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混合式教学
摘要:互联网技术对生活、工作的渗透,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施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增强了这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开展的紧迫性。为此,文章具体探讨了MOOC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创新;计算机基础;MOOC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5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的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课程以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而MOOC的基础也是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两者的结合将会产生独特的优势,而MOOC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也将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MOOC的发展将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MOOC教学将势在必行,研究它的混合式教育,对于其他课程的MOOC深入有扩展和借鉴作用。
关于MOOC
2012年才兴起的MOOCs,虽然仅有短短一年多的发展时间,却已经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慕课”运动的“三驾马车”――Udacity(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和edX引领的“慕课”教学发展迅速:Coursera平台已有80多个教育机构提供了400多门课程,有400万名注册用户;Udacity和edX分别有28门和62门课程,有75万和80万名注册用户[1]。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猛,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论坛上表示,“这值得我们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优劣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在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学会用新技术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课程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宽泛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开展基于MOOC的课程改革,采用混合模式教学使传统教学和网络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2.1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优势
2.1.1 改变了教学及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针对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教学方式大大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使得教师不用重复教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随着互联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线上教育转为无线教育成为可能。
2.1.2 让学生成为正真主体,更容易满足个性化的教学
学习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背道而驰,形成教师教为主体。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的实现,使得学生掌握了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1.3 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教师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辅导小组,教师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
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教师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认识到,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只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教师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克服他们所遇各种学习中的困难时,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2.1.4 “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契合“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结合来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该模式依靠在线自主学习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辅,锻炼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2.2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不足
2.2.1 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及自控力
对于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及自控力,作为MOOC教学来讲,很难监控和监管,有些学习者自学能力强,学习进度快,且掌握的快;而有些学习者,由于从小接触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离开学校和同学,没了学习的动力和氛围,很难融入学习,加之自学能力的又弱,往往一开始兴致很高,最终半途而废。这最终导致学员流失严重,而教学效果也往往很难到达教学目的。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MOOC课程约有10万人报名学习,但最终完成的只有2.3万人[2],开展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仅能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混合的教学,既让学习者集中学习讨论,又能让学习者独自通过网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干扰,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另一个诱因。尤其对于三本和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上网就想到娱乐(例:电影、游戏等)。而想让他完成网络上的课程,学习者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控力的把持就显得尤为关键。
2.2.2 单一的课程内容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作为正在发展的新兴网络课程模式,MOOC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学习者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单一的课程内容很难同时满足数以万计的学生需求,必然会导致某些学习者感到内容艰涩难懂,而某些学习者又觉得内容不够深入,教师也难以根据全世界大量甚至矛盾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内容[3]。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建议
3.1 双课堂教授方法方式的转换
在课堂上讲授采用启发式和探索式,有些内容不一定在课堂上都讲,可以先不讲,要求学生课前查好资料,做好预习准备,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基本不会增加,只是需要不同的思路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课程成绩要强调讨论中的表现,不只依赖于平时作业和期末考卷的成绩[4]。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的学生自学能力,为网络课堂转换奠定了基础。
3.2 根据前沿动态技术发展更新课堂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微博、微信、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和可穿戴技术等新型热门词语的兴起,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产生了重大变革,因此课程内容亟需跟进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增加大数据和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4]。
3.3 结合MOOC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师资队伍
MOOC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要求提升了不是一点半点。它要求老师是一个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求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指引学习者到达学习目的的主导者,而非按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要求教师有“学到老,活到老”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更新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按学习者所需,教授一些知识技能。真正做到对课堂的了如指掌和自由灵活的教育教学。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出现,即有优势也有不足,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本身就是计算机课程来讲,优势远远大于劣势。MOOC平台的蓬勃发展促进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变革,它必将会对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M00C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MOOC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一、生源特点
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从2011年始招收中职生源学生, 2013年在6个专业方向招收中职生源学生160名。笔者所任教的护理201314班, 共49名学生, 是混合生源班。学生来自普高毕业生14名, 来自中职毕业生35名, 其中有14名已获护士执照。笔者发现此班有如下特点。
1. 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普高的招生对象是四批二, 大多数升入高职的普高生因高中学习阶段偏科和学习兴趣等原因, 高考总成绩较低。中职生源学生无入学门槛, 只要有初中学历基础, 想读便能入学。因此混合班中两种生源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均较弱, 学习方法、习惯均较差。
2. 学习目标模糊。
混合班中两种生源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依赖心理强, 缺乏远大理想, 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目标均不够明确, 求知欲望差别较大。部分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 对自己没有正确的估计, 盲目自信或自卑。部分中职生源学生认为上高职的目的是获一张大专文凭以便就业。部分普高生上高职选择护理专业, 是在家人要求下做出无奈决定, 自己并不清楚未来想做什么、要做什么。
3. 学习态度有差异。
混合生源班中, 绝大部分高中生源学生学习态度相对较好, 上课认真听讲, 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而中职生源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已学过, 上高职主要是想获一张大专文凭好就业, 因此学习态度散漫、自觉性较差, 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 更愿意动手进行技能操作。少数同学抱着进一步巩固提高自己理论、知识、技能的目的, 学习态度较好,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 实训操作, 练习主动。
4. 专业基础有差异。
中职生源学生在中职阶段已学过护理学基础, 而中职教材与高职基护教材内容上大同小异。因有中职学习基础, 中职生源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实践教学时课堂表现相对普高生源学生活跃。普高生源学生则是首次接触基护这门课程。因此两种生源学生从一开始就存在专业基础差异。
二、教学策略
1. 课程安排侧重实践。
我院高职基护课程共134学时, 理论20学时, 理实一体60学时, 实践54学时。大一第二学期完成32学时, 大二第三学期完成102学时, 选用教材为杨光芹等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主要采用讲授、示教、多媒体教学、自学、讨论、实训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 精心组建学习团队。
我院护理专业采取的是大班教学。为方便学习, 学期开始时将班级学生分组。教师提出要求, 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即每小组内部由成绩好的、动手能力强的、中职生源学生、普高生源学生、成绩不那么好的、动手能力相对弱的等不同层次的成员组成, 而组与组间成员组成相同。将全班分为12小组, 每组4~5人。由学生自行在班级选出两名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学习好的同学担任护理专干, 作为12个小组团队的总带头人。然后各小组团队分别选出护士长1名, 要求由责任心、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指导员1名, 要求由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中职生源学生担任。监察员1名, 要求为人正直、公正的同学担任。其余为成员。
3. 课前分层学习打基础。
我院高职基护教材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主要供普通高职学生使用。因此, 针对混合生源班层次不同的学生布置课前任务是极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上新课前, 指导学生在预习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辅助学习资料。比如通过网络平台 (班级QQ群) 发布操作视频, 教师针对学习难点自己录制的视频短片辅助学生学习。针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学生不同特点, 布置少量练习题作为课前任务, 给高中生源学生布置的练习题较简单, 侧重基础知识。给中职生源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 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情况, 课前任务完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先分别对护理专干、各组护士长、指导员、监督员进行课前学习的组织、课前教学、课前学习监督工作的培训。在教师安排下每组指导员负责本组成员课前学习指导, 监督员负责监督小组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及态度并记录, 护士长负责在下次上课前收集组员完成课前练习交到护理专干处, 由护理专干批改, 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由护理专干记入平时成绩。
课前学习及完成课前任务过程中是由学生当老师。这不仅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也增加了中职生源学生的责任感。普高生源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节奏, 在反复观看教师提供辅助学习视频资料及中职生源学生同伴的辅导下轻松完成课前任务练习题, 并从中体会成就感, 让后续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4. 多种教学形式构建有效课堂。
理实一体课堂教学环节, 结合混合生源班学生特点, 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引导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学生进行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由护理专干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入平时成绩。比如在学习静脉输液时, 在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基础上, 教师给出一个工作任务情景:19岁女大学生小张因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10余次, 伴呕吐, 到医院急诊, 接诊医生体检时发现病人呈脱水征象。经过进一步化验检查, 以急性胃肠炎收治入院后开出医嘱, 责任护士小李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液。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由1名中职生源学生扮演责任护士, 1名高中生源学生扮演病人完成静脉输液任务。其余学生分配评委角色。在学生完成静脉输液任务后, 先请扮演病人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请扮演护士学生做出自我反馈性评价, 分析自己操作中的亮点和不足, 并就自己操作的体会给下次课就要实训的同学一点建议, 再请评委同学对“护士”的表演进行评价反馈, 指出整个过程中的优缺点。然后由教师进行鼓励性和反馈性评价。最后教师在结合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下进行必要的讲授和示范。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中, 笔者选择同伴教学法于课堂按小组进行练习。护理专干负责全班实训练习的组织安排、实训用物的分配, 小组中护士长负责小组实训练习的组织安排和测试, 指导员负责组员的教学, 监督员负责检查本组学生的练习表现, 护士长和监督员对组内每位同学的表现和测试成绩必须做详细的记录, 作为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入平时成绩。同伴学习法充分发挥了中职生源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也让一些“不敢、不会、不爱”向老师提问题的普高生源学生从同伴处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实训室巡视听取学生间的讨论, 通过聆听学生间的讲解并观察学生的操作, 教师可知道学生是如何思考, 如何出现错误。利用这些信息,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2]。在同伴教学法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有效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其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让混合生源班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互帮互带、合作共事、共同进步。
5. 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基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由于我院是大班授课, 加上实训用物数量有限及场地限制等多种因素制约, 课程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仅靠有限的课堂实训时间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 课后的巩固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混合生源班中, 因中职生源学生有一定的技能基础, 掌握较快, 再让其进行课后练习, 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愿意, 效果也不好, 所以混合生源班的课后练习主要针对普高生源学生, 只要求护理专干和每组的辅导员到场进行指导。
6. 考核评价重在平时。
混合生源班基护课程评价方式主要运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占60%, 包括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 以护理专干记录为重要依据。期末考核占40%, 包括理论测试和技能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不仅仅以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混合生源班是目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教育现象。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限制, 班级编制还将在高职院校部分专业中存在一段时间。笔者基于现有的混合分班模式, 对基护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探索,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 在基护教学中运用这些策略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中职生源学生有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也让他们在当小老师过程中体验到责任感, 同时还能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普高生源学生通过课前学习,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缩小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与中职生源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差距,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互动, 增加了普高生源学生的成就感。同时, 笔者也期待招生政策及学制改革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单独组班,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真正实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针对高职混合生源班学生的特点, 结合高职基础护理技术课程, 从生源特点、课前学习任务、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析, 期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混合生源班的基础护理技术学习效果,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专业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基础护理,混合生源班,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晓云.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 2014, 11 (5) :11-12.
关键词:SPOC;混合学习模式;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117-2
0 引言
《民航基础知识》是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入门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里有重要地位。笔者调查了省内几所高职院校,了解到大多数院校授课形式仍采用单一灌输式教学,在该课程内容上不做细分,忽略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很少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有些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为后续学习打下有效基础。
1 SPOC给《民航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启示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2013年他在edX平台开设了“软件工程”品牌课程,对本校学生以SPOC模式教授该课程,成效显著。在国内,中国大学MOOC平台最早推出免费的SPOC功能。清华大学充分考虑MBA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在线课程和校内课堂讨论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SPOC模式进行MBA教学,这在全球商学院中是一个开创。
一些实践性课程比如中医等学科的相关课程并不适合以MOOC形式教授,相比之下,SPOC更具普适性。对《民航基础知识》这种入门课程来说,教师授课时常面临学生程度不一的难题。SPOC可以通过提前释放部分教学内容让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而程度好的学生则可以避免坐在教室里浪费时间。通过讨论区的交流,可以让程度好的学生帮助程度差的学生。SPOC帮助教师减小学生之间的程度差异,教师可以完全掌握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如个性、优缺点、学习进度、存在问题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SPOC的创造性在于突破简单复制课堂的方式,通过一种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
2 SPOC混合学习模式实施路径
笔者尝试采用SPOC混合学习模式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创新进行探索。概括来说就是采用“MOOC+翻转课堂”的方式,根据专业需求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分解,通过网络和交互软件建立《民航基础知识》SPOC学习平台,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和单一MOOC模式,实现课堂的无限延伸,建立学习过程评价新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性和个体差异,使教师注重提高课堂质量,转变知识创新模式,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
2.1 前期准备
2.1.1 前端分析
课程团队进行课前调查,对学习者、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进行了解,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定制课程标准;分割知识点,设计教学单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制订评价指标体系。
2.1.2 MOOC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MOOC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包括知识点设计、方案制作、视频拍摄、审核反馈、资源上线五个环节,其中重点环节是方案制作和视频拍摄。
2.2 混合学习实施
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以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为主线,包括MOOC导学、主题学习、学习拓展三环节。
课前学生在SPOC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将MOOC作为预先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可进行自测;课中实施主题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4-5个阶段组织讨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习者的要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进度、节奏、评分,更好地解决深入学习、课程完成率和学习质量等问题;课后学生继续在SPOC平台通过练习测试、总结反思等方式巩固所学。
2.3 实施评价
MOOC学习评价过程主要采用学习者自评、系统评价和同伴互评三种方式完成,SPOC学习评价也可采用这三种方式,并且还可以增加更为灵活和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在SPOC混合模式中,学习评价主要是指在线学习评价。在线上学习阶段,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可以掌握、判断和评价,其中可能包括成绩、进度、能力的增长等具体内容。教师还可根据面向过程原则进行评价,这样比系统评价和同伴互评更为真实和客观。
3 SPOC混合学习模式教学活动设计
SPOC混合教学活动是线上交流和线下小众化实体课堂实施的结合,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整合者和推动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体验者和学习者。SPOC混合学习模式可分为前期准备、混合学习实施和实施评价三个阶段,以SPOC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式由课前MOOC导学、课中主题学习和课后学习拓展三个阶段组成,具体分为八个步骤。下面详细介绍以“2.2飞机的基本结构——机体”这一知识点为例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3.1 MOOC导学
基于SPOC小规模限制性的特点,学生课前要完成平台注册。
第一个步骤是浅层导学。学生在线阅读教材,观看《飞机的基本结构》视频,了解飞机的主题结构名称、功能、动作方式、配置方式等;
第二个步骤是深层导学。依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包括学生到实训中心或机坪参观飞机,以2人小组互相问答,在平台的班级讨论组展开交流,初步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3.2 主题学习
围绕“飞机的基本结构”这一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围绕主题不仅要完成既定内容,还要完成和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内容。这一过程在传统课堂进行,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要注意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组,进行知识点迁移时也要考虑学生差异。
第三个步骤是教学点拨。教师依据任务单,对一些基础问题加以解释。
第四个步骤是确定主题。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供学生进行知识点迁移训练,如“起落架如出现故障不能放下,或在着陆时出现主(前)起落架折断,飞机将会以什么姿势落地?”等问题。
第五个步骤是合作研讨。小组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分组阐述讨论思路并互评。
第六个步骤是解析反馈。教师将学生研讨的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将问题解析进行反馈。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可以采取什么应急救援措施?”,这个问题为后续的知识点“机场运营——应急救援”、“空中交通管理——地面指挥”实现迁移。
3.3 学习拓展
学习拓展环节是承前启后的环节。通过课后测试和学习反思加深知识记忆,强化学习效果。多维度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第七个步骤是课后测试。该环节相当于传统教学的“课后作业”,系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并将该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计入平时成绩。平台记录的数据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考量依据。
第八个步骤是深度反思。教师利用网络媒体建立学习社区,为学生创设学习经验分享的空间,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源拓展知识,更快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教师从学生反馈情况反思教学,调整后续部分的教学。
4 SPOC混合学习模式主要评价设计
虽然仍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线,但SPOC混合学习模式的形成性评价设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从课程方面来说,通过构建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对SPOC课堂进行备案、监测和管理,具体包括后台信息统计评估、课堂评价、学习效果满意度评估等;学生方面,评价覆盖课前导学、任务单完成、问题研讨、操作训练、课后测试等多个环节,使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得以提高。SPOC混合学习模式是以“网络监督”和“课堂教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新模式下的质量评价综合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01):85-93.
[2] 徐葳,贾永政,阿曼多·福克斯,戴维·帕特森.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4):13-22.
摘要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各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关系到护生专业技能和罄体素质的教育水平。因此,加强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护理 教学 实训 教学环节 教学质量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科学,而《护理学基础》又是各专科护理学的基础。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操作技能训练所占比例最大,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护理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目前,高等护理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随着我校护理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原有实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了护理学基础的实训教学。采取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护理
学基础实训教学方法。扩大实训童规模。宪善实训设施是保证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教学的根本
护理专业是我校示范专业。护理系学生占我校学生的3O%。每学期均有15个班约800人左右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任务。因此,其对实训室面积、实训器材、实训物品的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们注重实训l室建设。扩建改造了护理示教室。现有阶梯型示教室5个(约600 m2)。能同时进行多媒体教学,满足不同课程、不同班级课堂的需要:实训操作练习室7个(约560 m2)。每室按8张病床单位配备模拟病房;还有1个重症监护室(ICU),4个治疗室,2个母婴同室,2个模拟儿科病房。同时设有护士站、更衣室、库房、污物处置室等。拥有国内外先进的纳斯教学模型、局部仿真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仿真的作用监护室配备了电动多功能床、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吸氧和吸痰等抢救设备。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有身临病区的感觉,对学生熟悉病房和病区的工作流程起到了很大作用完善的实训室设施增加了学生自我训练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叉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客观学习的行为。建立健全实训宣规章制度。保证实训课教学质量
实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严格、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训室管理守则”、“实训教师职责”、“实训课规则”等,用制度约束教师的带教行为和学生的训练行为、操作行为,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除了强调操作规范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人际沟通的方面的指导。比如:进入实训室必须穿工作衣、裤,准戴首饰、留指甲,发不过肩。穿护士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做到“网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等 这些规定与学生的平时分数挂钩。其分数也影响个人和班级的评优 学生是实训室的主要使用者。让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从准备实训物品人手。亲自打14腔护理包、导尿包。铺无菌盘等。还有意识地遗漏物品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并将其补充。这样可使学生对整个操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此外。实训的卫生、水电安全、门窗安全等也让学生参与管理,使他们养成细致观察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1 增加学生实训操作机会。反复进行强化训练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单靠课堂训练远远小够.为了给学生增加练习次数,我们开放了实训室。利用中午、晚E、周末的课余时间。排好课程表和值班教师,并让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对每项操作反复练习,先示教、练习,再在小班课回示、练习,采取模型人和模拟病人(学生自己扮演)的方法。两人一组互为护患真操实练进行练习。保证每位学生在理论课后的1 2天内能连续同一操作训练。强
化了概念和动手能力。
3.2 早期接触ll盎床。通过ll盎床见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学爿成果,我们采取早期接触临床的办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临床动手的能力。为此我们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操作融会在临床见习中。将实训课从实训窜扩大到医院、社区、老人院,并在每学期的集中见习和双休F1见习中。让学生自己接触病人,进行沟通交流,采集病史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返校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完善和确定护理措施,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在临床见习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此外,我们除了派见习带教教师外,还与临床带教教师及时沟通,统。观点和认识,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的环境,让其处在课章与临床相统一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件得到提高。
3.3 严格护理技术操作考试。检验实训教学效果I I为了使伞年级护理操作技能考核能够做到考教分离。教师们在每项操作前进行集体备课。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了“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考试评分标准”。使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考试过程中实行随机分组抽签的方法,进行。对一的考试 从护十仪表准备、物品准备、沟通技巧、操作步骤、滓意事项、卫生宣教到用物的清理,全部实行统一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并把90分定为及格标准。不及格者由教师分析原因后示教纠错、再练,重新抽签考试。直到通过技能考核。考试后指导教师璺对各班级操作考试的情况进行逐项分析。找出不足。并要及时与带教教师和学生沟通。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3.4 利用多媒体教学补差补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即利用科技手段—— 视频信息与音频信息来补充一些用真人和模型无法示教操作的不足。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抓住实习前的集中培训机会。进一步强化护理学基础实践技能住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淡忘了护理学基础的操作技术 为了缩短学生进入实 岗位后适应临床的时间。在实习上岗前全天开放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岗前集中训练 将《护理学摹础》课程中所有的技能操作均安排带教教师示教,并让学牛自己反复练。辅导教师在发现差错时要给予及时纠正。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学爿前就能够正规地操作并具有扎实的摹本功。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又
赵嘉
护理学院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关键词:教学方法,护理,实验教学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积极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总结如下。
1.实验授课内容和安排 共110学时,分两个学期授课,第一个学期所学操作有铺床术、移动和搬运病人术、病人卧位与保护具的应用、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床上洗发、床上擦浴、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测量、氧气疗法、吸痰术、冷热疗法、鼻饲术;第二个学期所学操作有灌肠术、导尿术、药物抽吸术、皮试液配制、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输液法、输血法、洗胃术、尸体料理、护理文件书写,共26项护理技能操作。2.教学方法
2.1示教法 学生40-45人为1大组,由1个教师进行集体示教,可使学生对新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规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学生13-15人组成1小组,共分为3组由3个教师带教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纠正答疑,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适合于每一项操作的教学。
2.2反馈讨论训练法 练习中首先要求学生按操作程序完成每一步操作,通过操作及观察他人的动作获得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反馈讨论彼此的操作手法、操作的规范性、操作的效果及省时省力原则,最后由老师总结讨论结果,依据最佳程序反复组织训练,不断地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
2.3病例式综合技能训练法 通过创设新颖有趣、难度适当、富有启发性的病例来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贯穿到每一项护理操作中,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兴趣,既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评判性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来完成病例要求,使学生根据病例内容所需进行双向的有情感的角色扮演,既让学生掌握了技术,又让学生充当了病人,实现了护患角色的置换。我们在以下操作中使用了该方法: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测量、卧位与保护具的应用、床上洗头、各种注射术及输液法。2.4录像教学 对于一些无法在模型上练习的操作,采用讲授+录像教学,通过录像教学,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我们在以下操作中使用了该方法:输血法和洗胃法。
2.5临床见习教学 在实验课中,我们安排学生到病房见习,让学生接触病人,与病人交流,在临床实际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这次课我们安排到临床进行见习,让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见习各种护理文件的书写,包括体温单的绘制、处理医嘱、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和交班报告等,然后采集一份病史,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亲身的体会,课后布置学生绘制体温单和书写一份护理记录。
2.6 ECS模拟情景演练法 我院自2006年9月引进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代表目前最高端医学模拟培训技术的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ECS(emergency care simulator),将ECS模拟系统应用于护理实验教学中。例如通过ECS设置“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处理”的病例,让学生课前设计模拟抢救过程,课堂中分组进行抢救操作的演练,然后学生间相互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通过模拟情景演练法,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在医院临床工作的情形,把平时所学的技能操作和临床实际病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见习、实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2.7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教师结合多媒体辅助系统进行授课,首先在导课中应用多媒体幻灯片回顾理论知识,然后在演示操作时应用摄像系统进行教学,使实验授课更加生动、形象,课后同学们对操作步骤可以通过录像回放系统进行巩固和复习。
2.8课后延伸教学 护理学基础网络课程中建立了在线辅助操作系统,涵盖了各种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学生不仅可以在线观摩操作视频,还可以浏览相关步骤详解,随时就操作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提问,教师在线答疑。操作技能的训练不仅需要多看、多问,更重要的是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牢固掌握。我们利用课后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操作训练提供了条件。课后练习,不受课时的限制,形成的动作思维容易回忆,此种教学法让学生有自由发挥、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3.体会
3.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与学互相促进,不仅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由“知识型”转变为“素质能力型”。
3.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通过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2],在综合模拟情景教学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演练过程,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能够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
3.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模仿、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以达到具备关怀能力的目标[3]。这种来自实践的人文教育远比课堂传输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3.4对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了解最新临床进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使实验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能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训练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的进行分析、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促进“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我们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改革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054019A 课程学时: 72 学分: 4
开课时间: 二 年级 一 开课单位: 管理系
大纲执笔人: 胡高喜 大纲审定人: 周旭
一、课程性质、任务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直接为培养本科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类各相关专业后续的各个相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讲述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全球的管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与管理相关的文化、社会责任、道德以及全球化等问题进行探讨,使学员了解管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
本课程既注意了工业经济时代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又注意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知识经济等条件下的组织创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科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提升科学的管理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掌握基本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内容;
2、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学知识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将管理学的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渗透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之中 适用专业: 经济类及管理类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共3.5学分,总课时为6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1)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分配 导论
1、管理与管理者1.1 为什么需要管理
了解 1.2 什么是管理
理解 1.3 管理者做什么
掌握
2、管理思想的演进2.1 早期的管理思想
了解 2.2 古典管理理论
理解 2.3 行为管理理论
理解 2.4 现代管理学派
掌握 2.5 当代管理思想
了解
3、管理环境
3.1 管理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3.2 管理的外部环境
3.3 全球化环境中的管理
4、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4.1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4.2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4.3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5、计划概述
5.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5.2 计划的表现形式与类型
5.3 计划编制过程与方法
6、目标与目标管理
6.1 组织目标
6.2 目标管理
7、战略性计划
7.1 战略的概念、作用及层次
7.2战略性计划的制定
8、组织设计
8.1 组织结构
8.2 职权关系
8.3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8.4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9、人力资源管理
9.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9.2人员招聘与录用
9.3培训与考评
9.4 薪酬管理组织文化
10.1 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0.2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10.3 组织文化的功能
10.4 组织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领导
11.1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及领导者素质
11.2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11.3 领导的决策及权力
了解
掌握
理解
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掌握
了解 理解 掌握 6 4 4 6 4 4 6
12、激励
12.1 激励原理与内容型激励
掌握 1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理解 12.3 状态型激励理论
理解 12.4 综合型激励与激励方法
理解
13、沟通
13.1 沟通及其作用
了解 13.2人际沟通方式
了解 13.3 组织沟通
掌握 13.4 有效沟通的实现
了解
14、控制
14.1 控制的内涵及作用
了解 14.2 控制过程
掌握 14.3控制类型
掌握 14.4控制方法
掌握 14.5信息化管理
了解 15、21世纪的管理
理解
总学时:7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突出对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研究,目的是打下学习管理学的基础(2)对管理各项职能的教学,详细讲授每一项职能的内涵、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
2、难点:如何使学生能够以理性和感性两方面把握基本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复习旧课,案例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
2)实验(实训、实习):根据目前教学方向,暂无课堂实践环节要求。但是考虑到,本课程融理论、技能于一体,专业性较强,而学生缺乏业务实践等现实。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适应性,在教学中将高度重视案例分析环节。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个工作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生今后管理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快速阅读、做扎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
3)作业:课堂作业与平时作业结合。
4)课程设计:每一章以案例导入进行理论的讲解,辅助于部分习题,并用一到两周或几周的时间在对该门课程中的部分章节进行实习。5)考试 5.1 考试方法:考查,开卷;考试,闭卷
5.2 各章考题权重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10%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8% 第三章 管理环境
3%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3% 第五章 计划概述
8% 第六章 目标与目标管理
8%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
4% 第八章 组织设计
6%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3% 第十章 组织文化
7% 第十一章 领导
10% 第十二章 激励
10% 第十三章 沟通
10% 第十四章 控制
10% 5.3 考试题型与比例
名词解释
15% 单项选择题
20% 多项选择题
20% 简答题
20% 计算题
5% 论述题
10% 案例分析题
1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经济学、后续课程:管理类其它专业课程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蔡茂生、黄秋文主编.管理学基础(第二版).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参考书:
1.[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第十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美] 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著.《管理学—全球化视角》(第十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美]托马斯.S.贝特曼等著,王雪莉等译.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美]加雷思·琼斯、珍妮弗·乔治著,黄煜平译·管理学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美]查尔斯·E·贝克,康青、王蔷、冯天泽译·管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詹姆斯.L.吉布森、约翰.M.伊凡赛维奇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7.[美]菲利普.L.亨塞克著,王汀汀、何训、陈晔译.管理技能与方法(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吴晓波主编.西方工商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10.邓荣霖.现代企业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1.李福海著.管理学新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2.罗珉著.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 前言
随着信息化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以慕课为主流的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近年来, 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加强以慕课为主的公开在线课程平台建设, 教师也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纷纷开展以公开慕课平台或团队自建的慕课平台开展新的教学实践探索。在不断的实践和教学反思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混合教学”是达到课程最佳教学效果的现实选择。
2 混合教学理念与现状
混合教学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突破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的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组合运用, 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当前, 国内外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 在混合教学的具体模式设计有很大的区别, 比较主流的框架通常是将课程设计按教学流程分成三个环节, 也即课前分析环节、教学过程资源配置环节和教学评价环节。
在教学实践方案上, 混合教学多采用两种导向模式:一是基于课程教学任务导向;二是基于在线资源导向。教学任务导向的混合教学方案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目标及情境来选择各组资源组合, 让学生在任务教学中开展相关学习活动, 在不同任务的活动中, 多种教学资源按一定序列组合起来并进行有序实施的教学实践方案。而基于在线资源的混合教学方案更注重课程教学资源, 主要根据资源的情况来设计教学活动, 其在教学中围绕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发挥资源优势, 充分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 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的《统计基础》混合教学实践探索中, 将两种方案都进行了实践。
3《统计基础》课程中混合教学的应用
基于统计基础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属性及边缘性和综合性、理性与经验性等特征, 在进行统计基础教学时, 该课程理论内容多, 抽象、枯燥, 加上高职商科类的文科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好, 为课程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 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难学, 老师也感觉难教。为改变这种状况,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习效率成为该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我们建设了学校自用的该课程慕课教学资源, 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慕课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在统计基础教学活动中尝试“混合教学法”。“混合教学”模式下, 将教学活动按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进行划分, 实现师生的互动。本文以课程内容“统计指数中的指数编制”为例说明运用“混合教学法”设计教学环节。
3.1《统计基础》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慕课资源开发与设计是混合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也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慕课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中的功能上的不同, 我们将《统计基础》慕课资源分为三类, 其中包括课程指导资源、教学内容资源和课后反馈资源。就《统计基础》课程而言, 课程指导资源主要用来介绍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和指导学生学习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学习方法建议及课程改革措施等, 主要用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熟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教学内容资源是与课程实施内容相关的多种教学载体资源, 承载着课程与学习者学习活动效果的重要功能,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因而成了慕课在线课程开发的重点部分。《统计基础》开展在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上遵循项目法, 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具体的项目进行划分, 每个项目承载着相应的知识点, 项目间相对独立, 每一个大项目由数个相互关联的小项目组成, 这些项目的设置有助于学习者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形式上, 教学内容资源包括有微教学视频、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和教学案例资料。课后反馈资源是对混合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的资源形式, 用于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或指导学习者巩固提高对目标知识的内化程度, 《统计基础》课程课后反馈资源包括学生的课堂疑难解答、课程作业、测验试卷和学生学习交流讨论等。
3.2 教学活动过程与策略方法
在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三个步骤展开, 即前期准备、课堂教学、复习提升阶段。
3.2.1 课堂教学前期准备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阶段主要借助慕课在线平台资源完成。进行课堂教学前, 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将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课程微视频并发布到慕课在线平台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在线资源进行课前的预习和学习。主要学习方式包括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内容, 观看课程微视频和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教学实施前能对课堂授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把握,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3.2.2 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是混合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教学交流,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统计基础》的课堂混合教学中, 根据课程特点, 我们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这样方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 将学习内容结合情境分为几个相互关联又有一定独立性的若干单元, 并将学生分组, 结合教师课堂指导, 由小组成员共同自主探索完成一个相对大项目的每个子项目,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制定项目。结合统计知识在日常经济生活和企业的应用, 确定项目的目标和相应的任务, 对相关知识 (如统计指数可以结合在价格、股票等上的应用案例) 拟定出多个项目, 并将项目导入慕课课程平台, 学生完成多个项目后即可完成整个项目学习目标。
组织实施。将学生分组后, 项目小组可以充分利用慕课在线课程资源, 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 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按既定的程序完成, 最后由小组组长组织讨论并完成项目结果, 由小组对讨论情况进行汇报和成果展示。
总结评价。先由小组内部进行组织点评, 再进行小组间互相点评, 最后由老师以部分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和深化。
3.2.3 复习提升阶段
课堂项目化教学实施完成后, 学生结合自己对课程掌握的需要, 可以进一步借助慕课教学平台对课程知识进一步学习提升。由于学生间差异性的存在, 而且学习基础也不同,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 会有一部分学生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任务, 这样他们在复习提升阶段就可以利用拓展性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另一部分基础不好或在项目完成中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课后他们就可以利用慕课的视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进行巩固性学习来补缺补差, 学习后的交流讨论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提升。但在本课程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 虽然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完善的交流讨论功能服务, 但实践中更多的学生更偏爱使用QQ或微信等日常交流软件,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在鼓励推广利用平台交流讨论的同时, 也可利用日常交流工具来辅助教学。除了课后的学习交流讨论外, 教师还需将学生课堂讨论成果收集起来, 择优上传课程平台, 以供更多的学习者交流参考。
4 反思与总结
4.1 反思
《统计基础》慕课课程上线一年多来的混合教学探索实践中, 明显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概括起来, 具体体现下面几个方面:
(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习主动性加强了。《统计基础》由于课程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学习中学生明显有抵触情绪, 但在慕课平台的支持下, 虽然本课程学生学习人数不多, 但一年多来, 课程点击率超过了600多人次。
(2) 学生学习目的性明显加强。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课堂上忙着记笔记, 对案例和问题的解决偏重于模仿, 缺乏足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混合教学,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更愿意独立思考, 更愿意主动寻找解决的问题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明显提高了问题的意识, 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分组完成每个小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自己或小组成员的帮助去解决问题, 通过混合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 明显发现学生的课程作业和项目成果的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统计基础》课程借助慕课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混合教学实践以来, 也暴露出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去进一步反思和研究,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 混合教学模式需要有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做支撑。特别教学内容资源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 相应的课程需要适当调整, 更合适的教学资源才能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后反馈资源的形式同样需要多样化。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核心。通过课程混合教学实践过程来看, 不仅需要学生课堂上互相协作、思考和创新, 还需要学生通过课外主动学习, 而这些必须要求学习对课程学习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3) 教师组织混合教学的能力是关键。混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资源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还需要教师具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课程开发课程在线资源, 并对课程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
4.2 总结
本文以《统计基础》课程为例探讨混合教学的, 对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理论性课程是否具备同样效果还有待更多的教学实践检验。
随着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深入推进, 混合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本文以一年多来一门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实际上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比如如何量化测定混合教学模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麻祺, 苏海华, 苏科臣.高职高专概论课教改思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5, (03) .
[2]郑雅君, 陆昉.MOOC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 2014, (01) .
[3]高建华.基于MOOC平台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01) .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20-03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护理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专业学生形成专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护理专业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有脱节现象;实训场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学生评价体系缺乏个性化,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等。如果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课题组成员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研究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位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开发的教学方法。
一、对象
选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4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110人),2个班为对照组(108人)。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并且在年龄、生源、教育背景、基础课成绩、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一)教学方法。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
1.实验组。主要实施分层教学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分层。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经历的不同将每班的学生隐性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把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为优秀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组为中等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组为学困组,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较差。在班级中分组时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避免出现“差生”等词语。
教学目标、内容分层:课题组成员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临床对护理岗位的需求,整合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将护理学基础的教材整合为八大工作任务及 57 项子任务。八大任务是:入院护理、生活护理部分、标本采集、治疗护理、置管护理、急救护理、出院护理、护理相关理论,57 项子任务包括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测生命体征等操作。制定了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A层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所以要求她们在全面掌握护理学基础的相关理论、操作的基础上,承担“小老师”的职责,领会教师分配的任务,并带领 B、C 组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参与实训室管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B 层学生理解能力、操作接受能力一般,要求她们在 A 组同学的带领下,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通过观察、点评,纠正其他同学的操作错误,提高理解水平与操作技能。C 层同学操作技能、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缺乏一定的恒心与耐力且组织纪律较差,需要与 A、B 层次结对,在同学“拉一把”“帮一帮”的基础上,能完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教学方法分层:基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判断、做出护理决策,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问题解决型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引导,教师按层分配学习任务。A层的学生根据临床案例下发的任务,通过参考相关资料,包括护理学基础教材、校本教材、操作视频及上网等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工作流程,在仿真的情景中演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A层的学生达到要求后,经教师考核合格,在课中担任“小老师”,组织B、C组的同学学习;C层的学生接受教师及A层同学的指导,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听课,攻克知识难点,必要时教师与“小老师”加强对C组进行课后辅导。B层的学生在C层的做法基础上,课后协助“小老师”进行小组练习。
评价分层:实践证明,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增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是终结性考核,包括理论、技能考试、平时作业及课堂小测验。由于各层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将A、B、C层学生分别达到85分、75分、65分作为合格基准。
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先在教室传授理论知识,后在实训室开展实训课,指导学生练习操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样的教师进行授课。学生期末成绩也由两部分组成,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方法。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理论成绩评价。课程结束后由教务科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统一命题,同一时间考试及阅卷,实行教考分离,占期末成绩的40%。
2.技能成绩评价。两组学生同时选取常用的5项操作:无菌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密闭式静脉输液、心肺复苏术、鼻饲术等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每项操作由固定的4名老师按照广西卫生厅下发的55项《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取其平均分作为该项目得分,占期末成绩评定的30%。
3.形成性评价及作业、测验。形成性评价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占期末总评的20%。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占期末成绩的10%。
4.调查问卷评价。自行设计两组学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训融通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在课程结束以后让两组研究对象统一填写,当场回收,发出问卷218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100%。
5.专家调查问卷。根据相关资料,编写问卷调查表,由南宁市卫生学校10家实习医院的100名临床带教老师对实验组的学生在实习满一年后的各项能力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技能、急救技术、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团队精神、服务态度等方面,综合能力评定85分以上为优良,60-8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发出问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回收率98%。
(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成组比较秩和检验,计量资料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总评成绩比较。表1显示,两组的期末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二)两组学生对于学习效果满意度比较。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等方面给予积极的评价。
(三)实习单位对实验组实习职业能力满意度调查。表3显示,学生进入实习专家对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给予了肯定。
由上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更容易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四、成效
(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A、B、C三层次的组时,它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以及成绩等因素变化而变化。教师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对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跳层”,而对那些退步的学生则实行“降层”。通过层层把关,严格控制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护理理论、技能操作,达到人人有进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健康人格,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课堂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临床案例的形式提炼工作任务开展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贴近临床的需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临床案例导向学习的方式,将教学目标转变为临床工作任务的形式实施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可接受原则使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各层学生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感到负担过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的情境与临床贴近,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与技能,同时学会运用相关的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情境的演练过程中,通过不同角色的心理过程的改变,让学生体会到病人的痛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的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助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小组形式,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在分享学习过程,学生学会互让、互学、互勉,在良性的环境中提高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三)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三年的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层层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起适合各层次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系统学习,促进了学生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实施分层测试、辅导、评价,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扬激励,鼓励进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
五、反思
第一,如何做到科学化,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因为分层不当,会给学困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学生会出现焦虑、自卑心理或挫折感,失去信心。因此,在分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分层教学的科学性、承认差异、主动参与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前提。同时,在学生分层前应让学生学习的相关理论,如学习需要层次论、掌握学习理论及因材施教理论等,让学生明白分层不是为了分等次,而是根据人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减轻部分学生学习的负担,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且这种分层是暂时的,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动而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减小学生的心理压力。
第二,如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国外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来说,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逐渐降低。在小学阶段,相关在0.6-0.7之间;在中学阶段,相关在0.5-0.6之间;在大学阶段,相关在0.4-0.5之间。但并不是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成绩就一定好,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未必就差,在教学中如何科学测定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单靠一批专业教师是不行的。因此,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中从领导到教师都应正确对待差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评价体系仍无法做到合理化。分层教学虽然产生较早,但至今仍没有合理化的评价体系。它不仅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更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如何做到合理化的过程评价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教师综合素质仍需提高。教师均为护理专业人员,教育理论、科研能力尚不足,应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及科研、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对教学方法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分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我国教育界因材施教的经验,并在现实或可预测的条件下整合我们现有的经验,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开展分层教学,而是在分层的基础上注重以临床案例设计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建立起一套以因材施教为根本原则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体系。
【参考文献】
[1]成秀梅,臧宜平.彰显高职课程特色,探索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2)
[2]焦烽.基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护理课程改革应用及效果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齐艳.我国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7(16)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10
[5]刘艳丽,林翠霞.建构主义理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15)
【作者简介】梁 党(1965— ),女,广西南宁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南宁市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高级讲师。
【基础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推荐阅读:
管理学基础之教学效果09-20
护理学基础考试重点07-14
基础护理学实验报告09-17
2022护理学基础作业答案06-28
基础护理学自测及答案09-07
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知识指导信息交流理论07-22
养老护理基础知识06-05
基础护理考试题库07-20
管理学分类基础09-19
护理基础知识题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