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建议: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道德讲堂思想道德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摘 要:当前“0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存在年级差异、性别差异、言行不一致等问题,其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相悖。造成这部分大学生道德认同危机的因素并不单一,其中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的重要外因,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在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培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表现,学生自身的性格与作风等是道德认同水平的内动力。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同,可采取加强社会环境整治力度、完善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家校联系、鼓励学生自身教育四个培育路径来实现目标。
关键词:“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基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课题研究人员对青年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理想信念、品德观念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认同现状展开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规范行为举止、完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
道德认同是指道德观念和个人认同的统合程度。Hardy指出,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道德认同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自我重要性,成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1]。为切实了解当前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与数据,本研究在吉林市高校大学生中随机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3份。剔除无效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同现状总体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其价值观、是非观基本符合当前社会大环境的主流趋势,基本符合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绝大多数能够体现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素质,少数人出现了道德认同模糊甚至偏差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仍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
(一)“00后”大学生在道德认同方面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常有发生
调查中,9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道德素养与道德观较好,但只有82%的学生认为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公民的基本要求,两者数据存在一定矛盾。社会公德、学术道德、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调研均显示,一些学生存在道德认同危机甚至背离道德的行为。93%的学生认为尊老爱幼是良好品德,但在“愿不愿意定期帮扶残障儿童”问题上,肯定回答的比例仅为41%;在“遇到老人在街上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上,5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21%的学生选择“必须扶”;在“学术诚信是否很重要”问题上,86%的学生选择“学术诚信至关重要”,34%的学生认为“作业抄袭或考试作弊不必严肃处罚”,17%的学生赞同“天下文章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否应该继承发扬”问题上,1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应该摒弃”;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你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你认为校内公共场所吸烟是否合理”等问题方面。
(二)“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呈年级性差异
统计发现,“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与年级有着明显的关系。在对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的问卷进行综合比较后发现,大一与大四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相对大一学生情况稍好,而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其整体水平较大一与大四学生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日常行为表现、道德理论认可度和优秀传统道德了解程度等方面。对专科三个年级的学生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样发现其年级性差异。大一和大三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对最高。本科学生的普遍道德认同水平比专科稍高,但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三)“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呈现性别差异
除年级性差异之外,调查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与性别有一定关系。调查对象中,女生普遍的道德认同水平高于男生,且女生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与现象反响比男生明显。在对常见现象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系列问答中,女生的辨别能力明显高于男生。当前学生教育并未在男女方面有所差异,除个别学生的课外教育或家庭原因以外,男女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长和内容方面基本相同,因此,其道德认同水平呈性别差异这一现状值得重视。
(四)“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与家庭环境相关
通过问卷调查和典型学生的个体访谈发现,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对其道德认同水平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其道德认同水平会高一点,父母均受过较高教育的学生相对父母只有一方受教育的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稍高。另外,由隔辈家长或其他亲属抚养及照顾长大的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比由父母一直照顾教育成长的学生稍差。同样,家庭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态度也对学生的道德认同有所影响。“狂风骤雨”式处理问题的家庭环境相对“春风化雨”式处理问题的家庭环境成长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行为表现也会易冲动,在公民道德、家庭道德、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认同程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出现危机的原因
基于大学生道德认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结合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的个体访谈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道德认同出现危机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
(一)社会大环境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重要外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的迅速普及,西方思想涌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其道德体系未完全建立,对西方思潮易不加辨别地“照单全收”,而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小圈子文化和盲目崇拜心理与错误风尚更加导致学生“一面倒”地“崇洋媚外”。另外,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促进消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人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弊端。虽然当前国家各个层面对多媒体管理的强度逐渐加大,但由于多媒体平台广泛、信息传播人员追踪难度较大等客观因素,网络信息规范管理尚无法实现面面俱到,很多虚假、低俗以及负能量的内容极易通过网络传播。由于学生的接受和模仿能力较强,不良信息迅速在“00后”大学生中传播,导致学生的道德认同产生大面积偏差。
(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关键因素
对刚刚从高中争分夺秒的学习环境中走出来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入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与管理体系对懵懂的大学生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初入校园的适应阶段会接触及吸收不同的道德情况,其中包括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校园文化适应等方面[2]。校园中的人、物、景都能对新生的校园适应产生影响。在调查问卷与个体访谈中发现,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相关课程的课时安排主要集中在大一期间,且课程内容主要是政策普及与宣讲,道德教育内容并未形成体系,而道德教育并非短期教育,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并未起到长远的积极作用。另外,学校主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期在第一课堂教育中时时刻刻渗透思政教育,但由于专业课程教师教学内容紧密、对学生授课时间有限,在思政方面的教育作用往往不尽如人意。学校主要通过阶段性、主题鲜明但单一的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开展道德教育,其道德教育内容未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同时对已发现的道德偏差行为仅仅依靠辅导员进行纠正,未形成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道德教育的局面,使大学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家庭环境影响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重要抓手
当前高校在开展德育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校园里的课堂、教师以及学生管理相关奖惩文件实施上,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从而出现“一学期紧密的德育教育+一假期家庭生活=零”的不良循环。父母对学生的过度惩罚或不适当纵容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同[3]。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家长对大学教育不了解、不关心,对学生的要求更多是“学习最重要”“别管闲事”等,这与高校教育的内容和宗旨背道而驰。而在学生希望与家长沟通学校教育相关事宜的时候,家长常出现不关心学校教育或者联系不上的情况。同时父母在处理人际关系与各种琐事的时候,过于社会化功利化,长此以往,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形成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习惯。另外,绝大多数家长缺少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将个人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容易理解错误或偏差,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四)个体因素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内因
当前“00后”大学生自小学开始就不断接受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但由于学生个人的经历、见识与思维变化,容易出现道德认同模糊与偏差的情况。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不成熟、辨别是非优劣能力不足,道德偏差可能演变成品德败坏及其他恶劣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的学生会选择日常翻阅古典书籍、观看道德讲堂的栏目,多数同学认为自身道德品行良好,无须继续接受德育教育,这是认知不足、不清的明显体现。
三、“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培育路径探究
青年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使命与重要责任,高校应通过对其道德认同现状的分析,探索进行道德认同培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同度,明确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的主体责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完善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力度
基于当前社会大环境与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的基本形势,在青年大学生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极易被动摇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应给予良好的环境保障和制度支持。全国上下应大力宣传、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营造社会公德良好氛围,使全体公民时刻谨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当前社会所需的重要品德。同时,各级各类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不符合《纲要》规定的情况给予规范、管理甚至处罚,对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加强管制,以宣传正能量和处罚不良行为双管齐下,坚决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4]。另外,在积极宣传道德的同时,社会也要大力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和榜样,以普通公民触手可及的优秀榜样带动影响全体公民共同效仿,在公共场所进行优秀典型宣传和展示,对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及人员进行公开通报,使每一位公民时刻绷紧遵守道德这根弦,实现社会环境治理与改善。
(二)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管理模式,深入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融合
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大力监督教师上课质量的同时,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德育情况调研,及时了解学生所需和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师生的共同诉求,以增强德育实效为出发点,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三级教育教学中安排多课时、高质量的德育内容,在大学专科三年、本科四年课时中合理安排长效、体系式德育教育,确保学生在大学期间德育教育不断档[5]。另外,学校应启动全员德育管理模式,改变辅导员一站式管理的局面,让所有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学校职能部门针对各自负责的内容面向学生开展相关政策普及及服务,第一课堂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辅导员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問题,对道德认同偏差的学生进行点对点帮扶与管理,从而形成道德教育的闭环,确保德育教育无死角。
(三)促进家校联系与沟通,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统一
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德育的良好态势下,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无缝联系。家校融合既能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又能从另一维度了解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情况。家庭教育要常抓不懈,与学校教育高度统一。学校可以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家长建立长久联系,将学校道德教育的各项内容传达给家长,并对学生提出的家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家长将学生假期的表现以及日常通过电话沟通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学校,家校有效联系沟通,共同促进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培育效果。与家庭联系的任务不能仅仅通过辅导员实现,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带学生人数较多,客观情况导致无法实现与每一个家庭的定期有效联系与沟通。学校要根据各学院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与家长的点对点帮扶机制,改变一个辅导员对接几百个家庭的情况,使一个教师对接三五个学生成为合理搭配,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统一。
(四)培塑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认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自觉建立道德标准,时刻对标对照检查,对道德缺失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青年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定期进行道德行为自省、自查,通过学校的各项评奖评优督促自己,积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通过学校定期举办的道德报告会、榜样宣传栏等方式,以社会、学校的主流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平台等有利的学习条件,广泛阅读有益书籍、观看公益栏目、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自学活动,以高标准、高要求武装自身;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与互相促进,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四、结语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以科学、细致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道德认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在典型学生与高校教师间开展的个体访谈结果,能够掌握到“00后”大学生道德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基于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影响学生道德认同的多维因素着手,在社会大环境、学校体系式教育、家庭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自身内动力等方面,综合探索“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培育的可行路径,对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实现“三全育人”、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校工作人员在大学生的思政道德教育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Hardy,S.A.. Identity,Reasoning,and Emotion: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ree Sources of Moral Motivation[J].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6,30(03):205-213.
[2] 董开莎,温勤能,蒋满秀,等.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与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39(04):70-76.
[3] 林高财,武亚珍. 高校艺术类共青团员学生的道德認同研究[J]. 艺术教育,2018(06):134-136.
[4] 王丽茹. 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双向关系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5] 武咪咪. “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培育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荐稿人:陈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王琪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 要】深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建议: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思想道德 问题 成因 对策
在强调人才竞争、人才强国的21世纪,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十分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是振兴中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但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健康成长成才,更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的职责。全面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深入研究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在日益重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环境的今天,大多数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自觉将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视为自己肩负的责任;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家政治,有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和赤子情怀;有鲜明的是非观念,是社会正能量的弘扬者和主要传播力量。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是令人满意的。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利益化
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外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有的大学生由于受不良思想和言论的影响,信奉个人主义我行我素;有的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有的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财富;有的将投机取巧视为个人成功的手段,等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由一元向多元转变,价值观功利化、利益化明显。
(二)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待、评判社会的一切,认为当今社会假恶丑多于真善美,有的甚至觉得无私、高尚、诚信已经不属于现在的时代,在思想道德认识和价值取向上存在较大的偏差。
(三)社会公德实践能力较差
相当一部分的青年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社会公德的实践能力比较差。表现在日常生活、日常行为中,有的不讲公共秩序,随意插队;有的不讲公共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的不讲文明礼貌,不尊敬老师和父母长辈;有的口出粗言,视说脏话、下流话为时尚,以损坏公物为乐趣,等等。
(四)缺乏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精神
由于从小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坎坷磨难,有些青年大学生对学习没动力无兴趣,遇到一些困难就退缩,将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求时尚上面;有的在生活中遭遇一些挫折打击就一蹶不振、垂头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勇气。
(五)诚信与感恩意识不强
有的青年大学生信奉“老实人吃亏”,做人做事喜欢投机取巧、耍小聪明,以诚待人则被认为“天真傻冒”;有的对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的关爱与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只顾索取不懂回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勇于担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日渐缺失。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伴随改革开放的各种思潮的涌入,国外的一些不良思想对大学生带来影响和腐蚀。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向市场化推进,一些商人的不良竞争、一些官员的腐败等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造成冲击。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有的大学生盲目崇洋,认为“国外什么都比国内好”;有的唯利是图,觉得“有钱就有一切”,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呵护溺爱,成长环境优越,生活顺风顺水,缺少逆境的磨炼,致使有些孩子不能吃苦,只会享受与索取,不懂感恩与回报,从而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校推行的是应试教育,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因而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多数高校尽管将“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目标,但在实际中,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教育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多数高校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仍然存在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注重说教、轻视管理,注重形式、轻视内容的弊端,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的道德素质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削弱了学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网络环境的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来自网络,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那些不良信息会给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带来冲击和误导,致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与偏离。
三、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建议
作为以培养社会建设人才为使命的高校,其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因此,高校应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为己任,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形势报告、政策讲座等,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学生头脑、扎根学生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将优秀的理论成果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环境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青年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首先,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在校园中要旗帜鲜明地倡导正确思想、主流文化和价值导向,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他们的道德素质进行培植和塑造。其次,在各学科教学中、在各种课堂上应努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平时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要注重将品德教育融入其中,使德育工作体现在课堂内外,让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同时,要充分重视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直接而巨大的影响。高校应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品德高尚的教师风范,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青年大学生言行举止、道德养成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特色鲜明、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如阳光雨露,陶冶着青年学生的情操;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可以说,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和感染是潜在而持久的。因此,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水平的提高。例如,开辟道德讲堂,请名师学者为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孝道、诚信的教育;经常性地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讲座报告和以宣传道德、弘扬美德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板报比赛;利用各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爱国教育基地、到美丽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农村中开展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文艺、体育、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标兵等评选活动,发现典型,树立榜样,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争先创优、不断向前。
(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自觉地将其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科技宣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学校,深入社区,深入社会,让他们在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实现个人的价值,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不断修炼和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仕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34)
[2]戚艳萍,吕素霞.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3]熊荣伍.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0(13)
作者:谭柳青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失范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校园已成为我国互联网使用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1.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网络生活,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道德情感,
削弱了道德意志,这些在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的偏差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甚至是现实社会中产生相关的道德失范问题。比如有的大学生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网络技术高超的表现。如黄色网站的随意浏览,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随意侵犯,网上黑客到处乱闯,电脑病毒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利用网络严重犯罪等等,大学生这些道德行为的冲突和失范现象也是网络设置的“文明陷阱”,等等。
针对以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就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道德规范。
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的原因等等。
(1)从自身原因来看,网络是大学生缓解压力、日常消遣的一个主要场所,也是其猎奇好胜、寻求刺激的一个途径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开始,大学生从中学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面对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学习又没有太大的压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互联网这一迅猛发展的新事物,目前3G手机的普遍使用更是让网络无处不在。首先,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领略了学习生活之外的精彩,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的压力。其次,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上网不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网络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学生寄托感情的港湾,平时生活中的寂寞与空虚在这里得到宜泄。
另外,在目前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比较感兴趣,以地方本科院校——邢台学院为例,诸如计算机基本操作、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Flash平面动画制作等课程,连续几年来学生选课人数都是全满(120人),这说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有兴趣。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知识后,喜好自我表现,显露才能,因而在网络世界遨游的过程中充当网络“黑客”,他们冲击和破坏网络系统,恶意更改一些网页,制作和发布一些恶搞甚至是有违道德规范的图片和动画等等……另外,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他们无所适从,只能通过网上发泄心中的苦闷。
(2)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
网络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一元变为多元,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应倡导多元化。具体到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高校除了正常的德育课程外,还应涉及更多的其他领域,比如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计算机类的课程,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多,接触网络较多,就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定期开展德育大讲堂,着重日常德育教育;举办德育公益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教育活动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发散思维,重视德育教育,多渠道开展相关活动。
(3)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管理的缺失
据了解,大学生宿舍中的电脑,真正用于学习的并不多,绝大多数电脑的主要用途是打网络游戏、聊天、看网络电影等娱乐活动。家长为大学生购买电脑,以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与父母的愿望严重不一致,这与缺少来自家长的必要约束不无关系。
(4)从社会方面来看,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网络道德失范屡见不鲜,这除了上网者本人的因素外,网络监管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之外,社会也要传播德育教育,让学生有一个接受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最为集中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高等学校首先应当确立起终身德育的教育理念,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加强大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选择网络信息等方面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修养。
(1)地方本科院校要树立终身德育教育的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为了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高校德育也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让学生不仅能学会系统的德育理念,更重要的掌握德育思想和学习德育的能力,步出校门后,学生仍能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适应新时代的德育要求。
(2)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大学生上网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对他们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现有的网络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时,网络道德的约束作用就不会那么明显了,所以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通过立法将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
网络中他律的实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校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并且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机构,这样可以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学校中有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有网络不道德行为倾向的同学可以沿着网络顺藤摸瓜,抓住苗头,本着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力争将网络不道德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对于严重者给予相应处分。其次是法律制裁,立法机关、法律工作者应加强研究,制定出适合网络的道德法规,完备的道德法规可以有效地预防、遏制、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不受其他网络不道德因素的侵害,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那些还没有自律能力,不能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大学生,通过法律手段,从而放弃那些不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通过制定与实施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加强网络的法制化建设等增强高校网络道德规范的强制性约束力,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提高。
(3)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做有道德的网络人
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网络道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这样,对于道德主体的人也是这样。网络道德需要培养的主观因素就在于网络主体的自觉学习与自我修养,也就是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的教育条件下,网络主体努力学习,按照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要求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道德境界的层次。
当代大学生也只有通过实践、学习、思考,把握了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明确了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和义务,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网络道德人。
(4)高校应开设尽可能多的网络道德类选修课程
目前,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都是一些有关网络技术的课程,这是不够的。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必须开设一些以网络资源利用为主题的诸如《网络交际》、《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之类的公共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
(5)学校可定期举办道德沙龙、网络德育评比等公益活动
当单纯的书本教育比较枯燥乏味时,高校可转变思路;把室内讲堂转换为室外实践,让学生用自身行动来体验道德教育。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时,它取得的成效是比枯燥的课本文字强万倍的。
(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32页)
以地方本科院校——邢台学院为例,学校可举行“我是邢台学院文明网络道德人”系列公益活动,学生可通过征文、书法、绘画、故事等多种形式参赛,通过参赛,让学生深刻领悟网络道德的力量,并号召更多人参与到网络道德文明中来,提升整个学校的网络道德水平。
另外,学校也可在学校官方网站主页上加设相应板块,比如“道德大讲堂”、“红色电影赏析”等有关道德建设的内容,吸引学生网民登录访问。
(6)构筑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
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学校、家庭的整合,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要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给予充分的关心,学校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创建校园内的“学生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和家长一起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的良好兴趣,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信息的“伙伴”。
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地方高校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把道德教育溶入各种网络活动中,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互联网在培养大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0.
[2]葛吉诗.网络德育——新时期的德育课题[J].辅导员,2011(11).
[3]刘云章.网络伦理学[M].物价出版社,2001,12.
[4]余海生.网络德育探析[J].新课程(教师),2010(12).
作者:梁海丽 宋清阁
推荐阅读:
小学生道德讲堂教案06-18
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10-05
试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论文11-05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论文10-26
大学生思想道德策略谈05-26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查问卷06-20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06-26
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研报告07-14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10-17
大学生恋爱道德观调查问卷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