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精选8篇)

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 篇1

1、什么是组织愿景

组织愿景即组织的共同愿景,是指建立在组织员工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对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它表现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追求的组织使命、任务、目标以及价值信念体系,能够产生众人一体的感觉,使组织孕育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

组织都在设法以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作为个人要建立善于将领导的理念融入到自己心里,在组织中为实现共同的愿望而努力,通过努力学习,产生追求卓越的想法,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组织愿景。激发自己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并在组织中获得鼓舞,使组织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的愿望的能力。

组织愿景的三条原则

1、要重视个人愿景,不能排斥压制。

2、要学会将领导层的愿景变成鼓舞组织的愿景。

3、组织愿景,应随形势和环境而变化。

组织愿景与个人愿景

彼得•圣吉在阐述组织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的关系时说:“个人愿景的力量源自一个人对愿景的深度关切,而组织愿景的力量源自共同的关切。”“如果你、我只是在心中个别持有相同的愿景,但彼此却不曾真诚地分享过对方的愿景,这不算组织愿景。”“组织愿景是从个人愿景汇集而成,借着汇集个人愿景,组织愿景获得能量和培养行愿。”

组织愿景是一个期望的未来景象和意象,是一种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能不断扩展他们创造生命上真正内心所向往的能力。作为一个组织,一个人为单元的组织,建立一个组织成员的组织愿景,以这个共同的愿景感召全体组织成员,使之为这一愿景而奋斗,则是第四项修炼。个人愿景的力量来源于个人对愿景的深度关切和认同,而组织愿景的力量来源于组织成员对这个愿景的共同关切和认同。它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它创造出了众人一体的感觉,使员工内心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任务感。事业的使命感,并以这种感觉深植于组织中的全部活动之中,使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

那么,如何建立组织愿景呢? 组织是由个人集合而成,个人愿景可以激发个人的勇气,组织的规划也只能是通过个人规划和共同规划的尽量一致来激发群体的激情。所以建立共同规划的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员工发展个人规划。而且建立的共同规划应与大部分的员工个人愿望方向一致。而且更上一层楼,不应与之相冲突。使共同规划成为员工自己的规划,将其包融在一个伟大的事业之中,这就是从个人愿望建立共同规划的修炼原则。

组织愿景要求全体员工为之而奋斗,为之而奉献,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奉献的人将做一切为实现愿望所必须做的事情,要使员工能奉献于组织愿景,必须使愿景深植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必须和每个人信守的价值观相一致;否则,不可能激发这种热情。所以,组织愿景又是一个企业的基本理念,包融了企业的目的、使命和价值观,必须使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追求什么,弄清为何追求,知道如何追求。这种价值观反映出组织在向愿景迈进时,全体员工日常的行动准则。管理者在组织内推广组织愿景时,除应真实、简单地描绘组织愿景,同时还应身先士卒,自己先奉献于这个愿景,并不刻意要求下属的认同,留给下届一定的空间,让其自由选择。这样,反而容易使全体员工认同这个组织愿景,忠诚于这种修炼原则。

2、什么是组织使命

组织使命是指的是该组织(作为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起的作用、承担的义务以及扮演的角色。

组织使命是一种广泛的意向,体现了组织的根本目的;它既是反映外界社会对本组织的要求,又体现着组织的创办者或高层领导人的追求和抱负。组织使命的确定

组织使命的确定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组织业务活动范围:组织使命的首要内容是确认向社会提供何种服务,承担何种任务,这就是要确定组织的业务活动范围(scope focus)。

组织的生存、发展是以执行其使命为前提,当然生存本身并不是组织的使命,正好象人生的使命不是为了活下去。

组织宗旨及组织形象:体现了一个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它决定着组织目标及战略规划的制订。

组织使命的作用

1、以指导组织制订目标、战略规划、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

2、保证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的主要活动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形成共同语言以至共同的价值观,便于协同行动。

3、为资源的取得、调配、使用(投入)以及业绩的取得(产出)提供依据及衡量标准。

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 篇2

一直以来, 优秀的组织管理在组织运作和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已经体现出来, 一个优秀的组织会利用一些组织管理的创新去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然后, 不管是使用何种的组织管理模式及创新手法, 都需要组织文化的支持。组织文化的发展一直是组织管理的前沿, 因此,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效的组织管理需要有组织文化的支持。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组织文化和组织管理的共同作用。

二、组织文化的内容

随着对组织文化研究的日益成熟, 对于组织的管理学科对组织文化的建设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可, 已经被认为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们并没有看到组织文化对组织管理作用的具体措施, 但不可否认组织文化的建设对组织管理效果的提升是实在的。

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一直都未成停歇, 在众多的研究理论中, 最为被大众所接收认可的是沙因的理论, 理论中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处理和解决其内部矛盾同外部困难的过程中, 长期以来, 发现和发展的, 已经被证明为有效的、正确的、解决其问题的一些假定。该理论将组织文化的内涵同外在相结合, 体现出很好的共性。

三、组织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从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将组织文化的现象固化, 将组织文化分为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共性与个性层面和背景层面四个层次。每单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和层面与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对组织的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组织文化的理念层面是组织发展的动力

组织文化的理念层面的文化要求就是组织的价值观要求, 也是组织对管理的一个判断标准, 组织的形式风格。理念层面的文化最直接的表现者便是组织中的最高层管理团队。他们是组织管理的实施者, 制定和解释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及组织未来的发展, 同时又肩负着激励组织员工, 促进组织不断前进。同时还要求组织的管理者在制定组织文化的时候需要将员工的未来发展同组织的未来发展融合, 并且持久保持, 源源不断地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

2、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面是组织发展的保障

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面讲的是关于做事行为规范的文化, 达成组织的目标, 建立统一和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 达成组织管理的目标要求。在建立组织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务必要对制度建立的意义有所解释, 从而使员工更容易达成共识, 进而能得到更好的执行。这就要求了管理层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不仅要体现出理论层面同制度层面的文化一致性, 也要让制度的执行者对制度的执行原因有着更深的理解。

对于组织的管理而言, 管理中层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 他连接着管理高层同基层员工。是信息传达和加工的通道, 中层管理对制度的执行力度, 对组织文化理念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是制度制定合理性的重点。而对于两层面文化的一致性, 需要员工统一的认识和行动, 遵守和执行组织的管理制度。

3、组织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层面的平衡

组织文化的个性层面是指组织单个成员或者部分成员组成的私人团体的个别追求。个性层面文化的最直接代表者就是基层员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组织里员工在遵守组织制度文化一致的同时也需要保存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之中, 人们在对个性的追求更加突出的情况下, 对于组织的管理而言, 如何了解认识组织中的个性需求, 注重他们的个性化层面追求, 使得成员的个性化能与组织的共性达到平衡发展, 进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同时, 组织管理还应当时刻关注组织的共性层面文化, 明确区分个性层面的文化。确保共性层面能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4、组织文化的背景层面是组织管理的传统

组织文化的背景层面是组织发展的社会传统要求。是组织所处地域、国家的文化。传统的文化是经过国家和地区长期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 它融入了每个国家成员之中。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 认真了解组织所处的文化背景, 将组织文化同背景文化的融合, 才能更好的理解好掌握组织成员的个性文化, 进而能得到更好的执行力。一旦组织文化离开了背景文化的层面, 组织必然会脱离组织成员的个性发展, 切实无法平衡组织的共性和个性层面, 使得组织面临巨大的风险。

四、总结

对于组织的管理者而言, 组织文化和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巨大的。组织文化建立的四个层次要均衡把握, 首先、要保持其理念文化的稳定, 其次, 要注意制度层面文化的建立与理念层面相符合;再次、要时刻关注组织共性与个人个性的平衡, 保证个性同共性的共同发展;最后, 要充分了解组织的背景文化, 制定符合组织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建设符合组织和个人、充满生命力的、能促进组织前进发展的组织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组织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几个层面的影响:一、保持稳定组织里的理念层面;二、力求制度层面发展与理念层面相适应;三、时刻关注组织文化共性与特性的交锋, 保护共性同特性的共同作用;四、深入研究组织文化的背景层面, 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及执行力。

关键词:组织文化,文化层次,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炎.不同组织文化中组织学习方式对管理创新成效的影响[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2]李彩虹.搞笑组织文化及其对管理实践的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2 (1)

[3]樊耘, 阎亮, 季峰.基于权力动机的组织文化对员工情感承诺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 (3)

[4]韩娟.组织文化四层次模型对于组织管理的意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 (3)

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 篇3

E科技公司创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到2015年,公司将组织目标定位为“化学清洁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目标至此得以清晰化。目前公司主要负责人正在全力筹备,准备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负责人坚信公司已经“保留”下来的商业模式、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未来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卡尔·维克是组织行为专家,他是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教授。维克认为,组织的本质在于“建构”。组织建构则是“将现有的互动聚合成可见的序列,并由此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在E公司,其组织目标的形成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建构过程。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到综合的模式销售,再到如今的平台建设,公司经历了20年诸多的“设定-选择-保留”行为。这个过程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通过回溯,企业得以建构出属于自身的意义系统。

“不做什么,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公司主体长期聚焦在化学清洁剂领域。基于经验、行动以及对过去的“选择”,公司终于在清洁剂的使用方法上出现灵感,“选择”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通过在“使用形式和使用方法上的改良”,找到和客户有效互动的方式,并因此“保留”有效的商业模式。 在化学清洁剂市场的目标客户群心目中确立了公司清晰的品牌形象。公司负责人、公司董事长坚持聚焦和专一,在这个行业和化学清洁剂使用方法上得以选择到其可以依靠的“规则”,来聚合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聚合自身和企业行为的连接、企业和其客户之间的连接。这个过程就是企业决策者积极寻求,设定环境,将已有的“企业-客户”互动模式进行改良,然后建立起公司能够进行复制的销售模式,形成秩序,并反过来指导员工行为和方向的一个过程。

维克教授的组织理论无疑能够帮助组织决策者体会、领悟、学习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学习辨识、选择和决策,建构自身的意义系统,帮助成员认同目标,形成集体行动,最终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理论:学会另眼看组织

和大多数奉行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立场的组织观不同,维克的组织观是建构主义立场的,是一种不同于惯常的组织认知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以另一种眼光重新看待组织,重新认识组织。他认为组织是“由两个或者更多人共同管理的计划、秘诀、规则、产出程序、解释和管理行为所组成的”。组织建构则是“一组以有序的方式将不同的社会交互反应的事件串连在一起的‘处方’”。 这些事件又是“连锁循环”。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包含三个过程:设定(enactment),选出一部分经验或者经验流来进行关注;选择(selection),用某种方式或者角度对所选摘的经验加以解释;保留(retention),将经过解释的片段储备起来,以便将来进一步利用。这三个过程(ESR)可以用来解释组织建构的过程(见图1)。

在维克的组织建构理论中,他还倡导管理者要有循环和系统的思考方式,而不能一味地坚持是线性的、表面的和单向因果关联的思维惯性。组织中的大量现象是互相依赖的。大多数“事情”是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关系”又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被联结在一起。组织行为大多依赖于這些“联结”的强度、作用力方向和时机。

设定和社会建构

设定指的是在主体“选出一部分经验或者经验流来加以关注”。赫胥黎认为“经历并不是指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指你以什么态度应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这个和“你不做什么,其实你是不知道在想什么的”逻辑是一致的。在组织行为中,很多时候正是行动、经验为“释意”提供了线索。设定所起的作用正是标记和建构经验的各个部分。现实或者环境是被有选择地知觉到的,在认知层面被加以重构,并通过人际互动商谈和讨论而来。维克坚持认为“行动定义认识”。这个和G.W.贝特森的思想一脉相承:“一个探险家永远不可能知道他正在发掘的是什么,直到那个东西被挖掘出来。”

在就如何认识世界或者环境的问题上,惯常的一个判断是这样的:即从客体到主体。这就意味着知识是通过从客体到主体的流动来获得的(见图2)。

但实际上,认识问题的顺序也是可以倒过来的,即从主体到客体(见图3)。

图2显示的是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影响是单向的;图3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个互动性,即双向的互相作用。在组织行为中,设定这个环节正是强调和突出了主体和环境间双向的、互动的作用。正是这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对组织行为和协调有作用。总之,在设定环节,重要的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和互动关系。

选择与组织建构

在选择环节,其核心是组织过程。在组织构建中,选择过程直接和主体的意义建构和解释有关。 间接地,这个过程也帮助个体、部门、群体选择目标。基于组织成员的经验,以及对部分经验的关注,成员会对模糊的说法、行动、事件等加以筛选、选择和转化。连锁循环对这个过程有用。借助于连锁循环,成员赋予经验、事件、说法以意义。我们知道,“设定”环节帮助成员主体和环境进行互动,并因此人为地建构出组织环境。但在这个阶段,还有很多的模糊、不确定和犹疑,因此需要“选择”行为,来建立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联。在E公司的案例中,可以清晰看到组织在进行了大量相关的“连锁循环”以后,选择了在化学清洁领域做领先企业的目标,并帮助成员建立起意义,明确行为方向。

在选择过程中,回溯性解释、对过去行动的反思变得很重要。“不做什么,我不知道在想什么。”维克认为意义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回溯性过程而得到的。

保留与社会建构

在“设定-选择-保留”环节中,保留“意味着回忆,或者对某种经验的保留”。对于组织建构而言,通过来自于对过去的反馈,成员得以摆脱外界带来的直接压力,同时做出面向未来的选择。

nlc202309082053

组织在处理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矛盾过程中,既需要去记忆和保留过去的“连锁循环”模式,又需要去遗忘“过去的,但不相干的经验”(德鲁克语)。只有这样,才能来应对和接受变化。按照维克的建议,组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这个矛盾:某种形式的折中反应;稳定性和灵活性的交替使用;对体制内的不同部分进行分化处理等。

“设定-选择-保留”的关系

在组织面临不确定性和未来选择的时候,它恰当处理那些保留在“记忆”中的设定环境的能力变得特别重要。这些组织记忆或者集体记忆能够被结合在一起,也可能形成对“选择”和“设定”的限制。在选择过程或者组织过程中,当主体只是重复设定和选择那些在过去熟悉的“连锁循环”,那么组织的稳定性会大于其灵活性的程度。如果主体怀疑所保留的内容,就会有不稳定性发生。如果无法从记忆中提取任何东西来引导设定或选择,而且两个过程都是在仓促中建立起来的话,那么组织的灵活性就会过大。一个组织为了可持续发展,要学习将其“记忆的”或“保留的”内容分开使用。既要有记忆,以便获得意义;又要有遗忘,以防止自身负担过重,裹足不前。怀特海说过:“既不能尊重符号,又不能自由修改符号的社会,最终肯定会腐败,或则由于无政府的状态,或则生命遭逢无用的阴影的窒息而缓慢地萎缩。”在这里,符号和集体“记忆”或者集体“保留”的含义是一样的。

案例:体会组织建构的过程

E科技公司从成立之初到目前的发展,经历过四次组织建构。每次建构都能帮助公司建立“保留”或“记忆”事件和活动。在所发明“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和“洗衣分配器”基础上,公司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并给组织带来巨大物质成功,公司也因此演化成行业领先企业。 接着,公司改良了业内的“成本保全模式”: 对模式中的缺点进行灵活和创新式处理,帮助客户解决了同时面对三个供应商的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该组织也让自身在“设定-选择-保留”的活动过程中,有扬弃,有保留;有灵活,有稳定。2015年以后,公司在面临资本、互联网等新事物的过程中,又思考如何在原有“保留”的基础上,设定和选择新的模式。

组织建构1.0:

“发明”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

在公司发展初期,E公司销售单一的洗涤剂和洗碗机。客户集中在三星级以及以上的酒店和洗衣房。在当时,在我国三星级酒店内,餐饮部门洗涤剂的使用大多由人工操作。 这种人为因素往往影响洗涤质量的稳定程度,而且也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在发展初期,E公司的销售模式也没有什么新意,和其他公司一样,公司也是深陷“价格战”的红海,苦苦挣扎在生存边缘。公司痛定思痛,还是借助于多年经营洗涤剂产品的丰富经验,选择在同一领域精耕细作,终于成功研发出“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其他相关的系列产品。“我们从使用方法上入手。当时洗碗机这个东西,这里头我们从研发,从分配器,餐饮分配器入手。”

在这一次组织建构中,公司基于自身经验,“设定”组织环境,同时“选择”和组织资源,将固体洗涤剂“变更”为液体剂,并从使用方法的角度来优化和重构经验,“发明”出适合其客户的产品,得以带领公司杀出红海,取得第一阶段的物质成功。这些印记都成为组织“记忆”和“组织保留”。

组织建构2.0:

“发明”洗衣分配器

基于第一次建构的“记忆”,公司开始了新的“设定”和“选择”。基于原有的酒店洗滌业务模式以及惯常的“成本保全模式”,公司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公司基于“难题”,又“发明”出“洗衣分配器”,并解决了成本保全业务模式的缺陷。该创新产品具有“洗涤量统计功能”,能和洗衣房的计算机对接。在这次建构中,组织主体的设定环境和选择组织资源的时候有“转化”,有借力,并将客户从传统的酒店用户扩大到社会洗衣店用户。与第一次组织建构不同,公司决策团队在“记忆”中成功“组装”商业模式这一“新”的内容,并在灵活和稳定的关系处理上找到合理的尺度。

组织建构3.0:

“发明”洗碗机租赁模式

有了前两次的建构变革经验,“商业模式”的记忆被转化为新的集体记忆。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认知领域,并决定“选择”社会性餐饮成为公司未来的客户。以此新“选择”的领域为新的发现并“发明”出第三次组织建构的主要内容:洗碗机租赁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客户的“痛点”问题:其一是价格,洗碗机租赁给社会性餐饮企业,帮助客户节约了成本;其二是质量,通过液体洗涤剂自动分配器这一技术,帮助餐饮企业稳定了其洗涤的质量,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质量控制的影响,能够满足政府所要求的餐饮卫生指标;其三是数量,洗涤计数器。该设备的功能类似于出租车上的里程表:汽车租出去以后,就可以按照里程表来进行收费,有了洗涤计数器,企业则能够按照洗碗数量进行收费。案例公司的洗碗机租赁模式是基于客户深层次需求,将洗碗机供应、洗碗机使用和维修、专用洗涤剂供应“三位一体”的一揽子方案。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社会餐饮业者经常要面对洗碗机供应、维修和洗涤剂供应三个方面的供应商。 而案例公司洗碗机租赁模式,则让客户一次面对一个“集成”供应商。这种供给能够有效帮助客户一次性解决多个难题,提供便利,节约成本,企业从多、快、好、省四个方面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通过这次组织建构,案例企业得以清晰化自身“身份”,并将企业组织表达为“全面清洁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组织建构4.0:

面向未来

通过访谈,本文作者了解到公司基于租赁模式的“储备”,能够采集到大量社会性餐饮客户的数据。公司则依据原有的部分“保留”,同时又去“设定”和“选择”新的“疆土”,提出“化学清洁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目标设定。 基于新一轮的“设定-选择-保留”的“连锁循环”,寄望于未来的平台建设和物联网业务。

启示:中国企业组织的管理与变革

在前面,文章系统介绍了维克的建构性组织理论,以及案例企业四次组织建构的过程。通过案例描述,可以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在进行组织建构时,有以下特点:

nlc202309082053

组织行动先于组织目标的界定;组织目标的清晰化是一个建构过程。从案例公司组织建构看,公司四次建构过程总是基于行动的。从对行动的反思中,主体和环境的“设定”是互动互构的。基于主要的互动过程,主体得以认识到自身和环境的松散联合,并因此进行组织资源、活动的过程。到了第三次建构的时候,公司在逐步清晰化组织目标,并将其记忆或者“保留”为组织层面的记忆。

模式比内容更重要。在组织建构过程中,模式比内容更重要。从案例公司的演化看,公司的创新也是基于“方法”的改变,而非内容本身的改变。在后现代社会,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形式上的创新对组织适应未来更为重要。

組织变革过程中,有机性和互动性是很重要的。通过组织建构理论和案例的学习,我们应该意识到组织发展历程的特点是有机演化和互动互构的。在传统的组织变革过程中,不少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都倾向于将组织看做是静态的存在,其主体和环境的作用似乎是单一的,即由客体“流向”主体。但通过社会构建学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正是这种双向的、持续的互动关系使得组织对自身的身份逐渐有了认识,对自身和环境有效互动的能力也有了自信和自觉,同时对自身的使命和目标也变得逐步清晰起来。有了这些作为基础,组织在处理创新和守成、稳定和灵活、过去和未来的时候变得更为成熟和有分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维克的理论对我国企业组织的管理实践和组织变革有很大启示作用。

首先,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青睐和倡导如火如荼的创业创新。但实际上,很多创业者的准备不足,行动很少,经验也匮乏。他们耽于热情和“一厢情愿”,常常将组织目标和未来的“设定”建立在想法上。基于维克的理论,其实“做了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是更有价值的。创业需要试错、需要迭代,更是需要回溯。组织过于“功利”,就会找不到组织胜任什么的想象和记忆;缺乏用于生产“意义”的时间和空间,那么面向不确定未来的时候就会死于匮乏和单一。

其次,维克反对组织“突然行事”。在他看来,组织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如果系统本身已存在要素之间的负循环,那么系统本身就产生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为的干预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失控。他很反对将“人”作为组织系统中的关键控制点。相反地,他认为“关系”、“设定-选择-保留”连锁循环活动本身在组织建构中的作用要大于人,所谓的“形势比人强”。

第三,在我国不少企业组织中,我们经常看到战略规划可以做得很完美,但是只存在于治理层的“头脑”中。 在战略部署和落地的时候,却经常被卡住,不同层级之间接受信息的折损率较高。这是因为很多决策者对于组织的认识、对于成员和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是很有问题的。维克的理论有助于决策者了解到组织行为的建构性质,不同主体对于其环境设定的特点,认识到“现实是被主体有选择的感知的;在认知上需要重构的;而且是通过人际互动商谈和讨论而来的”。基于这样的建构主义哲学,高层管理者在进行战略部署和落地工作的时候,一定会有更丰富的策略选择、互动方式和讨论商谈的机制。这样,对于企业组织战略的“规划-部署-落地”的一体化将会有好处。

最后,这一理论对组织处理“稳定”和“灵活”之间的矛盾,也提出很实用的对策建议。他说,“人们必须表现得仿佛记忆是可信的, 但在其他处理过程中,又要表现得记忆并不完全可靠。”

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 篇4

各乡镇(场)党委,开发区党工委,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党组织: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百日攻坚行动”的通知》要求,决定在全县集中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百日攻坚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统筹谋划、分类实施、有效覆盖、发挥作用”的总体思路,从8月份开始,集中100天时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扎实开展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将我县“两新”党组织覆盖率提升到70%左右。到2016年12月底,在非公企业,实现职工50人以上的有党员、100人以上的建有党的组织;在社会组织,努力做到社会团体和从业人员30人以上的民办学校、民办医院以及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等实体性社会组织建有党的组织;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全部建有党组织。尚不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实现党的工作覆盖。

二、工作重点

1.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排查一批。扎实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理顺党员组织关系,建立完善党员名册。亮出一批。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引导“隐形党员”和“口袋党员”主动亮明身份,编入党的组织,及时参加党组织活动。发展一批。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党员计划指标要向“两新”组织倾斜,重点做好无党员或尚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的发展党员工作。招聘一批。组织“两新”组织与待业党员的专场招聘会,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和职介中心招聘党员职工。

2.提高党组织覆盖率。凡是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必须单独建立党组织;党员不足3人的,可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便于管理”的原则,重点依托村(社区)、开发区(园区)、专业市场、商务楼宇、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采取区域联建、同业共建、挂靠组建、派驻帮建、龙头带建等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对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可以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党员按照一方隶属、双重管理、多方活动的原则,进行有效管理,党员不重复交纳党费,不重复进行党内统计。

3.扩大党的工作覆盖。在已有党组织但没有工青妇群团组织的“两新”组织中,抓紧建立工青妇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党建带群建活动。对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充分发挥各主管单位党委(组)的作用,通过组织开放式活动、先行组建群团组织、加强出资人教育引导、联合发展党员等办法,扎实开展党的工作。对新建立的“两新”组织党组织,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办法,挑选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工作作风好的党员干部到“两新”组织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或党建工作指导员,“扶上马、送一程”,指导帮助“两新”组织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4.提高党组织覆盖质量。按照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优化组织设置。对联合党组织覆盖单位过多、建立时间较长的,对其中具备单独组建党组织条件的,要单独组建;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联合组建单位数,力求做到有素质过硬的党组织书记、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活动经常、保障到位。

5.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理顺“两新”组织党组织隶属关系。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以属地管理为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建立“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区域兜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对于全县性的社会组织,坚持以行业和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原则进行管理。

三、工作步骤

从8月份开始,集中100天时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集中开展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行动”,主要工作步骤有:

1.精心谋划(8月18日以前)。县委组织部门将会同统战、民政、工商、工商联、税务、工青妇等部门认真谋划“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开展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行动”。

2.全面摸底(8月19日—8月30日)。采取网格化、责任包干方式,要求各乡镇(场)、开发区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工商、民政等部门对本辖区“两新”组织进行一次地毯式排查,做到“六个清楚”,即经营运行情况清、职工队伍情况清、党员队伍情况清、党组织情况清、出资人(负责人)情况清、未建党组织原因清。非公有制企业,以乡镇(场)党委和开发区(园区)为单位建立台账,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以业务主管单位党委建立台账。认真填写《××(开发区、乡镇、场)非公企业调查摸底表》《××业务主管单位社会组织调查摸底表》。对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按照“一企一策”“一社一策”的要求,明确推进“两个覆盖”的任务措施、进度安排和责任人。

3.集中组建(9月1日—11月30日)。摸清情况后,实行“挂图作战”,重点做好应建尽建、应建快建工作,对所有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组建一个销号一个。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攻坚克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努力提高党组织覆盖率。监利经济开发区要设立企业党委或综合党委,建立党建工作指导站,配备党建工作力量,加大工作力度,率先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着重抓好“三师两民”(即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社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落实“三同步”要求,在社会组织登记时,同步采集从业人员信息;年检时,同步检查党建工作;评估时,同步将党建工作纳入重要指标,指导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

4.检查验收(12月1日—12月15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百日攻坚行动”情况由县委组织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进行验收,县委组织部将进行督查调度;社会组织党组织“百日攻坚行动”情况由县委组织部按归口分级负责,进行督导和验收。

5.巩固提升(12月16日—12月31日)。重点做好“回头看”工作,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部对各地各部门组建情况进行督查核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组建成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党委(党组、工委)要高度重视,把“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要通过随机调研、片会调度、定期通报、晾晒做法等方式,督促抓好落实。今年底,各级党委(党组、工委)要把集中组建工作情况作为党委(党组、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和基层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党委(党组、工委)书记认真履行抓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

2.强化工作责任。各单位要密切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工作联系沟通,形成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统战、民政、工商、司法、财政、税务、教育、卫生计生、工青妇等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工作分工,主动担责。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相关领域(行业)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具体指导,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管理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县级社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无业务主管单位的,根据属地原则由当地乡镇(场)党委负责,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指导业务主管单位集中组建。

3.推动工作落地。各相关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县要求,配强工作力量,确保该项有人抓、有人管。要按照从严从实、务本务实、落地落实的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好集中组建工作,在调查摸底和组建率上不做假账,不报假数,切忌“虚、空、漂、浮”。要注重落细落小,一个一个园区、一个一个单位摸清情况,一个一个问题研究措施,一项一项任务督促落实。

4.加强检查督办。建立半月报送、通报制度,各乡镇(场)和县直有关单位每月12日、27日前,向我部报送工作情况和组建情况,我部每半个月对各地工作进展进行通报。县委组织部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集中组建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5.严肃执纪问责。对这次集中组建工作不力、不严格执行上级和县委要求、报假账假数、搞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对出现的问题不处置不整改的,要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规定,视情节轻重严肃追究有关党组织及其责任人的责任。

中共监利县委组织部

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 篇5

改为转述句)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2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3 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侯总是羞羞答答的。” 4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5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7 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8 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9 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小青石说:“这样安静的生活,我讨厌了。我倘若能和蝴蝶和蚱蜢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那多好啊!”

小青石说,这样安静的生活,他讨厌了,他觉得倘若他能和蝴蝶和蚱蜢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那多好啊!

14.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鲁迅在回信中说,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15.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我见过电灯没有。

16.西门豹说: “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他看看。

17.老师傅说:“好吧,我把你收下了。”

老师傅说,好吧,把我收下了。

18.他轻轻地说:“我买不起,先生,我的钱不够。”

他轻轻地说,他买不起,先生,他的钱不够。

19.他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他说,他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20.父亲说:“我早已不管他了。”

父亲说,他早已不管那个人了。

2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他微笑着说,他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2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2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她必须参加。

24.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他指给秦王看。

25.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我就把璧交给他。”

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他就把璧交给秦王。

26.王宁说:“我要像李涌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涌那样关心集体。

27.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小红军对陈庚说,他还要等他我的同伴呢。

28.科利亚说:“今天我不仅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一天天地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科利亚说,今天他不仅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一天天地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29. 李刚对我说:“我帮你把自行车送上楼去。“

李刚对我说,他帮我把自行车送上楼去。赞同37| 评论 追问

再来一句,凑够30句~ 回答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2020党组织组织生活会 篇6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局机关党委《2020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聚焦作风突出问题,着力解决“推、拖、怕、贪”、即“遇事就推、推不掉就拖、拖了后就怕担责、胆子大的就贪”的问题的主题,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查摆问题,进行对照检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党组织生活会查摆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

(一)对照合格党员标准方面:“四讲四有”是党中央提出的合格党员标准,即: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本人对照合格党员标准认真检视和衡量自己,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内涵领会不够透,比如,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只是作为阶段性的学习,未实实在在贯彻到平时工作中,用忙来松懈推拖政治思想学习。缺乏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短板的“钻”劲。

(二)对照入党誓词方面:入党誓词是行动指南,是共产党人的座右铭,不断重温,终身践行,前进路上,对照承诺,时时检视自我,不断校正航向,方能行稳致远。

自己在践行入党誓词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本人对照入党誓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想想精气神有没有减弱,查查警觉性有没有降低,看看脚下路有没有走歪,在宣读入党誓词时,铿锵恢宏的誓词,强烈震撼着我的心灵,一字一句,神圣而豪迈,铮铮誓言,坚定了入党使命,奋斗初心。

(一)对照身边先进典型方面: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就应持续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优秀共产党员们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实实在在的行动。自己对身边典型,模范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初心使命的光辉思想学习还不到位,主动弘扬正能量、营造爱模范学模范良好范围做的不够。

二、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问题是表象,思想是根源,通过对上述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认为产生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方面:工作中缺乏共产党员的先锋战士不畏困难的冲劲,存在求平稳的心态,对部分把握不足或准备不十分充分的工作任务,存在消极情绪。

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对相关业务知识研究不够深入,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学习方面: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刻苦钻研精神不强。

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重大会议、重要文件精神时,缺乏“钻”的精神和“韧”的劲头,学习上存在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的现象。

(三)思想方面: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有时候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减退,偶尔会有得过且过的思想,从思想根源上讲就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改革创新、奋力拼搏、锐意进取的劲头不足。

(四)党性修养方面:从自身所存在问题的表现来看,其深刻根源是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树立得不牢,党性修养不足。

平时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加强党性修养的一种形式,所以产生了宗旨意识、群众意识较淡薄,创新意识不足,谋划工作没有对标“两个绝对”要求去做等问题,说明自己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党性修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整改方法

习总书记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对照检查目的就是立查立改、见言见行,对于本次生活会查摆出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根源,本人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和仔细研究,下一步,我将努力做到: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和工作水平;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结合本职工作,全面熟悉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提高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的水平,学会管理自己,学精专业知识;广泛学习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努力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

(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作为党的干部,我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不断强化党的意识,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当起“关键在党,一切靠党”的职责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强化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讲话精神。坚决尊崇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领袖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自觉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做好工作,自觉当好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排头兵,确保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一致。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

在学好政治理论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自己实际,坚持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真话、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充分尊重和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建议,发挥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四)时刻提高警惕,严格要求自己。

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误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爱岗敬业、吃苦肯干的精神。不满足于过得去,而是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牢记党员身份,强化党员意识,切实履行好一名党员应该履行的义务。

组织变革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 篇7

国内外很多企业因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 在面临市场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冲击时被淘汰出局。那些具有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企业有着一个共同点, 即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变革。但变革却又是高风险、高失败率的组织行为。麦肯锡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变革因为基本没有达到变革目标而宣布失败, 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变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 如何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综合组织目标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双重目的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目前企业所面临的双重挑战。但是国内外有关组织变革的研究大多都是偏重某一方面或者某种因素的研究, 缺乏系统性的关于变革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 尤其是现在新的环境和员工类型变化条件下,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缺少。

一、组织变革对组织承诺影响文献综述

Schweige的研究表明组织变革活动进行前后, 员工角色变得模糊, 自我情感变得不确定, 员工工作积极性、组织承诺会明显下降, 组织变革对员工的组织承诺的影响显著。组织变革过程中员工组织承诺下降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就是员工产生的对组织变革的抗拒心理, Daft (2001) 认为克服员工抗拒组织变革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允许员工参与和涉入变革方案的制定以及变革的整个过程;Mike Schroeder (2003) 通过对组织变革过程中员工抵制变革的因素研究, 辨别出员工的认知、确定性以及沟通对变革的重要影响;Daft&Steers (1986) 认为组织和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是员工抗拒变革原因之一。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 组织变革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变革利益的影响、对变革的理解、对组织的信任。

(一) 变革利益的影响

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态度取决于变革对员工现有的利益以及预期未来利益的影响。Bergami&Bagozzi (2000) 经过研究发现当员工认为现有的变革会影响到其利益时, 就可能表现出较低的承诺感, 并抗拒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活动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员工对变革产生畏惧心理, 对现有利益影响的不确定性, 促使员工倾向于维护现有利益而抵触变革, 从而降低员工生产率, 提高离职倾向。 (Iacovini, 1993;Ebyetal, 2000) 因此在实施组织变革时, 组织变革推行者应当努力做到员工对变革的理解, 意识到变革带来的利益, 做到支持变革, 从而增加其组织承诺。

(二) 对变革的理解

对组织变革的不理解与不适应, 使员工很难在变革的组织当中做好工作, 对变革产生抗拒, 而对变革的理解在于员工与变革推行者之间充分的沟通。及时的沟通有助于员工实时了解变革动态, 减少对变革带来的未知恐惧。

Davis (1972) 指出有效的沟通能很好地提供讯息、增进员工彼此之间的了解, 鼓舞员工的工作情绪, 促进团队工作, 提高员工满意度。Mike Schraeder (2003) 通过对一家进行重大变革企业的研究发现, 沟通与情感性和规范性承诺在变革条件下呈高度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2和0.61, 而与持续性承诺没有显著性相关。

(三) 对组织的信任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员工对信任的感知是组织承诺的一个潜在变量。 (Cascio, 1993;Schweiger&DeNisi, 1991) 国内的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 (2007) 在经过实证调查后得出结论:组织信任显著的正向预测个体的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Barling, Wade&Fullager (1990) 及Meyer&Allen (1990) 在他们的研究中都发现类似的现象:员工的对变革参与程度与情感承诺成正相关, 而与持续性承诺和规范性承诺弱相关。Ozag (2002) 的研究证明了企业变革中, 员工对变革的信任与情感承诺呈显著的相关性。员工对组织的信任以及对组织变革能否达成预期目标的信任将影响到员工对组织本身的忠诚度和组织承诺度。

二、变革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述评

关于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西方学者一般都将研究重心集中在组织承诺的因果变量上, 并将组织承诺的因变量分为三类:其一是包括组织支持、组织可依赖性、公平性等的组织因素。其二是包括工作挑战性、职位明确度、目标明确度等的工作因素。其三是包括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历等的员工个人因素。尤其是在变革背景这一特定情景范围内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相对缺乏, 没有完整的研究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不同研究者都只给出了某一特定因素的影响, 具体影响过程也没有明确说明。从已有前因后果变量模型当中也能发现, 无论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的学者都没有考虑组织自身变革特征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所有的前因变量当中, 几乎都没有考虑变革这一因素, 更没有一个关于变革对组织承诺影响的模型构建。从目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或者比较统一的关于组织变革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 而且也还没有学术上被完全认可的关于变革对组织承诺影响机制模型的构建, 也正因为如此, 已有的组织承诺模型并不能很好地专门针对组织变革过程中员工组织承诺变化, 但是组织变革却又是所有组织适应内外部环境而必须采取的组织活动, 最为重要的是, 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组织变革与组织承诺存在相关性 (Iverson, 1996) 。但是学术界却几乎没有系统的研究组织变革对组织承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因为企业外围环境导致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变革活动也越为频繁, 为管理者提供理论帮助的关于变革背景下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就更为重要了。

关于组织承诺的测度, 学术界存在的分歧较大, 目前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组织承诺维度从Becker的一维观点到凌文辁等人的五维观点, 显示该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 对组织承诺的维度的看法也在不断地改变,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研究重点的差异, 不同的维度之间可能存在重叠和交叉, 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模型。但正因为组织本身在不断地变化着, 只要所得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某时期某类组织员工的组织承诺, 那这模型就是一个好的模型。

从当今组织复杂性来看, 多维组织承诺的结构相较于单位结构能更好地测量组织成员组织承诺度, 单维组织承诺量表基本上都是多维量表中的某一个维度。研究者一般都更为认可Meyer&Allen与1997年提出的三维结构与及相应的三维量表。本研究认为Meyer&Allen的三维组织承诺结构更为符合变革背景下制造企业基层员工的组织承诺结构。他们编制的组织承诺三维承诺量表即使国内研究者, 也基本都是以此为基础编制相关量表, 并且被证明他们的三维量表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从组织承诺研究的因后果变量模型当中发现, 无论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的学者都没有考虑组织自身变革特征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所有的前因变量当中, 几乎都没有考虑变革这一因素, 更没有一个关于变革对组织承诺影响的模型构建。处于组织变革时期的员工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组织本身发生变革的同时, 组织成员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 组织承诺也会发生变化, 尤其目前企业员工类型复杂化, 出现更多的80后、90后的知识型员工。在变革的特殊时期, 员工承诺类型和特点, 以及影响员工组织承诺形成的因素和结果。预测因素与传统前因结果变量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企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非常欠缺, 有待进行深入的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组织变革对员工组织承诺影响研究的现状, 评述了相关的文献研究, 并总结出组织变革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变革对员工利益的影响、员工对变革的理解、员工对组织的信任。然后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测度以及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当今关于变革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的缺乏, 最后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关键词:组织变革,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81-381.

[2]樊耘.基于权力动机的组织文化对员工组织情感承诺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3]凌文辁, 张治灿, 方俐洛.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探讨[J].心理学报, 2001, 33 (3) :259-263.

[4]陈霞, 段兴民.组织承诺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7:23, 26.

群众组织改为群团组织 篇8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中介效应;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2505

新常态下的中国,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也面临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员工诉求的变化,需要创新员工管理的方式。新一代的员工除了追求经济收益,更加重视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为此,组织在不断加剧的人才竞争中,需要调整管理目标和手段,将组织愿景与员工个人目标有效结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尤为重要。Pazy的研究表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个体的工作绩效、职业认同、职业态度和适应性明显相关[1]。周文霞,李博发现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卷入度有正向影响[2]。Guan等学者认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负向作用于员工的离职倾向[3]。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构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三个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员工管理提出可行对策。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 概念界定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以下简称OCM) 这一概念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指由组织主导的、目的在于开发个体的潜力、吸引和留住员工、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生涯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方法。根据龙立荣在中国背景下的研究,将OCM分为四个维度,包括晋升公平、注重培训、提供职业发展信息和职业自我认知[4]。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以下简称POS)被Eisenberger(1986)界定为:个体感受到的组织对个体表现的评价、组织对其幸福感的关注,将促使个人产生一种综合性的组织支持的整体认知[5]。组织支持感是组织支持理论(OST)的核心。组织重视员工的努力和贡献、关心员工的幸福感、满足员工的需求,将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以下简称OC)是个人的组织认同和对组织的投入程度(Mowday,Porter1982) [6]。员工自觉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为成为组织的成员感到骄傲,为了工作愿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关系分析与研究假设

1.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承诺。OC强调个人对组织的态度认同和努力行为。在对其前因变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对个体的影响会作用于个体的OC。Reichers认为工作满意、压力和挑战、员工与主管关系、工作投入、人岗匹配等相关因素会对OC产生影响[7]。Mathieu认为OC的前因变量包括技能多样性、工作的自主性和挑战性、工作领域等[8]。Meyer则认为互动公平、分配公平和过程公平能够影响OC[9]。OCM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培训、公平晋升、为个体提供职业发展信息以提升其职业认知等方式来促进员工在企业内的职涯发展。这些措施能够加强个体对于组织的认同,激发其努力工作的行为,增加OC。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a:晋升公平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b:提供职业信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c:注重培训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d:职业自我认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2.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支持感。组织支持理论认为员工会由于组织对其工作的回报和情感需求的满足而产生一种支持感。也就是说企业肯定员工的贡献、重视其幸福感传达了组织对个体的认可。员工在工作中,除了关注物质回报,也关注自身在组织内的发展。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视可以让员工产生被组织支持、关心与认可的感受。在OCM的结果变量的研究过程中发现,OCM的实践能预测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认同 [1]、工作绩效和职业满意度4、工作卷入[2][10])。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a:晋升公平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b:提供职业信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c:注重培训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d:职业自我认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3.组织支持感与组织承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与组织之间以“互惠”原则进行交换。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关注和支持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回报的心理压力以及义务感,从而对组织产生回报的态度或行为。Witt, L. A发现组织支持感越高,个体越能够感受到企业对自己需求的满足,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组织认可,从而愿意以更多的努力回报组织,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11]。Rhoades & Eisenberger认为,个体的POS越高,将越积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对企业的投入也越多[12]。由此可以推测,POS能够影响个体的OC。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3:组织支持感对组织承诺有正向预测作用。

4.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根据实践和文献回顾,我们可以推测当组织重视并愿意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帮助员工发展职业生涯时,会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并愿意予以回报。Rhoades和Eisenberger通过元分析认为上级支持、待遇和工作条件、程序公正是POS的前因变量[12]。Stinglhamber和Vandenberghe则认为POS对OC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3]。Meyer和Smith的研究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员工的OC之间,员工知觉到的程序公正和组织支持起着中介作用[14]。这些研究为本文的POS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三、 研究设计

(一) 测量工具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采用龙立荣开发的OCM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晋升公平、提供职业发展信息、注重培训和职业认知,共16个题项[4]。组织支持感量表采用Farh等学者修订的Eisenberger(1986)36 个题项量表中通过节选而产生的简短版本,共有8个题项[15]。组织承诺的量表在参考Mowday (1979)的量表[16]基础上形成,共12个题项。本文选择年龄、学历、职位级别和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除控制变量外,本研究所有变量都采用5点Likert量表打分,从用1代表“非常不符合”到用5代表“非常符合”。

(二) 研究样本

本次调查问卷采取匿名派发的方式,于2015年5月到10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收集,以包括企业培训现场问卷、人员访谈调查和发送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共发出问卷281份,回收250份,回收率为88.96%。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删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82.56%。被调查对象中,年龄方面,21-25岁的人占22.0%,26-30岁的人占47.4%,31-35岁的人占22%,36-40岁的人占6.9%,41-45岁的人占1.7%。学历方面,3.9%为大专以下学历,38.8%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占55.2%,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2%。职位级别方面,35.8%是普通员工,基层管理者占30.6%,31.0%是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占2.6%。企业的性质方面, 15.9%是国有企业员工,71.1%是民营企业员工,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占12.9%。

四、 研究结果

(一) 样本数据检验

1. 信度检验.本研究使用 Cronbachs ɑ 系数作为量表信度的衡量指标。检验结果显示,OCM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值为0.919,POS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值为0.849,OC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值为0.901。说明以上量表的信度良好。

2.效度检验。对OCM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25,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1 886.271,显著性为0.000(P<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该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变异法,共抽取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子荷载值在 0.574—0.827之间,总体方差解释率为66.79%。POS量表的KMO值为0.886,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709.128,显著性为0.000(P<0.001),提取出了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题项的因子荷载值在0.556-0.724之间,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3.21%。OC量表的KMO值为0.869,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1 188.277,显著性为0.000(P<0.001),提取出了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题项因子荷载值在0.523-0.720之间,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4.41%。这表明以上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测试检验数据的同源性方法变异程度。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共抽取出6个因子,解释了变异总量的61.686%。其中第一个因子仅解释了38.614%的变异量,说明未出现单一因子解释绝大部分的变异量的情况,因此本次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五、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通过数据处理和检验,可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OCM中的晋升公平、提供职业信息、注重培训对OC有正向预测作用。OCM中的提供职业信息、注重培训、职业自我认知对POS有正向预测作用。②POS对OC有正向预测作用。③在OCM的提供职业发展信息、注重培训这两个维度对OC的影响中,POS起完全中介作用。④实证结果显示,职业自我认知不顯著影响组织承诺、晋升公平不显著影响组织支持感,这可能与样本的职位级别不同有关。如职位级别较低的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者对职业自我认知和晋升公平的感受不明显。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有利于组织管理的建议。一方面,组织需重视OCM,并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OCM体系。无边界职涯时代的员工,更加重视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发展,为此,员工常常跨越不同的职业和组织“边界”,离职行为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励员工,组织更要优化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具体可通过完善员工的公平晋升制度,提供组织内发展的信息,注重对个体的培训以及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员工个体的发展路线等方式,让个体感受到组织支持,提升对组织的认同。另一方面,企业要转变思维与行为方式,在战略设计和管理制度的设置中体现出对员工利益的关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期发展,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利润和股东利益,同样需要关注员工利益,特别是要重视如何让员工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相结合,使员工感受到组织与自身的目标是一致的,以提升员工的POS和OC。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在理论基础上得到了实证检验,但仍存在局限,需要做后续的探讨。首先,本研究的所有问卷都只有员工自评,在后面的研究中,可增加其他角度如管理者的评价作为参考。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便利抽样,后续可扩大样本的数量和来源,以验证结论。再次,本文是对三个变量之间的横向研究,将来可采用纵向研究。最后,将来的研究还可探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四个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更深入地考察各种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 [J]. Grou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eptember, 1988, 13(3): 311-331.

[2]周文霞,李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卷入关系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2):66-67.

[3]Guan Y.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as predictors of succes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Chinese employee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5,85(3): 230-270.

[4]龙立荣, 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J]. 心理学报, 2002(1): 97-105.

[5]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Hutehison,et al.Pere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 Journal of AppliedPsyehology,1986(71):500-507.

[6]Mowday R T, Porter L W, Steers R M.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7]Reichers A E.A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 10(3): 485-476.

[8]Mathieu J E, Zajac D M.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8 (2):171-194.

[9]Meyer J P, Stanley D J, Herscovitch L, et al.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tqucnct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2, 61(1): 20-52.

[10]邓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2009(4):145-146.

[11]Witt L A. Exchange ideology as a moderator of job-attitudes-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1(21): 1 490-1 501.

[12]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87(3):698-714.

[13]Stinglhamber F, Vandenberghe C. Organizations and Supervisors as Sources of Support and Targets of Commi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 24(3): 251-270.

[14]Meyer J P, Smith C A. HRM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est of a mediation modal [J].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0, 17(4): 19-332.

[15]Farh J L,Hackett R D,Liang J.Individual-level cultural values as moderators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employee outcome relationships in China: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distance and traditional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3):715-729.

[16]Mowday R T,Steers R M, Porter L W.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79,14(2): 224-247.

[責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牟勇,等:煤矿安全投资博弈模型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上一篇:老师给大一新生的寄语下一篇:高考材料作文素材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