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改革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自身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尤其是随着当前财政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应行政事业单位也必须在该方面进行调整,避免在未来发展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与财政改革节奏不协调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重点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如何适应这种财政体制改革进行自身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完善进行了简要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财政改革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财政改革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篇1:

我国预算会计60年改革探索及启示

【摘 要】 60年来预算会计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预算会计,1979—1993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预算会计和1994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预算会计。文章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寻求异同,探索预算会计演进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经验,得出启示。

【关键词】 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 启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宏观经济体制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49—1978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9—1993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1994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应,预算会计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断调整、改革、发展。追寻历史的轨迹可以发现,60年来,预算会计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预算会计,1979—1993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预算会计和1994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预算会计。回顾和分析这三次预算会计改革发展的历程,探索预算会计演进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对于当前预算会计改革无疑是有益的。

一、三次改革

(一)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预算会计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表现在财政预算管理上,就是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政策,但在这30年中,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计划经济的程度不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作了适当调整。为了适应财政经济体制的改革,预算会计也在不断地作出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预算会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型的预算会计制度,以适应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当时迫切需要总结解放区“供给制”会计经验,借鉴国外的一些有益做法,制定一整套统一的会计制度。于是,财政部于1950年12月颁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这两个制度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预算会计的制度,它首次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名称①和预算会计体系,并统一规定了会计科目、会计年度、记账方法和会计报表等内容。这套制度于1951年起执行,它标志着我国预算会计的诞生,它基本适应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预算会计工作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后又历经多次修订。1953年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总则、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等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将会计科目由岁入、岁出、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共同类五类改为资产和负债两大类。1954年1956年等又相继进行了一些改革。在1958年及其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各地大搞“无账会计”,实行“以表代账”,预算会计机构和人员被裁减,使预算会计工作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1960年下半年,随着“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加强,会计工作在恢复和健全会计制度、设置会计机构、充实会计队伍、加强会计工作领导等方面得到了加强。1963年初,财政部制定了《各级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65年秋,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预算会计会议,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预算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明确了预算会计工作主要是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同时修订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补充修订了1963年颁发的《各级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了记账方法,由“借贷记账法”改为“收付记账法”,并借助行政手段迅速在全国预算单位推广。文化大革命期间,预算会计工作也和其他工作一样,遭受了一次更大的浩劫,无视会计工作的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严重削弱,到处都是“脑袋账”、“门框账”,会计资料残缺不全,财政决算报表从原来的30多种减为4种,放松了预算会计的管理,打乱了预算会计工作秩序,其结果是账目混乱,收支不实,财产不清,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这一阶段的预算会计制度模式,是按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模式设计的,把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融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它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情况下,原有的预算会计已显露出许多缺陷与不足,这也是第二阶段预算会计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1979—1993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预算会计

1979—1993年,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代,财税体制随之也作了调整。1980年开始执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1988年改进了原来的财政包干体制,分别实行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等六种不同的包干方式。据此预算会计随之也进行了改革调整。1983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1985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和《国库条例实施细则》。80年代初,财政部还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改革需要的核算方法,但这个阶段的预算会计改革仅局限于个别实际问题,并没有触及整个预算会计的改革问题。1988年8月,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对1965年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对《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部分修订,并规定从1989年起执行。这次在单位预算会计方面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规范了单位预算会计的名称,扩大了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对实行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不同预算管理方式的事业行政单位,设计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规定了具体的核算办法;根据事业行政单位业务特点和财务收支管理的需要,增加了会计核算内容。在总预算会计方面,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总预算会计的主要职责;财政机关直接经办的科技三项费用等,可按财政拨款数列支;建立乡(镇)财政总会计制度,并规定了具体的权限等。此次预算会计改革,尤其是新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实施,为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实现从“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转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此期间,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了进展,1981年编写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預算会计》教材,1990年正式成立了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创刊了《预算会计研究通讯》(现已更名为《预算管理与会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运动,改革的自标是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消除原有体制的弊端与缺陷,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预算会计制度肯定会面临一些问题,必然要进行改革,但此时必竟还属于计划经济阶段,所以,进行了局部的改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此时预算会计主体的经济内容和客体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和运行机制已不适应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预算会计迫切需要再一次的改革。

(三)1994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预算会计

1994年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这为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时机,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随着财政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已不利于发挥预算会计的作用,迫切要求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进行改革。1994年2月,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常务工作组成立,1996年2月财政部发布《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规定了预算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会计体系、核算方法和改革步骤等重要内容。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财政部于1997年、1998年初先后发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此形成了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制度框架。此次改革的总目标是逐步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和促进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重新划分预算会计体系,将单位预算会计分解为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包括乡级预算会计;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将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将事业、行政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各设一套会计科目;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包干经费支出的列报标准,由银行支出数改为财政拨款数;规范财政周转金的核算;规范了新的报表体系。

二、寻求异同

对比我国三次预算会计改革,可以发现有以下不同点:

第一,改革的背景不同,从而促使改革的动力也不尽相同。第一次改革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代进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使之能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需要。1965年的改革,实质上是在前苏联模式基础上作了一些变革,增加了一些适应我国会计核算需要的会计内容,如采用收付记账法等,但仍没有摆脱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影响。而第二阶段的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初期,预算会计主要是恢复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同时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對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部分修订,只是局部改革。前两次改革的经济体制背景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此时的预算会计制度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第三次预算会计改革,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主要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体系和核算办法,改革比较全面。

第二,改革的方式不同。第一次预算会计改革全部依靠行政力量,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基本上没有理论指导;第二次预算会计改革已有一些理论准备;第三次预算会计改革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较为充分的准备,是在经过广泛理论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新制度集中体现了当时理论界的大量科研成果,比较系统、完整、科学。

第三,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由于社会经济管理方式不同,预算会计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前两次改革只是局部改革,仅仅是从预算会计本身的角度去考虑的;而第三次改革不仅考虑到了预算会计本身面临的问题,也考虑到了与国外政府会计的接轨和与企业会计改革协调等问题,是一次较为全面的改革。

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主要是这三次改革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等形势都不尽相同,但综观60年预算会计改革发展的历程,这三次预算会计改革还存在许多共同点:

第一,三次改革均出现在我国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会计发展的原动力最主要的是来自经济发展的要求。建国以后,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转变到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为了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进行,必然要求强有力的经营管理手段。旧有的预算会计不具有统一性的特点,所以,改革是必然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正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迈进。当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经济形势飞速发展,会计改革将是必然。

第二,三次改革内容上有明显的继承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尽管建立了两套新型的、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但它是在吸收了解放区“供给制”会计和历史上一些有益的经验后制定的;第二次改革与第一次改革从内容上讲更是相差不大,因为这一时期毕竟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第三次预算会计改革尽管从改革的力度等方面讲要比前两次强,但从指导思想、内容上讲,强调合理继承和发展,所以,在许多方面保留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不是对以往取得成就的否定,而是继承、借鉴、发展的辨证统一过程。

第三,三次改革基本上不同程度地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前两次改革主要是引进了前苏联的模式;第三次改革吸收了西方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洋为中用,通过借鉴与吸收,加快了预算会计改革的进程。

三、几点启示

第一,必须把预算会计的改革置于整个财政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通盘考虑。三次预算会计改革均已证实了这一规律,即预算会计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财政经济体制的变革,其他的一些因素对预算会计的改革确有影响,但只是间接的、次要的。解放初期,预算会计源于解放区的“供给制”会计,其特点是具有分散性和供给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面对当时的混乱局面,中央迅速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随着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的开始,颁布了预算会计的两个暂行制度,它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也曾起过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形势的变化,陆续对预算会计制度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和修正,但基本的核算体系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预算会计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出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为此,从1998年开始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形成了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虽然60年来预算会计几经变迁,尤其是在1998年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但也只是对核算和反映国家预算收支情况及结果的“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政府”这个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管理和预算方面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项改革是: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等,这些改革一方面凸显了政府会计在公共财政管理与预算系统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使现行预算会计的弱点与缺陷暴露无遗,随着预算会计客体运行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预算会计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上述这些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内的改革遵循的大的方向都是相同的:从分散化转向集中化,转向集中化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客观上要求有相应的政府会计控制机制。因此,应对现行制度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革,将“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要求。

第二,正确处理好继承、引进和发展的关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模式。历次预算会计改革都带有明显的继承性,并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会计发展趋势是趋同与逐异并存。近年来,国际上随着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现代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政府会计方面进行了改革。世界政府会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应计制政府会计。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会计的趋同倾向将继续下去。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各国政府会计的“国界差别”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政府会计作为主权国家的施政工具,一定会在许多方面留下深深的“本国特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推进我国政府会计建设时,应当首先总结我国预算会计60年来的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不能盲目照搬引进其他国家的做法;其次,中国毕竟已经融入全球化进程,财政管理和预算的目标与理念越来越趋同(例如普遍强调合规性和绩效、透明度、受托责任等)的背景下,一个过分强调本国特色、在基本层面上不与国际接轨的预算会计体系肯定是不合需要的,会计日益成为“国际语言”,所以对被国际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适合我国的先进管理方式、方法等要以慷慨的胸怀吸纳;最后,在处理好继承和借鉴关系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发展,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

第三,预算会计是国家的信息系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改革后的政府会计应当由政府财务会计、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等组成。预算会计仅是现代政府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于制定政策和监督预算实施而言则至关重要。如果预算会计工作搞不好,将严重妨碍国家预算的执行,作为国家调控经济重要杠杆之一的财政调控有可能失灵;如果预算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反映或失真,将影响甚至误导国家的宏观决策。预算会计所反映的各项指标都同国家的宏观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预算会计制度建立的各个发展时期来看,国家经济建设要恢复、要发展,加强预算会计制度建设是一条重要的举措。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6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预算会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四,必须加强政府会计的理论研究。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经历长期的实践检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相关研究文献较多,许多国际性组织近年来亦频繁发布关于政府会计的研究报告。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从预算会计60年发展历程看,前两次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因素大于实务因素,并且基本上没有理论指导,而第三次改革理论准备较充分。60年来,我国的政府会计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理论薄弱、滞后,一直是制约政府会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政府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了许多会计实务缺乏理论解释和指导、政府会计工作水平提高缓慢等后果。如今,我们又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新一轮的改革正在酝酿,迫切需要理论作先导,我们应积极地对政府会计改革作广泛的理论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雪芬.预算会计五十年改革初探.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200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 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作者:张雪芬

财政改革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篇2:

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以适应财政改革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自身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尤其是随着当前财政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应行政事业单位也必须在该方面进行调整,避免在未来发展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与财政改革节奏不协调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重点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如何适应这种财政体制改革进行自身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完善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财政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9156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财政体制改革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应的财政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国情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接轨。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做出同步调整,以适应财政改革的基本要求,保障自身财务会计制度的运行合理可靠。结合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和缺陷,很难实现高效运行,容易产生偏差,需要切实围绕各个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促使其能够和财政体制改革同步发展。

1我国财政改革内容概述

11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从2014年45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下达以后,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铺开落实,改革包括政府预算体系要求全口径编制,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三年滚动预算,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健全预算标准体系,预决算公开逐步深入透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优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等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是预算管理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推动者,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以部门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并推行实施。

1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与支出分开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而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服务的供应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了资金的拨付收缴管理,财政资金支付流监管有迹可循更利于实时跟进,避免了以往传统拨款层层下达中间环节过多存在的资金管控风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执行后逐步清理了行政事业单位多头开户的问题,减少财政性资金结余沉淀和资金监控盲点。

13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试点工作改革

2016年财政部下达关于开展2016年度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对原有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调整。财务报告范围扩大到报表附注、财务分析等方面。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这项改革的推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基础工作提出了高标准要求的同时也给出了财务工作改革的方向。

2存在的问题

21财务制度更新滞后

在全国人民都追寻着“中国梦”砥砺前进的当下,行政事業单位的业务广度也与日俱增,财政改革脚步不停,相形之下,财务制度明显滞后。财务制度是财务工作的总领和指引,是规范会计信息的基本保障,配套制度的滞后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与全面性。制度细则补充更新不及时,影响部门整体运行,也达不到财政体制改革的预期效果。

22财务核算欠标准化

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一体化核算大部分事业单位还未实施,财务核算没有与国库集中收付进行硬性一体化捆绑,财务处理还是以各事业单位自行核算,存在科目归属不准确、基建并账不规范等问题。

23资产管理普遍意识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财务既管采购又管核算最后还兼管实物,不相容岗位未分离。资产盘点未真正落到实处,有制度但未执行到位,资产台账中的信息也未填列完整,动态变化未及时更新,单位的资产监管力度不够,这个跟单位领导的资产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密切相关。

24财务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主管部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整体系统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财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随着财政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深入,财务人员明显跟不上改革节奏,这对财政改革政策顺利实施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完善措施

31正确解读国家财政改革要求和目标,及时更新财务制度和相关细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效完善,需要围绕国家财政改革变化要点目标进行详细分析,要重点把握好改革对于单位自身带来的影响,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财务会计制度是财务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前提保障,因此要紧跟财政改革重点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配套的财务制度细则。

32规范财务核算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夯实基础。应进一步将事业单位统一纳入国库一体化核算模式中,通过财政标准化系统进行财务核算信息的规范,便于行政主管部门的财务数据的整合、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与指导、共享大数据平台。保障财务核算信息规范、真实、全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基础夯实,为财政部推进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改革工作奠定最坚硬的基石。

33加强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意识层面入手推动。国有资产管理要做到人、财、物相分离,特别是固定资产台账不能形同虚设,信息登记必须全面有效,资产管理需指定到使用部门、使用人,主张“谁使用,谁负责保管”的原则,资产变动或使用部门和使用人发生变化,要及时更新台账登记信息,这样才能做到实时准确,并要将定期资产盘点执行到位,保证账账、账实相符。

34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注重财务人才培养

财务会计制度创新推动离不开财务人员,对于改革政策解读,财务人员从专业的角度能更好地理解,对于未来财政改革的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高素质财务人才在其中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单位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系统性、成长性的培训,行政事业单位要把财务人才梯队培养纳入战略计划,提升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跟上财政改革步伐。结合单位实际改革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人员应由基础账务核算的普通预算会计向财务管理型会计转变,为部门单位领导决策管理提供有价值、高水准的客观分析,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高效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财政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也需要围绕自身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逐步发现现阶段存在的各个缺陷问题和不协调,正确解读国家财政改革政策,参考其他相关先进经验并结合单位实际现状进行财务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之更适应国家改革大环境的需要,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推动部门整体工作的良性长效运行,同时在未来财政体系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康轶婷如何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以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J].财经界:学术版,2016(18):268.

[2]张媛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研究与实践[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65.

[3]霍锦秀从财政管理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6):187-188.

[4]邓高霞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8):194-195

作者:陶嫣

财政改革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篇3:

对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摘 要]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进行,对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管理带来较大挑战。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逐步向政府会计方向发展,作为行政事业会计管理支撑的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也需要向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财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原则、策略。

[关键词] 政府会计;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公共财政改革;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提高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除了原有来自政府和单位的内部管理需求以外,更多的市场成员如纳税人、国内外投资者、政府债券的购买者等,要求了解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对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范围和透明度也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在体系上集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为一体,在核算内容上集中于预算收支活动,仍然保留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正确反映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与市场各有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财务状况。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有利于加强对政府资金运动的管理,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职能。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需要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以支持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

一、目前的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目前的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面临挑战。

1. 部门预算改革对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将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本部门或单位的预算中,这就要求会计的日常核算和决算报表提供同口径的数据,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

在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的同时,对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脱钩管理,各部门的预算外收入要缴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按核定的综合定额标准,统筹安排年度财政支出,改变对某些部门所采取的收支挂钩的做法。在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上实行收缴分离。这样,预算单位在会计上将改变过去对预算外资金所采用的留用、比例分成、上转划拨等多种处理方式,对所收到的预算外资金一律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上缴。因此,需要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调整相应的功能设置。

2.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性加强。改革以前,尽管也要求各预算单位按用款计划使用资金,但由于账户体系和支付方式未改变,各单位基本上是先拿到钱,再考虑怎么使用,对资金使用的约束较少。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规范资金支付方式之后,从制度和操作程序上保证了用款必须按计划进行,真正加强了用款的计划性。要保证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的按计划执行,就需要行政事业会计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如各期的支出分析等。国库改革后对预算单位财务监控逐步加强,因此,需要预算单位自身的会计系统提高监控功能。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简化。但不同的支付方式对预算单位的具体财务工作的影响不同。在财政直接支付中,会计和出纳在不同单位分设,预算单位做会计工作,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做出纳工作,会计和出纳的内部制约变成了财政和预算单位之间的制约。在财政授权支付中,会计和出纳还在各个单位内部,只是财政部门通过下达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保证单位及时用款。因此,需要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资金运动的管理,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职能。对于那些并不在政府活动范围内的资金运动,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一些与政府活动和政府资金并无直接关系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就不应再包括在政府会计范围之内,而应当采取更为合理的核算方式。为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后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今后我国的行政事业会计体系将逐步向政府会计、非营利机构会计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需要考虑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原则

1. 完整性

政府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处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资金支付、会计核算、财务决算、收入管理、票据管理等内容,需要从系统总体出发,克服手工信息分散处理的弊病,各子系统的功能要尽可能规范,数据采集要统一,语言描述要一致,数据资源要共享。

2. 适应性

财政改革及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改革均在不断深入,需要政府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不断适应财政财务改革。当财务管理模式或计算机软硬件等发生变化时,系统能够容易地进行修改、扩充等。

3. 可靠性

在设计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时,要保证系统软硬件设备的稳定性,要保证数据采集的质量,要有一套系统的安全措施。

4. 经济性

经济性是衡量系统值不值得开发的重要依据。开发过程中,尽可能节省开支和缩短开发周期。要结合集中式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大型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创新,如在财政部门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安装一套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一级政府各行政事业单位均使用财政部门安装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降低系统的购买和维护等费用。

三、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策略

1. 及时把握财政改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1994年我国改革财政收入制度,取得成功;1999年财政部发起以改革财政支出制度为重点的新一轮财政改革。财政支出制度改革主要涉及政府预算与会计。政府预算的编制既要满足政治上的需要,又必须反映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既是政府预算编制的基础,又是预算管理部门控制预算执行进度、达成预算目标的重要手段。新一轮财政改革以财政支出为重点,触发了我国对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预算、会计和财务报告知识的强烈需求,需要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财政改革密切结合。

2. 从财政财务一体化的角度统筹考虑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开发

财政财务一体化要以预算管理为主线,全面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实现预算、核算、决算等财政业务功能一体化以及财政与其他部门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在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预算、核算、决算信息的衔接和集成。

3. 要采用成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

目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系统有两层C/S结构的和三层C/S结构的等。由于金财工程的建设对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所以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的技术等符合《“金财工程”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及相关的标准体系,这是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具体有:

(1)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方面

采用多层分布式体系结构,采用多渠道(PC、手机、PDA)访问的方式,并以传统客户端和瘦客户端浏览器(Browser)界面交互方式为主,兼顾方便性和高效性。

(2)应用开发技术方面

技术标准:应该基于业界承认的公开标准。避免采用非开放的技术,最终的体系结构与其他的系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开发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设计、编码及基于组件的开发方法,以确保软件及其组件的重用。

应用构造模式:采用基于组件的应用构造模式,保证系统的灵活性,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3)系统运行环境方面

应用服务器:采用J2EE兼容的应用服务器,支持从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到现今流行的B/S多层应用模式,提供一个可广泛扩展的、与平台无关的、分布式的服务。

操作系统:服务器需要支持常用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列、Linux、Solaris、AIX、HPUX等。客户机主要支持Windows9X及Windows NT,2000,XP等操作系统。

网络:系统支持不同的网络环境。支持Ethernet、Fast Ethernet、100 Base Anylan、FDDI、DDN、PPP、PSTN、ATM、X.25等各种网络体系结构;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信息通信的机制方面以XML为标准,采用SOAP、CORBA等技术实现灵活可信的通信服务。

数据库:系统需要支持Oracle、SQL Server等常用的大型数据库。

(4)安全方面

在安全措施方面,需要建立系统不同层面的保护—检测—响应—恢复—改善等严格的安全措施和手段。支持C2级或更高级别的安全标准,支持LDAP目录服务,易于用户身份验证和统一管理控制。支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主要的软件技术手段包括CA认证、数字签名以及基于ACL的认证和授权模型。

在业务过程方面,需要业务经办的每一环节必须经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方可操作;业务流程中提供各类操作痕迹的审计追踪功能,确保每个关键的操作行为都能记录在案,为操作日志提供完备的审计功能。

4. 要加强教育部门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一些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提供金蝶、用友等公司的财务教学软件,但基本都是关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目前的会计学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基本能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核算工作,但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学生在完成预算编制、资金支付、编制决算报表方面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因为他们在学校基本没有接触过此类内容。我国目前有30多万家行政事业单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等公共财政改革方式在中央、省、市、县、乡的推行,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大批熟悉行政事业财务和行政事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建设,逐步提高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对促进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有重要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周南. 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J]. 会计师,2004,(3).

[2] 杨发勇,瞿曲. 试论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的关系[J]. 武汉大学学报,2005,(1).

[3] 黄晓辉. 关于影响会计信息化进程的诸多因素分析[J]. 商业经济,2006,(2).

作者:毕瑞祥

上一篇:化学课程改革构想管理论文下一篇:村委会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