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监管理论浅析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一些互联网新兴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信息技术和平台大数据优势向市场推出众多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新事物的产生必将会对旧事物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基于从问卷发放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于教师学者、金融业相关人士的采访中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以及二者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业监管理论浅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行业监管理论浅析论文 篇1:

我国银行业监管问题浅析

摘要:自2003年成立以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方面严格控制银行业风险,一方面引导行业发展并且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中国特定的体制条件和经济发展模式下拉开了以风险控制为本的银行业监管实践。然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监管的问题也日渐显现。怎样促进银行业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成为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

关键词:银行业;监管;问题;对策

一、我国银行业监管概述

(一)银监会及其主要职责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银行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同时,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银监会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2、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3、对银行业非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4、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5、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6、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意见和建议。

7、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8、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银监会成立的意义

银监会的成立,确立了我国央行宏观监管和银监会微观监管的新型银行监管体系,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业监管进入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资本化、电子化的今天,金融已不再扮演简单的“工具”或“中介”角色,而是对各国经济起着促进甚至是先导的作用。因此,金融业的稳定与效率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安全,必须对金融业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高效运作。

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的都是社会公众,出于安全或保护客户财务信息机密的需要,银行的信息披露度不高,使公众难以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和业绩作出准确判断。因此,需要政府从外部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以调节垄断性带来的市场机制相对失灵现象,减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评价和监督困难,达到保护公众利益的目的。

再次,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高负债和无抵押负债经营是银行营运的基本特点,这种特殊的经营方式容易造成风险的聚集与放大,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20世纪下半叶以来,金融市场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的活跃在促进金融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尤显重要。

二、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效率低

当前我国银行业竞争形势依然严峻,很多银行片面追求利益,无视存在的风险,在内控制度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审核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二)外部监管环境不理想

首先,由于现存经济体制的原因,银行与政府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或磨擦,某些政府的政策导致银行债务沉淀,追收债权困难。其次,由于某些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难以预测和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最终无力偿还银行债务。再次,中国在金融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银行业监管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最后,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商业银行已深入乡村和城镇,但现阶段我国某些地方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并不完备,乱集资、乱办金融业务等破坏金融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银行业监管造成困难。

(三)分业监管模式与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不符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为银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这就要求我国银行业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步向混业经营的模式推进和发展。银行业的分业监管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之间的矛盾随之产生,经常出现交叉监管或者监管空白的状况,给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监管政策研究落后制约监管水平

银行业监管政策研究的目的是保证银行业稳固逐步发展。事实表明,监管政策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可能导致负面效果的产生,造成监管政策的倾斜和不稳定。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中监管政策的束缚,我国银行业监管难以摆脱行政管理的身份,很难冲破思维局限,寻求新的政策认知与实现。

三、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

完善的银行业监管,不但要有配套的监管法规,还要求具备与监管相适应的经济法规,包括《公司法》、《破产法》、《消费者保护法》、《私有财产法》等等。依据完善后的法律的准则和要求,重新厘定银行监管职责,避免陷入角色冲突的尴尬境地,使得监管有法可依,为银行自身提供安全保障。

(二)加强国际合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跨国银行和国际资本的规模及活动日益扩大,金融风险也随之扩散。

(三)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加强监管专业人员的培养

银行业的监管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而是广泛涉及金融、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管理问题,是专业要求程度极强的管理体系。监管专业人员的高素质、高能力发展,是提高监管水平和政策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和前提。银行金融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格评定制度,以必要的专业知识理论作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稳步推进银行业的金融改革,加强监管政策研究

银行业要大力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与客观实际,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与监管政策,开展适当的理论体系研究,创新发展思路,提高监管效率。

四、结论

目前,中国银行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我们仍然需要良好的监管措施来保障银行业的稳定发展。要想实现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不仅需要社会环境、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国家之间的通力协作。只有通过建立高效的监管体系,才能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力度,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康.浅析中国金融行业面临的局势[J].南方金融,2012.

[2]王璐玥.试分析银行业监管问题.经济研究导刊[J],2015.

[3]韩雪萌.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稳步前进.金融时报[N],2007.

作者:杨璐铭

银行业监管理论浅析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银行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一些互联网新兴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信息技术和平台大数据优势向市场推出众多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新事物的产生必将会对旧事物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基于从问卷发放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于教师学者、金融业相关人士的采访中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以及二者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相互关系 未来趋势

文献标识码:A

1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主要构成部分

在互联网技术对经济领域的深入渗透以及与金融工具的融合过程中,逐渐地演化出了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金融工具即互联网金融。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大数据金融等多种新兴模式。其中以支付宝、微信为第三方支付代表的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飞速发展,已经参与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发展较成熟,竞争较为激烈。而P2P网贷是指通过某个平台,需要资金者发布需求,相关投资者参与竞标,然后平台对资金供需双方进行撮合,同时在双方合作成功以后收取一定数量的服务费的一种网络借贷模式。但是由于各种互联网金融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大量资金链断裂,因而网贷风险也随之增加,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加强对平台的监管。随着监管的不断趋严,网贷平台数量在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以后,在2017年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2 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程度

2.1 问卷回收情况

此次调查分两部分包括电子版调查问卷和纸质版调查问卷,主要面向网络大众和财大学生,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70份。

2.2 问卷调查总结

统计分析总结如下:大部分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仅限于支付、转账、理财和借贷等线上服务以及支付宝、余额宝、P2P等。其中高达87%的人会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支付类服务。但是对于闲散资金,大部分的人还是会选择银行存款或者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因为安全系数较高,产品信息透明度高。数据显示,产品安全系数的高低、产品信誉及品牌以及年化收益率是公众最关心的三个方面。而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机构的影响,50%左右的人认为会造成较大冲击但它不会替代银行,甚至31%的人认为其促进了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创新。目前部分单位已经设置了风险防控措施,但相对较弱,还应该继续加强防控和严格监管。将近33%的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和传统金融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二者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将近46%的人觉得互联网金融是改变银行发展模式的驱动力,但最终还是要依赖银行体系得以生存。

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

我们采访了金融专业的老师和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老师们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行互补,且互补大干替代;专业人士认为各有利弊,互联网金融创新很多,但是监管也不到位。

3.1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负面冲击

(1)互联网金融成本较低,传统商业银行中介地位弱化。传统商业银行一直处于金融服务的主体地位,充当金融行业的核心中介。但互联网金融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商行的中介作用。微信、支付宝的支付、转账、借贷、理财等功能齐全,余额宝将一些闲钱、零用钱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商行缺少对社会小数目资金的吸引力。

(2)互联网金融覆盖广泛,传统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下降。第三方支付平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网络使用人群,更多的人将资金投入互联网金融中。所以商行的揽储成为一大难题,同时其产品固化,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社会接触程度较低,导致收入、利润下降。

(3)互联网金融模式灵活,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活力不足。互联网金融产品方便快捷,而商行存在人多排队、网点较小、人员不足、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且网上银行存在注册慢、售后服务差等诸多服务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到相关网点进行处理,一般网点不受理还要返回到总网点;这种低效化的分点服务模式,导致了其服务无法与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实现有效对接。

3.2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正面影响

虽然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从某种程度上反向迫使传统商行转型改革,人们的舆论和观念也使其不断创新。商行可以吸取互联网的精华,转变思维。同时商行应该更注重于提升品牌价值,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自身地位不被削弱。

4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行的优势分析

4.1 传统商行的优势分析

(1)雄厚的资产实力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多年来垄断发展,拥有可观的資金规模。据银监会数据显示上一年度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196.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1%。2018年《银行家》杂志公布的环球银行排名中,前四名被中国国有银行包揽,这充分显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实力强大,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商业银行网点广泛的覆盖面令其拥有数额庞大且较为稳定的客户资源。

(2)良好的信誉。商业银行有较强的金融专业技术优势和风险管控优势。网银安全组件、数据加密传输等方式加强安全保障系数。优化个人网上银行系统,搭建开放银行体系,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商业银行十分重视风险管理,严格管控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并结合实践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各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安全和便捷为先的金融专业技术优势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使其具有较高的信誉。

(3)银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商业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的职能重大,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监管机构的重要监管对象,对于其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存贷比在内的主要指标需满足银行业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想要参与整合银行业资源就必须获得银行业牌照,但其并不一定符合银行业准入条件,即使符合条件获得牌照,银行业严格的监管要求也将限制其经济活动。

4.2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

(1)较低的交易成本和便利的支付体系。互联网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务不需要广泛布局的实体网点和大量的工作人员,只需要互联网终端和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真正地体现了足不出户的金融自助服务。互联网能够发挥其低成本的优势,有效扩大客户的收益。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利率要高于银行的理财产品。同时,互联网金融支持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在支付手段及交易方式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微信、支付宝已完全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覆盖面广,普惠性强。根据二八理论,传统商行主要集中于发展20%的高价值客户,强调规模效益。而互联网金融弥补了传统商行的客户资源,拉动长尾效应,更加重视剩余80%的客户,以中小企业与分散的个人为主。此外,唯品会、淘宝网等网络购物平台的崛起,具有了庞大的客户群,这是其极大优势。

(3)信息收集处理效率高。21世纪处于一场无硝烟的信息战之中,谁能快速全面的掌握信息便能脱颖而出。获得多种信息资源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显著优势。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优势,获得更加全面动态的信息,有助于其产品定价,精准营销和风险防控等。

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行互为补充,且互补大干替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信息技术是辅助工具,它改变的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运行方式。传统商行与互联网金融各自的优势前面已经详细述出。当然,二者也各有劣势,且它们的优势与劣势互为对立面。但如果商行能够巧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企业与商行紧密合作,那么便会给消费者带来许多的福音,优化升级消费服务。因此,众望所归,互联网金融应与传统商行相互渗透,深度融合,这将有益于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的发展。

4.3 商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应对措施

第一,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极大冲击了传统金融行业在市场上的地位。传统银行业要结合自身优势重新做市场定位并要更加注重业务的专业化和安全性,注重深化已开展的业务,从而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中突出优势。第二,促进服务的优化和创新。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需以客户需求出发,依托自身优势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首先要创新推出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集金融、信息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圈,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操作方式。其次商业银行应以互联网思维改进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服务并促进线上线下的服务一体化。第三,追求合作共赢。商行与互联网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两者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发更能迎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各自收益,加速金融行业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尝试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其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同时共享制造、交通等行业的企业信息,共同开发互联网金融市场。

5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5.1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1)双方资源互补。商业银行拥有坚实庞大的客户体系、代表国家的足够的信誉度、互联网公司难以企及的巨额资本、成熟完善的风控手段体系以及宏观调控职能等,而互联网金融公司有着现在最为流行的大数据、云计算、引动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数据信息。双方可以资源整合的方式互补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双方优势互补。互联网金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广泛的覆盖面和发展迅速等优势。而商业银行拥有承担调节市场经济的角色,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中枢,在货币创造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等。双方若将这些优势相结合,加强合作,不仅可以降低各自的发展风险,还可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5.2 银行智能化

(l)网点人工智能化。我们知道智能化和轻型化成为银行网点转型的重要方向,通过投放智慧柜员机,不仅节约成本,还减少了办理时间,同时也有更多时间去服务客户,有助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客户体验,为进一步实施产品营销做好准备。且拓宽了客户办理银行业务的渠道。

(2)打造直销银行。直销银行不设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是通过网络的远程渠道来获取产品及服务,简单方便快捷。因为没有网点经营费用河管理费用,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以及更低的手续费率。同时它还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布局,拓展业务。同时直销银行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成熟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多方面的优势使直销银行必将成为未来多种发展趋势之一。

6 结语

传统商业银行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资源积累,信誉口碑极佳,相比互联网金融,客戶更愿意依靠政府支持的商业银行。商行虽遭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但也被迫作出转型,而如何转型将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建议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契机,主动吸收其精华,加强自身建设,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同时加强合作,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走向融合或优势互补,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l]孙阁岩,高美玲.浅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6(5).

[2]刘诺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

[3]方艳杰.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王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银行家,2015(5).

[6]胡杰,强睿.基于Klein-Monti修正模型的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行为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6).

作者:车柯庆 郭琳 盛琪

银行业监管理论浅析论文 篇3: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的思考

【摘要】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被要求必须按照分业方式来进行经营,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快了为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而面对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普遍选择的混业经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选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模式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

分业经营模式是指证券业与商业银行的分业,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只能被限制在传统的业务领域,不可以涉足其他证券类业务。其优势在于可以减少银行业风险,保证证券市场的合理和公正,实现金融行业的专业分工。而它的缺点在于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和资源的利用,降低了效率,不利于商业银行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也拉高了证券投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

混业经营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可以在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经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业务,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管理。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规模经营,保证银行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有机结合。

但是,混业经营也是有一定弊端的。一是混业经营不利于系统风险的控制,若证券市场动荡,银行系统也将受到牵连。第二,混业经营不利于提升行业经营效率,难以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第三,混业经营不利于行业监管,对于银行业监管提出更加复杂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变迁

(一)初级混业阶段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制度,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中、农、工、建设立证券、信托、租赁等业务,但由于当时体制的不健全,行业缺乏自律与有效监管,风险不断加剧和生成,造成了大量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经济泡沫。

(二)严格分业阶段

1992年10月,我国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1993年开始整治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底,国务院为加强金融治理,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国有商业银行在人、财、物等方面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正式确立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分业时代。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维持着分业经营的基本框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国务院下设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证券、期货以及基金,保监会则管理保险公司;银监会则管理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证券、期货和保险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监管权下放三家,实施分业经营以及监管的模式。目前,我国存在两种混业经营的具体模式:

(一)金融机构控股模式

这种模式下分两类。一类是商业银行控股,主要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商业银行全资拥有或控股已经存在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类子公司,以及工业、服务业等非金融子公司。美国和日本也采用这种模式。另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具体有中信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光大集团。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旗下子公司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

(二)实业部门控股金融机构模式

我国现有的这种类型的控股集团主要有山东电力集团、海尔集团等,其主要特点是控股公司不具有金融许可证,但全资拥有或控股旗下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并且直接或间接控制旗下子公司的高层任命和重大决策。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的建议

从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明显加强,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呈现出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已初现端倪。

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仍然较弱,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在承认混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先实行分业经营,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优化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之后选取部分金融业发展良好的地区进行混业经营的尝试,在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逐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方式。

(一)健全金融和法律框架体系

以分业经营为主,逐步引入适当混业经营,应是我国未来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方式选择。而只有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法律框架体系,不断完善现代金融制度,确保良好金融秩序,对各类市场主体其准入、经营范围等方面做出明确条文规定,才能更好推进商业银行的逐步混业经营,保证其健康运转。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混业经营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及外部监督机制,防范监管效率低下及风险。一方面,加大对银行内部运营监督,设立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对外部监督,应加大监管执行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监督框架。

(三)鼓励金融创新,强化人才建设

鼓励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商业银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同时,加强商业银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加大商业银行培训投入,全方位强化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提升,进而提升商业银行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马勇.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许忠义.中国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3]赵夏爽.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和展望Ⅱ,赤峰学院学报,2011.9.

[4]马莉,谭丞,分业经营体制下我国金融企业混业经营发展浅析[U],东方企业文化,2011,(8).

作者简介:李埃米(1990-),女,山西临汾人,山西财经大学2013(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作者:李埃米

上一篇:乡畜牧站工作总结下一篇: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