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源会计探索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助于我国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有利于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今国内外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制度,本文从自然资源资产范围确认、自然资源所属权确认和自然资源行政规划确认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个人资源会计探索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资源会计探索论文 篇1:

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

摘 要 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于2014年推出,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多个专项,项目在有效促进公民技能提升的同时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文化营造和学习型社会打造。深入分析发现,该项目实施具有“劳资政”多方合作参与的机构配置、“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的筹资模式、面向职业需求与发展的技能框架、支持公民终身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个人资源库、满足社会大众各阶段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保证各主体参与积极性调动的激励机制等六大特征。对比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借鉴他山之玉,应着力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框架开发、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寻求突破,从而助力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技能创前程计划;产教融合;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终身化;新加坡

近年来,新加坡凭借其务实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正被世界所关注和认可,其中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已成为职教领域“产教融合”改革中的经典模式。从新加坡五十多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其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展示出极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推进了新加坡政府所强调的职业教育文化营造和学习型社会打造。新加坡职业教育终身化机制与其政府自1965年成立来一直注重为公民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配套计划息息相关,如早期的“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到近年来政府力推的“技能创前程计划”[1]。技能创前程计划自2014年实施以来作用显著、反响深远。该计划有效对接了国家经济发展之于人力资源的培养培训,为社会提供了适切性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知识拓展与技能精深的学习需要,成功推进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终身化机制建设。

一、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概述

(一)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Skills Future)概述

新加坡政府历来重视与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调在全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每个人都能自觉学习和提升技能以建立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力。2014年9月,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技能创前程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①,其成员包括政府(主要有教育部、人力部、贸工部、劳动部)、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新加坡副总理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该委员会旨在通过劳资政学多方联手推进新加坡公民职场技能的提升,从而确保所制定的Skills Future(以下简称为“SF”)计划能与现有生产力提升、创新项目有效结合。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运动,SF计划期望使新加坡公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何种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个人潜能,以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为达成上述目标,委员会提出了四大核心任务:帮助每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方面作出明智的决策;根据产业需求开发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规划技能框架;培养终身学习文化[2]。2016年8月,为更有效推动“技能创前程”计划,新加坡政府成立了隶属于教育部的精深技能发展局。时任教育部代部长王乙康提出“精深技能发展局的设立,将能长期促进技能创前程计划。一是发展一套集合了高素质、切合实际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二是加强终身学习和追求提升技能的文化;三是加强雇主对技能培训的认可”。综上,政府高规格地配备委员会和独立设置精深局以确保该计划能有效落实,足以表明新加坡政府对该计划的重视度和期望值。

(二)技能创前程计划主要专项介绍

SF计划以职业生涯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无论是在校学生、职场新手,还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白发苍苍的乐龄人士,皆可从该计划中受益,见图1。自2015年起,SF计划陆续推出了多个面向新加坡公民的技能提升专项。截至2017年11月,SF计划在平台上呈现了以下9大专项:技能创前程新兴技能系列、技能创前程个人资源库、技能创前程就业培训指导、技能创前程补助计划、技能框架、技能创前程在职学习计划、技能创前程进修奖、技能创前程专才计划个人奖、技能创前程雇主奖等[3]。

1.技能创前程新兴技能系列(SkillsFuture Series)

为专注于新兴技能和为未来经济转型做足准备,2017年10月,精深技能发展局根据产业转型蓝图制定了新技能系列课程应着重的八个新兴领域: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化服务、数码媒体、网络安全、创业、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城市方案。新技能系列课程的平均培训时间为25个小时,分为初级、中级与高级三个级别,在职人员可根据自身的技能程度与职业需求挑选合适的课程。该系列课程目前主要由6所公立大学、5所理工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等12所学府提供。此外,少数课程由指定的私人培训者提供。目前已有超过400个课程开放出来供报名。在学费方面,课程价格介于100~800新元,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报读新技能系列课程将享有70%的津贴,八成初级课程在津贴后学费低于500新元。

2.技能创前程个人资源库(MySkillsFuture.sg)

为推动混合学习和有效推进新加坡公民开展个人职业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技能精专课程资源,新加坡政府于2017年10月推出了个人资源库(MySkillsFuture Portal)一站式平台。该平台由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劳动力发展局、教育部等多个政府机构及来自各领域的私人企业合作开发与维护,包括定期添加相关领域的就业趋势及技能需求等。新平台内有个人评估工具、行业资讯和履历表储存功能,可帮助公民更好地规划个人职业发展。平台除开放给成年学习者,也允许小学五年级到进入大学之前的每名学生登录学习。学生可在平台上探索不同行业领域需求和现状,测试挖掘个人兴趣,支持个人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选择。

3.技能创前程补助計划(SkillsFuture Credit)

为鼓励新加坡公民发展自身才能及终身学习,技能创前程委员会推出了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计划。自2016年1月起,所有年满2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均可获得首笔500新元的补助金。公民所获得的补助金可用于支付或抵消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教育部、公共机构、人民公协会补助或认可的课程。目前,课程总数已近2万多项,包括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的新技能资格技能课程、大专学府、工艺教育学院、人民协会、银发族信息通信中心、信息通信中心的基本计算机课程、拉萨尔艺术学院的3D动画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护理硕士课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支持的特许金融分析课程等。课程主要分为短期单元课程、周末工作坊或批准的网上学习课程。

4.技能框架(Skills Framework)

技能框架是在新加坡行业转型蓝图基础上制定的,框架由企业发展局、经济发展局和精深技能发展局以及劳动力局携手推出,其是为了科学推进新加坡人力资源发展而由雇主、行业协会、工会和政府等共同创建的。技能框架旨在为个人、雇主和培训提供者创造一种通用的技能语言,促进公民的技能识别,支持学校和培训公司的技能培训方案设计。技能框架主要提供五方面信息:部门和就业信息(包括有关行业人力和职业/工作需求的有用统计数据);职业途径(用户结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纵向晋升和横向拓展的能力需要);职业/工作角色说明(全面介绍了职业/工作角色);技能说明(技能框架中的每个职业/工作角色都包含一系列技能);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将职业/工作角色的技能与市场上可用的计划关联[4]。该项目自2016年开始发布,到目前开发的技能框架已覆盖到了酒店业、学前教育、精密工程、海上运输业、宇航、食品服务业、零售业、电子业、物流业、会计、能源和化学等13个行业。

5.技能创前程在职培训计划(SkillsFuture Earn and Learn Programme)

为强化“校企合作”的育人环境,协助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创前程委员会于2015年4月推出了技能创前程在职培训计划。该计划旨在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与工作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实现持续培训与进修的目的。参与该计划的毕业生可获得5000新元奖励,一旦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提供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雇员则可边赚取收入边进修专科文凭或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并透过实际工作习得企业认可的技能。政府为支持企业栽培人才,给予新加坡雇主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培训期间为12至18个月(雇员的具体培训时长则视雇主要求而定)。该计划已率先试行于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以及餐饮业。

除上述专项外,SF计划还有其他很多项目,如技能创前程职业顾问(Skills Future Career Advisors Programme)、就业指导(Education and Career Guidance)以及加强实习(Enhanced Internships)、工作学习交叉学位项目(Skills Future Work-Study Degree Programmes)、青年人才培养(Young Talent Programme)等。

二、技能创前程计划的特征

技能创前程计划自2014年推出以来,对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公民个体技能的提升、高校职后培训参与度的提高、企业雇主对技能培训的认可及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终身制的建设都发挥了极大作用。

(一)“劳资政”多方合作参与的机构配置,确保了项目运行的组织保障

技能创前程计划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关注,其组织机构保障随着项目推行越来越完善。建立初期先成立了由副总理担任委员会主席的技能创前程委员会,接着政府又专门设立了直接下属于教育部的精深技能发展局来负责推行该计划的落实,目前已形成了以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新加坡劳动局和劳动力技能资格体系三方为主导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该计划除了国家层面的劳资政多方合作参与(委员会成员包括由教育部、人力部、贸工部、劳动部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之外,2015年,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曾提出,所有关键行业都将成立劳资政委员会且每个行业都将由政府相关的几个机构参与,政府指定一个机构牵头主导这个行业的发展。这表明技能创前程计划的推行得到了国家、行业等多个层面的组织保障以及也将得到政府、职总和全国雇主联合会、行业企业协会等各利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可见,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劳资政多方配合确保了各方对政策信息的对称性、时效性,从而保障计划能够得以有效组织与实施。

(二)“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的筹资模式,确保了项目运行的经费保障

新加坡政府为“技能创前程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持续和稳健的资金支持,以确保补助津贴人人受益。2014年11月,政府为庆祝2015年新加坡独立50周年,设立了“技能创前程金禧基金”,鼓励雇主与工会捐款,政府以1∶1的方式注资,计划筹资3000万新元。这些倡议获得了许多本地企业的热烈欢迎,政府的配比注资也使其融资力度加大。2015年2月,“技能创前程”计划获得国会预算批准,使其资金支持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加强。从2015年起至2020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支持技能创前程培训计划,包括定期填补个人培训款额。同时,政府还为“全国生产力基金”填补15亿新元的资金,以配合该计划的其他动议。正是依托上述这种政府投入为主,企业投资、社会(包含企业)捐赠为辅的稳定经费投资渠道,保障了技能创前程补助计划、技能创前程在职学习计划及各种专才奖、进修奖、雇主奖等激励机制的推出和落实,也正因为这些奖励和补助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新加坡公民参与计划的意愿。

(三)面向职业需求与发展的技能框架开发,确保了职业供求多方的信息保障

技能框架被喻为新加坡行业转型和职业资格认定的一个重要指导,其由雇主、工业协会、工会和政府为新加坡劳动力共同创建。如信息通信技术技能框架,则是由新加坡精深技能局、劳动力发展局、通讯媒体开发局和新加坡网络安全机构共同开发的。该技能框架依据市场需求动态给出一些关键数据的统计和预测,如2016年ICT的就业人数增加了4.2%,达到了18万人,2017-2019年新加坡ICT行业人才需求预计为4.23万人。同时还给出了新兴领域及所需要的相关技能和技能的具体要求。可见,技能框架的构建有以下五大功能:帮助在校学生准备职业选择和面试;帮助家长、教师和职业顾问了解行业和就业前景(包括工作范围,工作背景和工作属性等)并向学生提供相关建议;帮助在职人员评估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和进入或转行所需职业/工作角色的要求,从而选择合适的培训计划;帮助雇主为公司创建全面的技能框架以及培训路线图,加强组织能力,发展员工和提高工作绩效;帮助培训提供者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以及社会现有或新兴的需求技能,创新课程设计和培训计划,以更好的适应雇主、学生或在职员工的需求。综上可知,技能框架,不论对公民个体进行技能提升规划、企业用人能力需求,还是学校教育或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都提供了准确而又详细的指導,消除了以往因职业供求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盲目性或滞后性。

(四)一站式个人资源库开发,确保了公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平台保障

个人资源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学五年级起的本地学生以及各年龄层的工作人士,其主要功能:MySkillsFuture.sg平台为符合条件的每个新加坡公民创建账户,帐户记录个人培训认证、工作经验以及技能等资料并跟随用户终身;平台提供用户自我评估与职业规划工具,让个体发掘自己的工作取向并通过资源库查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或通过连接全国职业库,查找最新的就业机会;除了学生和求职者,雇主也能利用个人资源库查找适合的培训课程供员工参加,培训机构也能通过网站推广旗下课程。可见,该平台在基于传统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基础功能之上进行了职业规划测试、工作查找、职业培训课程搜索或推介等多类功能的整合,同时也满足了多用户的需求(学习者、雇主、培训业者等),为公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保障。

(五)多路径盘活各方优质教学资源,确保了项目运行的教学资源保障

截至2017年11月,技能创前程计划共推出了2.3万门课程,其教学资源来源于以下几大类: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机构资助的课程;由教育部资助的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和自治大学开办的课程;公共机构支持选择的课程;由人民协会提供skiilsfuture@PA课程以及由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指定的银发族资信站开设的课程以及全国乐龄学苑选择开设的课程。可见,教学资源来自政府机构、高校、各类培训机构等多个主体且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需求。另外,课程学习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多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开展。如课程进民众俱乐部,这一类主要服务于银发族的需要;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课程,这部分适合上班族学习;也有线下不同时限的课程培训等。同时,精深技能发展局还通过与五个社区理事会(民众俱乐部)合作推进民众开展基于课程的学习。可见,政府通过各种形式推进课程学习和鼓励不同阶段的公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激活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六)配套设计调动各主体参与的激励机制,确保了项目运行的动力保障

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在2016年的全年运行取得了十个方面的成效[5]。究其缘由,主要得益于该计划从利益相关方出发设计了系列配套制度。这其中以推动各方参与的激励机制设计尤为典型。政府设计了多种技能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员工、雇主技能提升的激勵机制以及通过战略性劳动力发展计划鼓励公民提升技能。对于雇主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在技能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雇主对技能发展基金方面的投资来激励雇主的培训;对于员工个人技能培训方面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在新加坡政府的资助下实施,即政府拨款填补公民的个人技能储蓄户头;而对于劳动力发展策略项目包括政府支持的技能深造计划以及新技能计划。可见,各种激励机制的设计,都有效保障了各年龄阶段的群体最大范围地参与精深技能的学习。

三、技能创前程计划之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

(一)加快体系建设,为建成职业教育终身化机制提供支撑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要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之于人力资源教育与培训的作用,必须强化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在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过程中成效显著,其实施对象囊括了新加坡所有年龄段的公民。如教育和就业指导项目通过分步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中学、初级学院和高级中学的学生)和基础教育之后(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及公立大学的学生和其他职业人士)落实职业指导顾问(ECG)和专项课程指导等方式将职业教育融入国民的生涯教育之中;通过加强实习项目、工作学习交叉学位项目和青年人才培养等项目提高毕业后的工作就绪性;通过技能创前程职业顾问、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和专业加强补贴等项目助力在职人士职业发展和乐龄人士技能提升。在技能创前程计划的补益下,新加坡有效地将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进行了系统化整合。这与我国2017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位基本吻合。分析当前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所存在的诸如“中高职教育在纵向上缺少多途径的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横向上存在明显‘壁垒’”“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未能形成互补促进关系”等问题[6],显然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和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诉求。参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可以借鉴新加坡所推行的“职业教育普通化和普通教育职业化”理念,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合一的道路,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上下衔接、左右互通的教育结构,最终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机制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开发技能框架,为学校教育与培训提供标准参照

职业技能标准的功能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是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用人以及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7]。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用于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能标准,如美国职业技能标准体系、澳大利亚就业技能新框架等。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于2016年推出的技能框架也是此类标准体系(目前已覆盖到了14个领域),且其国家劳动力资格体系也已经开始逐步采用技能框架中涵盖的技能和能力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批准成立了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分析研究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本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要求”,但该组织运行至今,虽也组织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但此类标准在发布行业用人需求、指导学生专业选择、在职人员技能提升或岗位转换、行业开展技能培训、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力略显不足,无法完全实现技能供需的匹配。鉴于此,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尽快成立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标准开发指导委员会,完善“政府主导、多方资源参与(行业企业协会、企业工会、企业专家、教育与培训机构专家、人力资源开发专家等多方权威人士)”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建设[8]。同时,为保证“中国职教”方案的国际输出,技能框架的开发可参照现行的国际职业标准分类系统,以“行为技能、路径依赖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为核心内容要素[9],以满足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标准化行业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实现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均衡化。

(三)整合多方资源,为公民终身技能学习搭建新通道

新加坡政府通过实施SF计划将所有人的终身学习嵌入教育系统,并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级,为所有年龄段和各教育层级提供了多样、灵活的学习途径,发挥了高校在支持全民终身学习中的作用,加强了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回顾我国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程,虽也推出了目标近似于SF的若干项目,如2010年教育部批准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立的“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但对比新加坡SF的个人资源库及相关配套项目在支持公民技能提升、终身学习推进中的作用发挥均显不足。因此,借鉴SF项目实践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整合线下职业院校资源,深入打造职业院校成为服务大众技能提升和国家“一带一路”技能输出的新平台。据统计,当前全国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开设了千个专业和10万个专业点。然而国内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侧重于职前教育的定位,对于职后培训的投入还有较大空间。基于此,可以借鉴SF项目引领新加坡高等院校在职后培训中作用发挥的举措,以各职业院校为学习中心,以类似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的形式鼓励当地居民进“各学习中心”开展技能提升学习;整合线上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打造“互联网+”的技能学习新通道。随着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和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都建设了大量数字化教学平台和资源,如“中国终身教育网”“中国终身学习网”“中国社区教育网”“智慧职教”等,但将上述平台、资源与技能创前程个人资源库进行对比发现,国内职业教育或技能学习相关平台众多,但存在着诸如“已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较为分散、未形成体系”,“引流困难、推广不畅、应用不够、不利于学习和分享”等问题。鉴于此,借鉴SF在推进公民技能提升中成功的三关键点:一是做细分类,汇聚优质学习资源。根据就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精专提升、生活技能需要等不同层次需要,开展基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需求、不同职业发展阶段需要的技能提升课程资源建设和征集。对于优质资源可采取PPP模式将高校、培训企业、个人等开发的优质资源引入,在认证之后推送到乡村、社区、院校、老年大学等不同人群组织;做强平台,优化平台多元功能设计。二是借鉴SF个人资源库功能设计,将学习平台功能扩展到融个人职业兴趣分析、优质学习资源推送、相关工作岗位推介、个人学习档案记录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学习平台;做好推广,持续推出不同群体的学习激励机制。三是参照SF的技能学习激励机制,设立基金和奖学金制度,如技能学习政府补贴、学习奖励等方式,对雇主、员工、学生、社会大众等不同群体参与技能学习给予一定激励,从而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平台学习和培训中来。

参 考 文 献

[1]刘超群.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27):64-67.

[2]马亮.新加坡的“未来技能”培训计划[N].学习时报,2016-03-31(2).

[3]SkillsFuture-Home[EB/OL].(2017-11-11)[2018-01-01].http://www.skillsfuture.sg.

[4]杜若飛.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29-30.

[5]新加坡精深局去(2016)年推动“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计划成绩亮眼[EB/OL].(2017-11-11)[2018-01-01].http://www.taiwanembassy.org/sg/post/15525.html.

[6]王江涛,俞启定.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8-14.

[7]帅杨.专业技能标准建立的思考——从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到本科职业教育的转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6):85-87.

[8]李晓阳.职业标准科学化建设与运作: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4):51-54.

[9]李玉静.图说世界银行发布技能框架:《提升技能:实现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生产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4(9):15.

作者:张国民?袁清心

个人资源会计探索论文 篇2: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几点思考

摘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助于我国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有利于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今国内外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制度,本文从自然资源资产范围确认、自然资源所属权确认和自然资源行政规划确认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部分,提出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1]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将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分类加总形成报表,显示某一时点上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反映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资产存量的变化。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基础。现今国内外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制度,笔者认为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

一、自然资源资产范围的确认

《辞海》关于自然资源的解释,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按照会计的四大基础假设,不能可靠地用货币计量的资产都不能按资产核算。资产从其本质特征来看,它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能够借助于它的运用而在未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2]。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资源一般指稀缺资源,效用是经济资源能够成为资产自然属性的必备条件。此外,资产在社会属性上又必须存在稀缺性,即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以获取它。从所有权特征来看,资产是由企业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一个资源可以被视为经济实体资产,关键取决于实体是否具有自主支配的权利,而不是法律上的所有权概念。从存在形式来看,资产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经济权利。从量化角度上看,资本由企业控制的交易或事项形成,所以可以用金钱或实物的量度计量。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自然资源长期被视为大自然的恩赐,既没有商品属性,也不具有产品属性;既不是稀缺的,也不是排他的。自然资源长期被当作是公共资源而非生产性资产,早就被排除在经济核算之外供人类无偿使用。因此,过去在对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中,界定自然资源资产是有一定基本条件的, 即:①稀缺性;②可以为用户带来一定的效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③其所有权或控制权为一定的主体拥有; ④可以用货币衡量。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自然资源才能算作自然资源资产。那么,在我们现今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是否也只有具备上述特征的自然资源才能纳入表内呢?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首先要明确编制的目的。根据《决定》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所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要摸清“家底”,并对这些“家底”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评价,以此判断我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基于这一目的,笔者更倾向于《辞海》对于自然资源一词的解释,认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自然资源,应该囊括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所有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森林、矿产,还有湖泊、河流和湿地,甚至生物、气候和环境等也属于这一范畴。按照《中国自然资源手册》,自然资源资产分为土地资源资产、矿产资源资产、能源资源资产、水资源资产、气候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草地资源资产、海洋资源资产和其他资源资产等九大类资产。在这当中,有些资源能够看得见,便于计算和统计;而有些资源深藏在地下,有些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对这些资源进行数字化或价值化的统计难度较大;还有些资源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量化和统计。因此,我们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时,应根据各类资源的不同特征,分门别类给出相应统一的标准进行计量和折算。

二、自然资源所属权的确认

《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专门对此作了说明。他指出:“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他还指出:“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3]

根据我国宪法,自然资源的产权主要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而按照自然资源的特性,其产权可以根据自然资源为人类使用的不同途径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纯天然、非人工的自然资源,可以赋予一定的占有、使用和处置权;第二类是生态系统和居住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可以将所有、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都给予其保护者和生产者。依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和自然资源资产范围,笔者认为计入编制范畴的自然资源都应归国家所有(不同资产所赋权重不同),但事实上国家的所有者身份模糊,产权被虚化,各种产权没有清晰界定,从而导致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关系缺乏适当的协调,权益纠纷接连不断,国家的所有权在经济上无法体现,所有者地位也就空有其名,使得原来的国有资产不断流入某些部门或集体甚至个人的口袋,造成大量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在计划经济时代,矿产、林业、石油等自然资源行业在我国长期由国有企业主导发展,企业利益和国家的资源利益混淆,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机制。

从西方发达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历史来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以土地私有为核心,传统上国家主要是保障财产权所有者的权利不受侵害,并不直接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更不干预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经营和管理。随着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政府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应的行政管理逐步发展起来,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施管理,第一种是政府为公共目的保留一部分自然资源,第二种是对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实施一定的行政限制和控制措施,对私有财产行使一定的公共权利,形成混合财产权体制。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时,应将自然资源权属划分为管理权和所有权两部分,绝对的土地所有权不再存在,在它们之上附加上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权利。再根据不同主体的责任划分,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收益进行分配,分别进行自然资源权益的核算。

自然资源权益是自然资源与主体结合所附的权利和要求,这种权利和要求体现在经济上就形成了自然资源的权益价值,包括国家所有者权益、部门管理者权益及经营者权益。国家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和管理权,获得国家所有者权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只投入人力和物力,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享有管理权部分收益的部门管理者权益;经营者权益是指相关的自然资源经营者,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行使经营自然资源的权利。

三、自然资源行政规划的确认

自然资源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这一区域分布并不与我国的行政区划一致。不同省市和地区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对其行政区划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计量和统计,而不是根据自然资源分布的整体性进行划分。然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交融互摄、互相依存的系统。在整个自然界中,无论海洋、陆地和空中的动植物,乃至各种无机物,均为地球这一“整体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很多时候一个节点的改变很可能会引起后续系列的连锁反应。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迁移为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固定性自然资源和流动性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可迁移性,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发育、生成,这一类即为固定性自然资源。而水资源、气候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动,则属于流动性资源。根据这种特点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自然资源,由于流动性的特点会造成不可控性,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具有较大影响。以河流为例,很多自然河流会流经多个省市、地区甚至国家,但是下游地区的资源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游地区,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这种影响也是需要关注和考量的因素。再以现在备受关注的雾霾天气为例,大气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财产,具有流动性,却无明确的权利归属人,而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交易主体为追求眼前利益,大肆消耗能源却不顾及环境资源保护。其中,大气污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区域性污染,它不以行政区划为界,某一地区的大气污染会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

因此,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时,对于流动性自然资源资产的计量和审计要着重考察该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权,赋予其高权重。如《决定》中指出的,依靠管理部门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并通过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来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

总而言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一个过程非常复杂、内容极其庞大的工程,不仅要注意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变化,更要重视自然资源资产的质量变化。同时,自然资源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有的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数据来源、技术方法、核算口径等,都需要探索和实验。

参考文献:

[1]《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编写组.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39.

[2]张莉.农业企业农用地会计处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

[3]黄小虎.把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谈对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改革的几点认识[J].红旗文稿,2014(5).

责任编辑:刘遗伦

作者:武音茜

个人资源会计探索论文 篇3:

论森林资源资产的融资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行业的各种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林业经济组织自身融资的能力依然不足。以森林资源资产为依托,探索森林资源资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创新,是当前解决林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做好森林资源资产融资工作,要着重解决的是森林资源的产权问题、价值评估问题以及市场体系建设问题。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 融资; 创新

[中圖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

A Financing Innovation in Forest Resources Property

Meng Quanshe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Key words: forest resources property; financing; innovation

建国以来,我国在林业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国家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非国家投入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资金投入的总量依然不足,投资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林业经营组织自身融资的渠道狭小。虽然我国实行了林业分类经营,但筹集资金依然是每一个林业经营组织头等重要的工作。

森林资源是林业组织最为重要的资源。中国是世界林业大国,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85亿hm2,森林面积1.75亿hm2,森林覆盖率18.21% ,森林蓄积量124.56亿m3。如何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以森林资源为依托,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融资,对于解决林业经营资金不足,完善林业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林业资金投入状况及融资思路

(一)我国林业资金投入状况

建国以来,我国的林业投资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投资126.21亿元,非国家投资43.5亿元;改革开放后国家投资1140.8亿元,接近改革开放前的10倍,非国家投资723.6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6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基本情况不同,非国家投资的比例在不断增加。2006年,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达到495.79亿元,比2005年增长7.93%,其中国家投资完成371.51亿元,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74.93%,非国家投资占25.07%。我国林业资金投入基本上是以国家投入为主。

纵观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我国林业的资金投入带有明显的政策性、时代性特征,这很不利于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创新林业经济组织自身的融资方式与机制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

(二)林业经济组织融资思路分析

任何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内源融资,即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收入,在经过税收扣除、利润分配以后,部分利润可以留存形成经营组织的自我积累,这种积累再转化为投资就形成内源融资;二是吸收社会其他经济主体的剩余资金,使之转化为企业资金,这就形成企业的外源融资。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势产业。从历史的经验及现实的具体情况来看,林业经济组织通过自身积累,内源融资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也是很艰难的。而目前迫于环境问题的压力,发展林业成为当务之急,解决林业发展的资金也必须更多地依靠外源融资。长期以来财政的无偿投入、各种机构和组织的无偿援助部分地解决了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但缺口依然很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价值,以森林资源资产为依托进行融资,成为解决林业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我国在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森林资源资产从理念上、认识上到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有突破性的成果。林业经济组织如何开创森林资源资产融资的渠道,需要我们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二、森林资源资产及其融资创新的意义

(一)森林资源资产

森林资源资产是用货币表现的森林物质资产、环境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的总称。其物质构成包括立木资源、林内动物、林内植物、林内微生物、林地及森林环境产品。其价值构成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及由市场决定的效用价值。森林资源资产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含义可以用表-1表示。

如何估量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据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余新晓等人开展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他们以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1994—1998 年)及Costanza等人的计算方法估算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提供林木、林副产品、森林游憩、森林涵养水源、固碳释氧、营养物质循环、净化空气、保护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八项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3060.12亿元/年,相当与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8.54%,其中间接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4.94倍。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 单位面积的各种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年平均价值为23095.25 元/ hm2·年。另据北京市林业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包括:林地价值、林木产出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效益价值等。环境价值又包括涵养水源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固碳制氧转化太阳能的价值、净化环境价值、防护林的环境价值、景观游憩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结果显示北京市森林资源总价值为2313.37亿元,其中林地价值20.80亿元,林木产出价值159.16亿元,环境价值2119.88亿元,社会效益价值13.53亿元。北京森林的环境价值是林木产出价值的13.3倍。

(二)森林资源资产融资创新的意义

从我国林业投资的历史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林业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投资的总量不足;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三是投资规模受政策影响很大,而不是遵循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林业部门可以要求工业的返哺,要求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和财政加大支持的力度,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林业产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从市场寻求林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全国各地、各级林业部门和组织,在林业投融资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林业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不断在丰富。

资产融资是以资产的产权和社会公允价值为基础的。随着人们对森林多项功能的认识,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也在不断得到市场的认可,探索森林资源资产融资的方式,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融资创新机制,对于发展林业产业,扩大森林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三、森林资源资产融资方式创新

企业外源融资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就是直接从资金提供者那里取得资金;间接融资就是通过金融机构等中介组织以信贷的形式取得资金。

(一)森林资源资产直接融资方式

森林资源资产直接融资,既要发扬长期以来一些成功的做法,又要探索一些新的方式。

第一,林业是弱质产业,国家投资依然是主渠道。利用党和政府对林业的各项特殊政策,继续争取财政对林业的扶持,主要有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费;国家事业费拨款,包括湿地保护费、飞播造林费、防火事业费等;国家重大林业项目的拨款等。

第二,在征收育林基金的同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过渡到建立林业碳交换机制。育林基金是建国初我国建立的林业发展专用基金,主要来源:木材收购企业按收购后第一次销售价(含税价)的12%提取的育林费;国有林场、采育场按木、竹销售收入的12%提取的育林费;国有育、采林场的林价收入;各省规定的从其他林产品、林副产品收入中提取的、营林产品(含抚育间伐)净收入;依法没收的木、竹及林产品变价款及赔偿金;林地补偿费;出售国有林地、活立木收入;依法征收的林业保护费;其他收入。主要使用范围:更新造林、森林抚育支出,低产林改造支出、森林管护支出、营林道路修建支出等。育林基金由林业部门统一征收、使用、调剂、管理、专款专用。鉴于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的公共产品性质,可以收取相关受益主体以货币资金形式的补偿,即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实现森林公共产品的价值和维护生态公益林资金的正常循环和周转,保护森林经营者的利益,解决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在我国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新疆、福建等地区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要规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补偿的依据和标准、补偿的办法和渠道等具体问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征收可以委托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代为征收。对于各事业单位,可以在财政拨款中予以代扣,对于纳税单位可以采取税收附加的形式征收,对于所征缴款项,可以返还林业企业用于森林资源的培育过程。关于建立森林碳交换市场机制在学术界已有很多探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还处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并且极不平衡,建立完全成熟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碳交换机制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是我们可以大胆地探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碳交换办法。我们可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林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试行建立市场碳交换机制。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者每年可以向市场提供的碳汇单位进行计算和价值评定,然后投入市场,CO2的排放单位只有在市场上购买一定数量的碳汇以后,才能向外排放CO2,买多少,排多少。这样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者就可以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的部分生态效益的价值,保证生态公益林经营活动资金的正常循环。

第三,进行森林资源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主要方式有承包经营和经营权拍卖两种。森林资源承包经营就是林业经济组织在森林资源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森林资源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部分处分权让渡给承包者,从而换取承包人的资金。承包人可以是城乡居民个人和林业经营组织的职工,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或组织。承包费用的收取可以采用收益分成的办法,也可以采取招投标抵押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四荒地”拍卖、森林资源拍卖的许多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森林资源经营权拍卖首先要制定规范的拍卖程序和办法;其次要对各类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评估。

(二)森林资源资产间接融资方式

1.资本市场融资。在明晰森林资源资产产权的基础上,进行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股份制改造,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999年福建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永安林业”成为林业第一股。之后,永安林业集团还开展了一系列融资活动,向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融资;利用国债投资建设林木种苗公司的项目融资;引进美国惠好公司、金鹰集团亚太林业公司,利用外资发展森林资源。此外,还利用迅速发展的民间融资,主要有小额、短期的无息互助借贷、低息借贷和高利贷等。如永安西洋镇虎山合作林场的合营方式就融合了实物合作、股份合作和“借貨币还货币、借货币还实物、借实物还货币、借实物还实物”的民间融资形式。继“永安林业”之后,“吉林森工”也成功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增强了企业发展原动力。广东韶关和福建泰宁通过林纸联合发展了大规模工业原料林,进行了森林资源资产(林地、林木)折价入股的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湖南怀化等地在稳定山林权属的基础上,改革林业现行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对林农现有林木资源评估,折价入股兴办股份合作制林场,实现了森林的统一管护、统一采伐、统一更新,解决了由于分山到户造成的森林管护,采伐更新等多方面的弊端,筹集了林业生产资金,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提高了林农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2.森林资产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森林资源资产间接融资的又一重要方式,在湖南省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用森林资源资产作抵押担保,对于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存量,实现其产权进入资本市场流转,增强林业行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功能,保障林业信贷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可用作贷款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包括用材林、经济林、森林景观资产林地资源资产使用权、经营权。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必须按“申请与受理→资产评估→评估结果确认→签定合同→抵押登记→核发抵押证明书→贷款发放”的程序进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须经有评估资质的机构评估,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和贷款人认定。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额度按被评估价值的40%~60%认定,其中用材林中的幼林不超过评估价值的40%,中龄林、近熟林不超过评估价值的50%,成熟林、过熟林及经济林、林地森林景观资产不超过60%。借款人将其所有或经营的森林资源资产总额向贷款人抵押后,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可在贷款人核定的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折价内,分期向借款人借款。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力以货币资金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人可以采取折价、拍卖、变卖方式处置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需要采伐的可以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到目前,湖南省共有8800 hm2森林资源经过评估,评估价值达3.45亿元,经银行认定,可作抵押的金额为2.86亿元。以此作抵押,全省共落实林业项目贷款1.68亿元。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林业项目贷款由于抵押不落实,贷款难度大的问题。

通过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实现了对现有森林资源资产从实物管理到价值管理的跨越,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以此为基础,不少地方采取入股、联营、出让、出售、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流动,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成了林业经济优势。

四、目前实施森林资源资产融资的焦点问题

(一)森林资源资产产权问题

产权主要包括对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等。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融资涉及的产权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明确集体林的产权问题。在森林资源资产的产权问题中最不清晰的是集体林。集体林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初“林业三定”时期划定的责任山,其林权归村集体所有。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村集体已经不再是生产经营主体,其拥有的林权也就被虚置。对于这部分集体林,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应当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明晰所有权,落实经营权,处理好村集体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森林资源资产的处置权。我国对森林资源的采伐实行的是采伐证制度,在环境问题的压力下,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采伐。在森林资源抵押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会采取折价、拍卖、变卖方式处置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这时可能会因采伐证问题使得森林资源的处置权受到影响。所以,这是必须规范解決的问题。

(二)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问题

搞好森林资源资产的计价工作是做

好其融资工作的前提,公认会计准则明确了资产的计价都要贯彻历史成本原则,但森林资源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存在着独有的生物转化过程,森林资源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的自然生长、蜕化、生产、繁育过程都会额外影响其价值变化,因此要不断探索森林资源资产计价的方法。目前被认可的方法有公允价值法、收益现值法等。这些方法在林业界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是需要进一步规范。

(三)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市场体系问题

森林资源资产融资过程实质是一个森林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过程,产权交易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产权流动和交易的场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市场体系。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土地资源市场、信息市场等还很不健全,森林资源资产市场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林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林地是林木资产赖以存在的基础,森林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必然会连带引起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因此要尽快建立一套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则,评估林地使用权价值,规范林地使用权流转行为。(2)活立木市场。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正在生长中的各个龄级的林木,必须依法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立木评估、转让程序,建立活立木市场,加快森林资源资产的有偿转让。(3)森林资源资产资本市场。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资本市场建设,创建“森林资源资产投资基金市场”,林业经营组织“绿色债务市场”、“绿色股票市场”和“绿色信贷市场”。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资本市场建设还要建立市场中介组织,这也是森林资源资产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晓倩. 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 林业经济,1999,(6):57-62.

[2]李树生,韩春明. 中国林业投资状况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78-81.

[3]余少君. 贷款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处置问题研究[J].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2002,(10):36-37.

[4]余新晓,鲁绍伟,靳芳,陈丽华,饶良懿,陆贵巧.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生态学报,2005,(8):2096-2102.

[5]周晓红,张式楷. 对森林资源资产融资新途径的一点探讨[J].湖南林业,2001,(6):11 .

[责任编辑:李国燕]

作者:孟全省

上一篇:教师年终总结6范文下一篇:银行县支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