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材分析解读(精选7篇)
——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建议 二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教材设计,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经,内在发展为纬;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三维目标的价值观:
既然法治教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作为公民的法律素养,那么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三维目标:
1.通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一些数字等完成知识标。
2.通过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完成能力标。
3.通过分析、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体会和平的美好,初步形成珍爱和平的情感,完成情感标。单元目录: 我们的节假日 2 我的班级 3 我们在公共场所 4 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 课题1.假期有收获 ■
用心过,有收获 ■
有打算,不忙乱 课题 2.周末巧安排
■
说说我的周末 ■
这样可以吗 ■
怎样安排更精彩 课题3.欢欢喜喜庆国庆
■
新中国的生日 ■
庆祝我们共同的节日 课题4.团团圆圆过中秋
■
我们这样过中秋 ■
中秋节,团圆夜 ■
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目地要求:
指导学生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日生过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
认知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 的“国庆节”、文化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文化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世界。
建议:厘清明暗线索,把握核心主题
明线:现实生活中的时空线索。是“学材”,实现与孩子的对话。暗线:道德生活中的成长需求。是“教材”,实现与教师的对话。编写目的:
理解国庆节的国家历史意义。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及有关法律内容。明确与国家象征相关的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
第二单元 我们的班级 课题5.我爱我们班
■
班级生活快乐多 ■
我为我们班点个赞 ■
团结友爱的同学们 ■
全班来跳集体舞 课题6.班级生活有规则
■
班级生活放大镜 ■
大家一起来约定 ■
把“约定”做成文明棋
课题7.我是班级值日生
■
今天我值日 ■
今天我值日 ■
这种情况怎么办 ■
夸夸我班的值日生
课题8.装扮我们的教室
■
他们的教室好在哪里 ■
大家一起来动手 ■
我们一起来设计 ■
我们一起来设计 目的要求
培养基本的集体生活感 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自觉主动地承担班级岗位
积极地想办法完成岗位任务,培养基本的小主人意识 学会对同学的付出表达感谢
培养基本的公共生活意识 参与集体生活,协商集体事务 第三单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
课题9 这些是大家的
公共财物 培养对公物的共有、共享、共爱护的基本意识与习惯。课题10我们不乱扔
公共卫生
培养在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课题11大家排好队
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场所的文明规则。课题12我们小点儿声
公共文明修养
遵守公共生活秩序,懂得文明礼仪。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校园里的公物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是为大家服务的。引导学生走访校园,帮助学生认识学校里的公物。
采用换位思考讲故事的方式,感受公物和“我”学习生活的关系;公物为我服务,我应该爱护公物 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校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了解学校的公物情况,对公物损坏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思考,并能够身体力行地爱护学校公物。课程标准
《这些是大家的》以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养成主人翁意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爱护公物,是单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面的学习内容起着铺垫、引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
如何将不同内容的绘本故事以最适当的方式呈现给低年级学生。如何与学生分享道德两难故事。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课题13我爱家乡山和水(可感的自然)
从可观可感的家乡风貌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热爱和依恋自己生活的地方。体现本土情怀。课题14家乡物产养育我(自然与人)
通过认识物产,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意识,升华到物产与人和文化的关系
课题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人的生活)
增进学生与家乡人的守望互助、共同生活的相依关系。怀着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建构榜样的引领作用。课题16家乡新变化(悦纳与责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观,发现家乡尚需改进的地方,产生让家乡更美好的责任意识。
总之 对于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菜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戳行核心价值观。2.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在 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一、以偏概全
由于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缺乏深入的认识,有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简单肤浅,教学中只关心数学结论的得出而忽视了对问题全貌的思考,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如一位新手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课前任意准备一个三角形。学生大都准备了较为熟悉的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的方式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便把“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讨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节课上,该新手教师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当成了所有三角形内角和的共性,没有意识到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学生的探索中是缺位的。而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明确要求“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例题图片见图1)
“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分类”这一知识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学生已经明确知道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是要求从三类三角形中展开探索,进行完全归纳,如果新手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些,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断章取义
新课程标准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即是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年段反复出现、逐级加深,体现了对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要求。有些新手教师因为缺乏大循环教学的经验,对小学一至六年级教材也没有认真研读,所以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毛病。如一位新手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用人民币解决问题》中的例7“用13元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我是小学生》5元,《画报》6元,《卡通世界》8元,《连环画》7元)(例题见图2)”时,她将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关键词“正好”“两种”,而对教材中呈现的学生思考的几种情形——尝试、罗列、调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学中的难点“不遗漏不重复”列举的方法也没有组织学生展开探究。该教师在反思中说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就觉得没有探究的必要了”。该新手教师没有意识到,重要的数学思想的教学往往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分级递进地进行。“排列组合”的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三次安排,第一次安排是在一年级的“用人民币解决问题例7”,这是较简单的排列组合。第二次安排是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搭配(一)”: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是稍复杂的排列组合。第三次安排是在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用3件上装和两件下装搭配,每次只能穿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这也是稍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由此可见,如果在一年级中不渗透简单的搭配思想是不合理的。
三、“形”同虚设
数形结合历来是数学中很重要的思想,“形”是“数”探究过程中的脚手架。课改之前小学数学教材就十分强调用线段图分析问题,课改之后也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但“形”的呈现方式更丰富,更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线段图了。新教材中有直观的图,如实物图、情境图等,有抽象的图,如色条图、线段图等。新手老师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去读容易看懂的实物图、情境图,但对色条图、线段图却不够重视,以为可有可无,从而导致这些抽象图“形”同虚设。如一位新手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53页的“混合运算”例4时,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例题见图3):
该教师只是引导学生从情境图的文字中理解“剩下的有多少个面包”及“剩下的每次烤9个,还要烤几次”,而没有利用色条图或其他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从而导致学生对混合运算中“先算小括号中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的除法”这一提法疑惑重重。而为了帮助学生解开疑惑,该教师只能再反复讲解。该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体会教材中两次出现色条图的意图:第一次利用色条图提取已知信息(深色条部分)和未知信息(浅色条部分);第二次利用色条图理解题意。借助色条图,学生可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先求剩下的面包个数(用减法计算),再求剩下的面包个数每次烤9个,烤几次(用除法计算),进而理解混合运算(90-36)÷9中小括号的大作用。该教师在教学中重结论轻分析的思想导致了“形”的失效。
四、“一锅烩”
一般来说,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时间安排,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班级的学情作适当的微调,但不能一味地为了赶进度而把不同的知识点塞在同一节课中,造成“一锅烩”的现象。这样做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一位新手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时就把例1、例2和例3放在同一节课(35分钟)中。(例题图片分别见图4、5、6)
在上述三个问题中,例1、例2均属于用乘法原理解决的问题,例3则属于用加法原理解决的问题,放在同一节课中教学,知识点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新手教师由于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没能对教材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因而对教材的把握容易产生偏差。要解决新手教师解读教材的“盲人摸象”问题,一方面需要新手教师自身加强学习,深入钻研教材,多观摩名师课堂;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在新手教师培训工作中有所作为,如多开展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及学校教科研管理人员长时间的跟踪指导等活动,从而帮助新手教师缩短“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尽快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数学)学科第(四)册教材北海小学 刘盛均
一、教学重点:
1、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4、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5、通过“拨一拨”等数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一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7、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8、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9、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10、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用统计图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11、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统计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5、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6、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7、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以及1千米有多长。
8、能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以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9、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10、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1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12、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13、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14、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15、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知识要点:
1.第一单元“除法”,本单元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通过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的情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题),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两步解答时,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能掌握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
3.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四、本册教材与已学教材的纵横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 乘法的认识与乘法
口诀
◆ 除法的认识与用乘
法口诀求商
一、除法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
◆ 除法竖式的书写
◆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 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
二年级上册
◆ 一位数除两位、三位数的除法及实际应用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00以内加减法及应用
二、混合运算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
◆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
→
三年级上册
◆ 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表内乘除法及实际应用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 辩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 ◆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三、方向与路线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
◆ 辨认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 会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
四年级上册
◆ 在具体情景中用数
对来表示位置
◆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
确定物体的位置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 百以内数的认识
◆ 在具体情景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
四、生活中的大数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
◆ 万以内数的认识 ◆ 万以内数的读写 ◆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 大数的实际意义及估计
→
四年级上册
◆ 认识更大的数
五、测量
一年级下册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 20以内加减法以及其应用 一年级下册
◆ 100以内加减法及其应用 ◆ 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 认识厘米、米 ◆ 单位的估测和测量
→
◆ 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 掌握分米、毫米、千米等
之间的简单换算
◆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
米间的实际长度,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估计物体的长度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
三年级下册 ◆ 认识周长
◆ 计算长方形、正方
形的周长
六、加与减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
◆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 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
三年级上册
◆ 一位数乘除两位、三
位数的乘除法及其应用
七、认识图形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下册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
→
◆ 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 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 图案的欣赏与设计
→
四年级上册
◆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 认识平角的周角 ◆ 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四 四年级下册
◆ 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八、加与减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下册
◆ 100以内数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及其应用 二年级下册
◆ 三位数加减法及其应用
→
◆ 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
减混合◆ 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
三年级上册 ◆ 一位数乘、除三位数及其
应用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 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象形统计图与简单
统计表的认识
九、统计
◆ 读统计图表 ◆ 认识条形统计图
◆ 能对统计图表进行简
单的分析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下册 ◆ 认识平均数 第二学段
◆ 认识折线、扇形和复式
统计图
◆ 认识中位数、众数
→ →
五、预计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难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1.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认识“千”“万”两个新的计数单位时,教材安排了数小正方体木块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数10次是10个”,“每10个是1排,一排一排地数,数10排是100个”,“每100个是一层,数 10层是1000个”,“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几何模型,更好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活动,笑笑问:“一本书有100页,10本这样的书有多少页?”淘气问:“我校大约有学生一千人,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人?”激起学生对“千”“万”的想象,有利于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实际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
在学生已认识米、厘米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两次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第一次量出铅笔长10厘米,引出10厘米就是1分米;第二次量出铅笔长6厘米多3小格,引出每小格的长是1毫米。并通过比一比,1分米大约手掌这么长,1分硬币大约有1毫米厚。使学生对“分米”“毫米”有具体的认识。通过“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100米大约有多少步?“估一估”1 000米大约有多少步?“想一想”1 000米大约有多长?通过想象,使学生对“千米”有所认识。笑笑说:“操场长100米,有10个这么长就是1 000米”。淘气说:“我回家大约要走1 000米的路,也就是1千米。”使学生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3.分析统计图表,看到发展趋势,做出简单预测
根据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讨论三个问题。(1)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2)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3)预测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这就要分析小军身高增长发展趋势,才能做出预测。练一练中根据某商店10天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三个问题。(1)哪天卖的多?哪天卖的少?(2)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3)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各卖出多少台?这就要要求学生看到一个周期,第一周的周三到下周的周二是一周,第一周的周四到下周的周三也是一周……根据一周中的销售情况,预测接下来的三天各卖出多少台?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
民重要的数学素养。
六、整册书的教学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我有以下教学设想: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教学内容分析
一年级下册,学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也是第一单元。虽然两组教材都以春天为主题,但是,无论从导语还是从课文,我们都会发现这组教材与一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有不同之处。本组教材不仅引导学生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导语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区别了,一下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而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说的: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应该说本册“春天里的发现”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春天”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对春天的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春天、观察春天、想象春天,甚至能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等。
内容:导语,《春天在哪里》、《古诗两首》、《笋芽儿》、《有趣的作业》和《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认识27个生字,书写37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及诗句。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合理组织
本组教材不仅围绕一个专题,而且内容之间还互相照应,有些教
要求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整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就更加的强烈和持久。比如,《找春天》之后,学习伙伴说:“咱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吧!”《笋芽儿》之后,学习伙伴说:“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抄下来了。”这些内容的安排,实际上都在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学习活动作准备。“口语交际”要求介绍自己在春游活动中的发现,“写一写”要求学生在春游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展示台”要求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语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整合,体现这种整合,充分发挥教材整合后的整体功效,在教学相应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读中入境,读中生情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李云龙老师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一文中强调道:“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和传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本单元的几篇诗文都很美,像《春天在哪里》一文中作者用了四个排比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在春天里的发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笋芽儿》一文中也有许多描写春雨、春雷、春光的优美句子(例P8页第一段;P10页课文第六段;第七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感情。在反复的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做到朗读与感悟相交融,就感悟来说,对二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感悟不能要求过高,只要求孩子在朗读中有所体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感悟多少是多少,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高低,感悟的程度也就有深浅。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也要认同感悟的差异的存在。还要做到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同时重视积累和实践。课文第一课课后提出了背诵的要求,第三课则提出积累句子的具体要求。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的机会。
3、学科兼容,课内外结合教学本单元时,要突破传统的课堂的概念,实现学科间的融合,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课内外的结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大课堂,唱一唱春天的歌,画一画春天的美景,诵一诵春天的诗文……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春的脚印,去探索,去想象,去发现。和春天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非常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学生一起欣赏阅读。
4、识字教学要突出重点。进入二下年级,识字依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但识字教学和一年级要有所区别。进入二下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册的学习,识字量按教材要求就达到1400字,加上孩子有一定的课外阅读习惯,大部分孩子的识字量达到了2000字左右。利用媒体播放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出导语: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然后在谈话中畅述自己对春天的已有认识,回忆一下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文章等。然后我以“在今年的春天里,你想做些什么、学点什么吗?”的问话把学习目标的确定抛给学生自己。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搞一次春游活动,学几篇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唱一首春天的歌曲,举办一次春天的诗歌朗诵会。”等内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读本组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
我们大家都知道,新课程的识字量是很大的。那么在学完了前面三册教材后,学生对字的偏旁结构、笔顺笔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在识字中教学中就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提高识字效率。
5、寻找规律,落实写字教学。落实写字教学,从纵向来看,就是要落实每个字。新课程在多认少写的原则下,每节课要写的字不多,对这些字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认真书写,从字的结构、书写规则等都要落到实处,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汉字的形体美和结构美。从横向看,我们在落实每个字的教学中,必须把写字教学落实到每个孩子。在写字过程中,我们发现两极分化还是有的,好的小朋友字已经写得相当漂亮了,可是有些同学真的还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如书写的姿势、握笔的姿势、坐的姿势都不是很乐观。老师要舍得花精力和时间关注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
6、整体感知
学习了这组课文后的收获是什么?我们可以让学生再说说,或者以春为题来写写“我眼中的春天”,学生有了前面的找、说、诗歌朗诵和一些实践活动,对春天的感受肯定很深,所以写起来一定是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把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为过渡到中年级做好准备。
S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快乐”这个主题。设问句的单元导语和小朋友的表情、语言,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把学生引进一个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单元。单元教材中安排了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百花园”。四篇课文是《雨后》、《假如》、《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和《猴子种树》。每篇课文及《语文百花园》中都配有漂亮、俏皮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诗、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容易使学生与其产生共鸣。
本单元教材通过诗歌、童话等不同体裁的课文向学生传达出健康、快乐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助人为乐的快乐。
学习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会写32个字。学习2个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表演。背诵《雨后》、《假如》两篇课文。
3.能够了解诗、文的内容,能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能从重点语句中体会人物情感。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正确掌握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的读法。
5.巩固学生形声字、部件组合、偏旁组字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汉字间架结构的习惯,能按正确笔顺书写。
6.看懂图意,展开想象,按照一定顺序说清图意并写通顺的能力。
7.能够采集词语,把语句扩充具体。培养听、说、读、写各方面语文素养。
8.搜集资料,扩大视野,拓展学习空间,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关注他人;培养学生健康、快乐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重点
1,认识36个生字,会写32个字。学习2个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表演。背诵《雨后》、《假如》两篇课文。
3.能够了解诗、文的内容,能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能从重点语句中体会人物情感。
学习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表演。背诵《雨后》、《假如》两篇课文。
2,能够了解诗、文的内容,能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能从重点语句中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思路:
对于本单元的主题——快乐,学生每天都能够感受到,文中的内容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多障碍。可能城市里的孩子对离他们生活较远的,“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这些农谚感到陌生,教师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此类问题。学生中的普遍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分角色表演上。学生如何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表演?教师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情
朗读后,既而引导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相应的动作,演出情趣,表演后一定要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达到表演与观看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对于本单元的生字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式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应重点引导、辅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合作精神;难字(形、义、音等方面)、易错字,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按照方法自主学习,并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自己编儿歌,辨析、记忆形近字、形声字。
S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科学、创新”这个主题。单元导语用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进了奇妙的科学大门。单元教材中安排了四篇课文、“识字二”和一个“语文百花园”。四篇课文是《激光的话》、《鲁班造伞》、《听诊器的由来》,和《能干的钟点工》。课文、识字、语文百花园中都配有可爱、有趣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思维方式,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培养学生爱科学,想创造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材通过童话、传说、故事等向学生展示出科学对人类的贡献,发明创造令世界更加便利、精彩。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敢于挑战未知,进行发明创造。
学习目标:
1.会认77个生字,会写43个字。认识“斤字旁”,部首三框儿。
2.“学习并掌握同音字的辨认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3.能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正确掌握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的读法。
4.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与创造的热爱之情,探索未知的兴趣。
5.培养学生观察汉字间架结构的习惯,学习写半包围结构的字,初步了解与“斤字旁”、部首三框儿有关的字的特点。
6.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看懂画意,按照一定顺序完整叙述图意,并写通顺的能力。
7.课内外知识交流,拓展学习空间,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发明创造的伟大,收集科学、创新的信息、语言等,全方位地跟科学交朋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重点
1,会认77个生字,会写43个字。认识“斤字旁”,部首三框儿。2,“学习并掌握同音字的辨认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3,能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难点:
1,能够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正确掌握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的读法。
2.,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与创造的热爱之情,探索未知的兴趣。的奥秘,发明创造的伟大,收集科学、创新的信息、语言等,全方位地跟科学交朋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思路
对于本单元的主题——科学、创造,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文中的内容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今的孩子对“留声机”这种几十年前就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机器,肯定会感到陌生。贫困山区的学生一定对有关“激光”的知识感到茫然,对“吸尘器”、“下水道”这些东西,因为生活局限性问题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实地参观、图片解决此类问题。学生中的普遍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课外知识延伸拓展上。生活经历与年龄的原因,使学生要依靠家长的帮助,才能获得丰富的课本以外的资料。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课外阅读,丰富积累,然后用口头、图文等方式为同学展示成果。
对于本单元的生字和“区别同音字”识字专课学习,教师仍然要大胆放手,适时点拨、引导、辅导学生,让他们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协作精神,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其自信心。对于单元中出现的难字(形、义、音等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强调、指导。
二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做人的道理”安排了4篇课文。《小鹿的减法》以“做事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为主题《爱发脾气的孩子》以“做人要有涵养,要懂得控制自己”为主题,《寓言两则》告诉人们要“眼界开阔、及时改过”等做人的道理。文章体裁多样,有古诗、童话、寓言、故事等,形式活泼,情节动人,语言浅显通俗,符合学生阅读水平。每篇课文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语文百花园五”编排了玩玩说说----给汉字分类、归类;连一连----动宾词语搭配;读句子----发现句子中的反义词;采集古人儿时的故事,读短文,说话写话,口语交际等内容。这些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字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的积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本单元的导语言简意赅指明单元主题,导语与生动有趣的情境图交相辉映。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随文认识46个生字、会写30个字;
2、继续培养朗读能力及默读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从小培养“自信、宽容、虚心、及时改过”的良好品格;
3、逐步形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1、看图说话写话
2、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重点是继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写字、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代英雄的形象,并且有辨别真善美得能力。教学时根据本单元课文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的特点,可采取单元整组教学,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桌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大意。可以进行分课或分块学习。在引导学生逐篇学习课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特点灵活的选择教学方
教学本单元《爱发脾气的孩子》时,先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男孩说的话什么意思,这样较易突破重难点。在写字教学时,注重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写成卡片,在教学中让学生图贴上相应的词语,并充当小老师与同学互教、互读。这样,短短十多分钟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十几个字和几个词语。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结构
本单元有4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我能行》《再来一次》《我是最弱小的吗》《掌声》,从自立、自尊、自信、关爱等不同角度反映了“成长”这个主题。课文中的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每一课都配有生动、活泼的插图,有利于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语文百花园七安排了绕口令、辨析形近字、写词写句、读一读、写留言条、能说会道《夸夸自己》等语文学习活动。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9字,会写32字,掌握要求会写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懂得在现代生活中要学会沟通和理解,学会合作和共处。在合作中茁壮成长,自我认识。
三、学习重点
1、认识49字、会写32生字。
2、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四、单元学习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在生活中要善于沟通和理解,相信自己,关爱他人。
五、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录音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思路
写字方面、主要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指导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结构。
朗读时,老师对重点词句做针对性的指导。理解感悟,通过仔细观察图画、理解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感悟。阅读教学,仍要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再指导读出语气,读出适当的停顿,读出对句子的初步理解;最后才要求读出感情。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教学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继承我国识字教学的优秀传统,吸收各种识字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能力和良好习惯。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 范成金
一、教材分析和地位
《认识角》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由于孩子们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知道什么叫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法和学法: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结合本班实际,适当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进行教学。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游戏互动,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小棒与学生一起动手游戏,由四根小棒摆的的正方形到三根小棒的三角形,再到两根小棒的角,这样设计2个目的 一是复习旧知平面图形,第二,让学生在游戏环节的变化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然后通过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角。然后再让他们拿出事先在桌上准备好的这些平面图形卡片。找角,指角,摸角。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触摸角,经历尖尖的感觉、直直平滑的体验,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认识物体面上的角时,我特别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为认识作为几何图形的角作了准备。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钟面等,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感受到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来源于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角。而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更显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教师示范画角,使学生更清楚地感受角的组成,然后让学生在自学书本中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同桌互相指指学具中角的各部分名称,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特别注意交代指角时要指角内的弧线,而不是只指角的两条边,这才是正确的指角的方法,这又为教学角的大小作了准备。
接着让学生指出课始搭的角的顶点和边,学生在操作时我会在旁提醒角的特点及注意点,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角,也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环节:独立制作、简单应用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1、我先让学生指一指钟面上利用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再通过拨动钟面上的指针,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角是有大小的。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的3个钟面图,让学生判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观察到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也越小。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尝试过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这样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动手操作,研究探讨
1、拿出活动角,拉动角的两边后,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集体汇报交流,总结出A、两个角,边不一样长,但角一样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B、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倡导学生在“触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第四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4个层次的练习,孩子们很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基础练习:完成书上65页第1和2题,判断角和数出图形中的角的数量。穿插在例题讲完就练习
2、动手操作题,第3题再次感受角的大小 再提问:放大镜能把角放大吗?
3、拓展提高题,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利用上海南浦大桥、金字塔、中央电视台新闻大厦等图片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设计意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第五环节:总结与评价: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简洁、明了形式的板书,画出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读作和记作、以及影响角的大小的有关因素。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这篇教学设计,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对角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角的特征、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究,并加以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使驾驭课堂生成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机智的发展。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教材分析解读】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分析01-14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12-14
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1-07
四年级下教材解读01-07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09-1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07-08
部编一年级新教材解读11-06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材解读01-17
八年级上教材分析07-22
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