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精选9篇)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1

(2008-2009)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现在农村中小都配套了三种模式,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系统,主要用于播放光盘。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可以从卫星上下载课件,用于平时教学。模式三:是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

有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可以用教学光盘以及卫星接收下来的课件进行教学,图文并貌,使学生享受了与大城市一样的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如何应用好的教学方法,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最大作用,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课题研究的意义是:我们想通过不短时间和研究,探求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并使教师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改变。杜绝纯粹依赖资源现象,用好资源,用活资源。明确资源的作用是为课程服务,不是为了”课堂秀”;

2、备课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只是被学生、教材、教法,还要备资源,有效地将远程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充分运用校园网、远程教育光盘,将光盘上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

3、教学方法的改变。远程教育资源可以使用在课堂教学上,还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外拓展的平台,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而是随时、随地能够学习,构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真正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远程”作用。

二、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使教书育人工作迈向规范化、网络化、科学化、现代化,让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

1、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兴趣。将现代教育技术恰当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借助电脑画面等教学手段,以语文内容为本,用图画配上音乐为辅助,创设模拟情景,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

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2、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词句,文段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从直观、形象的教法入手,有利于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展形象思维。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施小组。

课题领导小组:

职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的研究,收集有关实验材料与数据,汇集研究资料、文件,完成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总结本校课题研究的经验,积极推广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时,要求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每项活动的时间要合理安排,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要得到保证。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设计学生的活动,而且要设计教师的活动,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活动的方案还可以多设计几种,以便在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佳的活动方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成立课题实验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培训实验教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确立实验课例。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5月)落实课题管理、研究职责,利用教学示范、经验交流、论文、实验报告、课件展示等形式,总结阶段性教学实践。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法与策略,开展实验课教学,并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资料,检验实验效果,探索制定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支持环境的新型因为教学策略的有效途

径。每年将工作落实情况向县课题管理机构进行一次汇报。并请县课题管理机构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2009年5月-2009年7月)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研究远程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推广实验成果。申请县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过程、研究资料、理论体系及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全面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评审工作。

七、预期成果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为平台,结合本地实际,让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使资源得到充分应用。

1、利用配发的光盘资源和模式二学校接收下载刻录的光盘资源,构建学校光盘资源库,实现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

2、提高学科教师对模式一设备的操作水平,教师主动性得到调动,构建平等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改变现状、自信心和自主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提高师生的人机互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师生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将资源交流与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

1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由教师说, 在黑板上写, 而学生被动的听讲并完成课堂作业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其弊端日益突显, 如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难点不好解决、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限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教学中, 将会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 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快捷, 能优化相关的教学资源,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例如, 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合理, 缺乏对其整合的相关研究;有些教师则是应用信息技术过多, 比较盲目的使用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专注教学的重点, 以上的教学方式, 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 应该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研究, 从而真正体现信息技术的优点。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赶潮流, 而是要结合教学的需要, 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 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是否能学好语文, 兴趣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日益广泛, 在课堂中,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自制力还较弱, 很容易走神, 但他们对于相关的信息往往会更加关注, 喜欢动态的、新奇的知识信息。因此, 教师应科学使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从而集中上课的注意力。

3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分析

3.1 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可以提高学生识字、说话、读写的能力。但是, 很多学生对于汉语拼音不感兴趣, 不愿意学习或者学起来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将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 “o”这个拼音字母, 可以在课件中展示一只大公鸡, 在早上打鸣“OOO”, 并配上音效, 让学生模仿, 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也让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拼音。

3.2 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识字是一个记忆的过程, 比较枯燥,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他们的持久力往往较差, 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此时,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把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设计成动画, 对于每个偏旁的意思也形象化地表示。这样,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升很多。对较难区别的汉字, 也可以设计一些动画故事,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字的用法。

3.3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荀子曾有“不闻若闻子, 闻之不若见之”。也就是说, 视和听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知识点,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中的概念, 体会文中的情感, 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授《捞月亮》一课时, 使用信息技术播放文中情境的动画, 因为动画生动有趣,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非常集中。同时, 让学生写下看过动画后的疑问与感想。如月亮为什么会掉下去呢?小猴子是如何捞月亮的?为什么又捞不到呢……动画过后, 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发言, 活跃了课堂气氛, 此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 并且学会了思考。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强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并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

3.4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作文是很多小学生很怕的一项作业, 当要写作文时, 往往会想半天、急半天, 却仍然开不了头, 没有思绪, 或者勉强提笔写个三言两语, 也没有条理。叶圣陶曾有“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收成什么文章”。

因此, 充实的作文依赖于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 脱离了生活的写作, 即使有着好的写作方法, 也是空的。因此, 对于作文的教学, 教师可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 使用幻灯片、电影、实地参观等方式, 让学生直接、间接地体验具体情境, 并在此时结合相关的讲解, 就会让学生感到有经验、有体悟、言之有物, 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改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认知的工具, 它的正确使用, 需要对信息技术与相关教学进行整合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 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 从而使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需要注意的是, 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学生对于文字的阅读、领悟, 如果完全依赖图像教学, 会淡化语言教学, 这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相背离的。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要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 其应用应当立足于语文, 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落实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宝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7) .

[2]李新建, 严建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作用与原则[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8) .

[3]金和德.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J].小学教学研究, 1987 (1) .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3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是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不仅能够拓宽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能丰富音乐教学的资源和内容。对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将会是未来一个发展的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的意义

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的表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们音乐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才能逐渐提升教学效果。在这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学科教学中去,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教学资源,例如,当前学生们感兴趣的一些音乐作品,教师通过让学生们在线欣赏,并配上相关视頻,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们学习热情,被音乐本身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新颖教学模式所感染。

拓展视听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育的整合,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们的视听范围,让学生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优质的音乐教育信息。音乐的学习,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通过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获得系统化、专业化的音乐欣赏训练课题,提高学生们音乐审美情趣。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音乐学科教育教学,对学生们思维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作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自身思维创造能力要求较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自我创作自我演练机会,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多媒体视频的同时,能够更加积极的进行思考。例如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教师通过播放内蒙古大草原的视频,让学生们在“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白白的养群”这一现实视频场景下,尽情的发挥联想,寻找音乐的艺术感觉,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来说,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方法策略

寻找合适的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整合,要选择合适的学科知识点切入,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如:教授学生音乐的节奏时,它的学习是比较枯燥和困难的,孩子们对它缺乏理解,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寻找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攻克难关。又如:在学习具有进行曲风格的节奏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如《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之类的音乐或者视频,学生们在听着刚劲有力的音乐或看着动感整齐的画面时,会情不自禁地踩起进行曲的节拍。这种直观性的教学,学生很快就会掌握进行曲的节奏。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让学生充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用耳,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感知效果。对于部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音乐欣赏特别是那些器乐曲的欣赏常会使他们觉得头疼。面对这种状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融入,使欣赏真正成为享受。如:欣赏《龟兔赛跑》时,应用课件上课,学生十分投入,他们完全被情景吸引住了,很自然地就体验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又如,以自动演奏钢琴教学系统辅助音乐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可使不同地区的师生平等获取信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

把握好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应该是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中的许多资料都可以在思维训练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我在上《走进京剧大世界》这一课中,除了教学生京剧的由来、行当、脸谱知识外,还设计了相应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游戏,提出问题,再拓展到了解我国的一些其他戏剧。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教学具备“立体声”。以前的音乐教学是教师+学生+课本的三位一体化,课堂就像黑白电影,只有学生和教师的配音。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课程上的应用,如同神奇的万花筒,把“声、色、画”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教学材料,让学生们能够听到丰富的“立体声”,而不单单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

激发教师热情,鼓励课堂教学创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整合,关键还是要靠教师去落实执行。因此,要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励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手段的功能和价值,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开发。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促进教师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学校要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管理体系,要求以网络学习带动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培训与学科相结合、与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应用相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和课堂应用,强化情境体验,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4

一、课题的提出、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校自2005年以来,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网络平台、系统软件和多版本的电教教材,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满堂灌”、“ 一言堂” 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部分教师一心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穿新鞋,走老路” 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教育,已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现代教育技术”指学校所有的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因特网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各学科指现行高中教育的各个学科。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育”研究课题界定为: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因特网技术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库,通过教师科学地开发、设计,重新建构教学程序,使网络环境与学科教

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和。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

三、实验假设及理论依据、实验假设:只要教师能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中心、能力中心、活动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灵活、科学地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规律,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形成积极参与、积极探究、互学互助的教学过程,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理论依据:

(1)自主学习理论

B 自主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的个性化,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习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以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和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它强调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目标、基本内容:

(1)对本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高备的能力与水平的调查分析。

(2)据调查分析落实可行性解决方案

(3)覆盖各学样的教育技术整合探究性实验

(4)现代教育技术对常规教学的具大作用的研究报告

(5)整合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6)整合教育对培养学生多学科、多层面、社会化问题综全信息能力的作用

(7)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案。、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

五、实验设计

(1)组织一批能力强,有进取心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源库与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的研究,先在几科上有所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2)组织下列活动反馈研究成果

定期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了解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影响,及时了解学生由此而发生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相应策略。通过课堂的小检测,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

定期的给学生一些未接触到的材料,让学生自学并进行相关测试,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并分析整合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六、实验步骤

(一)时间:本实验为2年半(2 0 0 6.9-2 0 0 8.12)

(二)步骤

1、准备阶段

2006.9-----2006.12对全校教职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进行调查。2006.1---2007.2进行可行性解决方案的设计,确定先期实验科目。

2、实验阶段

2007.2---2007.7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选取相关内容进行实验。

3、实验与总结

2007.8---2008.2总结整合教育对对常规教学的作用

2008.2---2008.7总结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2008.9---2008.12总结整合与综合处理能力的关系

2008.12整合实验的总结工作。整理实验研究资料,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对实验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汇总实验成果,撰写实验工作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报有关部门申请结题。

七、实验组织、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王吉飞

成员:赵满绩、赵学东、王海、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赵满绩

副组长:赵学东、王海

巧用远程教育资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5

陈宁波

坊城街道姜家庄小学

摘要: 在二十世纪这个信息化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化左右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语文教学

在二十世纪这个信息化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化左右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功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而远程资源的接收使用无疑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窨和更为丰富的内容。

通过运用远教资源,我们感觉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后,城乡差别在缩小,教师的素质在逐步提高,减少了过多的重复劳动,使我们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应用远教资源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 远程教育资源所具有的Flash动画,影视片段等直观的资源,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营造出适合教学内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合作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情感陶冶,而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远教资源的声、光、色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分析,结合抽象,概括等进行一毓认识活动。心理学实验也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如能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画面、声响……),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从远教资源中选取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编写远程教案,丰富课堂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如果仅凭老师的讲述和书上的文字表达是很难让学生了解这个异国风情的。利用远教资源提供的图片、影像资料,把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迷人景观一幕幕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身临其境地进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之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远教资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

丰富的远教资源,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十分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所提供的文本、图形、音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使学生得以获得全面而真实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它不仅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最接近原意的信息,而且由于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大大减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信息转换的认知负担。这些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和生成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课前利用远教资源提供的有关总理的事迹材料,加深对总理的印象。导入新课时,播放远教资源提供的情景剧,激发学生的情感,孩子们的泪水夺眶而出,如臵身于长安街的人流之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千万名群众的心情,又油然而生对总理无比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这样的经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三、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远教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体验、合作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远教拓宽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以个性化、自主化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远教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让学生的自主体验、合作学习得以进行。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首先设计了“寻找狼牙山五壮士足迹”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搜索远教资源查寻狼牙山五壮士的相关资料;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主学习课文;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他们之中有不明白的问题,首先想到不是向老师请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解决。课后让学生制作幻灯片,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在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体会到了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了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无奈的听讲,以记忆为主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学习知识。

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但由于这些资料并不是很系统的,往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让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可以制作出信息量极其丰富的课件,再加上操作简单,鼠标轻轻一点,既可迅速呈现各种图画、文字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了解更多的内容,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的语文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更多的训练。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往往需要将学生的习作一本本挑出,将有代表性的文章、段落分别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利用传统的“读”或是“抄写”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令老师大伤脑筋。然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后,教师可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将有代表性的段落输入到电脑,利用Word软件进行编辑,不同段落、词句可用不同字体显示。精彩处用红色字体呈现,不当之处可用闪烁等特殊方式呈现,并很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方法进行作文修改,大屏幕直观呈现文字,师生共同讨论批改。还可以从网上搜索优秀的文章或者片段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理解更深刻,体验更充分,从而扩大了交流,沟通了思想,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能。”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有关各国名人、历史事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性语言材料。网上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给我们提供了拓宽学生视野的极好场所。

在进行“中国民俗知多少”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纷纷到网上浏览、搜集资料,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最后编辑了厚厚的一本书——《中国民俗知多少》。这样,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不仅了解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提高了获取、分析、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的思想感情,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融合,吸取了大千世界的营养,学生所接触的知识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口述、板书和书面资料的信息量。这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就能很容易地达到此目的。而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环境影响一切。在教学中巧用远程教育资源,并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达到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之目的。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一边读课文,一边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录音课件,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每一句文字与每一段音乐的联系,文中内容起伏变化正反映了音乐高低各异。“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这段文字反映了乐曲中蕴含的思想意境。如果不是亲耳所闻,决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使学生从音乐美和情景美中充分感受到了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受到了美的熏陶。

远教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让远教资源走进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着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6

1.前言

世界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一个民族的进步要靠无数个人的创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活动课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学应重视各学科活动课的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它是与活动密不可分的,所以体育教学对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和深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

我们说的创新,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在充分开发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去掌握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体育教学的创新,应着眼于融音、体、美于一体,加强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着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汇多种灵活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于课堂,如:“体育游戏”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自主体育”教学法等等,与活动能完美的结合。

3.创新应立足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提供创新的机会,选择创新的激励方法,鼓励学生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若不然,则人云亦云,循规蹈矩,毫无突破。如: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素质和学生的反应能力,可编制一个“攻占敌营”的竞赛活动,学生在竞赛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判断、快速奔跑、躲闪、攻占等动作,在此竞赛活动中,为了取胜,有的组在派“兵”上本身自己就做了调整,而个别上陈的“兵”在进攻动作上又进行了创新加上了“转身”和“跨步”动作,为取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此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对此做法进行讲评和表扬,激励学生主动创新,增强创新意识。

4.创新应立足于知识的转化和运用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升华。如:在体育教学中“前滚翻的学习”,以往教学是教师示范——讲解——强调注意问题(双腿用力蹬、抱腿及时、团身要紧等)——学生练习等。为培养学生的灵活的思维能力,首先提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办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动作?这时,一个篮球从教师手中抛出在地面向前滚动,学生有的说:双脚用力蹬地向前滚得快些就能完成;有的说:团身紧一些像球一样就能完成动作;此时,老师又用叠起的垫子放到另一个垫子下面,使一头高一头低,同学们见了有的说再垫高些动作就更好完成了,又有同学说不如用手推他一把帮他完成等等,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都说出了他们很好的意见,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并采用同学们提出的好的建议,使得本教学内容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圆满完成。

5.创新应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结合在教学中老师注重溶单纯知识的教学于兴趣浓厚的系列活动中,如:在对学生进行跑的教学时,可安排“贴膏药”游戏、“报数追逐”和“超越极限”等游戏活动,都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跳跃教学时,可安排“赶鸭子”、“跨越障碍”和“摸高接力”等竞赛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在丰富而有较强的组织性、目标明确的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展现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主的参与下各种素质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并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和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下,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且使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增强。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教学又能和活动完美的结合,所以广大的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同仁们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为了创新而创新,片面地去追求创新,必然会带来有缺陷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发奋努力地学习,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3] 《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北京教育 2000 05

[4] 《采取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 2000 08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7

1.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一堂言”教学模式的存在, 学生的参与性较低, 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高校数学教学模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矛盾, 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高校数学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可能。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具有多样化的输入输出手段, 就使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高校数学教学过程具有了更强的交互性, 从而能够更好地挖掘并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过程犹如视频游戏, 所以经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过程普遍能够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这对增强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有利于提高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的容量与密度。

抽象知识较多以及知识点烦杂是高校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 讲述法的教学手段难以适应进一步提高高校数学教学质量的需求, 同时由于传统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板书开展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教学节奏并减小了教学容量, 从而导致高校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时间难以得到良好分配。而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进行高校数学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能够容纳较多的信息量并且具有速度快和图文并茂的优势, 可以在高校数学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达更多的教学信息, 从而使高校数学教师能够利用其余的时间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并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 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能够在提高教学信息容量以及密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有利于促使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件与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板书有本质的区别,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以板书为核心的教学需要学生花费很大的精力做笔记, 而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课件通过下载就能够查阅和利用, 并且不会出现传统教学中因为笔记不全而难以顺利巩固和复习知识的情况。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对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化与完善化并提供给学生, 学生可以完全摆脱课程设置的限制并按照自身数学实际水平找出学习侧重点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 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与传统高校数学教学相比具有更强的教学针对性, 对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整合的方法

与传统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相比, 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拥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多媒体进行合理利用, 则容易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所以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优化过程中, 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从而在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校数学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1. 确保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关系的协调。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数学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思维能力等, 所以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利用, 使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实现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此目的的指导下, 教师必须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以新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开展教学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做到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首先要突出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作用, 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如果二者存在冲突则应当舍弃这种教学手段;其次教师要以教学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做合理选择。如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包括声音、动画等,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高效率的表现手段,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包括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2. 确保多媒体演示与教师讲授关系的协调。

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明显的优势, 它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塑造。但是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不能舍弃的, 所以有必要将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授良好地结合起来, 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发挥辅助教师授课的作用。在现代的教学理论中, 高校数学教师被认为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 学生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而多媒体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工具, 其中教师本身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 通过这种交流,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高校数学知识, 也可以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道德品质素质, 教师的这一作用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可取代的;二是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依赖教师的操作, 无论是可见设计, 还是教学演示, 都需要教师进行, 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实质上没有变化。

3. 确保情感交流与知识传授关系的协调。

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双向的互动关系, 这个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和反馈信息的过程, 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而教师、学生与多媒体之间是单向的没有情感的交流, 所以人际之间的交流是无法发挥与师生交流同等作用的。这就要求在多媒体辅助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控制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使用时间, 从而突出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主导地位;其次要选择合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使用的时机和方式, 从而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充满情感的体态和话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在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合理地引导。

摘要: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巨大优势, 本文在对高校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做出论述的基础上, 对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整合中需要处理的几个主要关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校数学,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计正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02) .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68-02

当前,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运用到教学领域中,形成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的教育技术,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教学领域运用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它具有再现、集成、交互、扩充、虚拟等功能。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课本、黑板、标本、模型、图表、照片、挂图等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所补充甚至取代。这反映出教育与技术发展相整合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外语教学因其特有的交际性和人文性而适应上述趋势。事实证明,运用恰当的教育技术能提高外语教学效果。从较早的录音机、录像机、CD、VCD光盘,直到现在广为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和卫星远程教学等教育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而为外语教学所倚重。

从目前的发展进程来看,传统的电化教学正在转化为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为核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和网络英语教学(NBLT,Networ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网络资讯的丰富性和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使得网络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工具。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师生的沟通提供便利。戴维斯(Davis,G)等认为,CALL常用的一些网络工具,如语音聊天、电子邮件、博客、播客、专业论坛、维基百科、网络书签等都已广泛地运用到师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1]。在国外,层出不穷的新教育技术手段被不断引进到课堂或远程教育中。如美国的一些大、中、小学都已搭建对话平台(backchannel),供师生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还有很多学校使用互动白板代替传统的黑板。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的高校应用教育技术、改进英语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开始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研究生英语公共课教学中,如何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成为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行性

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应该考虑到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搞好英语教学。

(一)研究生英语的学习状况

尽管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进入英语学习的瓶颈期。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语法、词汇等语言基本能力上已经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相对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而言,将研究生的语言能力继续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则比较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使学生在已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英语能力。

(二)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内容

研究生英语学习者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安排多种授课形式。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提出:“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已通过基础英语学位课程考试的学生,开设实用性更强的提高性质的阅读、翻译、写作、听力、口语等英语选修课”。以吉林大学为例,学校在研究生入学后进行分级测试,根据学生不同的程度分层次教学,开设英语基础课和英语选修课,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无疑为此提供很好的条件,大大方便教师对授课的灵活调整。

(三)研究生需要有弹性的学习时间

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繁忙,迫切需要有弹性的自主学习。在专业课学习比较繁忙时,研究生英语课的出勤率往往不很理想,很多研究生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这种情况在理科学生中尤为严重。英语教师一方面应考虑将英语教学和专业研究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从各自所学专业入手强化英语学习,同时又要从英语入手强化专业研究,使二者能够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网络为平台,以学习课件、软件为基础,鼓励研究生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四)研究生的思维特点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一些问题也有较为成熟、深入的思考。因此,要从研究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拓展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英语教学方面,教师要考虑在语言和内容的层面上拓展更多的空间。例如,可以在教师的监控下,放手让学生开展网络自主学习。选取富有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的题目,立足于各自的基础,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思维优势,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达到强化语言学习的目的。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之与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结合起来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新形势下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有研究显示,计算机与网络在研究生英语教学设计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和良好的教学效果[2]。但是,现有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实证研究、教改实验、课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大多仍是针对本科生英语教学。相比之下,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比较少,这方面的资料仅占国内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的1%,因此,对研究生网络英语教学的研究还亟待加强[3]。

三、现代教育技术扩展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内容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语言的输入

大量的语言输入,对于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是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言语习得假说中最有影响的两个假说。他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于目前语言能力的语言输入量,提供可理解的、有趣的、有关联的语言输入。他的情感过滤说认为,影响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动机、自信度和焦虑度。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自然的环境下获得语言能力[4]。

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储存、传递和呈现方面有着高效率和高质量。它所能提供的影像资料拓展原有的课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并能运用的语言材料,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良好的影音资料和生动活泼的互动模式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获得自信,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这些优势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匹敌的。教师可以精选原声的音像资料,在进行语音、词语分析后,让学生学习模仿。考虑到研究生已有的语言基础,可以选择一些有深度的材料,如通过卫星接收或联网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到国外的新闻、访谈节目。这种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浸入式语言环境,体味到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语言的理解和训练

Thorne和 Payne在研究现代交流媒介后,认为这些个性化的、便携式的多媒体工具不仅对于培养学习者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很重要,而且可以作为他们深入思考的跳板,深入地学习课堂语言教学的内容[5]。

事实上,语言材料在输入给学习者后还需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转化为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软件和资源共享的渠道,加大信息的流通,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趣味性。比如,针对不同学习程度和水平测试的背单词软件就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哪个层次的语言学习者,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软件,从而提高记单词的效率。除了与现有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软件外,还有一些学习网站开发非常好的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可以使学习者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现在技术人员和开发商正着力研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届时学生可以用虚拟手段进行语言练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语言的输出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新的交流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课堂得以延伸。语言输出可以分为书面与口语两种,可以鼓励学生开设博客,用来进行英语的写作练习,加大自由性、发挥性、创造性写作的力度,经过教师的评改、学生的互评,甚至可以开放给其他在线读者进行品评。

克拉申认为,输出在语言学习中起到颇为直接的作用,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语言输出,有利于及时修正学习者的错误[6]。但是,课堂的练习是有限的,而通过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聊天室和实时在线的网络会议作为交流平台,供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在更大的空间互动中得到语言的训练,更有一些网络平台还能提供与说母语者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些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企及的。

参考文献:

[1]Davies G.,Walker R.,Rendall H.& Hewer S.(2011)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Module 1.4 in Davies G.(e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ICT4LT),Slough,Thames Valley

University Davies et al.2010:Section 3.7.

[2]王玉雯,李恒,赵蓉.计算机辅助硕士生英语教学的设计

及其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

[3]柯应根.回顾与前瞻:多媒体英语教育发展[J].巢湖学

院学报,2010,(5).

[4][6]Krashen,Stev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rinceton-Hall,

1990.

[5]Thorne,S.L.and Payne,J.S.2005,‘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Internet-mediated expression,and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方案 篇9

我校引进“生本”理念已近两年。两年来,“生本”教育思想在民兴实验中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这些成绩的取得证实了“生本”理念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以及它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发达地区的“生本”理念,在与我校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了一些矛盾。如家庭化的前置性自主学习与我校寄宿制度之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社会传统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矛盾等。在践行“生本”理念的两年里,“生本”理念如何克服条件限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完美的整合,使之本土化,以便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管理层思考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合所要坚持的原则

学校引进“生本”之初,曾经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过比较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讨论坚定了广大师生推行和接受“生本”课堂模式的决心,真正从心底认同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但与此同时,讨论过程中也反映了师生们对推行“生本”的一些担心和质疑。因此,我们提出了推行“生本”理念的三个原则:

第一、批判接受的原则。撇开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状态不谈,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都是迎合当时的社会要求而制定,因为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卢梭的“自然适应说”到赫尔巴特的“箝制式管理说”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些学说虽都有其局限性,但可以说他们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的要求。“生本理念”产生于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区,我校所处三泰地区与之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那么在引进具体课堂模式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照搬,而是应该因地制宜,有所取舍,使之本土化。

第二、兼收并蓄的原则。大力提倡某一教育理念,并不代表对其它教育理念的排斥。当下,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各种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事实证明,只有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所教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育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探索各种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模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服务。

第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两所学校,在地理位置上哪怕只隔一条街,在其中一所学校施行很完美的一种模式,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另一所学校。所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引进,就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在部分年级部分班级设立实验班,逐步积累经验,寻找新的理念与模式与学校原有理念及模式的平稳过渡方式。特别是改革的程度比较深入时,更要谨慎对待,以求有条不紊。

依据以上三条原则,我们在学习并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生本”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一种理念,引导课堂模式的改革,而不应该直接是一种课堂模式;

生本教学观所倡导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其实和每个教师都知道并认同的“因材施教”是一回事。但沿海发达地区以发达的社会教育资源、优秀的家庭教育环境、宽松的教育评价机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本课堂模式”,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校先后五批次60多名教师赴广州进行了生本的专门培训,听了最“正宗”的生本课。他们回来后均表示广州的“生本课堂模式”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震撼,小组讨论有声有色,全班交流有板有眼,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省心。但这些学成归来的同事们回来后给其它老师上示范课时,不仅上课人自己觉得别扭,听课的老师听着也别扭,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我们教师水平差,也不是因为我们学生底子弱,个人认为,这“生本课堂模式”也有水土不服的毛病,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同、教师对生本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同,具体到我们学校来说,还有寄宿制与走读制的不同,这些差异共同造成了“生本课堂模式”的水土不服。

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科学地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最终才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能我们无法改变由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诸多“不同”,但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直接拿来的模式,对它进行批判地接受,慢慢地形成适合我们“地情、校情、生情”的“生本模式”。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1

这是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所阐释的生本教学观。它明确了生本课堂的性质,给出了生本课堂的实施方式,这些提法其实并不新鲜,我们或多或少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关于教学的定义,课堂的性质,生本的说法其实与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关于课堂的组织方式,更是与离我们仅几十公里远的“杨思 1 《人民教育2009-15-16》P7 模式”如出一辙。这些理论和模式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初证实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把这正确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探索出一套生本课堂的组织模式,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生本理念的学习和诸多生本课堂实录之后,我们总结出了对生本课堂最基本构成的如下把握:从横向的组织形式上看,生本课堂是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三种组织方式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从纵向的知识形成过程来看,生本课堂中知识形成过程又经历了“领受”,“领悟”和“提升”三个阶段。在这“三纵三横”的粗框架下,教师们可自由发挥,不求与广州生本示范学校的课堂模式统一,甚至在班与班之间亦不求统一,因为,诚如本篇开头所说,由地域等差异而产生的诸多不同会造成划分过细的课堂模式“水土不服”,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失去了效率。

我们认为:认真分析自身“地情、校情、生情”的独特之处,以优化了的生本教学观为理论指导,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课堂模式,才是引进“生本”之正确态度。

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等学校的成功案例便很值得我们借鉴:

1、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的“五环三查模式”

“五环”即为展示课课堂的五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整理、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检测反馈。从预习整理到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再到检测反馈,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的整体,从一节课的检测反馈到下一节课的预习整理,又形成环状统一,形成一个循环的统一体。

“三查”即为围绕课堂进行的三次学情调查:一查预习整理效果,初步了解学情,明确哪些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哪些还有欠缺;二查自主合作学习的效度,进一步了解学情,在学习小组对学、大展示等学习过程中明确学生学习的效率、掌握的学习方法等;三查达标程度,检验学习的效果,为开展查漏补缺工作做好准备。

2、江苏昆山前景学校的“三环五步”课堂模式

“三环”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包括“预习”、“展示”、“测评”。“五步”是课堂三环节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明确目标任务”、“预习问题展示”、“小组合作交流”、“方法生成展示”、“当堂反馈测评”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

前景学校张雷董事长介绍,“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其实是杜郎口中学“三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前景学校的具体应用。

3、江苏翔宇的“理想课堂”

翔宇理想课堂的基本模式为“六环节大课堂”:一是目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目标;二是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组内与组外交流,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三是分组展示(静态展示),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四是互动质疑(动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等自我完善式学习;五是达标测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六是循环预习,分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进入循环学习阶段。

细看这些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它们即使有“万变”,但依然“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在我们看来就是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出的“三纵三横”。但它们又在“不变”中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它们不是将别人行之有效的模式直接“拿来”,而是一种基于自己特殊情况的批判接受。诚如昆山前景学校董事长张雷所言,它们是别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应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生本课堂?我们认为形式上不必求统一,只要体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学习过程中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生本课堂。

事实上,诚如广州嘉应学院朱开炎教授所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2因为,你永完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模式。不仅地域与地域之间有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有不同,同一学校还有学科之间的不同,同一学科还有学习内容的不同,同一学习内容还有这个班与那个班学生状态的不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个划分过细、有棱有角的模子去套住这所有的一切。如若那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会失去应有的效率,我们则在无意中凭借了生本之名复归了教条,课堂也变成了如“八股文章”一般折磨人的“八股课堂”,岂不哀哉!

如何恰当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现实教学实践?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

常识告诉我们,理论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复杂化造成了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是永远无法完全消除的。因为即使既有理想得以实现,新的理想往往已然产生。也正是这种始终存在的差距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运用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的时候,往往又会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造成具体操作上的困难: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极端显然是不能走的,那么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

教育理论亦是如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创立的“儿童中心说”可以被认为是生本理论的鼻祖。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出“儿童是组织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一思想具体反映在杜威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设置上,即“教育即生长”与“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的理论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在其作业室里不拘形式的 2《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朱开炎

广东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00 坐、玩,没有授课和授课时间表,不必考试。”3杜威的理论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却无法想象现时的学校如果真做成他所要求的那样,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论的善意偏离和理论的正确性无关。关键我们要找到那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和谐统一的度:既能使实践对理论地偏离不影响理想状态的最终实现,又能使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始终保持着对实践的引导作用。我们引进生本理念来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准,也决不能死搬教条,一味地迎合生本理念的要求,而对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完全视而不见。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教学实践?就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4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5

是的,儿童拥有各项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这恐怕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家庭环境总是在给儿童以有益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环境也总是在给儿童以健康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不健康信息,这一切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儿童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各项“本能”对那些不良影响、不健康信息更感兴趣、接受起来更主动、“保存”起来也更根深蒂固。仅凭这一点,我们就似乎只能做到“尽量依靠学生”而无法做到生本理念中所要求“全面依靠学生”了。同样,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将儿童的这些“潜能”充份地挖掘出来,限制其不良方向的发展,并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可能比千方百计地摸索出一条可以用来做广告的形如“XX模式”的口号来得重要得多。

所谓“儿童观”,就是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所谓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 34 《学校班级教育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国良

P76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5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理论上,总是根据正确的儿童观来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正好相反,正确的儿童观往往要靠正确的教师本身定位来体现。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这些在理念上还是很好理解把握的,但要落到实处进行操作,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正确教师观的确立。

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定位?生本理念说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要求教师“不见自我”,达到“不教而学”境界。但个人认为,“不见自我”“不教而学”的境界在现实中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如若那样,这位教师也就失去其作为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为了这批学生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马上给他们安排知识更丰富的老师,在他们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的时候,将他们引向更高的层次。

其实,具体操作的生本课堂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虽然大多数时候他们垂手侧立、默不支声,但他们必须屏气聆听,紧跟学生思路,必要时站出来或强化氛围,或提纲掣领,或引入蹊径,或拔高层次;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他们必须更加高屋建翎地把握教学内容,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学生们需要时随时站出来拉一把,才能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一堂课也许只有一句两句话,但这一两句话必须得“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给教师作了如下定位: 教师应该是“watcher”

教师应该是观察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更有效率地掌握知识,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教育工作中,教师也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不着痕迹地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应该是“helper”

教师应该是帮助者。再优秀的学生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生本模式“先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走读制学校可以将这部分困难推给家长、网络,而我们寄宿制学校只能依靠老师。但帮助要适时,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他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之时伸出援手。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教师要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凡之处,创造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从普通的学生身上发现不普通之处,发展学生的优点;很多学生的观点难免粗陋,教师更要善于从这些粗陋的观点中发现金子的光茫,将其“点石成金”。教师应该是“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催化剂。当学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先进观念处于萌芽状态或摇摆不定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温不火时,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之间的讨论出现了卓而不群却被大家忽视的观点时,教师应当成为点燃学生激情、形成观点碰撞的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交通灯”

教师应当是交通灯。生本理念恐怕是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限制的,但如前所述,理论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科学的儿童观不仅应该把儿童当人看,更应该把儿童当儿童看。他们的方方面面总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我们应当给予引导。该停的时候亮红灯,该慢的时候亮黄灯,该鼓励往前走的时候亮绿灯,该变通一下转个弯的时候就亮转向灯。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到郭思乐的“生本理念”,这些理论都体现了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的观念,而这些理论又都有其现实的局限。教育工作者要想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理念,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诸多特点,找到自身作为教师的准确定位。我想,只要我们秉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尽量依靠学生”的理念,在必要的时候,作为“生命的牧者”的我们,打一打口中的呼哨,将羊群引向草儿茂盛处;扬一扬手中的鞭子(扬一扬而已,可没真抽啊!),赶一赶个别因调皮而落单的小羊,你不会就说我不“生本”吧?

教育文化的非外视性决定了教育评价无法外显和量化,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学生,如果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

很多教育界同仁对前段时间江苏地区的“五严”政策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中考、高考这样的“指挥棒”不改变,那么这些所谓“五严八规”等等的政策将不能为学生实质减负。社会性质的补习班将会成为这些政策的受益者,因为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参加他们的补习班;学生和家长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学生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少了,而家长则需在家庭开支预算中增加补习费用这一块。但事实上,中考、高考作为目前被公认的公平公正地获得更高级教育机会的唯一方式,造成了其必然长期存在的事实。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说的那样:“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考、高考存在的前提。”因此,我们认识到,江苏的“五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改变的不是中考、高考,而是一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要通过长期的对“五严”的严格执行,来改变这种思想观念。

通过学习生本理念我们还认识到:中考、高考作为社会性的,教育工作的外部评价是将长期存在的,而我们一直认为很合理的“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模考”、“汇考”这些教育工作内部的评价,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存在方式应重新进行研究探讨。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在学习生本教育评价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自己关于学生评价的粗浅观点,我们认为学生评价的根本问题,不是评价方式与频率的问题,而是评价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压抑人、限制人,那么教育的内部评价就应当是与教育目的趋同的,而不是与来自外部的甄别、选拔性质的中考高考趋同。基于此,我们认为评价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拿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辍学写作的80后作家韩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追求全面发展,只能造就全面平庸。”这话虽然有点愤世忌俗,但并不是没有道理。试想:面对学生,我们是发现他们的缺点并加以改正重要,还是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发挥重要?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即使不谈教育应当造就丰富多彩的个性生命,功利一点来说,现今高度分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需求更多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不是什么都会但却什么都不精的所谓通才。

但事实上,我们教师和家长正在做的却大多恰恰相反:教师在考试之后的重点工作是给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补差,而对成绩突出的同学只进行一带而过的表扬了事;家长们在每次考试过后觉得最紧迫的事就是找家庭教师为孩子的薄弱课程进行补习,而对孩子的优势课程置若罔闻。在这样的教育现实情况之下,可能的结果也许正如韩寒所说,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没有达成,全面平庸的事实却会出现,即使有个别尖端人才产生,也恐怕是这种绞杀个性的教育体制的“漏网之鱼”。

教育评价起着指导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作用。所以,正如生本理念所提倡的那样,必须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因为这样的统一考试干扰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应该提倡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给予肯定,而避免设定一个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评价设计的出发点应侧重于发现学生长处所在将之引导提高,而不是侧重于发现学生短处去千方百计地弥补。事实证明,学生长处往往是其兴趣爱好所在,对之进行提高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短处往往是其厌误所在,对之恶补往往事倍功半。

第二、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 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从构建上来看还是相对科学的。有硬性的分析性的评价,如分学科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有软性的综合性的评价,如每学期的评语。但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却对硬性的分析性评价给予了过分的重视,因为它更直观,更具可比性,可以分出个三六九等。而软性的综合性评价往往被严重忽视,因为它更具解读性,模糊化,不直观。

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郭教授将来自教育内部的硬性评价称为惯习性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向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趋同,而是向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中考”、“高考”趋同。为了说明这种急功近利的惯习性评价的危害,郭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蒸馒头时也采取“开盖主义”,在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的打开蒸笼看馒头的状况,那么,馒头可能根本蒸不熟。

是的,我们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作为教师,即使学生学习状态再好,我们总要弄张试卷考他一下,才能放下心来;作为家长,即使老师把孩子表扬得一朵花,我们也总要看一看他的分数是不是名列前茅才能确定老师的话的真实度。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考出了分数,排出了名次,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激励鞭策,而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所能产生的“效果”只能让高分生骄傲,低分生自卑,它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学习状况的全貌,而是片面地用学生某一方面的状况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这就必然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因一棵树木的茂盛而肯定了整个森林,因一棵树木的败萎而否定了整个森林。

其实,教育的目标在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这就注定的教育成果无法显性化和量化。基于此,教育评价应该有利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软性的综合性评价。过多硬性的分析性评价就像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看馒头熟不熟一样,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馒头不熟”。第三、评价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或教师,避免评价工作成为管理工具; “考试”作为现行的最普遍的教育评价方式及其运用,其实质就是一种管理工具。教师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学校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为依据来规划教育教学工作。

如果你教给学生一个汉字、一个单词、一条计算法则,你可以让学生写出来,这些简单的知识是显性的,可以外化。但“高级的、本质的、核心的部分,即人之感悟—悟感、感情—情感之提升是不可外视也不需外视的,这就是教育文化的非外视的基本特征。”既然教育文化具有非外视性,那么所有以将其显性化为目标的评价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它不仅不能反应出教育活动的真实效果,更会严重地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我校在引进生本理念之前,都要进行“周考”、“月考”。笔者曾亲耳听学生家长说过:“考、考、考,孩子都被学校烤焦了!”这话不是从学生口中说出,而是从家长口中说出,是很值得人深思的,这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家长从学生成长与我校两周一次的“周考”当中看出了问题,并把这问题指向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而不是归咎于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比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念先进了!如果我们还不思改变,无疑将会受到“惩罚”。引进“生本理念”之后,我们果断地取消了中小学的“周考”、“月考”而实行两周一次的“生本评研”。学生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再进行评讲,最后再由执教老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这就将评价的权利还给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及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直接组织和参与者的教师。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让评价反映出学习活动的真实效果,更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真正起到促进生命发展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这样做令学生不再惧怕考试,学习积极性更高,效果更好。

除以上谈及的几点之外,我们还认识到,生本理念与学校工作的整合还不仅限于教学,在教育管理上的生本班级、生本学校也要切实推行。如何加强学生会、班委会的自治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这是我们当前正在探索并实践的命题。“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是一个如何将教育理想变为教育现实的问题,意义非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从“生本”出发,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让学生在校园中体味智慧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快慰,让校园成为学生永远留恋的地方!6 《教育激扬生命》

上一篇:水电站关于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年会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