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塑造美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来实施,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美育,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音乐美育功能。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落实美育教育渗透行为,发挥美育教育价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塑造美素质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塑造美素质教育论文 篇1:

关于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思考

[摘要]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设置在当今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该课程与高师的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美学的课程性质都有关系,它优化了学生的专业结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美育。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音乐美学课程

[作者简介]杨留兵(1973- ),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安徽芜湖 2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5年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高师音乐美学课程建设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5jqw032)

[

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理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效仿专业音乐学院的那套以“高、精、深”为追求目标的教育理念,已被新形势下的以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全、正、质”(“全”即全面发展,“正”即教学中的方法正、路子正,“质”即注重教学的质量、掌握课程内容的精华)所取代。曾有学者将高师的音乐教育定位为一种“以音乐审美为统领的,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①而这样的定位也得到现实情况的有力印证:如今高师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已成为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师音乐美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音乐审美一直是国内外音乐教育中关注的热点,近十年有关音乐审美方面研究的文章很多,这些文章结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强调了音乐审美对塑造全面人才的重要性,结合音乐教育对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进行了现代诠释,结合音乐审美具体阐发了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想。这些强调、诠释、阐发主要是结合音乐的审美特性来完成的。因为音乐与审美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世界,这一切和审美所追求的无功利的心灵的愉悦有着内在的契合。这样一来,重视音乐的审美特性也就成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置音乐美学课程的主要原因。

设置这一课程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21世纪初实行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指出音乐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使命,音乐教育通过美育的方式来实现它的“育人”目的。为此,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以改变过去那种把音乐教育视为促进道德教育的工具的传统观念。由于高师的音乐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母机”,为了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新变化,高师的音乐教育也应该做出观念上的转变,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那么,音乐美学课程的设置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从目前情况看,部分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和一些综合性大学的音乐院系已开设了音乐美学课程,但这门课程在高师的出现仅仅是近十来年的事,相对于视唱练耳、钢琴、西方音乐史等传统的基础课程,音乐美学还只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其课程性质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大学生甚至在大学教师中间,都有一种潜在的观念,认为音乐美学课程在高师音乐课程中是边缘化的课程,它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空谈,其重要性远不如视唱练耳、钢琴这些基础课程;只要技术性课程功底过硬,纯粹的理论性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由于这种潜在观念,音乐美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从课程设置上看,它是一门主干课;从重视程度上看,它不仅远没有其他基础课那样受青睐,也不如一些选修课受关注。因此,有必要从课程定位、课程价值等方面对音乐美学课程展开进一步思考。

二、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定位

“音乐美学”由德国诗人、音乐理论家舒巴特(C.F.Daniel.Schubart)于1784年首次提出。萧友梅根据德文将其翻译过来。1920年,萧友梅先后在《什么是音乐?什么是乐学?》与《乐学研究法》两文中提到“音乐美学”这一概念时,少数的国人已开始把“音乐美学”作为一门近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来探索。②除萧友梅外,王光祈、青主、缪天瑞、赵 等人的研究给这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③。1979年在广州召开的音乐理论工作会议上,“音乐美学”在国内真正被提升到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来加以研究,这也开始了中国音乐美学的自觉时代。随着这门学科在我国的逐渐完善,它已逐步成为专业音乐学院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音乐美学课程才被引进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中。这与高师的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美学的课程性质都有关系。

高师的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言,关键是能教学生唱歌、弹琴,至于教师自身的音乐美学素养,无法做具体的量化要求。而音乐美学课程,顾名思义,是音乐学与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课程。它“主要通过理论学习阐述重要的音乐美学观念及其演绎,寓历史于逻辑之中,从而揭示音乐的共同本质与普遍规律。音乐美学课的优势在于引导学生透过感性音乐现象进行理性思考”④,具体地说,它是以音乐为载体,来说明美的本质和特性、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创造与审美理想等美学理论问题,进而探讨如何通过音乐实现对人的美育。由于音乐美学课程独特的理论色彩,它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姗姗来迟,但也正由于其理论色彩,它也给高师的音乐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高师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还肩负着“树人”的重要使命。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完整的、热爱音乐、享受艺术的人,塑造这样的人,又必须要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音乐专业技能课的潜移默化来熏陶,还要通过音乐美学等音乐理论课程加以理性的提升。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是一个如席勒所说的“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审美的人”,而且,只有在成为“审美的人”之后,才能感受审美状态,进而从审美状态发展到道德状态,成为“道德的人”,成为“道德的人”,才能成为“理性的人”,因为道德是理性的产物,一个真正理性的人也是一个真正“道德”的人⑤。因此,按照席勒的观点,一个包含感性、审美和道德理性的完整的“人”,审美教育是必备环节。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育来育人,要真正培育完整的“人”,系统地了解音乐美学就显得异常重要。音乐美学课程正是一门系统地解释与音乐相关的美学问题的课程,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提高学生思考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审美状态、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树立学生的“道德

感”,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高师音乐专业招生时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较低,再加上以前的“重技轻艺”等旧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严重缺乏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人文知识严重缺乏的现象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培养理念。为了培养合格的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已是当前高师音乐专业的迫切任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母机”的高师音乐专业教育,音乐美学课程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转变以前的仅以“技”来衡量水平高低的音乐思维模式,而回到“技艺并行”的艺术教育新模式中来。这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下的空洞言论,还要以实际的举措、有效的方法来改变这一状况。设置音乐美学课程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一)音乐美学适应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要求

作为一门课程,“音乐美学”适应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要求。众所周知,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并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师音乐教育属于一种艺术教育。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将是未来美育的主要实施者,学习美学、了解美学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实施美育。音乐美学课程可以系统地讲解美学的有关原理,可以科学地分析音乐与美学的关系,可以从理论上了解音乐的魅力所在,可以增强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

同时,音乐美学课程适应了课程多元化的时代需求。高师的音乐教育目标要求音乐专业学生要具有专业技能、教育技能和文化素质相一致的基本能力,三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高师在开设音乐课程时,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不能单纯注重音乐的专业技能课,还应该开设音乐的教育技能课和音乐的理论文化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掌握音乐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音乐对人的“美育”作用,了解与音乐相关的一些美学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音乐水准。这既是在继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使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可肩负起它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二)音乐美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转变学生的音乐思维模式

我国原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长期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培养音乐的“精英”为首要目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从而模糊了高师音乐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随着21世纪国家对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素质全面、修养完善且有较高审美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迫切需求,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国内的一批知名的音乐教育家均对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更具时代性与科学性的建议,制定了以“音乐审美为统领”的新课程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而“音乐美学”正是一门培养学生如何用美的眼光去审视音乐的思辨性课程。该课程能用美学的方法来研究音乐的学科特性,使得音乐美学能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音乐艺术进行总的规律性研究。

就知识结构而言,音乐美学运用了美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中的美学问题,它通过理论思辨,对音乐本体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逻辑思辨和分析概括,并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形态分析学、现象学、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来分析与音乐相关的美学问题,这些都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角,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音乐专业技能知识结构拓展为专业技能、理论素养并存的知识结构。而且它有利于学生掌握较高的音乐理论,从而提升音乐理论层次。音乐理论层次的提升,使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胜任中小学教师这一工作。

就思维模式而言,音乐美学一方面从横向的理论分析角度去分析音乐美的存在与表现等本质问题,另一方面又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去寻求音乐审美本质的变化过程,这些都让学生知道在音乐专业技能之外,音乐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这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让学生的音乐思维更灵活,让学生的音乐视角更开阔,帮助他们认清专业音乐技能只是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事实,破除他们对专业音乐技能的盲目崇拜、对音乐理论的漠视和不屑。这种思维模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且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音乐产生的美学根源、社会根源与民族文化根源,为他们以后的音乐教学和音乐研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音乐美学课程满足了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需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师的音乐美学课程建设要紧紧地围绕“师范”这一特色来展开。“师范”性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不仅是具有高水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音乐人才,而且是懂得感受音乐美、传授音乐美的未来的教师。也就是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有别于专业音乐学院,它不是以培养歌唱家、演奏家和音乐大师为目标,而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这样,高师的音乐美学课程的设置就不能盲目地效仿专业音乐学院的设置模式,因为对于未来的音乐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再仅仅以某一技能、技巧、理论方面的“专”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能培养出懂得如何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全”为首要目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去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也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即它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而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能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启迪、激励、感染和净化他们。高师的音乐美学课程的开设,能从理论上讲清楚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以及音乐作品之所以产生美感的原因,理论上的条分缕析,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让他们能从整体上更透彻地理解音乐,为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传授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师音乐美学课程设置有其现实需求,且意义重大。该课程与高师的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美学的课程性质都有关系,满足了高师的“师范性”要求,优化了学生的专业结构,改变了学生对音乐专业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该课程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美育”,使学生有可能成为融感性、审美、道德理性于一体的完整的人。

[注释]

①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0.

②③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美学发展一瞥——从“音乐美学”的概念与定义谈起[J].音乐研究,2001(2):97,100.

④冯亚.高师音乐美学课程的定位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52.

⑤(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

作者:杨留兵

音乐塑造美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来实施,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美育,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音乐美育功能。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落实美育教育渗透行为,发挥美育教育价值。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育;审美教育;教学探讨

音乐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从中学到什么?是会唱歌,会演奏乐器,还是会懂得简单的乐理知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富有感染力,能陶冶情操,激发其潜能,塑造人的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音乐是人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课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受到大家的重视。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对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审美情操的培养,以及审美创造力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生活中的美,艺术作品的美有着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学生培养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将美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歌唱音乐、欣赏音乐、实践音乐,创造音乐来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美育呢?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歌曲演唱中感受美

音乐是美的化身,音乐的美无处不在。歌曲中节奏、旋律、和声、歌词的描绘都体现出和谐、生动之美。学习唱歌是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歌曲演唱中来感受音乐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具有一定美感的音乐作品来感受,来抒发。教师可以先从音乐作品的歌词入手,分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身临其境,反复置身于歌词描绘的画面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歌唱,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意境,尽情地感受音乐美。

例如,歌曲《忆江南》教学中,歌词内容是白居易的一首古诗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描写江南美丽风光的诗词来感受江南的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江南的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吹杨柳,小桥流水的醉人画面,并配上歌曲音乐描述:江南水乡,小河缓缓地流动着,风轻轻吹过,岸上的杨柳随风摇曳,水面上微微泛起波浪,河岸边的花儿灿烂开放,学生看得如痴如醉,再把歌曲插入美妙的景色中,引领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用连贯的气息,优美舒展的声音深情演唱歌曲《忆江南》,学生唱得轻松,学得愉快。江南音乐委婉细腻在二声部的合唱中更显生动,学生相互配合,声部间的碰撞真正领略到旋律、和声的美,优美动听的歌声把江南的细腻柔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

二、 乐曲欣赏中鉴赏美

音乐鉴赏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鉴定和欣赏,欣赏音乐除了听觉的享受之外,还可以通过创作背景的了解,去体验更多信息,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形成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通过音响所带来的音乐魅力是无限的,它能给人们带来各种感受,可以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受它的激情,在音乐力度的强弱对比中感受音乐色彩的冲撞力,音的高低变化,激起了人们内心感情的波澜,或轻声低吟,或气势磅礴,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激发着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音乐作品的特点,发挥音乐本身的魅力,去滋润学生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例如,歌曲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一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歌曲,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演唱的形式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这种叙事性的歌曲很适合帮助学生通过聆听,理解音乐内涵,激发情感。这首歌曲旋律悠扬动听,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处理,根据歌词内容用领唱以及多声部的合唱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小英雄的故事,学生在感受音乐旋律的同时,内心随着音乐情绪不断地起变化,忧伤、悲伤甚至愤怒的情绪激发着他们的内心情感,这首歌曲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教师教学中可以围绕着欣赏歌曲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欣赏感受音乐情绪的同时,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了解歌曲背景故事,在欣赏之余通过语言,通过表演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感受他不畏强暴的英勇,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引起学生对小英雄的思念,同时教育学生要好好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还肩负着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要让学生欣赏不同时期多种类,多风格的优秀作品,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还要能欣赏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唢呐曲《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等乐曲的聆听,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把人们带入这美丽的情境中去畅想、去遨游。中國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世界各地和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反映了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生活和自然风光。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学生鉴别和欣赏越来越广泛的中外民歌、名曲、经典歌剧、舞剧音乐,是对学生审美观的拓展和提高。又如,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歌曲调清新自然,带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是一首经典民歌,成为中国民歌的一种标志。同时,师生还学习认识了许多外国民歌,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悠扬的旋律,缠绵的歌声,律倾诉着离愁别绪,表达着对同学挚友的友谊与祝福。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欣赏大量的音乐作品,培养和提高了同学们鉴赏美的能力,他们不仅学会了用自己的耳朵来欣赏音乐,更学会了用自己的心灵来鉴别和感受音乐。

由此可见,音乐教学中对乐曲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聆听美好的音乐作品,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以及各种人声或乐器所发出的音色都能给他们带来音乐美的享受,使他们精神愉悦,感受作品的美的同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 器乐演奏中表现美

对音乐作品理解的表达方式除了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展现,还可以通过器乐演奏的方式来表现,它是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器乐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能力、技巧的训练虽然很重要,它是完成音乐的技术性基础,但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审美情感的培养。器乐演奏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再现与表现,作曲家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还只是音符,只有通过演奏者选用合适的乐器,并用娴熟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通过乐音展现使人们得以欣赏,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在此过程中,演奏者不是在用技巧弹奏作品,而是在演奏作品的同时,融入对作品的理解,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去表现音乐作品中的美,用心把自己认为最理想的声音演奏出来,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力度带来的是一种内在听觉与外在听觉相结合的审美活动。

例如,用古箏演奏周杰伦的这首具有中国风的《青花瓷》,既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在尊重作品艺术本源的前提下,用古筝演奏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在演奏中启发、引导学生投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结合古筝的音色特点,通过古筝技法的演奏来展现歌曲的意境美。除此之外音乐课堂上打击乐器的使用也很广泛,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配合演奏,以展示音乐魅力。又如,欣赏《鸭子拌嘴》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学习乐器演奏方法,指导学生选用大锣、大镲、小镲、木鱼等进行合作演奏,结合镲的音色特点,通过演奏表现鸭子活泼可爱的形态,大镲、小镲交替演奏生动地再现鸭子拌嘴的热闹场面,感受朋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学生通过运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形象和情绪,在合作过程中展现作品情境的同时,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体验了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音乐表现能力。

四、 音乐实践中创造美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各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大胆创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展现他们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四年级学戏曲的音乐教学中,通过现代京剧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充分地体会京剧的特色,懂得基本戏剧常识。

例如,在欣赏戏歌《唱脸谱》时感受了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在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之后,在开展的“班班有歌声”比赛活动中,学生们现场演唱这首《唱脸谱》,表演时同学们将自己对京剧的了解,对京剧服饰,道具,脸谱,唱腔的研究,进行创作表演,将歌曲中的拖腔演唱,声调抑扬顿挫的念白,手、眼、身、步动作的表演,道具的运用等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获得了好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又如,歌曲《中国功夫》教学中,每个乐句的最后长音处,让学生结合歌曲,运用动作和象声词来表现习武的场景,学生们伴随着节奏运用击掌、跺脚、出拳等动作,再加上“嗬哈”等象声词模仿武术动作的力度,边唱边做声势动作富有激情地展现了中国武术音乐的气魄,不仅创作出了歌曲的豪迈之情,还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武术的热爱。音乐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表现的平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通过活动愉悦了学生的心情,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美育的功能,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运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聆听、演奏、演唱和音乐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周雨嘉.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探析[J].当代音乐,2019(4).

[2]杨旭东.基于美育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22).

[3]俞婧.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9(4).

作者简介:

林景,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作者:林景

音乐塑造美素质教育论文 篇3:

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十五大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深入给学校艺术教育注入了活力。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同时也为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最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光明日报》文艺部和《人民教育》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座谈会,在京的部分艺术教育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教育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座谈会上,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就艺术教育问题作了专门讲话。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宋尽贤到会介绍了今年学校艺术教育的重点工作,如中小学音乐、美术和高中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中小学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工作。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沈卫星介绍了联合举办此次专家座谈会的情况以及召开座谈会的意义。

《人民教育》编辑部副总编辑翟福英在座谈会开始时,首先介绍了《人民教育》近几年来,在宣传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刊物在面向基础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她感谢到会的专家前来教育部,一同探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相信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能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也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杨瑞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突出地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确立了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艺术教育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三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央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是艺术教育形势大好最集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体现,为艺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定坚实的基础。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鹏同志在开幕式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李岚清副总理在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课程,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目前,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开课率,已从80年代的不足50%提高到8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开课率接近100%农村学校开课率约70%左右。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填补了建国以来我国高中不开艺术课的空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培训师资,中小学校艺术师资奇缺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教师素质有所提高。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蓬勃兴起,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广,都是以往所不及的。

曹理:我们最近对北京市部分区县的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834名学生进行了音乐问卷调查,从调研中发现音乐师范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有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与精神面貌不适应;教学内容及教法不适应;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不适应。许多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出教育口。有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教师的职责认识不足,组织教学能力弱,教法单调,教学缺少吸引力,不能很快适应教学需要。目前部分音乐师范院校存在教学分解过细、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差等问题,例如,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分科设课;和声教学与键盘类乐器等伴奏配置、合唱编配、小型乐队乐曲编配教学脱节;缺少中小学音乐课内器乐与课外乐队、教学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一些前沿课程如当代音乐,电脑及电化教具在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只有少数学校能够开设;音乐教育理论与教法课程与国外相比亦有较大差距。

张援:我认为学校艺术教育落后在科研上,相对于其它学科显得薄弱和落后,差距反映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科基本建设的薄弱,目前虽有了对古今中外艺术教育史料的初步整理,但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其次是学科基本理论仍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很少有可与其它学科相匹配的力作。另外,对艺术教育实践缺乏研究,捕捉国内外相关的热点问题不准确或理解不到位等,但根本差距是队伍的基本素质。

周荫昌: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不仅课时少,教学内容又严重不足,仅有的一点教学内容里能够切入音乐艺术、切入素质教育本质的东西少得可怜。此外为了“窗口效应”或达到某些教育以外的功利目的,让学校去做一些违背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规律的事情也普遍存在。

王安国:在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师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艺术专业的师范院校如何为基础教育服务尤为重要。我们培养的学生还不适应要求,特别是在“一基础三专长”(一基础就是教唱歌和识谱;三专长即组织并指导合唱队能力,组织并指导民乐队和小型吹管乐队或混合乐队的能力,能上好高中艺术欣赏课的能力)问题较突出。现在“严进宽出“现象仍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较低,不少学生刚走向社会就想回校进修。

尹少淳,美术教育的要素主要是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我国美术教师主要是通过师范院校培养的,从数量上看,大中城市己基本趋于饱和,农村师资的培养是主要问题。从质量上看,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学生缺乏起码的美术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我国的教科书发展很快,但缺少实践反馈的信息,以促其及时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适合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和符合美术的学科特征。要通过各种方式使社会、学校和家庭进一步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与设备。

姚思源: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由于基层学校对音乐教师的急需,把师范性看得过于简单,在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表面看来是改革和联系实际,但实际是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拿即兴伴奏来讲,基本练习都没有,规范练习也没有,一年級开始就即兴伴奏,导致实用主义的倾向。二是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认识很差,总是千方百计地摆脱师范教育的目标,这种倾向不可低估。总之,没有真正的艺术,没有学术,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因此,必须解决好这两种倾向性问题。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能塑造人的心灵,它的作用是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

柳斌: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是无处不在的,但美育并非无处不在。尤其在应试教育思潮影响很广、危害甚烈的情况下,对美育是重视不够的。从主观上明确地反对进行美育,这样的人是不多的。但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导向,或者说是升学竞争机制的导向,常常把美育挤掉,使美育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音乐、美术课时常被挤掉,尤其是毕业年级。要解决美无处不在,但美育并非无处不在的问题,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加强领导,创设一个开展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大环境。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的校长、教师、家长并不是都重视、都了解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的缺失是教育工作结构性的缺失。它的功能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当然,美育除了它自身的重要性以外,还对其它各育起促进作用,比如可以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教育总要有力量,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有感化人的力量。如果只有知识的传递,而没有感情的激励,这种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美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的过程。尤其情感过程应该看作是美育的特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的特点。现在很多教育苍白无力,只是起到了一个知识传递的作用,没有起到教人做人、升华其精神境界的作用。

三、没有美育的教育是枯燥乏味的教育。这一点很容易忽视。有人会问。教育还要有什么味啊。教育本来就是艰苦的事情。很多人喊出的口号是:学生苦读,家长苦帮,干部苦干,教师苦教。这样一种观念我们是不敢苟同的。提倡刻苦精神是需要的,但刻苦精神与一个枯燥乏味的、苦涩的教育过程是毫不相干的。把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苦、苦、苦,苦海无边、苦不堪言的过程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好效果?北京一师附小、上海一师附小搞愉快教育,我去看了。我赞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愉快的过程,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这与刻苦精神不是对立的。学习是愉快的,只有愉快,他才能去刻苦。如果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他怎么能产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呢。而要使教育过程、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起来,美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我们提倡把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要重视美育,就要重视音乐课、美术课。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时间在课堂上,把课程作为开展艺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这两门课开好。当然仅仅是把音乐课、美术课开好还是不够的。要重视美育,还要重视其它课程中美育的因素,还要重视语文课、史地课、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体育课以及劳技课中的美育因素。美是无处不在的,各门学科都有美育的因素,而且只有重视其中的美育因素,才能把这门课教好。像数学中,函数图像的对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中的空间想像都是美的;制图学中的各种图案都是美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很多现象是美的。体育更是这样,强调形体美。各门学科中着育的因素是很丰富的。但是我们很多人视而不见,很多地方有美,但没有美育。要真正重视美育,除了开好音乐课、美术课之外,还要重视其它各门学科中的美育因素。

兰宏生: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特有的功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育目的。学生对老师、对父母、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培养,美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市有位小学教师,改革音乐教学,主旨是以情激情,教育学生以情对待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育对学生思想品德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智力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美育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变得文明和高雅,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方: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尤为重要。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在有声有色的现实生活中,不管你主动还是被动,都无法拒绝客观艺术现象对你的影响。艺术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伟大的力量,但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显现出教育效果。北京青龙桥小学一位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有多动症,没有一个动作能保持3秒钟的。老师讲课,她在下面做小动作,连心理医生也没找到解决的方法。孩子二年级开始学古筝,她被美妙的古筝音乐给迷件了。放学回家居然能安生在古筝前练琴。起初是20分钟,慢慢地半个小时,半年后竟然能坐1-2小时,神情专注。她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不仅克服了多动症,而且学习成绩有很大提高,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学生。艺术教育的魅力,不仅仅帮助学生分辨艺术的高低、美丑,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塑造美的心灵。上海少管所善于用艺术对少年犯进行心灵上的教育,他们成立了回春艺术团,有舞蹈队、军乐队、合唱团等。他们表演的舞蹈《悔恨》,用自创的舞蹈语言,描述他们对犯罪的悔恨,扣人心弦。几年以后,上海少管所出现了一个奇迹,凡参加过回春艺术团的少年犯期满出所后,上百人中竟然没有一个“二进宮”的。

靳尚谊:美渗透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除了表演、声音以外,你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就如这个屋子,它的室内装饰,在座的服饰,全在美术范围内,都反映审美意识。美术的作用尽管没有音乐,特别是电影那么强烈明显地对人的情感产生刺激作用,但它是经常性的、无时无刻不在给你视觉上的一种感觉。现在我们在视觉艺术上比较落后,水平比较差,但大家却感觉不到。因此,我们要呼吁人们对美术的重视。不能小看美术,它会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学校的美术教育要通过绘画、手工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小学美术与中学的美术、普通大學的美术欣赏,要求不一样,怎样对不同层次、不同文化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提高审美修养,提高美术素质。不是教给学生一点画画的技术,不是让他们模仿某一种风格,而是通过一些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激发他们的兴趣。塑造他们美的意识。

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周荫昌: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良好而充分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入学得并逐渐掌握音乐艺术——人类重要的文化精华。音乐不仅仅是一些专业性的知识、技巧,音乐就是生活,就是历史,是人类创造世界、完善自我的灿烂成果和辉煌历程。音乐教育是培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建设充实的内心世界的利器。它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入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入的大脑两半球以及眼、耳、手、肢体和全部心身的协调发展,养成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良好习惯。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真正的艺术教育。这是指在开展艺术教育时,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遵循其自身特点与规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教育,必须以育人、塑造人的灵魂为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在本质上不应是以讲述为主的教学,也不应是理论化的教学,而应带领学生参与和投入到音乐艺术中去,接受艺术的感染、熏陶,在情感上、精神上获得实际体验和滋养的教学。单纯的、不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会把活牛牛的音乐教育扭到应试教育的方向上去。

曹理: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看,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从音乐审美态度看,喜欢和非常喜欢音乐的中小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82%,认为人一生离不开音乐的学生从8岁-18岁分别占43%-100%;从音乐审美动机看,多数中小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目的,依次为:提高自身素质、情感需要、消遣娱乐;从学生业余生活看,如果有2小时空闲时间最愿意用于听音乐与看电视。电影的人数持平,均在50%以上,其次才是阅读课外读物;从学生喜欢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看,喜欢安静地听音乐的占68.6%喜欢唱歌的占56.5%喜欢参与性的音乐教学的占54.1%上述3种被认为是最佳的方式;从学习音乐的途径看,第一是学校音乐课;从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音乐教师特征看,教学方法灵活,幽默诙谐、唱得好、知识渊博、耐心平易近人的最受学生欢迎,而脾气不好。没耐心、讽刺打击人、教法少,讲课死板、知识面窄的最不受学生欢迎。

吴斌:素质教育的提出,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各地中小学普遍开始重视艺术课程及艺术活动现象可以说明,艺术教育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但许多同志包括学校的领导下部对音乐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认识。前些日子,湖北一所县级中学的一位音乐教师打电话来,提出了对当前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几点困惑。她说:“我们现在增加了大量的艺术活动,学校让所有学生都参加。我们也更忙了。我似乎觉得抓素质教育就是搞艺术活动了。可家长们却提出,学校能否再抓一下文明礼貌教育。我们这里由于重视了艺术活动,相关的艺术用品如电子琴、画板等很是畅销,好像是促销活动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偏颇了。”这段话恐怕在第一线工作的许多老师都会有同感。当前一些学校的做法从主观上来讲是应该给以肯定的。但仅从开展音乐活动就以为进行了有效的音乐教育了,或者说,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音乐,是否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误解呢?由于理论上的准备不足,也带来了音乐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某种不正确的做法。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最重要的应是音乐教育自身对人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如:审美能力与情操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反对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充分揭示作品的表现力;阐述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段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发展学生对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的感受能力及对乐谱的理解、掌握能力,音乐发展的脉络等。

杨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柳斌同志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概括,我认为它至少包括3个方面内容: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地说,学校艺术教育不仅要面向城市学生,也要面向农村学生;不仅要面向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也要面向没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不仅要面向喜爱艺术的学生,也要面向不喜爱艺术的学生。第二,学校艺术教育着重培养的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今后一牛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的、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如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像力。创造力等,而非从事艺术专业所必需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第三,学校艺术教育应遵循审美教育的特有规律进行,在群体的和共性化的教育中,按照审美教育所特有的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这3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对艺术教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姚思源:美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现在的争论和过去的一样。如革命时期讲的美育和德育是亲姐妹,叶圣陶讲是大圈圈和小圈圖的关系。德育是大圈圈,美育是小圈圈,美育包含在德育之中。有两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倾向:一是什么是美,这是美学课题,而不是美育。对“美育”的涵盖过于宽大,阐述比较多的是“美育”外延的那些东西。二是对美育本质属性研究得少,深入得不够。夸大了它的智力作用的一面。社会上幼儿园办什么(小提琴、手风琴)都是打着开发智力这一旗帜号,这是误导。音乐有没有开发智力的功能,当然有!但是,它不是主要的功能。

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举措与建议

柳斌;重视美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教育思想。忽视美育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对付高考,智育被放在第一位,其它各育被挤到次要地位。应试第一,考分至上,这种甩想观念对美育冲击很大。要直正重视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

二,要改變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标准。老是用考上多少大学生、高考升学率高低去评价一所学校,就必然会把方向引偏。改变评价标准不是下一纸公文可以解决的,需要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整个社会正确评价学校质量。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校长治校的效果。

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教师队伍中艺术教育师资的建设,要培养数量足够的音乐、美术教师。要重视全体教师艺术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要让所有的教师具有比较高的艺术素质,使他们有能力去开发各门学科的美育内涵。许多好教师讲课十分吸引人,听他们讲课津津有味,是一种艺术享受。各科教师都要有这种本领,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杨力:对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法规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工作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主要任务。

一、确立教学工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迫切要求。艺术课教学与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及比赛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并相互补充。当前,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尚没有普及,教学质量普遍低下并缺少应有重视的情况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教学工作理应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核心而予以加强。学校艺术课教学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小学校必须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必修课和活动课;二是努力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教育部体卫艺司将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使之得到切实加强。

二.抓好艺术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是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抓好中、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端正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数量足够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另一方面是抓好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

三.加强艺术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是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制度保证。通过法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使艺术教育管理逐步纳入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

四.充分發挥科学研究的先导作用,是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必然条件。随着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我们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如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性质、内容、形式及其规律等。因此,切实改变科研滞后的状况,充分发挥其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先导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加强。

侯令: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美术教育的水平。如举办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培训班针对不同对象可以举办为了转变教育行政领导观念的、协助教研部门提高教学质量的,或者是为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培训内容要系统、科学。不可随意性太强。

举办各种层次的研讨活动。如,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教育,在教学上应当有什么变化;艺术教育中的技能、技巧问题。

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观念上的巨大变化。观念变了,教学大纲、教材、资源配置都应当变,否则就不会实现完全的转变。因此,希望尽快地颁布新的教学大纲,编写新的教材。第一线教师希望加强幻灯片、磁带。录像带、教学挂图的编辑出版工作。应当把这些工作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应当抓紧来做。

曹理,我对改进音乐师范教育有几点建议:1.转变观念,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出发,调整教学目标。2.逐步改革完善音乐师范教育的教学体系,全面正确地领会教育部高、中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加强教育类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联系,针对中小学教学实际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增设或试开一些新课程。另外根据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3.建立、健全音乐师范教育的教学基地。

王安国:加强艺术教育科学性的问题非常重要。有两个命题非常好。一个是加强民族艺术的地位问题;另一个命题是改变重“技”轻“基”的问题。重“技”轻“基”是不对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唱得好,也要说得好,应该提倡的是在既要唱得好,也要说得好的基础上来表达艺术与文化相结合,这样才是科学的。但是,如果批判重“技”轻“基”,而不要“艺术”,那就没有载体了。学生用什么来感受美呢?所以在研究一种倾向时要注意另一种倾向。

张援:提高学校艺术教育学科整体水平需要“整合性”和“开放性”。“整合性”——呼唤系统工程。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需要系统工程的规模效应,需要整体的建设。这种建设,需要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紧密配合、协作。“开放性”——立足高的起点。首先,要借鉴世界各国艺术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全部文化遗产;其次,应全面吸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应该关注高科技成果的发展和应用;再次,要积极引进,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人才关注或直接投入到艺术教育科研中来,并虚心向他们学习,提高艺术教育队伍整体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

周荫昌:要真正重视艺术教育起码包括三点。第一,不光在口头上,而且要在思想上、认识上、实践上、教育教学工作的部署安排上,真正重视艺术教育,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学(考)起来不要”。第二,不光在表面上,而且要从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未来的重要影响的大视野上,深刻理解并切切实实地重视艺术教育。第三,不是一时一阵、时冷时热,而是“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最后,《人民教育》副总编辑翟福英作总结:今天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围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反映了专家们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使大家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里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这对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是大有益处的。《人民教育》作为教育部的机关刊物,要大力配合教育部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为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努力。我们殷切期望,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落到实处,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陈晓光 程淑华

上一篇:美术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交流材料(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