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免疫学和复杂多样的微生物方面知识,同时又融合贯穿了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关联性知识,对医学类学生夯实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篇1:

浅谈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摘要】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改革教学方式,集体备课,增进师生感情,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 效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以研究病原生物和机体免疫功能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I临床检验、无菌操作等实际工作的能力,而近年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面临课时严重缩减、很多卫生职业学校实验室建设设备落后及不配套、学生在校的操作与医院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等困境,加上学生的基础差等原因。形成“教师上课难”和“学生听课难”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经过2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中,智商很重要,但情商也很重要。除智商因素是学习能力能否进行的前提外,情感、动机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在讲授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课本内容时应对学生讲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在临床的基础地位,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免疫学的密切基础理论课程——生物学、遗传学等的掌握情况,并阐明其中相关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参观微生物检验室,使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感兴趣,并在“实验操作”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情绪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二、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课堂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优化的突破口,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模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医学生特别是中专一年级医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这一需求,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实用情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由此而生。例如,学了艾滋病病毒,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艾滋病没有疫苗;学了乙肝病毒的实验室检查,让学生来分析一张乙肝病人“两对半”化验单;学了淋球菌设问:人类为什么会感染淋病,其他哺乳动物也一样吗?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猜想与科学理论互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挫折,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却能使他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例如,在做细菌的药敏实验时,引导、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细菌接种、药敏片的排放、抑菌圈的测量,这样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有直接参与的乐趣,有了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積极性。

(二)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

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反馈练习”。如模拟临床病例讨论会,先为学生提供病人的临床资料,设立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在听取他们的发言中进行适当的提示、评论、总结。改变过去上课由老师讲、学生听,辅导课由学生问、教师答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显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媒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画面清晰、重点突出,更具有简洁的表格、图片动画,图文并茂,能演示一些动画变化,使抽象的知识简单直观化、形象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形象,学生学得轻松、牢固,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可行的,素材来源多,过程易操作,教学效果好,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久已通行,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是教学活动的常规。而中职学校中集体备课活动经验较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通过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而且由于教学课时不断减缩,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使教师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转换,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增进师生感情

笔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便会去专心学习,一些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因而努力学习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有时甚至是该学科恰恰是他们以前不感兴趣或感到困难的学科。相反,一些学生不喜欢某教师时,他们便会对该教师所授的科目产生厌倦,不乐意学习该科目。这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才会去追求、感知,去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授课外,师生情感交流也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在情感交流中,教师情感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满腔热情,为学生学好知识创造恰当、适宜的情感氛围。以良好的意志、兴趣、情感等博得学生的好感,成为值得他们尊敬的教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视觉语言”的发挥,用生动、准确的“视觉语言”去打动、吸引学生。应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鼓励;应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应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范,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巩固并增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是通过实验获得或发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最后是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以提高综合的素质,为日后护生在进行无菌操作等临床护理实践操作中打下扎实基础。

六、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考核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有力“杠杆”。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应积极利用考试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考核,进而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考核方案为: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70%),实验成绩(10%)。这样的比例在过去看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现在看来却存在局限性。随着实验课程的增多,相应的考核分数比例应提高到至少占500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等比例至少为20%,期末成绩为30%。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手动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责编 赵聃)

作者:覃金霞

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篇2: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它涵盖了免疫学和复杂多样的微生物方面知识,同时又融合贯穿了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关联性知识,对医学类学生夯实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该学科的教育教学虽有所改革,但仍存在着一些弊端,现针对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做一综述,旨在了解该课程改革现状并就其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和找出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教育教学 现状 发展趋势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ZHANG Hua

(Ham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mi, Xinjiang 839001)

Key word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Immunolog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免疫學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机理,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病原微生物的生物特性、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1]病原微生物主要研究的是微生物及寄生虫的内容。而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免疫性疾病以及患病的原因,还囊括了诊断、预防、治疗等的方法。这一课程本身的枯燥性、抽象性、晦涩性,使其成为大多医学生的“拦路石”,由于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中专学生开展的课程,他们自身资质、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的热情不够,理解能力弱,自主能力也偏差,因此,如何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使教师高效完成授课任务,都成为了医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探讨,希望对课程教学工作提出有利建议。

1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严谨复杂、难度大

由于医学课程独特的严谨性、复杂性,使得医学有关课程内容难度较大。[2]课程中的专业词汇量大,且晦涩难懂,知识书面抽象,学生很难通过文字较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的真正形态、含义,思想上也很难形成较为立体、完整的思路,知识难以梳理,并且课程要求对知识具有严谨性、科学性,记忆性也对学生造成极大考验,学生要记忆大篇幅枯燥晦涩的文字,自然兴趣不浓,不利于学习的进展。

1.2 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性差

病院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复杂多样,它并不独立,往往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要涉及其他学科的多样知识。[3]如应用的生物实验、人体结构等,其次还要应用到显微镜等工具,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高,也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基础,但该专业大多数学生均为文科生,在医学、生物等领域的知识自然基础较弱,立体思维欠缺,加大了学习难度。 以上的问题,受课程难度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發展,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1.3 教学内容、框架无法及时更新,素质教育弱化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发展迅猛,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发现等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但这一课程的内容、整体框架基本上没多大改变,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及时更新、调整。[4]教授者在课堂的讲授中应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新进展,可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适应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5]培养新世纪新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随时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例如,在讲授超敏反应一章时,同时透析近年来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找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出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全球瞩目的事件,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可通过结合相关视频报道等,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意识,重视问题,正视问题,从而对环境污染话题更为了解和关注,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这样既结合和理论知识,有增强了实践体会。

1.4 教学实验重理论,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的教学仍是注重于以理论的知识为主,实验课只是作为理论的一种辅助性手段。[6]这种理念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自主动脑能力弱,而理论的消化和理解也不理想,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数高但操作差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验课也往往是一带而过,过于形式化,学生对实验操作等的态度也不够严谨认真,操作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极差,而这一课程开展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更重要的使其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这就更值得引起教育者们反思。

2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发展趋势

2.1 实施“10+35”教学模式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

10+35”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利用 10 min 左右的时间来配合学生讲解课程学习内容并予引领和指导,再用余下35 min 让学生完成“自学+小组合作+谈论探究”。[7]这一模式的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点:(1)预习交流,一般利用课前或晚自习时间;(2)明确目标:学生理解学习目的,找出重难点加以记录;(3)分组合作;(4)展示提升;(5)总结测评等。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来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小组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些细节问题,如在进行实验前必须准备充分,细致入微,否则在教授过程中会出现因准备纰漏而导致拖延进程、秩序混乱等现象;其次,实验师等应对实验文稿等进行预演,查缺补漏,有序进行;最后,在课堂实验中,教师要维持好秩序,避免学生因过于自主而忽略纪律性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保证实验的高效质量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2.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名实验师,备好实验课程,理论与实验并重,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实验课程等设计、操作等环节产生兴趣,增强课题互动性。国家示范性建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向“主导”角色转换,[8]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允许实施,使学生可以自己做主,完成学习,教师做好引导、指教等辅助工作,使学生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思想上变“被动接受”为“主观学习”。

2.3 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乏生机,学生不易集中,这时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施以创新,采取多媒体等多元化授课方式。[9]可采取:(1)声像结合法。依托多媒体,依托现代化影像信息技术,将抽象乏味的课题内容立体化、灵动化,学生通过观看影像会更集中,更直接清晰地理解知识。(2)类比法。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最好采用类比法授课,以身边常见事物来类比,如免疫系统类比作人民警察,保障整个社会、人民的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容易,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维。

2.4 理論结合实际,注重实验总结,明确考核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绝大多数知识都依托着实践,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体会,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再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完成再记忆,学生掌握得更全面。[10]实验的总结也至关重要,对实验结果需总结、提炼、找寻不足、升华经验。考核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合理手段,也对教师的工作起到了鞭策作用。如今该课程的发展已趋向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避免单一考核体系的缺陷,尽量采取多方评价等其他方式进行考核,對学生采取量化考核,并于考核后及时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点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5 人文情怀的教学融入

人文情怀貌似与医学联系微弱,但医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带有社会科学属性。[11]相比于西方注重人的心理和整体需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体系往往更注重成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弊端,尤其是以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为学科的医学生,他们拘泥于严苛的教学、险隘的专业里,对于人文方面较为忽略弱化,势必会导致学生缺乏心理辅导,产生某些不良情绪,甚至爆发如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林森浩事件等”,这都警示我国的教育者应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加强人文关怀,身心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育教学中仍处于待改革发展的现状,课程内容,学生、教师资质,实验理论等方面仍待改善,但新兴起的如“10+35”教学模式以及人文情怀等理念的有效融入,已对该课程起到了助推作用,学校以及教育界等应对该课程的发展积极选取有效方法,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娜娜.高职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8:76-78.

[2] 甘世芬.提高中护生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4:256.

[3] 李婷.对中职卫校学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34:379.

[4] 张金霞.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神州,2013.26:65.

[5] 侯英.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289.

[6] 刘金晔,田芳,吉木斯.探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操作考核体系[J].生物技术世界,2016.5:264.

[7] 王桂芬.实施“10+35”教学模式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0:88-89.

[8] 张建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6:730-731.

[9] 朱贤.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探究[A].《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1.

[10] 李苗.浅谈如何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J].基层医学论坛, 2015.18:2533-2534.

[11] 盘箐.人文情怀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中的融入[J].环球人文地 理,2014.12:286.

作者:张华

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篇3: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护理学基础》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两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对护生掌握操作技能意义重大,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是《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此作者总结诸多经验,并从《护理学基础》实验设计方法、教学方法、实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综述《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现状。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对护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护理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和练习法,然而由于《护理学基础》实验项目多、耗时长,单纯的演示和练习,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作者对《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现状综述如下。

一、《护理学基础》实验设计方法

1.一般性实验。《护理学基础》不同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会有所不同,一般性实验适合单一项目的操作训练,实验设计方案可以由老师先介绍教学目标,学生观看录像,再由老师示教,学生回示教后并分组练习,期间教师巡查,最后再总结评价。

2.自主设计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实验条件和目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拟订实验操作程序、实施操作程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报告的实验。邓仁丽等通过对护理系本科生“静脉输液”自主设计性实验前后教学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护理实验教学方法、实施形式等内容,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参考[1]。

3.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学中由护生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对实验过程进行质疑,通过对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的加工,重新设计较为合理的实验过程、释疑及交流结果的一种实验教学。崔玉霞等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护生学习兴趣,培养了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探究、实验意识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2]。

4.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设计方法[3]。护理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以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护理的综合实验设计方法[4]。

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method of instruction)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5]。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作示范性操作、实验等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5]。演示法普遍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的重要手段。

2.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5]。任何的《护理学基础》实验都离不开练习法,动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感官同时作用,要经过大量练习获得,所以练习法是《护理学基础》实验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3.角色扮演法:是运用表演和想象情境,启发及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学得的经验和技巧易迁移到类似临床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6]。角色扮演教学法让护生亲身扮演、亲身体验,还原临床场景,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意识的培养[7]。

4.情境教学法:是以简单的形式仿造某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真实情境相似的事件。雷蓉等采用病案导入-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实验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计相应的情景,课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学生根据情境分组讨论.设定角色分工、扮演等。研究发现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8]。

5.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以引导学生自己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多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罗先武[9]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结果显示PBL技能教学有利于护生操作技能的掌握,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缩短了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6.目标教学法:是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以设置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要求,以目标为導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7.体验式教学法: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经历和体验,需要他们自己在行动中概括总结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10]。穆国霞等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模拟体验,再让学生真人体验,体验结束后老师和其他护生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扮演的护生,以加深其印象[11]。

8.多样教学法:将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称为多样教学法。龙霖等通过对“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项目及教学方法的态度及需求”的研究,显示75.18%护生选择多样教学法,11.46%选择单纯的情景教学法,仅有0.48%的护生选择传统教学法,可见多样教学法最受护生欢迎[12]。

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组织形式

1.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护生观看录像一教师示教一学生回示教一护生练习一教师巡查一教师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是《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形式,但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窒息了护生独立思考的空间[13],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结合以下教学组织形式效果更好。

2.特色性教學组织形式:崔玉霞等选择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法组织教学,教学中先展示问题,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2]。何利等选择设计性实验教学,采用操作前准备、课堂实施、实验小结分段组织教学,在课堂实施环节,先由各小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老师给予评价与分析后再组织教学[14]。穆国霞等采用的体验教学过程为:先设计情景,然后学生实践体验,体验过程中教师对不正确操作予以纠正,学生谈论感受、互相交流体验心得,最后教师对整个实践过程评价、总结、归纳[11]。杨艳红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培训小教师,教师先利用课余时间培训小教师,让他们在练习中起到小教师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商亚娟等采用分组竞赛法,即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组织小组竞赛,由每组推选一位本组优秀者代表小组参与竞赛,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和评价。分组竞赛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形式多样,只有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邓仁丽,段佳忠,江智霞,等.自主设计性实验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7):611-612.

[2]崔玉霞,邹继华,孙建玲.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9):2434-2436.

[3]姜丽萍,杨哗琴,姜文莉,等.护理综合实验教学[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39-740.

[4]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61-362.

[5]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6]贾海燕.角色扮演在实习学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03):14-15.

[7]李青文,谭冬梅.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3):92.

[8]雷蓉,赵莉,龙霖,等.病案导入——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923-2925.

[9]罗先武,姜小鹰.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PBL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07,4(2):74-76.

[10]张青云,方相林.论体验教学的认识及其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54-56.

[11]穆国霞,白彩锋,李玉香,等.体验式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09(3):265-266.

[12]龙霖,刘金兰,李泉清,等.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项目及教学方法的态度及需求[J].护理管理杂志,2010,l0(8):565-567.

[13]吴雪红,谢晖.快乐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蚌埠医学院,2010,35(7):724-726.

[14]何利,郭永洪.肖霓,等.我校《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30-731.

作者:沙晓华 钟清玲

上一篇:急症科感染控制优质护理论文下一篇:院主席团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