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精选8篇)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篇1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计算及其应用以及整数除法的意义、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计算,掌握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比和比例、百分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 础。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倒数的认识

新版教材将“倒数的认识”由原实验教材的“分数乘法”单元移至“分数除法”单元,并独立编排为一小节,作为分数除法的准备内容。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由于分数除法的基本方法是“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因此认识倒数的概念以及熟练求出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倒数,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重要的知识基础;其二,这样编排,使本单元的知识呈现更有逻辑性、整体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知识的逻辑顺序。

(二)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乘法的逆运算。但由于分数乘法的含义有了扩展,分数除法作为其逆运算,具体含义也自然有了扩展。因此,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可以用“同数连加”的实际例子引出两道除法题来说明,也可以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例子引出除法题来说明。在具体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时,实验教材重视相关知识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采用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新版教材对于除法意义的教学,仅从编排上看,不再单独设置例题,只在练习中加以渗透,如教材练习七第1题根据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第2题先看清左右两题之间的关系,写出得数。通过练习,使学生体进一步体会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但从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寻过程看:教材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通过折纸和画图的数形结合方法及分析,推理出正确的计算结果。显然,这分析的过程既是对分数除法意义和算理的理解过程,也是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寻与归纳过程。教材将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与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充分利用分数乘除法意义互逆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三)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已学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式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同步教学。如例2,利用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式,只是具体数据变成了分数;另一种是数量关系涉及“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需用抽象的“1”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首先要理清数量关系,然后通过列方程等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本单元新增的例6的“和倍、差倍”问题,例7的用抽象的“1”解决问题。利用“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借助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只是这里的几分之几不是直接给出的,需要通过寻找数量与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显然,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变得相对复杂。这既是对过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扩展,也为后面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四)把“比”的内容单独设置一个单元

新教材将“比”单独设置为本书的第四单元,在“分数除法”单元完成后进行教学。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倒数的认识

例1:倒数的认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几组有代表性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寻找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为例1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首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接着总结找倒数的方法。具体分三种情况加以讨论: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习六第5题通过学生对话讨论形式判断“的倒数是0.75”的合理性问题,进一步揭示互为倒数的本质: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与这两个数是整数、分数、小数无关。

(二)分数除法

例1:分数除以整数

教材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第一个问题是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有两种思考方法:一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理解并计算;二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将问题转化为求的来理解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与方法二的一般适用性。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体悟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领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例2:一个数除以分数

本例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显然“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成为列式的依据。由于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比较熟悉,所以列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这有利于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理解的算理是本例的重点。教材采用画线段图的直观方式呈现推算的思路:由于1小时里有3个小时,所以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先求出小时走的2 km的一半(即)。有了直观图的支持,降低了学生对中每一部分含义的理解难度,顺利完成从“除以一个分数”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转化。

有了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铺垫,教材在教学

时,没有呈现线段图,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写成”,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行阐述算理。

最后教材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算法,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一算法。

例3: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已在“分数乘法”单元解决了,学生在此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既是分数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利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于不带括号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既可以从左至右按步骤计算,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

例4:“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本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向问题。这类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因此,教材依据“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画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这样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相应的分数乘法问题完全一致,只是参与列式的是未知数而已,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回顾与反思”部分中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是相应乘法数量关系的二次应用。同时,对有效信息选取的反思,以及对列方程方法、价值的体会,也是学生反思的重点。

例5:“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是以例4为基础,把条件稍做改变,形成稍复杂的问题。显然,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抽象程度更高,思维难度更大。教材借助小女孩的设问,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并给出了完整的图示,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辅助。让学生经历从“多(或少)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转化,找到等量关系,列出形如的方程;同样,教材利用小男孩的分析,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找到“一个数加(或减)增加部分等于增加(或减少)后的数”这个更容易理解的数量关系,列出形如生顺向思维的思路,给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例6:“和倍、差倍”问题

本例中包括两个未知量,题中给出了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两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关系列方程解答。由于这两种关系中,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和或差的关系,因此,这样的问题过去被称为“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教材以篮球比赛上、下半场得分为素材,引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在这里两个未知量是指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两种关系是指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以及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得分的一半,或者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

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区别在于先设哪个量为未知数,然后利用两个量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例7:可用抽象的“1”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假设公路总长为某个具体的长度,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虽然假设的公路具体长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通过分析,发现不管公路总长是多少,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和

是不变的,这也是能得到相同结的方程。因此,教材选择符合学果的内在原因。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可用“1”来表示公路总长。

采用“工程问题”引出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问题,但并非是对工程问题进行系统教学,而是要建立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要让学生经历利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等数量关系,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学生只要会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并非说明用“1”表示总长的方法是最优的方法,在此例之后仍然允许学生用假设具体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篇2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 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一、体例结构上的变与不变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课标教材和实验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主要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商的变化规律, 具体按“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这五大体例来编排, 不同的只是例题数和习题数。大纲教材则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 除了编排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外, 还编排了连除应用题和连除的一些简便计算。体例上是按“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做一做、练习、复习”这六大块来编排的。

就体例结构而言, 大纲教材比课标、实验教材多了“准备题”和“试一试”, 课标、实验教材比大纲教材多了4小题“想一想”, 其他基本类同。

(一) 关于准备题

课标、实验教材没有编排准备题, 而大纲教材则在每个例题前都编排了1~2题的准备题。准备题的编排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大多是以原有知识作为新课起点, 起铺垫作用。具体内容见表1。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系统性严密的学科, 每个知识节点间都是前后连贯紧密联系的。即旧知是新知学习的基础, 新知又是旧知的顺应、组合和发展。从上表中可看出大纲教材中的“准备题”都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组合而转换、迁移过来的。笔者认为, 这些准备题既可为学生的自学、探究学习提供样板, 在自学、探究学习中使学生的迁移意识、迁移能力得到培养, 又可为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脚手架”。小学数学教科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载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而尤以新教师更甚, 新教师相对来说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如大纲教材中的“例6:283&#247;72=□ (初商过大需调商) ”, 准备题“ (1) 在下面的○里填上>、<或=”就是为调商计算作铺垫的;在准备题“ (2) 289&#247;72”中,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后, 教师可直接把被除数289改成286, 可设计提问:你们准备商几? (因为刚在例4学习了“四舍”法试商, 学生一般会说商4) 。算一算发现了什么问题, 怎么改——这样的过程叫“调商”。又如例1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准备题 (1) 复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中商中间有0的除法, 准备题 (2) 在学生判断商是几位数的练习后, 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小结: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 (或等于) 除数, 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如果前两位小于除数, 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2位, 这就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商位数方法。最后引入例题教学。如此种种教师都可充分利用准备题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生长点, 让学生顺着这个生长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利于认识构建。同时, 于新教师而言, 编排中教学方法的渗透, 方式上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从具体到抽象, 都有利于新教师在新课教学时有所遵循, 从而少走弯路。

(二) 关于试一试、练一练

在每个例题后, 大纲教材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试一试”类同于课标、实验教材中的“做一做”, 形式单一, 多为基础练习。而“练一练”是在“试一试”基础上的提升, 内容相对来说较丰富, 个中习题都是围绕着本节课的例题编排、服务的。如例5学习“443&#247;58 (“五入”法试商) ”在2小题“试一试”后编排了“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5道习题都是围绕着例5内容, 分别是 (1)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可以看作多少试商, 再进行计算; (2) () 里最大能填几?; (3) (4) 是用竖式计算有12小题; (5) 算用结合。这5道习题重点是巩固试商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但每题的要求又有所侧重。

大纲教材这种体例编排优点外显。“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是比较复杂的计算知识, 学生在理解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得有适量的练习来掌握计算方法、拓宽计算思路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而后才能正确、熟练、灵活地计算。教材按“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的顺序编排, 结构清晰而完整, 练习适量。这样的编排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完整“自学单”, 学生可完全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对新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 关于想一想

课标教材和实验教材在口算除法例题教学后都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 即“想一想:83&#247;20≈, 80&#247;19≈, 122&#247;30≈, 120&#247;28≈”, 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估商、试商做准备的。这在大纲教材中是没有的。

应该说, 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处处有计算, 也处处离不开估算。从某种意义上说, 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教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 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大纲教材中估算是作为“选学内容”, 当下的课标教材和刚过去的实验教材都是作为重要的“必学内容”呈现, 适时穿插在各个知识节点中。如本单元在编排了口算除法后马上安排了除法估算, 其意义显而易见。

(四) 关于连除应用题

实验教材连除、连乘应用题集中编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中, 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前。如下图所示:

该版本教材立足于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内容及生活实际问题中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标教材由于3~6年级下册还未面世, 具体如何编排不得而知。大纲教材则是将这一内容编排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后, 共安排了2个例题, 介绍了两种解答方法。教材中主要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就教材编排顺序来说, 笔者认为还是大纲教材比较合理。关于问题解决, 《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的办法。”连除问题很明显就有两种解决办法, 如上图的“做一做”可以先从“能装几盒”入手解决问题, 也可以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 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但如果编排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前, 很明显对于“一箱能装多少个杯子——960&#247;48”这一策略, 学生在计算上会受到阻碍。曾记得笔者在上个学期教学这类问题时很多学生想到了这种策略, 笔者看着学生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神情也只能表示无奈。

二、内容数量上的变与不变

笔者就这三套教材在这一单元中所涉及的例题数、习题数 (包括纯计算题数、算用结合题数、其他类型习题数) 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具体图示如下) , 其中不包括连除应用题和连除简算。

由上图可知, 近二十年来教材中关乎“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编排线索, 其中蕴含着教材建设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也不乏一些经验教训。最明显的编排规律就是除了算用结合外, 大纲教材、实验教材、课标教材不管是在例题、计算题和其他习题在数量分布上均呈“U形”发展态势。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但在课改初期几乎直接颠覆了传统小学计算教学的方法和地位, 大肆开展情境教学、问题教学, 把解决问题作为计算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最终却弄巧成拙, 学生过多地游离在情境之中, 反而影响了计算目标达成。片面追求算法多样化也影响了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 而计算能力的削弱势必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任何时候, 计算都是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 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很欣慰, 我们看到了课标教材的理性回归。

(一) 例题上的变与不变

笔者对这三套教材中有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的部分例题进行整理, 具体内容见表2。

由表2可知, 就笔算除法这部分知识大纲教材安排了14个例题, 实验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 课标教材安排了10个例题。从例题设置上我们可知大纲教材“迈的步子较小”, 如“四舍五入”法试商就有5个例题, 有“四舍”法试商整除→有余数→“五入”法试商→“四舍”后初商过大需调商→“五入”后初商过小需调商, 这样“小步骤、多循环”的编排方式, 有利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实验教材“迈的步子较大”, 从大纲教材的14个例题直接减少到5个例题, 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这种“冲锋式”的挺进, 其教训也是深刻的:例题数减少、配备习题量缩减、课时数递减, 直接削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也影响了学生的后继学习力。笔者曾就“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能力状况”走访了多所初中、高中。初、高中教师对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准确率低的情况也深感困惑, 这困惑跟教材的设置显然是有一定关系的。再看, 课标教材“迈的步子较理性”。课标教材改变了例题的设置, 并配置了一定量的练习且增设了课时数, 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增设了一些例题, 如在例8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后增编了2个例题的规律运用, 让学生意识到利用商不变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 还可以使笔算简便。这些措施都凸显了教材编排上注重教学重难点层层落实的理性回归, 有助于减缓教学的坡度, 降低教学的难度, 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 练习上的变与不变

1. 习题数

笔者曾就大纲教材、实验教材、课标教材中纯计算 (口算、笔算) 部分进行了统计, 大纲教材有134道习题699小题, 实验教材有30道习题136小题, 课标教材有62道习题493小题。其中大纲教材例题前的“准备题”有16道习题43小题, 例题后的“练一练”有43道习题234小题, 剔除这两项后剩下有75道习题422小题, 这数据表面上看与课标教材的493小题很接近。但由表2的比较中可知, 大纲教材的例11~14是两位数除四位数, 课标教材是两位数除三位数, 从这点上分析, 课标教材的习题数比大纲教材还要丰厚。

2. 习题形式

课标教材上练习形式多样。如例1、例2教学后安排的“练习十三”安排了12个习题。这些习题都非常注重学生估商、调商、试商能力的培养, 如第1题“ () 里最大能填几?”这是试商的思考方法, 为估商作铺垫;第2题“说出各题的商是几, 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和第4题“先想一想各题的商的位置, 再计算”, 练习重点是巩固试商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第10题“在○里填上‘>’‘<’或‘=‘”, 是为调商计算作铺垫。如此种种不作一一举隅。笔者认为这一编排形式体现了口算、估算、笔算、简算“四位一体”的自然圆融, 提升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 习题内容

课标教材习题内容丰厚而精致, 这是笔者对三个版本教材比较后得出的最大的感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很多, 除了教材例题上介绍的“四舍五入”法试商外, 还有很经典的“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高位试、低位调”等。这些都在课标教材的习题编排上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以下便是课标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0题、第18题, 体现了“同头无除商八、九”。

以下是“练习十五”的第4题, 体现了“除数折半商四、五”。

以下是“练习十八”的第10题, 可用“高位试、低位调”的试商方法去思考。

如第2小题的“3□9&#247;36”, 高位3与什么数相乘, 积大于等于30而小于40, 再根据低位上的数与商相乘的积来填方框里的数。笔者认为, 课标教材这些充实的学习材料突出了培养学生“四能”的引导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材的改变显然是顺应了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通过对三个时期、三个版本教材的解读、比较、分析, 笔者也从中得悟:善读善悟, 在止于至善!此乃教学一道!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317000)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篇3

关键词:整式的除法;类比;演绎推理

整式的乘法与整式的除法是初中数学的必修内容,目前全国各个地方所用的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里都有关于整式的乘法与整式的除法的内容.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尽管各个版本的教材对整式的乘法这部分内容呈现的方式有些许差别,但内容大体相同.可是对整式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有的教材只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教材即使安排几个课时,但在呈现方式上与整式的乘法完全相似,很难锻炼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另外,对于多项式除以多项式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里的正文部分,还是在阅读材料部分,竟然都没有涉及,但它却是今后学习多项式等数学内容的基础,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也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理解的.因此,对初中数学整式的除法中所涉及章节的内容及其教学做出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下面就以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材中“整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呈现顺序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介绍整式的乘法,这部分内容又分为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的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且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三部分内容是合并在一起按一个课时的量进行编排的[1]95-103.

鲁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章“整式的乘除”中依次呈现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等内容[2].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篇4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初稿)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的引申;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则是沟通了两者在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基本是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这样的递进发展关系编排的。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再设置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分数的意义

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分数的产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分数来表示,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教材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如一张正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条线段)的,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一把4根的香蕉、一盘8个面包)的,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例理解、归纳分数的意义,并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3.分数与除法。前面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分数的意义。这里,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例1和例2都是把一个物体(如1个蛋糕、3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容易理解为什么用除法算,但根据图示或分数的意义说出结果,将除法与分数联系起来,要相对困难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弄清谁是单位“1”,如例2,这里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是看每人分得的月饼是1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块月饼看作单位“1”。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就是12小块,每人3小块,得到错误的结果,就是把12小块也就是3个月饼看作了单位“1”。正确的是把1个月饼也就是4小块看作单位“1”,3小块是1个月饼的。最后在两个实例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强调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例3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材编排此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利用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例如:在分析与解答环节,教材首先借助图示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只,7只就是10只的”,所以鹅的只数是鸭的。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所以算式是7÷10=。最后,回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这两个问题,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用除法解决。显然,教材特别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二)真分数和假分数

本小节对分数进行分类,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1、例2: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突出了单位“1”,并且将原教材的例2(假分数)和例3(带分数)整合在一起,很好地沟通了假分数和整数、带分数的关系,为后面例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作了铺垫。两个例题的内容都是依次呈现直观涂色、比较辨析、归纳抽象这样一个编排过程。特别是例2教学引出假分数概念后,接着由涂色的直观图对假分数进行分拆,引出带分数的概念。同时加强了对化法的道理的理解,并明确: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是整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是带分数。

例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转化的方法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利用图示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算理:如7/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7÷3计算。结合图示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3份是1个整圆,7÷3=2„„1表示7份里面有2个3份余1份,2个3份是2个整圆也就是2,余1份就是,所以结果就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小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及两种情况。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重点呈现了展开合情推理的全过程。首先,借助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示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接下来进一步观察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引发猜想,再举例加以验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过程渗透了不完全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紧接着,教材提示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自主完成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演绎推理过程。两种推理相互印证,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2: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本例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初步运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为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做好准备。

(四)约分

先给出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最大公因数。本例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直接提出:“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是多少?”并直接给予解答提示:“我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引导学生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在小精灵的提示下,“还可以这样表示”,用集合圈直观呈现8、12各自的因数,从而引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例2:求最大公因数。教材首先呈现了两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定义,即先找出18和27各自的因数,再从中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先写出18(两数中较小数)的因数,再从中圈出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教学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通过交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以进一步揭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选取铺地砖的相同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及其最大值。首先,通过画图理解题意,特别是“整块”“正好铺满”的含义,也就是用正方形的地砖去铺,要用整数块完整的地砖正好铺满地面。接下来,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分析,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后面自然就是利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解决问题了。最后利用画图验证的策略来检验。例题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4:约分。约分依据的原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方法是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教材在小精灵的提示、提问引领下,即“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每一步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一个公因数去除?”呈现可以逐步约,也可以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一步约的约分过程以及简便书写形式。在经历约分的过程中,引出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概念,并将最简分数作为约分的一般要求。

(五)通分

例1: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编排与最大公因数的编排相似,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例2:求最小公倍数。求最小公倍数的编排与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类似,在此也不再展开叙述。

例3: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3延续前面的素材,创设了用长方形墙砖铺正方形的实际问题情境,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同样先通过画图初步理解题意,感受铺出正方形的不确定性。接下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这样就可以利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了。最后,利用画图验证的策略来检验。这个例题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4: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呈现分两个层次展开。首先,由现实问题“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出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其次,安排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此题解答的过程中,借助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比较的方法和经验,并进一步结合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和巩固,最终概括总结出一般方法。并由此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例5:通分及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在例4学习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同时,运用迁移类推的思想,引出通分的概念,并探索通分的一般方法。

(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本小节是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沟通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对分数、小数意义的理解。

例1:小数化分数。本例教材是按如下思路编排的。首先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第三,让学生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联系小数的意义,直接给出小数化成分数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试一试”,小精灵问题“把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的引领,再让学生自主概括与总结。例2:分数化小数。教材直接给出分数化小数的要求,而删除了原实验教材由排序引出。教材提供了两类分数:一类分母为10,100„„可直接化,另一类分母不是10,100„„,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除不尽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或者根据数据特点,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分数除法三 教案 篇5

执教者:陈菊萍

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能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外活动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喜欢哪些活动?

生:踢毽子、跳绳、跑步、踢足球……

师:大家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发生数学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快乐的数学活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

(三)二、出示目标,探究新知

(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热热身,让老师看看你们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判断谁是单位“1”,说出下题中各数量的关系。

(1)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钢笔的价钱是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钢笔的价钱 ×2/5=书的价钱)

(2)一种书包打九折出售。(原价是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原价×9/10=

现价)

(3)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是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2/9=参加跳绳的人数)

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能准确地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应怎怎样解决问题呢?(请看)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多媒体呈现情景图(例题)。

师: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们自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

生:想!

2.师出示探究指导:(1)独立思考我能行:(3分钟)

a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题里的哪些条件? b找到单位“1”,等量关系是什么? c自己尝试解决问题。(2)合作交流我最棒:(2分钟)

做完后与同桌交流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道题的? ……………………

师: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同学起立,你们依据的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还有几个同学没有起立,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老师,我也选择的是:踢足球的有9人,踢足球的人数是操场上活动总人数的1/3这两个条件来求操场上活动的总人数,但是我没用方程,我用的是算术法,直接用9÷1/3=27(人)……

师: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还有谁的方法跟他一样? 师:嗯,这种方法非常正确.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运用你所掌握的本领来解决你自己喜欢的问题吧。

(学生解决完后自觉地小组交流起来,教师参与到他们中间去。)

《分数除法三》说课稿

说课人:陈菊萍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分数除法的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它经常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理解困难,学生往往依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这就会失去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因此本课教材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利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学生已有的解方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先设未知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材利用这个“顺向思维”,结合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这一熟悉的情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这一问题。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2.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是分数乘法解答还是分数除法解答。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新生知识的条件,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得知识的内化。因此,本节课我贯彻“借助具体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交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次训练。练习有层次,层层深入。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师: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同学起立,你们依据的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还有几个同学没有起立,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老师,我也选择的是:踢足球的有9人,踢足球的人数是操场上活动总人数的1/3这两个条件来求操场上活动的总人数,但是我没用方程,我用的是算术法,直接用9÷1/3=27(人)……

师: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还有谁的方法跟他一样? 师:嗯,这种方法非常正确.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运用你所掌握的本领来解决你自己喜欢的问题吧。

(学生解决完后自觉地小组交流起来,教师参与到他们中间去。)(4)总结方法.师:刚才老师参与到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掌握得还真不错,那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解决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单位“1”不知道。

生2: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方法怎样?我先说前两句:分数应用不算难,掌握方法是关键;

生1:先找单位“1”; 生2:单位“1”已知用乘法,生3: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师:刚才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解决了今天的新问题,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今天掌握的知识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某月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2“丑小鸭”超市让利大酬宾,商品一律八折,一件衬衣现价40元,这件衬衣原价多少元?

(四)回顾整理,强化记忆

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整堂课,采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预习前移,使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与任务进行预习,不少学生在预习中基本掌握了新课内容,这就为课上高效率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阳光体育大课间的课外活动引入,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数学问题((1)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2)一种书包打九折出售。(3)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找出单位“1”,并说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爱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整堂课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出示自学指导,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全班反馈后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数学问题中找出单位“1”,然后判断单位“1”是已知的条件,还是未知的问题,从而选择用什么方法解答。选择用方程解时应先找出数学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这样,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方法。

《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6

《分数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这一领域,是在学过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分数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认识了倒数,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解决问题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二、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收集信息、独立思考、发现关系、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变“教师教”为“引导学”。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分析,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引入新课、收集信息——比较发现、得出结论——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全课小节、达成共识。

(一)引入新课、收集信息: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法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伊始我先播放一段轻松、欢快歌曲。(播放视频)

在这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愿意把他们喜欢的课间活动讲给我听?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随即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景引入,获取基本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

信息:图上有(20)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有(6)人;

踢毽子的有(3)人;打篮球的有(4)人;

跑步的有(3)人;踢足球的有(4)人。

问题:跑步的人数是踢球的几分之几?

踢毽子的是跳绳的几分之几?

(二)比较发现、得出结论:

1、引导发现问题: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操场上是有20人在活动吗?学生一定会发现这幅图只呈现了操场的一部分,显然答案20人是错误的。

请同学猜一猜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沉思片刻后会汇报许多数据。

教师进一步引导: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2、给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跳绳的小朋友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小组中交流并汇报。

学生在试做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借助线段图用除法计算、数份数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由学习者成为研究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最简便的方法。

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一定也许会说:前两种方法书写少、计算快、用起来顺手也很简便呀!教师不要立即否定,扼杀孩子们的思考意识;也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往下进行。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实我也很欣赏你的方法,谁能把你认为简便的方法的思路说给我们听?

通过讨论的平台,让大家发现用方程解决就是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属于顺向思维,虽然写起来麻烦,但思考起来会更加容易。

最终得出结论: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为了巩固这种方法,我把教材中的试一试,设计成两个板块:一是口答,二是笔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

口答:说出他们的数量关系:

①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

②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

③某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

笔练:通过上述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并解答。

I、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II、某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

有多少天?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练习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练习、对比练习、拓展练习。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第一题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弄清什么是打折,及八折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后面的两道题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基本练习:解方程:

х/5=7 3х/4=4 5х/8= 8х=4/7 2х3=6 3х/8=1

二、对比练习:

1、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操场上有9人在踢足球,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三、拓展练习:

1、原价是多少元?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商场内物品打折的情况,你知道

打折是什么意思吗?

通过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图片信息,让学生弄清八折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2、李健的身高是150厘米。

(1)李健的身高是妈妈身高的5/16,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2)妈妈的身高是爸爸身高的8/9,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厘米?3、鸡、鹅的孵化期分别是多少天?

鸭的孵化期是28天;

鸡的孵化期是鸭的3/4;

鸭的孵化期是鹅的14/15;

(四)全课小节,让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里的收获,总结在学习中的不足。

《分数除法》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以整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2节“分数除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知识,既是对分数以及除法的认识的深化,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及意义,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研究,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同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关键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除法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分数除法”,能让学生对除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关于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

关于学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获取知识。

四、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分生日蛋糕”的情境,提出“假设只剩下的生日蛋糕,但需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蛋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除法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分蛋糕的场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折成5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得到的算式是÷3=。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一环节我将尽量放手,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发现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分数除以整数,我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材P32做一做的第1题第1小题和第2题前面3个小题。我将通过抽个别学生上黑板作答,巡视其他学生的草稿本作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充分消化本课内容,并学会学以致用。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对作业进行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3—4题;选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11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分数除法》,左边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解。这样设计直观大方,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反思。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分数除法》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节课起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三、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2、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8÷7=16÷5=10÷12=

5/6=x÷x13/15=x÷x

12/7=x÷x100/6=x÷x……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2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五、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分数除法》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解决问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解方程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数除法》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3: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运走了剩下240吨?吨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二)240÷(9-5)×9

X—X=240=

X=240=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数除法》说课稿6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展示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张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的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说课稿7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通过同学间合作,进而促进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必须遵循他们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关系。学生学法与教师教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进行,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展示分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四分之一就是一张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题型多样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 学生展示分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 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一)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7=8/218/21÷4/7=x8/21÷2/3=x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尝试列式;

○2组织折纸实验;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1师:4/5里面有x个x/x,÷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x个x/x;

○2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第二步: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2.反馈交流。

观察: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形式训练。

7/15÷4=7/15×x

5/16÷6=5/161/8

3/10÷5=xx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5/6÷53/8÷64/9÷7

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分数除法》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评价五个方面来进行授课说明。

一、下面我先来说教材

这一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首先我来说一下教学内容。

本课节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分数除法一》――即分数除以整数。

2.接下来我说的是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把一张纸的7分之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第二层次是把一张纸的7分之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理解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紧接着我要说的是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目标: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

情感态度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

4.有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二、接下来说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我选择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谈话法。

主要教法是:操作练习法。

辅助教法是:情境激趣法。

这样的教法只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真正的体验还来自学生的学法,我准备采用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三种学法。

2.我准备的教具是: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设备,因为这样的教具会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生动、高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准备的学具是:两张长方形操作卡,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三、现在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在发展中学数学,学发展中的数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铺垫导入我准备投入的时间是(3到5分钟)

(2)而新知生成我准备用(18分钟)

(3)巩固拓展预设的时间是(10分钟)

(4)而总结延伸我准备用(2到3分钟)

1.关于铺垫导入我是这样构建的:与本节课衔接紧密的知识点有二:一是倒数;二是分数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两个内容(课件)的铺垫练习。而分数的意义又与本节课紧密相连,所以,我以一句“如果把这个分数继续分下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除法一”,随后引出课题,转入新知教学。

2.新知生成:依据最佳时间原理,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思维的最佳期进行教学的,大约需要18分钟。下面依据教材编排的顺序分三层进行授课说明。第一层,情境一: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依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式,随即板书:除以2。

之后,引导学生独立在操作卡上分,涂,反馈后得出答案,板书。紧接着,进行此题的提炼归纳,及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计算方法,并模仿出题。第二层,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列式,板书。在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尝试性变动,原题是“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改动后保持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本质“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更便于学生分、涂、折的操作。在分、涂、折之后,得出答案。

3.学生学习新知后,必须以形式多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所以接下来我要说巩固拓展:这一教学环节,我遵循由浅入深、拾级而上的练习原则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个是基础练习:单一的判断习题和单一的计算习题,目的是为突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一重点。

第二个是实际应用的练习题:这一形式的练习会让学生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深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三个是拓展拔高的练习题: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思路,这样的练习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开发的智能题,体现了尊重个体学生特点的原则。

通过以上层层练习,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学法得以贯彻,知识得以传输。

4.总结延伸

延伸作业有二:

第一项:(课后仔细读课本25到26页)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从书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项:(依据今天所学知识自己练习5道分数除以整数的练习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他们既收获知识又训练能力。

四、下面我来说一下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层次性、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下面我来说一说课堂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交流,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的体会?通过师评、他评、自评,让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更加高效、更加快乐。

《分数除法》说课稿10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通过同学间合作,进而促进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必须遵循他们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关系。学生学法与教师教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进行,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认识。

2、尝试探究,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展示分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四分之一就是一张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通过以上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题型多样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学生展示分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除法》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

2.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安排4个环节完成。

一、复习铺垫。出示情境图:把8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块?如何列式,为什么?

二、探索新知:分成以下6个层次完成。

第1层,分析问题,列出算式。我首先把刚才的情境图变为:把3块饼平均分4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很容易将复习题的解题方法迁移过来,列出算式34,老师适时板书出来。

第2层,动手操作,探究结果。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每人分到的饼不满1块时,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个分数是多少呢?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圆形卡片,在小组内动手做一做。

第3层,组织交流分法,得出答案。可能会出现两种分法。一种是一块一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到1/4块,3个1/4块是3/4块。第2种分法,3块一起分,每人分得3块的1/4,即3/4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两种分法用电脑动画逐个演示。并相机完成板书:34=3/4.

第4层,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在组织交流时适时板书:35=3/5.

第5层,归纳总结。这时,我指着板书内容提出问题: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同时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小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然后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最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字母表达式,并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ab=a/b.

第6层,尝试练习。先试做“试一试”的题目。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接着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的两组题。第一题要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组继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新知。这一环节共安排5组习题。

1、做练习八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做练习八的第二题。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八的第三题。让部分学生说说是怎么向的。

4、做练习八的第四题。要让学生说出题中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5、做练习八的第五题。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先让学生说一说,老师在适时补充: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其实数学上很多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同学们不但要会做题,更要思考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你就会越来越聪明。

《分数除法》说课稿13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知道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对比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特别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合适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与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与‘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8/3÷4=x8/3÷2/3=x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分数除法》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们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们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因此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篇7

一、“资料链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

在新知的学习中,相关材料的链接可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这种策略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学生学习策略上体现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问题解决意识,从而为其将来在探究性学习中寻找相关材料打下基础。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是正常的。到底哪一种方法对呢?教师提供了如下材料:

通过这一材料,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了链接,对分数乘以整数的探究活动豁然开朗。接着总结计算法则,对其他错误的计算方法也印象深刻,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二、“精心设问”,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生长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巧妙的设问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与适度挖掘,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生长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如,以分数除以分数(教材第31页例2)为例:

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6×5=30改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探究乘除法之间的秘密:

接下来让学生口算下面这两道乘法算式:

问题2:请你仔细观察下面每组的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接下来让学生把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问题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或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生5: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

师:老师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也就是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乙数不等于0)

师:如果只根据观察两个算式,我们就下这样的结论,还是过于草率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猜想”。

问题4:怎样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6:要验证这个猜想,我们可以列举。

生7:我们可以先写一个分数乘法的算式,再由乘法改除法算式,通过这个肯定正确的除法算式来进行验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一个整数乘法算式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分数除法的意义”,然后通过计算从分数乘法中得到相应的除法算式的商,从已知巧妙地迁移出未知,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激活。这个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巧合还是存在某种规律呢?这时教师又轻松地提出一个问题:“观察下面每组的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这是一个指向明确的问题,学生可以从观察中客观地发现算式之间的异同,得到比较明确的结论。而接下来的“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则是个较为开放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不同层面的结论,这也是围绕核心知识提出的一个关键性的思考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题组的观察和思考,并引发与“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相关联的猜想,便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开启学生探究、思考的深度,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生长点。

三、“数形结合”,有助于感知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出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

如,以分数乘分数(教材第4页例3)为例:

上课开始,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那么1的1/2也就是……?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生1:将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展示:

师:那么这个12的15怎么表示?在纸上画一画。

展示:

生:将这个1/2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

展示:

生:把1/2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

接下来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师:1的1/2可以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分数的算法。

……

例谈小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教学 篇8

一、利用分数除以整数,开启分数除法计算

在分数除法教学中我们首先利用分数除以整数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课堂开始我们拿出学生们熟悉的“蛋糕模型”,我们将蛋糕模型平均分为5份,然后随机拿出3份,提问:“你们告诉老师我拿出来的蛋糕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三。”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之后教师将这三块蛋糕分别分给前排的三个学生,教师提问:“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教师在的右侧写上。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请同学们试用数学形式表示块蛋糕的由来。”之后我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在一番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认为由于老师从五块蛋糕中拿出来的三块是大小相同的,所以将三块蛋糕分为三个学生的过程可以看作平均分配,可以看做除法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第二组学生说:“我们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3÷3=1,每个学生得到一块蛋糕,而每块蛋糕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所以得到。”第三组学生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猜想,我们的计算过程为÷3=。因为在算式中每一个分子1都来自同一块蛋糕,所以我们认为将三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学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的变化过程,与分母无关。所以在计算中我们只需对分子进行计算,进而得到。”第三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给予该组学生表扬,并且以此为基础引出“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只做分子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利用整数除以分数,引出颠倒相乘计算法

分数除法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为整数除以分数。在这个教学阶段我们首次将分数作为除数,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可以为“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埋下一个良好的伏笔。对于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我们同样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首先我们以最简单的分数除法为敲门砖。我们在黑板上写下:“1÷”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说出计算意义。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约2分钟的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采用‘蛋糕模型,1作为一个蛋糕,代表将1个蛋糕分成2份,每1份为整体的二分之一。所以我组的计算结果为2。”第二学生说:“我们利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计算。=0.5,所以1÷=1÷0.5=2。”我们首先给予学生鼓励。接下来我们在黑板上写下:2÷,仍然让学生分组讨论,但这一次的讨论结果正如我们所料,学生纷纷表示不会计算。这时我们介入引导,我们拿出教学道具:一根两米长的绳子和一根一米长的绳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只要利用这根绳子我就可以计算出答案。”一些学生率先想到了计算方法,举起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并且辅助其完成计算。学生先将一米长的绳子折成长度相等的三段,剪去其中一段,以剩下的绳长为单位测量两米长的绳子。结果发现2米长的绳子中含有3个该绳长。所以2÷=3。

由此我们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为:在整体中包含多少个个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所以整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为学生打下分数除法的概念基础后,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出题:4÷,这一次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设4÷=x,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我们可以将等号两边同时乘以变为4÷×=x×,所以4=x×。根据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1,我们同时在的等号两边乘以,得到4×=x××,所以x=4×。我们将计算前后的算式整合到一起,得到4÷=4×。学生发现当÷变成了×,除数的分子与分母发生了对调,这一现象十分有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自己解题,我们给出几道例题:1÷,4÷,3÷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情绪十分积极,而且觉得这种变化十分好玩,形成兴趣学习氛围。之后我们又给出之前做过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3,经过变形后得到×=,与之前的计算结果相符。根据除法的意义该该算式进行解释:取分份蛋糕的,也与蛋糕分配过程相符,说明分数除法的计算公式通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整数除以分数时,计算法则为“颠倒相乘”。

三、利用分数除以分数,掌握分数除法一般性

分数除法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为分数除以分数。以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为基础,分数除以分数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了。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证明在分数除以分数中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有效。我们首先来举一个小例子。例题:以一班总人数为标准,二班男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二班女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问二班男女学生比例为多少。解题:我们设一班总人数为“1”,那么二班男生人数为,女生人数为,那么男女生比例为:,即÷。

利用上文总结的分数除法运算法则得到÷=×==21:10。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假设一班总人数为70人,带入得二班男生人数为42人,女生人数为20人,二班男女学生比为42:20=21:10。与分数除法计算结果相同,说明分数与分数的除法适用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即颠倒相乘。为了进一步验证分数除法法则的一般性,我们让学生解析例题÷。除法意义:中含有几个,因为×3=,所以结果显然为3个。研究过程:设÷=x,÷×=x×,=x×,×4=x××4,结果为3=x,与结论相符,说明颠倒相乘在分数除法中具有一般性。最后我们开展习题训练,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对“颠倒相乘”的理解,复习分数乘法以及约分。

我们在教学中将教学难点——分数除法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拆分,引导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总结、探究,从而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在研究式学习下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对“颠倒相乘”这一计算方式的理解,并且对分数除法有更深层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小班综合活动教案:有趣的钮扣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