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介绍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对策,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大学生就业高校扩招就业难“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其它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 -2-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2009:3

[3]罗燕.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C].人力资源论文集.2006(8)

作者:冯建栋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探析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介绍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对策,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大学生就业高校扩招就业难“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自1998年以来,高校扩招给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然而,不断地扩招也给越来越多的学生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最关切的话题之一。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或家庭内部的事,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尊严、社会和谐与稳定、经济健康与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与发展,对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和很好处理,将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699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19万左右。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

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据统计,2014年全国毕业生总数在700万以上,压力巨大。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当代大学生就业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更加复杂。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的员工,招工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求职者却呈现就业难的情况。

(二)国企和事业单位成为追逐的热点

据统计,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就业五项加在一起占79.6%,而愿意到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三项加在一起仅占13.8%。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在企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

(三)就业地域趋于合理

大学生就业趋于理性,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13年很多大学生不再盲目的选择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主动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二、三线城市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

(四)就业不公平问题仍存在

“宁要本科男,不要研究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敌男”,如今找工作已经成了不少女生的心病。另外,据调查,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不公平待遇,包括性别、户籍、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婚育等歧视。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无法接受。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3.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利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也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

4.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不公平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二)高校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衡

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一个原因。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2.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做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等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相符合,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个性化服务不到位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再加上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国家机构改革和国企改制等原因,就业难问题开始凸现。为满足学生迫切需求,各高校才相继探索建立了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但由于该体系运行时间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对就业服务内容和形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健全,各项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家庭原因

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选择就业区域时,最好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父母的干预无形缩小了孩子的就业范围,给毕业生很多的心理压力。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

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2.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心比天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3.缺乏创业意识

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学校和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社会方面

1.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2.政府要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自主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从各个方面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政府可以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

3.整合就业信息资源,保证就业发布渠道畅通

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二)高校方面

1.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同时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建立毕业生去向档案,与接受单位和毕业生保持联系,做到毕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实习就业制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习力度,争取通过实习渠道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拓宽服务的工作平台

目前毕业生就业困境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闭塞、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和就业难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例如飞信、QQ等互联网工具。只有保证了就业信息的畅通,让同学们可以及时的了解就业信息,抓住机会,才能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3.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当前就业困难,实时跟踪与帮助,并对不同学生的意向,分类别、分层次进行定向推荐,重点关注,重点服务,实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和压力。

4.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推进基层就业工作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目标,更是突破制约毕业生就业瓶颈的关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大学生预征入伍等基层就业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投身基层。

三、个人方面

(一)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自我定位

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市场、专业需求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自我有明确的定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在,国内经济形势稳中有变,国内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广大毕业生应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在自我评估和社会需求之间确立一个与自身能力、要求相符并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要认清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就业

在就业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旦就业遇到挫折,就悲观泄气,一蹶不振。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正确面对就业逆境中的困惑和压力,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特别是在就业的逆境中,要他们积极就业。

(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认清当前形势,转变“先择业后就业”的就业观,要明确求职择业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精神

自主创业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之一。大学生要利用在校园的时间,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同时,积极了解各项扶持政策,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要集合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自盛,窦余仁.关于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2]盂庆鹤,陈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思路[J].科技信息,2010,(12):82-83.

[3]林超.浅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作者:杨广志 董大威 梁双杰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这种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产生有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应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关注,尽量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成因 表现 对策

[作者简介]尹羿之(1975- ),男,四川武胜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川达州635000)

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日渐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许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由“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①。这种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②。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担心能否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在校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没有任何特长或因为自己是个女生而不录用;或在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焦虑心理。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他们同样会有一定的焦虑。这种焦虑心理在非名牌学校、学历层次较低、冷门专业、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大学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更加困难,大学生们因此也就更加焦虑。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③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习和知识积累,早已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想尽快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尽快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优秀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视条件很好,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把就业的期望值定得非常高。因此在就业选择时,他们对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只想选择能尽快实现自我、体现个人价值、收入丰厚、地理位置好、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单位,而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去工作,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么常常碰壁,要么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没有遇到伯乐,从而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工作也没有积极性。

(三)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轻视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④。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罗列理由,说明自己的无知无能。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去竞争,胆小怕事,行为畏缩,害怕失败,在诸多竞争活动中退缩,甚至把明明能成功的机会也轻易放弃。其多见于性格内向,人际关系范围小,有生理、身体缺陷或专业方向不强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学历层次稍低,或因自己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一般,在学校表现一般,在就业选择时常常流露出自卑情绪,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味自我否定,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的心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大小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他们只负责学习。因此,他们往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依赖性较强,这部分大学毕业生中有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进取精神,把希望都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拉关系、走后门上,甚至开始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能解决就业问题⑤。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会贻误良好的就业机会,失去检验自己、磨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独立性的机会,在就业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⑥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⑦。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什么主见,易受别人暗示,盲目跟随大流⑧。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见别人考研,自己跟着考研,见别人出国,自己也跟着出国,看到哪应聘的人多就往哪跑,别人说哪个工作好,他们就去寻找什么工作,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爱好,牺牲自己的专业优势。

(六)挫折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市场的复杂、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大学生未经世事,在就业中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高、职业期望偏高的情况,在选择职业时容易受到挫折。比如,理想的职业愿望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被亲朋好友所接受和理解,都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七)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即对什么都不在乎。如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抱着无所谓心理,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心理既贻误了就业机会,也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调查发现,认为目前职业的选择对其一生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受调查人数的29%,认为“较大”的占44%,持“无所谓”态度的居然占到18%;对“学校没有必要严格控制同学违约”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9%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他们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外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自身因素

首先是自我认识的偏差。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过高,瞧不起这看不起那的。相反,另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外界环境,不敢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害怕失败。其次是准备意识的欠缺。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情境、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理想与现实往往脱离,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考虑实际条件,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如:文科生不懂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不了解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其三是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养尊处优,父母早已将其物质生活安排妥当,在感情上也是关怀备至,而且大部分人没经历过挫折教育,意志力相对薄弱,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都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如果这种负担和阴影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难免让其产生挫折心理。

(二)家庭因素

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过高。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都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尽管这种现状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大部分家长与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难以接受,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三)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很多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担心就业问题,长此以往,极易造成抑郁等症状。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群体,局限于就业这一环节,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保健等问题重视不够,更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

(四)社会因素

首先是国际形势不容乐观,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⑩。其次,社会某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不学无术、缺乏实际经验,很难胜任工作,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冲击。加之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原因,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信心

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是要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注意锻炼人际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三是要正确面对客观现实,结合自身条件,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多了解就业信息与政策,为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二)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困难,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对此,第一,要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中都会遇到。应有正确的挫折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后退,敢于挑战,把挫折当做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第二,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一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利、自然界的力量等外在的因素;二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因此,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成挫折情境的改变。第三,要坦然面对挫折。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坦然地面对挫折。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经过就业的挫折,才能更加成熟,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家庭和毕业生在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当前,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同时,家长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择业中的急功近利、求职怕苦、虚荣等心理误区。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能动性,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程,应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要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进行未来职业预测和设计,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五)营造和谐就业环境,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就业,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重要途径。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保证公平就业是《就业促进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消除就业歧视,确保劳动者不因民族、性别、年龄、地域、宗教信仰、身体残疾等因素而不能就业。要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采取免费培训、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措施,创造就业就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注释]

①③陈选华.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24,56.

②王春兰.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231.

④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教育探索,2007(3):106.

⑤蒋益琴,丁雪梅.毕业班大学生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1):34.

⑥高军.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62.

⑦⑨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沧桑,2009(1):53,53.

⑧⑩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71.

孙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性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

邱秋云.高职院校毕业生焦虑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8.

作者:尹羿之

上一篇:开学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半年财务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