抗名教而公开标榜“自然”,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并且投身自然,优游山林。

——孙海洋,刘龙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

材料二 “道光年间,洋务未起,时桂子栏杆、桂子扣无地无之。凡物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若骛。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晋时期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12分)(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13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寅初和毛泽东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提出不同观点: 马寅初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人多好还是人少好? 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

——摘编刘岩《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问题自拟论题进行探讨。(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言之成理)。

请考生在第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修律是晚清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01年以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法典,《大清现行刑律》颁行: 刑律共三十篇,三百八十九条,比旧律减少四十七条。现行律将旧律中的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改革死刑执行法。将从隋至清沿用已久的笞、杖、徒、流死五刑,改为死刑、流刑、遣刑、徒刑和罚金,以示和各国办法无异。刑律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并规定死刑仅用绞刑的一种。清代满汉在刑律上是不平等的,犯了同样的罪,对旗人处罚轻,对汉人处罚重。《大清现行刑律》规定: 嗣后旗人犯罪一律科断。沈家本认为“名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于是在修改《大清现行刑律》的同时,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起草的《大清新刑律》也于1910年公布。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刑法典。刑法典使用通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原则。

——陈昊《论清末的法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刑律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未刑律改革的意义。(7分)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对于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朝鲜战争中,中国以志愿军的形式出兵朝鲜,并且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亲自指挥战斗,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战争中伤亡的中国军人要远多于朝鲜军人,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已与美国斗争,而且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围,避免将自已直接卷入;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

——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中国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不同选

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对抗的不同形式和结果。(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采取不同对抗形式的原因。(7分)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登州妇人恶其夫寝陋,夜以刃斮之,伤而不死。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辩证之为合从谋杀伤,减二等论。帝从安石说,且著为令。” 南宋的名人陈亮、黄震、胡宏、陈渊、朱熹等,认为王安石尽坏祖宗法度,聚敛、毒民、生事、开边、卒乱天下、骋私意饰奸言,以为违众自用,剥民兴利,斥逐忠贤。材料二

臣以为,《律疏》假设条例,其於出罪,则当举重以包轻,因盗伤人者斩。尚得免所因之罪,谋杀伤人者绞,绞轻於斩,则其得免所因之罪可知也。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情理轻重,则敕许奏裁。若有司辄得舍法以论罪,则法乱於下,人无所措手足矣。”

——马墙临《文献通考》

20世纪初,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是中国的克伦威尔。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梁启超《王安石传》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对王安石评价的不同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评价王安石的因素有哪些?(9分)

参考答案

24-25:DB 26-30:CBCBB 31-35:AAADB 41.参考答案:(1)变化: 从崇尚功业到追求风流自适;从注重德行到重视人体自身的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到欣赏大自然之美。(6分)原因: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治黑喑;老庄思想和道救的影响扩大;儒家思想衰微(6分)(2)变化: 崇洋从外在器物层面转变为保险、美容及新的时间观念。(4分)因素:两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社会上层及富裕阶层的示范引领;思想观念的更新。(9分)42.参考答案: 论题一:“新人口论”符合中国当时的客观实际,建国初期的中国应该控制人口。(2分)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农业基础普遍薄弱;(4分)三大改造完成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发达的工业国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资金积累。(4分)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当时进行现代建设的必然选择。(2分)论题二:“人口多一点不是坏事”反映了领袖对当时国情的认识比较乐观。(2分)中国是一个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科技落后,农业国的现状意味着人口”代表着生产力;(4分)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乱,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传统方式使党特别重视“人”的力量;(4分)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是科技的发展,其外在表现是人的发展。(2分)(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亦可得分)45.(1)特点: 删繁就简;除掉民事内容;史定刑名,改革死刑执行法;适用上满汉划一;吸收借鉴西方法律成果(精神)(任意4点即可给8分)。

上一篇:晚安心语经典唯美短句下一篇:学校反恐防暴应急疏散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