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下水利经济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实际水利建设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水利经济的涵义,然后讨论了我国在新时期水利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意见,以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学发展下水利经济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发展下水利经济论文 篇1:

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点

文章针对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新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对水利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分析了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要点,建议注重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结构重塑、尊重人性、开放生态。通过分析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原则与路径,得出顶层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发展原则三项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将理念优化、模式创新、紧抓要点、完善体系视为解决新时代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问题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保护、开发、利用、节约水利资源的作用。

基于互联网+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有如下价值:其一,注重搜集、整理、挖掘并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开发、节约、管理等方面相关的巨量数据,将数据资源视为发展规划必要条件,保障水利经济综合管控有据可依。其二,用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举措,既减少规划时间,保障规划结果能尽快起效,又增强规划结果的客观性、前瞻性、综合性、系统性,满足水利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其三,依托信息系统创立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协作机制,消除部门壁垒,加强信息共享,提升联动水平,集聚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各方力量,使水利经济发展能步调统一,大力贯彻宏观发展目标。基于此,為助推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探索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人均占有量小、区域分布不均、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据统计2010-2019年用水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虽然2020-2021年用水总量为负增长,但总量依旧庞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波动下滑,2018年约为1972立方米/人。发展互联网+水利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源于互联网+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数据信息聚合提供了条件,将先进技术手段带入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领域,助推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向着智慧化方向变革。

虽然互联网+在水利经济发展方面优势巨大,但由于利用相关技术及资源发展规划的实操经验有限,新时代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任重道远。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路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理念陈旧。专职机构未能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对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解流于形式,并未将网络资源及先进技术与水利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关联在一起,尤其是部门联动方面阻力重重,仍存在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的问题,这不利于水利经济有关数据信息集聚与充分利用,相关规划发展方案较为片面,无法保障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一盘棋”。二是模式陈旧。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模式有待创新,仅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了线上,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应用不够深入,尤其未能创建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有碍互联网在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中的高度渗透,不利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各部门协作联动。三是发展受限。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体系不完善,存在重规划、轻总结的问题,相关体系未能建成闭合回路,阶段性发展规划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各区域、各部门总结经验与创新争优,出现浪费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的消极现象,阻滞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活动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要点

(一)跨界融合。在“互联网+”中的“+”就是跨界之意,是助力各行各业开放、变革、发展的动力,亦是创新实践的坚实基础,通过跨界融合聚合群体智能,增强技术研发到应用推广的垂直性,同时为参与实践主体力量集聚提供支点。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除统筹设计外,还需各部门积极参与,如环境监测部门、水利工程建设部门等,这就需要跨界融合,打通水利经济规划壁垒,提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开放性,保障规划结果能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齐头并进。

(二)创新驱动。水资源粗放式发展规划已经难以为继,需通过创新驱动探索新出路,创新是互联网+的特质,水利经济要用互联网思维加强自我革命,从互联网中获取创新力量。《5G智慧水务白皮书》指出,5G具有大连接、低延时、高宽带等特性,加之NB-loT的联合应用,将给智慧水务创新带来机遇,使智慧水务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如5G+基础信息、5G+大数据、5G+智能水表等,为智慧水利发展规划开创无限空间。

(三)结构重塑。全球化、智慧化打破原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网络的虚拟性对社会发展带来挑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需要借助互联网重构结构,保障水利经济得以与时代并轨。例如,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可聚合海量信息,通过信息深耕、加工、筛选创建区域性、虚拟性、综合性的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模型,在模型中直观展现规划预期、难点、关键领域,还可将各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信息体现出来,为水利经济一体化规划给予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利用VR全景技术不仅可展现水利经济规划现状,还可利用大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展现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判断规划方案的价值,这利于增强规划的可视化与科学性,继而提升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水平。

(四)开放生态。为使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效果更优需创建互联网+生态,在原有规划发展机制中剔除阻碍、制约创新的环节,利用网络打通规划发展渠道,消除水利经济发展孤岛,在市场需求、民生需求、环保等需求驱动下不断引入新资源,挖掘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潜力。生态化建设除需开放共享外,还应具有层次性,规划发展要有差异,有针对性地建立连接,使水利经济规划在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区域性水利经济的层级化发展,其目的是保障微生态健康稳定,互联网+模式可深入各区域并参与到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三、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一)顶层设计原则。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与网络资源、高新科技融合的目的是增强国家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开发综合实力,以此为由制定诸多政策,如《“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等,客观上为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给予支持。这就需要在剖析国家政策的前提下进行顶层设计,利用网络开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项目,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将智能预警、节能降耗、漏损分析、市场运营、科学研判等方面视为顶层设计的支点,使水利经济能通过信息化决策、智慧化运营提升规划发展水平。

(二)因地制宜原则。无论是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还是互联网的融入,均需从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水利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互联网+规划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判。以解决水利经济发展问题为指向,针对互联网+规划统一安排、统筹兼顾,其目的是协调区域性水利经济发展与国土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局关系,保障水利经济规划与其他领域的建设关系紧密,处理好各区域、各部门、各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利经济规划远景、中景、近景的关系,考虑互联网+模式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性,着重解决各区域最为突出的水利经济发展问题,继而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引下落实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目标。

(三)科学发展原则。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需有理论作为支撑,如工程学、生态学、信息技术学等,为的是根据自然规律、技术发展规律、资源保护等规律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发展规划目标,充分考虑各方用水需求,以免水利经济规划顾此失彼。为使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更为高效,可推行“识别问题——拟订方案——系统评价——方案论证”体系,保障规划发展由浅入深,组织各学科人员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方案由地方或国家职权部门负责编制汇总,在权力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确保该方案科学性及法律约束性兼顾,能指导展开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工作。

四、互联网+水利经济發展规划路径

(一)理念优化,树立互联网+规划发展意识。首先,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了解互联网+内涵,在信息技术学等理论的支撑下让互联网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融合成为可能,在新一代高新科技赋能下探索规划发展新出路,保障水利经济能借助政府2.0平台提升规划发展水平;其次,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推行一体化理念,将对水资源开发、保护、节约与利用带来影响的部门、企业、机构及个人纳入规划发展视域,为顶层设计、综合规划给予支持,发挥网络共享、联动、开放优势,使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无死角、立体化,在此基础上增强互联网+的贯穿性,能在水质监管、水利工程建造、水资源调配等领域作出贡献;最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需具有可持续性,树立科学发展观,将人民利益、民生需求视为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起点,保障相关规划活动协调、全面、可持续,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改革等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好各区域的关系,关注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经济建设、幸福生活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联系,在此前提下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实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及合理规划目标。

(二)模式创新,拓宽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渠道。第一,依托物联网创设智慧管理网络,打破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区域、部门、时空等方面的联动壁垒,利用自动化设备实时掌握水资源相关信息,加大水库安全监测、饮用水质量监督、山洪预警、水资源调配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力度,借助传感器装置跨时空规划,充分利用一线数据,提升实地调研水平,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划决策,还可借助网络传输数据,为各部门参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给予支持;第二,在大数据模式助力下重视运用水资源相关资料,从宏观、微观及静态、动态的角度出发获取数据,创建整体性、区域性兼顾的数据库,针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等信息加以挖掘,为供水、防汛、水质净化等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确保水利经济发展实事求是。第三,在移动通信技术支撑下打造无线应用平台,消除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时空层面的局限,利用移动电子设备绘制高清图片,反映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还可在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系统助力下增强该平台的功能性,如灾害预警、发展监督、视频会议等,一方面提升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及时响应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获得水资源综合利用海量信息,这为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助力。值得一提的是,移动应用平台开放性较强,拥有权限的个人、部门、机构能输入密码与用户名登录,并享受视频会议、数据浏览、文件传输、现场监督等功能与服务,真正打通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渠道,满足多方联动的一体化发展规划需求。

(三)紧抓要点,使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能事半功倍。第一,保障。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网络基础服务设施、IT技术、电子设备、软件等条件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在基层加大互联网+建设投入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将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以免互联网+模式的推行阻力重重;第二,人才。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注重一体化,消除各部门、各区域的联动阻力,需参与规划人员既懂技术又懂经济,还具有管理、沟通、设计、创新等能力。基于此,水利工程建设、水质监管、环评等部门需注重人才培育,助其学习互联网+理论与技术,能利用高新科技解决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难题。例如,可培育能使用无人机、无人船巡河并利用VR技术全景展示的人才,用数字设备代替传统的实地勘察举措,在节约人力的同时保障勘察结果精确、可用、全面,在此基础上提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有效性;第三,改革。现行区域分割治理思维容易产生利益争夺的后果,不利于水资源综合调配及深度开发利用,各区域间的水资源平衡被打破,有碍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基于此,需利用网络平台开放、共享、实时的特性,打造一体化、集成性的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平台,加大区域治理改革力度,一方面重视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做到统一调配、统筹规划、系统性发展,并鼓励个人、企业、社会服务型机构积极参与,通过改革推动互联网+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规划。

(四)完善体系,增强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首先,通过实地勘察、资料搜集、问题剖析、了解需求从实际出发制定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保障该方案目标明确、计划合理、利于实施,为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投入使用奠定基础,确保基于网络的规划发展工作事半功倍;其次,在规划发展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动态追踪,收集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节约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对比规划结果与预期,充分利用远程遥感、自动化等技术,研究规划发展偏离正轨的内因,在此前提下改进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优化相关方案的实施效果;最后,利用网络信息共享且有记忆的特点整理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资料,剖析规划结果,统揽规划历程,发现规划短板,如水质监管不到位、数字设备更新滞后、忽视信息安全等,为进一步调整互联网+规划对策提供依据,在此前提下引进新软件、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为保障性措施的推行及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给予支持,有效完善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体系,解决水资源节约、开发、保护等具体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融入各行各业的新形势下,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利用IT技术及数字资源走出困境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水利经济在规划发展中将跨界融合、尊重人性、结构重建、开放生态及创新视为要点,推行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发展原则、顶层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树立互联网+发展规划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争优,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保障性条件支撑推动互联网+规划发展活动可持续展开,还需完善规划发展体系,继而提高水利经济互联网+规划发展质量。

(作者单位:渑池县水利局)

作者:高彩虹

科学发展下水利经济论文 篇2:

论新时期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的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实际水利建设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水利经济的涵义,然后讨论了我国在新时期水利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意见,以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

关键词:水利经济;建议及意见;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

一、 水利经济的涵义

经济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所包涵的范围很广泛,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的奠基石。同时,经济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由国民经济衍生出相关部门经济。其中水利经济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利经济汇聚了国家水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出现水灾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等。是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两个孪生主体共同构成的行业经济。从实体门类角度出发,水利经济又是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经济。随着我国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水利经济的内涵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根本上转变了只注重投入而忽略了回收;只注重宏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微观水利经济管理单位的生存发展条件;单纯地认为水利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而不是以水利为基础产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认为水利是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项目而忽略了水利为国家财政创造一定收益等错误观点。

二、新时期水利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忽略水利经济的发展特点

一些水利经营项目在选择和开放的过程中,业主成为了水利企业的依托对象,水利企业过于注重当期利益,所建设发展的项目过于注重是否能够盈利,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忽略利润水利经济的发展特点,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之间无序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水利企业在主营业务中重复交叉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很多水利企业的规模较小且数量多,为了谋取生存,企业之间开始采取压低项目价格的方式开始恶性竞争,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本行业间市场竞争有序性,还会造成项目质量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

3、 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很多水利企业是建立和发展在原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在治理结构上难以由事业单位管理的原有模式完全转变成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一个过渡时期。同时,出资人不到位、产权模糊等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一来也会间接地造成一些管理方案无法实施。

4、 水利经管部门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目前,我国的水利经管部门基本上处于赤字状态,财政收入方面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而一些相关部门没有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一些工作上的调整,没有研究调查亏损原因,这样做不仅影响了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于水利经济的良好循环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对于新时期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的一些建议

1、在思想上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健康发展

由于水利经济是资源经济的一种,包涵在市场经济之内,所以从思想上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水利企业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水利经济的重视和支持,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水利工程是水利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相关部门不但要重视水利建设更要重视防汛抗旱,水利经济的建设势在必行。

2、 运用统筹兼顾法

目前,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管体制不健全,有的甚至根本就处于空白状态,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可以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可以减少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由于财务收入的不同而在建设和配合上所出现的问题。运用统筹兼顾法一方面可以依靠水利经济创造一定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分配财务收益,使水利经济科学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了水利经济统筹兼顾的目标能够实现,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特点采取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进自身水利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及融资机制等形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还可以为国家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从而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

3、 合理运用相关政策

针对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相关政策。由于在水利经济中,

不同部门的财务收入参差不齐,因此要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政策,对于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进行合理的评估研究,将各地各种各样的经济情况及受益对象不同的承受能力考虑在内,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加以不同的政策扶持。同时,将正常以分批次的形式落实下去,积极结合当地经济实际情况,根据经济发展程度逐步降低政府的财政补贴金额,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应当加强政府的财政补贴金额。

4、 加强人才的培养

水利企业应当加强人才的培养,积极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调整,重点在道德教育和技术水平两方面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水利企业工作人员的各项素质水平。企业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成立一支科研攻关小组。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水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招纳一些人才,并加以重点培训,为企业尽一份力。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激励措施,使得人才能够安心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四、 结论

总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阻碍了我国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着重研究目前我国水利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1]张贤波,陈红,杨学勤.析科学发展观在水利经济工作中的指导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2]袁丽丽.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2(12).

作者:白广红

科学发展下水利经济论文 篇3:

普洱市林下经济种植发展与对策

【摘 要】林下经济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备受重视的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相关问题作出了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问题

1.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面积4.53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3%,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级行政区。普洱地处低纬山原区,北回归线横穿市境,全市海拔在317-3307米,年均气温15.3℃-20.2℃,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呈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类型。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27.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9%。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93.08万公顷,占89.41%;疏林地面积0.7万公顷,占0.21%;灌木林地面积21.85万公顷,占6.67%;未成林林地面积5.8万公顷,占1.77%;无立木林地面积1.6万公顷,占0.49%,宜林地面积4.8万公顷,占1.46%。

据林业部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21万亩,占适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200万亩的35%,实现产值66.3亿元。其中,林下种植面积21万亩,实现产值31.8亿元;林下养殖面积28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林下采集加工面积68万亩,实现产值8.2亿元;森林景观利用面积47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林下经济共涉及农民0.8万多户,从业人员20多万人,林农来自林下经济的经营收入占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2.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措施

2.1多业并举、同步推进,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各县(区)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和重要抓手,多业产举、积极推进,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绿色增长、生产了绿色产品。

2.2长短结合、创新模式,林地经营步伐加快

各县(区)坚持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针,利用林业资源开展林地立体复合生产,推广了林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游等产业模式,进一步加快了林地经营步伐,使林业产业服务和生态功能得到拓展。

2.3完善链条、密切联结,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各县(区)积极整合利用各類资源,不断创新林下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林业经营大户等方式,经“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4市场引领、调整结构,绿色增长效果明显

各县(区)积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林下种养殖业结构,大力生产适销对路、效益突出的林下产品,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使农民不砍树能致富、大树底下好发财,得到了农民拥护、市场欢迎。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林下经济起步晚、时间短,总体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走出“大资源与小产业”、“大市场与小生产”的困境,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3.1认识不足

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受传统木头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想砍树卖钱、急功近利,对开发林地空间、扩宽拉长林地经营思考得不多。山区农民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单一,缺少立体复合生产的经营思想。

3.2层次较低

全市林下经济问题规模较小,产业经济实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的深加工不够,基本停留在出卖原料的初级阶段,资源利用率较低。林下经济“特而不优、优而不大、大而不强”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

3.3扶持不力

林下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引导,产业布局零乱,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林下生产自生自灭、自产自销的现象突出。由于政策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农户和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受到限制,在做大规模、产品开发、拉长链条等方面止步不前。

3.4市场不畅

龙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不高,参与市场单键有能力较弱。营销方式落后,多靠挑担上市、坐等外商、零星销售产品,产品效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林下产品市场网络建设落后,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大的竞争优势。

3.5技术薄弱

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落后,科技普及率低,科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林下经济欠缺专项研究的科技力量,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产业关键性技术还有待突破。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

4.加快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4.1提高认识,摆上位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压力更加凸显,承受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也更大。云南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定为限制开发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路子,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云南”。市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提出了国家绿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提出了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挖掘林下资源潜能、引导好林农生产意愿、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林下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摆上位置、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全市林下经济从小打小闹、自生自灭向政策扶持、产业经营转变,努力实现林下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4.2科学规划,选准模式

在摸清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基础上,把发展林下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与城镇上山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与专项规划,分区域确定符合实际的产业而已和重点发展方向,指导林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我市的资源特色、种养习惯和发展前景来看,要按照“林下种、林间养、林里采、林中游”的思路,重点发展林粮、林菜、林药、林茶、林咖、林果、林菌、林禽、林畜、林脂、林胶、林游等经营模式,促进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多样化、特色化和品质化的林下绿色产品,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点突出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

4.3完善政策,加大扶持

从行政审批、税收优惠、金融信贷、龙头扶持、林地流转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工商、林业等部门的各类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对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应给予相关税收减免。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扩大信贷规模,尽可能地减免相关评估手续和费用。开展林下经济政策保险,增强林下产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申报国家、省的扶持项目,并给予相关资金支持。加快集体林地流转经营步伐,着力提高林地流转的总量和水平。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除生态脆弱区、水源林地、公路沿线、水库周围、河道两边等重要地段的林地外,鼓励林地的林下资源进入市场有偿转让经营,国有商品林地的林下资源逐步开放经营管理权进行开发,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4.4创新机制,拓宽融资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以投资为引导,企业、林农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招商融资。积极和引导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信誉较好的大财团、林企业投资开发林下经济,形成大龙头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龙头的发展态势。以财政融资。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议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的产品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并建立龙头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机制。以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支持,在用途不变、拨付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对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科技等有关部门项目资金的整合,捆绑投向林下经济开发;发挥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收取的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重点用于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以信贷融资。建议成立林下经济贷款担保中心,积极开展林权抵押。林农水额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以资源融资。引导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把林下资源作为林业资产,以租赁、承包、转让、合资、合作等形式实行市场化动作,充分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建设。

4.5培育龙头,开拓市场

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品牌等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得奖分配机制,进一步密切农业关系、完善链条联结;鼓励龙头企业搞精深加工,拉长、加宽、增厚林下产业链,精心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加大林下产品的原产地申报、商标注册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力度。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发组织水平,形成市场连接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连接生产基地、市场基地连接农民的发展格局。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潜力大、效益好、带动强的林业大户、种养大户经营大户,着力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建设一批产品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技术先进、质量检测可靠、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林下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面向全省、全国的林下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直销、代理配送、連锁专卖、网上交易等方式,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4.6强化科技,完善服务

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林下经济科技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技术等服务。制定林下经济的相关操作规程,引导农民规范、标准地从事林下经营活动。完善农民、企业、科研院和技术推广单位的科研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的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体系,加快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步伐。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促进林地经营都和农民熟练掌握林下经济专业生产技能。加强林下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支撑、地方标准为补充,覆盖主要林下产品前产、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保障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安全。推进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林权评估、交易、融资等服务。

4.7加大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简报、宣传栏、板报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干部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大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上级政策、熟悉政策界限、明白操作规程,做到政策深入人心、技术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采取开设专家讲座、典型示范、科普展示、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经验交流,调动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号召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标杆、干有盼头,营造全社会合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深厚氛围。

5.结束词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科]

【参考文献】

[1]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作者:王钟

上一篇:街道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三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