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教学简析(精选7篇)
2、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都经过精心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浓度,让我们看到了朴实求真、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能够根据学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和学生们一起走进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把读书、感悟、想象、理解、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读书中有了发展。
4、注重细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很多老师对学生不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做了及时的纠正,真正成为教学的有心人。
5、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自然恰当,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6、识字写字仍然是中年段的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方法的交流,对于不容易写好的笔画要板书示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和正确写字的习惯。
7、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教学和朗读教学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把讲和读紧密结合起来,对阅读的指导要有层次,还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默读指导,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8、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拓宽问题的空间,给学生开辟自主品悟语言的广阔渠道,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9、加强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是备教材知识,还要备学生、备方法、备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解决的方法,课堂上能够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10、要以学定教,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要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适当的探究学习。
一、求同
教材中的单元多以人文性主题建构, 也有部分能力性主题。每组课文的精神内涵、情感基调及价值取向趋于同质化。单元主题阅读应立足于主题, 了解编者的意图, 挖掘单元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 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单元主题阅读方能真正体现整体性。基于此理念,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备课时, 应遵循求同的原则, 即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特点, 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寻找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探求共同规律、共性学法, 并运用规律、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同类文本, 由扶到放, 由他主到自主,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同目标
一组单元课文因其主题相同, 其文本所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也趋同。单元主题教学中, 不应像传统语文教学那样, 孤立看待每篇课文, 一篇篇独立备课。教学时应吃透整组教材, 不仅是单元内每篇文章, 还应涵盖语文园地里的积累、口语交际和写作, 在整组文本了然于心之后, 结合单元导读要求, 确定每篇文章都应达到的共性目标。
如第十册第八单元, 主题是“感受异域风情”, 单元导读中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 要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依据这样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本组单元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品味文章写法, 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定下单元目标后, 每篇课文都应在单元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文本内容,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可定为: (1) 认识3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3) 感受德国美景, 了解人情风俗特点, 体会文章写法并尝试仿写。
2. 同模块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因目标趋同, 教学流程也可以是相同的模块建构。第八单元的教学模块可设定为识记字词、感悟美景、积累表达。
3. 同方法
单元主题教学要体现整体性, 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以贯之的。如模块二感悟美景, 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文中所写风情美在哪?怎样写出美?这两个问题贯穿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学生阅读思考时, 要求默读并批注, 找出表现美的语句,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 感悟美景可这样设计:
读出美:哪些语句表现了美?细细体会, 怎样读出这种美?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想象美:教师范读或者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美景的重要片段, 让学生闭眼聆听, 用心想象美丽的画面。
再现美:教师给提示, 引导学生口头描述自己想象的美景画面:德国人那么爱花, 我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瞧, 这边……那边……远处……小巷的尽头……
学生的语感来自语言的品味、情感的体验、意境的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涵泳、咀嚼, 在读中感受美, 想象美, 把文字读活, 把作者笔下的美景读成鲜活的画面, 浮现于脑海, 呈现于眼前,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美景, 这美景是学生个性化感悟投射的映象, 每个学生想象的美景都是独特的, 绝不雷同。这样的美不仅是作者眼中的, 也是读者眼中的, 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用心对话感受到的美。
二、存异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应求同, 也要存异。这是因为尽管同一主题, 但不同文本在单元中的主次不同, 依编者意图, 文本阅读的要求也不同。此外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不同, 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 应在求同以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 体现存异, 追求共性中的个性, 使单元主题阅读不因片面追求整体性而忽视个性化的解读。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存异, 就是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发现文本间有探究价值的差异, 发掘文本的独特内涵及能力生长点, 使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横向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得到纵深的挖掘, 重点关注独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实现整体性基础上的多元化、立体化的阅读教学。
1. 层次不同
单元中的课文主次不同, 分精读课和略读课, 在教材处理上, 阅读的层次应有所不同。精读课相对略读课来说, 阅读要精, 钻研要深, 知识要实, 能力要活。略读课的学习可简单、浅显一些, 不必深究。如同样是模块二感悟美景, 略读课《与象共舞》在处理上可以浅一点, 放一点。不必抓住重要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述美景, 只需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批注表现美的语句, 能对文中描绘的美景有所理解、感悟, 读出美感即可。
2. 方式不同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精读课和略读课教与学的方式也应不同。精读课侧重教师的主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 迁移到单元主题的其他课文, 以致课外的阅读材料。而略读课更侧重学生的自学, 学生用精读课习得的阅读方法, 应用于略读文本。在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 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 关键处引导。
3. 策略不同
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表现了不同国家独特的美景。同样是表现美, 因其美的内涵不一样, 其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钻研, 吃透教材, 通过比较阅读, 发现不同文本的独特魅力, 找准不同的着眼点, 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单元阅读。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仅写了德国每家窗户上的花美, 更以花美在户外, 表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那么在感悟美丽时, 应着力品读写花美的句子, 想象行人眼中的美景, 理解尽管在家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但只要走在外面, 所有的鲜花都为你绽放, 这就是“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理。文本的表达特色是线性的抽丝剥茧式的层层深入, 由感受花美到感悟人美, 由美景到哲理, 应侧重连接和推论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由文本连接生活实际。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育功能
在小学语文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现代教学也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而插画辅助教学模式的出现与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特点与需求,利用插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好奇心,引导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探究当中。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除了要注重启发引导外,还要不断加强对教材插图科学、灵活的运用。比如:在讲解《吃墨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授课前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插图,让其对画面中男孩的做法进行自由猜测,在学生发表完意见之后,再告诉学生其男孩是在吃墨水,并让学生带着“男孩为什么要吃墨水”的疑问来学习课文,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作为学生科学创新,以及对事物获得正确认识的智力基础,加强其视觉感知,能够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使用插图,不仅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现感觉、知觉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讲解《坐井观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多幅井底之蛙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对不同深度的井中青蛙所看到的天空作对比,引导学生利用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的视角进行观察,最后再分析和理解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通过科学整合插图与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其自主分析、探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素质的提升。
三、运用插图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的提升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科学的利用教材插图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记忆力,也能够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比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的相关内容时,在授课前,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分别展示五壮士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区分认识,之后再让学生带着对每个壮士的印象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身的记忆力。
四、利用插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升其智力的重要途径,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插图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在理解和解读图片方面存在的差异。比如:在讲解《狐假虎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狐狸与老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动物们到底是害怕老虎,还是狐狸?怎样评价狐狸的这一行为?等一系列问题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探究兴趣,并在探究过程中,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再组织学生对整个故事的形成发表自己综合的看法,这样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其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利用插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作为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口头、书面语言等方面的培养与锻炼。由于年龄、经验和知识方面的局限,小学生虽然具备说话与表达的能力,却没有形成话语的内在逻辑,以及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与水平,将插图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灵活开展看图说话、写作等综合训练活动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为了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习中能够得到真正提升,教师在选择相关训练图片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具有的目的性与内在逻辑性,以此来增强语言训练效果,并确保相关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科学、灵活地利用插图来开展教学活动,对提升教学效率,锻炼和发展学生认知、思想情感方面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全面地挖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陈芬.对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分析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5(4):54-55.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手段
利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解题。
通过预习,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学生自由读。
练习背诵
学习生字。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习。重点抓以下字词。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朗读训练。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
1、背诵两首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写家乡的景物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成片段。
2、选择内容: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展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3、练写片段,相机指导: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习作上作为一个整体,由两个栏目构成:口语交际和习作,围绕着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组题,让学生讲人物故事,写印象深刻的人。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讲一讲书本中的人物故事,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学生要围绕单元主题搜集整理素材,当众讲故事。这一活动的开展,既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使学生从故事中体会人物的特点,从中获得启示。
习作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积累素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所见所感,鼓励学生写真实的内容;表达真情实感,还要引导学生把阅读课中学到的描写人的方法,积累的语言材料恰当地运用到习作中去。
课时分配: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教学目标:
_学生能根据本单元的主题搜集整理素材,讲故事时吐字清楚,声音适中娓娓到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人的时候,鼓励学生的习作能力。
_陪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学会评价。
_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使学生养成乐于表达,与人分享交际的快乐的习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兴趣,提高能力。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活动准备:
1.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每人准备一个人物故事)
2.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二、导课:
听故事是一种先天的欲望,不论是神话故事《封神榜》,还是童话故事《米老鼠与唐老鸭》等,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可以说我们都是在故事的摇篮中长大的。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把故事说的有声有色,使人听得如醉如痴,无论是丰富知识,还是提高听说与说的能力,都很受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故事。不过,今天要讲的故事有一个限制条件--讲人物故事。
二、明确话题:
1、读书上的要求,明确话题的内容。
2、讨论明确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掌握方法,为下一不更好的交际做铺垫)
师:讲故事有方法吗?
(学生广泛地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达成共识:
1)用普通话讲述,语气要亲切;
2)吐字清楚,语气流畅;
3)讲述自然,不背稿,不念稿;
4)根据故事内容,恰当地运用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染听众,以求达成效果。
5)可借助表情、手势多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
三.感受精彩故事:
1学生自己准备(把要讲的故事按照要求有声有色地讲给自己听。)
2在小组里交流,相互评价,推荐1名的和全班交流。
3集体交流,听声评价。
4在刚才的展示中,谁讲的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也就是我们说的特点。这特点可能是好的方面,也可能是不好的方面,就看你是否能观察到,并通过你细致的描写彰显人物的这些特点,让看故事,听故事的人从中受到启示,得到借鉴,感受美好。
板书设计:
讲人物故事
普通话
清楚亲切特点鲜明
抑扬顿挫
肢体语言
第二、三课时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回顾本组元的主题为写人做准备。如:这个组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啊,这些都是写人的文章。我们每天面对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各具特色:有的刚正耿直;有的能言善辨;有的了光豁达;有的多愁善感。他们中有的是你很熟悉的亲朋好友,有的可能仅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许在不敬意间他们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拿出笔,把他们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希谁把人物的特点写得突出。)
二、明确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弄清习作要求。
1)题目自拟。(写人德文章,可以以人为题,如《调皮德弟弟》、《我的奶奶》)
2)范围:熟悉的人、陌生的人均可。
3)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可以是性格上的特点,如性子急;可以是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如待人热情、主动;还可以是做事认真、学习刻苦……
2.要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组元的课文来学习怎样细致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如:本组元我们学了哪些课文?介绍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三.指导习作:
1、学生交流选材
(你想写谁?想表现他(她)的什么特点?选取什么事例写?怎样写?)
(这一环节开展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在小组里进行,可以与好朋友交流,可以在全班开展。总之,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但是要注意,无论采用何处形式,教师都要注意学生交流情况的反馈,以保让交流的突出性。
2、指导学生写提纲。
四、试写修改
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给予学生帮助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是写人的特点,要想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不仅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还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上写人的方法。希望大家能留心观察,用心感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新的乐趣。
侧面描写语言
板书:写人细节描写外貌
典型事例动作
神态心理活动
第四课时
一、回顾作文要求:
回顾本次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来修改习作。
二、评改习作:
1、教师总结本次习作的的情况,指明优点和不足。
2、佳作评析: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习作,请读者读,其他同学根据要求欣赏和修改。
(选取的文章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开头和结尾,也可以是片段,只要学生从中有所借鉴即可。)
3、自评习作
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习作,根据习作的要求以及从佳作中吸收的优点,来修改自己的习作,从而提高学生自评自改的能力。
4、小组评改:
有能力独立完成修改任务的同学,此时可以把修改好的文章在组内交流,听取评价,再次修改;能力略欠的同学,正好可以在你帮我助的氛围中完成修改任务。
三、全班交流
小组选出修改最成功的文章在全班交流,并说明文章是怎样一步一步修改成功的。这样做,便于给其他同学借鉴,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回顾·拓展七
教材说明:
交流平台仍然体现了单元主题,体现了单元训练重点。交流平台中的两个话题,一个是从内容上谈的--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另一个是从表达方法上淡的--你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不仅如此,还让学生淡自己是怎样在习作中运用学到的写人方法。这样的设计,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日积月累呈现给学生的是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四字词语。
成语故事安排是《入木三分》.
建议教学1课时.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的交流,可以是深文的内容,也可以是认识了哪些人以及这些人的特点,还可以是表达方法方面的,这些学生基本上都能谈到。因此,重点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将学到的写人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现人物特点的。)
2、选背自己喜欢的句段,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3、拓展:除了上面谈到的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
过渡:与描写人的精彩句段亲密接触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天的“日积月累”积累什么呢?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交流正音.
3、交流:在这些词语中你明白哪个词语的意思?
4、归类:你能分清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吗?
5、选用其中的词语进行写活练习。
过渡:要想自如的运用词语,首先要了解它的意思,现在我们就来了解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三、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故事,想:“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
2、“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一般用在哪些地方?
3、讲成语故事“入木三分”,并联系实际谈一谈体会。
四、作业:
积累成语故事3则。
板书:回顾.拓展七
一、交流平台:印象深的人
表达方法细节描写(外貌、动作……)
侧面描写
二、日积月累:外貌
动作
神态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5人,大多数同学喜欢语文,兴趣较浓,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在课堂上,思维不够灵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较差。虽说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知识面狭窄,不懂得正确积累和运用,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较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所以,在本学期我要努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真正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三、教材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
2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五、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先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00个生字,其中15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的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者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阅读的课外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
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六、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思考练习的教学
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的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七、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上学期1、2*、3
一学前教育、4*、口语交际?习作一
二回顾?拓展
一、5、6
三7*、8、9*、四口语交际?习作
二、回顾?拓展
二、10、五11、12*(清明节)
六13*、口语交际?习作
三、回顾?拓展三、七14、15*、八16、17*、口语交际?习作
四、回顾?拓展四
九期中机动
十(“五一”放假)
十一18、19
十二20*、21*、口语交际?习作
五、回顾?拓展五 十三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十四22、23*(“六一”儿童节)
十五24*、口语交际?习作
七、回顾?拓展七(端午节)十六25、26
十七27*、28*、口语交际?习作
八、回顾?拓展八十八
十九
关键词:语文,教材,古代,山水诗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 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 抒发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寄寓社会理想与人生感怀。山水诗还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闪烁着智慧的诗性神韵。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古诗近百首, 其中山水诗有《咏华山》、《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望洞庭》、《黄鹤楼》、《望岳》共六首。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山水诗, 研究其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 并归纳在当下探讨这类诗歌的积极意义。
一.语文教材中古代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论语·雍也》有言:“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古代山水诗往往借景抒情, 诗句中凝聚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几首山水诗里, 诗人们以其非凡的才气、优美的诗句描写出了山的雄伟、水的柔美, “山”和“水”的意象作为自身心境遭遇的投射, 抒发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一) 描绘山水, 表达喜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第一首古诗就是《咏华山》 (一年级下册) , 这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吟诵出的诗。本诗从儿童的视角去描写, 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十分适合一年级的学生阅读。此诗显现了华山的高峻挺拔、高耸入云, 是因景生情之作, 语言质朴。
除了描写华山, 还有的诗歌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阔, 其中, 杜甫的《望岳》 (八年级上册) 久负盛名。作者遥望泰山, 认为大自然把所有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此, 他的心胸被冉冉升起的云霞涤荡得干净透明, 他尽情眺望, 被这壮美的山景折服, 一直望到暮色四合, 鸟儿归林。尾句化用孟子文中的语句, 富有哲理性。全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描绘出泰山的壮美景象, 抒发了内心的快乐喜悦之情。
“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不仅人们的生活无法离开, 而且带给了诗人诸多灵感。在他们的笔下, “水”是柔美的化身, 如《望洞庭》 (四年级上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水波微泛, 湖面如未磨之镜, 在秋日月夜之下, 折射出粼粼的波光, 倒映着碧翠的君山。刘禹锡笔触清丽秀雅, 描写出了山的青翠、水的澄澈, 将洞庭美景展现在世人眼前, 而诗人也心旷神怡, 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二) 热爱山河, 充溢豪情
山有清秀、有险峻;水有柔美、有汹涌。诗人们咏物抒怀、借景抒情, 面对着壮美的山川湖泊, 胸中的豪情喷薄而出。例如《望岳》 (八年级上册)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诗人将泰山视为大自然的瑰宝, 聚集着天地灵气, 在同一时间内, 山南山北判若昏晓。诗人通过描绘泰山高大奇崛的景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的巍峨耸立和其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 (三年级下册) , 从庐山香炉峰着笔, 描写庐山瀑布之景。此诗题眼是一“望”字, 通过“生紫烟”、“遥看”、“挂”这些字词, 体现“望”之景、抒发“望”之情。紫色本是神秘、高贵的颜色, “生紫烟”这一描写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将香炉峰渲染得美丽动人, 也为下面写不寻常的瀑布埋下伏笔。绝美的香炉峰上“挂”着一道瀑布, 一泻千里, 像是银河落入了九天一样, 恢宏壮观。虽是极其夸张的描写, 但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充满了豪迈奔放之情。
(三) 志存高远, 人生感喟
《望庐山瀑布》 (三年级下册) 、《望洞庭》 (四年级上册) 、《望岳》 (八年级上册) 这三首山水诗均写于作者失意时期, 希望以传达山水之美忘怀世俗痛苦, 借山水之浩大抒发理想之高远。《望庐山瀑布》创作于李白隐居庐山之时, 年近半百, 长安的政治活动失败, 看尽了朝廷的权贵谗毁, 这首七绝是其寄情山水、高蹈出尘的心灵写照。李白有“诗仙”之美誉, 诗风豪放飘逸, 此诗体现了他“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和横空飘逸的才气, 庐山的山峰高峻雄伟, 瀑布的泉水湍急浩大, “山泉意象”更契合了他高洁傲岸的人格和不与流俗的志趣。
青年时期的杜甫科举不第, 借探亲之机游历了泰山, 写作了《望岳》 (八年级上册) 。此诗见出他志向的远大, 并无科举落榜后消极颓废的情绪。诗人仰望泰山之高, 表露自己志存高远、建功立业的心愿,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显示了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英雄气概以及卓尔不群的豪情壮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 也是如此。刘禹锡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 曾有过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屡遭打击却始终桀骜不驯。在《望洞庭》 (四年级上册) 中, 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君山湖水融为一体, 在基于山水自然的享受中, 表现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洁清绮的雅致。而“水”也有寄托愁思、慨叹时光飞逝之意, 如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愁思蕴含丰富, 不仅是游子凄清心境的简单坦露, 更是意识到了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 传达出关于人生真谛的思考。
二.语文教材中古代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在山水诗中, 诗人们发现与欣赏自然美, 运用多样的写作手法来刻画自然美, 渲染气氛、烘托情境, 描绘出山水的华美与灵秀。
(一) 结构特征:先景后情与起承转合
教材里的这六首山水诗中, 有一首五绝、三首七绝和一首七律, 都是近体诗, 押韵较为严格, 音律谐美, 富有节奏感。另有一首古体诗, 押韵自由。诗歌有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写景, 再抒情。如《望岳》 (八年级上册) , 是五言古诗, 因为压的是仄声韵。先写泰山的雄伟高大, 诗人所见, 最后是作者抒情, 表明自己锐意进取的决心, 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描写顺序。除了这种结构, 就是律诗的四联按照起承转合来写的结构了。如《黄鹤楼》 (七年级下册) , 崔颢首联写黄鹤楼的来历命名, 是开头起始;颔联写心绪感触, 为思路承接;颈联集中写景, 有画面感, 思绪变化, 为“转”;尾联即景生情, 抒发思乡感怀, 而“烟波江上”为登楼所见, 又是点题, 为“合。”
(二)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与动静结合
《咏华山》 (一年级下册) 着重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首句“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以青天高来映衬华山高, “更无”二字凸显华山之高峻独秀, 没有一座山能与华山比齐。“举头红日近, 俯首白云低”一句又是两个比衬, 意思为抬头发现太阳离自己很近, 低头见到白云朵朵浮游于脚下, 在举头俯首间, 动态效果跃然纸上, 画面感很强。本诗运用衬托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将华山与青天、白云相比衬, 构成了一幅青天在上、华山高耸入云的三级层次的鲜活画面。《望岳》 (八年级上册) 中的“齐鲁青未了”一句也同样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以齐鲁地域的宽广来映衬泰山的高大, 其苍翠葱黛连绵不绝, 没有尽头, 可见泰山的动人之处。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三年级下册) 的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其中的“挂”字, 与“生”字产生了对立统一的效果, 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赋予动态流淌的瀑布以静态之美, 远远望去就好似一幅画“挂”在了山峰的前面, 并且也与题目“望”字遥相呼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直”字富于张力, 表现出庐山的陡峭与高耸, 能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那一泻千里、蔚为壮观的景象。
(三) 修辞手法:运用多样, 才气过人
李白的诗歌喜欢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望庐山瀑布》 (三年级下册) 中的“三千尺”属于夸张, 因为香炉峰高仅三百多米, 这与他第一首五言诗《望庐山瀑布》中的“挂流三百丈”, 有异曲同工之妙, 夸张的手法能使瀑布的雄奇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用“银河”来比喻瀑布, 既写出了瀑布的壮丽, 又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气势磅礴, 可谓大胆新颖。“银河”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多是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或是宇宙自然现象有关, 而李白却独创性地将瀑布喻为银河, 想象奇特丰富。杜甫《望岳》 (八年级上册) 也有夸张, “决眦入归鸟”的“决眦”二字生动体现了诗人在眺望泰山时的陶醉沉迷, 瞪大了眼睛张望, 故感到眼角都要开裂了, 显然是夸张的一个妙用, 如此传神的描写使泰山的壮阔美景表露无遗。
除了这两位诗人, 其他人也使用了修辞手法。《望洞庭》 (四年级上册) 用到了比喻的修辞,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被磨拭的铜镜;“白银盘里一青螺”, 又将平静的湖面比喻为洁白银盘, 作者将湖中矗立的君山喻为在银盘中的一颗青螺, 视线从洞庭湖水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美丽的洞庭山水就好似银盘里端着一颗青螺, 如同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 诗句十分清新脱俗。《望岳》 (八年级上册) 的开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使用了设问, 此诗还有一处用典:“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是取《孟子》中的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黄鹤楼》 (七年级下册) 有对偶和叠字手法, 颈联的“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工整, 叠词的运用增强了音律的和谐感, 文采过人。
三.研究古代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 古代的骚客文人面对着宁静和谐、壮阔博大的自然山水时抒怀吟咏, 将个体生命精神与自然大道融合一体, 创作出了诸多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与审美价值的诗歌, 使自然山水拥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 爱国情怀, 进取心态
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山水的怀抱中排遣世俗喧嚣, 得到渴望已久的逍遥与快乐。即使仕运多舛, 但面对青山绿水, 便能感到胸怀开阔、精神俱佳。今天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仍能领略祖国的山川美景, 感悟到诗人们热爱祖国的激情, 激发了心中的爱国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向来是被人们称赞传颂的佳句, 豪情之中又蕴含哲理, 表现出诗人在登高望远中不凡的胸襟抱负, 启示人们要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意义。
(二) 陶冶情操, 塑造人格
山水诗深含闲逸、静默、淡泊的特点, 如《望洞庭》诗中水光接天、山清水秀的美景, 澄净空灵的境界, 体现了诗人刘禹锡宁静致远的操守与高尚德馨的人格。还有崔颢的《黄鹤楼》 (七年级下册) “白云悠悠”、“芳草萋萋”, 诗句都充满着意象神韵, 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中小学生学习山水诗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 对当下少数功利浮躁、看重物欲的人来说, 这些诗也有静心医俗的作用。
(三) 关注生态, 崇尚自然
在众多诗人的山水诗中都可以读出其自身与自然融合为一的情感体验, 作者们着力描绘自然山水“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 在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中, 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旅游已成为了一种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 此时, 我们更应该提倡“生态旅游”、“人文旅游”, 山水诗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价值, 品味山水诗歌, 能够启发人们在与自然的亲近中, 做到保护环境、重视生态, 既要关注自然美, 又要关注人文性, 应当给后世留下宝贵而美丽的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
综上所述, 古代诗词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现代教育者应重视这些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也许学生无法亲身去翻越每一座大山, 涉过每一条河流, 却可以通过教材和课外书中的古诗美文遍览名山胜水, 开阔视野、开放胸襟。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习山水诗能够让学生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独有魅力, 像古人一样去热爱青山绿水, 学习其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坚毅品质, 以此达到“以诗育情、以诗养趣、以诗立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分析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山水诗, 均出自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孙兰, 孙振.《唐代山水诗意象解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 (02) .
[4]冯淑然.《从三首<望岳>看杜甫的思想发展历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7, (01) .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教学简析】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第十册《蛇与庄稼》12-18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一单元教案09-22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复习计划07-26
语文第十册教学工作计划12-04
第十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分析09-24
鄂教版第十册《语文乐园五》教学设计07-08
小班五年级第十册语文复习计划10-24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10-12
小学第十册第三单元 语言的艺术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