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元典精神”,是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精神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近代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理论区别之所在,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须继承之精神。但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一般性研究的多,深入挖掘的少,对其中元典精神研究的就更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文 篇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摘 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完整地表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承续、唯心史观的颠覆和“欧洲中心论”的解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物质基础、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动力、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未来趋势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野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革命。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世界历史理论源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包括17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整体性思维合理内核,颠覆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唯心史观,打破了黑格尔“欧洲中心论”倾向,实现了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重塑。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承续。在继承了先贤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黑格尔运用敏锐的眼光洞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世界历史不是杂乱无章的无序堆积,而是存在着规律性的有机整体。黑格尔认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作为“个体”是被整体化了的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个国家和民族须与别国发生一定的联系,正是国家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思想在黑格尔评价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时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他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价法国大革命:“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一种性质崇高的情绪激动着当时的人心,一种精神的热忱震撼着整个世界,仿佛‘神圣的东西’和‘世界’的调和现在首次完成了。”[1]459这一思想受到了马克思的重视并加以新的阐释。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世界由民族的区域的历史逐渐走向世界性的整体性的历史的过程。资本大工业的发展、社会化大分工的出现、交往的普遍、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各个国家形成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做了重要的阐发:“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千千万万工人的饭碗,并引起了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事实。”[2]88-89马克思运用整体性思维对世界历史进行考察,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合理内核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唯心史观的颠覆。黑格尔将绝对精神视为历史的动力和本质,论述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各种特殊的“民族精神”,又通过一系列“民族精神”体现为“世界精神”,而“世界精神”的本质是自由意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自由意识的发展过程。自由意识的不同实现程度决定了世界历史下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世界历史的走向与太阳运行的方向是一致的,是从东方开始向西方逐渐展开自由意识的过程。因此,黑格尔说:“东方各国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只知道一部分人是自由的,日耳曼民族则知道一切人(人類之为人类)绝对是自由的。”[1]17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洞察,但是割裂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走出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完成了对黑格尔头足倒置的“绝对精神”本体论的颠覆,揭开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马克思从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的实践出发,解释“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实践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2]89因此,从现实的人出发,从满足人的吃、穿、住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从事各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成为理解世界历史的关键。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历史理论大厦。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欧洲中心论”的解构。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虽为近代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理论的最高理论成果,但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欧洲中心论”的理论困境。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从东方向西方发展的过程。亚洲的东方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起点,经过古希腊、罗马最终到达西欧,处于欧洲中心的日耳曼民族则是世界历史的终点,“历史的最后阶段,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1]454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洋溢着浓厚的“种族优越论”色彩。黑格尔将日耳曼民族的价值观作为衡量世界历史发展的尺度,认为日耳曼民族是高于其他民族的优等民族。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上,实现了对黑格尔“欧洲中心论”的解构。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历史性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因此不存在世界历史的先验中心。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后,地域性的、狭隘的民族历史通过普遍交往逐渐向世界性的、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鲜明地提出资产阶级在为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而奔走于全球各地的同时,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即以实现世界历史性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建、完善与马克思探索唯物史观的进程相辅相成。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早期探索成果集中呈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这两部经典著作中,晚期探索成果呈现于《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探索虽散落于不同时期的文本,但仍是一套内容丰富、逻辑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基本内容包含如下三部分。

1.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3]28由此看出,马克思笔下的世界历史概念是一个历史性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进入的一个新发展阶段,指在资本大工业出现和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基础上日益形成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在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等级资本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力低下的各民族和国家难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天然隔阂,因此各民族和国家间处于相对隔绝与封闭的状态。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利用蒸汽动能为核心的蒸汽机运用于工业生产,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资本的扩张性引发的交通工具革命为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提供了基础,各民族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狭隘的地域的民族历史开始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里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114。

2.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间的普遍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在探索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过程中,马克思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考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以大工业社会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间的普遍交往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深刻转变。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两种劳动分别由不同的人承担,实现了“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分离。”[2]104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商业贸易和竞争的普遍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要求各民族国家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冲破地域的局限,开拓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促进了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革新,使得国家间商品竞争加剧,而竞争反过来推动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使得各民族国家间的交往普遍化、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扁平化的整体,历史也就日益向世界历史转变。通过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关系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88

3.世界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共产主义。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刻分析,得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是共产主义的结论。首先,资本的扩张本性驱动着资产阶级改进攫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商品输出逐渐被资本输出所替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世界化了。这一世界性矛盾只有靠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解决。其次,社会化分工和世界性交往的普遍发展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2]108最后,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世界性的无产阶级。竞争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使得任何国家的无产者失去了民族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当每一个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的特殊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2]114-115“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2]283所以,无产阶级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无产阶级要通过联合起来的自觉斗争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解放全人类。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历史上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某种理论往往在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后,才会显现出其内在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也是如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创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但其时代价值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发了深刻的理论回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学思想的传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趣,在探索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创立了人学思想,彰显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哲学旨趣。”[4]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由此看出,马克思将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作为人的解放的前提条件。只有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社会化分工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拓展,“现实的人”才能实现从民族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转变。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的解放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随着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2]276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的发展与解放受到资本的异己的力量制约。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要通过不断增长的社会生产力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消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的经济基础,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领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摒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了对马克思笔下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的传承。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深刻现实内在地彰显了人的活动的能动创造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在中国发展参与全球化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扩展的现实背景下实现了人的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发展。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交往观的当代发展。马克思笔下的交往概念主要指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在其著作中,马克思频繁地使用“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等词语阐明交往对于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作用。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以资本大工业为特征的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分工逐渐成熟,资本的扩张本性驱动资产阶级冲破地域限制,通过日益完善的交通工具和外部交往开拓世界市场。由此,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的形成,历史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形成。“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5]634马克思认为,生产的世界化、普遍交往的世界化推动各民族文化间交往摆脱了地域限制,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因此,马克思笔下的世界文化,不是脱离民族文化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由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多种利益相互交织,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空前紧密。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加速发展。从物质交往层面来看,在霸权主义世界秩序主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在榨取发展中国家经济盈余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各种全球性问题、现代性困境层出不穷,亟待各国际行为主体合作解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扩张过程中推行普世价值等文化霸凌行径撼动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单向度的全球化”的批判与审视,“是真正站在历史的、时代的、人类的高度思考全球化未来走向的‘建构性方案’。”[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阐发的物质的普遍交往与合作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国家间荣损相依的现实背景出发,倡导增强国家间物质交往合作,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不断深化的物质交往中分享发展经验,寻求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各民族间精神交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作用的论述在当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其本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阐释中得到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国家间的精神交往,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7]544。文明因多样而精彩,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各民族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繁荣景象的理论阐释实现了马克思笔下的不同民族间精神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的承续和发展。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也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建构各个国家间交往关系的理论探索。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野的接续。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8]695所以,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开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唯心主义神秘面纱,实现了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本体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论逻辑,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普遍交往的发展的实践逻辑出发,阐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深刻转变是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不仅为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精髓,也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引发了深刻的理论回响。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建构的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引发了新的全球性问题。一方面,随着资本的持续性全球扩张,生产、分工和消费的世界化,以跨国公司为表现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在世界范围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扩大了国家间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人类社会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国际恐怖主义、全球气候变暖、核扩散、人工智能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人类已经命运与共,结成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世界历史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现实紧迫感的时代命题。一方面,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社会关系。国际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直接地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变革霸权主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由西方主导的迟滞的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政治上层建筑,实现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中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世界图景,不仅是对当下世界历史发展现状的合理应对与深刻反思,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野的本质把握与逻辑延展。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田鹏颖.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郁从娟 阎静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文 篇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评述

摘要: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影响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路径、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全球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整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范畴的含义,并以此为基础评述部分学者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些方法论启示,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以及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评述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他运用创造性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由经济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趋势所建立的世界。纵观马克思生平的相关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它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评述,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重新认识和解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的今天对于我们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处理进入全球化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拟对部分学者的观点加以梳理,以期对今后国内理论界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研究现状

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大多从马克思的原著中寻找马克思世界史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内涵的定义,然后根据自己对其理解进行总结。其主要的界定有以下观点:卞玉玲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史不是通常的历史主体意义上的世界史,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进入全面制衡的过程,使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决定了它的形成与发展[1]。牛菲等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发展导致生产和交通的分离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一切催生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就这样第一次创造了世界历史[2]。蒋中挺也认为,在生产力方面,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交流的普遍发展;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由资本的自身属性决定 [3]。有学者对马克思的世界史和历史意义的世界史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认为两者在范畴和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的世界史既不是历史意义上的世界通史,也不是世界各国历史的抽象和概括的表述,而是通过普遍形式的传播打破了国家之间的封闭状态,进入了相互联系的状态,将世界整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杨信礼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它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体,但它也有整体运动规律,这是不同于民族历史个别运动规律的[4]。上述观点分析世界历史的形成大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世界历史的内涵,基本代表了理论界的研究现状。共同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开辟世界市场以来,日益融合的世界历史被视为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所有民族和国家都被视为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或要素。

除了界定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涌现出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理论的方法论启示。向延仲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史方法对我们有三大启示:第一,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研究全球化;第二,考察和分析全球化,必须与社会制度分析相结合;第三,考察和分析全球化,必须用辩证法来研究。他特别强调,在生产力能否超越发展阶段、国家发展道路的环境分析、国情的认识等问题上,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孙兰英指出,马克思世界史理论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全球化理论的源泉,更重要的是其历史的、社会的、交往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我们今天研究全球化十分有用,可以指导我们走出一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相结合的新道路[6]。赵士发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人和世界全面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蕴含着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或思维方式,即从整体性和过程性的角度审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与解放。与西方各种现代性理论相比,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根本不同的方法论特征。它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批评与创造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7]。

三、分析评价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范畴的观点基本符合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但还存在一些值得再深入研究的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的话语从来没有完全反对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在那个时代,的确是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这只能说明世界交流互通的市场的建立和扩大使历史越来越多地成为世界历史。它并没有承认在封闭和狭窄范围内发展的国家、地区和世界历史存在不一致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他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交流活动作为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和动力,并以此来建设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并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总的来讲,国内学术界的学者们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社会应对全球化浪潮以及对落后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科学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当前的学术研究主要局限于哲学、全球化和现代化理论领域,至于如何在我们的历史研究中,应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实践世界历史,仍然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卞玉玲.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J].周口师专报,2002,(1):1.

[2]牛菲,陈爱萍.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J].宁夏党校学报,2003,(5):19-20.

[3]蒋中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J].理与现代化,2003,(4):37-38.

[4]杨信礼.马克思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J].理论学刊,200,(1):12.

[5]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6]孙兰英:《论马克思世界历史观》,[J]《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7]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作者:覃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文 篇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内容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这一世界的变革逻辑和基本规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重要的历史阶段,马克思的历史研究方法及“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历史性的人”的存在、普遍交往等内容的学习,对于结合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探讨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世界历史 普遍交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变革逻辑和基本规律。该理论建立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考察的前提之上,为我们在整体上洞察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今天,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认真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挖掘和研究这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全球化条件下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科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形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对施蒂纳的观点进行批判。施蒂纳将古代历史等同于古代哲学史,又将古希腊哲学归结为几个哲学学派观点和论述的简单结合。而马克思在解释古代历史时更多地立足于古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从而不可避免地对施蒂纳的观点加以批判:首先,施蒂纳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归结为意识的作用,但却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对于意识发展变化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施蒂纳抛开时代、阶级、民族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来谈论意识的作用,偏离了科学研究社会问题的轨道;最后,施蒂纳对于人生的描述只是对黑格尔观点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的转换。[1]马克思在对施蒂纳观点的批判中开始逐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历史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更多地基于“现实的个人”及“现实的个人”真实的社会状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的矛盾运动来看待人生,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是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运动过程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各民族国家缺乏交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逐步形成了相互隔离的生存状态。在各个群体互不联系、缺乏交往的状态下缓慢发展,在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下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历史是各民族国家独立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的程度也在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逐而向其他范围扩大,新大陆的发现,大工业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促使世界市场迅速形成。世界市场的不断推广与扩大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与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更加深入和普遍的交往,又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加强交流,促使了世界性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历史开始转变为世界历史。

2.人的存在逐步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人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推广,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开始受到世界性生产关系的影响,此时的人已不再是旧的生产关系的人,而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人,即“世界历史性的人”。这时的人拥有着前所未有的生产联系与普遍交往。

世界历史的发展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伴随着15至16世纪的地理大发展,世界市场由此开始逐步形成。人类也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开始走向世界性的交流和融合,“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世界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也增进了人的普遍交往,使得各个民族国家的单个的个人快速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人,人的存在也成为了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在世界历史理论中,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一个个人不断摆脱束缚,克服自身的片面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前提,而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

3.普遍交往推动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助推作用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在交往中形成的一切关系。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普遍交往的历史。从交往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社会交往、人员交往等等;从交往的广度来说,它将每一个个人、每个民族都纳入广泛的交往范围之中,形成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从交往的深度来说,它突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狭隘关系,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片面性。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普遍交往,世界上的各个民族才能认识到个民族之间生产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狭隘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个人才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现实的个人而存在,“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普遍交往”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伴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不断前进的。大工业不仅扩大和发展了原有社会的分工,而且直接促成了世界性分工和全球性分工的产生。分工的普遍发展使得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愈发普遍,形成了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不断成为我们探索全球化进程,解决现阶段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的良好借鉴。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场等思想的学习,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为我国在现阶段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带来启示意义。

1.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

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交往是被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来论述的,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反思与考察,不再以抽象的理性为历史的前提,也不再以抽象的自由精神发展为世界历史发展核心,而是立足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以生产实践为历史的基础。马克思从这一现实的、物质的前提出发,首次找到了解开世界历史之谜的钥匙。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建立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以及由它造成的各民族的交往的普遍发展基础之上的。纵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全面体现了以物质生产为前提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就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解放,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主要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矛盾运动的发展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努力。

2.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为我们探索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现实启示

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和发展放在世界历史的视域下考察,从而得出人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改成相)一致的科学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历史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个人通过交往实现最广泛的世界性的联合,逐渐全面占有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3]。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只有在解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能想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迈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社会建设的做种目的,只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手段[4]。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

3.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努力扩大国家、民族、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疲弱,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全球贸易面临下行的巨大风险。此时,分析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性的人”的存在、普遍交往等内容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发展中的处于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国际国内问题,从而找到化解难题的良策。这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扩大经济、政治、文化、人才方面的交往,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但同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解决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巍.《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灿.浅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J].南方论刊,2015.7

[4]贾孝敏.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作者介绍:余鹏,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余鹏

上一篇:儿科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危险犯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