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精选8篇)
【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认识: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
(2)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教材把握】
“新的教材观认为,一切用于教学的有效材料都是教材。它包括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图书、杂志等文字材料及图片、音响、影像实物、实境资料。”新教科书除继承人教社1992年版教材的优点外,更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选材上更多地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与现实生活有联系、能够提高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内容,在形式上更强调学生参与、探索、动手等过程性的设计,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系、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在体例结构上包含以下成分:导言、宋体正文、楷体小字、历史地图、图片、图画、文献资料、示意图表、课中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课后知识扩展(“自由阅读卡”)、课外活动建议(“活动与探究”),还安排了一些活动课。不仅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更突出了学生学习的工具性作用,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同时,教材也因叙述篇幅有限,只能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枯燥难免,教材观点、结论可能缺乏较充分的论证,趣味性和深刻性不足。但若以“开放的可探讨的观点来看对待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通过发现教材的某些叙述是错误的、过时的、论据不充分的,或者不同意或不接受某种对特定史实的叙述方式、评价观点,让学生通过进一步寻找发现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认识历史事实和对于历史事实的解释和评价的多样性,消除对教材的神圣感,破除权威主义。
【单元分析】
基本线索:通过考古发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说明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概述: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据今170万年前的遥远古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可以了解中国早期人类的进化;据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遗址——,可从生产、生活方面了解长江流域(南方)、黄河流域(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说明河姆渡、半坡遗址是长江、黄河流域文明的象征;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丰功伟绩,反映这时代社会生产、文化的巨大进步;黄帝作为先民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单元知识结构表:
课题 典型遗址 据今年代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生活 观念 社会组织 备注
远古居民 元谋人 170万年打制石器、用天然火 采集、狩猎、住山洞群居 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 70-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同上)(同上)(同上)
山顶洞人 1.8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但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同上)用骨针缝制衣服 懂得爱美,平均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 氏族
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居民 7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造房屋;制造陶器 出现原始农业,饲养家禽,定居生活(同上)母系氏族繁荣阶段 长江流域代表,最早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水井
半坡居民 5.6千年(同上);会造彩陶(同上)(同上)(同上)黄河流域代表,最早种植粟、蔬菜,住半地穴式房屋
大汶口居民 4.5千年磨制石器;会造黑陶、白陶 原始手工业有大进步 出现等级观念 父系氏族繁荣阶段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华夏之祖 炎黄战蚩尤 时间:据今4.5千年概况:涿鹿之战大败蚩尤结果: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华夏族主干 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增多,国家产生,进入阶级社会
黄帝 “人文始祖”
尧舜禹 “禅让”
重点:
1、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情况异同
2、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社会情况
3、“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禅让”
难点:
1、所学内容据今久远(可依据考古挖掘成果科学分析,结合必要、合理的想象,理解掌握内容)
2、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环境险恶)
3、群居生活与“氏族”的区别(关键是有没有按一定的血缘关系结合成群体)
4、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后表现的地域差异(一南一北的两个典型,可从气候、环境、水土等方面引导思考)
5、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包括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某些可靠的历史事实。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经被许多考古发觉所证实。)
基本观点;
1、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
2、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3、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猿相揖别”。
5、早期人类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产生、发展过程。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之一。
7、从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居民遗址,发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会饲养家禽、建造房屋、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
8、※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和自然环境、植物的驯化(原始农业)、动物的驯化(原始畜牧业)、日常用品的发明创造(原始手工业)等联系密切。
9、※原始农业、畜牧业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物质基础。
10、※从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再到阶级对立的产生,造成这个历史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注:带※符号的要求理解层次较高,要视学生水平而取舍。
学法指导:
1、运用历史地图学历史
辩清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读懂图示:遗址、地名、山脉、河流、湖泊、国界等图标
看图思考:
例1:读《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课文后,请在图中标示出我国境内3个著名的远古人类遗址名称。
2)你还知道我国境内的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也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3)结合课文,说一说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4)填空:
I.元谋人遗址位于()省()县,据今约()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人类。
II.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的龙骨山的山洞里,据今约()年。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III.山顶洞人据今约()年。山顶洞人已会()取火,用()针缝制衣服。
例2:读《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图中标示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名称。
2)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也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3)填空:
I.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省,据今约()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是我国()流域农耕的代表。
II.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省,据今约()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是我国()流域农耕的代表。
4)多项选择:下列现象中属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有的是()
A、定居B、会建造房屋C、饲养家禽D、制造陶器E、使用打制石器F、用耜耕地
例3:读《炎黄战蚩尤》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图中标示出炎帝、黄帝、蚩尤各部落名称。
2)相传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战中大败蚩尤。请在图中标示出此地名称
3)填空:传说继黄帝后,在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这一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部分,历史上叫做“()”。
4)请列举传说中黄帝及其部属的发明创造。
2、运用图片记忆、理解、想象历史
例1:根据课文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并对比课本P3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员像”、“现代人头像”三个图,说一说远古人类在外貌上有哪些变化?
2)请想象一下从猿到人在体态特征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并结合课本P1、P4彩图(P1 “远古人类生产生活”、P4“北京人社会时期的部分动物”、“北京人用火追逐动物”),说明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例2:根据课文P7-P9插图,回答问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的是()式房屋,原因(),半坡原始居民住的是()式房屋,原因()。
2)(呈现P7“河姆渡出土的骨耜(sì)”和P9“半坡出土的纺轮”图)问:图中工具名称各是什么?各是哪个遗址出土?请想象一下,这两种工具如何使用?
3)如果你是个考古学家,从插图可推测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并谈谈理由。例3:根据课本P14“禹”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说一说“鲤鱼跳龙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2)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给大家讲讲好吗?
3)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3、运用历史遗迹遗物(实物)、文献资料学历史
例1:考古发现山顶洞人遗址里有一枚骨针,长82厘米,火柴棍粗细,一头锋利而尖,一头有针眼,骨针光滑,以此可推知山顶洞人生产与生活哪些情况?(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例2
A.“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蝇。”——韩非子
B.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课文
C.“上古之世,人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sùi)取火,以化腥臊(sāo),而民说(yùe)之,使王(wàng)天下,号之燧人氏。”——韩非子
请问:
1)从A所述的险恶环境中,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2)从B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何意义?
3)从C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一个什么重大变化?哪种原始人时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例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请问:
1)“轩辕”指的是谁?(传说中的黄帝)
2)根据引文说出这位人物的贡献,课文还说了他哪些贡献?(发明指南针、打败蚩尤。课文:建造宫室、发明舟车、制作衣裳、教人挖井、造字、缫丝等。)
3)后人尊称他为什么?反映了后人什么心情?(“人文始祖”,反映后人对他的尊敬。)
4、运用比较法学历史
例: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异同。
比较项:年代、体质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形态、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等事实
结论(观点):早期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
请填表:
原始聚落 据今时间 生产工具 种植的农作物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5、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事实是客观真实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看法。对同一问题,因研究方法、手段不同,可发现不同事实,提出不同观点;对同一事实,也可能有不同观点。)
例:请判断下列陈述,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1)元谋人的化石是在云南省发现的。
2)元谋人生活在据今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远古人类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远古人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5)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这些灰烬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区。
6)北京人不但会用火,还会管理火。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蔬菜的国家。
8)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9)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
10)有些学者认为半坡居民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1)有人说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
12)炎帝、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13)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意义
1.让学生达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 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 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 万字。学生现在严重缺乏课外阅读,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落实,造成学生缺乏自主的整体的阅读。
2.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语文味是指学生能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韵味,而且能旁征博引论证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眼睛只盯着课本看时,思维便受到了限制。给学生更多的材料支撑,学生在表达观点时才会滔滔不绝,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再者,教师由教材作迁移,由点及面,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后阅读,既可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扩大视野。
3.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很多家庭缺乏读书的氛围,以及外在读书环境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极小,阅读面很窄。很多经典课外书目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接触过,有些只听过书名,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他想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名家名篇名著的片段或者节选,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才会逐步感兴趣。
二、四种路径,找准整合的结合点,使课内外融为一体
单元主题并不是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唯一参照,而是在重点照顾到单元主题时,还要根据选文的特点、内容、作者等,选择最具学习价值的主题,可以是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式方面的,还可以是作者主题,主人公主题等。“主题”有“学习的主要问题”之意思,与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教学重点”的概念相似。要确定合适的学习主题,教师自己需要先全面解读教材,确定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匹配的主题阅读名著节选,还要根据各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
1.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向同主题的名著名篇延伸
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既定的主题,单元中的课文都是根据本单元中主题的不同层面的意思来选材的。如在四(上)第二单元主题为童年的纯真,选择了《男生贾里》让学生体验童年的欢乐;第六单元主题为走进故乡,选择了《城南旧事》,让学生走进故乡的故事;五下第五单元主题为“与美德同行”,因此为学生选择了乐于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王子》;第八单元主题为“成长足迹”,因此选择了《中国兔子德国草》以及《我要做好孩子》这两本儿童文学著作,幽默风趣的写法、贴近学生现实的情节、活泼伶俐的主人公都深深吸引了成长中即将毕业的学子。
2.以课文为中心,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
小学课文多以叙事为主,多为赞美主人公的宝贵精神,其中主人公多为名人,名人的故事在一篇课文中显然是写不完、道不尽的。如《鲁迅与时间》这一课,讲到了鲁迅先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学生读完后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与全面。在这课中,主要讲了先生善于抓紧时间和挤出时间来读书和写作,因此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文中还讲到“时间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因此在这里还可以引入朱自清的《匆匆》强化学生时间匆匆而过的意识,此时,珍惜时间的观念就油然而生了。
3.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
语文课文中多选择一些名著节选,一是因为作品本身经典,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去阅读整本名著。如,五年级下《关羽刮骨疗毒》节选自《三国演义》,因此让学生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故事《赵子龙千里走单骑》,阅读完之后让学生通过四字词语来刻画自己所了解的三国中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学生积极性高涨。再比如《斯塔笛的藏书》节选自《爱的教育》,因此节选了《爱的教育》的其他几个故事,学生们对其中鲜明的人物个性,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感到很有兴趣。
4.以作者为基点,向作者的传记或其他作品扩展
教材中的课文的作者部分是名人,他们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或者有着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因此以作者为基点,向作者的传记或代表作来扩展。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是郑振铎,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其中有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作品《蝉和纺织娘》;再如《母鸡》《养花》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朴实,平易近人,为学生选择了老舍的《我们家的猫》,同样的朴实无华,却将猫的可爱和憨厚写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对老舍先生的文笔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教法
1.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上实、上活课内阅读课是前提
课堂上少一些面面俱到的提问,就多一些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少一些面面俱到的提问,就多一些学生读书、讨论的时间。如教学《科学奇才霍金》一文,我重点放在让学生思考霍金在不同阶段身体的情况、如何应对以及取得的科学成就上,除此之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结合拓展材料回答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佩服霍金的什么品质?这个品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有的说“乐观向上的精神”,有的说“幽默的人生态度”,有的说“关心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等,这些都给了学生充分的表达材料和表达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找准结合点是关键
如梁晓声的《母亲》一文,写作者向妈妈去要买书钱,看到妈妈工作的环境恶劣和艰苦,便给妈妈买了罐头,妈妈知道后又给作者钱买书的事情。我选择了老舍的《母亲》一文,让学生对比阅读,结合点就是母亲的共同点都是那么善良,都有辛苦自己为孩子买书的情节,两篇文章如此地息息相关:课内是课外的前奏,课外是课内的后续。
3.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扎实开展读书活动才能显露成效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都将最终目标指向增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切实去拓展读书的基础上。每学期,我除了给学生一本自编的与教材同步的课外阅读教材《小学生阅读导读手册》,让学生每天预习时将相对应的阅读篇目读完并且回答提出的1~2 个问题,每一本课外教材为14 万字左右,每次的寒假和暑假,还会列出3 本与下学期教材相关的名著,让学生完整地阅读和摘抄,真正做到了扎实阅读。
4.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实现读写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巩固读书效果
关键词:学前教育;三学六法;数学教育;幼儿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95-03传统的“三学六法”是我国幼师的课程主干。自从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后,六科教学法摇身变成“五大领域教育”, 其中数学教育活动只是科学这一领域中的第110页-124页仅十几页的内容。但无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还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内容和方法还是沿用了“六法”的主题。《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下面简称 《指导方案》)对传统的“六法”加以改进,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学会如何有效地组织、安排幼儿园教育活动,并通过见习、实习学会融会贯通、综合使用,这要比按五大领域教育分类更容易教学和被学生掌握运用。《指导方案》将“三学六法”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是“六法”之一。
如何用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这本教材,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一)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学思路
教材共分为九章。第一至三章为幼儿园数学教育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知识,包括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要求、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教具、学具等;第四至八章为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四大块:对应、分类与排序,数和运算,量与计量,空间与几何形体的具体教育内容、教育要求和教育教学处理;第九章为实施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另有3个附录,分别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评价、案例及评析和幼小衔接研究工具。
理论是行动的导向,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向,所以第一至三章的内容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第四至八章是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学生工作面临的是如何开展每一次的数学教育活动。而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四大块分布在大中小班各个年龄阶段,在各个年龄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些数学教育活动,是学生将来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的技能。而第九章和附录中的活动案例和活动评价则可以有选择地加入到第四至八章的教学中。
(二)剖析重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人教版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这本教材有很强的操作性,按照教材的主线我们很容易展开教学。但仍需我们明确重难点,将教材用活。
第一至三章,明确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特点,从而注重形象化的教学。明确幼儿园数学教育原则,能让学生明确幼儿园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发展,从而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并能正确对待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明确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能把握向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方向和准则,明确幼儿数学教育在幼儿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而不致因偏离了方向而影响对幼儿思维的培养,甚至导致幼儿从小就讨厌数学。明确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及这四个大块内容在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编排和要求,让学生能清晰地知道各年龄阶段数学学习的不同要求,让学生对胜任幼儿园数学教育任务充满信心。
幼儿园数学教育方法是本教材的重中之重,要将它贯穿在第四至八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第四至八章每一个教育活动都要合理选择教育方法。四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操作法、游戏法、演示讲解法、启发探索法都要结合具体的教育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启发探索法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本教材的一个难点,需通过多个案例学习来帮助理解。
第四至八章中每一个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设计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每一章我都要精心挑选案例来进行教育活动的研究和示范。如第四章:认识“1”和“许多”;第五章数“4”的认识、“比多少”、“比较3和4的大小”、数“6”的组成;第六章:“2”的加法;第七章长短、时钟的认识;第八章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的认识。我带领学生一起研究案例,看视频,并通过老师的示范教学和学生的模拟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能备课、会听课、可以上课
《指导方案》指出:“六法”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模拟工作过程相结合。事实上,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教学的要求,尤其单用讲解法根本无法让学生理解消化教学内容。我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做中学”,老师“做中教” ,从而培养学生备课、听课和上课的能力,实现学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幼儿园上岗的“零对接” 。
·教学教法·《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教材分析和教法探讨(一)案例教学
书中附录三有5个案例:案例1“食品小聚会”是一个分类教学的主题活动;案例2“数豌豆”是一个10以内数数的数学活动课;案例3“夹夹子”是一个认识左右的数学活动课;案例4体育用品商店是一个10以内加法运算的主题活动;案例5“超市购物”是一个学习10以内数的减法运算的主题活动。这5个案例都是详案,从活动目标到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的清晰,对于指导学生写教案有很大的帮助;活动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教案设计的理解;活动实录有助于对指导学生上课;而活动分析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上的是什么内容的课,怎样上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样上的效果如何,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我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除了这5个案例,我还会结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案例,如“1和许多”、“按数取物”等,写出详案和略案进行对比分析;并充分利用第四至八章中的简单案例进行补充,如“比较3和4的大小”、“比多少”、“2的加法”等。让学生从感知出发,通过多个案例的教学逐步加深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工作的认识。
(二)示范教学
案例教学毕竟还只是纸上谈兵,到底该如何上课,教学语言如何组织,老师的示范很重要,也就是老师模拟幼儿教师上幼儿数学课。在教学“1和许多”这个内容时,我准备了小盒子、小袋子和小石子若干颗,明确我的角色——幼儿老师,学生角色——小朋友,带领学生一起开展“1和许多”的教学。通过将一颗一颗……的小石子放入小盒子中教学“1颗1颗……的小石子可以组成许多的小石子”;又通过将盒子中的许多的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取出来教学“许多颗小石子可以分成1颗1颗……的小石子”。教学“按数取物”时,我准备了画有3个蘑菇点的小房子、3只小猪,一块标有数字“3”的纸片,还有3颗糖(用小石子代替)和糖纸(用红纸代替)(用于一一对应地用糖纸包糖),带着3个同学一路唱着歌去小猪家作客。示范中,师生角色扮演,共同参与,课堂“活”起来了。
(三)视频教学
示范教学和幼儿园的实际教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毕竟老师不是幼儿老师,学生也不是幼儿。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语言的儿童化,只有落实到幼儿的实际教育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随着网络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很多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视频。我选择其中的优秀课例作为教学资源。我曾下载了“1和许多” “认识长短”等视频,带领学生一起观看。观看过程中剖析每一个教学环节,并指导学生作听课记录,教学生听课和评课。通过多个案例视频的观看,学生从茫然不知怎么听课,逐渐学会听课,并有条理地作听课记录,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四)模拟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听和看,始终不如自己亲自实践。要完整地上一堂数学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组织学生模拟幼儿课堂情境进行模拟教学。首先将全班分成5-6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轮流做老师,同组其他成员扮演小朋友,用案例进行试讲演练。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试讲,而其他同学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是小朋友的角色配合老师的讲课;二是同行的角色,进行听课。最后组织学生现场评课。学生在模拟教学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在“1和许多”的模拟教学中,虽然教学内容不多,但学生在处理“一个一个……可合为许多”和“许多可分为一个一个……”时容易混乱;如“按数取物”时学生对练习点数、数字与数量匹配、按数取物这几个环节的处理不够清晰。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点评和再次示范,学生也需要再次模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动”起来了,胆量也大了,幼儿教师做得有模有样。
(五)实习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模拟课堂教学与真实的幼儿园课堂教学仍然有很大差别。学生实习回来后最大的感慨是:我认真备好了课,但课堂很难控制,小朋友不能认真听课,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是一个课堂教学组织的问题,因为小朋友完全不同于模拟教学时的同学,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我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认真备课、试讲。有了真实课堂教学的磨练,学生也就真正具备了一定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能力。
(六)讲解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讲解法在这门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一至三章的理论知识需要讲解,后面章节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同样需要讲解。将讲解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就能在把握课堂教学重点的同时,使课堂充满生机,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课本承接前8册“习惯篇”的内容,继续在课本开头安排了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这两方面的内容。
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有着长期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要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此外还要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让家长和我们达成共识,从而抓紧、抓实。第一单元主题:【园丁之歌】(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针对刚开学有一个教师节,所以本册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入了3篇课文。《师恩难忘》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浓浓的师生情;《陶校长的演讲》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体现的是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古诗《寻隐者不遇》语
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所见》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习作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安排不仅从认识上了解我们的老师、孩子,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也有利于在行动中落实这一主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2、《寻隐者不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见》要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习作1》重点要引导学生由课文激活学生的素材库,并作好习作点的指导,让学生写具体细腻。
第二单元主题:【自然的奥秘】(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围绕“探究自然的奥秘”选编了四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召唤少年儿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探索、发现,去从“绿色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去开启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痴迷于昆虫以至于被责骂的故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变色龙》中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生动地描写了变色龙这一珍稀动物的外形及捕食、变色的情景,告诉了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生物资源。《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去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练习是以积累歇后语和观察的名言为主。单元习作则是在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描写方法的基础上,仿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实现读书写作的结合。(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能尝试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
2、能在学文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模仿着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具体。领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单元有“故事集锦”之称,分别为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的三则寓言故事均由古籍改编而来,将成语还原成故事的形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推敲》讲述的是诗人贾岛对诗歌语言的考究,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故事,对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教材使用这个版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神话传说对真善美的追求,体会乡亲们对嫦娥思念的原因。《读书莫放“拦路虎”》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伊索寓言》选择了三则意蕴丰厚的寓言,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传神,发人深省。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我读书我快乐》给学生推荐的也是伊索寓言,其实,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几大寓言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克雷洛夫寓言,等等。《习作3》写“秋天的树叶”,重点训练如何观察,并将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练习3》共安排5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感悟、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语文与生活”是关于京剧《红灯记》的,除了让学生领会李玉和这段唱词的弦外之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也学学这个京剧的唱腔。“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诵读与积累的
是散文《幸福》。“写好钢笔字”继续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学写毛笔字”练习写虎字头和病字旁两种偏旁的写法。(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推敲》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感悟“推敲”的益处,养成“推敲”的习惯。
3、《嫦娥奔月》要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震撼。
4、《读书莫放“拦路虎”》侧重自读,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获得教益。导读《伊索寓言集》。
第四单元主题:【无私奉献】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第四组三篇课文分别讲述了三个人物:邓小平、高尔基、恩科西。用这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相关事件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主题。
《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根据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摘写而成。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不单讲了父子之间亲情,还将爱推而广之,使之更广博、宽泛——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
《艾滋病小斗士》这是一个电视中曾专门的报道过的真实事件。这篇课文所隐含的主题其实是很深远的,是世界性的。目前,世界人民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灾难,对于这场灾难,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恩科西的去世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感叹,再交待恩科西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最后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主题。《习作四》是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平时教学中有很多的缺憾之处,教师也可以写一写对学生的歉意,对教学的缺憾。
《练习四》中的语文与生活是关于错别字的练习,教师可以把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全部梳理出来,让学生订正。《诵读与积累》的内容可以放在教学《成语故事》后进行。《小小新闻发布会》应该在每天早晨引导学生进行,帮助学生扩充视野。(二)单元目标:
1、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学习运用联系课文内容及品语细节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对小平同志的怀念、敬仰和颂 扬之情,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体会高尔基父子之间亲情的爱,还有广博的人间真情,从中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洞悉为人处世之道;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3、单元练习: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上,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读背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口语交际《小小新闻发布会》鼓励学生勇敢地提问题,做到问题有对性,表达清楚,流利帮助学生扩充视野。
第五单元主题:【祖国各地】 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课文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另外还有一次习作和一个练习。
三篇精读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大自然山水的风景美,古代历史的艺术美,无一不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所以本组教学应着重通过阅读来使学生享受到美的陶冶,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观察方法,要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习作5安排的是一次看图想象文章,主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课文里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正确朗读、书写,理解在文中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来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黄山松树的特点,知道“奇”在哪里?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4、学习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去选取习作素材,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会和运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能够运用习得方法开展小练笔。
5、学习把自己的意思具体表达出来,锻炼说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诵读与欣赏,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语文素养。通过口语交际,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家园。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和了解写法。教学难点:学以致用。
第六单元主题:【百折不挠】 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主题关键词是“百折不挠”,围绕主题特点相机安排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等四篇课文,另有看图想象、写故事的一篇习作,还有一个练习。
《天火之迷》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研究和实验,揭开了雷暴的秘密,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讲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诺贝尔》则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习作6》是看图想象作文,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练习6》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 际和学写毛笔字这五项练习,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天火之谜》,尤其把“风筝实验”的经过讲具体、说生动。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感受“百折不挠”的单元主题。
3、学会有序观察看图,了解图意,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编写故事。
4、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健康意识。
第七单元主题:【走进名著】 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四篇课文都和名著有关。《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少年王冕》出自《儒林外史》,《黄鹤楼送别》脱胎于唐诗,《清平乐村居》乃是宋词。这是我们认识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扇窗户,在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习作七提供了四个习作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习作,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感兴趣的内容。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自主性、创新性,关键是引导学生表达时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练习七主要通过学生对朝代歌以及《水浒传》主题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与文化的兴趣。(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能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清平乐村居》,《少年王冕》的第五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来理解、感悟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5、以走进名著为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本单元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5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有几只灰雀?灰雀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3.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地说()地歌唱
二、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1.灰雀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6、小摄影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有礼貌)
7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
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藏”字17画,第六笔为“┖”。“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抄写。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五、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8*
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 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 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 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人物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事情中的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 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
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吴忠市东塔中心学校第三小学
【专题】:赤子情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古诗三首》《左公柳》《隐姓埋名三十年》是精读课文,《郑成功收复台湾》《海上英魂》是略读课文。这是一组表现中国历史上几位卓越的诗人、英雄、名家的爱国情怀的课文,有的是他们留下的不朽的作品,有的是他们留下的动人事迹。这些课文向人们述说着那难忘的昨天的故事。
《古诗三首》中,一首是唐代王昌龄的《出塞》,另两首是南宋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和陆游写的《示儿》,都表达了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
《左公柳》讲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的故事,表现出他满腔的爱国热忱。
《郑成功复台湾》讲述了坚持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我国宝岛台湾的事迹,讴歌了他的爱国精神。
《隐姓埋名三十年》记叙了我国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的事迹,赞美了她崇高的思想境界。
《海上英魂》讲述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军爱国将领邓世昌和士兵们把生死置之度外、顽强迎战的悲壮事迹,表现了英雄们舍身报国的伟大情怀。【教学目标】
1、认识28个字,会写31个字,掌握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 的奥妙。【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
【教学设计思路】
1要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束缚,不受篇章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要引导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2、“语文大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进行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很有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从一个动作到多个动作
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和目标有了发展和变化:过去技术动作的学习, 一节课多限于一个运动项目, 如今一节课可以进行多项内容组合;过去教学的唯一目的是教会学生动作, 如今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体育”;过去即将学习的“目标动作”是“终结者”, 如今从整体和发展着眼, 它有可能扮演着“中转者”的角色。
1. 纵向比较
在同一运动项目中, 要重视“核心技术动作”和“主要环节动作”的学习。如将篮球的“跳投”练成“绝招”后, 把从各种姿势的得球, 包括急停、后仰、转身和“干拔”、“飘移”等, 皆能向“跳投”所需的、准确的预备姿势进行过渡, 形成“必杀技”。这样, 就可以在前者“绝招”的带动下, 使“多样性”的衔接动作, 顺理成章地得到训练, 从而有效掌握以“跳投”为“公因式”的一类动作。
2. 横向比较
在不同运动项目中, 要发挥“经典动作”的超值作用。孩童时期, 用鞭子打陀螺的精华部分是“鞭打动作”。这一动作可以有效辅助从小学开始的技术教学, 如投掷轻物、投掷垒球, 一直到高中、大学阶段的练习也能利用这一“公因式”, 练习羽毛球的扣杀、网球发球和高压球、排球上手发球和扣球、篮球的单手肩上长传球、手球的射门以及肩上挥臂的投掷动作等, 只需将动作的时机、节奏, 用力的大小、顺序稍做调整即可, 实现“求同存异”。
二、从一例战术到多例战术
战术最重要的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攻守间相互制约。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战术配合的效果, 并应用到练习中。
1. 个人战术
学校体育课一般均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但课时有限, 使得学生只能知道和了解其中某一专项相关的技战术, 一般多为乒乓球。乒乓球的个人战术中, 包含发球抢攻、长短结合、左右结合等战术, 这些战术可看作是“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的战术“公因式”。抛开技术差别因素, 已具备乒乓球战术经验的学生, 再学习羽毛球和网球等相关战术时, 马上即可“求同存异”, 灵活运用。
2. 集体战术
集体项目战术讲究相互配合, 以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教学中应重视两人之间的配合, 如足球“二过一”、篮球“挡拆”、排球“传扣”。这些战术是多人配合的基础, 甚至在最高水平的顶级联赛中亦频繁可见。例如足球“二过一”战术, 可根据不同的场景, 演绎成斜传直插、直传斜插、撞墙式、回传反切、交叉掩护等。通过不断变化、反复操练, 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一例战术演变成一套战术, 就是技能的质变, 战术的升华。
三、从一个规则到多个规则
为了使竞赛平等、公正地进行, 竞技比赛都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竞技运动的规则可以适当修改。学生是自己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 可以冲破“标准化”的樊篱, 制订符合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的“新”规则, 如近年来, 中小学校园内软式网球、软式排球、低篮筐、小足球等应运而生。
这些对场地器材的“改造”, 是“硬件”的“求同存异”。同时, 可将项目特点作为“公因式”, 对规则“软件”进行修改。以篮球比赛为例, 结合师生课内外锻炼的经历, 当A队实力弱, 或A队胜少负多时, 可实行B队“让球”的规则, 如让分数、让人数、让篮板等。这种不拘形式, 轻结果重过程的“让分”比赛, 虽然是游戏性质, 但有效地提高了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四、从一门学科到多门学科
以推铅球为例, 从学校的高度来俯视体育, 从体育的高度来审视田径, 从田径的高度来关注铅球这一“公因式”时发现, 它几乎涵盖学校所有学科知识, 如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蹬、转、送、挺、推、拨”六字口诀, 言简意赅, 缓冲动作用语“失去重心”, 至今还是语文界津津乐道的语料;推铅球成绩的测量采用半径丈量法, 比赛名次的排定涉及数学筛选和排列知识;铅球由铅和铁混合制成, 密度与铅和铁都不同, 体积比铁球小, 便于抓握;通过滑步或旋转动作可以增加出手初速度, 提高投掷成绩, 其最佳出手角度是40°~42°, 而不是45°, 与物理学中抛物线的最佳角度稍有偏差;推铅球成绩受天气影响较小, 即便顺风情况下, 人们并没有观察到顺风对投掷成绩非常有利的一面, 只有正面空气阻力对铅球的飞行稍有影响, 而其他田径项目, 则受风速、风向、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等影响较大。
【关键词】 教改 英语教材 教学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25-01
自2008年新一套高中英语教材的全面推广,新一轮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股对新教材教法探索和实践的热浪也迅速波及开来。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很多举措的效果却往往事倍半功半。因此,有的老师就干脆“绕道而行”,重新用老办法解决新教材中的新问题,即用旧的教学方法去实践新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勉强过关,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于新教材及新课标的把握还有欠缺,没有及时摆脱旧教本对于老师的束缚,没有及时调整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置换,没有及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要用心体会新教材特点,因势利导
要想更好地推广新教材,首先就要吃透教材。2008年的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较之先前的内容而言 ,1. 知识面更广。包括电影·音乐·科技·历史·文学·体育·健康等多个话题,这就要求老师的涉猎面要更广。2. 词汇量增大,实用性更强。3. 结构更明晰,目的更明确。“听,说,读,写”的训练从Warming-up到Exercises贯穿到底。4. 知识的传授更灵活地穿插于任务的完成中,对师生教与学的综合能力要求都更强。总之,要想充分完成这些知识的传授靠个人独立操作是难以做到的。反之,如果我们能利用教材特点,因势利导,结合备课组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删减,灵活变动教学步骤和顺序,问题就会简化许多,既能统一进度又能集思广益,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完善,课堂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二、师生角色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中师生属于单向交流,即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知识渊博,对学生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则应听从老师的教导,行为规矩,单纯接受。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狭窄的,单一的,课堂气氛也多以沉闷为主。而新教材因为内容广,形式活,参与性强而必将淘汰旧的教学方法。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教师首先准确地自我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对称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目的、动机及个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拓展自己的角色范围,师生才能共同在处理和学习这套新教材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令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锦上添花。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现阶段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1. 参加网上在线英语学习新闻组、网上聊天室、电子布告栏等都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
2.下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更是一种普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信息更新快,而且容量大,信息传播更逼真有效。如讲述Charlie Chaplin 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播放这位电影大师的影片《摩登时代》中的一些片段。那个身穿肥大裤子,蓄着小胡子,手挥拐杖的小个子迈着鸭子步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在教授Olympic Games 一课时,我们可将奥运会的历史、赛况及中国历届奥运会的成绩做出简要介绍或给出参考图片及录像。那些独具特色的奥运建筑,那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足以让原本枯草无味的叙述说明变得饶有兴趣,这样,师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教与学,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推荐阅读: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205-29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11-03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分析09-27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06-0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07-08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09-17
教材教法培训记录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