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精选9篇)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8页注。)
虽然今天晚上我看到他仰卧在床上,面孔也永远不动了,但是我仍然不能想象,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19篇专题有18篇登载在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另一篇发表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新闻报》。19篇中有3篇是恩格斯受马克思所托而写。1858年10月21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在星期二之前或大约这个时间,我可以写一篇关于俄中条约的文章……要不要写,请告知……。”[1]后来恩格斯就发表了《俄国在远东的胜利》这篇文章。众所周知,马恩两人长期通信,他们对遥远的东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并经常在信件中进行讨论。由此可知,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与恩格斯是相同的,后来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给友人的信中也多次提及中国革命、中国人口等现实问题。所以,此文论及的是他们两者共同的思想。
一、马恩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论述
1. 对近代中国经济现状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及之前的东方社会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这和封建社会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出一辙,也道出了封建社会土地国有的事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经济结构,这也成为阻碍英国在中国打开贸易市场的初衷。马克思在《对华贸易》中写道:“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外国的商品(以英国为主),中国的农民既没有购买欲望,也没有购买能力。
2. 对近代中国政治状况的认识与分析。
1840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1],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完全与世隔绝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天朝帝国万事长存的迷信破了产,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1]完全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3. 马恩眼里的中国人。
作为19世纪的欧洲人,马恩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阅读孟德斯鸠、黑格尔等先哲们的描述。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他们口中就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在“几千年来没有进步”的帝国,他的人民又是怎样的呢?马恩对中国皇帝、中国官员和普通百姓有着不同的表述和评价。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清政府当政的主要是咸丰皇帝。皇帝是中国的“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在家中有两个绰号,一曰“中国皇帝”,二曰“高贵的中国人”[2],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在家中也被戏称为“中国皇太子古古”[3],皇帝是中国的大家长,黎民百姓是他的子民,文武大臣也得听命于他。这些中国的皇权特点都被马恩所了解。
中国官员的口碑不是甚佳,在《鸦片贸易》中,马克思提出当中国政府采取禁烟的措施时,“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的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风,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的。”[1]官员的贪污受贿使政府的关防如同虚设、但有极个别的清朝大臣得到马恩的赞赏,如禁烟英雄林则徐,与英国据理力争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等。文中对此引用叶的原文,以显示他的秉公执法,也从侧面揭露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性和非法性,“亚罗号”事件纯粹是一个蓄意发动战争的借口。
中国的近四亿人民被恩格斯称为“野蛮人”,“东方人嫉妒、阴险、愚昧、贪婪而又腐败”[1],中国当属东方人。傅里叶等人曾说中国商人做生意都有三把秤,一把过重的,一把过轻的,还有一把正常的。买卖就是这样做成的。“无商不奸”的恶名远扬欧洲,但对普通民众的贫苦生活,马恩寄予深切的同情。他们是“庄稼汉又兼工业生产者”,只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他们选择逆来顺受。90%的中国人买不起英国的纺织品,他们穿的是和祖祖辈辈一样的自产自销的手织布衣,“一个靠劳动为生的中国人,一件新衣至少要穿上三年。”[1]而受鸦片毒害的中国人更是可怜可悲之至。马克思借用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1]
占全球人口38%的中国人的生活状况,马恩都看在眼里,很真切。那中国人应该怎么办,马恩是否看到中国的希望。
二、对中国革命的呼唤
因为“欧洲人的干涉,鸦片贸易、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对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1],中国爆发了革命(即太平天国运动)。实际上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就有了农民起义。“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1]马克思和恩格斯起先都对这场“中国革命”寄予厚望,并预示它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1]“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1]
马恩论述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也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对中国人的反抗给予高度肯定。“英国定会发现中国人在军事上是自己的高材生”[1],说到这场战争的性质时恩格斯提到,“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1]
腐朽的帝国统治必须通过革命来摧毁,但中国的革命,在19世纪还没出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又能改变什么,创造什么。
太平运动进行了多年的斗争,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马恩始终关注事态的发展。在这关注之中也可反映出他们对这一革命发展变化的态度的变化。1851年马恩合写的《国际述评》中略带玩笑性质地写道:“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的时候,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1]然而到了1962年马克思的最后一篇中国专题《中国记事》中,借用驻宁波的英国领事馆夏福礼先生的口说出,“他们吵吵嚷嚷煞有介事地闹了十年,结果破坏了一切,而什么也没建设起来。”[1]“引起恐惧”是太平军的全部战术。马克思认为这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三、中国如何自立
马恩通过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形态等各项特征,揭示出封闭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开放则是中国的唯一出路。隔绝状态被英国的坚船利炮给打破,“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继续关注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他致友人的信件中数次提及中国,“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必定欧洲化,开放他们的港口以进行全面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亿万之众的旧制度完全摧毁”[1],“资本主义生产,只有中国尚待它去征服了,但当它最终征服中国的时候,它却使自己在自己祖国的存在成为不可能了。”[1]我们可以想见,恩格斯预计中国将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获得重生,并对世界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他们也未料到实际中的中国百年之后,未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渡,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期间有几年的过渡期)。
马恩对近代中国的论述切中要害,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虽然,因为信息资料不对称、未有亲身实践等原因造成了些许与史实的出入和误解,在部分章节,对中国的用词过于激烈,但通读全文,你会发现这犀利的笔锋实际上实在暗讽自诩为“文明社会”的西方世界。
马恩对中国的论述,对当今中国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今天,也应溯及本源,挖掘其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4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0.
【关键词】未来社会;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向,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作了初步描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预见论述的内容
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马克思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代表作是《共产党宣言》。他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学说,得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理论;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了另一个重要原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2.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欧洲大陆先后出现过“封建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思潮。马克思批判了这些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认为“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在“有教养的”的上层资产阶级中所产生的瘟疫,究其本质只不过是用抽象人性和肉麻的爱将共产主义运用庸俗化。在批判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与这些思潮相区别,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择哪一个名称。”后来,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法兰西阶级斗争》中,使用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并将之看做“共产主义”的同义词。到19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曾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不断壮大和发展起来。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将工人的解放运动以其奋斗目标表述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概念和“共产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对其认识,是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见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第二,消灭私有制,如共产党宣言所论述,“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来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第三,计划经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政治所代替。”第四,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将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二是阶级、国家消亡,“三大差别”消除。恩格斯指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即“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阶级才会消灭。”至于国家它不是“被废除”的,随着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消灭,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镇压力量了。那时,国家政权对于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国家也就自行消亡。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三大差别”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是他们在考察了所处的资本主义实际情况后所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只要存在剥削制度,“三大差别”和对立就不能解决,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消灭了剥削制度,也消灭了异化劳动,从而创造了消灭三大差别的实际条件。在此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讲的是消灭三对矛盾的对立、对抗性;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别是不可能消灭的,以此辨析了对此问题的误解。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很关心人的发展问题,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价值目标。最早且最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
另外,《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还说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取决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而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又有待于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人类劳动分工发展历史后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实现途径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其科学性在于它不仅揭示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和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而且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对于其实现方式,国内很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都有过论述,在此把它分为三种情况:
(1)在资本主义灭亡时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是以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点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的。”这一种实现方式要求最高。根据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为:物质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精神、政治条件即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国际条件即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一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胜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资本主义爆发了周期性危机,生产力提出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第二,无产阶级在短时间内夺取政权。(3)“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国家,在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条途径已经有成功的实现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如“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1881年2月,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提出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请马克思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各国都必须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即要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综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正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实现途径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有人说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历史合理性是站不住脚的,更不存在因为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搞早了”的问题,这也是笔者在此详细叙述马克思未来社会实现途径的目的所在。
三、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构想的肯定和发展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未来社会的构想始终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并付诸了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是科学的、彻底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机械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必然是曲折的。我们每一个搞社会科学的人,都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中国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肯定与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296
[3]岳夫川、沈济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第1版: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8~44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8
略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罗马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罗马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罗马法的.本质分析入手,论述了罗马法的私有财产制度和在法律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对于推动我国民法理论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 者:吴斌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自贡,643033 刊 名:攀枝花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 19(3) 分类号:A81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罗马法 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思想浅析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思想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过程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次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再次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作 者:禹规娥 袁群莉 YU Gui-e YUAN Qun-li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510642 期 刊: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Journal: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7(1) 分类号: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 生态思想 物质交换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是节选他们的重要理论文章,以便全面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前误认为自己目前水平还达不到阅读如此伟大的著作,因此就放弃许多能够阅读的机会。这次为了完成作业,尝试读一读,就挑《共产主义原理》来读,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晦涩,相反,当静下心来阅读时,还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看法,接下来,我將谈谈个人阅读后的感想。
《共产主义原理》由恩格斯1847为共产主义同盟撰写的文章,是采用问答的方式,以25个问题,科学阐述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特定的问题阐述的非常清楚,具体,而且问答的方式一目了然,让人感觉仿佛直接与恩格斯进行对话,具有针对性,这种形式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该文首先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接着又详细的阐述并解释何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如何怎样产生的,“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恩格斯认为无产者的劳动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它的价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也是由同样的规律决定的,通过商品的方式卖给资产者。然后通过多个方面分别比较无产者和奴隶有什么区别,和农奴有什么区别,无产者和工场手工业工人有什么区别。接着通过三点来说明工业革命和社会划分无产者和资产者产生什么结果,“旧的工场手工业制度或工业制度完全被摧毁”“消灭了特权贵族、土地贵族的势力”“ 工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革命”。然后阐明工业革命进一步产生了什么结果,就是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业经常在繁荣时期和危机时期之间波动,“这样的危机几乎定期地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紧接着说明这种定期重复的商业危机会产生两大后果:大工业使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成为绝对必要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接着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应当是除私有制,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然后接下来三个问题论述了废除私有制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废除私有制。然后又举例说明,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德国和法国可以间接建立。如果不能立即实施,将会有是十二种措施,虽然不能全部一下子都实施起来,但会一个接一个实行。结果就是“最后,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金钱将变成无用之物,生产将大大增加,人将大大改变,以致连旧社会最后的各种交往形式也能够消失”。然后说明这种革命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发生,它是世界性的革命,因为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把各国联系起来。接下来阐述了废除私有制产生的结果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对人类社会是非常有好处的。然后说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对家庭将产生影响是“将使两性关系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关系”,从而消灭公妻制。接下来阐述了共产主义组织将怎样对待现有的民族和宗教。接着比较了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有什么区别。恩格斯把社会主义者分为三类:封建和宗法社会的拥护者,现今社会的拥护者,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但只有第三类与共产主义者同道。最后一个问题,是拿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美国,瑞士,德国,来举例说明共产主义者如何对待现有的其他政党。
通过这二十五个问答,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恩格斯和马克思认为,革命最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爆发,然而历史证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没有爆发一次旨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这一事实难道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是错误的吗?当然不能,因为柏拉图所说的理想国,尼采所说的超人,儒家所推崇的大同社会,都没人见过,难道就说这些人的理论也错了吗?可能真正的时机还未成熟。也许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但不能否定它的伟大之处,马克思毕其一生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必然灭亡的规律,目的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埋葬资本主义,是为了给广大穷人说话,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公平,公正,正义,消灭剥削。伟大的使命感使他们抛弃了个人的一切,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无产主义事业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人格不仅表现在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而且体现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中。他们的伟大人格和深邃思想与科学理论达到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强调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该理论自身也在随着时间和应用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就不能深切感悟马克思伟大人格和魅力,不能深切感悟马克思伟大人格,就不能彻底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深邃思想。
总之,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几篇文章,尽管不能彻彻底底的理解伟人的思想,但确实使我有了一些兴趣并获得一些启示,他们的深邃思想还待以后慢慢领悟。
商日121
一、西方思想史上的和谐社会理想
古希腊思想家普遍认为, 和谐是美的极致。古代西方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社会和谐理想, 他指出, 对所有阶级、所有公民公正, 就是和谐。柏拉图反对以某一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政治, 认为将某一阶级利益凌驾于其他阶级利益之上的政治是不公正的。在批评“强权即公正”的论调时, 柏拉图指出:如果少数人凭借自然天赋的优势来压迫多数人, 那么多数人也可以凭借数量和力量的优势来压迫少数人;每一阶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强权即公正”是一条自我毁灭的原则。[1]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指出:“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 (小康之家) 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 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窥视。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 也不会自相残害, 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凡邦内中产阶级强大, 足以抗衡其他两个部分而有余, 或至少要比任何其他单独一个部分为强大——那么中产阶级在邦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他两个相对立的部分 (阶级) 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这就可能组成优良的政体。所以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 能够过小康的生活, 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2]这就是说, 国家政治必须平衡好各阶级的利益关系, 让各阶级在制衡中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防止政权落入某一阶级之手, 对其他阶级不利, 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与秩序混乱。
在西方思想发展变迁的不同历史时期, 都有关于和谐的思想, 崇尚和的价值理念。这些思想到了19世纪中叶, 在西欧催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者著书立说, 写了很多书, 例如圣西门和傅立叶, 他们就把关于未来的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叫和谐制度, 傅立叶在1803年写了《全世界的和谐》一书, 指出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 是不可能建立和谐的, 只有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才能实现社会失谐。另外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1843年的时候写了《自由与和谐的保证》一书, 也是讲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保证自由, 不可能保证社会的和谐, 只有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 才能实现全体人的和谐和个人的和谐。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不仅著书立说, 有的还进行了社会实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就在19世纪上半叶, 带领他的信徒和儿子到美洲进行共产主义实验。他把他的实验叫做和谐新村实验, 和谐新村实验的启动资金全部由他自己掏腰包支付, 归全体信徒公有, 大家按计划在一起共同劳动, 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在这个和谐新村里面, 他主张所有的人, 男女老幼都应该是平等的, 和谐的, 无论是老年、中年、青年, 还有少年儿童, 他们都各司其职, 其乐融融, 还有人们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里面, 可以说他对他的社会理想表达得非常具体, 而且进行了实验, 但是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承载美好理想的实验, 最后破产了呢?因为欧文的社会理想及实验, 是按照一种理想的人性设计出来的, 但现实中的人性是自私的、好逸恶劳的, 因此参加共产主义实验的大部分人只愿享受、不愿吃苦, 最后把欧文的财富坐吃山空, 欧文在“谁能给我一块面包”的乞讨中饥饿而死。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 试图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希望, 寄托在拿破伦的身上。他去拜见拿破伦, 向拿破伦陈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议拿破伦在法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革, 拿破伦骂他是政治的疯子, 并把他扫地出门。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致命弱点就在于他们不了解社会的本质, 也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此找不到实现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把马克思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么解决这个从理想到现实之间的这样一些矛盾呢?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了唯物史观,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尤其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交换方式, 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从而找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个根源, 从而也就找到了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 这样就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实现和谐社会的希望, 寄托于少数有钱有势的人物身上的缺陷, 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理性原则、道德伦理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也纠正了他们希望统治者发善心, 甚至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和谐社会的缺陷, 克服了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做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 这样一个局限, 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和谐的主体力量和正确途径,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简单的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理论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 又克服和纠正了他们自身无法克服的一些缺陷。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 通过批判资本主义阐明了未来和谐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精心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把个人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自由供给者, 建立了商品生产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先肯定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即“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 创造的生产力, 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3]但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商品、货币、资本三大拜物教, 让良知、恻隐、同情等本真的“人性”屈服于冷冰冰的“物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互相利用”, 要么“冷若冰霜”;国与国的关系要么“狼狈为奸, 利益瓜分”, 要么“敌对仇视, 利益冲突”;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自然界似乎只有商业价值, 而无生态的和审美的价值, 自然界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 人类精神的崇高感、厚重感消失了。因此, 马克思把资产阶级革命叫做片面的不彻底的政治解放, 主张再来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实现人类解放, 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和解, 让人们之间依靠新制度变的同情、互助与和谐。
第二, 未来和谐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 仅仅在贫困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美好的东西, 肯定是不可能长久的。按照马克思的原话:“如果没有这种发展, 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在极端贫困化的情况下, 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 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就是说,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必要前提条件。
第三, 未来和谐社会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要代替那种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 不仅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 而且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必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 建立起崭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组织有计划的生产, 实行按劳分配, 打破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剥夺。这时候社会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和谐状态才会出现, 和谐社会才能真正产生。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需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生产力高度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 是文明进步的尺度,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候开始, 就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和谐社会, 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可以说, 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 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整个过程都是在为这个理想目标而奋斗。
但是,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教条化的理解, 我们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企图在“一穷二白”的低水平生产力基础上建立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 追求所谓的“绝对公平”, 最后导致了“共同贫穷”。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搞不成功, 根源在于超越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超越了人性的发展阶段。清一色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 使企业和个人, 内无动力、外无压力, 造成两个大锅饭的被动局面。由于利益分配的无差别或差别很小, 公有制企业的生机就停止了, 个体的活力就消失了, 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必须首先把社会生产力这块“蛋糕”做大, 然后再使切“蛋糕”的规则相对公平, 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由此, 邓小平时代提倡“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为了高效率地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要补商品经济充分发展这一历史性课题”。从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到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适合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提升了综合国力。
邓小平的思路是对的, 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国情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我们没有很好地兼顾公平, 导致了两极分化的倾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把“效率与公平并重”, 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三大建设” (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五大建设” (再加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的思想逻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著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需要。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9月.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 1981年3月.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
和马克思、恩格斯写的书评不同,序跋大都是他们为自己的著作写的。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七十余篇序跋,其中为别人的著作写的只有少数几篇。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序,是没有收入《全集》的写得最早的一篇序跋。1841年,马克思以《德谟克利图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写了一篇论文,取得了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他根据古代希腊哲学家留下的零星残篇来全面研究希腊哲学的一部巨著的绪论。当时,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这部巨著也没有完成,但是他在论文前面写下这篇大胆的挑战的序言,批判了神学,强调了哲学的社会作用。
1845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德国出版,这年恩格斯才二十四岁,他写了一篇《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印在书前,叙述自己怎样抛弃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避开闲谈和讨厌的礼节,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和普通工人交往,亲身调查工人们的要求,获得了实际的生活知识;又研究了官方文件和广泛的著作,用必要的可靠的材料补充自己的观察,然后写成这部著作。过了四十多年,恩格斯为1887年在纽约出版的美国版、1892年英文版和德文第二版写了几篇序言,提到这本书虽然带有他青年时代的烙印,虽然当时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总的理论观点和后来已经不是完全一致的了,但是无论它的优点和缺点,都没有使作者感到脸红的地方。的确,即使在今天,这部描述上一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低贱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杰出著作,读来仍然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热情激荡。
《共产党宣言》初版于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1872年德文版、1882年俄文版写了两篇序言;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为1883年德文版、1888年英文版、1890年德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写了五篇序言。在这些序言中,他们阐述了这一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基本思想,说明《宣言》的传播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序言中反复强调,《宣言》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用了毕生精力研究政治经济学,1859年问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他多年研究工作的最初成果。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叙述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第一次揭示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辩证法。1867年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72年德文第二版又作了大量的加工和校订,同时分册出版了法文版。在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指出,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担起了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的重任,同时还出版了第一卷的第三版、第四版和英文版。对每一种版本,恩格斯都写了序言,从序言中可以看出,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遗著化费了多么艰巨的劳动。只有他能辨认马克思那了草不清、难于识别的笔迹,以及个别字和整个句子的缩写;他不得不在病床上口述,由别人转抄,再在抄清的稿子上加工;他尽可能用马克思的原话来表述马克思所得出的科学成果,还得把手稿中遇到的无数空白填补起来,以便发表一份“完全符合作者本意”的稿子。凡是对手稿所作的修改、穿插和增补,恩格斯都仔细地加以说明。列宁对于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功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在给马克思建立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上,无意中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上去了。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1877年至1878年间陆续在《前进报》发表,后来印成单行本。恩格斯先后写过三篇序言,说明他在批判杜林的同时,对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正面地作了系统阐述。1880年,恩格斯应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抽印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马克思写了法文版导言,指出这三章是《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这本书后来译成波兰文、意大利文、俄文、丹麦文、西班牙文、荷兰文、英文、罗马尼亚文等,成为当时传播最广的科学共产主义著作。恩格斯为德文第一版和第四版写了序言,为1892年英文版写了长篇导言,导言概述了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
为了传播马克思的著作,恩格斯还重印了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哲学的贫困》、《法兰西内战》等书,并且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给这些著作加了序跋和导言,对这些著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了深刻的分析。1895年,重印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恩格斯写了一篇导言,这是他在逝世前写的最后一篇序跋。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序跋,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实事求是。对于一些历史性的文件,他们认为不应该随意删改,歪曲历史。《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明确指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宣言》的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个别地方本来可以作某些修改,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只能在序言中加以说明,或者加一些“有助于理解的历史性的附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再版序言中也提到,他虽然很想修改某些叙述,由于这是一部论战性著作,“既然对方不能修改什么,那我这方面也理应不作任何修改”。有些解释性的增补,也应该是“论敌不会有所责难的”才行。在《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一书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说他曾考虑把这本小册子的第六节,即关于维利希一沙佩尔集团的一节删去,因为这两个人后来的表现是好的,认识了当时的冒险主义错误。但是,马克思说,“对原文的任何删改都是伪造历史文件”,而保留原貌恰恰可以说明在当时处境下,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攻击共同敌人的无意中的帮手。历史文件保存历史原貌,这正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还表现在科学问题上不能抱有偏见。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和英文版的序言中,讲到马克思的引证方法。马克思引证一些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是为了确定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思想、观点,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的。只要这个见解在科学史上是有意义的,马克思是否承认这种论点是没有关系的。对于科学上任何比较重要的成就,马克思总是予以肯定,不抱偏见。恩格斯在为《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一版写的序言《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一文中,就讲过这种带有偏见的经济学家是怎样断绝了在科学上进步的可能。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关于原始家庭的历史》一文,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给予很高评价,指出自己的书就是为了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恩格斯指出,有些原始历史学家闭口不谈摩尔根的发现的历史意义,却毫不客气地将他的成果掠为己有。他认为,即使由于发现了新的材料,提出了新的见解,摩尔根的某些假说被动摇,甚至被推翻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无可代替的,他给原始历史研究所建立的系统,也迄今仍是有效的。
引导读者注意新的情况,研究新的问题,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序跋中值得注意的又一特点。
在重印一些几十年前的著作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着眼于这些著作的现实意义。在《论住宅问题》一书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曾以蒲鲁东为例提出问题说,批判的对象在理论上已经被驳倒了,在实践中已经被排斥到一边去了,还有没有必要重印这些书,和已经死了的论敌作斗争呢?恩格斯认为,第一,这些书通过论战形式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其次,蒲鲁东的观点虽然没有市场了,但是蒲鲁东在欧洲工人运动中曾经起过很大作用,以致不能简单地把他忘掉,要研究现代社会主义,就应当研究已被克服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历史的意义的这些观点;最后还要看到,现实斗争中的某些倾向,也必然会到自己的前辈人物那里寻找武器。这就强调了重印这些文章的现实意义。
在重印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时,恩格斯写信给拉法格说,如果不写导言,这本书就无法出版。“导言相当长,因为除了对那时以来发生的事件加以概述外,还应说明为什么我们那时会寄希望于无产阶级取得最近和最终的胜利,为什么这一点没有实现,以及后来发生的事件在什么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当时的看法。”他在导言中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来适用的策略方法和斗争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
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处处考虑到读者的需要,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序跋的一个特点。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为例,这是1847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所作的演讲,1849年陆续在《新莱茵报》发表,并出版单行本。1891年重印时,恩格斯写了一篇导言,说明这本书反映了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中一个阶段的观点,那时他还没有完成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工作,当然,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有无可争议的权利要求不加任何修改。但是,新版的单行本是为了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如果马克思在世,一定也会使旧的论述同他后来的观点一致起来。而全部的修改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改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不是什么咬文嚼字,而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恩格斯在导言中详细说明了这一修改的必要性。
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马克思说,万事开头难。这部著作的开头,即分析商品和价值形式的部分是最难懂的。因为,分析价值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且,用辩证法来分析经济问题,又是没有人使用过的。法文版为了便于工人阅读,分作四十四个分册,马克思担心有些读者会因为一开始几章读起来困难,而不能继续下去,他在序言中提醒读者:“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马克思:《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唯物史观五书信):《致约. 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尼.弗.丹尼尔逊》(1892年6月18日)、《致弗 梅林》(1893年7月14日)、《致符 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国家与革命》
斯大林:《论民族问题》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史论丛》(以上二篇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著作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马克思:《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唯物史观五书信):《致约. 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尼.弗.丹尼尔逊》(1892年6月18日)、《致弗 梅林》(1893年7月14日)、《致符 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国家与革命》
斯大林:《论民族问题》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推荐阅读: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11-1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01-0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笔记06-0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11-22
分析恩格尔系数的意义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