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合理运用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目前我县师资配置情况来看,品德与生活(社会)任课教师基本上由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与品德课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因此,任课教师在语文与品德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教材合理运用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教材合理运用论文 篇1:

谈语文教材资源的合理运用

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资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入选教材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凝聚了语文研究专家的心血和智慧。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是教师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于永正老师曾说:“一定要下功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何艺术可言。”

解读教材通常分四步: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要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中学生阅读教材由于语词障碍较少,往往自以为已经读懂了文章,教师的工作就要引领学生探索似懂非懂的问题,理解貌似浅显的语句,在对教材深层次的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也是教师运用教材资源、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一、关注注解,正确解读教材

教师如果匆匆阅读教材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教案,一定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其实教材本身也提供着资源,比如注解与插图。研读教材时如果能充分运用教材编辑者给予的这些资料,也能为师生正确解读教材提供帮手。

例如《登泰山记》,大部分教学参考资料都将其定位为:描绘了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可是写泰山日出优秀的文章还有很多,更不要说赞美祖国山河的典范文本了,那么编选《登泰山记》作为课文有何意义?在教学中,笔者在疏理文章脉络、读通文章字句后,引导学生关注文后几个日期时间的注释:①丁未;②戊申;③晦。这样学生自己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姚鼐会冒着风雪历时一个月,在除夕这天登泰山?”试想,在新的一年,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泰山之巅,观旭日东升,定是一种非比寻常的心境。若再联系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作者时年43岁,从京师辞官归隐。辞官而无愠色,登高而望远。这就绝非热爱祖国山河这么简单了,而更多的显现为面对得失荣辱旷达超然的胸襟。在几个文后注解的帮助下,学生得到了与先前不一样的解读,更感受到了文本背后作者的思想,由此可见,由注解引发的问题对于解读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语言资源,合理加工教材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恐怕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教师要让学生读出语言深处的美。语文新课标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的有效性除了选择恰当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是不容忽视的重点。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感知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思考为何这样写。同时,教师还必须思考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让课文内部的有效资源和学生互动起来,从而让学生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品味语言方面,除了寻找到文眼即关键字词来正确解读课文,还可以运用漏词、改词等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如《秦俑漫笔》,篇幅不长,文字浅显。初读之后,多数学生已经能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了。如果教师不重视对文本内部有效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的认识保持在一个层面上,文本的学与不学、读与不读也就没了区别。文本内部的有效资源在哪里?在内容的层面上可以进行引申,在语言的层面上有无可以借鉴的方面呢?带着这样的思考,一位教师在大声朗读中发现文中描写秦俑的短句较多,读来铿锵有力,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于是教师选择了文中的原句:“射士,右膝跪地,左膝弯曲,双手在右侧作持弓状,身稍侧转,直观前方。”将其改编为长句:“武士俑当中有射士,他的右膝跪在地上,左膝弯曲着,他双手在右侧作持弓状,并且他的身体是稍微侧转并且直观前方的。”然后请学生大声地读,并且比较朗读的感受。这样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重读了文章,在字里行间有所发现,从而感知文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用短句)”而不“那样写(用长句)”。教师对看似平常的文字进行了很好的挖掘与合理加工,让学生体会到: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是为不同的情感表达服务的。

三、用好“空白”资源,鼓励个性解读

文本很多时候会为阅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进行有个性的理解。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方面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小说与记人叙事的散文常有意犹未尽的结尾,开发这些小说资源,让学生续写或者改写结局,然后交流比较,这样,课文会从书上走进学生的心里。一些经典篇目,可以利用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让学生联系文中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续写。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回来了……”;鲁迅的《故乡》“二十年后宏儿与水生再次相逢……”;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无数的窃窃私语传入皇帝的耳朵,好不容易坚持到游行结束,回到皇宫,他会怎么办呢”;等等。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必然会添注自己的理解,并与文本进行对话。西方一位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对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是一种生命体验与阅读感受的契合。

如苏雪林的写景散文《溪水》,该文文笔优美,作者想象新奇,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秋天的景色。在作者笔下,溪水是活泼的少女,红叶是一个淘气的男孩,红叶落入水中,溪水带着树叶流动。在作者眼里是少女在“恶作剧”,以此体现了溪水之活泼、红叶之可爱,为让学生加深理解,一教师有意在此环节留白,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思考:溪水在流淌,红叶落入水中,卷入漩涡,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并为之设计两者对白。学生兴趣大增,溪水与红叶之间的对话惟妙惟肖,很好地刻画出二者的性格,下面是学生习作之一:

莫名地跌入溪水的小红叶余惊未定又被溪水推搡着到了漩涡之中。

小红叶竭力挣脱,原本泛红的树叶更红了:“溪水姐姐,你这是干什么呢?”

“呵呵呵,别怕别怕,我和你闹着玩呢!”轻柔的溪水转动着,漩涡时而大时而小。

迷失了方向的小红叶,跟着漩涡转了起来,涡儿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小红叶快湿透了,灿灿的红变得透亮起来。“溪水姐姐,我好晕好晕……到底怎么了?我要回家,回家!”

“淘气鬼,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自己跑出来呀?”溪水放慢了速度,可依旧不停地打着转儿。

“我错了,错了,我要出去,回……回……家……家……”小红叶的身子越来越湿了,透亮的红又成了湿透的暗红,溪水、泪水打湿了自己的身子。

溪水,笑嘻嘻地松了手,“以后要乖,不然姐姐就陪你玩这个游戏!”

晕晕的小红叶被平缓的溪水一路承着,回了家。而溪水,依旧欢奔着前进!

从学生的习作中,我们能够感悟到课文中溪水与红叶的可爱,能够体验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作为最重要也是用得最多的课程资源,有着其他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座“富矿”,可开发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以上仅从文本语言、文章内容的“留白”、 注解资源等方面列举了一些开发教材资源并运用的例子。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每位教师都能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这样的课文不会只是“书上”的课文,而是会成为“老师”的课文、学生自己的课文。

作者:孙 瑛

语文教材合理运用论文 篇2:

语文教材资源在品德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从目前我县师资配置情况来看,品德与生活(社会)任课教师基本上由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与品德课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因此,任课教师在语文与品德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去年我县开展了“小学品德课程中合理运用语文教材资源”的课题研究,把语文教材资源合理地运用于品德教学之中,为品德课程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感性材料,由此使品德教学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了课堂内涵。

一、语文教材作为品德教学资源的价值所在

1.充实资料收集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直是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社会接触少,收集资料存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方面的困难更大。为此,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来充实品德教学资源,有助于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如在教学《漫话邮政》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邮票齿孔的故事》,了解邮政事业的起源与发展。《我们的民族小学》及课后资料袋则为学生提供了我国56个民族的名称及大致情况,让学生在学习《56个民族是一家》前对56个民族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促进认识深化

品德教材中多采用概述性的语言,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台湾》教材中只用一句话提及台湾的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对此,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加以充实,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日月潭》一文,以小导游的身份,借助课文语言,结合相关图片,向大家介绍日月潭的美丽风光,令学生不由心生赞叹;教材中提及台湾有“蝴蝶王国”的美誉,台湾为什么被称为 “蝴蝶王国”呢?教师适时出示《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引导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这一“蝴蝶王国”是不是名副其实?从而使学生对台湾有更深入的认识。

3.激发情感共鸣

学生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感而发。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台湾》一课时,如果说大量语文教材资源的补充为学生热爱台湾宝岛做了一定的知识铺垫,那么接下来让学生感受“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则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们再次借助了学生熟悉的语文教材资源,运用二年级时学过的《识字3》“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深情朗诵《乡愁》,讲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由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海峡两岸的人民永远心相连!

4.实现价值引领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旨在让学生感受亲情,关心家人,树立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因为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生活,生活是平淡的,甚至认为父母养育我们是理所当然的。如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呢?品德教材中有“妈妈的账单”和“我的账单”两份表格,虽然两份表格的对比是明显的,但不足以打动人心。教学中可结合语文课文《妈妈的账单》,引领学生在对故事的阅读中,在对账单的比较中触动心灵:我们成长中的每一句话语,每一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无私的奉献;父母是伟大的,他们给予我们一生的关爱,却不奢望回报。故事的引领让学生对“父母的爱”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相信学生对父母的爱会更加珍惜,对家庭会更添一份责任感。

二、语文教材作为品德教学资源的运用

1.由点及面

《节日大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及相关风俗习惯。对于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节日的名称连听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相关的风俗文化了。如果一开始就抛出这一话题,学生就会因为不熟悉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对此,我们可先让学生谈谈相对熟悉的我国的节日,补充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源:《乞巧》《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五月端阳》等,让学生从这些资源中了解了我国部分节日的传统习俗,然后以此为点,全面了解国内外的一些重要节日及其风俗文化,这样的教学,必能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2.从特殊到共性

学生对于生活常常熟视无睹,对此,我们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故事,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从曾经漠视的生活事件中发现其中的“感动”与“伟大”, 从而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例如:《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的学习进入到学生交流“朋友之间的事情”环节时,大部分学生都谈到了朋友“一起游戏,关心帮助,快乐共享”的事例,而并没有感受到“友情的可贵”。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她是我的朋友》《宋庆龄的故事》两则小故事,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对友情的理解更加深刻:朋友就是“奉献、守信、给予、诚实……”

3.从浅显到深刻

对于那些抽象的道德知识的学习,老师可先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相应的具体生动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来深化认识。例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是对以前几个学期“诚信”主题学习的深化,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多角度地、客观地、辩证地认识“诚信”。对于如此抽象的社会道德问题,该从何说起呢?教师可先让学生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从中认识到:现实世界是多样而复杂的,生活中有一种“善意的谎言”,为了凸显人的善良,有时也需要隐瞒真情。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诚信事例,从而对诚信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自觉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总之,兼任语文与品德课程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让现有语文教材充实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其在品德教学中的优势,才能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综合道德素养。

(作者单位: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舟山3162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作者:金海芬

语文教材合理运用论文 篇3:

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将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进行合理融合,有利于构建完善的语文教学框架,逐渐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科学运用信息技术,使语文教师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注重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营造良好轻松的、欢快的语文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效率。

一、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们勾画出学习难点和重点。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如果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语文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内容,直接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语文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比较抽象化的语文知识,以更加形象化以及具体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可以帮助学生们加快理解,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语文课堂上通常根据一个知识点展开相关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对知识面进行延伸和不断挖掘,帮助学生对稳重的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创新传统语文教学方式。融入更多的知识内容,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使初中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进行理解。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注重创新和变革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注重探讨语文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探究活动,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管理以及德育等多个角度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思维逻辑以及创造能力,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以及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信息技术背景下,为了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总结教学经验,有利于逐渐完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

二、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工作,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文学习框架,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语文知识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不断巩固所学习的内容,逐渐提升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渲染教学氛围,逐渐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积极性。通过合理采用信息技术运用语言、幻灯、图片、音乐以及摄影等方式,给学生们进行展示。可以充分调动初中生的思维器官以及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和文章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根据教材的内容,合理设计不同的课前导入方案。在课堂上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情境,也可以采用叙述故事模式进行课前导入,合理设置语文教学悬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

三、科学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当前在开展初中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将视频以及图片进行综合,充分调动初中生的视觉感官以及听觉感官,有效提升初中生对所学习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教师应逐渐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日常生活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加强巩固语文知识内容,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同时采用信息技术方式,将一些简单问题采用图片的方式,给学生们进行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音乐,有利于学生能够在享受美妙的音乐过程中,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学习更多语文知识内容。采用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保障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需要充分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初中生语文知识面。由于信息资源呈现着繁杂以及丰富性特征,因此需要教师注重团结合作的意义,共同搜集初中语文学习资源,并做好严格的辨析工作。通过语文教师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打破语文教材存在的局限性,不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扩充初中语文知识量,引导初中生拓宽学习思路,对百家思想进行充分了解。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当前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做好精心设计工作,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们提供具有吸引力、最好的语文信息资源。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此外,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异,逐渐完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具有目的性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能够积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教师应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不断培养初中生思考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新语文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趣、呆板等情况。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简化教师在课堂上的相关操作,教师有更多的经历放在了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語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反馈工作,保障语文教学效果和质量。语文教师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需要注重其适度性以及合理性,避免依赖信息技术,影响语文教学整体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可以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唐凤君

上一篇:公司员工管理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述职报告如何写(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