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推荐7篇)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 篇1

(冀教版)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回归自然。本单元由五篇文、一个阅读链接、一个综合学习组成。其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鸟是树的花朵》、《一个人和一幅画》是精读文,《楼兰的忧郁》、《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是略读文。要求认识的字13个,要求会写的字29个。《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鸟是树的花朵》要求背诵全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向人们介绍了维也纳处处森林相连,森林是维也纳人的骄傲,也给维也纳人带来了福气;维也纳人倍加珍爱每一棵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细心呵护每一个生命。冯骥才准确朴实的语言也如森林中的涓涓细流,向我们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维也纳。

《楼兰的忧郁》的作者梅洁提出了沙漠化的问题,读完文让我们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也一样生出“楼兰的忧郁”。反问、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一个个具体事例,更是触目惊心,引起我们许多思考。本文是陶冶学生情操、学习语言文字的好素材。

《鸟是树的花朵》,多么诗意的语言,多么奇特的想象力,多么真诚的喜爱自然的心!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的家园,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作者观察细致,对事物有敏锐的捕捉力,语言凝练,让我们佩服。

《我和大猩猩握了手》带领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大猩猩的世界,学猩猩的样子假装吃东西,模仿他们发出的各种声音„„尝试用各种方法和它们交流,当“我”和曾被称作森林“恶魔”的大猩猩近距离接触,甚至和“皮纳茨”握手时,相信每一个人都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会和猩猩一起手舞足蹈起来。无可否认,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一个人和一幅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一位执著的老人,独自一人在半山腰的石头屋里,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他那精拉拉、每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的手,创造了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绿林,弹奏着人生壮美的乐章。屋外墙上的那幅画,寄予着种树人的理想,发人深省„„

阅读链接《回归自然》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田园之美一直是人类的追求和理想境界。这样的阅读安排,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欣赏了古诗中闲适静谧、清新秀丽的美景,还从楹联、照片中体味到自然之风韵。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 篇2

执笔:白塔小学 吉智华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咏物抒情,由《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讲读课文和《习作6》《练习6》组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季节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古诗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两首均为咏物七言绝句。《石灰吟》为明代诗人于谦所作,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为元代书画家王冕所作,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在阅读中推敲、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收集优秀的案例,并尝试仿写。

6、激发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际问题的热情,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出来。(作文)

7、了解对话的要求,激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兴趣。(口语交际)【单元课时安排】

● 《广玉兰》 2课时 ● 《夹竹桃》 3课时 ● 《古诗两首》 2课时 ● 《习作》 2课时

● 《练习》 3课时 【常态教学理念】

1、让学生自主地学、合作中学、扎实地学、愉快地学。

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篇目教学分析】

广 玉 兰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细致形象。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特点。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与音乐中,体会广玉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利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到生活中感受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广玉兰的,理解作者喜欢广玉兰的原因,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对策】

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或者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广玉兰图片,围绕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构想】

1、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会在课堂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第二课时开始阶段可以以优美的诗歌导入,迷人的音乐渲染,美丽的广玉兰图片欣赏,让学生仿佛置身在优美的境界中,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2、层次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手段,广玉兰的特点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朗读方式,如浏览、默读、自由朗读、配乐读等,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3、注重积累,指导写作 优秀的语言应该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积累。本课教学应该指导学生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根据提示试背,争取当堂能完成。

另外,本课教学可以穿插写法教学,指导学生归纳第三段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描写广玉兰的四种形态的。在学习了广玉兰的的四种形态后,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出示四幅比较精美的广玉兰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语句,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眼中的广玉兰。在总结全文时,应该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得这么好的原因,再议一议,用精炼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在全班交流本文的写法,并指导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练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教案: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6864&page=&star=2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仿照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写一篇观察日记。

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作者开篇直抒胸臆:“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一连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令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写一句完整的话。

3、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

3、了解第三自然段的反衬作用。【教学对策】

1、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

2、配乐朗读,辅以精美的夹竹桃图片展示。【教学构想】

一、初读设想

1、可以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再出示图片,作适度补充,让学生对夹竹桃有一个整体感知。

2、激发学生初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来揣摩。

3、在学生能理解、流利地读通课文后,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初读课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精读指导

主要围绕第二、四、五自然段进行师生间的精读对话。

1、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画面、意境都很优美,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细讲分析,要抓住“十分奇妙,十分有趣”这一组关键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边读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眼前浮现出夹竹桃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画面。在学生理解、感悟、想象的基础上,则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2、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花期方面描写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情景。这一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韧性”,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预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感悟:“一声不响”“„„无不奉陪”等词句的内涵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懂作者通过从春到秋十四种花的对比衬托,更鲜明地表现出“韧性可贵”。

另外,这段的朗读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好两个双重否定句和一个反问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第五自然段作者从花影、叶影两方面描写夹竹桃在月光下扑朔迷离的景象。这一自然段写得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引导学生真正把这段读熟、读透,文中的画面、意境就会自然浮现在学生眼前。

另外,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必要时教师可以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范读。在这样的阅读想象中,月光下的夹竹桃的美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

最后,在学生感受到作者构思奇妙,想象贴切、新奇之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说话。

三、合作探究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院子里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这段文字虽然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夹竹桃,然而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将夹竹桃的“韧性”写得鲜明。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质疑:这段是不是走题了?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看法。在总结全文时,要引导学生站在全文的高度,从作者谋篇布局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反衬作用,并领悟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链接: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7862&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83&ID=140535&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287497&ID=90206&skin=1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运用“反衬”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古 诗 两 首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身碎骨叶要留下清白。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墨梅》是元代书画家王冕的作品。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首诗就是借墨梅表现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对策】

1、借助文中插图或者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展开想象,教师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把诗句变成具体的形象,入境悟情。

2、教师提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3、反复诵读,积累内化。【教学构想】

古诗教学重在理解诗意,想象意境并体会情感,实现与诗文对话,与诗人对话的教学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让他们先通读古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思考、想象,体会诗人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一、读懂诗题,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背诵第9课学习的词两首,复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运用逐字解释、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感知古诗描写的内容。

3、教师作诗人生平简介,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体会诗情。

4、范读古诗,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

5、学生自读古诗,检查初读效果。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在通读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字典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三、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1、借助插图或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展开想象,入境悟情。

2、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想象和体会:①作者见到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有什么感受?②如果你站在这株梅树下,你会怎样夸赞这株梅树呢?

3、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反复诵读,积累内化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2、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五、合作探究,练习写作

1、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梅花的诗词,诵读。

2、引导学生简单感悟每首诗中梅花的形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①从这些诗词中你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精神品格?②你从这些精神品格联想到哪些人?

4、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笔写一个“梅花赞”的小片段。【教学资源】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2233968&ID=147010&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775387&ID=122242&skin=1

http://video.sina.com.cn/v/b/17410084-240023176.html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 6 本次习作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并将研究的方法、过程、感受形成文字。

【教学目标】

1、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2、能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

3、指导学生再现自己的真实交际情境,选取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材料,具体描述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4、训练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走访家乡名人,搜集名人资料。

【教学重、难点】

将统计过程、结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具体。【教学对策】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指导学生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在班内交流。

3、课堂上交流自己小组的调查收获,激发学生讨论、表达的兴趣。【教学构想】

习作前,要引导学生先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内容必须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如:班级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学生兴趣爱好状况、校园最受欢迎歌曲排行„„提出问题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由学生自由组合,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在班级内交流,让调查的设计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学生亲自调查实践,并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小组的收获,激发他们讨论、表达的兴趣,从而为习作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明确写作的目的,指导他们从调查设想、调查准备、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这四个方面来将整个活动写清楚。最后,要具体写出自己在调查活动中的思考、感受和建议。

一、作前准备,开展调查

1、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

3、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提醒学生调查要真实,充分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二、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统计方法的有关知识

2、说说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

三、明确要求,讨论写法。

1、提醒学生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调查问题、统计方法统计数据自己感受等。

2、在习作的最后,作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思考数据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下来。

四、鼓励动笔,学生作文。【教学资源】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2336593&ID=153618&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991775&ID=136898&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2496&replyID=&skin=1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趣味地诵读。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构想】

第六单元的训练内容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在阅读诗歌的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留心观察身边的四季景物,选择有代表性的,抓住它们的特点,就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站在写作的角度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从中学习到适当运用拟人修辞的写作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这首诗给你哪些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多角度的思考,为接下来的仿写环节打下基础。

在分类写词语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课外诗歌的阅读与积累,同时还可以结合课前的摘抄、练笔等,进行一次诗歌诵读或成语分类接龙的比赛。形式活泼,又有了一定的容量。

在诵读与欣赏环节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对诗意的理解要求不要太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就行。然后引导学生读一读书中关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说明,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约请有关人士,在班级里举行一次对话活动。这次口语交际,课前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有条件的(如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资源或者家长资源)可以邀请他们到现场。不过这样的形式,事先要请来宾围绕一个主题,准备好交流的题材。而对学生也应该事前做好提问的准备,例如:围绕主题如何提问,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电视节目的对话场面,首先对对话的形式有个大体了解,然后弄清对话的要求:

1、选择好对话人物,做好约请。

2、确定一个对话的主题,谈话的主题应该有价值。

3、对话前,应围绕主题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篇3

蓝旗营学区中心校洒河南小学

付连山

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就是说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是要领学生入境。

下面我就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从“课程标准、内容结构、教材特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四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一、课程总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汉字3000个,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2、能力目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抓住文章大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具体明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3、情感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本册教材学段目标与内容标准

学段目标与内容标准包括:识字和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学习几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对高学段的基本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

一本好的教材,对于学生不应如转瞬即逝的过眼烟云,而应该是回味无穷的震撼和感动;触动学生的不仅仅是那些优美的典范的语言,还应该有心灵的影响和滋润。

正如同我们已经用过的教材那样,本册教材继续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按照文化主题统摄的事物类别组织单元,全册共安排了六个主题,要求会认生字116个,要求会写生字152个。共25课。每个单元主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样的组元方式关注的是语文的文化性,强调的是教材的文化构成,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观,弥补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

第一单元:流连童年

童年,是幸福而纯真的美好时光。

《槐乡的孩子》让我们感悟槐乡孩子自强自立的形象,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让我们和槐乡的孩子一起采摘槐米…..《捅马蜂窝》多惊险,多刺激。让学生体会在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体会语言生动、表达准确,从事件中受到启发。

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愿,《颤抖的羽毛》告诉我们不仅仅是羽毛在颤抖,一定还有那颗质朴的童心。学习这篇课文,增强学生独立阅读兴趣,体会“我”的天真可爱及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童年时上天赐予我们的快乐时光,总能奏响天地间最朴实动听的旋律。在闰土雪地捕鸟的画面里,在看瓜刺猹的轻响中,我们都听到了这样的乐章。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体会人物特点,领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多年来,偷瓜这种游戏一直在乡间延续,偷瓜偷出了情分,不偷那才让人难受呢,老人和孩子都默守着自己的游戏规则,没有记恨,没有报复。学习课文让学生引导对比、抓住细节、体悟明理

阅读链接是《童年圣地》,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童年的圣地,而不仅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艺术之源。让我们来做一次童年之旅,共同回到我们心中的童年圣地。

第二单元:情越山水间

人与自然永远无法割舍,人的情感永远在山水间跳跃。

《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放在一起确实体现了编者的匠心,同样是在写西湖,同样是宋代诗人,却让我们看到了同样的风景,别样的诗境,值得学生在不断地诵读中玩赏品味。让学生深入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松坊溪的冬天》里的那条小溪,是整个山村的眼睛,它成就了小山村的魅力。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写作语言的色彩美,学习前后呼应、对比烘托的写作技巧

与小溪带给人们的舒缓与浪漫相比,《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一幅惊人的杰作,两篇课文虽各为一课,但在教学中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加深学生的感悟。体会蕴含的深刻哲理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除叶圣陶老先生严谨规范的语言之外,更经典的是他把山与水的结合表述的异常和谐。学习这篇文章,学习游记的表达方法,激发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草原》依然是名家名篇,它呈现的少数民族地域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一样,让人情溢其间不忍离开。学习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课文静、动态描写

阅读链接《悠悠水韵》向我们揭示了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

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

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看到一些耐人寻味的处事方法,听到一些充满人生哲理的故事或充满智慧的话语。你的同事、你的朋友都有一个智慧行囊,他们都会开启你的智慧。

《荒芜的花园》告诉我们:再多的建议、再好的设想、在充分的讨论,如果不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得到的依然是一所“荒芜了的花园”,而最终荒芜的不仅仅是花园。学习文章让学生感受人物心情,体会蕴含哲理。

《瘸蝉》是一篇西方版的《拔苗助长》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让学生讲述故事、体会哲理、表达感悟、学会承受。我们要做有自强精神的“蝉”。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同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失落和迷茫都可能导致自己放弃追求,只有追求有了理由之后,我们才会一路追下去,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学习课文让我们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信念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白杨》教学重点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理。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米芾学书》“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还要悟其神,心神领会才会学好。” 学生能讲述故事,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阅读链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穿越时空,与智者交流,智慧靠积累、靠信念、靠谦虚、靠不懈的追求与忍耐。让我们也来做智者,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不同的通向智慧的大门。

第四单元:情思满怀

人间需要真情,真情能融化冰雪,心与心之间再没有距离。人间需要真情,真情能感动天地,情与情能升华美丽。

《灯祭》中那玻璃灯是一份亲情,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学习课文理解感情充沛的句子,感悟表达方法,体会语言魅力。

《捐献天堂》中两张“四不像的剪纸”是两地永不相见,但却心心相连的最好见证。它有神奇的魔力,它能使人拥有天堂。学习课文体会童心可贵,情感受到感染,续编故事。

《天涯情思》一海之隔,一样的夜,一样的思念。课后思考题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阅读、感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小抄写员》叙利奥的做法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这种细节的表达却体现了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领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心理品质的表达方法。

《“诺曼底”号遇难记》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时刻都应该提醒学生热爱生命。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阅读链接的主题是沟通,而真正的沟通,恰恰是心灵的沟通,是真情的沟通,是爱的沟通。

第五单元:气贯长虹

这个单元的主题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每篇文章都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毛泽东的诗词永远透着大气与豪放,《忆秦关 娄山关》、《七律 长征》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经典就在于在困难中看到了光明,在逆境中迈着豪迈的步伐。学习课文感受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狼牙山五壮士》与《小英雄雨来》都是英雄的赞歌,它们用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这一个又一个英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传颂。这两篇文章学习揣摩表达顺序,领悟写人记事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体会表达效果,学习快速阅读。

中日两国,两个勇敢的青年,他们面对的不是风暴与危险,而是直面历史的勇气。学习《勇者的面对》理清表达顺序和线索,理解词语和句子。

在《詹天佑》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气节,也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更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课文,激发爱国情感,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领悟作用

阅读链接《冉庄印象》实际上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不仅仅是冉庄,那暴行与反抗,那战斗的创举与浩然正气,都以石刻的形式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第六单元:读一点李白

这个单元是以诗仙李白为主题的文化单元,学习内容带有综合性,选入了多篇李白的作品,以及其他有助于了解李白的资料。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教材

共设计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的介绍以三部分呈现,第一部分介绍了李白的游历生涯以及游历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介绍了李白与文人名士及普通百姓的交往,突出了他对友情的注重。第三部分通过介绍李白的政治生活经历,突出了李白的志向和政治抱负。

第二板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阅读有关李白的短文,对李白的性情和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板块:千秋享盛誉,瑰宝世代传。让学生了解“诗仙”李白对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通过开展有关李白的学习活动来进一步了解、宣传和纪念李白。

阅读链接《追寻李白》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更多的发表对李白的见解。

第三部分 教材特点

一、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二、教材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三、突破传统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四、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五、创设“阅读链接”“口语交际”两个全新栏目

第四部分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

1、教材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跳出教材教教材.首先就要备好课。

2、教学观: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生观:假设学生能学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相信学生,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识字教学应注意:

1.要充分运用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高年级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教师只是检查学习效果,对难点适当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有注意纠正错别字。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识字量的增多,读写要求的逐步提高,学生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必须认真加以纠正。

纠正错别字首先要“防患于未然”,在识字教学中就要注意预防。错别字的订正,可以采用个别订正、互相订正、集体订正等方式。

(三)要重视朗读的训练。

重视朗读的指导, 重视朗读指导的层次,要有目的地读文,多种形式的变换的读。激发兴趣。每次读文后学生要有发展、变化、进步。强调学生读文的入情入境,不要刻意从朗读技巧上去做文章,重视情感投入,体味。应通过减少齐读、多示范、多听读模仿等方式纠正旁边存在的唱读的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每节课都要有读书声,语文课上不书声朗朗,就不是好的语文课.(四)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要建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切忌脱离文本空发议论;既要重视生阅读的底气,又要重视读书的灵气。自己还没懂呢就小组交流。对学生超越编排初衷的独特见解或阅读感受,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学用书中的提示和评价尺度,但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个性不能任性。要让学生置心

于课文当中去,与作者同呼吸,共交融。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学生才会有感而发。

(五)阅读和写话要紧密联系。

阅读教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主阵地。我们总讲的读写结合。我们读的目的是什么呀?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说为了写,生活中怎么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高,语言,一个能言善辩、出口成章、思维敏捷、言语犀利、一语重地的人能说他的语文水平低吗?《少年闰土》一课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刻画了一个农村少年闰土的生动形象。让学生仿照写法,细心观察,写一个自己熟悉人的外貌。本册书中有许多的小练笔,一定要注意读写结合,阅读课上有渗透。

(六)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第一课时

一、导

1.立春过后,春天来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宋代诗人杨万里一起走进新市徐公店,看一看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2.齐读课题。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二、读

检查学生“读”情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要求读准停顿、节奏。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注重指导。

三、解

1.小组学习

要求:(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2.集体交流

(1)汇报交流已经理解的字词。(2)深入理解诗境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指导朗读: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多么美呀,谁来试着读一读

指导基调:优美,惬意,舒服,旷达。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D.学习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物? 走:跑。急走:快跑。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B.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深入体会孩子的“趣“与”“乐”,指导学生朗读。“无处寻”后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再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

4.背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之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指名背诵。

四、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试着画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板书:清平乐 宋辛弃疾)

2.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一生主张抗金北伐,词风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42岁遭到因奸官馋言落职,退居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因喜爱乡村的田园景色和村民朴素、淡雅的生活而写了不少农村题作的词作,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词有各种格式。《清平乐》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谁能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词文

1.过渡:了解了题目与作者.让我们来读一读词吧!注意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出示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说说你觉得哪些字要注意读音? 3.配乐范读。4.把这首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一听评价。5.配乐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2.逐“片”讨论:

(1)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翁,老年的男子;媪,老年的女子。老年夫妻。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好在我们都是些农村来的孩子,都很清楚)。

无赖:顽皮(文中是对小儿的爱称,并无贬义)。

村居:乡村闲居。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同桌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背诵

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六、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天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读课文

课下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呈现小组检查预习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问老师。

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2.交流易错的字。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强化指导易错字:(1)文中读错的字。(2)教师预设的易错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学生读词语(把这些字读给你的小组同学听一听)指名检查。

特别检查词句:玻璃

慰藉

帐子

蝙蝠

夜莺 猫头鹰

闪烁

雨脚在哪里卜落卜落地跳

带子似的闪电刷的一瞥 小组竞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正确,最流利。我们拿出小本本读一读你写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3.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读熟了这些难读的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在全班再读一读课文。

同学按自然段轮读文章学生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那么小小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神奇,是乡下孩子唯一的慰藉。师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预设:

(1)2自然段: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最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随着大人的呼唤,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

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2)3、4、5自然段从那小小的玻璃上面,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刷地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丰富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5自然段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圆眼睛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它让你看到的很少,却让你想到很多很多。”天窗很小,只是屋顶上的一个小方洞,通过它孩子们只能看到很少的景物,而它却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慰藉。小小的天窗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四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裁判、暂停、捧腹大笑、摔跤、前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举例说明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联系文中的精彩片段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描述的这场球赛的情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了解这场没有裁判、没有界限的足球赛依然是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体会孩子们在比赛过程所享受的快乐,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赛的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足球的魅力,感悟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童年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这场足球赛带给孩子们的乐趣,理解“我们的球赛”“在足球史上也难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初赏“足球赛”

1.经过课前准备,快乐的足球赛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2.是的,同学们,没有大牌球星,没有火爆的宣传,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计时,没有裁判,但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品味一般的“足球赛” 1.播放媒体:一场足球赛片段。2.畅谈此时自己的感受。

三、触摸“足球赛” 1.自由朗读。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读出感情。3.指名朗读。

4.简述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5.师生共同讨论提出中心问题。

四、感受我们的“足球赛”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展开想象、谈感受,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足球赛好玩,快乐,有意思。中心话题可设为:你从哪看出这是一场快乐的足球赛?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受:

(1)“不贴海报,不卖门票,我们的球赛却十分热闹。场地就在小河边上,这里长满了青草。”

这两句话告诉人们这场足球赛与众不同,不贴海报,不卖门票,场地在小河边”,产生兴趣,让读者不禁想去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足球赛。

(2)“比赛双方不用约定,前街一队,后街一队,谁也不知道人数多少。” 这里写出了大家不用约定,放学后不约而同的都来到这里,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定,随到随上。

(3)“至于比赛啥时开始,恋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球早已经满场乱飞,人也一个个大汗直冒。”

比赛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只看到他们迫不及待的进入比赛,你追我赶,大汗淋漓,玩的高兴,玩的尽兴。

(4)“啥叫最精彩的球艺?看我们小胖这一大脚----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在那儿拍手叫好”

小胖的那一脚飞射,给比赛增加了悬念,意想不到的突然转变,把这场足球赛推向高潮,可爱的小胖玩的忘了自家的球门,不得不暂停了比赛。

(5)“好不容易组织一次进攻,球正向对方禁区高吊。我刚想来一个凌空飞射,他们的“球门”却不见了-----”

笑够了,正当“我”准备凌空飞射,“球门”却不见了。两个调皮闲得难受的小家伙跑到一边摔跤去了。读者怎能不随着这戏剧性的变化发笑。

(6)有人躺在草地上养神,有人跳进小河里洗澡„„我们的球赛多快乐,在足球史上也一定难找!

愉快的气氛荡漾在小河边,引起我们无数的遐想。

五、融入“足球赛”

1.品味后我们已融入“足球赛”。你能像宋世雄、黄健翔那样为这场球赛当解说员吗?请同学们为自己感兴趣的小节配解说词。

2.配乐请同学上台做解说词。

六、回味“足球赛”

1.再读这首小诗,完整地体验它带来的快乐。

2.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像足球赛这样快乐的活动吗? 3.拓展阅读。

《快乐的足球赛》等(附后)

4.喜欢踢足球的孩子们可以到大操场上痛痛快快地踢上一场球,把足球带来的快乐延续下去

芦叶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 3.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近《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注意:“唾沫”的“唾”念“tuò”,不念“tù”,“沫”念轻声;“ 喇叭”的“叭”念轻声;“苇”念三声“wěi”,而“桅”念二声“wéi”,要区分清楚。)

2.在小组中分段读课文,互相认真听读,正音。把自己错的句子画出来。3.自己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够流利的词句再读一读。4.多媒体出示本课生词,开火车认读,正音。质疑。芦叶 芦苇 桅杆 舢板 折叠 唾沫 喇叭 港口 崇明岛 蜘蛛网 大篷船 5.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芦 崇 苇 桅 篷 叠 唾 沫 喇 叭 港 6.识记生字。

重点指导:“芦”的下边是“户”而不是“卢”,“崇”的上面是“山”而不是“出”,“篷”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叠”的中间是“冖”,而不是“宀”,“港”的最后一部分由三笔组成,不要写成两笔,而且最后一笔是全封口,要写正确。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1.出示思考题,在小组中探究:(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小组合作,试着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介绍自己家乡的环境。第二部分(3-4):“我”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第三部分(5-8):“我”和表兄到长江边上玩芦叶船。(3)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4)“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五、布置作业: 1.写《写字》书。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听写,同桌互评。2.齐读课文。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快乐。

(1)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作业要求: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注意:每交流好一部分,都要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点: ①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读到“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我们就能想到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似的,这样的水乡环境,一定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②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

了智慧。

③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④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三、比较语句,学习写作手法。多媒体课件出示:

(1)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2)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第八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小组交流。

3.各组推荐想象合理的同学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把生动优美的语言抄在积累本上。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3.课外阅读:故乡的芦苇

4.自己用手头的材料也做一只小船,看看谁做得船有意思。随堂小测验:

一、根据课文内容加标点。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 小窄叶做成小舢板 有时 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 做成三桅杆 五桅杆的大船

2.我们上学路过的是竖河 是直通长江的呀 那我们做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 长江是通向东海的 那我们的芦叶船 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

2.表兄说着,()采来三片芦叶,()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上口唾沫,()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着风,()着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三、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呢?什么东西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动笔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女孩儿乌塔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十二个生字。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情。

4.了解课文内容,并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读自悟,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体验。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

2.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读完后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情感 2.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培养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一起玩呢? 学生:喜欢(并讲述一些旅行中的见闻)

老师:老师知道,有位12岁的德国小姑娘一人游欧洲,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位小姑娘是怎么独自到欧洲旅游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小组内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来?”

学生:课文讲述了一个叫乌塔的小女孩独自一个人到欧洲旅行的事情。随堂小测验: 1.读课文填空:

课文讲的是一位()岁()国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她已经游历的国家有(),正在游历的国家是(),还要游历的国家有()。我认为乌塔是一个()的女孩子。

2.仿照词语写句子: 丁零丁零: 结结巴巴: 筋疲力尽:

第二课时

三、分析课文,把握人物

1.以“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并说说你的理解”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预设点:(1)预设:

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

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乌塔多么胆大细心!(2)预设:

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个国家的有关书籍。

这三年,乌塔准备,准备,准备,这三年她阅读 阅读 阅读。为的就是这次旅行!

乌塔多么坚定智慧!(3)预设:

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助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里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为了挣旅费,她还去,还去,还去,挣旅费。乌塔多么独立自主!

老师: 这样一个智慧能干细心的外国孩子,中国的孩子也具有这样的品质,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会那么做,也没有人那么做,为什么?中国的乌塔在哪里?

四、课外延伸,引发思考

根据上一段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乌塔身上的优秀品质,再次提出疑问“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发言

本环节预设点:

预设(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提炼出:我们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缺少乌塔意识。

预设(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地打动了我。

提炼出:我们中国的孩子缺少乌塔的思想。

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莽撞;胆大心细,会待人接

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作业

1.跟父母做一次沟通:讲讲乌塔的故事,讨论什么是爱? 2. 给乌塔写一封信,说说自己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感想。随堂小测验: 读一段话做练习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并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1.完美的意思是()。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 篇5

《捅马蜂窝》课文讲述了“我”少年时代的一次冒险举动捅马蜂窝,结果遭到报复的故事,并从中受到启迪。应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告诫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颤抖的羽毛》课文主要讲了我为制作一个漂亮的毽子和同学一起捉鸡拔翎,把公鸡逼进了水池,几经折腾,大公鸡快要死了,后自悟到了错误,于是加倍呵护大公鸡。体会到,为了自己儿损害他人,自己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真诚的弥补自己的过失,会重新得到别人的信任。

《少年闰土》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 篇6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长江之歌是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2、文中的“你”指的是长江。这样写的好处是:更加亲切,有利于直接抒发情感。

3、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是文中的中心句。它的作用是:总结全诗,深化中心。文中多次重复的好处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长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

2、文章围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多姿多彩”、“气势磅礴”、“贡献巨大”五个方面描写。

扩展内容:(复习力度:❤❤❤)

1、有关长江的古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三亚落日: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文中的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文中的中心段:第一自然段。

2、课文描写了三亚落日的“颜色美”、“形态美”、“动态美”

3、三亚落日的情景: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入了水

4、三亚落日依次比喻为: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5、赤朱丹彤的“朱”指大红,其他都指一般红。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1)突出了海水的蓝。

(2)观赏者对落日的留恋,进一步衬托了落日的美妙。扩展内容:(复习力度:❤❤❤)

描写日出或日落的四字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薄西山、落日熔金。

3烟台的海: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四季的烟台的海:冬天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 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

(1)因为它像画一样多姿多彩。

(2)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

(3)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课后第二题:

(1)让人感觉到烟台的海的壮观景象。(2)写出了春天海浪的调皮可爱。

4记金华的双龙洞: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泉水的来路: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2、文中说明内洞黑的句子:第六段一二句。

3、文中说明内洞宽的句子:第七段第一句。

4、“双龙洞”之所以称为“双龙”的原因是:在洞顶上蜿蜒着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5、孔隙的大小:容得下一直小船进出。小船的大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6、进出孔隙的方法: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7、孔隙的黑、窄、小: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其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重点内容:(复习力度:❤❤❤❤❤)

1、课后第三题:(1)说明孔隙的窄小。

(2)说明石钟乳和石笋很奇,引人入胜。

2、课后第四题:游览顺序: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宽 险)→外洞(大)→孔隙(窄 小)→内洞(黑 奇 大)扩展内容:(复习力度:❤❤❤)

1、比喻:

石钟乳:利剑,菠萝,虎爪、水滴、胡须。石笋:利剑、火焰、擎天柱。

练习一

基础内容:(复习力度:❤❤❤❤)

1、将物品用拟人的方法写句子。(1)书柜妈妈紧紧地抱着书宝宝,而书宝宝则亲昵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2)涂改液弟弟被手指哥哥欺负了,嘴里不停的吐白沫。重点内容:(复习力度:❤❤❤❤❤)口语交际:

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 篇7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nuï yízhēng rïngkūwěizhuān xīn zhì zhì

()()()()

duànliànyōuyǎfǔ hâyǔ zhîng xīn chá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挪()蒸()秧()萎()

娜()丞()映()委()

番()锻()雅()勃()

翻()缎()难()脖()

三、选择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画“√”:(6分)

教诲(huǐhuì)附和(hãhâ)薄弱(bïbáo)

徘徊(huíhuái)喧哗(huàhuá)弗若与(yǔyú)

刹那间(chàshà)旋转(zhuànzhuǎn)附庸(yōnɡyīnɡ)

四、选词填空。(5分)

玩赏 欣赏观赏

1、春节期间,爸爸带我到中山公园()了在这里举行的全市花卉展览。

2、叔叔送给我一张巴西国家队对中国国家队的足球赛票,使我有幸坐在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到一场高水平的精彩球赛,真是太开心了。

3、我正在()一部会自动转向的玩具小汽车,妈妈叫我都没有听见。陈列罗列

1、光()事实是不行的,必须加以研究分析。

2、博物馆里()着许多出土文物。

五、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8分)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离开”的意思。()

2、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的词语是“意味深长”。()

3、“弈”用音序查字法,应查“y”,读音为“ yì ”,是“下棋”的意思。()

4、《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青玄的散文,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六、按要求,理解句子。(6分)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2、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从中你感受了什么?)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七、日积月累。(12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2、一鼓作气,再而,三而。《左传》

3、种树者,种德者。《墨子》

4、朝看,暮看。《明日歌》

5、在的日子里,在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6、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的人,能比较

(),会()的心。

7、一儿曰:“(),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此不为()?”

8、你会用成语()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5分)

(一)学弈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而射之。.

虽与之(),弗若之矣。为是其()弗若与?曰:非然也。..

1、在括号里正确地填上课文的内容。(5分)

2、解释加点的字。(4分)

弈:惟:弗:为:

3、本文选自,讲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的道理。我还想到了一句名言警句:(4分)

(二)母 爱 的 力 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

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

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①)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②),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③)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

1、给文中标有①②③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3分)

① 恳求 哀求 要求()

② 希望 期望 渴望()③ 抓住 攥紧 牵着()

2、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2分)

3、“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2分)

4、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一句。(2分)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这位女护士说些什么呢?(3分)

九、习作。(20分)

上一篇: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下一篇:多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