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首届中国财富管理论坛在上海举办9月25日,由《钱经》杂志、《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万妙现瑞会展公司等媒体机构发起的“首届中国财富管理论坛”在上海科技馆隆重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张君、华商报业杂志总社、《钱经》杂志总编辑刘卫民致欢迎辞。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1:

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究

[摘 要]税务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税务管理过程中,对于各项税务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掌握理解不充分,造成企业履行纳税义务违背法律政策规定,或者是税务筹划不合理造成企业多缴纳税款的问题。文章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并总结了目前税务风险的主要问题,进而详细论述了强化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具体实施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控

1 前 言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多元化经济成为主流,此时,我国不断进行税务政策改革,此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对企业经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能全部规避税务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时有发生。因此,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规范稳定,促进企业利润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重视强化税务风险管控,通过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科学进行纳税筹划,进而减轻企业的税负,促进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2 企业税务风险的含义

通常来说,企业的税务风险一般是指企业纳税管理人员在税务的管理计算、缴纳和不了解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而没有完全按照国家政府部门相应的税收法律和税收规定而造成的企业经济利益巨大损失。企业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包括财务、法律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财务方面受到损失,但也存在因违法受到处罚及丧失企业信誉风险。具体表现为:纳税行为与税法中的规定不相符,造成企业出现未缴、少缴税款的行为,造成企业声誉受损,必须被缴税款并加罚滞纳金及罚金的情况;企业经营并不能准确适用税法规定,经营业务开展过程并没有完全、充分利用税法政策给予的优惠政策,造成企业多缴纳税款,增加企业利益的流出。

3 企业税务风险的分类

(1)企业的税收负担风险问题,主要是企业在税务管理过程中,由于税务筹划不够科学,造成企业多缴纳税款的问题;或者是申报纳税时间、程序等方面管控不当,造成了企业出现额外缴纳滞纳金或者罚款等问题。

(2)企业税收违法风险问题。税务筹划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没有严格履行税务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纳税义务,不仅需要补缴各项偷逃税款,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企业税收政策风险问题。国家在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往往会进行动态的调整,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在税务管理方面的具体规定也有所差别,如果企业对于这些税收政策理解运用不到位,则容易出现税务风险问题。

4 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4.1 税务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税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国家税法允许的条件下,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充分解读国家的税法政策要求,帮助企业争取优惠条件,如减税、免税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例如某技术企业,通过其核心专利与技术,财务人员在充分了解税收政策之后,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节约纳税成本近百万元。因此,合理的税收筹划一定是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4.2 税务风险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规范经营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税务系统越来越健全,金税三期、四期的上线对企业的规范经营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上市的企业在进行资料申请递交过程中,会因为多年的税务弊病,进行重新补缴。这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能够进行规范经营,那么企业在之后的上市或者挂牌之路会比较顺利。

4.3 税务风险管理能够加强企业的风险预判能力

随着税法的不断完善,税务局对于企业的核查与现场稽查次数越来越多。同时,“营改增”新规的推行,很多企业都需要在发票税务管理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如果企业能够加强税务管理,提早预判情况,迅速应对,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成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5 当前企业税务风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税收政策变革、监管力度上升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变革。“营改增”变革下,纳税人纳税主税种发生变化;个税修订、国地税合并、金三系统上线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国家对企业纳税事项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涉税问题不只税务部门会关注,社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及社会舆论的关注度也会不断地提升,如果纳税人对于实务操作不够了解,政策解读片面,不能及时调整涉税业务,那么面临的税务风险可想而知会有多高。

5.2 国家税务法律制度并不是十分健全

(1)税务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税法的完善十分有必要,企业的税务经营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红线范围之内进行。现阶段,我国对于税务制度有些部分界定不明晰,因此造成企业在税务法律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甚至经营分歧。对于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本就薄弱,但还要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这样最终会增加企业的风险。

(2)税务执法机关相关人员在执法时,不规范且不严格。根据有关新闻与资料显示,我国税务机关的部分税务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不懂变通,也不懂怎样上行下效,不能充分理解国家税务政策的含义,导致一些企业申报的纳税金额被滥用,不能真正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某些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和成本。

5.3 企业和税务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密切

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之中,对于稅收政策的认识理解不到位等,也可能会造成税务风险问题的发生,一些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没有重视与税务部门进行相关的对接沟通,一些涉税处理不到位,造成了在税务处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6 强化企业税务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6.1 全面了解税收政策变化

企业应对国家发布的新税收政策变化有足够的了解,关注财税政策变化,随时更新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税收信息,促使企业提高税法遵从度,准确地把握现有税改政策形势。我国税收政策变化较快,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准确把握现行税收政策精神的同时关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建立多维度防范税务风险理念,并不断地加强财务人员相关政策的学习与培训,同时财务人员也需要时刻关注税务政策的变化,并及时进行纳税事项调整,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机制,灵活掌握、应用变化中的政策,防范、减少税务政策变革过程,由于政策理解错误、应用错误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建立全方位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控制环节,确保风控、财务系统与法律同步更新,审时度势,正确利用国家税收政策,降低不必要的纳税成本。

6.2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税务制度

明确如何保障企业的税务利益。首先,一套完善的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奠基石。在此基础上,完善的内部税务制度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次,人员的管理也不能忽视。对于内部的相关人员加强岗位胜任力的培训,进一步提升财务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强人岗匹配。最后,税务风险的管理是一个长期且持久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要将税务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相结合,在经营中时刻关注风险,达到风险自我防控、自我排查的目的。

6.3 提升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其中很多企业掺杂着家族企业或者合伙人企业的性质,这一情况在中小型企业中出现的比例更加高。因此纳税者受到这个原因的限制,不能更好选择公司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只能“举贤不避亲”来参与企业的税务财政管理。企业若想有效地规避和防范税务风险,要么选择更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来取代目前的负责人,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要么对当前的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相关培训来提高相应的专业素质能力。其中企业一些部门并不是税务管理人员,但是他们参与整个税务工作流程,企业也应该要求这些员工了解最新的税务法律规定来帮助企业尽可能地规避税务风险以达到维护公司利益的目的。

6.4 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

当今社会的发展就是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全球开启信息技术革命,谁能有效快捷的获取第一手信息,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抢占先机,就能为企业的发展铺平道路,企业的税务工作管理同样也是根据国家税务法律的变动来调整该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的。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应该快速有效的获取国家或者当地的税务法律变动,以便于合理调整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把该信息传达到公司每一个部门,便于以后配合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工作。

6.5 制定详细的税务风险防控规程

企业的税务风险与企业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企业在筹划税务风险控制工作前就应该告诫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者完全地依据国家税务法律法规,进而对其详细充分地理解研究,不要在以后的企业运营当中出现税务法律法规的纷争。如果企业税务工作管理者对国家政府部门所颁布的法律不是很理解或者根本不懂,届时应当及时联系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尽可能地在国家或者当地允许的范围内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除了正确计算纳税额并进行会计处理外,还要分析影响税务风险的各种因素,防止企业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必要的税务风险。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办税人员的沟通和培训,增强他们对防控税务风险的理解,并对防控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

7 结 语

总的来说,企业税务风险既是实际客观存在的,也是企业很难规避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风险之一,企业具体运营当中不仅要对其税务风险有客观理性的认识,而且也要时刻完善企业纳税缴税基本法律法规知识体系和控制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国家甚至当地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自己企业的实体经济运营特点,分析研究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实际原因,认真健全地做好税务风险控制和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马丽亚,王树锋.大企业税收风险的防范与规避策略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13(4).

[2]刘建权.我国税收筹划风险分析及规避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

[3]叶梅芳.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探析[J].中国市场,2019(8):157-158.

[4]李淑琴.企业税务内控与风险管理研究[J].纳税,2019,13(20):5,8.

[5]趙亭亭.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3):134-135.

[6]张浩.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对策[J].会计师,2019(14):28-29.

作者:王华群

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2:

中国首届财富管理论坛专题

首届中国财富管理论坛在上海举办

9月25日,由《钱经》杂志、《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万妙现瑞会展公司等媒体机构发起的“首届中国财富管理论坛”在上海科技馆隆重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张君、华商报业杂志总社、《钱经》杂志总编辑刘卫民致欢迎辞。会场上,超过70家金融机构和300位中外银行家及财经专家汇聚一堂,共襄盛举,堪称金融理财论坛中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年度高层盛会”。

中国的高端理财观念正处在一个迅速崛起的时期,财富管理对于本土的高端富裕人群而言,还只是一个新兴概念。如何将财富管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十分重要,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各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之所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上,八位特约嘉宾分两组,就“中资银行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和“实现你的中国梦想”这两个主题,先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白天的热烈讨论之后,上海科技馆的会议大厅换上盛装,成为财富智慧和财富机遇自由碰撞的华丽空间。英国前首相、前财政大臣约翰.梅杰爵士向中国听众们描述了他眼中的世界,并以多年的财政金融背景,与出席晚宴的所有贵宾分享了他的智慧财富。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保险业、证券业、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界金融主流人士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同时,还希望通过每年一次的聚会,描绘中国财富管理的发展情况及远景。

中资银行你们准备好了吗?

中外银行在竞争中谁更有优势?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虽然外资银行在产品、资金和海外投资渠道上非常强势,但是中资银行在公共信誉、渠道销售以及对中国富裕人群的了解程度上有明显优势。中国大陆是中资银行最好的发展舞台,中资银行是否为这个全新的中国私人银行纪元作好了准备?

本场论坛的主持人: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汪俊宏先生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林永源先生

中资银行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是准备得还不是很充分。服务水平和经营观念都还有待提高。

在中外银行的竞争中双方都有取胜的机会,机率也是相当的。而且双方可以互相补充,共同把财富管理的业务做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 副教授赵欣舸

外资银行的进入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资银行的发展,如果说五年当中没有WTO这个事情,没有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可能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变化。因为没有危机感,没有压力,也就没有转变的动力银行需要转变,但转变并不是要变成外资银行,而是要转变得满足我们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我们国内消费者的需要。

今后在这个市场上,很难说外资银行为主还是内资银行为主,这是一个新的挑战。谁能胜出是取决于谁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市场的需求点,以有效的方式来组织经营,然后取得胜利。另外,中外银行不管是在的竞争上还是在合作上,都是动态的过程,是需要我们持续加以关注的。

兴业银行零售部副总裁严学旺先生

外资银行进入后,给中资银行带来竞争上的压力,迫使中资银行在很多方面进行改革。各家商业银行都在投入大量的人才、资源力量,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显:银行将来的发展主要靠的是非利息的收入,理财业务将成为银行的利润主体。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金融系主任贺立平先生

外资银行能给大家提供的最有吸引力的服务,一方面是服务的私密性;另外一方面则是外资行能提供在海外投资的机会。但是,现在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尚不能自由兑换却是极大的限制,例如QDII。除此之外,外资行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现在投资美元的各种证券产品,可以赚到20%以上,但人民币有可能升值到30%。所以,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不可兑换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外资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实现你的中国梦想

财富管理业务虽然已经开始悄悄地进入到中国,但目前还没完全地被中国本土的高端富有人群所熟悉和接受。中国富裕人口不断增加的今天,财富管理业务的需求量日渐增强。对于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如何来赢得客户,分到这块蛋糕,实现你的中国梦想?

本场论坛的主持人:福布斯中文榜主编周鹏先生

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汪俊宏先生

今年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中资银行为此正在人才、组织机构、制度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做着充足的准备工作,每个银行都把目标定准在零售市场,但中资银行从整体来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上还远不如外资银行丰富。这主要受目前的一些框架的制约,并不是管理和技术的原因。所以,中资银行应该充满信心。

外资银行在我们现有的框架下,目前有些产品不能做。但以后会不断放开,更多更全面更有特点的衍生产品会逐渐出现。出现以后,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在这个市场上会有更丰富的产品,真正做到金融超市。银行通过工具去对冲,合理控制风险,达到相对比较高的收益率满足这些客户对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凯捷集团副总裁 DirkChan-Mueller先生

在金融产品上有所创新一直是多数金融机构在研究的课题,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就是在产品创新上一定要注意细分市场。很多有创新的产品并不是由一些大的公司所开发,而是由一些非常个性化的小公司所开发。原因就是:这些小公司要想与那些大的机构竞争就只能在产品创新上有所突破。随着社会的进步,客户在选择机构的时候,越来越多地关注产品这个层面。所以说,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讲,发现客户的需求并递交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都是相当重要的。

凯捷集团中国副总裁马明辉先生

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非常庞大,任何一个参与其中的理财机构,制定计划时都要了解整个市场的机会有多大,制订自己的策略和计划,评估自己的业务拓展部门的绩效,所以财富报告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全世界的银行都在做零售业务的转型。特别看重那些高端客户,因为在这些客户身上能够以很小的投入,获得很高的回报。从而来扩大自己的收入,稳定自己的客户群。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外银行之间其实并不是简单对立的两个阵营,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这是因为:财富管理市场在中国还处于一个培育阶段。要想把这个市场打开,赢得整个财富阶层的信任,需要中外银行一起来加强对财富阶层的引导。另外,理财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还需要实践的过程。在市场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大家与其直接竞争,倒不如发挥各自优势,树立起财富管理的品牌。这样对双方长久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透视中外银行的发展现状

文慧

今年底中国金融业将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外银行的优劣势在哪里?本刊记者在首届财富管理论坛上采访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个人银行总部副总经理林永源先生,他与我们一起透视了中外银行的发展现状。

《钱经》:我们知道您是从花旗银行调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并且您一直在海外从事财富管理工作,能否谈谈您对目前中外银行状况的看法?

林永源:我从新加坡过来,到上海六个月。在新加坡的时候,十五年来一直在财富管理这一块,看到新加坡财富管理从无到有,并很快地转到了台湾和香港花旗银行,花旗的财富管理人员又被别的银行挖了,别的银行也开始发展财富管理。到了国内,感觉上很不一样,在这里财富管理还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土地,这块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年底就要开放,开放程度怎样,还不得而知。

我从新加坡来上海之前就有人跟我说,你到上海来,有两个地方你一定不喜欢去的,我来了之后也觉得这两个地方的确是我不喜欢去的。第一个就是医院,到医院去排队的人太多。到了银行,你发现中国银行排队的程度不会输给医院。许多国内银行界人士对客户排队的观念和国外是不一样的。你找一个支行的行长或副经理谈一谈的话,他们对于大堂里面有人排长队怎么看?他们会感到非常骄傲。

《钱经》:在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在那边客户在银行接受服务不用排队吗?

林永源:在国外大堂经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来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可以在七分钟之内消失,同时,银行还鼓励使用网上银行业务,能不来银行办理业务尽量就不到银行来办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排队的问题。

《钱经》:今年年底中国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大量的外资银行会进入到中国,中资银行目前的这种状况是否能够应对新的竞争局面呢?

林永源:应该说中资银行正在努力地完善,尤其是在这一两年时间里正在积极地做着准备,但这种准备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能够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胜,这是很难说清楚的。从外资银行来看,他们对开放心中也是没有谱的,他们也在研究如何攻占这个市场,他们也在研究银监会对这个市场的开放会到什么程度,所以实际上外资银行也没有什么把握。事实上双方都有50%的胜算!正面来看,二者事实上是可以产生互补作用,共同把这块银行业务做好的。

《钱经》:我们都知道中外银行在竞争中都有各自的优势,您认为与外资银行相比,我们中资银行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林永源:中外银行在竞争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中资银行有一个特别有利的优势,就是外资银行有许多法规上的限制,使他们没有办法展开拳脚,我们是无法想象到一家银行开户,唯一能够提钱的方法是到网点去,没有支票,没有提款机,这样的操作是很困难的。但是这个现象,将在今年年底之后开始逐步放开。中资银行在失去保护之后,外资银行能够开门做生意,让客人直接享受跟国内银行一样的平台,国内银行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国内银行虽然在技术、人才、流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但这些困难经过一段时间后,都是可以解决的。国内需要长一点时间来解决的是国内银行的服务文化,如果你是个拥有50万人民币的客人, 您马上发现走进中外银行所感受到的不同服务。

在中资银行,第一个接待你的人可能是大厅里的警卫。如果你到外资银行的话,你只要和大堂经理说你有50万,你要开户,你马上享受到的是不同的体验。刚才有演讲者说,国外银行到国内来不是要开5千块、1万块的客人,是50万以上的高端客户。如果国内在这方面的服务文化能够尽快建立起来,就能解决根本问题,其他技术、人员都可以找得到,也都可以改进的。

《钱经》:刚才您提到了更多的是中外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的优劣势,但是在财富管理这个问题上,银行还有与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比如说私募基金)他们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林永源:我觉得如果说私人机构在国内能够继续募集基金的话,事实上大银行应该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因为现在国内银行正在积极筹备财富管理的工作,在这方面的工作各银行做得还不是很完善,也就是说,他们现在还处在一个初步的,雏形的阶段。要达到国外私人银行的水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私人银行在国内要达到像国外一样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果目前宏观局面不改变的话也是不容易的。在目前国内的私人银行的操作深深受到法令的限制,如果你是一个拥有5亿人民币资金的客人,作为国内的私人银行,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之下,你只能做人民币理财。所以说,在国内法律上继续不准许国人买国外理财资产,不能自由转换人民币,那私人银行在这几年还是需要继续过着寒冬的日子的。

《钱经》:您所了解到的情况,您认为在国内和国外客户在在选择产品上有什么不同的服务?

林永源:在国内我们的客户能够投资的范围比国外的客户是少很多的。在国外当客人购买一个理财产品的时,银行会向客人做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分析评估,以决定客人的风险是属于1到6的哪个层次,6是最高的,1是最低的。根据这个风险层次把他们内部不同区域,不同组合的产品作同样等级的风险分配,如果是4的客人绝不能买6的产品,如果是6的客人再把6的产品再分区域,根据客人的偏好再进行详细解说,客人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虽然较长,但他对风险的了解是比较透彻的。最后他若亏钱也绝对不能全怪银行,因为整个风险评估过程客人是绝对100%参与的。

《钱经》:浦发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林永源:国内银行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在拼价格,而不拼是服务。长期在花旗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感服务的重要性!浦发目前的目标是朝“一对一”的服务挺进,尽量接近国际水平。在具体做法上,我们主要会加强机构的建立,聘请优秀的人才,对到访我们网点的客户我们要有计划的,系统化的分配给我们的理财经理,争取做到每个高端客户都有固定的理财人员来负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做到,首先是留住客人,让他们愿意把资金交给我们来管理,渐渐地成为我们的忠诚客户,愿意再把更多的流动资金交给我们管理,到最后他们甚至可以介绍他们的亲朋好友来我们这里共享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机构建设, 流程再造的工作,也在人才聘用和理财系统上下功夫,积极准备培育浦发自己的品牌。有了专业的团队和服务体系,在不久的将来我希望在浦发见到较大的正面变化。

面对财富,中资银行还需更多准备

张志峰

在“2006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记者本计划就“私人银行”的话题采访兴业银行零售银行管理总部副总裁严学旺。但他认为时下在国内,“私人银行”的概念还有些超前,而更愿谈及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面对生机勃勃的财富时代,面对咄咄逼人的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准备好了吗?从严学旺的一番话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中资银行准备还不足

“面对年底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挑战,中资银行正苦练内功、积极备战,但这种准备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外资银行可以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时候,最直接的竞争领域就是个人理财市场,其实在这个领域的较量早已经开始了。严学旺系统的分析了中外资银行的差距,他认为中资银行对即将到来的全面开放既有准备,但准备还达不到要求。而中资银行对财富管理业务的准备工作应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认识过程的准备。

很多客户把我们的财富管理看成是一个获利的手段。我们认为财富管理是根据客户财产的规模,预期的收益做一个财富的规划,财富管理主要是满足你生活的一种安心富足、稳定的要求,并不是追求获利。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很多客户是要追求盈利的,这是我们银行工作人员所感觉到和客户理解有差异的地方,所以我们面临客户对财富管理本身的认识还不足,要有一定的宣传和舆论的准备。

第二个方面是相应的政策准备。

开展财富管理业务需面临一个混业经营局面,它既包含纯粹的银行产品,也有基金、证券、保险产品,甚至还有法律、税务方面的安排。财富管理涉及金融领域的多个部门。但在我国目前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这给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带来问题,应该说现在政策还不能满足我们财富管理的需求。

第三是经营模式的准备。

西方银行的财富管理是要给客户做一个财富规划,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老百姓是富不露财的,这样即使给客户做理财他也不会把财富的实际情况告诉你,他只是想了解银行可以提供哪些理财产品,安全不安全,有哪些收益。然后他自己做判断。所以中资银行只能走一条逐步靠近真正意义的财富管理这种经营模式。就是开始只是提供相应的理财产品,做单一产品的销售,然后把客户吸引进来后,再根据客户的偏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益做安排。

第四是产品的准备。

现在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很多,有基金、保险、证券,也有以银行间的票据或者债券作为基础的理财产品。将来根据需要还会衍生出更多的理财产品。应该说目前国内银行提供的产品是很丰富的,但是这些产品能不能满足所有的客户需要呢?这要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发展来决定。在产品准备上中资银行是不够的。

此外还有技术准备和人才准备。技术准备方面中资银行很欠缺。中资银行有对理财产品的技术支持,但是对整个理财规划的支持目前没有完全开发,甚至没有考虑到这个领域。人才准备方面中资银行是最弱的,因为我们的客户经理在现有的分业体制经营下只懂得银行产品的知识,或者银行产品销售的技巧,对于其他产品的销售技巧、产品的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向零售银行转型是大势所趋

“外资银行在理财这个领域里面表现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他们进来就是要掌握20%的客户,甚至只需要那2%的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将构成未来银行的利润主体,这是中资银行在竞争的格局下引发的改革思考。”

早在两年前,兴业银行就进行业务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调整。先从消费贷款和个人理财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零售业务的增长。6月6日,兴业银行零售总部从福州迁到上海,这是一个战略上的考虑。上海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市场大、信息交流方便、人力资源丰富。这些都表现了兴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变的决心。

严学旺认为:外资银行在理财这个领域里面表现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他们进来就是要掌握20%的客户,甚至就是那2%的高端客户,也就是私人银行面对的个人资产拥有100万以上的客户,他给银行的利润回报非常大。现在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包括兴业银行都把重点放在零售银行业务、非利息收入上面。一方面迫于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压力,另一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银行自身追求利润,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的竞争动力。理财业务构成的是将来银行利润主体,所以兴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上人员、资源的投入非常大,这也是在现有竞争格局下引起的改革思考。

9月15日结束的“兴业全球视野基金”的代销,兴业银行销售了20.8个亿。据统计这在近两年股份制商业银行代销股票基金数额上排在第一位,在同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震动。严学旺告诉记者:这是兴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安排,我们想在未来5年内,把零售部门的中间业务做上去,而代销基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代销各类金融产品的渠道,银行是最有优势的,各家银行都看重渠道建设。兴业银行通过这次“兴业全球视野基金”的代销,一是把品牌树立起来,二是锻炼队伍。提高零售队伍的营销能力和实战经验。

存款将只是个人金融资产的一小部分

“美国的储蓄率是12%,中国达到了70%。随着人们金融意识增强,不会把钱放在储蓄上,一定要去投资,投资是金融资产配置的主流。”

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市场有多大,严学旺列举了一组数据:美国的储蓄率是12%,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70%。随着人们金融意识增强,不会把钱都放在储蓄上,一定要去投资,投资是金融资产配置的主流。银行为客户理财就是为他们在各种金融产品之间做一个投资的组合,存款只是组合中一小部分。

在金融理财产品创新上,国内银行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严学旺以他们新推出的“天天万利宝”理财产品为例:‘天天万利宝’是以银行间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全年连续发售,是对客户的日常现金管理,避免了通常理财产品销售的间断性。其中一款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每隔十天就对利率调整一次,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兴业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同时,也注重打造统一的产品品牌。自然人生卡就是这一系列产品品牌的载体。“自然人生就是自由自在的人生,只有达到财务自由才行,自然人生卡要帮助客户理财,实现这种人生”,严学旺说。

财富管理需要技术、人才支持

“财富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发售产品的过程,也是客户对财富管理认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理财顾问。”

财富管理是什么,中资银行并没有透彻的理解其含义,或者说还无法执行到那个层面。严学旺眼中的财富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发售产品的过程,也是客户甚至银行自身对财富管理认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理财顾问。理财顾问的知识和技能,是应对银行业全面开放很重要的一个准备。他们对产品和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后,才能对客户进行风险和相关知识的教育。

财富管理要根据客户的投资偏好、风险偏好、盈利目标,财产规模,逐步的给它们做财产规划。现在国内的银行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一般客户也没有意识到这种需求。严学旺建议国内银行应按照先提供理财产品——了解客户需求——丰富理财产品——提供财富管理和金融安排这条路径逐步推进。在这条路径上,注重对理财客户经理的培训。还要加强科技力量以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

严学旺告诉记者:“兴业银行在代销‘兴业全球视野基金’时就利用了科技部数据库的资料,进行精准营销,效果非常好。在针对数据库中有理财需求的4万多VIP客户的电话营销中,有30%的客户表示愿意购买这种基金,一般国外银行在进行电话营销的确认率也只能达到10%。这说明兴业银行数据库资料的真实性是比较高的,客户和我们兴业银行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

控制风险与业务发展是相得益彰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是靠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赚钱的,在经营好风险、管理好风险的前提下才要考虑赚钱问题。”

业务的飞速扩张必然带来风险,韩国的信用卡危机是很好的警示。目前我国的理财产品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暴露出了风险端倪。严学旺常说的一句话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是靠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赚钱的,在经营好风险、管理好风险的前提下才要考虑赚钱问题。

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兴业银行个人贷款的不良贷款率还不到0.5%。风险管理部门又新近出台了专门针对零售贷款、零售授信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分支行零售贷款的实时监控。兴业银行还要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管理零售业务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严学旺并不认为控制风险会影响业务扩展的速度,这是相得益彰的事情,没有风险管理,不注重风险控制,就不会有持续健康发展。个人进行投资理财时要规避风险,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时也是同样道理。

漫谈财富管理

李青云

1.59万亿美元,32万人,《2006年全球财富报告》和《亚太区财富报告》于10月12日披露了这两个关于中国财富状况的数字,于是财富再次成为人们视野中的焦点。曾几何时,个人财富这个词语曾经讳莫如深,而今却是频频见诸媒体报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众人对“财富管理”一词关注甚多,却鲜有人对何谓财富管理加以解释,或者并不知道什么是“财富管理”。很多人以为财富管理只是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起来,事实上中国人的财富观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春秋时期的范蠡可称为中国理财第一人,《史记》写范蠡“既已施之国,吾欲用之家”;《尚书·洪范》、《礼记·大学》对理财也有诸多精彩阐述,因此有“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

财富管理VS个人理财

财富管理,直白的理解就是对财富进行管理。在古代,无财谓之贫,有田谓之富,故“财”与“富”通常并称,代表资产,因此在广义上,一切针对资产的管理、处置都可以称之为财富管理;而狭义上的财富管理则专指对个人财富进行的管理,说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把它理解成个人理财了,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正是由于二者内涵相近,大众往往将其等同看待,从而对财富管理产生了曲解。所谓个人理财,通俗地说,大到个人购房置地,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切与赚钱、花钱、管钱相关的事项均可纳入个人理财的范畴;说得再专业一些,个人理财是指通过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消费支出管理等一系列规划,进而达到个人财富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从而保障财务安全,并实现财务自由。可见,凡是涉及个人财产的活动都属于理财规划的范畴,财富管理亦不例外。我们说财富管理并不等于个人理财,那么它究竟又有何不同呢?

财富管理之一:守财

我们先来看一项调查:在2001年后兴起的“科技新贵”中,有一半人士的最新身家较IPO首日身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不少人都因所持股票价格下跌而导致财富缩水,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位,其最新身家2.88亿元较IPO首日身家26.48亿元跌去了八成多。但在一片“跌”声中,也不乏成功者,原携程网总裁沈南鹏在携程上市后的不同阶段对财富进行了区别处理的减持手法,包括IPO阶段的有限退出、IPO后有计划的连续减持及此后的广泛投资,不仅避免了身家的大起大落,形成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而且从部分项目中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在表面上,科技新贵身价大起大落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将财富集中于某一股票,但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创业者往往只熟悉如何创造财富,确不了解何为财富管理。“创业难,守业更难”,与财产增值相比,财富管理通常首先强调客户的财产保护需求,即“创业”后须先“守业”,如资产配置、税收筹划、信托管理等。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上述新贵们如果能够将财富创造与财富管理区分开,以套现、分散投资等新的资产配置方式进行财富管理,就能够避免自己的巨额财富由于某只股票的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财富管理之二:增值

相信很少有“富翁”认为自己的财富已经多到了无需增加的地步了,所以增值仍是“富翁”们所看重的。于是就引出了财富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财富积累。我们再来看一项调查:2006年伊始,私人股权投资延续了2005年底的活跃局面,落定的交易接连出现在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且手笔可观。还有调查显示,目前私募证券基金占投资者交易资金的比重达到了30%左右,其整体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公募基金,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开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以私募基金方式存在的大量财富,正是财富管理的主要对象,现实中常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私下专户理财形式、在海外注册基金,或是以信托方式运作。

财富管理之三:遗产

生命周期使然,无论“富翁”如何精力充沛,他们终有老去的一天。所以,遗产管理就是“富翁”们最后一项财富管理需求——财产传承。大家可能还对2006年初著名艺术家、企业家陈逸飞遗产案记忆犹新:陈因胃出血辞世,由于未留有遗嘱,陈氏家族不能就遗产分配比例达成一致,此后,又节外生枝引出了陈逸飞生前欠前妻200万美元债务的事端,致使陈逸飞遗产纠纷变得扑朔迷离。陈逸飞遗孀宋美英一纸诉讼递交法院,围绕陈逸飞遗产所产生的矛盾彻底公开,一时间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无独有偶,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婚姻、继承引发的财产纠纷屡见不鲜,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和2005年全国法院系统审理的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数量均超过一百万件。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对终生财富加以妥善分配和规划,使之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无疑是每一位“富翁”所希冀的。

只为富人来

我们可以为财富管理下这样的一个定义:为实现高净值个人客户的财产保护、积累与持续传承目标而提供的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服务。其概念的外延小于个人理财,具有显著的针对性。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对财富管理与个人理财加以区别了。首先,财富管理与个人理财的服务对象不同。财丰者为富,因此财富管理的服务对象通常仅指高端客户,即高净值个人(HNWI,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根据国际惯例,高净值个人的财富标准为流动资产100万美元~500万美元以上;而个人理财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面对的是中低端普通客户,因而也被称为大众理财。其次,财富管理与个人理财服务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财富管理格外关注客户的财产保值需求,对于高净值个人而言,其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额度,面临的财富管理需求已开始从单一的财富积累转向财产保护与传承,例如,如何保证家族企业在传承中股权的平稳过渡,如何实现财富的跨代持续传承。所以财富管理服务的核心理念是:财产保护、积累和传承;而对于个人理财客户来说,投资管理、风险保障往往是其需求的重点,尤其对于投资增值的需求处于重心地位。再次,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机构与个人理财服务机构不同。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机构通常是专门的私人银行,而个人理财服务则通常由普通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机构提供。

在笔者的经验中,富人们往往过度强调财富积累,而对财富管理呼声很高的金融机构却工具模式单一,很难真正有效解决客户的问题,不可否认,金融分业经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如此,财富管理确也任重道远。

作者:文 慧

中国家族企业税务管理论文 篇3:

家族办公室与财富传承(上篇):发展中的中国式“家族办公室”

2015年,中国青岛试水「财富管理」的创新举措,即官方对包含「家族办公室」字样的公司开始办理注册。

在工商登记信息中,「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家族财产净值理财咨询、家庭财富传承咨询服务、家族资产保全咨询服务、财务、财富管理咨询服务、婚姻财富规划服务、移民及跨境财富传承规划、慈善规划」等业务赫然在目。

2015年也被业界称为「中国家族办公室元年」。作为新兴市场私人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已积累了大量高净值人士,大批企业和家族正面临着接班、传承的问题。

这部分人群对于财富管理以及投资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对财富保障和传承的规划需求日益突出,越来越多高净值人群开始系统地思考和规划如何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效、有益地传递给下一代。

未来十年,中国将有2,000余家“家族办公室”,管理以万亿计资产。

单纯的保值、增值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投资理财需求,对于品牌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投资理财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在国内监管日益严格的趋势下,应当如何识别风险,做好家族和个人财富管理,制定合理的财富管理策略?在变化多端的全球经济市场中,又该如何确定投资方向,并实现全球化资产配置?这也是家族办公室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最重要原因。

家族财富管理需求增

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高皓博士估计,未来十年,中国将可能有2,000余家FO(Family Office),管理5万亿至10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

应该说,中国未来十年和过去十年不太一样。过去十年考验的是企业家创造财富的能力,而现在是考验家族资产保全和传承财富的智慧。有一点可以明确,他们在乎的已经不仅仅是报酬率,而是如何让自己及家族这些年累积的财富在十年、二十年之后都还在保值及不断升值。可以说,尽管在中国这个阶层虽然没有一个成形的财富管理理念,但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是共性的。

资产管理、财富的代际传承、税务规划、协助设立与管理慈善基金会、家族企业管理、家族后代教育、其他管家式服务及私人法律服务,这些都是家族办公室的服务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为高净值家族解决架构设计的问题,至于投资与投资目标的选择反而是比较末端的事项了。

接下来的两期,我们将会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发展中的中国式「家族办公室」与财富传承,包括(一)西方家族办公室发展经验;(二)国内家族办公室目前存在问题;及(三)未来家族办公室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市级卫生村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监狱监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