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图书馆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景观设计是城乡规划、园林专业设计类教学中的一门专业课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索了人才培养目标下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及有效方法,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图书馆景观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校园图书馆景观设计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服务研究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优质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无价资产,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目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了图书馆对高校文化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并从图书馆环境建设、馆藏建设、部门协调、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宣传交流等多个角度探索适合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应积极发掘网络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19CTQJ03)

[作者简介] 张晓洲(1971—),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山东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管理与图书情报研究;胡至洵(1968—),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山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与自动化管理研究。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大学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而且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圖书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校园文化知识储备、引导校园文化走向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繁杂的工程,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提出利用高校图书馆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一般是指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大学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为主体的空间内,由学校学生、教师和其他岗位人员广泛参与,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员工在日常交流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作为行为准则,以课堂以外的文化教育等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不同学科广泛交流和特有的文化氛围为基本形式,体现学校特有的精神面貌、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3]。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存在形式,如:建筑特征、景观设计等;体现在师生员工共同坚守的校风、教风、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包括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等。

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其建筑特色、管理制度、长久形成的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及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收藏多元的信息资源,因此,能以其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引领文化理念,反映并发扬时代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大学第二课堂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交流的平台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方便快捷、无限共享性的特点,是高校读者汲取知识养分的文化系统中枢,也是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保障[4]。高校图书馆用其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场所,从而成为教师和学生汇聚的地方。馆员通过热情的服务将众多优秀的馆藏和丰富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广大师生员工,使他们在这里尽情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营养。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为师生搭建各种文化交流平台,进而促进其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二)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图书馆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艺术氛围及丰富的信息资源,这种环境使人们能够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规范行为品德。图书馆通过其本身的信息服务职能体现校园文化,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将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导向反馈给学生,师生员工在学习和吸收这些正确的理念后又会反过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这是图书馆应该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三)信息资源保障,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拥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也实现了新的飞跃,丰富的文献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与图书馆服务相融合,发展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物质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优质的文献资源,担负着学校教育、科研、创新创业的文化传承,能够确保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高校其他机构或部门难以取代的职能和地位。

三、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馆文化活动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常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一般是图书馆根据传统的工作流程而开展的文化活动,如读书征文、主题书展等传统形式,活动内容单一,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协调,参与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一种形式。在一些情况下,学校团委或者宣传部门通过图书馆平台开展一些活动,由于部分活动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所以难以在广大学生中间形成广泛和持续的影响力。

(二)学生对图书信息资源缺乏了解

很多高校大学生只把图书馆当作书刊借阅和上自习的场所,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项目及文化活动了解不够及时、全面。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但广大师生对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并不熟悉,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数字资源、服务与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馆员与师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不断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图书馆未设置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海量的知识信息,具有传播知识的能力,但图书馆的存在与学校文化建设并不存在等同的关系。虽然各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图书馆没有专门的科室人员负责与图书馆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由于没有常设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无法与学校团委、宣传部门、校办等学校文化建设单位密切联系协调,致使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目标不明确、宣传效果不佳、推广力量有限、参与面较窄等问题。

四、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通过自身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文献资源的流通传播,以其海量的资源、贴心的服务、丰富的活动等优势,在传统文化积淀和创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创造优雅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中心,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阵地。图书馆环境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适应素质教育“以书育人”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想使广大师生能够拥有一个优质的文化学习场所,发挥图书馆文化信息中心的独特作用,营造图书馆优美的馆舍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关键。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要以人为本,加强设施和设备建设,加快各种自助化服务进程,利用人性化的书架、桌椅、沙发、服务台、电子显示屏、交流功能区、文化共享空间等,为大学生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营造一个健康、宁静、舒适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二)提高馆员素养,增强专业能力

图书馆员是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员的素养水平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品牌的发展高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图书馆的文化品位。馆员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他们的能力直接影响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馆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通过鼓励学习、营造氛围等方法培育文化自觉,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5]。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服务教学、支持科研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也需要不断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拓展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新领域。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提高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层级和范围,鼓励馆员积极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寻求多样化的高层次服务文化,实现从服务型馆员到研究型馆员的转变,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服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三)加强馆藏建设,拓宽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和前提是拥有高质量的文献书籍作为信息资源。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质量直接影响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作为高校进行文献资料储藏的重要场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读者实际需求,不断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并做好图书馆藏的更新换代,建立更为合理科学的文献资料保障体系。高校图书馆要以自身的任务和读者需求为依据,不断增加投入,有层次、有重点地组织文献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数据库,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践中[6]。具体一点,开展读者需求调研,即向师生收集和征求购书意向,建立图书推荐交流的网络平台,掌握读者文化服务需求,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兴趣爱好等添置图书,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提升馆藏图书的使用价值。图书馆具有文献种类繁多、学科内容丰富的特点,能够有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并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的交流和学习。

(四)发掘网络资源,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各种网络的大范围覆盖,我们不知不觉已全面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已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网络、微信与QQ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与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交流都通过网络信息传达,阅读载体的电子化、内容的碎片化和阅读体验的分享化已成常态,获得快、准、精、新的信息服务是大学生对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图书馆应该因势利导,势在必行地利用网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服务创新意识,加强新兴技术应用,加大与科技融合的力度,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构建的新型媒体应该具有趣味性、思想性、服务性和知识性,让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地,提升文化服务品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进而打造属于图书馆自己的文化服务品牌。通过网络,还可以建立多所高校共享的资源库,使资源得到整合,为读者营造方便快捷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五)加强宣传推广,促进互动交流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其主要职能便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校园文化应该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为了使校园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图书馆的文化品质,把校园文化发展繁荣、广为传播、继承创新,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采取更丰富多样的方式,贴近读者,走进读者的心里[7]。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引进新时代的自媒体,利用其传播的便利性和广泛性开展活动,如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推送平台、微博和移动阅读平台,方便学生的阅读欣赏及交流。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宣传和推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引导读者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最终营造更为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明确部门职责,开展多方协作

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校园文化发展服务,这是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中心肩负的重要任务。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要将与高校图书馆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循序渐进地开展,需要建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设立负责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部门,并注重多方协作原则,充分调动学校宣传部门、校团委学生会及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各部门在宣传策划、学生组织和资源汇集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校园文化不能作为一个口号,更不能看作是学校的图腾,而应该是学校规划建设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本着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合理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明确学校图书馆的定位、作用和活动内容,建立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对图书馆各项服务和各项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与分析,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高校圖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应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自身建设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完善馆舍环境布局、提升馆员综合素养、丰富馆藏资源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开发、促进宣传推广交流、开展校内多方协作等举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服务及活动优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绮云.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评《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6):127-128.

[2]吴丹.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40(7):102-105.

[3]杜强.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J].图书馆研究,2018,48(2):72-76.

[4]生艳妮.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7):56-57.

[5]罗玲.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模式的创新研究[J].兰台内外,2019(1):48-49.

[6]李小玲,洪秋兰.“五位一体”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2):44-45+51.

[7]庄革发.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校园文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6,38(11):69-72.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by Providing Innovative Services

ZHANG Xiao-zhou, HU Zhi-xun

(Librar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 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ampus culture

作者: 张晓洲 胡至洵

校园图书馆景观设计论文 篇2: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究

摘要 景观设计是城乡规划、园林专业设计类教学中的一门专业课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索了人才培养目标下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及有效方法,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景观设计;教学;创新

A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Innovation

自教育部公布并執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来,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另外,为配合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城市规划”改名为“城乡规划”并被提升为一级学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农科类高等院校,2004年开始在园林专业及城市规划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课程(原课程名为城市景观设计,后根据社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改名为景观设计),经过10多年的发展,随着2011年高等教育学科的调整,景观设计课程已成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创新途径及有效方法。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课程的合理定位是建立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理解与认识上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对接社会需求,契合“美丽中国”的理念,着力于培养有道德、负责任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人才的培养涉及素质目标与能力目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是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专业素质[1]主要是指面对各类专业问题能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专业能力是指掌握各类景观设计工作中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手段,是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近年来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主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景观设计课程是在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生态、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形成的,理论体系多元而开放。其次,景观设计以人居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同的尺度、生态、社会、文化背景使得景观设计实践内容充满了挑战性。另外,景观设计课程离不开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等能力的培养。由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后续规划设计类课程奠定了基础,属于专业平台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2 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中外传统景观艺术为切入点,研讨传统景观设计理念与技法及其发展历程,引出现代景观设计基本理论方法与一般过程。课程注重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手法,对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实现“一理顺、一突破、一成长”:通过讲解理顺专业理论,使学生了解城乡规划或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内容及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规范、设计原则、设计步骤等;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突破专业能力瓶颈,使学生熟练运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手法与规范;通过师生共同研习经典案例促进专业素质成长,让学生能够分析设计作品的理论支撑、核心理念并评价优劣,并借鉴运用到设计实践中,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2 目前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教学内容

一般认为,课程教学应紧紧围绕教材展开。高等教育中教材的选用与基础教育完全不同,教师可以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自行选择,自由度较高。但是,由于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考核制度设计使得绝大部分教师对于教材建设不够重视,不少课程教材的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另外,教材各章节内容通常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撰写任务,合稿过程中知识点重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设计类课程教材中尤为多见。众所周知,教材决定了课程教学的主干内容,如何合理使用教材成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成为课程教学延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2 学时与教学安排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型”,在教学体系的综合考量中,强调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融合度,注重专业基础训练。这2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设计并组织教育教学[2-4]。专业基础决定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发展,而应用型专业基础的训练是需要时间作为保障的。根据国家政策及指导性文件,在2008年、2013年和2016年对全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及课程体系做出了较大调整,专业最低学分要求及课程学时数削减了15%左右(在不同学科及专业上存在差异),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学时数削减近25%,这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凝练及教学安排的精细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设施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必要的场地及设备支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招生规模在2003年以后逐渐扩大,2014年以后在校生人数稳定在2万左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08年通过全国教学水平评估,取得较好评价,整体来看教学场地及设备是符合办学要求的,但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传统设计类课程(如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在教学中,实践教学主要强调绘图技能,“绘图桌+图板+丁字尺”的标准配置使教学大多仅能依靠教师带学生,也就是所谓“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目前,景观设计学科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倒逼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中都应尝试更加多元的方法与手段,这给仅依赖制图室的实践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

2.4 学情与教学经验

当代大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图书馆、百度百科、专业网站及手机APP等渠道或方法获得专业信息(图1),但长时间的学习经历使学生习惯于接受信息,缺乏思辨能力,对于信息筛选加工的能力有待提高。其次,当今时代是创新创业的时代,大多数高等院校围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立了鼓励机制,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创新创业欲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对创新创业中“破”与“立”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认识。第三,课程开设在大三,大部分学生年满20岁,但多年的校园生活中鲜有经历真正的挫折,自信与自负并存,模糊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比较容易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最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属于本科二类招生,学生在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不足,部分学生不注重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个别学生排斥绘图训练,部分学生沉迷于游戏自控力较弱,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另外,课程任课教师熟悉学科基础知识,能自觉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保持对专业发展的敏锐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还可将实践经验可引入教学中。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呈现的诸多问题不是仅凭教师的专业教学经验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更为细致的工作。

3 教学创新途径探索

景观设计课程与原有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等课程联系紧密,课程内容涉及景观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景观设计基础理论及各类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等,为今后学习各类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景观设计思路为主要目标,注重景观设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实践训练,最终使学生能够具备完成相应工作内容的能力。

3.1 完善教学内容,保持适度弹性

3.1.1 教材为主,注重拓展。

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2个方面考虑,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主体内容,适当补充当前社会的热点、亮点或者新理论、新方法,如在现时教学中增加了“乡村景观及环境提升计划”“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营建”等内容,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横向拓展,展现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另外,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及学术合作,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从建筑学、城市學、生态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丰富课程教学的知识维度,都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1.2 环环相扣,重视实践。

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做到知识框架条理清晰,教学内容开放多元[5-6],教学中通过巧妙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7]。另外,课程渗入中外经典案例分析与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形成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展开验证性、设计性实验的助力,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并运用景观设计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阅读的材料及经典案例的选择应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保持适度弹性。

3.1.3 重点难点,把握延展。

该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景观设计基本发展脉络”“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景观设计要素”及“各类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等。教学过程中坚持重点要“讲透、练够”,做到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对于难点,如“景观设计的发展动力”“环境分析新思路”等景观设计课程纵深发展的内容,教学中注重启发和引导,不设定僵硬的评价标准,正确评价学习成效,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3.2 调整教学方法,促进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8],堂上课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很难形成专业讨论氛围,部分学生听课出现“堂上听一半、堂下全忘光”“听的不会用,用的全不懂”的恶性循环,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淡漠。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教学互动,抓好堂上与课外是课程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课程总学时削减的情况下,着力于提高课外学习的成效。利用学校提供的校园网及外网资源展开网络教学,指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并通过设置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网络小测试”“热点大家谈”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尽量保障课外学习质量。

其次,做好开课前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认真分析学生的背景及特点,课程教学中巧妙设计专业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参考文献,练习撰写读书笔记和文献总结报告,并开展景观设计实践。这些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能在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课程教学中始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9],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景观设计中的创新不是凭空的跳跃,更应当是问题导向下的继承与发展,“大破大立”的思考中并不排斥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完善。笔者认为学生浓烈的创新欲望应通过课程教学找到其根本及方向。

最后,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多个小组合作完成的环节,由学生自由组成5~8人的工作小组,不同成员分工合作,从制定工作计划、分配任务开始,共同实现工作目标。整个过程组员之间有碰撞、有互助,频繁讨论,相互启发,这些互动都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交流沟通能力等。

3.3 改革考核方式,看重能力提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尝试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元评价体系,结合课堂提问、学习态度、出勤率及实践教学成果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其中,景观设计实践成果注重过程评价,通过每个环节完成过程中阶段性成果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中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从而较为全面地综合评价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情况。

景观设计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包括:①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包含堂上讨论、总结)。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可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

②实践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成果包括调研分析、设计说明、图件展示等。开展实践教学有以下目的:

第一,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与理解;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参与调查研究,形成读书笔记及相关调研报告,让学生熟悉景观设计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第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场地分析与规划设计能力,完成某类型景观设计构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及一般手法。③小测试。小测试成绩可反映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包含:①课堂表现及课外拓展,占10%;②实践教学成果,占70%;③小测试,占20%。

4 结语

景观设计课程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设多年,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善,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以及督导评讲等多种方式对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目的的实现进行了反馈。从评价意见来看,课堂教学互动良好,教学指导过程执行度高,教学评价优良。从课程教学效果来看,课程开设时段,学生正处于专业学习转换的重要阶段,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专业素质与能力上均达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長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本着对学生“多鼓励、严要求”的教学态度,一直坚持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另外,笔者在参与多方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及相关教育培训中,发现教学方法及手段在不断发展,也正在尝试展开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可促进该课程教学创新途径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尹后庆.新质量时代的教育价值追求[J].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7(4): 3-8.

[2] 章跃.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9(2): 92-94.

[3] 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 2007(8): 54-55.

[4] 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5): 47-50.

[5] 陈晓琳,王平祥.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 2008(4): 36-38.

[6] 王菁.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16): 87-88.

[7] 张小溪.景观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方法探索[J].艺术教育, 2018(6): 79-80.

[8] 陈溯宁.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路探索[J].魅力中国, 2017 (5): 149,127.

[9] 唐卉.新能力培养的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思路[J].美术教育研究, 2018(6): 72-73.

作者:韦松林 曾皓玲 彭璐

校园图书馆景观设计论文 篇3:

独立院校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

摘 要:在中国高校中,景观设计专业设置较晚,尤其是在独立院校中。因此,其发展的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独立院校中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发展方向。由于专业定型不明确,景观设计教学里会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使得独立院校在景观设计课程内容上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景观设计教学要关注国际新理念与新方法,更新课程体系,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实行工作室不断调动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主动性,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独立院校;景观设计;创新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到“景观”,对于“景观环境”有了全新的要求,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到“景观设计”这一门类,因此,在各大院校中逐步建立了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然而,景观设计介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独立院校中,其教学体系建设相对还不完善,景观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景观教学还存在着很大问题。

一、独立院校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性不明确

独立院校的景观设计设计专业,其学科定位相对比较混乱。有很多院校的景观设计置于“农林”之下,也有些设置在“生物”之中,还有在“艺术”中安排课程。实际上,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景观设计的内容涵盖很广,在不同的专业门类下设置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相对要具有针对性,培养计划应有所侧重,而目前很多学校所出现的状况是,景观设计课程放置在大学科下并没有体现其学科优势,而是相对混杂,使得学生学习没有着力点,浅而不精,这是独立院校开设景观设计类课程需要推敲的重要方面。

(二)景观设计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在独立院校中,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更新缓慢,是制约独立院校景观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其接触景观设计这一门类的时间较短,导致教学大纲相对不成熟,学术的交流以及学术的会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独立院校中,教师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与王牌院校及行业的接触机会较少,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办法得到持续得更新、补充,教学的侧重点不明确,不能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行业信息。把最新的行业动态、景观设计理念带到课堂,不仅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新鲜感,生动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得独立院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当前独立院校在景观设计课程建设中需要正视的首要问题。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是课堂之中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基本处于讲台上下的关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呆板,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变换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推敲实际的空间关系问题。而在制图的过程中,又过分强调制图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有了制图能力又忘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此,学生经常会在毕业之时遇到实际问题思想准备不足,或者空谈设计不顾实际的需要,很难去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就导致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教学内容较陈旧

在我国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方面,基本都参考了国内知名院校的整体教学内容体系,而这类内容的架构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基础与国内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独立院校教学的内容上,一般呈现的就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认识、设计的基本构思及形式表达、设计构成要素的渗透、各类地块的分项设计这几大方面。在现代的景观设计研究中,更倾向于专项的研究,对于景观设计内容的细致化要求更高,这也是独立院校在景观设计课程内容上所欠缺的重要方面。

二、独立院校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关注国际新理念与新方法,更新课程体系。学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时刻关注现代中国发展中所遇到及正在解决的问题,同时应该关注到国际社会中有关于景观设计领域的新的动态与理念,以及在这些理念支撑下所研究的新的设计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内外高校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课程设置,以此作为立足点,结合院校自身特点,进行合适的教学体系更新与调整。

2.加强学术交流。作为高等院校的景观类教学,学术交流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高校教师之间就专业问题有更多的相互交流、探讨的可能性,也可以使得教学手段得到传播。在学术交流的环境中,可以使教师积累经验、获取信息,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促进教师进修,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水平。独立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进修的机会相对并不是很多,使得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提升速度相对缓慢。加强教师进修,可以使教师在更专业的环境下获取到专业内的更强、更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与社会总体需求相符合。

(二)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1.案例教学方法的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为主,学生对于所营造的空间、意境以及效果都来自于自我的想象,很难准确地理解理论知识中所包含的实际设计内容。通过专业项目的案例引入,结合以往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将复杂的专业理论转化为真实的场景信息,从具体的设计项目案例中找到契合点,简单直白地展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案例的介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介入项目中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又借助于案例项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与认知的过程,真正掌握设计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专业理论知识贯穿的过程中,会碰到传统的景观设计案例,同时也会接触到在当前环境下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案例,或者有着相同背景的景观设计案例,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针对小环境所作出的细致处理。在案例教学中的新旧案例结合,会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设计手法在不同设计环境中的处理手法,或者相同元素在不同设计语境下的变换运用,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意识,也形成对于细部环境空间的关注意识。通过案例之间的对比研究,掌握来自于本源的设计思路。

2.课堂中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介入

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中,经常性地抛给学生具体的设计项目内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独立院校更多的是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也是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学生成小组的方式进行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自我的想法加以表达,同时通过跟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碰撞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跟不同的人合作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手法,为将来进入社会中人际交流奠定好的基础。

3.加入实际项目的教学手法

在景观设计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中,通常会通过某个竞赛项目去实践课堂内容,而作为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竞赛项目相对遥远,使得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空间、尺寸各方面的掌握都很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作为基本出发点,寻找校园环境中相对欠缺的一部分区域,把学生拉到具体环境中,亲身体会、身临其境,在其中去感受和领域环境中美好的与欠缺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改造设计。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接触现场,对于设计项目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同时把握实际环境的具体操作。

(三)课外教学手段——工作室制,加强设计创新思维

1.工作室下的专项课题探讨

在正常教学过程之外,在教师中建立工作室制,由专业老师负责,提出专业理论研究课题与实践研究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喜好选择相关课题进行跟随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其对于专业的认知度与探索性,学生能够自发地透过图书馆与网络翻阅大量课题相关资料,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并且通过与专业教师的讨论,加深对于专项课题的认识,达到融会贯通。

2.工作室下的话题探讨

在每个专业教师的工作室中,每周都会给出一个专业内的热门话题,学生在拿到话题后可以自我搜寻资料与相关信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话题探讨,以座谈形式展开,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同时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介入,会从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问题。在这样的讨论中,给学生以更广的思路,也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将学生以往所排斥的课堂环境中的各学科渗透搬到课堂以外,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去接受和探讨专业知识。

3.工作室下的读书环境营造

在专业教师的工作室中,有专门建立的图书角,除学校及专业教师提供的相关书籍外,大部分书籍来自于学生的自发交流行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中,同时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相关批注,其他学生可以随意地在图书角中进行书籍借阅,同样也可记录对于相关部分的认识与见解。这种小型图书角的建立,可以使学生都更多地交流平台,加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更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结语

独立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相对较晚,其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院校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惊醒把握,可以为独立院校进行景观设计学科建设指明方向,使学校在学科建设发展中有明确的方向。

在独立院校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只有更多地与国内外专业领先院校的接触,才能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意识与主动性,只有创新工作机制,才能使得独立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地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明亮.创新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体系探讨[J].艺术教育,2014,(09):141.

[2]丁可.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3,(07):158-160.

[3]王蓓,李新海,刘娜.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02):121-122.

作者:田蜜 孙玉霞

上一篇:上半年财务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银行个人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