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荐10篇)

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篇1

关键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重点是指非公组织(包括私有、民营 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独资、境内外合资等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主要指新建立的社团、协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性,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许多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在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新社会组织中的社会中介组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 等各种服务,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开辟国际合作大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各项社会事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需要。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的现状

(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现状和特点

1、各级党组织把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列入党的重要议事日程。取得显著成效。凡符合建立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及时建立相应组织;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要以辖区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其中,对于区外注册、坐落在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以企业所在地的街、镇党组织负责管理。并主动与注册地党组织进行协商,定期沟通情况,不重管、不漏管:对于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可将组织关系转入企业所在地的街、镇党组织,参加那里的组织生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书记的人选由街、镇工委(党委)严格把关。

2、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展活动。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特点,大部分企业党组织能积极寻找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按照“参与、支持、引导、监督”的四原则和“刚柔相济、灵活多样”的工作 方法,积极开展党的活动。绝大部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能够及时组织党员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内部报刊、局域 网络、墙报专栏等载体开辟学习宣传 教育 阵地,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3、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利用党员身份的特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不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与业主是一种雇佣的、松散的关系,党员不可能依靠党组织而获取在“两新”组织中的职位、权力和其他利益,那么党员和党的干部凭什么为党积极工作。凭自己坚强的党性。凭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凭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凭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凭建设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这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一是有些基层党组织、社区负责人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实际上重视不够。认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性质特殊,党员人数少,建不建党组织关系不大:新经济组织情况复杂,党建工作难开展。存有畏难情绪。不能从本质上理清 政治 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出现过于看重现实物质利益而缺乏抓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果敢和坚韧精神。一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业主对加强党的建设认识不一,心态比较复杂,有些企业主对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心存疑虑,认为企业资产属个人所有,建立党组织没有必要;怕党组织活动多,加重负担。影响 生产:担心党组织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二是有些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从业的党员对开展党的建设缺少认同,积极性不高。这些党员对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如一些党员存在“雇佣”思想,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一样同是企业主的“打工仔”。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有的党员认为自己到私营企业工作是为了赚钱,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一是党员数量难准确统计。从目前的统计渠道中无法得到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党员的确切数字,各个系统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均没有党员统计项目:二是党组织建立后难巩固。党员流动性大,党组织难建立。即使建立了,也难以稳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分化组合非常频繁。党组织也相应地随之变动,造成开展党建工作非常困难。三是党务干部的选配和党务工作的开展有困难。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支部书记理想人选少。很难选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开展工作很大程度要受企业主的制约,客观上使有些党组织活动、党员管理教育、党员发展等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党组织作用难以正常发挥

一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无论独立地开展活动还是领导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开展活动。都要受到时间、经费、场地等要素的制约。从时间来说。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劳动强度大,工作满负荷运转,员工要利用业余时间顾及家务或知识更新。很难集中时间活动。另外,一些跨度大、地域分布广的分散型企业,党员更难以被召集和组织到一起。同时,活动经费和场地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二是发展党员难。据调查。新经济组织中申请入党的员工较少。而且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时间不能保证,企业一般很难抽出专门时间让他们参加集中培训。同时。发展对象考察难,尤其是异地考察,经费不能落实,工作没有保证,一般企业的员工能在一个企业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很少。三是新经济组织党员与普通员工的亲和力不足,尤其在中小企业,支部工作就事论事,简单说教,缺乏吸引力,致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能较好发挥。

二、新时期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现阶段建党工作面临的问题,比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计划经济时期复杂得多。企业也复杂了。工作原则应是“分类指导、分类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外资、合资、高 科技 民企、传统私企、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协会、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等,都需要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在建立党组织工作中。可以先大(中)后小,抓大(中)联小,大中型企业中尽力建立党组织,对众多小企业(流动性多的企业),通过园区、市场、中心、楼宇、社区等党组织把党员组织起来,联系积极分子,进而对众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扩大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当前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之一,有条件(党员三人以上)的尽可能抓紧建立党组织。这方面多数做得比较好。中组部提出100名职工以上的非公经济组织要建立党组织,50名员工的企业中有党员,我们应努力争取落实重点之二。依托党的力量相对强的社会组织,如开发区、工业 园区、商业街、市场管理机构、社区街道、楼宇、服务中心、协会等等,建立专门联系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把党员组织起来,把工作渗透进去,依托这些资源,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做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和新经济组织独特的社会经济性质,科学 地定位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目标和功能。如何定位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目标和功能,是推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首要问题。在计划经济 时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企业基层党组织实际是各级行政权力的组成部分,直接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利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政政企分开,原有的功能不复存在。但为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国有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又被赋予了政治核心、战斗堡垒的功能定位,要求对企业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起保证监督作用。然而,由于国企改革的复杂性,企业基层党组织这种功能定位往往难以真正与之契合,反而使改革中的许多企业无所适从,出现核心与中心的摩擦,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扯皮、冲突、内耗屡见不鲜。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基层组织。苦于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套用国企做法也难以得到普遍认同。

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篇2

委党组书记、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孙志恒做了动员讲话;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牛启忠传达了姜异康书记在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批总结暨第三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徐建国到会做了讲话。党组成员、副主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杨国良主持会议。

孙志恒在动员讲话中强调:参加活动的各协会、学会、商会要充分认识新社会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要切实做到“四个准确把握”、“四个注重”, 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活动主题、实践载体和委活动办公室制定的《实施方案》展开活动;要深入做好活动各阶段的工作, 制定学习实践活动措施, 确保活动扎实开展, 努力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要结合经信工作实际, 突出实践特色, 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工作、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来抓, 以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突出党建重点, 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 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 为全省经信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开创新社会组织工作的新局面。

杨国良对下一步工作开展提出了要求:一是各单位党组织和主要负责人要对开展这次活动高度重视, 抓紧研究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 深入搞好思想发动, 按照委党组的要求尽快启动, 使学习实践活动迅速铺开。二是要认真把握各阶段任务目标, 按照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 突出重点, 抓好各阶段关键环节的落实。三是要突出实践特色, 着重解决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使各项工作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探析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不断完善,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也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治理结构出现了从“一元治理”向“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治理体系的演化。新社会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它包括三部分: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其中社会中介组织是主体。国外一般称这类组织为“非政府组织”或有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经济社会的转型使得新社会组织得以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新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面临着新的整合和调整。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大多数新社会组织成了无上级主管的“自由人”。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不能无上级,党员不能游离于党的组织之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新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新社会组织的领导,探讨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社会组织发展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建立在她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有效控制和对社会各个阶层政治诉求的高度整合的基础上。把党的组织建立在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基层党建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制度安排,也是党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领导的基本方式。新社会组织的崛起和壮大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新社会组织的生成是同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相伴而生的,不断发展的新社会组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另一方面新社会组织的崛起是转型期我国政治生态中的新现象,对我国的政治体系和党的领导构成了深刻的冲击。多样化的新社会组织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各个角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种格局打破了执政党对中国社会的全面渗透和各种组织资源的绝对控制权,从而对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党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执政党的管理是主导性甚至是唯一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政的管理逐渐从非公共事务领域退出,这样就需要增加市场主导和社会主导两个管理主体,与此同时也自然把新社会组织这个主体突现出来。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必将导致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壮大,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又引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根据俞可平的概括,随着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由公民社会组织独自行使或它们与党和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①党要加强对新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必须把新社会组织的精英分子纳入自身的政治系统,并使得他们的利益在这个政治系统中得以直接伸张。②

(二)对党的政治整合功能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单位制的逐渐淡出,新社会组织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表达利益的重要单元。因此,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执政党新时期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基层工作必须实现观念和体制上的转变,努力扩大党在基层的覆盖面,包括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党组织的覆盖面两个方面。党的工作覆盖面和渗透力应该是百分之百,而党组织的覆盖面就不必百分之百。必须以社区为着力点、以社会服务为导向,按照“有所建,有所不建”的原则来对新社会组织进行政治整合。以利益关怀、精神关怀、政治关怀、生活关怀来加强党在民间组织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凝聚力,从而在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

(三)对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新社会组织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政党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政党面临着利益表达和精英聚集的功能被替代的挑战,政党面临着管理手段进一步民主化、法制化的挑战等。中国共产党希望推动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希望它们能够承担一部分社会公共职能,以缓解全能政党的压力,又担心它们在自主性和独立性上走向极端,离执政党和政府愿望太远。这种双重性不可避免地使政府对新社会组织的监管在短时间内无法有序化,无序化的监管又会导致执政党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时处于夹缝之中举棋不定。如何适应并牵引这种转轨有序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③

(四)对党的政治社会化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对执政党来说,有效实现政治社会化是执政成效的重要内容。过去,政治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理论宣传和运动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影响基层政治。④显然,这种“注入式”的政治社会化模式,与新社会组织的内在需求存在差异,也不符合党民主执政的要求。传统的政治宣传方式往往善于通过建立的党组织体系来进行。显然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方式还存在很大不足,关键是执政党要关注新社会组织的价值预期的实现问题,要通过体现执政党意志的法律、法规产生影响,要通过执政党的精英行为产生影响。

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难点与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组织在我国逐步兴起,近年来呈加速的势头,如何将新社会组织纳入党的活动视野,加强党对新社会组织的领导和引导,努力开展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既不同于传统的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又不同于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因此这类组织的党建工作并无现成的经验可循,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难点与困境。

(一)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缺少强势的行政依托。传统社会组织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其治理结构多沿袭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和机制,政治性强、民间性弱,而党组织可以依托强势的行政组织,直接发挥其在组织内和体制内的政治核心作用。新社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产生的,民间性强,这些非政府性或民间性、自发性的组织不代表政府的立场,不是政府或者国家的附属机构,这就决定了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实现没有行政权力依托,缺少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新社会组织面广量大,种类复杂,甚至同一种类新社会组织的生成机制也有所不同。因此与传统社会组织单一的单位制党建相比,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更为复杂多样,决定其定位也各不相同。

(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功能定位模糊。《党章》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农村等领域的党组织有明确的定位,如“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保证监督”等,但对于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定位却不明确,理论指导不明晰,部分党务工作者对开展这一领域党建工作没有底气、缺乏信心。⑤实践中,人们对于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与业主的关系如何协调,党员在新社会组织中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等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党组织成员是企业领导层的行政下级,自身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党员很难发挥党的监督作用,这种关系的不顺严重阻碍了党组织发挥作用。由于新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党组织的管理体系也存在相应问题。

(三)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难度较大。新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多而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流动性强,大多数管理比较松散,党员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再加上开展党建工作的力量薄弱,难以经常进行逐一的调查摸底,因而在这一领域到底分布多少党员也就难以掌握。已经建立了党组织的新社会组织,其党组织负责人一般由中层管理人员兼任,而党员绝大多数是工薪阶层,“雇佣”色彩很浓,加之业务工作繁忙,平时很难开展组织生活。同时党组织学习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和有效性。绝大多数党组织开展教育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形式,单调、枯燥,难以受到广大党员的欢迎。

(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要求与资源配置的不统一。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具体要求体现“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这个目标要求需要有充分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支持,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党建干部和党务工作者。但是,在现有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联合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处于松散性管理状态,党务工作者大多是兼职。由于新社会组织普遍以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为取向,业务管理工作繁重,很难有精力指导社会组织开展日常的党建活动,这使得党组织难以全面了解党员情况,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难以落实,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开展党员活动难以保证。⑥另外,可供选择的高素质党务干部很少,难以形成一支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

三、构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保障机制的路径选择

新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新社会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决定了新社会组织党建的有效发展对执政党建设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有效地开发与运作新社会组织党建的执政资源以及构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明确职责,完善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保障。加强各级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机构力量,规范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工作机构职责。推动完善区县、社区(街道)和乡镇社会(综合)工作党委的职能,重点对基层综合党委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基本职能等出台指导性文件,构建上下对应、工作联动的新社会组织党建网络。通过认真抓好“班长工程”、扩大人才选聘范围、加强教育培训等方式,努力构建能适应新社会组织特点的以支部书记、党群工作者和党建志愿者组成的人才队伍,使之成为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加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为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管理和领导人才。把新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界别,在推荐各级各类代表和“评先树优”时,对其中的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给予合理的比例分配。建立党务工作者经济待遇和解雇报告制度,新社会组织中的党支部书记享有与中层以上业务或管理人员同等的经济待遇,解雇党务干部,须事先向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说明原因,征求意见。

(二)分类管理,构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大格局的机制保障。根据不同新社会组织的特点,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属业、属地管理相结合,探索社区党建、单位党建和行业党建“和谐共进”的新体系,积极推进区域性“大党建”的建设。专业性强、党员流动性强的新社会组织,可以属业管理为主;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强的新社会组织,应以社区管理为主,党组织隶属社区党组织。⑦充分发挥现有商业联合会、文联、社联、科协等联合组织的作用,对其积极扶持和政策引导,使其协助党承担起领导、管理、服务新社会组织的责任。这些联合组织可以建立党委,可以视情况管理若干有关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这些联合组织作为财政的预算单位,其党务干部和党务活动经费可以由财政列支。社区党组织要将这类新社会组织作为驻区单位纳入区域性“大党建”的管理范围,实现社区与新社会组织党建资源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

(三)形成合力,探索建立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资源保障。新社会组织党建经费的特点是非制度性,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费支撑脱离社会资源配置的主渠道。大力改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经费状况,为其正常开展工作和发挥有效的作用提供必要和稳定的经费保障是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必须建立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党建经费支持制度,制定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办法。新社会组织要从管理费中列支部分资金,作为党组织活动经费。各业务主管单位、行政挂靠单位有帮助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解决经费不足的义务。同时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活动阵地建设,整合社区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活动场所资源,使其成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阵地。开发建设适应新社会组织党员的教育载体和平台,增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员和白领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

(四)营造氛围,培育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文化保障。在推进新社会组织党建的进程中,完善与精致的制度结构与体系安排固然重要,但积极主动地培育党建制度文化与党员党的意识,并使这种文化与意识内化为每个党员乃至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则更为重要。⑧在整个组织与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氛围,加强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新社会组织成员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认同度。要有效开发与整合新社会组织的各种社会资源与政治资源,营造新社会组织党建的合力氛围与制度文化生态。可以借助工会的地位与职能开展党建工作,人员相互交叉任职、合作,以工会为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渗透力。

注释:

①③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探求》2004年第3期。

②刘宗洪:《执政党建设的新视野》,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78页。

④郭亚丁:《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⑤束锦:《江苏省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探索》2008年第2期。

⑥《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第2期。

⑦何庆明:《构建新社会组织党建统筹发展新格局》,《中国民政》2009年第3期。

⑧康晓强:《民间组织党建的双重发展路径》,《党政论坛》2008年第4期。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篇4

【解答】如何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

子工作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是改革开放后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个新群体,包括私营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要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工作。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充分尊重,就是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肯定他们为国家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广泛联系,就是要广泛加强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沟通,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加强团结,就是要把他们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他们将实现个人理想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热情帮助,就是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畅通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引导,就是要引导他们爱国、敬业、创新、诚信、守法、贡献,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注重通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外知识分子所在的组织开展工作。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或兴趣加入各种社会组织。这使得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不再是“一盘散沙”的个体,而是有了一定的组织依托。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按照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条例》规定,积极开展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进一步明确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统战性和在开展统战工作中肩负的职责,及时将有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纳入联席会议,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开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统一战线工作主要是做党外有代表性人物的工作,并通过他们把所联系的群众团结起来。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既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法。要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举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研究班,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通过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考察、参与各类社会服务团、挂职锻炼等,丰富经历阅历、提高素质能力,逐步培养建立一支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本文系独家原创,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统战新语(tongzhanxinyu)”,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征稿动员令

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篇5

主 持 词

米克拉依〃阿布都卡德尔

(2011年5月12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伊宁市喀尔墩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揭牌仪式”,这是喀尔墩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活动的开展,势必会推动全乡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党组织走进辖区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下面,我宣布喀尔墩乡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揭牌仪式正式开始。此次活动,共有八项议程:

下面进行第一项:奏国歌;

下面进行第二项:参加揭牌仪式的领导有:副市长王贵勇同志、市委机关工委书记徐春燕同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啸同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许洪斌同志、工商联主席杨鸣同志、市委宣传部新闻办主任孙金起同志、市教育局党办副主任高源同志、新疆恒强投资集团公司经理、执行主席腾有国同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

下面进行第三项:请喀尔墩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单鹏同志宣读《关于同意伊宁市喀尔墩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

会组织组建党组织的批复》;

下面进行第四项:请喀尔墩乡党委书记钟伟同志讲话; 下面进行第五项:请副市长王贵勇同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啸同志为新成立联合党支部揭牌;

下面进行第六项:请恒强公司董事长助理邱国发同志作表态发言;

下面进行第七项:请龙大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井海波同志作表态发言;

下面进行第八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副市长王贵勇同志讲话。

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篇6

一、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xx新社会组织数量多,涉及领域广,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统计,截止到3月,全省共有新社会组织23261个,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65.6万多人,其中党员61561名,占总数的9.3%;已建立党组织6085个。近年来,我省在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抓党组织组建。坚持“支部建在行业”与“支部建在协会”、“支部建在社区”相结合,以“建、联、挂、派”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二是抓制度规范。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对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设置、隶属关系、工作分工、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规范指导。三是抓群团建设。坚持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建设相结合,普遍推行“党群工作一体化”党建模式,实行党、工、青、妇组织对应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工作互动。四是抓投入保障。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园区党建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实现党建资源共享。有些地方采取将党建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将收缴的党费全额返还,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给予适当补贴,对困难党员给予补助等形式,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目前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党员难找。有些党员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亮出身份,这给党组织开展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且,发展党员不容易,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二是党组织难组建。目前全省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率只有26%。已建立党组织的,也主要集中在会计师、律师等行业。

三是活动难开展。由于部分业主、合伙人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加上活动场所等条件限制,一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难以正常开展活动,无法发挥作用。有的党员对传统的“三会一课”、读书读报等活动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循序渐进、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服务的理念、引导的理念、促进和谐的理念。

第二,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坚持谁审批谁主管,谁主管谁组建,谁组建谁管理的原则,没有业务主管单位或业务指导单位的新社会组织,其党建工作由登记管理机关领导和管理。将新社会组织党建与社区党建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完善现有机构人员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新社会组织党工委,加强专职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

第三,进一步创新方法方式。创新党组织组建方式,以行业协会、商会、民办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为重点,逐步向其他新社会组织铺开。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按照“业余、小型、灵活、分散、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让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

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篇7

新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的一种新兴组织形态,是指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份中价机构以及社区活动团队。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日益调整,社会利益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以及壮大成为必然。涉及种植、医疗、养殖、营销等社会团体、协会、民办非企业组织遍布城乡。近日,盐津县委组织部组织调研组对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就加强和改进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新社会组织现状及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社会组织也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据对全县登记造册新社会组织的调查统计,全县有新社会组织70个(其中经济协会16个,基金会1个,科技协会2个,社会事业协会36个,宗教协会2个,综合协会13个),从业人员25656人。全县新社会组织有党员112人,已建立党组织的新社会组织有31个,占新社会组织总数的31%;有党员的新社会组织有62个,占新社会组织总数的91%。计划2010年内在其余37家新社会组织中全部建立党组织。

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设置抓组建。目前,盐津县共有新社会组织62家,建立党组织的31家,为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始终覆盖全部新社会组织,我县在已经组建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清理出来的新社会组织及时制定台帐,针对不同情况灵活组建。根据我县新社会组织的实际,凡有3名以上党员的新社会组织,都单独建立党组织。对不具备条件单独建立党组织的,采取企业联合组建、村企联建、下派指导员等多种方式建立党组织。同时,设置新社会组织党工委于民政局,负责领导和指导行业内的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实现了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相互衔接,使下级组织能找到上级组织,党员找得到组织,党组织能找得到党员。并积极开展定期回访,有效防止了边建边散、有名无实等情况的发生。

(二)创新载体抓活动。今年以来,我县结合“作风建设年”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开展了“我为组织发展献策”和“支部生活在一线”等主题实践活动,采取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使党员自觉亮身份,自觉奉献岗位,自觉献计经营,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完成任务,带头服务群众。

(三)创新方式抓教育。针对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党建指导员在身份上有差异、思想上有距离、要求上有层次的具体实际,我县及时研究对策,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加强新社会组织中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培训,强化党员的经常性管理。今年全县举办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4期,共计培训150余人次。

(四)创新制度抓规范。县委组织部为每个支部配备了党旗、党徽和必备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新社会党组织“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党员党内监督、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发展党员工作、党费收缴等一系列制度。

(五)创新目标抓阵地。按照有党组织书记办公室,有党员活动室,有党组织挂牌,有党建宣传栏,有一套党员电教设备,有一批党报党刊的“六有”目标,全县新社会组织结合各自实际竭力打造党员活动之家,为组织中党员开展活动创造了有力条件。目前,全县已有7家新社会党组织实现了“六有”标准的阵地建设。

(六)创新机制抓管理。县委把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对领导干部和党务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其工作实绩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建立健全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目标考核机制,制定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考核力度,有效保障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顺利推进。

(七)创新活动抓发展。我县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活动,进一步团结凝聚员工队伍,提高党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打造团队品牌,提炼团队精神,形成特有的团队文化,促使新社会组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一是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体现。党员带头树正气,关心和维护协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部分支部还提出了党员承诺口号,制定和形成了团队精神。二是支部党员在协会组织生产中起到推动器作用。支部除了在生产中起精神动力作用外,还在新技术使用、安全生产监督承担任务,党员在生产中起带头作用,从而促进了新社会组织工作效益的提高和良性发展。三是党支部组织活动的能力和群众工作的水平得到提高。党员组织行为得到规范,党组织的感召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特别是外地党员纷纷接转组织关系并积极缴纳党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和职责,理顺了组织关系,切实结束了游离状态。四是支部成为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排头兵。近年来,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分别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迎接党的“十七大”,集中收看党的“十七大”开幕式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活动。

(八)协调关系抓共赢。盐津县委要求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主动并善于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来,凝聚到抓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目标上来。全县新社会组织通过开展“三学一示范”(学党章、学理论、学示范、创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新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活动和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新社会组织党员的力量较弱。个别协会团体内部党员数量较少,个别协会中党员的观念淡薄,有一种求实惠心理,就是“只要能挣钱,不管党和团”。

二是个别党组织党员活动难。个别协会由于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联系困难。虽然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在党员参与上下了功夫,但是仍有个别协会党员较长时期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

三是个别党组织关系管理不规范。由于到新社会阶层的党员来自四面八方,个别党员只顾创业挣钱,对于党组织关系不及时划转,出现“隐性”或“口袋”党员情况。

四是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较低。由于一些新社会组织负责人不重视党建工作,相关部门的督促也较少,导致党组织覆盖率较低,与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规模已严重不相适应。

五是社会部门对新社会阶层中的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片面的认为只要不违背登记注册。生产上能照章办事,遵纪守法,管不管党的建设,党员的作用发挥好不好同自己部门没有关系。有些新社会组织即使建立了党组织,但党建工作机制不顺,造成党建工作的滞后与新社会组织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不相适应。

四、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新的社会阶层将承担到一些新的社会工作,政府做不到的事,恰恰协会组织能办到、能做好,重视新社会阶层党的建设,不断扩大党员队伍,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具体途径,也是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渠道。党的十七大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舆论宣传、专题研讨、召开座谈会和组织人员到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抓得较早较好的地方观摩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新社会组织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对于它的存在,我们不能轻视其作用,忽视在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但也不能不顾其性质、特点和条件,大搞“一刀切”地要求统统建立党组织,而是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对于稳定型新社会组织,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指导其建立党组织,认真开展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对于分散型新社会组织,我们可以以派驻党建联系员和指导员的形式开展党建工作,先保证党的覆盖,再考虑逐步建立党组织,力争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

(三)创新载体,改进方法,充分发挥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针对新社会组织党员流动性大、时间难统一安排、效果难保证等问题,我们要及时创新载体和改进方法,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一要科学设置党组织。要按照“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增强组织活力,有利于组织业务发展”的原则,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村协联建等模式,按照“居住地和归口管理办法”理顺隶属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管不好的状况。二要加大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力度。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深刻学习和领会“十七大”精神,改变以往慎重吸收在经济发展上有追求的人员而忽视其它阶层人员的观念;其次要在工作方法上通过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多种途径,教育引导新社会组织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三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方式,在活动方式上以灵活分散为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社会组织党员中积极开展“党员争先创优示范岗”、“我为组织发展献一计”、“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党员争当精力骨干、争创文明先兵,并发动党员带领其它从业人员努力做好业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经费保障上采取多条腿走路方式,解决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经费问题。

(四)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推动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社会组织 篇8

党建全覆盖的实践与思考

昌吉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江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的重大任务。昌吉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类”组织)建立商会,在商会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党组织,破解了“两类”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的难题,有力促进了“两类”组织党建和经济互动双赢。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现状。近年来,昌吉市“两类”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473家、个体工商户达10460户、社会组织321家,从业人数达5万余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8%,“两类”组织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为此,昌吉市高度重视“两类”组织党建工作,按照“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已规范抓创新、搞创新抓示范”的工作方针,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隶属组建”等方式,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10个,党(总)支部190个,社会组织党(总)支部7个,“两类”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得到较好发展。但与机关、农村、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相比,“两类”组织党建工作还相对比

较薄弱,党组织组建率低,组建率为10.2%,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两类”组织党建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两类”组织党的建工作做的扎实、做的好,党在这一领域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有着力点。

(二)加强“两类”组织党建工作是保证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党的工作,既是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增强活力中谋求和谐、促进发展的需要,又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两类”组织中贯彻落实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两类”组织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加强“两类”组织党建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稳定和谐,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更没有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和谐发展。特别是作为昌吉市,90%以上的企

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由此抓好“两类”组织党建工作对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十分重大意义。

三、依托商会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的具体做法。

一是明确责任,齐心合力建商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两类”组织中建立商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成立商会流程的通知》,向全市印发《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业主的一封信》,广泛向“两类”组织业主宣传组建商会的重大意义。按照“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地域相近、业务相关、关系相连的原则建立商会,在每个乡镇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商会;在每个街道建立综合、餐饮业、娱乐业、美容美发、超市、中介服务业商会;在教育党工委、卫生局党委所管辖的民办学校幼儿园、民营医院、医药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等行业建立商会(协会);在民政局党组所管辖的非属地和行业管理、行业不明显的其他社会组织中建立商会(协会);在工商局党组所管辖的个体私营业主建立商会(协会)。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两类”组织、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商会(协会)范畴,率先实现了商会(协会)组织全覆盖。

二是严把标准,把党组织建在商会上。在成立商会的基础上,成立联合商会党组织。对商会(协会)中符合条件,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且经营比较稳定的“两类”组织,以及相对独立的大型市场、工地、超市和商务楼宇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商会(协会)中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但分散在商会所属各企业和个体门店的,建立商会(协会)联合党组织;对于新引进的企业和新上项目企业,由所属地党(工)委协助加入商会(协会)并筹建党组织。目前,全市共组建商会党组织65个。

三是群团组织同建,形成工作合力。在推进“两类”组织党建工作进程中,对商会党员人数不足3人,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依托商会,注重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的特殊优势,全面推行“党群工作一体化”工作机制,采取“组建同步、机构精简、职务交叉、活动联办、经费共用”的方式,大力探索“团建搭桥、工建铺路、妇建跟进、党建通车”的模式,初步形成抓党建带团建促工建促妇建的“四位一体”格局,有效实现了工作步调一致、信息资源共享的党群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强化举措,实现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工作全覆盖。制定出台《昌吉市(2010-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和《昌吉市选派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工作方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党建制度,30名市领导、534名科级领导、组织部全体干部每人联系1-2家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采取“一企一员、不留空白”的方式,加大选派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工作力度,协助做好组建党组织、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使“两类”组织党组织组建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目前全市共派出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1957名。

五是注重队伍建设,为“两类”组织党建工作注入强大活力。市委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党员工作适当向“两类”组织倾斜,坚持全市每年30%左右的发展计划指标用于“两类”组织中发展党员。在去年“两类”组织中发展95名党员基础上,今年计划再发展50-100名新党员。目前,全市“两类”组织中共有党员1652人。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的思考。

(一)加强和改进“两类”组织党的建设,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两类”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与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统筹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工作方式,实现“两类”组织的健康平稳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两类”组织党的建设,必须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依托商会党组织可有效实现教育联抓。商会党组织依托会员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定期对企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广大员工开展教育培训。阵地联享。可以借助商会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资源集聚优势,加大整合力度,实行活动阵地共享,有效弥补活动阵地不足的问题。活动联搞。商会党组织定期组织技术比武、安全生产周和文艺演出等活动,可改变以往单个企业

搞活动党员人数偏少、规模偏小、影响力偏弱的现象。经费共筹。商会有会费,工会会费由地税代扣,党团员有党团费,商会党组织活动经费有保障。

(三)加强和改进“两类”组织党的建设,必须着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非公经济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必须把人才强企作为重要方略,要建设一支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和党员职工队伍。要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和党员培养计划,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和高技能党员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改进“两类”组织党的建设,必须把党员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增强党组织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柳江县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 篇9

——柳江县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介绍

近年来柳江县新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具有“人数多”、“覆盖广”、“发展快”的特点,截止2010年6月30日,共有各类新社会组织218个,从业人数23802人,涉及幼儿教育、书法、体育、法律、农业、灌溉等多个方面,新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柳江县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强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在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是促进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需要。柳江县在过去近一年的工作中,通过扩大组织覆盖、规范工作制度、加强立体培训和活化活动载体等四项举措,在新社会组织中,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扩大组织覆盖,让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的推进“遍地开花” 柳江县紧扣实际,根据新社会组织的特点和基层党建的特点来推进党组织在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

(一)变“命令式推进”为“服务式跟进”。各级党组织主动靠前做工作,摸清实情,明确不同类型,做好必要的协调服务工作,指导其采取不同方法开展工作。在扩大党组织在新社会组织的覆盖面上,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一窝蜂”,避免给协会成员造成大军压境的感觉,增加其恐抵触情绪。

(二)变“直接推进”为“层层递进”。在实施步骤上,我们讲究方式方法,由外至内,先建协会或群团组织,再建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工青妇组织,延伸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组建党组织的方式上,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柳江县注重实际效果,不拘泥于形式,不搞“全面开花,四处出击”。有的适合单独建立党支部则单独建立,有的暂不具备条件单独建立党支部,可根据行业特点或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分设党小组,或者仅建立党员服务点或服务站。

(三)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我们突出人性化,采取柔性管理,以服务促管理,对那些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党员,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办法,限时间,定政策,给机会,促使党员主动亮身份,唤回党员恢复组织关系。在扩大党组织的影响上,注重寻求社会效益与协会发展的结合点。通过组织党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位党员的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二、强化立体培训,让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的成员“兵精将强” 柳江县将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民团组织负责人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范围,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加强新社会组织建设的方针和扶持、激励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新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此外还对他们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自觉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感。

(一)加强党务培训,让新社会组织党员“红”起来。我们通过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扩大参加人员范围,把中心组学习作为团队学习、集思广益、知识共享的有效方式,领导班子示范带头,在学习中理清思路,在学习中形成发展共识。通过集体学习、研讨交流、观看录像报告等形式,组织各协会党员干部集中听取、收看中央党校知名教授的讲座,引导大家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创先争优活动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结合起来。

(二)加强技能培训,让新社会组织党员“专”起来。柳江县里高镇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培训,把农村党员中心户、科普示范户、电教中心户等骨干组织起来,以创新的方式、丰富的培训内容开展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让基本技术培训不离屯、一般技术培训不离村、专业技术培训不离镇。一批批蚕农、果农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农业技术生产“土专家”。在广大“土专家”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全镇青花梨、桑蚕两大主导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的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快。近两来年,全镇共举办技术培训班、讲座650多期,播放科技电影、光碟310多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0多份,累计培训党员群众18500多人次,投入培训经费35万元,培训覆盖率达95%以上。柳江县科技局和科协多次联合在成团镇鲁比村举办双季葡萄栽培技术交流培训班。培训中多次采用农民给农民上课的方式。邀请张志红(农民土专家、葡萄协会秘书长)等人给农民讲课。他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壮话给群众讲授,主要是介绍葡萄双季挂果的栽培管理技术,如怎样给葡萄施肥,花前花后的管理,葡萄病虫害的防治,葡萄的整形、枝条修剪等等。此外还组织群众到葡萄地里,进行现场讲解,回答群众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些培训交流活动,使广大葡萄种植户学到了很多在生产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对今后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规范工作制度,让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的推进“有规可循” 新社会组织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我们根据柳江县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制度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建立联系点制度。我们坚持加强工作指导,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活动,并结合各自工作分工,在所分管部门的基层党组织中建立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把联系点建成创先争优活动的示范点。通过抓点带面,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此外还抓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共建帮扶活动,主要是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党建工作有特色协会支部结对挂钩,全方位帮扶。

(二)建立群众评议制度。我们在协会党组织以“党性观念强不强、联系服务群众够不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明显不明显”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同时,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对协会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适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检验活动成效。

(三)建立评比表彰制度。结合工作总结或阶段性工作小结,县创先争优领导活动小组对协会党组织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永葆先进性。

四、细化党员管理,让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的开展“ 管理有序 ”

(一)加强对直属党员的“直管”。采取加强“三会一课”、电化教育、党员主题教育,强化党员的意识和组织观念,引导他们热爱协会、建设协会,在社会管理、服务和建设中树立党员形象。

(二)实现对协会党员的“共管”。与协会党员单位党组织密切沟通、齐抓共管,让协会党员牢固树立“协会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积极参与协会建设,真正成为协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实现对协会党员的“联管”。加强与协会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有利于党内生活、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协会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不同的活动载体,为发挥党员作用提供舞台。

(四)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双管”。与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党组织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外出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确保流动党员始终处于党组织的管理之中。

五、创新活动载体,让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的进行“有体可依”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根据协会及党员构成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争创载体,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务使活动内容新、载体活,有吸引力。

一、通过文艺表演活动强化载体。柳江县书法协会通过多种活动载体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一是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书法活动。开展了2011年春节“文化惠民义务书写春联”活动,支部组织书协党员到街上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1000余副。并举办了系列庆祝党的生日活动,颂党恩话发展。举办了2010年“七一”书法作品展、2010年英才书画院十周年暨庆国庆师生书画作品展,同时展岀166幅硬书法展,深受广大群和书法爱好者的好评。此外还举办了乡村文艺创作采风、书法作品点评、书法讲座、书法交流的多项活动。

二、通过作品展览比赛强化载体。柳江县文艺协会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通过进学校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开展摄影、楹联、书法、美术等创作交流、作品点评、创作知识辅导讲座等活动。活动历时1个多月,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的培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学校”的创建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我县文联支部与县书法协会支部党员到百朋下伦采风创作。7月1日,在县文化宫广场举行“七•一”书法作品展。并组织县摄影、书法、美术协会的会员到里高参加第二届青花梨节,现场观摩、采风创作,与柳州市书法家现场切磋书艺。

通过以上各项举措,创先争优活动在新社会组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取得的成效如下:

一、党组织覆盖更广了

目前,柳江县共有“两新”党组织44个,其中新经济组织党组织25个,新社会组织党组织19个,覆盖170个“两新”组织。44个“两新”党组织中,有党委1个,党总支1个,独立党支部42个,联合党支部3个,有75个“两新”组织挂靠有关单位建立了党组织。共发展“两新”组织党员489名,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2人,比三年前提高了12%。新社会组织中已经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组织覆盖。

二、组织体系更完备了

柳江县在协会党建工作中成功建立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依托行业协会”的原则,重新理顺了管理体制。主要采取依托行业协会党组织管理和业务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两种模式,形成了覆盖全区、上下贯通的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此外还落实党组织负责人责任制。针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约力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责任机制,明确了书记和委员的责任分工,规定完成时限和目标要求,将党建工作落实到人。

三、协会成员素质更高了了

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篇10

撒旦飞萨芬撒旦撒大幅度萨芬撒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会组建工作的研究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会组建工作的研究 作者 张喜亮

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断被从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我国公有制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比例不足30%,某些地方公有制企业不足5%;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未来的目标,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指出:“职工队伍发展壮大,内部结构、分配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工会工作对象和范围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联系,把广大职工更好地组织起来,保持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工会必须要在非公经济组织中有新的作为。

一、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的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员工数量在我国“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是四分天下有其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的格局不再是改革前的国家职工与国营企业的关系了,因此,必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会组建工作意义的认识。

第一,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是协调劳动关系需要

劳动关系,在现代社会有个比较确切的表述即劳使关系。所谓劳使关系就是一般称之为的“劳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所谓公司制股份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资本所有者不一定直接经营企业而企业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所以,“劳资”或“劳动”这样的概念已经都不能反映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了,于是,国际上流行起了“劳使关系”这个概念,也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这个概念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性。

在新中国历史上,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完全被消灭掉了。此后的几十年里,非公制经济一直被作为非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批判。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认识,劳动者的思想深处仍然有着“剥削和压迫”的雇佣观念。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劳动关系”被称作“劳资关系”,在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则是“劳动关系”,这一度成为某种政治的界定。同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资本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其心态也是复杂的。加之社会缺乏对这类企业的管理经验,诸如此类的思想心态必然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劳动关系复杂、紧张甚至对立。

雇佣与被雇佣的思想心态使劳动关系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其结果往往是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劳动争议也大幅度地上升,尤其是集体争议案件几乎是成倍增长。我国劳动关系中的人权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当中。工伤、死亡、职业病,童工、污辱女工、监禁劳动、工作超时、拒发延长工时费、拖欠工资、不缴纳保险费等等侵犯人权、违反法律、有悖道德的现象,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多有发生。在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有相当多的员工其工资收入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劳动强度则是最大的。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发生在广东某市的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恶性拖欠工资导致罢工,保安开枪打伤员工,老板携款逃逸。这个事件可谓典型之极。即便是在那些所谓规范管理待遇优厚的大型外资企业中,员工的劳动强度也是较大的,员工很少有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感,白领“疲劳症”、“忧郁症”已经是普遍存在是现象,“过劳死”的案例时有报道。“有赚钱的时间没有花钱的时间”,这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所谓待遇不错的员工之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我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决定的劳动关系如此紧张的局面,不得不接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资本血腥积累的事实,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如此紧张对立的劳动关系就必然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能健康发展,还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调适这个矛盾使其健康发展呢?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近200多年的历史证明,把员工组织起来才是化解这个矛盾对立的最好办法。如果说在原始资本主义时代,工会是团结劳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的产物,那么,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工会则担当起了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角色。北京切诺基公司的美方代表,为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主动向工会建议建立集体谈判制度的机制;中国一汽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在与外资合资时,都把组建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作为首要的条件之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30年经验证明,有工会组织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劳动关系就可以调适到一个和谐健康的状态。工会的存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集中的地方,“打工仔”用脚投票,致使其“民工荒”的现象足以说明劳动关系的对立紧张所产生的后果。如果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有工会且工会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化,情况或许就不至于这样。

第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无论愿意与否,全球化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尤其是经济的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企业的国际化即跨国经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家承认。经济的全球化迫使中国的劳动关系不能不与之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员工和不发达国家的员工对全球化经济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其实质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反对残酷的压榨和无情的剥削。不发达国家政府往往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作为吸引发达国家资本的一个筹码;发达国家的资本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量的失业或迫使员工降低工资要求。美国劳工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抗议活动是最典型的例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挪威、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几家工会组织,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向中国工会呼吁制定联合的工会对策。经济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资本国际化联合起来的一种表现。那么,历史告诉我们,工会是顺应雇主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即先有雇主组织的联合后有工会组织的联合。同样道理,如果说资本的国际化联合是不可阻挡的,那么,工会的国际化对策也就只能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无论人们、雇主或政府喜欢不喜欢。对于我国而言,在外商投资企业全面建立工会组织则是融入经济的全球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公司社会责任即SA8000标准在全世界各国的发展,劳工的权益保护尤其是劳工的团结权,将越来越引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及企图成为跨国公司的各国企业的关注,工会是劳工团结权的具体形式,组建工会必将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兑现向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承诺,我国劳动关系的调适的手段也必须遵守国际规则。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原始会员国,我们有责任成为履行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模范。员工的团结权是实现其应当享有的劳动权利的基础,建立集体谈判制度和调适劳动关系三方原则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工会组织。因此,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在外商投资企业是必要的,对于内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言也是必要的。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的结社自由权,据此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工会法规定工会的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由此可见,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联合及企业跨国发展,要求我们不得不按照国际惯例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即全面成立工会组织,建立资本、政府和工会组成的“三方机制”调适劳动关系。一些外国政府对我国贸易提高关税或人权方面的责难,往往使我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如果在我国的企业中,工会组织普遍建立并且确实发挥作用的话,就能够使我国政府在贸易和外交等国际活动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是中国工会工作的新挑战

调整经济结构布局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和引导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公有制经济组织在竞争领域逐步退出,已经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占绝对多数的目标,有的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布局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挑战。中国工会几十年来的工作重心都是在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几十年来全力以赴研究的是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工会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理论。30年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基础已经发生质的变化。面对70%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70%以上的员工就业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新格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工会的工作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减员增效、下岗失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年时间里,号称1.50亿会员的中国工会一度减少至不足9000万,工会组建工作加大力度以后至2003年,工会会员恢复至1.34亿。与此同时,就职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机关的员工从1.8亿增长至2.5亿。据估计2004年工会可组织的对象达3.00亿。公有企事业及机关单位越来越少,其员工数量也越来越少,工会组织率不断滑坡,在改制后的公有制企业有些虽然还保留工会的招牌却没有了工会专职工作人员,更有甚者干脆取消了工会组织。在非公有经济组织中,不少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被动地成立工会组织,其中老板工会或老板娘工会或御用工会不乏其数,工会在这些经济组织中成为一种摆设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面对这样的形势,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工会的组建工作就不能不成为中国工会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其社会性,社会生活即群体性的生活是人的本能的愿望,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其原始的可怖心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果不建立和完善合法的工会组织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诸如同乡会、兄弟会等打工者组织就可能进入,员工中非正式组织就必然出现,且会伴随着劳资矛盾的加剧而膨胀起来,也不排除其他反社会的组织利用劳动关系的矛盾而根植其中的可能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共建共享,中国工会必须迎接这样的挑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起合法而有用的工会组织。

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存在的若干误解

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成立工会,有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如工会无用论、工会麻烦论、工会负担论、工会分权论、工会收费论等等,所有这些论调都严重地阻碍了工会的组建工作。

第一,来自政府官员方面的误解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的最大阻力,应当说是来自政府官员对工会的误解。在他们看来“经济”是最大的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某些政府官员却存在这样的论调,认为工会是阻碍改革、影响开放、妨碍引资、制约发展的力量。

在一些公有制的经济组织改造的过程中,工会被“改革”掉了。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效率第一、“精简”机构,还能够把工会的牌子保留在“党群办公室”已经是不错的了。再者,“国有”企业已经不在是全民所有的“国营工厂”了,股份化的公司存在“非公有股份”,所以,某些官员认为强调保留或建立工会是对“非公有股份”资产所有权的藐视。个别政府官员甚至声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工会“捣乱”。由此,在一些改造为非国有独资的经济组织中,工会消失了且很难重新组建。在私营企业组建工会,这些官员则声称,有“侵犯私营企业主权益”之嫌,严重挫伤了企业主发展经济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在外商投资企业组建工会,这些官员则认为是破坏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之大计,唯恐吓跑了海外来的资本家。

所要这些,看似冠冕堂皇,实则荒谬之极,是对组建工会工作的误解。他们的这些误解,上行下效,自然对全社会都有影响,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设置了最大的障碍。

第二,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雇主方面的误解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雇主方面的误解,是工会组建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种观点认为,工会就是带动员工共同闹事与资本所有者对立斗争的团体,成立工会无异于为自己安置了一颗定时炸弹,因此,畏惧工会进而由衷地抵制组建工会。这样的观点在内资私营企业和来自一些工会力量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的如韩国等投资人中多有存在。另一观点认为工会是企业的麻烦,成立工会无异于作茧自缚,由于有了工会某些事情就不便于独自决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会是负担,成立工会就不得不按照规定提供办公场所、安置有关人员、还要拨交经费,这无异于瓜分利润。也有个别的企业如柯达公司,他们认为成立工会是无意义的,因为公司已经为员工提供了最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公司对员工的地位作用甚至其个人的发展都有充分的考虑,工会能够做的公司都已经做到了,工会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有更特别的,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员工俱乐部”,公司为员工俱乐部提供所有的帮助和支持,所谓“员工俱乐部”可以发挥工会组织的一切作用,其实际就是工会,但是公司方面就是反对把该公司的员工组织纳入“中国工会”的系统。

如此观念决定了在某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出现了拒绝成立工会的现象:或者以建立和完善内部员工组织以抵制工会的进入,或者迫于压力成立“老板工会”、“老板娘工会”等等。“老板工会”或“老板娘工会”等,其实质是“羊头幌子”专供应付检查给人看的。“老板工会”和“老板娘工会”等形式上的工会,不但不能发挥工会应有的法定作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玷污了中国工会的形象。

第三,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员工方面的误解

阻碍工会组建工作的还有来自非公经济组织员工方面的误解。他们有些人不了解、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还有些员工对工会存在反感情绪,认为工会是摆设没有作用或者有作用也微乎其微。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员工多数是青年人,更多的是来自农村甚至偏远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他们对工会不甚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他们对工会组建可以说是无动于衷。据介绍某特区一家很有规模的私营企业率先成立了工会,笔者实地调研:问一位在这里打工三年的员工该店是否有工会,答曰本店确实成立了工会。当问及工会主席是谁,工会办公室在哪里时,答曰“不知道”。对工会反感者也大有人在。某地工会副主席亲自抓非公经济组织工会的组建工作,对某企业员工进行工会性质教育:工会可以指导其签订劳动合同,为其争取参加社会保险等等。这些员工则强烈抗议:签订合同我们就被囚死在这家企业而不能随时找到更好的工作,参加保险实际上是帮助老板把我们本来就不多的工资再骗走一些,更有甚者还认为工会居心不良。沿海某市产业工会,经过努力终于说服企业为外地打工者缴纳社会保险,同时,员工也必须依法按工资比率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结果却导致这些员工集体抗议,险些酿成群体事件。还有一些就职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员工,他们是来自公有制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这些人多数认为“工会无用”。在公有制企业里长期不发工资,直至无端下岗,“工会没有保护”或者说“工会没有能力保护”他们,找到工会的时候还被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们“要顾全大局”。这些员工对在非公经济组织组建工会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有工会的地方员工的工资被拖欠克扣却没人管,没有工会的地方至少还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和稳定的工资拿。笔者为北京某非公公司代理一宗拖延发放工资的劳动争议案件,为了使员工获得更多的利益与公司协商给予员工更多的补偿和赔偿换取员工撤诉。当与员工协商的时候,说明笔者是来自工会方面的,不会做对员工不利的事。员工答曰“别和我提工会,我父亲就是做工会工作的,工会实际上是帮企业说话的”。来自员工的这些虽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会实际作用的说法和误解,不能不是我们组建工会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据调查,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的工作,其实真正考虑员工愿望或者说员工对工会的认同,确实也很少;想当然地认定员工有加入工会的要求。因此,我们看到,在组建工会的工作中很多同志多把工作的重点集中的其它方面,如集中在做企业行政方面的工作、做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试图靠发强有力的文件来组建工会等等,就是忽略了员工自身的愿望、要求和意识。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会组建工作的几点“软环境”建议

上一篇:什么是网络教育文凭下一篇:音乐三大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