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教材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教育教材(推荐9篇)

生命教育教材 篇1

作者:肖爱民文章来源: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教学网点击数:

833更新时间:2007-5-9

湖北咸宁温泉中学肖爱民

七年级《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系列教材的一个分册。教材既体现了系列教材的整体框架与特色,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实际,在“生命教育”核心理念的体现与具体单元内容选择与体验活动设计方面做到了较好的统合。

一、如何从总体角度把握教材

1.从《生命教育》系列教材的角度来认识教材

《生命教育》系列教材跨度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个年级分上、下两册,共六个单元18课,教材形式结构非常整齐。各个年级均围绕“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而展开。在内容选择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螺旋上升式结构体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结构。因此,教师一定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各个分册教材,要熟悉《生命教育》系列教材的纵向维度,在教学过程和教材研读过程中把握所在年级的挖掘深度与广度,不要做过多而无益的拓展。

2.从“生命教育”的六个核心理念来理解教材

六个核心理念是全套教材的灵魂,也是每一册教材的灵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在核心理念下设计单元,在单元下设计课题,在课题下设计课文内容。也就是说课文内容的精选是为单元主题和核心理念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深对六个核心理念的理解,以理念统帅内容,不要过多在课文内容与题材上做文章。生命教育重在感悟和体验!《生命教育》不是学科课,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生命教育》体现了专题教育内容但不是专题教育的教学模式,《生命教育》强调亲身体验但不是传统的活动课。《生命教育》是一门新型地方课程,在理念把握方面,《生命教育》教师要多读有关“生命教育”的文章与材料,要多积累有关的笔记与资料。

3.七年级《生命教育》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征

“教育必须回归学生个体生命本质”,“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我们的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硬绑绑的知识,也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能给自己解惑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的东西,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信息的获取与感受。七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早期,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活动能力扩大,关注面逐步拓广,心理矛盾加剧,学习压力加大,心理困顿加剧的特殊时期。七年级的教材正好融合了上述问题与矛盾,包括“爱”、“青春期”、“隐私”、“交往”、“网络”、“环境”、“学习”等许多生活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说,回归生活化的生命教育在七年级《生命教育》教材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单元解说

《生命教育》七年级上册共有三个单元,10篇课文。

1.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一家人

本单元的基本理念是“关注生命”。

按照教材的逻辑结构,进入七年级阶段,“关注生命”理念下的主题对象为“人的生命”。包括关注“我”自己,我的家人,我身边的人,我们国家的人民,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关注范围由小及大,由窄及广,这是本单元课文编写的一条主线。因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分别是第一课《爱伴我成长》;第二课《有国才有家》;第三课《让世界充满爱》。

本单元的另一条主线是“爱”的情感。生命的成长需要爱的呵护,生命需要爱,生命因“爱”而精彩。在第一课中讲述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许多的“爱”,成长的生命要学会付出“爱”;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还要爱班级,爱国家,爱人类,这样就拓展为第二和第三课的内容。爱是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将抽象的爱用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要培养学生对爱的感悟能力,同时要不断升华爱的范围和内涵,培养全球意识和全人类意识。

本单元教学素材非常丰富,涉及学生实际生活,如“爱在我们身边”,涉及国防教育,如“为了和平”,涉及反恐赈灾,如“一起防灾赈灾”等。在教学过程中将众多的素材都统一到“关注生命”理念和“我们都是一家人”主题

上来,彰显生命教育特色。

2.第二单元为青春喝彩

本单元的基本理念是尊重生命。

本单元最大特点是在“尊重生命”基本理念下开展“青春期专题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上是从青春期身体变化到心理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上设计为三课:第四课《成长的秘密》;第五课《青春的诱惑》;第六课《青春任我行》。三课之间为层层推进关系。

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变”字,尊重生命要尊重“生命之变”,包括身体变化规律与心理变化特征,要了解这种“变”、适应这种“变”、期待这种“变”、尊重这种“变”。在“生命之变”的过程中充满各种烦恼,面临种种诱惑,成长的生命注定要“走出烦恼”,“在诱惑中前行”,“让青春飞扬”!

本单元课文文字非常优美,是值得关注和开发的“隐性课程资源”。如“如梦的妙龄,充满了神奇,蕴含着迷惘;似火的青春,燃烧着激情,更催人奋发;让我们用崇高的理想,去描绘美好的人生蓝图。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请为我们的青春喝彩!”,这些优美激扬的文字与“青春”主题相互映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非常有作用。

3.第三单元与向日葵同向生长

本单元的基本理念是珍爱生命。

教学内容为四课,分别是第七课《保护我们的隐私》;第八课《网络健康行》;第九课《罪恶的樱粟花》;第十课《飘带的红丝带》。四课内容为并列关系,从珍爱生命角度选取四个典型侧面反映主题。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隐私》由三个方面内容:生命需要隐私;隐私与成长;保护我们的隐私。隐私权利是基本的人权,体现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未成年人隐私权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往往激发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所以珍爱生命要做到尊重未成年人隐私权。

第八课《网络健康行》课文主要落脚点在课文的第三个小标题“学会自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社会不能没有网络,但许多小孩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就会成为损害身心健康的杀手。从珍爱生命的角度去探讨网络问题,会提高学生对网络问题的认识高度,从于提高网络自控能力。

第九、十课《罪恶的樱粟花》和《飘带的红丝带》属于初中阶段专题教育内容,但不能把两课作为专题教育进行讲述,必须统属到“珍爱生命”的理念下进行处理。在处理本单元教学内容时不要过多拓展,因为在《生命教育》八年级与九年级内容中都有进一步的阐述。

三.教学问题处理

1.教师问题

《生命教育》教材没有专门的专职教师,各地大多数是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兼职《生命教育》教师,其实,经过“生命教育”专题培训,具有“生命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教师都可以成为“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师指导中要以引导教师反思“生命教育核心理念”为主,不要设计包办;要积极赞美鼓励尊重教师,激发教师生命在场;要充分珍惜教师原创,激发教师主体意识。在具体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生命教育教师思考三个具体问题:(1)做好教材文本处理工作:用够教材而又超越教材,活用生活素材;(2)体现“生命教育”特点,不要上成学科课,不是以知识为主的课;(3)突显“体验”特色,必须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尽量设计为一种活动体验课型。

“生命教育”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情况下,开展“生命教育”BLOG团队建设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教学目标的设置

确立“生命教育”课的课时教学目标必须从生命教育总体目标出发,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解确立单课目标,必须从《生命教育》特点与课文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等角度制定。(1)在单元前提下确定本课目标:如《爱伴我成长》以课,本单元为“关注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生命,所谓“自己的生命”,不仅是指自己的“活着”的状态,还包括对自己的人格,形象,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关注;同时还要关注他人的生命、以及动物、植物以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2)结合课文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爱伴我成长》一课的关键词:爱、伴我、成长;“成长”是对“爱”与“伴我”的限制。本课不是

讲泛爱,不是为“爱”而“爱”,必须是反思自己生命成长历程,感受爱、理解爱,进而激发爱、付出爱。(3)分析课文的逻辑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纵轴:“生命诞生—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成长经历;横轴:现今的生活环境;升华:激活一颗爱心。(4)理解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目标:《生命教育》非学科课程,其第一位的目标是对生命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第二位的目标是对生命的保护、呵护生命的技能,第三位的才是有关生命的知识。(5)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确定课时目标。

3.课堂教学的评价

生命教育教材 篇2

一、关注教材, 认识生命, 体悟生命的可爱

语文教材对于生命教育渗透, 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 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内在的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

翻开每一本语文课本, 教材中几乎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 它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和其它学科相比, 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学生心灵, 特别是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 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烛之武、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李白、苏轼的狂放与豁达, 霍金、保尔的坚忍与成功, 杜十娘的果敢与决绝, 他们都是用生命绽放的奇葩。生命可爱, 是因为生命很精彩。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杜鹃啼血, 苌弘化碧, 窦娥屈死的冤魂感天动地;罗密欧与朱丽叶年轻的生命熔解了两个封建家族的仇恨。他们在中外文学史上共同谱就了一曲青春生命的绝唱。生命可爱, 还因为生命的能量巨大。

二、走进教材, 尊重生命, 直面生命的困境

人不是孤立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理想和现实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正确看待人生, 看待生活, 看待生命, 需要我们经受挫折的磨练。语文课文中, 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 有的还身患残疾, 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 面对人生, 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着, 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 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品读杜甫“朝扣富儿门, 夕随肥马尘”十年长安困守的失落;体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 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像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通过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 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 直面各种挫折与苦难, 甚至是死亡。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苦难在死亡面前, 都是微不足道, 因此, 直面生命的困境尊重自己的生命, 就是在尊重别人, 好好活着, 就是对别人负责。

三、立足教材, 珍惜生命, 绽放生命光彩

生命来之不易又如此的短暂, 我们要好好珍惜, 然而就是如此短暂的生命可以创造非凡的价值。中学教材选编的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都显示了作家对生命的珍惜热爱, 并且在生命的困境中, 扼住命运的咽喉, 重新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名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除了司马迁列举的这些古代名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 为了“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 更重要的他们有一种对生命的责任感, 因为生命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坷和风浪, 如果你战胜了它, 就能够使生命之树常青, 就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四、挖掘教材, 敬畏生命, 追求生命的永恒

我们敬畏, 生命最初来到世上是赤裸的, 它无私地繁殖后代, 一代代相传, 不求回报, 不炫耀自己, 没有丝毫功利之心;敬畏生命可以艰辛、不计成本地付出, 最终矗立起一个大写的人;敬畏生命以渺小纤弱的个体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生命的韧性令人膜拜敬畏, 敬畏生命, 才能欣赏生命, 进而肯定自身生命的价值。正如鲁迅所说“自古以来, 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组成了让人敬畏的丰碑!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屈原在的祖国沦丧后, 他“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 毅然赴死, 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又如祥林嫂, 当族权、神权、夫权一次次要将其吞噬时, 她却一次次为求生而抗争, 乃至当她沦为“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时, 她仍不惜飞蛾扑火般作“一个人死后,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最后奋争, 那么我们, 就不应只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 更应为人的韧性高歌!担当苦难, 会使人格更加深邃精微, 在时间和空间中成为不可磨灭的永恒。

关注生命, 培养生命意识, 是语文教育的要求, 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 这将是最完整有效的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生存技能。语文学科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 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 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关键词:教材,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6.2

[3]《生命教育在中学萌芽》.《界教育信息》, 2002.1

[4]《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范廷贵.《考试周刊》, 2007.35

[5]《课堂, 凝视生命的细节》.林高明.《教师博览》, 2006.9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生命思想初探 篇3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教材凸现了生命意识和生命关怀,本文对新教材中的生命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义务教育 语文教材 生命意识 生命关怀

教育对象是人,必然重视以人根本的有意识的生命。从这个角度出发透视教育,确立以人的生命存在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起点,对于揭示教育教学本质有重要意义。教育的价值体现不仅仅在于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生命走向更完美、和谐与高尚的境界。地球是家园,不止是人类的家园,更是无数生命的家园。万物共生共荣,和谐相处。人并不是唯一生命的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感情的生物,我们一直和千姿百态的生物相伴而生,语文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意识的渗透。万物的生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无论他们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是值得尊重关注的,不应该有意或无意的扼杀、践踏,而人类应该怀着一颗包容万物之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是不健全的,在生命定义和生命意义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让学生在现阶段从这方面获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现实生活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由于过多溺爱,部分学生缺乏关爱之心,感恩之心,感情冷漠,我行我素,生命观淡漠。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结合新教材,以生命思想为主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意义探究。

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培养学生尊重、敬重生命的意识。《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会让每一位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心灵上的敬畏,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教学中应适时的点拨。作为人类,自诩为万物的灵长,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人为的原因,地球环境恶化,人类乱砍滥捕滥杀,许多物种将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培养学生从小保护万物生灵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敬重生命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迫切。

其次,新教材中宣扬了生命尊严的意识。《华南虎》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物,表现的是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虎的形象尊严恰恰是人类的形象与尊严,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这首诗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舞,尤其是孩子们接受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更为突出重要。尊严是做人之本,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食嗟来之食的历史故事流传很久。教学中可联系历史文化深入拓展,对学生加以这方面的教育宣扬,树立昂扬的生命观和生命尊严意识。

新教材渗透着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命理念。郑振铎的《猫》一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我们在剖析《猫》的主旨时,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的不同感想的叙写,流露一种出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的感情。这三只猫尽管遭遇不同,造成不幸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弱小者,无力抵抗来自外部对他们的伤害。三只猫的不幸,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他们的弱小地位造成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怎样去关注帮助他们,让学生从对猫的怜爱,联想到人类,教育他们要有一颗善心去关爱包容他人,让社会和谐美好。现阶段的学生这方面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

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赞美生命的美好,也是新教材的另一个亮点。生命是一面旗帜,是造物主在大自然的杰作。新教材对生命进行了高歌礼赞。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敬重和热爱。一部《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作者笔下的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蟲性反观社会人生,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布封的《马》给人以不寻常的亲切感,赞美了马的美质、美德、美貌,文中的马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他们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高贵的绅士,分明要把马当作人类的同类来写。天人合一,万物共存。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生趣盎然。教材中,有关动物的描写精彩纷呈。这些文章不仅仅反映了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而且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它诠释了生命的内涵。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以曲折反映人类的理想和追求,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善待生命。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进行讨论探究,这些将会对学生的生命思想起到启蒙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 篇4

南京市溧水县和凤中心小学    吴存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已正式出台,一年级正式启用配套的新教材。但作为过渡时期,其他年级仍将沿用原有教材或修订版教材,虽有鸡肋之嫌,却不得不依照面对。那么教师如何运用“老教材”实践《标准》的“新理念”?这对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笔者想就如何依据课标理念,创造性地用活原有教材,谈几点粗浅的实践与体会:

一、转变观念,勇于重组教材――体现“科学性”

《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信奉“课本、课本,以本为本”,要加强学习,不迷信教材,细心揣摩,勇于否定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于科学性。

1、及时地修改教材。例如关于“自然数”的定义,根据教研室通知和初中一年级教材,将“0”也划入自然数范围,而现行教材第八册的自然数定义不包括“0”,这样一来,给五六年级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矛盾。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要根据新的自然数定义来进行教学。因而,笔者在教学第十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一是将学生脑海中自然数的定义做了修改,让“0”也划入自然数的范围;二是将学生手中的教材做了修改,将书中说明“以后我们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一般指自然数,不包括零”修改为“一般指不包括零的自然数”;三是将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准确的数学概念分类进行了局部调整。

2、恰当地重组教材。现行教材是按照修订本教学大纲编排的一般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参也只是一般的教学思路。在课改下,教师备课时不能唯书,而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头脑知识的链接、衍生?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之前,笔者把教材研究了好几遍。教材是从“10÷3”和“58.6÷11”两个例子入手,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介绍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最后介绍循环小数的分类。虽然这部分内容只学不考,但笔者觉得如此安排教学程序不太自然,不利用学生的知识建构。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25.5÷6,10÷3,58.6÷11,1.44÷1.8”这四道计算入手,让学生通过计算后产生疑问,自主分类。先直接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紧接着再研究无限小数,从而引出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最后重点研究循环小数。这样的教学,知识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在小组合作学习下都能画出非常有创意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3、适当地增删教材。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渴求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以形成合理的知识技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在质疑阶段时提问:“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面积不变,那么周长变了吗?”于是教师“顺水推舟”,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框架这两种转化中面积周长的异同。学生兴趣极高,下课后经过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得出了结论,同时也体验到了自主提问,自主解决的成功喜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角度考虑,大胆地增删教材,对学生的

生命教育教材 篇5

山东省临沂市21中 刘畅

【课题类型】《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X读写联动课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文章,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学习作者从自身生活经历谈起,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写法。

3.用心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文章中的哲思。

2. 体会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倾听诸位作家以及自己的心声吧!

活动一:阅读经典,感悟哲思

1.阅读《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想想文中作者表达对生活怎样的哲思。

2.品味哲理散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1)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是把我带回尘世。

活动二:拓展延伸,寻找哲思

阅读《谈生命》《感谢生命》《白蝴蝶之恋》《三角梅》勾画作者哲思的句子,并且加以品析。

活动三:感悟生命,善待生活

1.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头这样写到:“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有时是脆弱的。所以是承受之轻。在承受之轻的永劫是指人一生要有无数劫难,仿若永劫。”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完罗素的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你能否结合自己实际,回答这个问题?

活动四:抒发感情,写作练笔。

1.抓住作者哲思的关键语句,说说你从哪方面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2.阅读了这些经典散文,感受了作者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抓住这些思维的火花,通过文字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写作练笔,不少于600字。

作者:潘继云

生命教育教材 篇6

环保教育

乡宁县ⅩⅩ中心校

选编

写在前面的话

小学教育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的教育,儿童阶段又是一个人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从小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这对他们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具有良好道德和文明习惯的人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把课程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合理的“节能与环保”理念带入生活中,指导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同时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再认识,再提高,再创新,使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构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孩子的社会责任心也不断得到促动,自我教育的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

目录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设计及使用说明 第二节

认识各种环保标志

第三节

你知道日常垃圾如何分类吗? 第四节

绿色节日

第五节

六•五”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第六节

什么是地球日? 第七节

环保行为——防治噪声 第八节

节约用纸 第九节

禁用一次性筷子 第十节

保护野生动物

第十一节

什么叫自然保护区? 第十二节

什么是“绿色学校”?

一 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设计及使用说明

⑴中国环境保护徽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象征地球,说明地球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

⑵徽标上端图案基本结构与组合同联合国环境保护徽相近,说明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球性的,它为全世界所关注。在当今时代,日益恶化的环境告诫人们:环境保护事业与全人类生存休戚相关。⑶上端图案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在召唤,人们应当知道:绿色的消失,就会使生态失去平衡,就是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⑷图形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泛指大气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说明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污染的监督与治理,使天长蓝、水长清、山长绿,让人们永远生活在美好环境中。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

⑸下端ZHB为Zhong Guo Huan Bao(中国环保)的缩写,标明这是环境保护徽。

⑹中国环境保护徽可在中央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筑物上悬挂;可在各级环境监测站、各级环境科研单位及有关环境保护单位使用;可在各类环境保护会议上悬挂;可在各种环境保护报刊的报头、杂志的封面上使用,亦可喷涂于环境监测车、船及

飞机上。

(建议用一课时)

认识各种环保标志

污水排放口 废气排放口 一般固体废物 噪声排放源

危险废物 噪声排放源 废气排放口 污水排放口 一般固体排放口

中国认证认可 绿色饮品环境合格 中国强证认证标志 中国环境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中国节水标志 世界自然基金会 爱护动物基金会 森林认证 回收标志 中国节能产品标志 加拿大 美国(建议用一课时)

三 你知道日常垃圾如何分类吗?

(建议一课时完成)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的垃圾,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及再生(回收)无疑是全民环保的一大举措,但你知道日常垃圾应如何分类吗?

环保专家指出日常生活垃圾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有毒、有害垃圾(如废电池等); 第二类是有机垃圾等可降解垃圾;

第三类是难降解垃圾(如塑料、金属、玻璃等)。

将垃圾分类后,其中有机垃圾经过处理后可用作花木肥料,可再生垃圾可分送有关部门回收使用,其余垃圾封装送交城市垃圾管

理部门处理,这才是真正有效和正确的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的方法。

实践作业: 回家将垃圾进行分类。

并将你的做法告诉爸爸、妈妈让她们共同关注环保,你能做到吗?

绿色节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纪念的节日,你比如说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等,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了解一下绿色节日。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2月2日 国际湿地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6日 世界粮食日

12月29日 国际生物日

课堂练习: 月 日是世界水日

世界地球日是:

月 日是世界地球日

世界动物日是

“六•五”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绿色节日,你知道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吗?请同学们仔细听。

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有1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一次“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共同讨论了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会上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即《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6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我国政府代表团参与了《宣言》的起草工作,提出了经过周总理亲自审定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会上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

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2月召开的第27届联大作出决定,把今后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

界环境日”

什么是地球日?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地球日”活动起源于六十年代美国公众对政府盲目发展、耗尽资源、破坏环境等一系列活动的反思。1970年4月22日,第一届“地球日”活动在一些大学生的主持下开展。全美有2000万群众进行集会,呼吁创造一个清洁、安宁、和平的生活环境,其声势浩大,被称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此后,“地球日”活动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成为一个自发性的全球节日。世界每分钟环境灾难——

耕地:每分钟损失耕地40公顷,每年损失2千1百万公顷; 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森林消失,每年损失1千1百万公顷; 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土地6百万公顷;

泥沙:每分钟4万8千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

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4千5百亿吨;

人: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千5百万人因此丧命。

环保行为——防治噪声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个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为对听力的损伤、睡眠干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当人在100分贝左右噪声环境中工作时会感到刺耳、难受,甚至引起暂时性耳聋。超过140分贝的噪声会引起眼球的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膊、血压都会发生波动,甚至会使全身血管收缩,供血减少,说话能力受到影响。

噪声直接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长期接触噪声的人会出现头疼、脑、心慌、记忆力、衰退、乏力、视力下降等症状。

——通常人们将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声音的强弱一般用“分贝”来衡量。适合人的生活环境不应超过45分贝,70-90分贝属于吵闹,100-120分贝能使人难受,暂时性耳聋。

实践作业:

——提醒爸爸妈妈开车不要乱鸣喇叭。尖厉的喇叭声会刺激耳膜,使人的耳膜受到伤害。——在校园、教学楼和各种公共场合,不要高声喧哗。

——平常看电视、听音响、唱卡拉OK等不要太大声。

节约用纸

(2课时完成)

珍惜纸张。纸是用木材制造的,全国每年造纸消耗木材1000立方米,造纸生产还会排出大量废水污染河流,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和河流。

—— 一纸多有用,节约使用练习本,不要随便扔掉白纸,用过

一面的纸可以翻过来做草稿纸,或书法练习纸。

——过年过节不要大量使用贺卡,因为精美的卡片是砍伐树木做出来的,平均4000个贺卡就要牺牲一棵大树。可利用废旧纸张制作贺卡,既别致又有意义。

——开展“减卡救树”活动,把买贺卡的钱省下来种树,保护大自然。

实践作业:

从我们身边做起,每天节约一张纸,那么我们的环境也将得到保护,快快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禁用一次性筷子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用一次性木筷子,你可知道一次性筷子要浪费掉多少棵大树,所以,建议同学们推行使用消毒竹筷子,为保护森林资源尽一份力。除了森林资源应被保护以外,对于我们身边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应尽力保护,伐林造房更是应该禁止。也正如此,南宁的某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正在寻求实施更为先进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尽可能保持地块原有地形地貌,保留原有植被,注重园林绿化,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等),提高小区绿化率。像这样既保留原有植被,又增加新生绿化的做法,才能创造一个真正的绿色家园。

十 保护野生动物

(建议一课时)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珍惜它们。各种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它们友好和谐相处。

——发现猎捕、贩卖、宰杀野生动物或餐馆饭店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或检举投诉。

——不吃野生动物做的菜肴,提醒家长和亲友不要买卖、宰杀和食用野生动物。

——在动物园要尊重动物们的安宁,不要恫吓它们或乱投食物。

——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要及时救护。珍爱绿色

珍爱绿色,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人人都来做护绿卫士。

——去公园、郊外游玩时,不攀折、践踏花草树木。

——爱护每一块绿地,积极参加绿化校园或社区的植树造林活动。

——看到毁林毁树行为要劝阻,或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报告。

实践作业: 当我们看见有人抓动物时应该怎么做呢?

十一

什么叫自然保护区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电视中说自然保护区,你知道什么叫自然保护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自然。

自然保护区指对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区内严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严禁一切生产性经营活动。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自然保护区不能有人为的直接干涉,任自然流程正常进厅,包括特定时间内的-些自然作用,如自然火烧、群落自然演替、自然病虫害、冈暴、地震等。

实践作业:

希望同学们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一查我们国家,一共有多少处自然保护区,名字叫什么?

十二

什么是“绿色学校”?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同学们,去年在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的创建了“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学校”,你们知道什么是绿色学校吗?创建绿色学校,就是学校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不断完善自我管理,逐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进而解决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全过程。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我们同学应该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老师和同学的环境意识提高,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效果明显;校园整洁优美。创建绿色学校,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学校各方面可持续发展。

贯穿语文教材的“大生命”意识 篇7

一、在这个纷繁复杂、色彩缤纷的世界里,生命以多种形式而存在,人类只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已,应心存一种宇宙的“大生命”意识

这种意识在强烈的“生命、生命”的呼唤声中闪亮登场,给刚入学的孩子以强劲的撞击。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七年级)中表达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愿人人珍惜生命的主题。但在选材上范围宽广。第一例选的是动物:小飞蛾在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时,所迸发出的强烈求生欲望。第二例选的是植物:阴翳的墙角砖缝里破土而出的香瓜子,所具有的擎天撼地的强大生命力。第三例是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声,感受生命的存在。动物、植物、人类构成了这个生命的世界,这种大生命意识暗暗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感染着学生稚嫩的心灵,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莫怀戚的《散步》(七年级)不仅仅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还有一种生命美。有“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衰老生命迎来春的惊喜,和小儿子的幼小生命茁壮成长的欣喜;更有“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人类生命和自然生命在这里融合了,相通了,模糊了界限。

二、生命只有生存和呈现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低优劣贵贱之分,生命是平等的

长期以来,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自我优越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似乎只有人类具有生命,而身边的一切仿佛都是非生命体。戕害、杀戮其他生命似在情理之中,不需理由,也无须理由。然而当学生们面对具有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老斑羚群体时,当学生们走近《斑羚飞渡》(七年级)的壮景时,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类不仅要珍视自身,也要珍视其他生命;人类无权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方式,更无权主宰它们的生死。冯骥才的《珍珠鸟》(七年级),牛汉的《华南虎》(七年级)也都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问题的思考。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漠视其他生命的存在,应该珍视其他生命就像珍视自己一样。

三、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人类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生物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我们不能再宣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了,我们要《敬畏自然》(八年级)。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我们要改善人类和其他生命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恰当的形式处理相互生存的状况,这种大生命观会令人类高瞻远瞩、阔步前行。

严春友在《敬畏自然》中说:“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宇宙、自然是有生命的,只不过是有高级生命和低级生命的区别而已。作为高级生命形态而存在的人类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处理好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以求共同、和谐的发展。不能老是想着驾驭其他生命,更不应仅仅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要深切体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其实生命也是相通的。位梦华的《旅鼠之谜》(八年级)这样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多中肯的忠告啊!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在文末所发出的急切的呼救: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很能使人联想起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呼救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拯救它们,又何尝不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四、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求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

冰心在《谈生命》(九年级)中写道,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生命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冰心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其实,自然生命现象与人类生命现象在这里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王鼎钧的《那树》含蓄地表露了对自然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抒发了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使人认识到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用大生命观照自我的生命,从个体生命到人类生命,从人类生命到自然生命,在芸芸众生中观照“渺小的自我”,这对于改善、调协自我生命的生存状况,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生命化教材促进生命之和谐 篇8

一、表述方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言语

1.从表达的方式看,多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口吻。苏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改变传统教材刻板地采用客观描述、运用大量的第三人称的方法,更多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口吻,如“当我们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时候”,“我的自尊体验”,“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等,使学生读来感觉如同与一位睿智而活泼的同龄人在对话。

2.从表达的语气看,多采用设问和感叹的语调。生命化教材用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习者留下广阔的空间去思考。例如,在用图文描述班级中的两位同学遇到了困难之后,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学生,给你一个和老师交流的机会,你会怎么对老师说,又会说些什么?这样几个朋友间对话般的问题就将学生的思想触角引到了班级同学、老师、父母的立场,学生逐渐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换种态度、换个想法、换种方式,从而构建起他们与同学、老师、父母良好的和谐关系。

3.从语言的风格看,多清新、活泼,易走进学生的心灵。苏教版教材中你能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怎样平安度过躁动的青春期?怎样用微笑面对生活,让快乐装点人生?教材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活泼而博学的大姐姐,她与学生们没有所谓的代沟,在相互探讨当中解决成长的烦恼。

二、整体结构上,以生活主题模块灵活整合学习内容

教材的生活主题模块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各个单元虽然内容有所侧重,但都体现了三个层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四个领域(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的有机综合。生活在线由生活事件或学生熟悉的经典材料故事等引出问题。探究平台通过小栏目以及几个层层递进的小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拓展天地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践行。这样,营造和展示一个与学生生活本身一致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形态,让学生在综合的真实的生活中,在多重关系的交互和矛盾冲突中去探究、感悟和践行,构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事例选择上,讲述学生自己的生命故事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材往往用英雄的故事来佐证提出的观点,英雄故事对学生确实有启迪和激励的作用,但如果像这样全用远离孩子们自己生活的故事,对他们缺乏震撼力,不能触发他们的生命感动,有的甚至让他们无法理解。因此,新教材有意识地寻找发生在中学生中间的故事,把这些对他们可能有所触动的小事写成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事例。

四、教材内容上,力促生命的和谐

要实现生命的和谐,就要做到四个和谐:面对自身,要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共处;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突出了生命主体自身的和谐以及生命主体间的和谐。

1.生命主体自身的和谐统一。跨入中学校门,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生理、心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苏教版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第一单元自尊自信就围绕这一现实问题展开,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开始,从新的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心理矛盾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环境的变化、交流进入新学校、面对新生活的体会,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2.生命主体之间的和谐相处。生命主体之间关系存在着和而不同的基本倾向,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对抗的一面,在个体成长历程之中正确面对他人的发展,与他人的和睦相处。例如,第二单元“善于交往”就围绕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设计,设置了“敬人者,人恒敬之”、“相逢在花季”、“众人划桨开大船”等六个课题。该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以我与他人、我与异性、我与集体、我们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为线索,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内容不断深入。通过教学,学生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

压力教育反面教材 篇9

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吴凤仙是金华县食品公司职工。由于徐父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

母亲吴凤仙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第十名。吴凤仙喜出望外,要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然而,悲剧也就从这时候埋下种子。

1999年11月底,吴凤仙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十八名。回家后,吴凤仙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吴凤仙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吴凤仙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入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他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

当地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子女心理承受力脆弱和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这出悲剧的主要原因。金华市公安局和市教委的人士分析说,从徐力身上可以看到一对矛盾:他一方面似乎“训练有素”,杀死母亲后移尸灭迹,还写字条欺骗父亲说妈妈去杭州“看病”了,并居然照常参加了考试;但另一方面他又十分脆弱,仅仅因为母亲对他学业上的压力,就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这说明他的心智并不健康和法制观念淡薄。

上一篇:清明节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作文下一篇:岷县当归药材产业现状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