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的把握(通用10篇)
--还是从评价谈起
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顾建平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测、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多种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评价中主要侧重于体现语文评价的“检测、诊断、反馈”的功能。
教育教学的管理层面则主要利用或体现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而我认为评价中的最有用、最有意义的“激励”功能被人们、特别是教育教学一线的我们语文教学者所忽视或者被遗弃,从而导致了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如说:两级分化的矛盾;评价结果不被评价者注意或接受的矛盾;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知识、能力的形成之间的矛盾等。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评价什么?怎样评价?就成了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问题。下面久结合《课标》、《教材》和我从教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大家一起探讨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课标》把语文教学分为: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话(习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五个方面来研究。但是,通过整整四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矛盾、呼声在我们身边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因此,下面我将从1、汉语拼音;2识字与写字;3、阅读;4、写话(习作);5、口语交际;6、综合性学习六个方面谈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看法,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学习兴趣
引言
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 它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在数学教学中, 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美学价值,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现行的冀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科书中对于数学美的展示更是有新的创意和突破。现行教科书中将数学的符号美、概括美、猜想美以及抽象美等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诗如画。这也要求一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正确把握数学美, 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 更好地创造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
一、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的本质美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冀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蕴含着许多美育的内容。但是数学的美较为抽象, 不像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的美那么鲜明和张扬。而且由于小学生群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所以在小学数学美育过程中, 需要从数学知识中深入地挖掘美育的内容, 创造美育的氛围, 寻找合适的美育切入点, 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之美的无穷。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准备课》中井然有序的各种活动,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亲切之感, 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美。教材中穿插其间的《探索乐园》《活动园地》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活动,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学《对称图形》就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题材。课前, 收集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 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雄伟的北京天安门、高大的埃菲尔铁塔……课始以形象直观的图片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 顺势提问:这些建筑美吗?请你说说它们美在哪儿?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 请学生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点, 让他们深切地感悟轴对称图形给人们美的享受。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 (对称的作品) , 在学生“哇, 哇”的赞叹声中, 数学的对称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美”, 美在生活中、美在数学中也就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
二、借助教育信息技术, 呈现数学的形象美
在如何呈现数学之美的研究中, 实践证明, 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开展数学美育、提升学生情感体验与数学认知的有效方法。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就应该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让抽象、不可触摸的数学之美, 通过信息技术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图片或视频等, 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具体的数学美触动学生的心灵, 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数学之美。例如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色彩、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将教学内容制作成FLASH课件, 使数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 创设学生喜爱的学习情境。
讲《圆柱的面积》时, 对于圆柱面积的公式探索,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把圆柱切成8等份, 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借用课件显示, 把圆柱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后拼成图形是什么样?教师顺势提问;如何才能使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体?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设想一下如果把圆柱等分成128等份、256等份, 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如果这样不断地等分, 又拼成什么样图形呢?圆柱的面积计算公式已呼之欲出, 学生已经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已经被唤起。借助课件把该课的教学难点——拼成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进行动态演示, 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 使学生较形象地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同时渗透极限思想。
三、借助数学美育教育,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决定了学生必须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浓厚的兴趣以及较高的学习能力。
而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内容充实、编排新颖、知识点的学习与练习安排恰当等优点, 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又发挥了传统教材中的优势。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提炼各种数学因素, 进而让学生探索、认识和理解其中的数学美。
1. 数学美的探索,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 而探索精神是人最为本能的一种心理属性。数学之美体现在具有简单、对称、有序、统一等特征。数学定理的公式简明, 内容深奥;数学概念明确而又精炼;运算方法新奇, 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这些新奇、深奥或精炼的内容, 无一不激励着学生去探索, 去求知。例如我国数学大家陈景润之所以取得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巨大成就, 主要原因即是他幼年时对“1+1=2”产生的好奇心理与探索的欲望。这一简洁而又奇特的数学命题, 让陈景润幼小的心灵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才是自然科学的无冕之王, 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这王冠上的明珠, 成为陈景润先生一生追求的目标和愿望。
2. 对数学美的认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决定其数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美的认知能力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例如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更深层次的数学之美;而在数学美有了充分而又深刻认知的基础上, 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将数学美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细化为以下几点:首先, 充分认识数学的简洁美, 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与概括能力;其次, 充分认识数学的有序美,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再次, 充分认识数学的对称之美, 能够提高学生的联想和类比能力;最后, 充分认识数学的统一之美, 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对数学美的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数学学习质量主要是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更加重视对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培养, 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对数学概念的把握, 对数学方法和数学规律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特别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由此可见, 学生对数学之美有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 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 102×35强调估算后, 学生就会明白可以口算这道题。把102看成100, 100×35=3500, 所以结果大约是3500。教师抓住时机追问, 那么, 正确的结果跟3500差多少呢?“少两个35!正确结果是3570!”学生很顺利地就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师水到渠成地出示乘法分配律的写法: (100+2) ×35=100×35+2×35。学生根据数学的对称美, 自然就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由于教学中对称美的渗透, 当学生接触到“99×18+18”时, 第一反应就说:“老师, 您没写完呢?”数学的对称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到题目的本质, 解决问题。
4. 通过挖掘和提炼,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对学生的美育只满足于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那么这不是完整的美育任务, 必须在美育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动力, 最终实现以美促进智育、以美育促德育的目的。然而由于小学生在知识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一味地苛求学生创造尽善尽美, 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 对数学美表现出的追求意向与创造愿望加以鼓励, 进而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动力。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引导学生用6个和16个小正方形拼成大长方形。这项活动融趣味性、知识性、活动性于一体, 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 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6个或16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形状不同的大长方形。还可以用8个或27个小正方形拼成大正方形, 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感受到用一定数量的长方形能拼成正方形, 一定数量的正方形也能拼成长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奇妙, 也感受到图形的内在美, 使学生产生爱学、乐学的兴趣。课堂上洋溢着愉悦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图形的美, 感悟到数学是一门奇妙的艺术,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修改后的冀教版新课标义务教科书中的铺地砖、包装磁带等数学实践活动, 目的即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生活的乐趣。这样的编排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冀教版数学教材编写中, 每一册都根据知识点和学生生活, 编排了类似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机会, 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经过近年来的调研、分析与测试, 笔者发现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提炼, 具有以下几点益处:
1.提高了教师的审美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缺乏数学美学的知识与理论。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提炼研究, 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 全面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审美修养、数学美的鉴赏水平和美学素养。数学教师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美育因素的挖掘, 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也能积极参与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2.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对于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有巨大影响。从数学知识中挖掘美育因素, 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提高, 他们的学习能动力、学习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结语
数学作为理性学科的代表, 其知识体系具有强烈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数学中所蕴含的美十分含蓄和隐晦, 必须认真地品味, 才能有所体会。因此在开展数学美育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投入创造美的实践中,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只要教师立足于教改探索, 以美育为己任,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并注重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美的因素, 不仅能够有效地转变数学抽象、难学的形象, 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具体, 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美的教育中体验美的乐趣, 享受美的快乐, 树立良好的情操。
参考文献
[1]王殿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1) :84.
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的价值角度、熏陶的人文角度、难度的把握角度、坡度的设置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这就需要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因此,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一、明确把握教材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理解把握教材就应当从教材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入手,传道授业也应体现这一原则。
“语文”这门学科是基础学科也是工具学科,它能够培养孩子听、识、读、说、写的基本能力,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深刻的思维,敏捷的反应,基础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进行思维的能力等等。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不同,那么传授的侧重点和方法就会不同。任何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无论表面上是多么的“新奇”,但终究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干扰教学的。中学语文课应该以“语”为主,首要的就是“学习语言运用”,当然也是指“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切实打好语文基础”。因此,在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过程中,我们就有了一条主线。
第一,对于教材的基本理解:语文教学是立足于教材的言语形式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表达等知识与技能,而这都是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方面的。至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是为学习课文形式、形成语文能力服务的。
第二,把握教材的首要任务是能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三,在教材的延展性上能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乃至课文涉及的一些其他相关知识。但是,中学生学的知识,不能超越学习阶段的要求,不能任意扩展和随意拔高,只能按“大纲”的规定学习“基础知识”,有些甚至只能是“常識”。
第四,关于教材的运用上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学习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健康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关的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应该与上述语言运用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和谐地进行,而不应割裂开来架空说教,尤其不能忘记“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性,不能忘记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语文”。
第五,在贯通本学科教材的前提下不应忘记各门学科共性的任务,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要教会学习方法等等。这些任务同思想教育的任务一样,应该在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统一实施,而不应脱离“语文”孤立架空地进行。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了阐述方便才分开来,实际上这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二、提升把握教材的能力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得有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这势必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以对文章进行高屋建瓴式的鸟瞰,从较高的立足点上对教材进行较深层次的释读,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的储存量、知识的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的联系,对教师在教学中广征博引、深刻论证、感化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教师不断学习,强化自身文化底蕴是前提
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应规划出相应的阅读计划,必须大量地、深入地阅读中西经典的文化名著。至于读书途径问题,我一直认为,读书犹如学书法,应该做到“宗一而蓄百”,即始于描红临摹,终于自成一体。这就是书法理论的“一本为宗,兼蓄百家”。读书也应如此。一个中国教师,首先就应该熟读《四书》《五经》和《庄子》,了解“经史子集”,在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之后,才可浏览东西方的各种名著,领略各种思潮流派,钻研各种哲学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守中国文化之宗,而兼收东西方各种文化之长;才能做到既不被某种思潮所迷惑,又能取天下百家之长,真正是专而又博。
然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永葆生机,要保持心灵的澄澈,必须要及时地补充新知,否则在教学中就可能会感到江郎才尽,捉襟见肘。曾经观摩过特级教师李荣海先生的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李老师却能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时而妙语连珠,赢得大家会心的赞同,博得掌声阵阵。李老师学识渊博,教学技术精湛,尤其是他睿智的头脑和身上散发出来的学者风范和气息让我折服。我想这恐怕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绝不能数十年就读几本教科书、几本教参,那样只能使自己变得“匠气十足” 。我们要做的是:时时自励,追求卓越,完善自己。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近来看到一篇文章谈到教师在备课时要养成作批注的习惯,对文章词、句、段、篇章乃至延伸拓展的思考都是培养教师独立钻研,形成独到见解精神的途径,具体方法这里不作一一赘述。总之,“打铁须得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关注民生民权,才能保持那一腔的热情,才能激发出非常的智慧;才有那一份情怀,有一种抱负,有一种承担意识,才能乐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实站得高,看得远;对教材挖得深,吃得透。
(二)培养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是根本
1、教师要构建把握教材基本体系的能力
教师整体把握语文教材的体系,了解每册教材在整体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编写特点、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建议等,以确定每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文内容上,抓关键问题和关键句段作为教学突破口。
第二,在教学结构上,理清作者思路,进行思路教学。如说明文教学要在学习一两篇代表性作品后整合说明文的阅读思路:认识说明文对象、把握说明文对象的特征、明确说明文的顺序、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等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
第三,正确认识每篇课文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不同比重的作用,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利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来科学剖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使教材研读的切入点成为知识体系扩展创新和培养语文技巧能力的关键点。既使学生新旧知识巧妙融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点面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2、教师要创造性的研读并运用教材
创造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灵魂。施教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塑造灵魂,创造的手段是教学方法,创造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创造的产品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创造的本质是求异。因此在遵循教材原则和本质前提下,我们在运用教材的时候以此为本,在这颗智慧树上培植出繁花茂叶。
三、升华教材的成果
教材的成果就是教育的结果也许是今后的硕果。语文教学目标,绝不只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指通过教学之后学生应达到的发展,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丰富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人格修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升华,既是即时性的发展,也是延时性的发展。这就是教师的“学养”问题。
1、在知识和情感方面,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也要有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应该更富有情感,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教学中,只有这“三情”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而且要尽量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注重道德与情感的熏陶。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师是有魅力的。观摩我校语文教师丁洁的一堂作文课深有感触。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最熟悉的人》,声情并茂的朗读了下水作文《我的父亲》,读到最后,老师泪雨凝噎,教室里传出抽泣声,同学們深深的被文中父亲深沉的爱打动了。这样极大的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在视野和胸怀方面,不但要有开阔的视野,而且还要有豁达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是针对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而言的,教师的知识视野不开阔,就不可能看到课程中丰富的内涵,就无法开掘出教材的潜在价值;豁达的胸怀是针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言的,性情孤僻,心胸狭窄,死抱自己的答案不放,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褒贬臧否,缺乏民主意识,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违背了多元性的特点。
3、在人格和境界方面,不但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要有崇高的境界。教师的人格、境界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对学生的挚爱和关心等,对于教材的开拓和加深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坦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经历,容忍每一位学生的缺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师用高尚的品德感染每一位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注得到发展。
如果我们教师拥有了高贵的心灵,再凭借文本中高贵的心灵,加之学生善感易化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升华教材的成果就应该卓有成效。
教材来源于课本,但我们最终要跳出它,看其庐山真面目,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语文教育中高耗低效的根本问题。愿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我们各自的努力。
参考文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给青年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教育新理念》袁振国 《读书》王晓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七期
许家沟初小 周萍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教学阶段第一道难关,由于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拼音教学难上加难。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我认为要从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入手。依据一年级新生这样的认知特点,我在拼音教学中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二、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结合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如学习“m”这个声母时,我从图导入: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两个门洞”“ 两个门洞”。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 m”,学生回答“两个门洞m m m”。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三.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
在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四位“客人“,即头戴zh、ch、sh、r头饰的四个学生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zh、ch、sh、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zh、ch、sh、r的认读)。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zh ch sh r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
四、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结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有如第10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
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五、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独体字和合体字准备条件。
六、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比如在学习韵母“a、o、e”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们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aa a----aa aaa---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学生在听听、学学、练练的过程中掌握了aoe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
七、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卡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静夜》说课稿范文
来源:河南教师招聘网 时间:2016-11-11 15:23:16 编辑推荐2016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
欢迎来到河南教师招聘网,中公河南教师招聘网是中国教师门户网站,提供历年河南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河南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河南教师考试信息,预祝河南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疆版小学汉语双语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课文一。这是一首节奏明快的儿童诗。极富想像的语言将各种标点符号拟人化,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趣味性。诗中描述了标点符号间的争执与对话,使儿童了解了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同时也受到了教育:不要只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应该团结起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教学目的
A、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多音字“主角”的“角”还读作“墙角”的“角”。
B、学习句型“没……没……”。
C、了解标点标记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本领。D、分脚色朗读课文,细致掌握脚色感情。
E、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领会小我私家与团体的干系。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熏染的生理特点,容易被奇怪的事物,运动的工具所吸引。这一特点在本班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学生们已能说出一段较完备的话,并能在老师建立的情境中体验,感觉,到达情绪的共鸣。
三、说教法 随文自主识字法
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勉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履历,用自己喜好的方法识字,表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勉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联系生活现实自主识字,在课件里直观的誊写演示和设计精良的游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使命。
四、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觉、明白、欣赏、评价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念书时间,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睁开想象的党羽。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聚、在读中形针言感、在读中学会念书。
五、说教学步伐
1、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入门的领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是伶俐灵感的源泉。引发兴趣是开导思想,激活内因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中“激趣导入”设计得好,不光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情飞腾进入脚色,痛快担当新知识,并且充实表现了在轻松痛快的气氛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本课我就接纳了谜语激趣导入的方法,课前与学生玩一玩猜字谜游戏,让学生猜一猜“典”的字谜:有人不语言,肚里学问多。有字不了解,就去讨教它。然后,让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典”字,导入课题《字典公公众里的辩论》。
2、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汉语教学识字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巩固识字效果。字词的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学习词语,老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创设各种语言环境。如在教学“嘲笑”这个词语时,我创设了三种语言环境:小明上学又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同学们嘲笑他说——;小明上课睡觉,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都没听见,同学们嘲笑他说——;足球比赛小明做守门员由于自己的失误输了比赛,同学们嘲笑他说——。我让学生们在不同的语境中练习运用“嘲笑”说话,从而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
3、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对我们民语系的学生来说,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学生基本上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因此,再读课文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带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小老师领读、师生分角色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并了解在集体中大家要团结起来,不要只强调个人的作用。
4、角色扮演,加深体悟
三年级的学生表现欲都非常强,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在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方面,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角色扮演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过对诗歌3-7小结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并懂得在集体中大家要团结起来的道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重点,在前一个环节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角色扮演的环节,流程如下: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诗歌第3—7小节,思考:哪些标点在争吵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2)他们又是怎样争吵的呢?老师把他们争吵的过程做成了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看这个动画片?【课件播放无声动画片】
(3)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给无声的动画片配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这样对学生说:哎,真糟糕,动画片怎么没声音啊!哦,想起来了,因为这个动画片是我前几天匆匆忙忙赶出来的,竟忘了给争吵的标点符号配音。这可怎么办?现在补又来不及了。怎么办?干脆,待会儿让我们来个现场配音,好不好,那我请哪些同学来当配音好呢?别急,我可不能随便叫几个同学来配音,要请就要请好的。那今天我们就来个“配音大挑战”,谁是后的胜利者就请谁?有信心挑战配音员吗? 学生的兴趣引提倡来了,但要配好音学生需须要颠末重复训练,我是这样引导的:起首让学生在3—7末节中找一找,用横线划出给这些标点配音时所要说的话(师板书:找)。其次,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读出这些标点的话,引导学生通过每末节的前两句话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板书:想)。然后,引导学生给这些话加上得当的心情和行动(板书:行动心情)。再次,让同学们选择想配音的标点,凭据老师引导的要领自己读一读,练一练。末了,挑选7人试配音,边播放动画,边让学生配音。运动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兴趣非常奋发。
通过配音脚色饰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明白,得到情绪体验,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想本领及语言的口头表达本领。在配音饰演的过程中,我还要修业生能记着诗歌的内容,并能明白其意思,完备的演艺出文中的意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其阅读的兴趣,并能会合其细致力;同时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影象;并且学生在配音饰演的过程中很投入,又培养他们的互助意识和团体荣誉感。通过这种学习要领,我发明学生的想象本领和明白本领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结果非常好,教学质量也大大增强。我信赖这样下去,肯定能提高我们的汉语教学质量。
5、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读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写是语言外化过程。读写联系是汉语教学的紧张要领。汉语写难堪刁难于民语系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实验运用仿写的要领来这一难点。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每每被精美的篇章或片断冲动了,于是照着原文的样子写一写,这是仿写。它的特点是容易上手,学生循着原作者的思绪、写法完本钱身的习作,从而低落了写的难度。在本课教学的末了,我设计了仿写,请学生选择除诗歌中的六种标点标记以外的一种标点标记学着3—7末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6、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汉语中的标点符号和母语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
7、课后反思
反思1:识字教学是汉语学习的重点,我们要摆脱以往那种简单、枯燥、机械的识字模式,采用游戏识字,趣味识字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反思2:汉语学习重在朗读,老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还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摘要】:
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因此从小学抓好汉语拼音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声母 韵母 音节 教学
新课标要求,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按规范的普通话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汉语拼音教学最起码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比较集中地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进行编排,要求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以及他们的声调。能默写声母和韵母,并能按照四线三正确地对拼音书写。下面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点滴认识。
一、教好单韵母,过好口型关
教好单韵母可以打好基础,过好口型关,单韵母是所有韵母的基础,其发音是否正确,对拼音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的教材中都将6个单韵母集中在一起教学,对此特别重视,单韵母的发音特点是:气流在口腔内,不受任何阻碍,只要口型不对,发出的音也有差别,如“a”时嘴张大不再变形,声音颤动;发“o”音时嘴拢圆,不再变形,声音颤动。例如:a、o、e的设计。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到学校读书识字学本领,那怎样学会读书写字呢?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学好了汉语拼音就能认识很多的字,读很多的书,学很多本领。”所以今天第一课就开始学汉语拼音,好吗?
2.指导看图,引出字母。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图,都会从图中找出与该字母相似的或相近的地方来。例如:在教学单韵母“a”的时候,先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中的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状,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老师先读一遍,接着让学生示范其发出来的音。教学“e”时,插图是一只鹅在池塘中游泳,水中的影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发出“e”这个音了。利用插图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较快地把所学的知识记牢。另外老师可以自己设置漂亮的图片,例如花、草、水果等图片,把学过的音节写在图片后面,让学生练出对的发音,便可以获得漂亮的图片,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利于对学过的音节的复习和掌握。
3.小结:在我们刚才唱的儿歌中,就有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拼音a、o、e。小朋友们读得非常好。这说明拼音字母的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学汉语拼音并不难,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学好,因为你们都是机灵的小朋友哦!
单韵母的发音不准确,拼读出来复韵母。因为是两个字母组成,发音时,由第一个字母的口形滑向第二个字母音的口形。如发“ao”这个复韵母。就是由“a”滑向“o”,口形定在“o”上,复韵母的发音特点是口形滑动性的变化,如果单韵母发音不准,必然复韵母的音也就发不准。
二、教好声母,搞好过渡 声母发音不响亮,不能独立成音节,声母是用来和韵母拼的。要达到把声母和韵母准确的拼读,必须掌握好声母的发音和韵母的发音要领。教学“b、p、m、f”时出现双拼,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双拼法”的要领。(前轻后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教学d、t、n、l时单纯读声母时比较困难,可先指导学生将de、te、ne、le进行练读,注意要读的又轻又短,这样比较接近d、t、n、l、的本音;教学g、k、h、时,不必从发音部位和方法,应多做示范,让学生多观察、多模仿琢磨发音要领。教学j、q、x时,要让学生知道j、q、x是不能和ü相拼,我用儿歌激发学生记忆。(小ü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教学z、c、s、zi、ci、si时发音不能咬舌尖,正确的发音方法是:舌尖顶在上下齿缝之间,但不能露出来,老师多做示范,教学zhi、ch、sh、r、zhi、chi、shi、ri对比练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翘舌音。提醒学生舌尖不要太靠后了。要顶着上牙的背面。教学y、w、(yi、wu、yu)时,让学生明白:y、w时声母,称大y、w,“i、u”时韵母,称小“i、u”,wu是整体音节。所以要读得轻而短。i、u则要读得长而响亮。
三、掌握好音节,使用活动激趣法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活动浓厚的兴趣,能支配一个人将其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活动本身。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引发出来,将大大有益于教学。针对一年级学生自身爱玩,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大量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学,既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又在玩中掌握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可利用示范读,教读,模仿读,对学生进行初步语言训练,加强汉语拼音学习的实践性,方能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质量。又如:为了让学生区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我设计了“帮拼音宝宝回家”的游戏。先在黑板上画上一座美丽的城堡,上面写着“拼音王国”,在城堡里贴上打乱顺序的字母卡片,并对学生说:“一天,拼音王国里的字母和音节宝宝迷路了,回不了家了,它们非常着急,你们愿意帮它们回家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声母家族,韵母家族,整体认读音节家族。每组各选一名代表作为家长,领回自己迷路的孩子,看看哪个家族速度最快。随着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为自己家族的家长加油,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学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为了训练学生的直呼两拼音节的速度,我还制作了一个“快乐大转盘”。先剪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在上面并列挖出两个窗口。在纸板的反面钉一两个圆形的纸板,分别写上下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练赠直呼时,教师转动两个纸盘,声韵随机组合,学生快速直呼。如果要带调训练,还可以在韵母的窗口上方再挖一个小窗口,在纸板的反面再钉上一个小转盘,写上四声即可。这个“快乐大转盘”制作简便,可反复使用,效果也很好。
其次,我在拼音教学中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通过实践和摸索,发现竞争型的小组合作方式最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拼音教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但竞争心理强烈,因此我在实行小组合作时设置多种比赛活动,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通过激烈的比赛,使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互相合作带来的乐趣,从根本上调节了学生拼读能力的差异。例如在教学复韵母“ao、ou、iu”后,设计出带有拼音及相应文字的彩图。如:“小河水,流流流,绕过九条河,流到姥姥家的村东头。村东头,有九棵柳。啾啾啾,九棵柳上停着九只鸟。雄鸡叫,太阳照,九只鸟儿都飞了”等句子。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别在发下的三张红旗形的纸上写上带有复韵母“ao、ou、iu”的音节。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最好。又如“登山”比赛,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山顶上画了一面红旗,学生以组为单位参加比赛,每组自取名,如“数码宝贝队”、“星星月亮队”等。每组学生轮流认读一个音节词,每认对一个,一方就向山顶前进一步。最后看哪组先登上山顶,拿到红旗。学生通过竞争比赛互相帮助,互相完善,他们的眼里、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通过多次课后与老师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 不符合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知道了教学的重点, 也知道了教学的难点, 但是不知道怎样去突出重点,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 我们尝试教师探究集体备课模式, 形成了“研读教材———交流讨论———形成教案”的集体备课的做法。
下面是开展集体备课的一个案例。
主持人:今天我们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课题是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备课的思路应该是:第一, 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 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第二, 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 即过程与方法。第三, 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即情感与态度。
深入钻研教材, 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核心。我们的备课分为三步:研读教材———交流讨论———形成教案。请大家阅读教材, 同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1) 通过阅读, 你认为应该落实哪些知识点?除了知识点以外, 你还读出了什么?
(2) 你认为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关键的?你认为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两个概念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3) 你认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已有了哪些生活经验?需要利用哪些基础知识?为什么?
(4) 在教学时如何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即怎样落实有效的数学思考,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提供什么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
(教师阅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0分钟。)
主持人:大家刚才已经阅读了教材。请说说, 你通过阅读, 读出了哪些新知识点?
教师:在本节教材里, 新的知识点有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垂线、垂足等。
主持人:在这些知识点中, 你认为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我认为互相垂直、互相平行是重点。 (主持人板书:重点: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主持人:根据以往的经验, 你认为学生在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时, 会出现什么困难或问题?
教师1:学生对那些暂时还没相交, 但延长后会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属于相交的情况比较难理解。这是学生知识基础和想象能力的问题。 (主持人板书, 延长后相交的两条直线)
教师2:我曾上过这个内容, 有学生认为只有沿垂线才是垂直, 或者只有水平线才是平行。
教师3: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单独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
主持人:你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已有了哪些生活经验?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和垂线的现象, 比如斑马线、双杠、黑板的对边、相邻的边、三角板的直角边等等。
主持人: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平行和垂直现象, 学生对垂直和平行有了一定感性认识, 只是需要在教学当中把这些感性的认识升华。学生在认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时需要利用哪些基础知识?为什么?
教师:第一是需要知道直线的特点, 这是理解暂时不相交但实际相交的现象的基础;第二需要有关于直角的知识, 这是判断垂直的基础。
主持人:从教材中, 例题的两幅图, 编者是什么意图?
教师1: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 应让学生合作探究。
主持人:你打算预设什么教学活动?怎样落实有效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提供什么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 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
教师1: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认识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根据教材的提示, 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地画两条直线, 然后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作品,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把这些作品分类, 并说出分类的理由或者说标准, 得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再通过让学生观察相交中的作品中, 有哪个是特殊的, 并说说, 为什么特殊?这样就可以得出了垂直的作品。
教师2:学生怎么就知道从相交的角度来找到特殊的一类呢?
主持人:对啊, 怎样引导学生按这个标准来分类呢?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句提示:“从相交所成的角来看, 你们认为哪两条直线的位置最特殊?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往这方向引导了, 不至于太过于分散, 浪费时间。
主持人:刚才那位老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作图分类这一活动怎样完成?
教师:好的。第一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也就是在同一平面上画两条直线, 学生画的同时, 老师巡视。第二步, 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 小组交流讨论:如果把这些作品分类, 可以怎样分?你们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标准是什么?反馈后, 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 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再次交流讨论:如果再把这些作品重新分类, 你们认为可以怎样分?为什么?第三步, 认识平行线。这个概念就从学生的作品中直接引入, 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刚才我们把这组直线延长后没有相交, 想像一下如果把这张白纸再扩大, 把直线再延长, 它们会相交吗?永远都不会吗?然后老师就告诉学生:像这样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平行线。第四步, 认识互相垂直线。引导学生看相交的这组直线, 引导学生从它们相交所成的角看, 你认为哪一组最特殊?特殊在哪里?老师就指出这样的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垂直。
主持人:好的, 让学生自主作画、交流分类的理由, 找准了探究的点, 而且说得很详细。刚才我们预计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单独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的情况, 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教师:可以在练习时出一个判断题, 只画一条直线, 老师故意说这是平行线或垂线, 引起学生的争议, 强调平行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关系。
主持人:通过练习的设计我们还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刚才大家也预计到了有学生会认为只有沿垂线才是垂直, 或者只有水平线才是平行, 我们都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几组直线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 也就是不论同一平面的两直线的位置和方向如何, 只要它们是相交成直角的, 就是互相垂直;只要它们是永不相交的, 就是互相平行。
我们通过研究教材, 能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探究活动, 设计得很好, 请大家注意在施教的过程当中, 要设计好每一个提问, 设计好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好问题, 设计好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性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进入有实效的探究活动当中去。在练习的设计当中注意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略)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好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于是,我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起来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因此,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学习的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留意后,引出diéfeījī和汉字“叠飞机”。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
我感到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识一个字都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了解字形。教师还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听,听字的读音,听老师范读或同学的朗读;说,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说一句完整的话;读,拼读音节,认读生字,用手指点短文中的字,按词的组合朗读句子,读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顿朗读每个句子;写,对独体字有条件的可以认一个写一个,也可以认写分开,但必须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练写。经过调动眼、口、耳、手这几个感官,形成统一的联系。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 一年级; 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不仅是小学生识字的有效工具, 而且也是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可以说, 拼音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如果可以尽早学会运用拼音开展识字学习的话, 有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而奠定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1]。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强调拼音具有的工具价值, 从拼音学习的内在客观规律出发, 对拼音教学内容进行全新整合, 更加注重拼音教学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使原本相对枯燥乏味的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作用
汉语拼音文字首倡者卢戆章先生曾经明确指出, 汉字在实施拼音化之后, 凡字无师能自读。汉语拼音是一种对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 其是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有利于促进汉语识字的普及和推广。汉语拼音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构成, 其是认识汉字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学习中国汉语文化的拐杖, 同时也是社会公众识字正音的有效工具。小学低段尤其是一年级作为小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 可以分清楚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可以说, 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汉语的第一步, 通过汉语拼音学习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掌握好拼音技巧, 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精神和思维模式,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语文学习信心的同时, 也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学习其他学科。
二、部编版语文教材汉语拼音编排特点
(一) 延后拼音学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对汉语拼音教学顺序进行了变革, 其改变了以往教材先学拼音后习字的传统编排方式, 而是先识字后学拼音。这种全新的改变就坚持了“汉字第一”的教育理念, 以汉字学习为教学基础, 借助儿童熟悉的日常语言开展拼音学习, 通过口耳相传、反复诵读的方式不断积累, 从而使拼音和汉字二者互为拐棍, 进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他们的拼音学习兴趣。
(二) 生活化情境图
部编版语文教材以一个完整的生活化情境图来呈现声母。对每一课的拼音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将其和意境优美的情境图进行融合, 如将“d、t、n、l”融入更具生活化的“艺术节”情景图之中。这些完整的生活化情境图借助儿童熟悉的事物进行“示形”, 从而引导小学生在情境图中发现声母的音、形元素, 进而便于学生开展形象识记, 在降低拼音学习难度的同时提升学习趣味性, 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2]。
(三) 带调音节呈现
部编版语文教材以结果的形式带调呈现, 并且精选各种常用音节, 帮助小学生主动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事物来进行发音及意义识记, 进而提升小学生音节拼读的熟练程度, 有利于他们今后的识字与阅读学习。同时, 部编版语文教材还将每个字母可以组成的音节以组合排列的方式进行呈现, 横向同声母、纵向同韵母, 不仅可以横着读, 而且还可以竖着读, 从而使小学生可以开展更全面的拼读练习。
三、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一) 巧设游戏情境, 体验玩中学的乐趣
小学生学习主要以直接兴趣为主,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拼音学习中的兴趣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否生动活泼上[3]。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 积极创设游戏教学情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教学活动, 让小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教师可以结合拼音教学内容开展以下几种游戏教学活动:找一找。教师可以将声母和韵母小卡片摆放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找出和自己名字相对应的声母和韵母小卡片, 并将其摆成音节。摆一摆。在学完单韵母和声母之后, 教师可以先引导他们读一读课本中摆出来的字母, 然后要求小学生按同桌或小组的组合方式用小棒、毛线或手势摆出相应的字母来。贴一贴。教师可以请小学生制作拼音卡片, 然后让他们给自己身边的实物如书包、文具盒、铅笔等, 贴上相应的标签。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汉语拼音游戏不仅有效呵护了儿童学习拼音的热情和兴趣, 又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拼音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进而使汉语拼音课堂迸发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 妙用情境图画, 在发现中自主建构
在部编新教材中,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声母、韵母, 在教材中都配有相应的故事情境图。这些情境图不仅色彩鲜艳、活泼生动、新颖别致, 而且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拼音元素和饱满的人文内涵。这种新颖的编排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以母语经验带出拼音新知。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应妙用情境图, 合理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 帮助他们在字母音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帮助小学生在听辨、比较、示范中正音[4]。例如, 在进行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11课“ɑn en in unün”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 要求他们说一说情境图上都画有谁、在干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相互补充, 共同创造一个生动的故事:晚 (ɑn) 上, 爷爷奶奶与 (un) 我一起吃完 (ɑn) 饭之后, 坐在家里客厅中条纹 (un) 布的圆沙发上观 (ɑn) 看精彩的电视节目。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可以培养他们说话的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字母的音和形。
(三) 促进板块融合, 在复现中强化巩固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版) 》中明确指出, 新形势下的汉语拼音教学应和说普通话、识字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并且注重汉语拼音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合理运用。部编语文新教材秉承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将拼音、识字、阅读三大板块进行相互融合, 以便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学好语文, 进而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识字与拼音的教学双线并行、相互促进, 而不再是相互分离、各自为政。小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汉字来读准拼音, 进而使识字教学成为学生拼音学习的好帮手。而新学的拼音反过来则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新的汉字, 能读准字、多识字才可以鼓励学生开展阅读, 从而更好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积累知识, 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5]。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单一地开展拼音教学, 而应将其与识字、阅读相互结合, 促进三大学习板块的融合, 力求做到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同步开展, 使拼音在识字、诵读复现中得以不断强化巩固。
综上所述,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围绕“拼”而开展枯燥乏味的“机械教学”, 而是将其进行全新排编, 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与识字、阅读、说话等语言实践活动巧妙结合, 从而使拼音教学更具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这种变化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拼音教学活动, 使小学生得以在快乐中学习拼音、轻松学认字、顺畅去阅读。
参考文献
[1]吴梦思.情境教学视角下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J].读与写杂志, (5) :57-58.
[2]纪美松.基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拼音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 (11) :233-234.
[3]林慧芳.部编版一年级拼音教学策略浅探[J].新教师, 2018 (2) :21-22.
[4]柳琏.谈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的编排新意与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 2017 (7) :84-86.
[5]汪明华.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教育视界, 2017 (9) :7-9.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指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教师再次进行提问,以进一步实现下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现,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追问好比一条小船,将学生从疑问的此岸引渡到成功的彼岸;追问好比一架梯子,引导学生从思维的低处提升至思想的高处。要使追问及时而有效,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火候”的掌握。
一、课堂教学追问重在把握时机
无论是对症出击、雪中送炭还是趁热打铁,追问都要讲求适时、相机而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追问才是最有效的。
1.追问于思维混沌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思考问题并非一帆风顺、畅通无阻,暂时停滞、相持不下的情况时不时会发生。尤其当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思考的“脚手架”相机诱导,再配以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我问到“课文关于编织毛衣的事写得详细,而举办时装展的事写得简单,可不可以干脆不写呢?”学生爽快地回答“不行”,当我问“为什么不行”时,可能是因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答不上来,课堂上出现了二三秒钟的僵持。我马上改变策略,在屏幕上展示:“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再提问时给予提示:“从这两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由于得到提示,很多学生想到如果不写第二件事就没说服力,就不能证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道理。当再问到“把第二件事也像第一件事那样写详细,行不行”时,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写得详细反而是画蛇添足”,有的说“写得再详细都突出不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道理”,还有的说“那样就详略不当了。详略得当,应该是有利于突出中心的就详细写,联系不太大但又有必要交代的应该略写”。教师适当的提示和追问,为学生打开了思路。
2.追问于思考不深时,让智慧走向深处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社会经验缺乏,在语文学习中,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认识难免停留于表面,思考不深。这时,教师适时的、恰当的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就能激活学生思维,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余映潮《颐和园》教学片段:
师:我们再来整体感受一下表达。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大家听我读课文。(出示改编后的一段话。师读)老师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读一读。(生读)
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师: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有什么窍门?
生:作者用了一些形容词。
生: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
生:作者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余老师通过不断追问,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生动的窍门”,让学生们明白了运用比喻和形容词在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这一点,通过适当、巧妙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如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的一个片段:
师:抽下国旗系在脖子上有哪两个原因?
生:一是防止丢失,二是为了行动方便。
师:(小黑板出示这个句子)来看,老师把这两个顺序换一换,行不行?即换成“为了行动方便,也为了防止丢失,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生:不行。这样就变成行动方便更重要了,把自己看得比国旗重要。
生:不行。最重要的原因是怕丢失国旗应该放在前面。
师:同学们多么会思考!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他心中对国旗的爱吧。
这里,我先通过提问,明确“抽”的两个原因。课堂教学如果停留于此,显然对文本的探讨与理解是肤浅的。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两句不能换的原因,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崇高精神,也明白了词句不同,顺序不同的作用。
3.追问于偏差发生时,使理解走向精准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在思考回答语文问题时,时常会思考得不周密或者由于本身认知上的错误,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或者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可抓准时机适当追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主旨。学生的回答偏离目标时,进行矫正追问;回答不完整时,追问提醒学生完善回答;答非所问时,追问定向;回答凌乱时,追问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学《荷花》时,起先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学生回答:“全部绽开的荷花。”学生没能准确描写出荷花的特点,不贴切。于是教师以“是吗”反问,提醒学生注意。马上有学生纠正:“老师,应该说是形状各异的荷花!”教师趁机追问:“说得再具体一点!”学生:“作者先写叶,再写花。写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写花,分类写。有的已开出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绽开了,有的才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教师肯定的同时,继续打破砂锅问到底:“说得很好!哪位能把叶子的形状特点和花开的三种类型再简练一下?”“叶子的形状是‘密’,形状是‘圆’。”“花有三种类型:半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骨朵)。”教师仍穷问不舍:“请大家再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手法或者说方法将荷花写得如此形象、逼真?”这样,“比喻手法”的运用被自然引出。这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追问的技术与方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精准。
4.追问于意外发生时,演绎课堂之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语文课堂是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可能是学生思维的亮点,或创造性学习的体现。教师如善于捕捉,善用教学机智,巧妙利用追问,就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如《颐和园》的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长廊”的美丽景色,尔后问学生:“游客们,当你漫步在这样的长廊上,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出乎预料,一生回答“想睡觉!”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教师的课堂处理不但没有使课堂秩序走向糟糕,而是将学生巧妙地引向对“仙境”的赏析中。师:“你是想说游玩这样的长廊,心情很惬意,很放松,是吗?”生:“是。”生:“就像仙境一样,感觉精神一下子又有了。”师:“神清气爽。”生:“很舒适,忍不住想拍照留念。”师:“拍了一张又一张,不拍可惜。”
二、把握追问时机遵循的原则:“三性”和“三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中,笔者体会到,要巧妙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的时机,应该遵循“三性”和“三度”。
1.三性: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
目的性。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围绕课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追问,追问要有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尤其要多关注那些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追问切忌散漫性、盲目性,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使学生能听懂,知道应该往什么方向回答。追问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信心,打开思路,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启发性。教师的追问不应是“白开水一杯”,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而应是一杯让人回味无穷的“功夫茶”,引发学生深深地思考,带给学生诸多启发。追问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能让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或类比追问,或对比追问,或逆向追问,或顺向追问,或层进追问等,因课制宜,灵活运用。
2.三度:适度、梯度和灵活度
有效的巧妙的追问还应做到“三度”:
适度。即追问难易要适度。太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过易,学生不屑回答,均会失去追问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课堂追问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注意不同的追问设计,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讨中,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梯度。对于由多个提问组成的追问要讲究层次性。要根据语文课文的不同体裁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梯式推进,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情感体验走向深刻。
灵活度。不但注重前面提及的提问方式上的多样运用,而且能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意外情况、突发事件,灵活追问。借助灵活追问,将看似学生的课堂“捣蛋”转化成精彩的赏析,将看似学生的懵懂无知演绎成智慧的碰撞。
【小学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的把握】推荐阅读:
部编语文教材中的汉语11-12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之汉语拼音12-06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教案12-05
全国小学语文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观摩06-18
新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1-17
汉语拼音jpx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0-13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教学简析07-02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试卷及答案09-18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复习题期末复习卷拼音11-17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各组教材分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