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法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多元化,包括高等公办院校法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法学系、成人教育举办的法学教育等。本文认为,不同法学教育体系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要求不同,民办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和法学学科的性质等因素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应注重应用型的法学教学方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办本科法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办本科法学论文 篇1:

民办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刍议

[摘 要]当前,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多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开展法学实践教学成了法学教育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民办院校法学教育现状谈起,明确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指出法学实践教学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民办本科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建议,使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教学锻炼能力,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素质需求。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民办高校争先开设法学专业,培养法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办院校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重演了许多公办高校经历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为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抓好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质量建设,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创新和完善法学实践教学成了当务之急。

一、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育概况

1978年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当时我国仅有5所院校开设法科,至今30多年时间,法学教育经历了“恢复期”、“扩张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目前,几乎各类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民办院校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见证了国内法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民办院校受市场因素、经济效益等影响,亦纷纷开设法学专业,招收法科学生。1999年开始,我国法学教育进入大法学教学时代。伴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程,民办院校的法学学科只能效仿公办高校的法学教学模式,照搬照抄公立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等,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缺少创新,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求,造成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法学教育品牌意识不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堪忧,学习了4年法学知识的毕业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手足无措,给整体的法学教育质量造成很大隐患。

二、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法学教育传承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讲授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为基本教学目标,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互动。然而,法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更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技能与技巧。正是由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现有的多数院校在法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符合要求。法学毕业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法学知识,还需要具备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言语表达、综合研判等能力的过程。诸多能力的培养需要他们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锻炼的机会。因此,引进和丰富法学实践教学成了有效开展法学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民办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法学课程体系与院校学科优势未能实现有机结合。从法学专业课程开设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开设突出院校自身学科优势或专业特色的法学课程。2.课时分配不尽合理,对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分配较少,如商法、经济法等。3.忽略了专业选修课建设。法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辅助课程,如开设金融法、保险法之前,可以先开设金融、保险相关知识的课程。

(二)法学实践教学面临诸多困难。1.实践教学的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法学教育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课后学生温习所讲内容。教师很少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运用所学知识。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多数民办院校法学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即课堂讲授、案例简析、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等形式,实践环节多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实践环节得不到有效监督,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3.实践教学模式简单,“一言堂”式的法学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虽然目前采用了课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辅助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由于师资、学生的经验有限,学习及实践效果不明显。这些都制约与影响了法学实践教学成效。

(三)师资力量整体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民办院校的法学专业设置时间普遍较短,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执教时间不长,学历上多为硕士或本科,职称上,多属于讲师或助教。因民办院校的办学性质和注重经济效益等特点,缺少吸引高层次法律人才加入的激励机制,造成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匮乏。现有的教师多从事理论研究,较少接触应用型法律实践活动,容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完善民办本科高校法学实践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实现法学专业与特色优势专业的有机结合。在开设14门核心课的基础上,借助院校自身的学科或专业优势,优化教学资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引入经济学、管理学模块,开设金融、保险、国际贸易选修课,加大商法、经济法的课时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养成法律思维模式的同时,加强对法律与经济、管理的理解,夯实专业功底,培养懂法律、知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破解教学难题,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充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专业需求。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到一定高度,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向实践教学倾斜;并将实践教学学时计入老师的工作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发放课时费或补助,提高老师上实践课的积极性。2.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模拟法庭的实战性,突出实践技能的锻炼。引入法律诊所教学,建立“诊所”,由教师指导学生对当事人的案例进行“诊断”,提出法律对策和解决方案。开展法律辩论赛,由校内或校外之间的法学专业学生组成“正方”与“反方”,对某一个有争议的法律议题或案件展开辩论。组织专业实习,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组织法学专业学生(含毕业生)利用假期或实习期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或司法行政机关实习,建立实践平台,强化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教师——律师双师型”教学队伍。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一支精通法学理论擅长法律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等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老师。走上课堂,他们是授课能手;步入社会,他们是能够直接处理“疑难杂症”法律事务的高手。他们能够凭借大量的实践案例经验,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全面把握和分析个案,为学生正确掌握客观事实和适用法律提供指导。

五、结语

民办院校作为新生事物,建校时间较长的也就二十余年。其法学教育遇到的困境是民办院校法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未来民办院校的发展仍将继续,法学教育也势必任重道远。正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蓬勃开展,民办高校应乘此东风,寻求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法学教育需广泛联系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准绳,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强专业间的共建,充实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有步骤的实践教学环节,利用有效手段,整合校内外法律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法学知识体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个案全过程教学: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能力培养[J].法学,2013,4.

[2]张汉昌.关于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都学坛,2009,3.

[3]吕明.论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更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史丕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榆林学院法学教学实践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2,9.

[5]黄静.商科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

[6]夏云娇、贾晋杰.美国法学教育模式及启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视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9.

[作者简介]陈坤(1982-),河南信阳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陈坤

民办本科法学论文 篇2: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多元化,包括高等公办院校法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法学系、成人教育举办的法学教育等。本文认为,不同法学教育体系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要求不同,民办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和法学学科的性质等因素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应注重应用型的法学教学方式。应用型法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法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法学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法学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民办本科院校特色的辩论式法学教学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必要性 设计 问题

随着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推进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除了专门的高等法律院校外,还包括综合性高等公办院校的法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的法学院(系)、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等形式的法学教育。不同的法学教育体系决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时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相同。民办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为我国法律领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法律工作者。因此,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完善。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建立不仅对于民办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国法学教育的长足发展影响深远。

一、建立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辩论式教学方式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为了有效传授知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发明了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所谓“苏格拉底法”,即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不直截了当告诉学生应知道的知识,而是通过讨论或辩论方式揭露学生认知中的矛盾或漏洞,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主要运用辩论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又称为“辩论术”。这种“术”对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表达、逻辑推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理想的效果。特别是针对于注重应用型的法学教学方式的民办本科院而言,逐步建立辩论式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法学学科的性质

法学学科是一门源于社会实践且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法学教育不能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法学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不能仅将法律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而是具备将法律知识应用到法律实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各种社会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有关法学知识,并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辩论式教学方式通过讨论分析案例的实际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深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这是由法学学科这一特殊性质决定的。

(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前许多民办本科院校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结合办学实际制定与公办普通院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不同的培养目标。绝大多数民办院校的定位都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专科教育层次上,教学内容、教育形式与课程结构的设计普遍倾向于面向就业市场,注重实践与应用,以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满足民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即使已经升格为本科的部分民办院校,仍注重发挥优势,坚持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努力为社会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法学教育中,我们所培养的绝大多数法学人才都是为了法律的应用和实践服务,而不是为了培养法学家。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将实用型法学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仅符合法学教育的特点,而且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解决目前出现的大量法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无门、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而要培养实用型法学人才,就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法学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辩论式教学方式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更应适应实用性的市场需要。

(三)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录取学生的分数普遍低于公办普通院校录取学生的分数,这导致许多人片面地认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差于公办普通院校的学生。仅以高考分数考核学生生源质量,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在现行高考教育体制下,高考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范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一次高考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能力。虽然高考成绩的高低能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优劣,但不能说明学生能力的高低和评价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因此,这种民办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差于公办普通院校的学生的观点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恰恰相反,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生源有自身的优势。根据笔者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接触与了解,他们虽然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是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高,他们还具有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善于交际等优势。这种特质更有利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的优势,就必须有符合他们特点的法学教学方式,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二、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辩论式法学教学的准备

辩论式教学的准备工作是辩论式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教学中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主题?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依据法律实务,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辩论主题。

第一,应按照教学大纲把难点、重点划分出来,然后根据难点、重点知识,选择和所学内容相结合的案例,辩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结合所学内容确定。

第二,选择的辩论主体或者案例要有可辩性。要选择可进行正反两种观点辩论,且双方都能找到相应资料,机会均等的命题。如果问题一边倒,辩论自然就展不开。

第三,辩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现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视野比较广阔,很关注社会热点和一些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尽量选择这些案例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辩论式法学教学的实施

法学辩论式教学不同于辩论大赛中的辩论方式,辩论大赛方式往往是固定的,正方、反方进行辩论。但是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辩论式教学并不是固定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法学案例,分为诉讼代理人之间的正反辩论、原被告方的辩论、审判人员与诉讼代理人的辩论,让学生参与不同角色,从而根据不同角色的要求和角度进行分析和辩论。在实施辩论式教学过程中,法学教师应在教学时依据辩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体构思,并向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将辩论论点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进行辩论和分析,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辩论式教学法学的总结

在学习法学过程中采取辩论式教学方式,还需要注意教学总结。通过课堂辩论式教学,师生都需要整理各类研究资料,总结辩论主题的争议焦点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以论文、个案研究、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形式总结呈现教学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的教学报告。

三、辩论式法学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法学教师的准备工作是辩论式法学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采取辩论式教学模式对法学教师的要求提高。因为法学教师在教学前需要翻阅大量有关资料,特别是大量的法学案例,寻找最有争议性和辩论性的案例,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辩论。还要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规定辩论的主题及规则,使整个辩论活动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使得教学效果能够显现。

(二)学生具有相应的法学基础知识是辩论式法学教学进行的基础

辩论式教学并不是独立的,它是在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下进行的一种拓展性的教学。辩论式教学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学习和掌握了相应法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例如民法、刑法这些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些程序法。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真正投入到法学辩论式教学中,才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参与案例分析和辩论,达到扩展与丰富法学学科知识的目的。

(三)及时评价和总结是辩论式法学教学发展的动力

采取辩论式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仅仅是讲授课程完成教学。要保障辩论式教学持续发展下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出本次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根据每个学生在辩论中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辩论过程中出现的程序错误或者表达错误,教师应当予以纠正和总结,从而推动法学辩论式教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程广文,陈笃彬.论教学的生成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王桂荣.风格化教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教育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3]邓卫国.辩论式教学法及其功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2).

[4]金燕.辩论式教学方法及架构初探——以大学本科专业选修课为例[J].素质教育论坛,2008,(12).

作者:刘 珺

民办本科法学论文 篇3:

司法考试与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冲突和协调

摘要:司法考试在功能、内容、时间等方面与民办高校法学教育之间存在冲突,因而给当前民办高校的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秩序、特色方向课程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司法考试所带来的契机,应该重新定位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民办高校法学教育进行协调。

关键词:民办高校;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冲突;协调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司法部发布公告规定,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也有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自此,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各大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受到了司法考试的直接影响,地方民办高校的法学专业办学和教育也不可避免受到沖击。

1司法考试与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冲突

1.1功能、目的的冲突

法学本科教育向来承担的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法律人才,为社会各界培养提供各类法务工作者的功能,民办高校的法学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从事法律职业工作,而是可以胜任法律类或非法律类工作岗位的综合性人才。司法考试主要承担的是筛选符合法律职业从业资格的法律职业者的功能。司法考试的“职业化、专业化、单一型”与法学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是相矛盾的。

1.2内容的冲突

法学本科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法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和实务技能,还要对其进行法治理念、人文精神的熏陶,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吴汉东教授所讲,法律人才应当有共同的法律精神信仰理念、相同的法律知识结构和相通的法律技能这三个相同的规格要求。司考作为职业的门槛资格考试,重点强调的是对我国法条及其相关解释的掌握与运用的考查,是一种应试型的考试模式。考察题型中75%是选择题,属于客观题;考察学科囊括了14门法学学科,考察知识点分散且部分过于浅显;考察单纯法条类记忆性内容居多,导致很多非法学专业学生短期猛攻即可突破通关,造成“法学考不过非法学,硕士考不过本科,博士考不过硕士”的局面。司法考试的应试性和法学教育的素质性形成了极致反差。

1.3时间上的冲突

四年制的法学本科教育中第四年往往是安排毕业实习、就业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少数选修课程,所以真正的专业学习集中在大一至大三。司法考试允许在校本科生在大四时参加考试,看似与法学本科教学没有冲突。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提前一年就开始进行司法考试的复习,甚至不惜逃课去参加司法考试培训班,导致大三专业主干课程、应用性课程的学习都荒废了。所以,现有司法考试的时间设置影响了法学本科教学进程的正常开展。

2司法考试给民办高校法学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2.1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举棋不定

依托于部属院校或地方院校而建立的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欠缺、办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所办的法学专业也都无一例外地照抄照搬所挂靠的“母”院校或其他政法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崇法律精英教育。这一方面导致民办高校的法学专业办学大众化、趋同化;另一方面,与历史悠久的高校间不可逾越的条件差异,使研究型、学理型的精英法律人培养在民办高校很难实现。

随着与各自依托的院校的脱离,不少民办高校又在不断寻求新的法学人才培养方向和特色模式,以期能在众多民办院校中异军突起甚至在公办院校中一较高低,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改了又改,人才培养方案年年都在变。同时,司法考试促使民办院校为提高法学学生的就业率而不断向法律职业教育倾斜。民办高校的法学教育一直在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摇摆不定。

2.2正常的教学规律和秩序被打乱

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司考通过率,诸多的民办高校迎合司法考试的需求,大刀阔斧地对现有的法学课程和教学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以司法考试为中心开展;大量增加司考重点考察科目的课程量和课时数,增列司法考试专题课程;要求教师课堂上将司考内容和真题予以讲解分析;课程考察完全使用司考真题和模拟题;更有学校直接以司法考试培训为模式进行法学教学。这种教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规律,忽视了对学生法律信仰和职业伦理意识的培养,法律公平正义观念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使踏入工作岗位后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理念和职业素养。

2.3法学教学与实践脱节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法学教育过多注重司考的知识要求,忽略了实务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进行考试中的“纸上谈兵”;即便通过了司法考试,也常常陷入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困境,在毕业后不能快速胜任实务工作。民办高校的法学教育正有沦为应试教育的危险,与市场上的司法考试培训学校的功能无异,但却又不具备培训学校的“术业专攻”,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4法学特色方向课程无法实现

许多民办高校法学专业都在摸索自己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努力建设法学专业特色方向课程,如商事院校法学专业开设商法学方向课程,医学院校的法学专业则设置卫生法学或医事法学课程,公安警察院校的法学专业以刑事侦查为特色课程。但问题是,特色方向课程的学习时间正好是大四本科生参加完司考后,此时学生因为刚经过司考的复习奋战,身心疲惫,无法马上进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也会功利地认为,一旦司考合格就有资格进行法律工作,无需再细致深入学习选修课程;还有部分学生因备战研究生考试而无心学习方向课程。所以,经常出现教室“人去楼空”,教师一对三的授课场景。学校苦心探索出的专业方向课程实际并未发挥应有效用。

3司法考试与民办高校法学教育之间的协调

3.1司法考试给民办高校法学教育带来的契机

司法考试给当前的民办高校的法学专业的办学带来了一定机遇,对当前的民办高校法学教育是有促进作用的。

首先,在校学生的司考通过率一定程度反映了民办高校的法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准,也有利于在招生中进行宣传,扩大招生比例和数量。其次,司考通过率如若年年攀升,有助于高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甚至形成为学校的品牌和口碑。最后,也有助于刺激在校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不能一味否认司法考试的影响和作用,而应正视给当前民办高校法学教育带来的各项利弊,发挥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良性导向作用,并针对性地进行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相关改革。

3.2重新定位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以为应结合民办高校现有自身师资条件和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职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所以,要抛弃完全以司法考试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坚持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适度衔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司考的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适用能力、法律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这里的法律实务技能包括获取和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起草和审查各类合同的技能、制作法律文书的技能、审核鉴别和有效运用证据的能力、法庭辩论的技巧和方法、沟通协商和谈判的技巧能力等。

3.3调整现有法学专业课程设置

为与司法考试适度对接,还是应坚持教育部规定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但在课程数量及课时数上进行调整。适当缩减考察运用较少的法制史、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授课课时;程序法课程设置在实体法课程之后,并增加一定课时比例;核心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到在大二时全部完成。

借助于各民办高校已有的重点专业学科师资、实验基地、或科研项目平台,建设民办高校法学专业特色方向课程,如房地产法律实务课程、品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课程、医事法律实务课程等。特色方向课程的开展,有利于特质人才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确立自身从业专长。

专业课程之外要辅以法律类素质课程的配置,比如法律职业道德伦理、法律解释学、法学文献选读等。要求学生在公选课程中跨学科选课,掌握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诸如计算机资格水平、教师、人力资源师、司法考试资格证等认定为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更多的就业通行证。

3.4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民办高校法学教学应不断革新教学内容,适度减少法学理论、学者观点争议的讲授,加大法律条文的制定演变背景及立法依据的分析解释。对于实践运用较多的课程,如婚姻法、合同法、物权法、劳动法、公司法等,还应大量增加实务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和操作技巧的介绍。为了避免各课程之间的重复授课,应注意各个课程之间内容的合理衔接,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各课程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

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需要运用师生互动、案例研讨、法庭辩论、模拟审判和法律诊所等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实务性课程和实务性教学内容,更需要引导学生加入到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

3.5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要根据市场需求增加现有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如模拟法庭、法庭辩论、司法文书写作等;在如民法總论、刑法总论、行政法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设置固定课时,选择制度性、运用性强的内容以实验课的形式开展;增设课程外的实践教学,如法庭审理引进校园、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的校园讲座、校园附近社区的法制宣传咨询、法院庭审旁听;在毕业实习之外实行“第三学期实习”制度,让学生每一学年都有机会参与实习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睿.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思路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

[2]孜孜不倦做学问,辛勤耕耘求创新—访著名法学家吴汉东教授[EB/OL].中国私法网,www.privatelaw.com.cn44k,2011-06-03.

[3]徐盈雁.司法考试如何“慧眼识英”[N].检察日报,2008-03-11(1).

作者:胡武艳

上一篇:森林消防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思想政治方面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