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工科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是培养一大批适合我国发展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我国的制造业急需培养数控技术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控技术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控技术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基于现代学徒制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摘 要] 在現代学徒制指导思想下,对高职教育中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分析课堂教学的现状,从课堂实训教学的形式、实训教学的改革策略等几个方面总结现代学徒制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经验。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数控技术;校企结合

一、现代学徒制对数控技术专业的重要性

学徒古来就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它起源于民间传授技艺的形式,现如今给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发展为现代学徒制。

数控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从事数控加工、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开设的具有实用技能特点的特色专业。对学生要求能在生产现场从事产品制造、开发工作,或在技术部门从事工艺、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企业管理等能力尤为重要。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模式,由学校牵头,企业配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资源培养学生数控编程、加工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及其他数控设备的操作维修、维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一方面弥补了高职院校设备、师资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技术攻关等。另外,还能让学生切实获得一线实践经验,奠定职业发展基础。高职教育的初衷就是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数控技术更是现代加工技术的中坚力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平台做好数控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一直在改革和摸索,也做过很多的尝试,比如学习一些西方国家经验,进行“双元制”教学等。但是学生始终还是停留在校园教学的层面,对企业的认知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问题在于,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的简单操作上,而对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实训课时安排少,每个学生独立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多,上机时间很少,实训效果并不好,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没有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现代学徒制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数控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在数控技术专业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试点班级的改革,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关于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一些举措与策略。

(一)课程设置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学大纲,对一些基础课,按教学大纲走;一些自主开设的专业课,我们引入了企业元素,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引入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并选择前沿的教学教材。在教学师资上也引入了企业工程师,一门专业课双导师,工程师与教师共同备课,互通有无。既丰富了数控专业类理论课堂,又解决了教材知识内容陈旧与先进制造技术脱节的问题。

(二)基础实践课堂改革探索

校内基础实践课堂,引入企业元素,将项目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通过项目化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分析技术问题、解决数控加工综合技术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职业意识并没有形成,针对这种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又引入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将实训环境,参与教、学的人员进行了角色分配。比如将实训车间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工艺设计区、程序设计区、生产加工区、技术测量区、仓库管理区),将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划分(车间主任、工艺员、程序员、操作工、QC、仓管员),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认识,真正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积极引进“行为导向”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实训为中心”的模式,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三)企业实践课堂教学形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的精华在于半工办学,而且是有法律保障的半工半学。如何组织好企业内课堂教学也是重要环节。我们的做法是送课进企业,学生在企业一线实践期间,专门安排时间,由教师到企业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另外,企业根据学生实践训练的岗位,配备指导老师,与学校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生产实践。并每月进行一次轮岗,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实践技术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岗位实践结束都要进行实践总结。学生在岗期间要接受企业的人事、技术考核管理与学校管理,同时也享受企业相关工资待遇及福利。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能很好地融入企业文化中。不仅在技术能力上有明显的提升,而且在责任担当等个人素质上也有显著的提高。

四、总结

数控技术在现代加工中占比越来越大,踏实改进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策略,落实细化现代学徒制在专业教学中的模式,有助于数控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帮助企业实现新的腾飞,获得共赢。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实施需要政府引导,学校、企业积极配合。这样,现代学徒制下的专业课堂改革才能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

作者:季建华

数控技术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新工科建设引领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新工科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是培养一大批适合我国发展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我国的制造业急需培养数控技术人才。该文首先分析我国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然后从三个方面加强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将新技术纳入数控技术课程,促进数控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融合,探索数控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进而形成学生发展需要的、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实际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级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徑,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型、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这些正是我国新工科建设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

本文根据数控技术发展的特点和本校的数控技术相关课程教学特色,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面向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对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对与数控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并在现有基础上,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和进程进行优化,进而形成学生发展需要的、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实际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与目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是我国的制造业总体水平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创新能力较弱,因此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它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变革。现代制造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数控技术的竞争。数控技术的水准和普及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很多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重视数控技术的发展,而我国则是从2000年左右才将数控技术纳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我国要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就必须要重视数控技术的发展。随着数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数控机床的普及率将会逐步提高,同时也会拉动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

作为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数控技术课程本科教学,为社会培养所急需的数控技术人才义不容辞。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类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掌握娴熟的数控编程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能应用数控基础理论解决数控系统中的问题。对于复杂的精密零件加工,数控技术人才能够准确识别图纸的要求,并能准确制定出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保证加工的精度和效率,从而满足企业更深层次的需求,这就是基于新工科建设本科院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我国目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自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重视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很多学校相继开设了与数控技术相关的课程,至今有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国内不少高校在该门课程教学改革中做了很多工作,各有特色,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建模仿真技术的引入。比如有些本科院校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将数控技术相关课程贯穿于数控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阶段,将课程分为多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有一些本科院校的数控技术相关课程在教改实践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将计算机三维建模和编程相结合,突出数控工艺的重要性,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总结探索出一整套适用实践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培养能力、增加课堂知识含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作用。很多高校的机械专业对与实习相关的系列实践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打破了以课程为中心的自成体系,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材料到工艺再到加工,建立了以数控工艺为主线,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经过实践,在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相关专业借鉴。

然而,虽然当前各高校已重视并加强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但对地方高校来说,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等原因,数控技术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软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控技术的教育与工业界合作不足等。这些问题在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的具体体现是: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基础理论课程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轨,使得学生不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不适应最新的数控技术要求,这与新工科建设的目标相违背。因此要顺应新工科建设这个代表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数控技术相关课程教学的现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虽然这几年我国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都在从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由于这两类院校没有明确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有些本科院校过分重视数控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数控原理的传授与数控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使得其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走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路线。本科院校应该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具体要求,培养目前国内缺乏的高级创新型数控技术人才。

三、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一)将数控新技术新工艺和最新的数控科研成果纳入数控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即将新的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纳入工程教育的内容,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的新课程。目前,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有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工艺出现,所以课程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将新技术新工艺作为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要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体化,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培养的一体化,而且要实现理论和知识之间的相互支持。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数控新技术新工艺的收集,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明确差距,为数控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方向。

数控技术主要从“大”和“小”两个方向发展。“大”指的是大型的机械及模具零件的加工,“小”指的是应用于微光机电系统的微小零件的加工成形技术。目前,应用于飞机、汽车、轮船等大型运输工具的零件加工的数控冲床的吨位已经达到了10万吨以上,故相关模具成形部分的加工工艺复杂程度相应增加,而这也是数控技术应当解决的难题之一。另外,应用于微光机电系统的微小零件所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其尺寸和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相应的数控加工技术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国虽然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很多高精度的和大型的数控机床,但是我国目前这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仍极度缺乏,因此培养合格的相关人才是我们今后需要重视做好的重要问题。坚持数控技术发展的这两个重要的方向,需要贯穿于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数控理论和相关的实践知识应当被纳入数控技术的教材,并增加相应的实践课程。

(二)促进数控技术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融合,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需求

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即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发展新兴工科。数控技术相关课程涉及精密机械、材料、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只有掌握了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领会数控技术的内涵和实践目标。所以,其他课程也可以合理引入数控技术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数控技术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同时,按照主题内容对课程教学进行组织,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出现相互割裂的学科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工程问题的整体认知的问题。

目前国家正鼓励交叉学科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方向。首先,数控技术面向的对象为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故应当促进与材料学科的融合。材料的性能对数控加工影响很大,不同材料的加工技术也有所差异,数控加工需要从材料的角度去摸索和寻找新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另外,数控加工的设备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怎样利用机电控制系统对数控加工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多维的无间隙的加工,这不仅可以促进数控技术的发展,而且可以开拓机电系统应用的新的技术领域。数控的插补原理和计算机的算法息息相关,好的插补算法可以为数控技术提供便利,减少数控加工的成本,而新的数控插补算法的开发可以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增加新的亮点。所以,促进数控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可以拓宽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视野,提高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智能化和网络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数控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人工智能已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不断发展,为适应现代制造业自动化、柔性化发展的需求,数控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另外,网络经济时代,使得Internet/lntranet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网络化已经成为新一代数控技术的重要特征。数控技术的智能化与网络化,促进了数控技术与智能机器人学科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因此,为了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应提升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层次。

(三)探索数控技术相关课程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体系

数控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即数控原理部分、数控机床部分和数控编程与操作部分。这三部分相互联系并且相互影响。数控机床是按照数控原理开发出来的,只有懂得了数控原理,才能对数控机床结构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有更深的认识。另外,数控加工和编程是基于数控机床的,不同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和方法有所差异,而数控加工工艺是建立在数控原理的基础上的。所以上述数控技术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并且需要将各个模块联系起来,以更加有利于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数控原理课程模块应以突出数控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数控系统开发创新能力;数控机床课程模块以数控机床的设计和保养维护为主线,体现机械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知识应用的能力;数控技术模块以数控编程和操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数控技术课程模块的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课程的重点知识设置成若干工作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去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由于数控技术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所以需要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习评价体系。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数控理论课程或课堂的部分章节融入数控实训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比如将数控原理与工艺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由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实训;另一方面由专业指导教师结合相关项目研究需要,指导学生开展相关项目研究,使讲授、示范、指导、集中训练和产训环节有机融合,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小组讨论、自选讲题等主动学习方法,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学习、基于仿真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评价体系不能只有理论考试的评价方式,需要将具体的实践操作纳入评价体系,并且比重要大于理论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笔试、口头演讲、团队合作、产品展示、学习日记等多种评估方式以监控教学进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平时考评应当在总的考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结合数控技术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数控人才培养的现状,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理论课穿插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中,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新工科建设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强化内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数控知识应用为主线,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研究,进而形成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普适性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以促进数控技术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王海雄 代宣军 秦建华

数控技术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基于高职“1+X”的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制造2025”指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下对我国数控技术提出的标准与要求,作为智能制造基石性技术支撑,数控技术创新性实践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结合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下专业教学改革,本文对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可以为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關键词:数控技术;智能制造;“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Key words: CNC technology;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1+X" certificate system;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0 引言

基于数控技术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历来对其就持有高度重视和支持态度,总体来讲我国数据技术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79年,该阶段我国数控技术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阶段是1980年后至今的稳定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并逐步建立起以航天数控、沈阳数控、广州数控及华中数控为典型代表的先进数控体系,初步满足对数控机床的高精度、高度度和高稳定性的要求,但与日、德等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控技术仍显滞后。在智能制造的推动下,企业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思路,积极引进更高水平的数控系统,从而对数控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与标准也就随之提升,但作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供给侧呈现出水平、结构及质量层面的滞后性问题,“两张皮”问题凸显。鉴于此,我国教育部门将“1+X”证书制度引入到职业教育中,既能实现以市场企业为主体,推动产融结合,又能为高职教学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实现教育教学和产业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由此将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育与社会数控技术应用相结合,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利用“1+X”证书制度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技能人才就成为数控技术应用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关键。

1 国内数控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缺乏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致使数控技术发展过程中创新不足。当前,大部分数控技术相关企业仍以生产中低端数控设备为主,高端数控技术仍被国外少数龙头数控企业所把持,造成大量数控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捷径,在构建自身数控技术研发体系中的投入相对较低,易于出现“卡脖”事件。其次,数控技术自动化程度整体相对较低,阻碍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与欧美等发达数控企业相比,我国数控企业呈现出自动化应用及设备相对落后、数控自动化程度及效率偏低等特点,主要体现在加工工艺细致程度低、加工文件规范化不足、工艺无法转化为数控程序等方面,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较高,且安全性较差,形成机加工行业招工困难的不利局面。最后,开放性数控系统发展不足。现阶段在数控技术中各功能模块相对封闭和固化,不同厂家出产的软硬件兼容性较差,致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依据自身特点进行系统扩展与开发,且存在维修成本高、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也不适应智能制造对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求。

1.2 原因分析

综合国内数控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看出创新不足、缺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造成数控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源,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极大短板,即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技能人才以简单操作加工为主,仅能胜任中低端数控设备的加工与装配,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到高端数控设备的研发与设计中,而高等教育培养出的设计人员又由于缺乏专业技能知识,两者综合下造成设计人员缺乏技能、技能人才缺乏理论指导的数控技术教育与企业发展的“两张皮”现状。

2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对数控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

首先,基于“1+X”证书制度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能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整个社会对创新复合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者专业技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诸多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同时依据相关校企合作中企业开展的基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教育活动,提升基于人格和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机融合,使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始终跟随产业、行业与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生产性实训服务,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与创新,最大程度上提升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缓解教育供给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现实问题。

其次,通过多元融合、多聚并措,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标准对接。结合“1+X”证书制度开发制定数控专业考核标准,并结合省市等龙头企业建设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培养适合区域发展特色的数控加工应用技术专业岗位技能型复合人才,缓解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不对接问题。通过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互动不断探索适合数控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形成满足现代数控技术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一方面既需要学生掌握数控编程和基本加工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拓展学生掌握数控设备的系统集成与服务、现场安装与调试、技术支持等多方面能力,进而实现多工位、多工种独立作业能力。

3 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的应用实践与建议

3.1 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探索

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将设计、生产、管理及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融合,要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及自适应等功能,是“互联网+制造”的具体体现。因此我国数控技术产业应朝向高端数控技术机床发展,利用高档数控机床具有的远程健康诊断、智能测量、补偿与加工优化及工具管理等特点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对接以进行数据分析,进而能更好的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具体可以在如下几方面促进智能化制造:开放的数控技术系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管理平台,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更为及时有效的传输与分析;智能化的数控系统能实现智能测量、反馈补偿与故障智能诊断等。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智能化是数控技术发展必然的选择,既能通过与智能制造的耦合提升其应用效率,又能对数控加工过程中成本进行有效调控。在应用过程中,数控技术应通过智能化运行体系将采集到的信息反馈到智能程序编写平台,还能数据分析并打包成不同功能模块的方式应对智能制造中生产效率及质量的变化,更为严格的控制生产精度,将复杂生产过程通过数据的方式简单化,一方面能实现生产工艺的可实时监控性,另一方面也能实现生产工艺的规范化和格式化,用最直观的数字方式对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进行体现,从而降低数控技术的应用难度,从而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成本,并提升人员安全性,使企业用更为充足的自由现金流用于系统开放性的研发与创新,实现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双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3.2 结合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专业教学改革的数控技术应用建议

数控专业技术人才是数控技术及操作不断发展的核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主战场,应积极引入“1+X”证书制度,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面等诸多方式实施创新性改革,才能为我国数控技术发展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才能为“中国制造2020”提供更多助力。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用对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进行转变。通过多思考、多总结以及发散思维对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换代,并将其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统一,增加教学过程中生机与活力。“1+X”证书制度下教育教学注重的是通过“1+X”组合模式创造出无限可能性。同时,还要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主导,将培养目标转向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

其次,应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改革。结合“1+X”证书制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市场中企业对人才岗位及技能實际需求,引入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控技工技能等级标准,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授课特点,构建“边学边做边思考边总结”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直接融入至实践操作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应从教学方法改革出发培养更多合格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教法改革方面,一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及时案例,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法改革方面,一般来讲学习过程由课前预习、课中听讲及课后复习等三个环节组成,本文通过设计如下环节进行学法改革: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编制课前预习手册的方式提升课前预习效率;通过加强课后实操练习和设计综合性、探索性作业的方式提升课后复习效率,以期达到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提升。

4 结语

针对数控技术在“中国制造2025”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本文结合高职院校“1+X”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对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发现数控技术的提升能对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提供助力,而其中最重要的需要高职院校通过“1+X”证书制度专业教学改革为数控技术发展提供更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输送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数控技术就能通过人才的创新行为和先进技术的引进等协同效应弥补现阶段存在的创新不足、开放性较差、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才能通过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引领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龚君.浅析智能制造与先进数控技术[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1):39-40.

[2]叶佩青,张勇,张辉.数控技术发展状况及策略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15,51(21):113-120.

[3]王宁.论传统机械加工与机械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发展[J].人文之友,2019(11):18.

[4]谷子平,吴素青,等.浅析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南北桥,2020(2):05.

[5]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作者:亓立

上一篇:运输公司总经理工作报告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