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14年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区域金融风险已有潜在发展之势,一旦超出有关部门的处理能力,风险将失去控制,如果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发展成宏观金融风险,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本文在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的建议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篇1:

北京区域金融风险研究

摘 要:通过编制北京市金融部门2008—2017年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分析北京市区域金融风险,结果表明,北京市金融业的期限错配风险比较严重,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货币错配风险尽管并不明显但也应引起关注,清偿力风险则主要表现在货币金融服务领域方面。

关键词:期限错配;资本结构错配;货币错配;清偿力风险

引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仍难逃金融危机的厄运;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及增速可观,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所暴露出的经济、金融方面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强调指出,必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符合我国近几年来对待金融风险的一贯态度。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省和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其所集聚的金融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各区域金融风险及时把握和监控,避免其在某一区域集中爆发并向其他区域传播和扩散,最终导致全国性金融动荡,甚至形成金融危机。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在经济与金融领域起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分析北京市的区域金融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风险显得格外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金融风险分析属于宏观风险分析的范畴,陈军和王敏(2010)首次尝试将IMF开发并致力推广的宏观审慎分析重要方法之一——资产负债表分析法,运用于我国的区域金融风险分析,通过建立六部门资产负债表头寸矩阵,全面考察了2005—2009年我国西部某省的宏观经济金融发展变化情况,并指出了可能加剧区域经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一系列问题。赵述(2015)以辽宁省为样本,将资产负债表分析法应用于区域金融风险研究,通过编制辽宁省2004—2013年资产负债表,对辽宁省金融和企业大部门整体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结构性的风险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吴念鲁和杨海平(2016)从资产负债表连接关系出发,分析了流动性变化情况下各类主体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传染,探讨了资产负债表传染与资产负债表衰退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对于大规模风险传染的防范与治理。宋美■和胡丕吉(2017)基于资产负债表分析法,分别将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和公共部门作为风险源头考察了风险在各部门间的传导路径和机制。

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表分析法已经成为分析宏观金融风险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由Allen与Rosenberg等(2002)提出,属于基于微观视角对宏观金融风险进行分析的方法,其旨在将研究地区看成具有企业性质的经济实体,划分出各个部门,各部门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以及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能够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然后以部门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研究期限错配、货币错配、资本结构错配以及清偿力风险等问题。期限错配是由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所造成的,金融部门尤为重视期限错配风险,确保流动资产可偿付流动负债、长期资产可偿付长期负债。货币错配是指资产和负债以不同币种计价而在资产负债表上所造成的差异,该风险会对区域宏观金融政策以及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资本结构错配是由于主要通过债务融资而不是股权融资引起的,如果过分依赖债务融资特别是短期债权融资,当企业经营不佳时,已经确定好的债务利息支付无疑是雪上加霜。清偿力风险是指企业的资产不足以偿付债务所形成的资不抵债风险,也就是净资产可能为负。该风险与上述三个风险息息相关,它们都有可能以清偿力不足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外,各部门债权债务关系还有着密切的联系,清偿力风险很可能会在部门之间相互传递最终导致企业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危机。本文将尝试使用资产负债表分析法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北京市金融部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

二、数据说明与报表编制

北京市金融部门主要由货币金融服务业、资本市场服务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行业构成,其中,货币金融服务业由货币银行、非货币银行、财务公司、典当等行业,资本市场服务业包括证券、基金、期货等行业,保险业包括各种商业保险、再保险和养老金等行业,其他金融业则包括信托、支付、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由于当前北京市金融部门各个行业均有较快发展,故本文选取北京市金融部门的整体数据编制资产负债表,同时选取各行业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北京统计年鉴》。其中总资产、总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权益的统计数据从年鉴直接获得,长期资产数据通过总资产减去流动资产所得,长期负债数据通过总负债减去流动负债所得。货币金融服务业、资本市场服务业和保险业的数据还分别包括各行业管理部门的数据,虽然管理部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但由于其资产负债占比较小且数据缺失,故暂未做扣除。资产负债表编制结果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期限错配风险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金融部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规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均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流动资产增速明显慢于流动负債。从流动比率上来看,北京市金融部门流动比率2008年为最高达到2.62,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17年达到最低值1.21。如图1所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流动比率下降速度较快,直到2012年降速才明显趋缓,但整体下降的趋势仍然在继续,这说明北京市金融部门短期偿债能力一直在下降,期限错配风险不断加大。

从金融部门各行业来看,2016年之前,各行业流动比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以货币金融业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最大。在2008—2010年三年间,货币金融业流动比率处于高位稳定阶段,最高值达到4.58。2011年出现明显下滑,但仍可以达到3.9的较高水平。2012年则出现了跳崖式下降,甚至跌出安全警戒线水平到了0.96的低位。之后几年虽稍有上浮,但一直是徘徊在警戒线附近,低于金融业整体平均水平,2017年又创新低。因此,货币金融的期限错配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资本市场流动比率2008—2016年间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远远小于银行业,且最低值明显高于1,2017年则有大幅度提升,因此,可以认为资本市场期限错配风险相对不大。保险业流动比率水平虽整体上也有下降趋势,但是并非直线下降或突然大幅度下降,而是有所起伏,且最低值仍保持在2以上,有理由认为保险业不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综合来看,金融部门整体流动性下降,但主要原因在于货币金融业流动状况堪忧。

鉴于货币金融业流动性水平大幅下降,而银行业是货币金融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存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要资产负债业务,因此,有必要对银行业的存贷款情况进行简要分析。2008—2017年间,北京市银行贷款中短期贷款的占比,整体水平在23—33%之间波动,中长期贷款占比近年有所降低,基本维持在60%左右的水平,如图2所示,因此,明显存在贷款长期化的现象。再从存款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并未披露2014年及之前的存款期限结构数据,能够查询到的只有2015年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后的住户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政府存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分别将政府存款可以视同为定期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视同为活期存款后,计算2015—2017年的活期存款占比分别是42%、40%和36%,明显高于短期贷款所占比例,所以必然存在短存长贷的情况,期限错配风险突出。

(二)资本结构错配风险

从北京市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规模的角度来看,2008—2017年,北京市金融部门总资产、总负债规模均平稳上升,资产规模均高于负债规模。2008—2017年,北京市金融部门权益规模虽然增长缓慢,但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从资产负债率上来看,如图3所示,2008年北京市金融部门资产负债率为最高值92.09%,2009年有较大幅度下降,随后2010年和2011年略微回升,之后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并在2017年达到最低值81.10%。分行业来看,货币金融业资产负债率水平高于金融业平均水平,且下降趋势缓慢;保险业资产负债率则明显低于金融业平均水平且呈现出下降趋势;资本市场资产负债率水平最低,但波动较大,在2008年处于峰值,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2011年后又大幅度上升,直到2014年后又再次下降,接下来又是连续三年下降。综合来看,金融业整体杠杆率较高,反映出了金融业高负债的特点,但同时风险也较大,尤其是货币金融业杠杆比率偏高。

(三)货币错配风险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我们无法得到全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资产负债数据,这里仅以银行业的本外币存款为例说明货币错配的问题。如图4所示,2008—2017年间,北京市本外币存贷款规模不大,但总体而言,外币贷款一直高于外币存款,存在风险敞口。2008—2010年外币存贷比呈显著增长态势,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3.25,此后开始稳步下降,到2017年已经降低到接近于1的水平。由此说明,2008—2010年间,北京市金融部门面临着银行外币流动性紧张的问题,货币错配风险显著,这种风险在近期已明显降低,但是,只要外币存贷比不等于1,货币错配的风险就会存在,即便存贷比等于1,也不意味着对于单一外币的存贷比均等1。货币种类越多,导致货币错配的风险也会越大,因此,应当对北京市金融部门货币错配问题保持时刻关注。

(四)清偿力风险分析

如图5所示,北京市金融部门的产权比率(负债与权益之比)自2008年开始逐年下降,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3倍,说明产权比率下降幅度较大,清偿力风险明显降低。分行业来看,货币金融业产权比率最高,大约高出金融业平均水平一倍左右,资本市场和保险业产权比率则明显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他金融业的情况比较特殊,见图6。2012之前,产权比率畸高,最高值超过53倍,而在2012年迅速下降20多倍达到低于1的水平,此后一直稳定在0.4—0.55之间。产权比率的下降,意味着金融部门长期偿债能力的不断上升。因此,金融部门整体的清偿力风险呈现下降趋势,从绝对清偿力(即资产与负债的大小)角度来看,各行业也都不存在无法清偿的问题,但是从产权比率来看,货币金融部门清偿力水平还比较低,再结合流动性情况来看,货币金融业的短期清偿力风险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北京市金融部门的期限错配风险较严重,其中银行业尤为突出,且未来该风险减缓趋势不明显;资本结构错配风险有所缓解,但是货币金融业杠杆比率仍然偏高;货币错配风险也应引起关注,北京市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外币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全球金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清偿力风险则主要体现在货币金融业领域。因此,北京市要高度关注金融部门尤其是货币金融服务行业的各种风险,同时兼顾其他行业的风险管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风险。近年来,金融企业期限错配风险显著,2013年出现的“钱荒”现象是银行机构短借长贷行为结果的直接体现,尽管并未造成银行业普遍的金融危机,但是也给银行类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流动性管理都异常重要,流动性管理不善很可能导致企业在并未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陷入破产的境地,金融企业面临这种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要求,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效降低货币错配风险。在经济金融不断開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各种国际货币,而通过市场上各种交易方式可以有效化解外币敞口头寸给持有者带来的风险。中国经济正在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作为首都的北京市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类国际巨头和国内企业总部云集北京市,对外交往程度不断加深,在深度参与国际经济交易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货币错配可能带来的汇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提供了各种规避风险的金融交易方式,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学会利用各种市场交易方式规避汇率风险,是减轻各部门货币错配风险的必然选择。

三是继续贯彻执行各项金融管理措施和规定,改善金融机构资本结构,提升清偿能力。我国整体去杠杆政策推行已有近三年之久,去杠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金融去杠杆的效果也开始显现,银行业通过各种通道业务加杠杆的行为已得到有效控制,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数量和比例的大幅降低上。随着资产管理新规的出台,各种影子银行业务将逐步走向正规化道路,表外资产逐渐表内化,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含义越来越重要,资本结构和清偿力也将随之改善。因此,北京市金融部门各行业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监管部门的政策,积极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参考文献:

[1] Allen M,Rosenberg C.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J].IMF Working Paper,2002.

[2] 陈军,王敏.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区域金融风险与脆弱性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0,(9):45-49.

[3] 赵述.基于资产负债表分析法的区域金融风险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8):56-61.

[4] 吴念鲁,杨海平.经济金融风险传染的防范与治理——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的分析[J].理论探讨,2016,(2):15-18.

[5] 宋美喆,胡丕吉.经济部门间风险传导的微观机制与系统性影响——基于资产负债表分析法的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23-32.

作者:王立荣 王怡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策略研究

摘要: 2014年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区域金融风险已有潜在发展之势,一旦超出有关部门的处理能力,风险将失去控制,如果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发展成宏观金融风险,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本文在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化解

一、区域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本身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区域金融风险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一种中观金融风险,它是指一国内某个经济区域内金融系统所面临的的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区域金融风险是整体金融风险爆发的导火索,区域金融风险一直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区域金融风险通过各种关联因素影响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集聚到一定程度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前提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转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剖析

1金融机构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思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企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也是利润最大化,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扩大规模的手段来获取更大的利润。金融机构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模式使得机构规模在扩张的同时,也增大了区域金融风险。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外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加快了引进国外金融工具的步伐,加大了金融创新的力度,但是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金融监管的手段并未得到同步提升,导致某些新业务的引进不但没有成为新的利润来源,反而成了金融风险新的发源地。

2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现阶段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缺乏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商业银行为例,内部控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对贷款和对外交易支付的授信管理方面,会计核算制度及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部分银行不按照规定筹措资金,无序竞争,违规揽储,有些不按规定经营资金,挪用资金进行炒股,炒楼等,导致一些分支机构资金在高风险领域运作,极易给银行带来巨大大金融风险,甚至引发区域金融风险。

3“影子银行”体系风险

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地下钱庄,小额贷款机构等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功能,却没有受到与银行同样的监管,被称为“影子银行”,由于监管“真空”的存在,部分影子银行存在超范围经营和违规经营的现象,如利用高息吸收社会资金,再以更高的利息贷出,赚取利差,由于一些公司规模小,运作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发布的《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所涉及的非传统信贷融资规模大致为27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比例为19%,很容易银行系统性风险,2013年6月银行“钱荒”事件就是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

4金融监管存在缺陷

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各个监管机构更注重各自系统内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而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监管机构之间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缺乏协调配合,容易出现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二,金融监管法律的不完善,虽然我国建立了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但缺少与之对应的实施细则,执行中可操作性较差,实际中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三,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缺乏,难以满足金融业监管的需要。如近两年兴起的P2P网贷平台,由于目前没有准入门槛,没有行业标准,没有外部监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整个行业良莠不齐,卷款跑路事件频发,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5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的不适当干预

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的不适当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获得了大量的权利和财政利益,其经济行为对区域金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不当的政府干预不仅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会增加金融风险。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自觉地将自己至于资金配置的中心地位,强制银行信贷向国企倾斜,导致银行信用活动脱离了效率原则,也是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由于重复建设等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在整个不良资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动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盲目审批项目,扩大投资,这些投资往往资金量大,期限长,有些地方政府将商业银行视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对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很少考虑,导致投资效率低,同时加大了债务风险,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随着地方政府融资贷款还债高峰期的到来,今明两年地方债到期量达42万亿,部分省份到期债务高达60%,2014年是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以上行为都增加了区域金融爆发的风险。

6经济政策给不同区域带来不同的影响

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济发展走势与我国的整体走势保持一致,因此,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时更多的是以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参考,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在同一层次,使得单一的经济政策对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成熟的金融市场,多样性的金融工具等手段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化解风险以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相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不健全,金融工具单一等原因,在经济活动的运行中无法及时有效的化解经济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格局下,单一的经济政策可能是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风险的形成和累积的原因。

三、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区域金融风险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于一些金融机构的不当经营活动而导致的整个区域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的可能性。2010年浙江温州民间出现借贷危机,2011年河南连发三轮担保业挤兑潮,2012年鄂尔多斯房产泡沫爆发等事件凸显了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不足,这些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1区域金融风险的双重性

区域金融体系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影响。区域金融的发展目标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因此区域金融风险受到国家经济风险的影响,会因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产生风险。同时,区域金融体系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撑,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地方政府会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规划,区域金融部门必须予以配合,因此区域金融体系的双重性使得区域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

2区域金融风险的外部传导性强

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的资金和商品的流通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使得金融风险在区域之间具有更强的外部传传导效应。一方面,区域内积累的金融风险能够较好的向区域外扩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当周边区域发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时将区域经济放在开放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关注周边区域及全国的金融发展形势。

3区域金融风险的突发性

全国性金融风险的爆发通常会有多个经济指标同时恶化,大量机构同时陷入经营困境,单个企业的金融危机一般不会导致全国性的的金融危机。但是区域金融体系化解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少数企业的经营恶化就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即使在整体经济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区域金融危机也可能爆发。

四、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策略

1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应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使区域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本地区的金融系统运行现状,从而做到风险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应以金融统计数据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首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既能够体现稳定性,一致性,适应性特点,又能够反映预警对象的指标,并且能够随经济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调整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既要包含宏观层面的指标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利率,汇率,进出口增长率等,又要包含微观层面的指标体系,如地区存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地区证券交易额变化率,保费收入变化率,地区财政收入支出变化率,地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通过健全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区域金融运行进行监控,及时向监管机构发送警报,使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从而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

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也必然要求有一套完整的市场机制,包括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这是任何竞争性行业都应该存在的制度,金融领域也不例外。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是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迄今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3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迅速有效地处置金融突发事件,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地区金融和社会稳定,保障地区经济安全,应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快速有效、稳妥处置”的原则,做到及时反应,认真负责,措施得力,高效低成本。领导小组应及时收集金融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做好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加强对区域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不同类

监管,及时发现和改正违规经营行为,增强员工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一,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进一步完善贷款流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贷款操作程序,对客户提交的资料进行认真核实,掌握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交易背景等,对放贷后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各种骗贷行为。第二,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落实内控管理制度,控制操作风险,对贷后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跟踪管理,防范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第三,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第四,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经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把风险消灭在萌芽时期。

5建立区域金融创新合作机制

由于区域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可以使区域金融风险通过区域间联合监管化解掉一部分,通过建立区域间信息沟通和共享,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具体可以采取一下措施:第一,建立金融风险监控协会,联系区域内各家金融机构,定期召开交流会,共同探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加强业务交流。第二,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使各自所获得的信息量更多更及时更准确。第三,要加强相互监督,制约机制,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的职能,各金融机构要严于律己,自觉接受检查监督,对于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稳定的违法行为予以检举和制止。

参考文献:

[1] [ZK#]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9)

[2] 孙颖区域性金融风险剖析[J]统计教育2007,(3)

[3] 陈宏论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J]财会月刊,2010,(2)

[4] 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5] 林宏山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与思考——以漳州市为视角[J]福建金融,2013,(2)

[6] 陈丽杰;侯云哲区域金融风险研究[J]企业导报,2013,(5)

[7] 谭瓦厦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研究刍议[J]中国外资,2013,(8)

作者:石润 潘焕学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篇3:

内蒙古区域金融风险测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内蒙古社会融资规模和商业银行业整体增长放缓,不良资产以较高的比率运行,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市场融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作用,金融基础设施有待强化,同时,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经济增长乏力,财政压力剧增,区域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五个方面选取指标,使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数,识别、度量和综合评价内蒙古自治区区域金融风险,深入分析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进而提出防范化解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 熵值法 风险评价指数

2019年内蒙古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经济增速放缓、存贷款余额增长较低、财政收入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等情况,全区金融区域风险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有必要对内蒙古区域金融风险进行综合测度,并及时把握和监控,避免其不断集中后出现爆发并向其他区域传播和扩散,引起区域内的金融动荡。

一、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风险的测度,很多学者都做了较多的工作,有些使用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对地区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如王立荣,王怡(2019)通过编制北京市金融部门2008-2017年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分析北京市区域金融风险;王晓婷等(2019)构建了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数,识别、度量和综合评价山西省区域金融风险。对于我国各地的区域金融风险分布情况,有学者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如沈丽等(2019)基于我国2005-2016年的分省数据,采用SMR和基尼系数法刻画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趋势;沈丽等(2019)运用Dugum基尼系数法研究2005-2016年我国金融风险的地区差异大小及来源,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分布动态演进。金融风险的测度大多数学者都不会只是用一个指标或一个方面进行计算,都会考虑影响金融风险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后得到最后的金融风险指数,如何青等(2018)综合考虑机构个体风险、联动和传染效应、波动和不稳定性以及流动性与信用等风险因素,全面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

二、内蒙古各部门金融风险暴露情况

(一)宏观增速放缓

近年来,内蒙古宏观经济增速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的动能匮乏,新的增长点还未凸显,2017、2018年GDP增速分别为4%、5.3%,与全国相比分别低2.8、1.3个百分点。

(二)政府财政压力渐增

近年来,内蒙古财政收入出现下降趋势,而财政支出持续上涨,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财政压力较大。2017年内蒙古财政收入下滑15.53%,2018年基本与上年持平,但2018年财政支出上涨6.65%,收入下滑和支出增加,导致赤字不断增高,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增加。

(三)金融机构风险凸显

内蒙古商业银行近几年的整体增速在不断放缓,2018年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6.8个百分点,负债增速均较上年同期下降7.4个百分点,增速下降较为明显。2018年内蒙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达到585.2亿元,不良贷款率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0.82%提高到2018年的4.1%,增长近5倍,金融机构的风险不断累积。

(四)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内蒙古企业经营状态出现恶化现象,从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增速来看,内蒙古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同比增速从2010年的18.8%下降至2018年的6.9%。从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内蒙古现有上市公司共26家,其平均資产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4.6%下降至2018年的5.6%。

三、内蒙古区域金融风险测度

(一)指标选取

宏观经济层面选取GDP增长率、对外经济联系(进出口总额/GDP)、固定资产投资依赖度(固定资产投资额/GDP)、通货膨胀率(CPI),用来体现宏观经济层面的风险情况。

政府部门选取财政缺口率来表示政府财政情况,使用财政赤字/GDP,该值越高,风险越大。

金融机构涵盖保险、股票市场、商业银行,选取保费深度(保费收入/GDP)、股票市场发育程度(股票市值/GDP)、不良贷款率、存贷比,其中不良贷款率越高,风险越大;其余指标与金融风险呈现反向关系。

企业部门选取上市企业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比率越高,金融风险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金融风险越高。

居民部门选取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失业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越高,金融风险越低;失业率越高,金融风险越高。

(二)区域金融压力指数构建

1.熵权法

熵权法在计算指标过程中,认为所测评的研究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值相差程度越大,其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多,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起到的作用便越大,权重也应相应越大。通过合理的为每个指标赋予权重,获得最终的金融风险水平。

由于各指标与金融风险存在不同的关系,其属性有正向、负向和中性,所以在进行数据标准化时,不同属性的指标采用不同的标准化处理方式。通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最终指数值越大,表示金融风险越大。对于正向指标使用如下公式(1):

其中rij表示第i年指标j的值,下同。

对于负向指标使用如下公式(2):

对于中性指标使用如下公式(3):

就可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第i个指标的熵Hi定义为:

在指标熵值确定后根据下式确定第i个指标的权重wi:

由此可见,当被评价对象在指标上的值相差越大,其熵值越小,而权重越大,说明该指标向决策者提供的有用信息越多。经过计算得到金融风险各指标的权重,宏观经济层面权重为28.71%,政府部门权重为6.72%,金融机构权重为29.38%,企业部门权重为21.19%,居民部门权重为14%。整体来看,内蒙古金融风险呈现上升趋势,金融风险指数从2010-2012年出现下降后逐年上升,2018年达到最高水平,并且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

2.主成分分析法

使用因子分析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8个指标降维为2个因子,这2个因子解释金融风险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1.99%。因子1在GDP增长率、对外经济联系、财政状况、股票市场发育程度、资产收益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6个指标上载荷较高,该因子方差贡献率达到97.05%,也说明金融风险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这6个指标。因子2在不良贷款率、流动比率两个指标上载荷较高,其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95%。根据各因子对应方差贡献率,计算可得2010-2018年内蒙古金融风险水平综合得分,可以看到金融风险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并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与熵权法计算的趋势基本一致,如图2所示。

(三)原因分析

如图1、2所示,近年来内蒙古金融风险呈现不断累积的趋势,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乏力,宏观经济环境压力渐增,新的增长动能没有释放,持续的下行压力传导到金融运行体系,带来了较大的金融风险的集聚。二是在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推动下,政府财政赤字较高,财政收入出现下降趋势,政府债务压力不断增加,在一些政府主导和投资的如PPP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引发财政风险。三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产收益率整体下降趋势明显,在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势必会受到影响,同时还会引起“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银行减贷—恶化程度加剧”的恶性循环,有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四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在不良贷款较为集中的重工业企业,短期内改善的进程较慢,再加上包商银行被接管的风险事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不断累积。

四、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金融风险精准测度体系,构建大数据平台,强化指标应用,密切关注各部门的风险情况。通过实时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掌握风险动态,严防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一些金融风险的指标的选取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于一些指标数据的廣泛性、准确性和连续性还需进一步调整,为政策制定提供前瞻性指引。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过剩产能淘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向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传导,进而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内蒙古自身资源禀赋的特征,以重工业为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如果发生局部性的个体风险,极有可能向整个产业链传染,导致整个产业发生风险。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直接融资机制,增强企业和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要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深入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强监督,尤其是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跟踪监测,全面了解掌握不良贷款发生的行业去向,严防风险进一步扩散蔓延。加强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避免出现“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银行减贷—恶化程度加剧”的恶性循环,不断加强对不良贷款的评估,做好债券违约的处置,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四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推动金融机构合规性、完备性建设,组织构建现代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实现功能齐备、管理严密的企业架构,建成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券商、保险业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全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管理、评价,不断加强信用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守信、重信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立荣,王怡.北京区域金融风险研究-基于资产负债表分析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9,(5).

[2]王晓婷,刘爱红,沈沛龙.基于宏观资产负债表的区域金融风险度量与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9,(2).

[3]王森,王贺.区域金融风险、风险暴露维度与风险防范考量-基于山西省的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2019,(5).

[4]沈丽,张影,张好圆.我国金融风险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改革,2019,(10).

[5]沈丽,张影,李文君,刘媛.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基于经济四部门视角[J].南方经济,2019,(9).

[6]张安军.中国省域金融安全内涵与综合监测度量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2(3).

[7]何青,钱宗鑫,刘伟.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8,(4).

(作者单位:1.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田丽娜 马慧峰

上一篇:工程质量行政处罚论文下一篇:社团联合会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