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资源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理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语文教学中能够在课堂上生成资源的重要性;课堂生成资源的过滤及提升;语文教学中生成资源利用的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成性资源初中语文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成性资源初中语文论文 篇1:

浅谈如何捕捉与利用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

【摘要】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忽略或盲目追求课堂生成而造成语文课失衡、肤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正确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才能求得精彩的“生成”课堂。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捕捉和利用;有效途径

“生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之一。教師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师生的互动对话,甚至一个表情、动作,都可以触发并生成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呢?我认为要根据学情与文本特点,大胆取舍。善于观察课堂、细心倾听、以学促教、大胆调整思路、授人以渔是重要途径。

一、善于观察,因势利导

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我要求学生小组品味描写作者心路历程的语句,大家都在认真参与讨论,我发现一名女生似乎在看别的书,她虽然也参与,但却看别的资料。我本想批评,但我还是轻轻走到她面前,才发现她原来在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们小组的同学告诉我,她对海伦·凯勒的心路理解非常透彻,因为她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组展示环节开始了,她的发言,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我借此机会表扬了她热爱阅读,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很多同学不重视名著阅读,优秀同学也是粗略阅读。此后,很多同学意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班内掀起了阅读名著的热潮。这节课,我庆幸自己没有鲁莽伤害一个孩子阅读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她,让我一直头疼的名著阅读得到了解决。

作为教师,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用欣赏的眼光激励他们,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让我们一直头疼的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

二、学会倾听、教学相长

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它的意义不仅是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在教学《河中石兽》一文中,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有同学提出: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其中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吗?

听到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大笑,有些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指指点点。

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这两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鬼狐怪谈、奇闻轶事,其中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这说明:不必把这则故事当作真实的事件,而重在把握“不可据理臆断”这一寓意。

课后,我反思到:当学生思维“活”起来、“动”起来时,我们必须学会倾听。教师只有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思维的障碍在何处,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以学促教、柳暗花明

很多情况下,课堂上学生不顺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截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奇怪想法”,是在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智慧。

学习《卖油翁》,我引导学生:与技艺高超、骄矜暴躁的陈尧咨相比,卖油翁是一个身手不凡、气闲神定的智者。有位同学立刻反驳到:“我不这样认为,卖油翁酌油之技只是手熟而已,不能和高超的箭法媲美,射箭还要有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等。我感觉分析文章,不能一味地批判陈尧咨。”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提问:作者塑造卖油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经过大家的一起研讨,得出结论:卖油翁在文中是以一名说教者的身份出现的,作者将他设为“卖油翁”而不是“卖油郎”,借卖油翁之言行批评陈尧咨一类人的品行,不管多大本领,做人都要低调内敛。

课堂中时常出现新问题、新情况,如果我们能积极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跳出“教学预设”教语文,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学促教,根据课堂的突发情况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惊喜。

四、变换思路,调整策略

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变换教学思路,重新调整教学策略。

学校刚进行了班歌比赛颁奖仪式,同学们精心排练,但名次不理想,走进教室,凝重沉闷的气氛让人压抑。这节语文课我本来安排学习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让学生在轻松诙谐幽默的学习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看到学生低沉失落的表情,我想应该调整我的教学计划,我说: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随笔训练吧,以“班歌比赛”为话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批阅时发现:这次学生的随笔内容充实,主题积极向上,情感真挚,一改往日空洞贫乏、没有真情实感的弊病。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想、行为“节外生枝”,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程序时,教师应该趁机调整教学思路,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五、授人以“渔”,一箭多雕

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的放手。

学习《皇帝的新装》,因为故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就让班级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课本剧。表演结束,其他同学针对表演进行评价,并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通过课本剧这一形式,既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揣摩人物形象,又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一箭多雕。

在这堂课中,课堂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崭新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的课堂资源不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叶谰教授也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立足并超越文本,捕捉生成的美丽,演绎灵动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机勃勃、充满激情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程秀丽.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文理导航(上旬),2012年04期.

[2]安建中,吴学芳.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问题及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05年02期.

作者:房丽娜

生成性资源初中语文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利用策略初探

摘 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理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语文教学中能够在课堂上生成资源的重要性;课堂生成资源的过滤及提升;语文教学中生成资源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成性资源 利用策略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灌输,轻课堂中学生生成资源的开发运用的状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似乎师生互动得很热闹,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依然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如何从实质意义上通过师生互动来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使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教材知识与能力的存量,更应创造生成出有价值的知识增量,并开发师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那么对于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师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发挥引领作用?怎样合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呢?依笔者的尝试,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以趣定教,事半功倍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善于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具体而言: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观念,才能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现场教学方法,促成课堂生成。

【教学案例一】中学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我以朗读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自由读,让学生自选认为最有感情的片段朗读,体会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课堂活动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位同学自己选读课文的1、2、3段,朗读的感情非常丰富,我用赞赏的语调表扬了他,并示意他坐下。可是他说,老师,我有问题:“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写道‘我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这个‘泛滥’是不是用的不通顺呢?”我心中暗自高兴:学生这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个“泛滥”一词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点,理解了此词的含义就更好的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如何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呢?我此时说:“是啊,‘泛滥’本身是贬义词,用在这里看似不大妥当,好,大家来查查词典,看看‘泛滥’怎么用?能不能说‘我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这时,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人查《现代汉语词典》、有人查《新华字典》、有人研究词语能不能搭配。

查出词语的同学读起来,泛滥,①江河湖泊的水溢出。②比喻坏的食物不受限制的流行。

有同学说起来:“老师,没有这个用法。”

师:“是啊,‘泛滥’一词多用在贬义中,那么,这里用‘泛滥’真的错了?”

同学们一时陷入沉思,这时还是有同学举手说:“老师,在这里‘泛滥’是不是可以说是一种感情的流露,因感情满怀而用。”这时的我心中很感动,学生是可以有自我体验的,当问题生成的同时,学生是可以自我解决问题的,我又进一步提问:“有谁能进一步说说此时的感情,此时满怀什么样的感情?”这时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当问题的抛出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时候,解疑的兴趣就更高了,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这一节课尽管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是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连那些平时最不愿意讲话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进来。可见,运用丰富的课堂动态资源,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疑中生问,柳暗花明

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靈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思维是呈开放性的,他们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呈现,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是无法全部预设到的。当学生质疑时,教师不妨静心倾听,深入思考,寻找价值,有时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出课堂教学的亮点。

【教学案例二】教学杨绛的《老王》时,学生不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了感动点及感动的理由,还针对末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不知道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我不禁为学生敏锐的文学感悟力暗暗叫好,因为这句话理解了,就等于深层次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于是引导他们从上文老王临终前送给杨绛夫妇香油和鸡蛋的目的来理解,最终讨论确定末句体现了杨绛诚恳的自我反思和解剖,表明她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到这里本以为可以陈述结束语了,没想到又有学生提出质疑:第七段“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一句中的“老先生”是否就是钱钟书,如果是为什么不直接说“幸亏钟书(或默存)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经过思考探讨,有同学回答:从第六段和第七段中我们可以知道钱钟书夫妇的处境,根据上下文来看“老先生”必是钱钟书,此处表达为“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读上去有种调侃幽默的语气,让人感受到辛酸,辛酸中又见温暖,虽然杨绛夫妇与老王在思想、知识、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却能在困境中互相救助,互相关爱,也体现了杨绛夫妇平等待人的大家风范。

不少同学听了不由得点头称是,对他的分析极为认同。于无疑处生疑,引发深入探讨,这种独立思考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刹那间照亮了整个课堂。

三、读中感悟,增强生命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丢掉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使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更好的增强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文本,超越自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地建构开放、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曹丽霞

生成性资源初中语文论文 篇3: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思考

【摘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学理念是生成的,教学经验是生成的,教学程序是生成的,教学方法是生成的,教学质量也是生成的。如何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成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和体现,这需要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本文从生成性资源的分析、认识及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等方面入手,创设互动策略、生成策略,让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充满着新鲜的血液,让师生的个性得到飞扬!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开发思考策略

新语文课程教材趋于开放,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因此,语文课生成性大大增强,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反思的热点之一。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一、生成性资源的分析

在日新月异变幻的世界中,我们的教育需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将用什么样的方法法来培育新世纪的一代呢?在这场围绕课程改革而展开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中,我们知道,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而且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更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所以说,真正的课堂是一个体现培养“完人”的课堂,是一个体验探索过程的课堂,是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和谐气息的课堂,是一个促使教师成长的课堂,也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要使课堂教学在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方面发生根本的实质性变化,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成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这需要全面地开发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有:主动与主导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和教师在知识的交流上产生共鸣,贴近生活的取向;让学生洋溢在生活的现实当中,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让人力资源的差异成为人本生成的有利条件,教师素质的提升实现教师育人的内涵;最后还有教学环境的影响,使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概括起来,其生成性资源开发的策略分为两类:互动策略、生成策略。

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1.教师心态呼唤“生成”,教学是“生成性”资源的基础

曾几何时,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对某几只高高举起的手是视而不见,是他们真的没有看见吗?不是,因为这些教师有不得已的苦衷:平时这些孩子就爱打“横炮”,今天,如果再让他们发言,那老师我公开课上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很尴尬。于是,还是“目中无人”吧?这恰恰反映了教师“走教案”的僵化课堂观。他怕打乱了既定的教学程序,只好让“死”的教案限制和支配“活”的学生,他害怕“生成”,这样凝固的课堂怎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新课程下,教育界已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成的问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倡导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对于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不要害怕,要认为是好事,面对好事,我们要高兴,要欢迎,要善待“生成的问题”。有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而觉得课堂的亮点往往在于师生共同解决生成问题的那一瞬间。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别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一个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程度是决定处理课堂生成与否的关键,也是教师面对“生成”是否有底气的前提。

2.学生的多元化是差异性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的多元化是所有学校和班级正在面对的现实,学生间存在着六方面的差异性:文化差异、社会经济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发展差异、性别差异。为了取得更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存在差异的一些重要表现方式。同时,开发好这些多元因素(即生本差异性“生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二)对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1.互动策略

互动式教学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指教师逐渐将学习的责任由教师逐渐转向学生自己。这一过程首先是教师作出示范,向学生解释怎样做,例如在用“爱”为话题说出一句最美的语言时,教师先出示例子: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我的胸膛。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选出一个或几个学生向其他学生解释说这一句话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并示范自己的句子。这时,教师应站在旁边,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这种教学行为它能帮助并支持学习者,我们且称它为“支架式”教学行为。如果我们在运用实例和解释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之间就发生了相互交流,从而增强了理解,那么我们就已经经历了一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内容

我们所谓的“互动式学习”,其秉承的是整体主意价值观,知识被看作是个体创造的关于对世界对生活对社会理解的意义,学习者被看作是进行实践的自由的存在者。学习者内在于知识生成,与知识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学习因而是学习者与世界社会交流时意义自由展现的历程。

案例:我记得一个师范学校的老师。我真的很喜欢她,因为她的班级是和谐的,富有组织的,并井井有条。当我们进到教室时,黑板上总写着X道问题。我们阅读了书本的某些部分并写出了答案。当课堂时间用完的时候她会问,“你有什么问题呢?”当她说到“问题”一词时,铃声总是响起来。现在我发现她那样教只是让我们保持忙碌而已。我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只是忙着写出答案。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教学!因为这之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观点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堂是死的课堂,它不是真正的课堂。

实现真正的互动,让师生互动生成新的知识,是需要有一个教育情景的。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着眼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果要想使一堂课具有生成性,课堂知识必需深厚;如果说过去老师们备课主要着眼于如何教,那么今天教师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必须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真正地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师生产生互动,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2.生成策略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灵性在课堂中进行共享、碰撞、对话。在这种背景下课堂不再是一出按教案走的“情景剧”,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使课堂出现了一个个“生成点”。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巧加选择、聚焦,利用“生成点”,不愁一堂课不成为充分生成的课。

其一:关注学情——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的基础。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某老师教学《行道树》一文,在导课时,教师为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就在课前播放了《好大一颗树》歌曲,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其二:注重预设——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的保证。

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的重要。新课程对教学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一句话,为生成而预设,为生成留白。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①过程直线型变成过程多线型(或板块型)

案例:《月亮上的足迹》

预设:

a.以“阅读爬山”比赛的方式来学习。

b.学生分小组讨论(4-6人均可以,组内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备答案。)

c.比赛开始(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与回答,适时点拨、分析或出示重点段落进行朗读指导,或者和学生一起品读,体会,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跃……)

这种“预设”是这类语文阅读课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典型设计。既不脱离教材信马由缰,又能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调控,使“动态生成”更富于方向感和成效性。我们从中得到的启迪是:学生是有差异的,课堂是在对话中生成的。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有些状况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备课时,要尽量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体验与思考,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法。怎样预设能使教师自在自如地调控,学生和教师、教材的对话更有效,从而帮助学生生成新问题、新体验。为此。我们要把生成余地较少的单线型备课变成板块型或多线型备课。

②目标单一型变成目标综合型

案例:《论语》十则

第一次预设目标:

a.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

b.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

这样的目标重点是认知性的,比较单一,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未见涉及,于是就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有的学生说自己只是学习,并未多去思考,但学习成绩也很不错;有的学生说我们经常三个人在一起玩,但并未感到其中的一人能成为自己的老师;还有些学生说,有些老师上完课就不见人影,有学生去问问题就感到烦躁,怎么能说“诲人不倦”呢?如果按照以上目标,教师教学时往往会措手不及,难以应付。于是,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老师调整了教学目标,使目标从单维走向综合。

第二次预设目标:

a.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b.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c.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调整后的目标综合、立体、丰满。在如此目标的引领下,教学内容的涵盖面更广,教师心中理念更清晰,尤其是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内容指导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与目标性。

其三:开放过程——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的关键。

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也是白纸一张。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1)随机“调整”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这时教师就要合理地删补、调整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2)适时“筛选”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信息是丰富的,如果教师在四十五分钟不加选择,全部进行处理,无疑是不现实与缺少教育价值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法加以体现。而且,生成的“点”本身也存在教育价值大小之分。因此,我们必须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筛选出有较大教育价值的信息做为课堂教学的新“主题”,这样课堂才能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初中语文课上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认识、理解的误区,如果这个误区有较大的教学价值,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就应及时捕捉这个“生成点”,让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辨析,从而回归文章的主题价值取向,让课堂充分生成。

(3)即时“变奏”流程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三、对初中语文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再思考

(一)用人性的眼光来看生成

要取得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是一种艺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一味追求生成,可能会导致教学失控、低效,致使教学迷失自我。预设体现在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好教学程序,为教学设计一幅蓝图。预设重在引导,正如杜威所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然而预设必须是弹性的、灵动的,留有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态生成的时间。在实施教学时,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和经验积累,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调整、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课堂充盈生机和活力,这也就是所谓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了。

(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生成

重视生成性教学和预案设计其实是重视改变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重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重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今后只要教师善于经营、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并加强预设,就能预约到课堂的精彩。今后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出“春色倍还人”的美好局面。简单地说,重视生成性教学和预案设计具有以下结果:

(1)从关注读懂文本转向关注情感体验。

(2)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质疑能力。

(3)从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到追求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我想,我们应该站在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把自己的预案设计和学生的生成性思维完善结合,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有意识地引向精彩。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经营,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并加强预设,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DeborahL.Bainer 著 时绮等译 《教学行为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2]方元山著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3]王荣生著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开发体制》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作者:蓝力

上一篇:团委调研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员工半年工作总结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