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卫生专业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卫生专业士兵是我军卫生事业建设和卫勤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课题组从有利于加强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宏观指导和提高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整体效果入手,总结提炼出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内容体系“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改革思路及其研究与探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组织卫生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组织卫生专业论文 篇1:

我国兽医专家当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区域委员会主席和专业委员会主要成员

2012年5月20~25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80届国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25日上午,大会通过决议,我国驻OIE代表、农业部兽医局张仲秋局长当选OIE亚洲、远东和大洋洲区域委员会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博士当选OIE生物标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偼博士当选OIE水生动物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席。

据悉,OIE共有5个区域委员会,各成员按其所在区域自动成为该区域委员会成员。区域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促进地区成员开展合作,研究解决区域内动物疫病控制政策和技术问题。每个区域委员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2名、秘书长1名,每届任期3年。OIE常设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委员会、生物制品标准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和水生动物标准委员会等4个专业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围绕动物卫生、兽医公共卫生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制定、调整OIE国际标准。鉴于各委员会在相关领域的权威性和重要性,OIE各成员均高度重视委员会工作,积极向大会推荐顶级专家参与竞选。农业部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张仲秋、陈化兰和黄偼等专家当选有关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意义重大,不但标志着我国有关兽医工作得到了OIE及各成员的广泛肯定,而且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动物卫生领域的话语权,促进我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兽医合作,加快国内兽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推动兽医事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组织卫生专业论文 篇2:

试论“卫生专业士兵培训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效果

【摘 要】卫生专业士兵是我军卫生事业建设和卫勤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课题组从有利于加强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宏观指导和提高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整体效果入手,总结提炼出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内容体系“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改革思路及其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卫生专业士兵 培训 内容体系

自2006年本课题开始研究至2010年结题之前,军队卫生专业士兵培训主要采取分散的卫训机构培训,培训规模过小、培训形式分散、培训效益难以发挥。课题组从有利于加强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宏观指导和提高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整体效果入手,总结提炼了“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改革思路。坚持按纲施训,编写配套教材,实现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化,既是构建部队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更是转变部队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利用,不但对保证这一时期卫生专业士兵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为2011年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为卫生专业士兵实施基地化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 训练大纲修订实施,对保证卫生专业士兵按纲施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大纲是规范基本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基本教学内容和教育训练标准做出的刚性规定。对卫生专业士兵培训而言,大纲就是依据、导向,只有编制科学严谨的大纲,才能引导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为使大纲修订更加符合部队建设发展需要和贴近卫生专业士兵培训实际,课题组对全军不同类型卫生专业士兵训练机构开展了深入的考察调研,重点对原大纲下发以来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充实完善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了编修工作,并通过总部以《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卫生员训练队)》(以下简称新大纲)正式下发部队执行。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标准,统一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总时间,重新设计了培训课目内容,科学划分了每个课目内容的训练学时,尤其加大了人体结构与功能、医疗护理技术、战(现)场救治技术等重点章节单元的教学训练课时。

全军各卫训机构对新大纲的推广使用持十分积极的态度。赵召辉认为,新大纲下发执行给卫生员按纲施训提供了依据,研究新大纲变化特点,对提升卫生员训练队训练质量水平,提高卫生员执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的能力,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解放军22医院严格按纲施训,培训的卫生员全部在海拔2000km以上的青藏线基层部队任职,为驻高海拔部队官兵的卫生防病、初级保健起到了重要作用。易晓阳报道,卫生员教学训练坚持以新大纲为指导,始终贯彻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两严”方针,科学安排,精心组织,90%以上科目成绩总评优秀,连续两年在全区统考中名列第一,圆满完成了年度教学训练任务。兰州军区综合训练基地军医训练大队多次组织机关、教员、学兵对新大纲的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进行座谈讨论,一致认为新大纲是一部指导卫生员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新颖、重点突出、针对性和指向性明显。

新大纲推广使用后,在全军各卫训机构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坚持用新大纲严格训练标准、规范培训内容、维护教学秩序,已在全军卫训机构达成广泛共识,将新大纲确定的标准、规定、要求贯穿于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全过程,已成为从事卫生专业士兵教学的教员和管理干部的自觉行动。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不但为贯彻新大纲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更为落实新大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践证明,新大纲的编制和及时下发执行,对统一全军卫训机构的思想,自觉增强大纲意识,保证这一时期卫生专业士兵按纲施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 新版教材出版发行,对提高卫生专业士兵教育训练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是阐述教学内容和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不但是卫生专业士兵教育训练的基本依据,更是教员组织教学和学兵学习的主要蓝本,编写针对性强、通用性好的卫生员教材和相关配套辅助教材,对保证卫生专业士兵教育训练效果至关重要。课题组在完成新大纲编修工作的同时,修订出版了《卫生员教材》,编写出版了供教员教学参考的配套教材。与旧版《卫生员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增加了心理学知识、健康教育、军事训练伤防治等新内容,加强了医疗护理技术、战(现)场救治与防护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力度。

全军卫训机构对新版《卫生员教材》的出版和推广予以高度评价。军医训练大队认为,新修订出版的《卫生员教材》作为全军卫生专业士兵教育训练的基本教材,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新版教材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适应了军队兵役制度改革的需要。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时间由8个月变为6个月,根据新的培训时间,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二是适应了新大纲需要。按照新大纲培训要求,重新编排教材内容,使得教材内容更符合新大纲要求。三是适应了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需要。为体现部队一线卫勤保障的特点,增加了卫生专业士兵非战争军事行动相应训练课目和内容,强化了战(创)伤救治技术训练。编写出版的卫生专业士兵训练教学参考教材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较强,可作为卫训机构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员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版《卫生员教材》推广使用后,成为各卫训机构的通用教材,按照新版教材组织教学、依据新版教材统一培训内容、通过新版教材提高培训质量,不但是各卫训机构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普遍做法,而且受到各级卫训机构和广大受训卫生专业士兵的广泛认同。事实证明,新版《卫生员教材》的出版推广,使得卫生专业士兵训练内容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培训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保证。更为重要的是,新版教材出版及相关配套参考教材编写,改变了以往大纲修订不能与教材编写保持同步、教材编写相对滞后、教材种类较单一、教材知识面较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缺乏配套教材支撑的不利局面。因此有理由认为,正是由于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教材体系的建立和推广使用,对统一卫生专业士兵培训内容,保证这一时期的卫生专业士兵训练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对实现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手段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需要。2011年之前,全军有数十所卫训机构承担卫生专业士兵培训工作,面对这种分散办学的情况,加快改革传统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对提高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效率是十分必要的。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以往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缺少网上教学平台支撑,培训信息汇总不正规、不准确、不及时,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效率较低,培训考核没有全军统一题库等现状。基于此,课题组开发了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搭建了全军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网上教学平台,提升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信息化层次;二是该系统与各卫训机构联通,方便了全军卫生专业士兵培训信息及时采集和汇总;三是实现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考核题库命题,保证了卫生专业士兵训练质量;四是创新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模式,提高了全军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效率。

军医训练大队利用课题组开发的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系统对所培训的卫生专业士兵进行全程管理。该大队认为,配发的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界面友好,是一个难得的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平台。戚红军、王成平等报告,该系统推广使用后,大大提高了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了培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戚红军、张媛等报告,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利用,实现了决策机关、卫训机构管理人员、卫训教员、学兵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为上级主管部门科学决策全军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提供翔实可靠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支持。

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军各卫训机构普遍推广后,成为卫训机构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重要信息化管理平台。正是由于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管理模式,为今后实施卫生专业士兵基地化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为总部全面掌握全军卫生专业士兵训练信息,适时调整全军卫生专业士兵训练策略,科学指导全军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提供了可资参考借鉴的依据。

四 结束语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后,军队加快了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卫生专业士兵作为我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训必须跟上军队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的步伐,适应军队卫生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需求。全军卫生员训练办公室作为专门负责军队卫生专业士兵培训的职能管理机构,在指导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方面,不能把目光集中在教什么、教多少、怎样教的微观层面,而应从宏观角度着眼,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加强科学引导和提高培训效益上。基于此,本文从影响卫生专业士兵培训教学体系构建和整体培训效果发挥的大纲编制、教材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三大要素入手,对课题研究意义及成果推广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召辉、于利军、刘斌.坚持按纲施训,扎实推进卫生员培训工作[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1):43~44

[2]周俊奇、叶平安、徐延斌等.严格按《纲》施训 培养合格卫生员[J].人民军医,2003(6):356

[3]易晓阳、刘学科.提升卫生员培训质量的几点做法[J].西南军医,2007(1):111~112

[4]陈竺、高永峰、郝章英.卫生员基地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5):364~365

[5]张媛、蔡铜山、王成平等.新版《卫生员教材》的修订情况[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3):185~186

[6]张媛、蔡铜山、王成平等.《卫生员训练教学参考》对卫生员训练教学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2):106~107

[7]戚红军、王成平、王秀慧等.卫生员训练大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4):75~76

[8]戚红军、王成平、乔民等.军队卫生员训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想[J].华北国防医药,2007(1):24~25

[9]戚红军、张媛.信息技术应用于军队卫生员训练的实践[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2):113~114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张媛 张宇辉 戚红军

组织卫生专业论文 篇3:

高等中医院校公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 要: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直接关涉社会科研创新水平的高低。文章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综合创新培养体系改革为例,在详细分析制约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的前提下,考察PBL教学法、双导师制度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改革等举措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公共卫生

社会医学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公卫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以解决社会医学的矛盾与问题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新兴专业。其主要担负为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疾病防控机构的运营培养专门性人才的任务,因此公卫专业研究生要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保障公卫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医院管理工作的必然需要。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卫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结合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状况,本文拟通过回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路,以期为高等中医院校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探讨。

一、公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导师指导能力欠缺,创新力培养意识模糊

新世纪初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研究生的培养数量,使得中医药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培养也采取了“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当前国内各主要高等中医院校公卫专业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与能力的基本标准是考察在校研究生发表的小论文数量,一般学校都将在学研究生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其毕业答辩资格获取的前提,使得该专业研究生培养进入了过于倚重论文而忽视教学的怪圈[1]。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对公卫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复制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甚至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上,缺乏引导学生关注该学科发展的前沿思想,按此方法培养的研究生自然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科研的能力。加之部分研究生个体的原因缺乏与其他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难以通过科研合作和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故而造成其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创新力的低下。

(二)研究生创新实践素养较低

我国医学类院校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医药院校该专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具体表现为开设公卫专业本科和硕士点的院校快速增加并且该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迅猛。这种超常规发展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即是,研究生导师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研究生的增长速度,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数量比例被快速打破[2]。这使得每一位导师由原来每年指导一至两名研究生增长为指导三至四名研究生甚至更多,自身精力的限制使得多数被指导的研究生处于实质上的“放羊”状态,从而难以得到导师在科研上的指导,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力的养成。加之高等中医院校目前与国内普通高校同样存在着“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的不良风气,使得多数公卫专业导师将自身精力放在积极申请各类课题项目和科研职称评审方面,难以满足悉心指导自身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要求。由于该专业教师的构成实际,部分指导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其指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自然无从谈起。

(三)培养经费不足,科研导向作用不明晰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经费高度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力度,缺乏多渠道和全方位的筹资机制[3]。加之有限的培养经费被多数中医院校优先满足和保证本科生的培养,严重挤占了研究生培养经费。多数中医院校公卫专业的科研方向主要集中于国家宏观的卫生政策与公共健康干预领域,对企业单位的直接作用和社会现实效益比较有限,这就使得公卫专业无法像临床专业和药学专业可能获得社会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的资助。这进一步拉大了该专业与其他医学类专业在研究生培养经费上的差距,加之有限的科研经费依然存在着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使得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多数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困境中。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医学院校其他专业相比差距悬殊,更缺乏科研所必需的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为了满足学校对在读研究生科研量的要求,部分研究生为了快速发表论文在缺乏有效的调研数据情况下频频出现伪造数据和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该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声誉,降低了社会和学校对公卫专业研究生的認可度。

二、提升公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路径

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笔者认为高等中医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应着重开展基于课程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双导师制度的建立以及在教学中应用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新兴的PBL教学法等举措合力促进该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养成。探索出能够发挥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综合改革进路,使该专业毕业生成为符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需要的人才。

(一)开展PBL教学法,提升研究生创新性思维

伟大的思想诞生于伟大的实践,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无疑是创新性思维的拓展,而PBL教学法则内在地契合了创新思维所需的开创性和发散性的本质属性。所谓基于问题学习法简称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4]。其实现过程主要是以临床实际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并围绕选定的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导师通常只起到导向作用、维持学习小组和学生本人的研究目标追踪,并不直接帮助学生解答遭遇的问题[5]。PBL教学法本质上即是研究生通过自主性学习独立完成某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学研”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资料、制订和实施研究计划、形成研究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等步骤。在此过程中由于研究课题来源的广泛性(基础理论与社会经验均构成选题来源),研究生在选题阶段就必须充分基于自身的研究旨趣与知识能力,同时必须积极调动既有的知识理论并尝试在研究中发现新问题。由于学生选题的自由性和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因此PBL学习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

PBL教学法所使用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特殊主义价值观是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现象本质特征的把握,揭示了科研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符合科研活动的基本原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的教师为了将PBL教学法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针对该专业学生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基础较好的现实,在硕士培养计划中的“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不再重复本科阶段已经讲授过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探索这些课程前沿性的研究主题和了解国内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体系。第二,指导和鼓励研究生独立发表论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实践载体在于自身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现,通过鼓励在读研究生独立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强化已有知识的创造性组合,从而实现学术思维由知识积累转变为创新研究。第三,支持研究生针对毕业论文自主创新选题。在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具体针对每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在导师研究领域的范围内或其自主调研的领域内自主选择论文研究主题。变传统指定研究题目为自主选题,使得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敏感性和研究能力,这都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该校公卫专业研究性教学实践表明,始终把教学形式与内容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科学研究中努力实践创新理念,培养创新思维的现实性。

(二)开展实践教学与双导师制,提高研究生应用

创新能力

该校公卫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科研实践体系的建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通过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方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并且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拓展研究思路,通过研究生充分参与包括开题答辩、数据调研、中期审核和结题验收等阶段活动,研究生充分了解了科研项目全流程并提高自身的学术敏感性。此外该专业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了讨论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定期的读书会和研究课题报告会,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鼓励研究生通过讨论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研究论文并积极发表,以便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是社会实践体系的建立,为了切实提升公卫专业在学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力,除了在科研领域构建起能够保障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之外,该校还积极拓展公卫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岗位的建立。学校和学院依托自身在医疗卫生实务和管理领域丰富的资源积淀,为该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前往卫计委、疾控中心和附属医院等机构的管理实习岗位,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强化过程管理、针对实习全过程的完成情况量化打分并纳入毕业研究生成绩考核体系中,通过引入实习考核机制要求学生针对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选取毕业论文研究主题,以此来强化学术论文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最终达到提升其科研创新性的根本目的。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建设是保障公卫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的核心,为了促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该专业采取了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其中校外导师由具备较高学历程度并多年身处一线卫生管理岗位的业务专家担任。两位导师的具体分工是由校内导师负责强化在学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校外导师负责提升研究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业务指导、数据收集、项目调研、决策建议等实践环节的业务性的专业辅导,以此来保障该专业研究生学术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实操创新技能的兼备。此外,要求研究生在实践选题的基础上由校内外两位导师共同完成指导该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任务,用理论和实务双导师制度保持课程体系创新和实践体系创新内在的协调和整合。

(三)创新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

理论基础

合理和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是保证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公卫专业是一门集管理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三位一体的交叉性学科的独特学科性质,使得该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面临一般学科的普遍问题,也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完备的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更是直接决定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创新符合公卫专业特点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方可促进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原创性的科研思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公卫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设置范围过窄、与本科阶段重合率过高以及学科之间融合性不够等缺陷,极大地制约了公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卫专业通过两大途径创新研究生课程体系,使之更加契合学生的培养需求。

第一,调整基础课程的设置范围。针对该专业研究生生源多数来源于本校和外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学生基础普遍较为扎实,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和“医院管理”等专业课程。因此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则着重构建起硕士阶段与本科阶段彼此连贯且互有区别的基础课程范围。增加近年来学界前沿性的理论和课程,例如“循证医学”、“卫生政策学”、“公共卫生基础”等课程,以便为研究生的前沿性学术思维的训练提供课程基础。此外着力更新和补充研究生本科阶段已学习过的课程内容,突出本科阶段课程中所欠缺的探究性理论的发掘与研究。通过开设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基础课程,同时革新既有的学科知识结构共同致力于增强该专业研究生基于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创新性研究能力。第二,科學改革选修课。为了强化该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原有的选修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改革是重要的实践举措之一。该校改革选修课的具体举措之一是开设跨学科课程,通过开设近年来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医学社会学”、“循证决策学”、“社会行为学”以及“健康与疾病社会学”等课程凸显选修课程体系的学科交叉性,期望通过交叉学科的互促共进为研究生的科研开辟新理论、拓展新领域。另外是增设了数门方法学课程,强化研究生科研方法训练。研究创新有赖于熟练和正确地运用科研方法,为此该校增设了“卫生服务研究方法”、“卫生项目制定方法”、“高级卫生统计学”等方法类课程,目的是夯实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素质。

本文通过简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构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系的方法与理念,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有效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同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具有实践性意义的经验和探讨,以期为厘清和构建更加完善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和实践体系提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

究,2006,(2).

[2]刘亚敏,胡甲刚.研究性教学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

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3]芦峰,郝娟.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

教育科学,2011,(5).

[4]吴瑞林,王建中.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5]Barron F.and Harrington D M.Creativity,intelligence,and

pers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1).

[6]Runco M A.Creativ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4,(1).

作者:刘博

上一篇:保险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计划生育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