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正逐步健全、完善国家法治,作为代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将直接影响该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在校大学生时有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真正让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从改革学校法律教学和凸显法律教育的社会实践功能两方面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拓展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法律素质下大学生法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治中国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之间具有重要联系。论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在法治中国的视角下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法律素质;法治中国;问题与对策
【
1 引言
法制社会是永恒的追求。当前的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栋梁,其自身的整体素质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必然联系的。因此,现阶段在法治中国视角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并且能够为构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提升其自身的法律素质。因此,要充分了解当前在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法律素质,构建法治社会。
2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意义
现阶段,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是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与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关联。当前在法治中国的视角下有效开展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现阶段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当前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频繁,高校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从而在整体上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最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法治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现阶段,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质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且能够在整体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3 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在实际培育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要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了解,并且要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对法治中国的建设的意义进行充分认识,從而在实际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能够采取科学的措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3.1现阶段部分高校对学生法律素质培育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高校实际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对于高校法律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并且在实际开展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依旧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开展。同时,高校在实际开展法律素质培育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对于其了解不够深刻,使得在实际开展应用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出对于学生的培育作用。现阶段在高校法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改革不够重视的情况,也就在整体上导致了法律课程教学质量较低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法律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
3.2 现阶段部分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
当前高校在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一地使用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对于效果较好的案例教学、现场模拟教学等方式的把握与使用上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2]。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掌握不准确,使得教师在实际应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难以到达预期。同时这部分老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比较信任,坚持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使学生在实际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整体上导致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热情。现阶段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性不足,无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效果。
3.3 现阶段部分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教师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高校实际培育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师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强,使得在实际开展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时,现阶段法律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前沿理论掌握不够,与时政结合较少,使得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上,且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难以将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
4 法治中国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水平的对策
当前高校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针对上述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
4.1 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
当前高校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育过程中要对其重要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统筹推进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教学。现阶段,在法治中国的视角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校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并且要对自身开展法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以采取合理的方式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法律素质。
4.2 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培训进修,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在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以及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因此,现阶段高校开展法律知识教育教学的教师要不断进行有效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以及法律意识。同时教师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继续进行法律方面知识的学习。
4.3 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育内容与时事案例进行有机结合,时事新闻与法律意识的教育相结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另外,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整体上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5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与认识,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整體上有效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现阶段高校要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进行充分认识,根据当前实际开展的情况以及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采取合理的方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总之,在法治中国视角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握好教材修订内容 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6.
【2】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47.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周静.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维度[J].江苏高教,2012(11):34.
作者:张岗
和谐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正逐步健全、完善国家法治,作为代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将直接影响该目标的实现。结合当前在校大学生时有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真正让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从改革学校法律教学和凸显法律教育的社会实践功能两方面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拓展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实践
【
【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有关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大学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法律精神与法律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主动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是向大学生普及法律常识,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但当前在大学生的学校教育中,对法律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方式举措不多,一定程度影响到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形成与法律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
虽然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有多方面的形成原因,但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的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综合来看,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
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应用法律的基本能力,而这一切均以具备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为条件,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必备要求,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呈现出法律知识水平不高,虽然作为非法律工作者不必对法律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但一些基本的法制观念与法律原理需要我们加以了解,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法言法语要有基本的认知,这是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的前提。
2.尚未形成积极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前我国无论是学校的课程设计还是大学生学习兴趣导向,普遍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课程大都予以忽视。法律知识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依照法律的要求来思考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法律思维体系难以形成,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利的能力很难提高。
3.缺乏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积极争取他们的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例如有同学参加勤工俭学时,能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寥寥无几;遭遇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也不多,这只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淡薄。
4.缺乏真诚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人们对法律所表现出的认同感和敬畏之心,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表现为对当前社会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大学生法律信仰体现出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公平、自由、人权、平等、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美国学者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知觉和献身,以及他们的信仰。”因为“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法律知识的获取渠道较窄,造成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匮乏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其次是从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偶然获知,部分学生还有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可能。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大多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内容设置,自2006年始,高校将“法律基础”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一般是36个课时,其中用于法律教学的时间和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另外,不少高校的“基础”课教师是从未接受过法律学习的思政老师或政工干部,很难对学生进行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培养,造成学生法律意识仍然较淡薄、法律信仰较缺乏。此外,学生从各种媒体获得的法律知识毕竟难以形成体系,且很多案件大多具有典型性、各异性、衍生性,难以让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影响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于王权、等级、秩序的崇拜,压抑了人们对独立人格、平等权利的追求,以至于法治理念所要求的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素养例如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等始终未能在人们心中扎根,这种环境肯定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基本权利,主体意识不强;有的大学生对权利的理解存在偏差,也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义务意识。
3.不良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生活在当今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中,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显而易见。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逐步融进世界,社会由原来的保守变得自由开放,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潜力和创造力,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法治环境也处于不断地变革与转型期,身处其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这些也影响了大学生对法的感知、需要、信任和敬重,从而影响了法律素质培养的效果。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途径构建
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修养,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另一方面更需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法律社会环境。这两者互为促进,缺一不可。(一)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学生法律素质中的阵地作用
1.树立明确的法律素质培养目标
2011年10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在这个五年规划中,确立了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工作目标,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保障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当前来说,应该在多方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诸如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等,高校应当致力于达到这样几方面的教育目标。
2.创建科学的法律素质教学内容体系
相关法律类课程是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关键性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平台,发挥其法律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为了确保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在具体法律类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应以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为主要选择依据,改变传统的从法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移植,不断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着重加强法律类课程的体系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改变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为全面的法律素质熏陶与教育。
3.创新多元化的法律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教育部提出了要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整合和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利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法律知识学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相结合,大力提倡和推广探究式、实践式、参与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当下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随时都会发生大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性热点案件,尤其是与大学生有着切身体会的案件,高校应及时邀请有关专家或教授进行学理分析与司法评判,并与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梳理相关法律知识体系,从而让大学生增强理解,并提升处理法律纠纷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达到培养大学生综合法律素养的教育目标。
4.优化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校园法治环境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决不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的任务,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在全校形成依法办事、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才有利于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切实抓好教职员工的法制观教育,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学习,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法律素质。(二)充分发挥社会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中的矫枉作用
1.积极搭建社会法治理念的教育平台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源于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只有在实践中去才能得到巩固和提升。传统的课堂教育无法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无法从感性上确立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所以应积极地搭建社会法治理念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司法机关、社区和法治教育基地等资源,使学生充分地参与社会实践。为此我们应当逐渐建立起“内引外联”的实践教学制度,可以让学生现场观摩法庭审判,聘请法律执业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举办法律咨询与宣传活动等。
2.积极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践能力
法律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应是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技术,这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就更有说服力。高校应该大力帮助大学生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并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注意指导学生们相关的法律问题,例如,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过兼职行为,其中不乏部分学生会上当受骗,这时应帮助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劳动合同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知识,指导学生谨防中介陷阱、劳而无获等欺诈用工行为;在学生离校实习之际,要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关于实习期、基本工资、劳动合同的签订等基本内容,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从而全方位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如果出现大学生有被侵权事件时,学校、社会各界应积极提供法律帮助;反之,针对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也应依法处理,这样大学生会对基本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并对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等有所认知。通过运用法律,在思想上进一步强化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意识,自觉遵守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行为规范。
3.积极优化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外部法律环境
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守法自由、违法受罚的外部约束。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素养的普遍提高,其中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李刚,邢学旗.法律信仰的意义和理由[J].法制与社会,2011(17).
[2]王洪龙.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状况及其培育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3]黄文艺.论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5).
[4]张文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中国法学,2009(06).
作者:吴凤丽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探讨
摘 要: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投身国家建设的基本要件,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整体性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
一个国家国民法律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现在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虽然还未走上社会,却是推动依法治国方略顺利实施、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
一、法律素质的内涵
法律素质是指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内化,并逐渐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特性和心理品质。法律素质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仰等内容。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的基础,其核心是对社会法律现象的了解、把握,是社会主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是决定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程度的基本要素。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它表现为对法的关切、喜爱、信赖、依恋和寄托,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心理动力。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维护法律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它是社会主体的法律意志品质,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法律信仰是指主体在对法律的感知基础上,对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的理性升华,是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追求为依归的法律理想旨趣,是人对法律产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虔诚的信任和崇拜。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普法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总体上真正做到“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正在逐步提高,但也应该注意当前大学生违法乱纪现象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法制重视不够,法律素质不高
在法制年代,仍然存在着一些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对学习法律制度的目的不清晰或存在着错误认识,以致轻视或忽视对法律制度的学习,如有学生认为法律可有可无,只要自己不违法犯罪,别人违法犯罪跟自己也没多大关系,学法也没什么用等等。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思想,与学校的教育不到位有关,也与他们自身主观认识上的缺陷相联,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里,还存在着重科学技术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格素质养成的倾向,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过去,一提起素质,直指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成了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而法律素质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有的学校把法律教育当成了纪律教育。其实法律不同于政治,不同于道德,也不同于纪律。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其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律素质的忽视和漠视只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地负面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中,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学生走上了犯罪道路,正是由于一些大学生法律素质不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薄弱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总的来说已有很大进步,他们可以通过课堂、书本、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与手段,来了解与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并掌握最基本的法律常识。但是,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还不全面,对某些法律知识与领域,甚至还一无所知。比如,他们对应用实践性法律知识的兴趣颇大,对法的理论知识了无兴趣;对刑法知识了解甚多,而对宪法知识、民商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维权意识,而法律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而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很少有人会自觉地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会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临近毕业和单位签合同时,不知合同必备条款,更不知道现在已经实施了新的《劳动合同法》,遇到麻烦时不知如何寻求法律的保护。
(三)法律信仰缺失,违法乱纪现象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和提高,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他们认同现代法律制度,崇尚法治,对法律观念能做出较正确的选择,但大多数仍停留在感性认知水平上,未能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在现实中,由于大学生深受新观念、新思维的影响,思想活跃、开放,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一些非主流文化,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信仰理念往往与自身行为表现脱节,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往往置法律规范于不顾,盲目行动,表现出法律信仰与法律责任感的缺失,甚至个别大学生对于法律一无所知,把违法犯罪当作一般的道德性问题,已经触犯刑律却不自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违法乱纪现象举不胜举,大学生犯罪有增长趋势。校园中,大学生中的偷盗事件时有发生,小的物件为手机、餐卡、电话卡、mp3、mp4等,大的物件为上万元的笔记本电脑,甚至同寝室同学的存折。考试作弊,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比例高得惊人,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竟然出现请他人替考的现象,并根据不同级别收取相应的报酬。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目前已占到形式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青少年犯罪的17%。
三、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明日建设社会的栋梁,其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当前高校师生中存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法律素质培养的倾向,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教育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学校的教师要转变观念,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还应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不断改革法律教育的模式,探索法律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习惯。同时,大学生也要改变“我不犯法,法不犯我”的片面认识,切实认识到提高法律素质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从而自觉地学法、守法、护法和用法。
(二)强化校园法治环境,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校园法制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校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阵地,是否做到依法治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法律素质的高低,具有良好氛围的大学法制校园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基础。学校应按照法制社会的要求,坚持依法治校,将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明确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中,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在制定校纪校规时要与法律相一致,让学生体验到法就在身边,逐步形成法制的校园环境;其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依章管理,尊重管理的对象,平等对待学生,决不因人而异;另外,学校可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站、校园网、大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等平台,构建起学法的舆论氛围,加强校内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律深入人心,以此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心理
当今社会环境是高度开放和变动不定的,网络信息的“泛滥”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带来深刻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就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学生中出现的许多违法犯罪问题都源于心理的不健康,如众所周知的马加爵和刘海洋事件,使其产生极端做法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心理的不健康。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减少大学生犯罪、提高其法律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防微杜渐,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后再去想办法解决。教师在传授法律知识时,要注意有意识地强调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必要时也可以开设犯罪心理学之类的课程;其次,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访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必要时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专业辅导对学生的异常行为进行干预;再次,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有益活动,如组织观看某些将心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影片,或者举办寓法制教育于文艺娱乐中的活动,增强学生对行为与心理的关联性认知,提高其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总之,心理教育是法律教育的有效辅助形式,将法律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有效地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心理。
(四)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中,既要重视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法律意识的强化,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知道怎样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理想效果。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让学生步入社会,参与实践,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大学生经常性地参与一些有效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强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大学生将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行为,从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各项事务,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通过让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学生广泛参与法律实践过程本身就体现出学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广泛征求、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有的管理条例可由学生参与制定,使大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自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参与法律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中树立法律信仰,让信仰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全社会都应重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思考高校法制教育的若干问题,积极探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方法和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加强社会实践,树立法律信仰,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真正的改善和提高。
注:①本文第一作者郭秀兰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②本文第二作者王云为湖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梁建. 现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研究[J]. 科学教育,2008,(5).
[2]王颖.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08,(3).
[3]韦彬元.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相关措施[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
[4]刘庆华.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9).□
作者:郭秀兰 王 云
推荐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10-04
小学生法律论文11-04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10-09
法律专业学生个人实习总结10-01
音乐教学学生艺术素质提高论文07-24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问卷09-19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10-07
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律信仰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