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篇1

第四单元第一课一课时

《太阳系大家族》

学校 宁兴学校 姓名 陶春荣延艳红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科学 编号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则为实施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网络教学的,尤其是科学学科,有些是属于实验内容,一般不适合网络教学,而涉及到宇宙天体的,一些内容比较适合网络教学。

《太阳系大家族》一课,由于认识对象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亲自感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因此,我找寻大量的资料将太阳系的概况、九大行星表面情况等知识制成一个内容较为丰富的网站——《太阳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浏览网站来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下就是本人对这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九大行星的概况。

2、 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教学和网上冲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科学探索的乐趣;了解有关国内外探索太阳系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按顺序记忆九大行星的名称,通过网上冲浪,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并对各成员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难点:

从网上提供的大量资料中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能灵活应用。

三、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

四、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上网;六年级学生也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部分学生会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学生对宇宙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以及月相的变化、日食月食的成因;学生已有相当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具有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

五、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就在2005年的10月,我国发生的一件震惊国内外的事吗?多么让人骄傲、多么让人自豪的一件事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早已不再满足在地球上生存,想在宇宙太空开辟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我国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神舟6号”的发射成功,预示着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2、 播放“神舟6号”发射情景,学生观看。

3、 谈话: 同学们,当你又一次看到那让你久久难忘的场面,此刻的你想说些什么呢?

4、 谈话: 同学们,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飞上太空,一起来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好吗?那就请同学们做好“升空”的准备吧……同学们,我们就要升空啦,准备好了吗?现在进入升空倒计时——5、4、3、2、1,发射!【设计意图】

首先抓住目前的热门话题“神舟6号”展开教学,当学生再次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一定会有很多话想说,有许多问题要问,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天文的爱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神舟6号”的上天,引发学生到宇宙中去看一看神奇宇宙的欲望,于是教师带领学生驾驶虚拟的“宇宙飞船”“升空”,学生可以用鼠标点击各种按钮,观察各种仪表的显示情况。当学生“起动”发动机,操纵“宇宙飞船”“起飞”,计算机会模拟出“宇宙飞船”的各种姿态,并且显示宇宙太空的情景,同学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太阳系。如此可以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二)认识太阳系

1、 谈话: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板书: 太阳系),请同学们“乘着宇宙飞船”仔细地观察太阳系,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2、 学生“驾驶着宇宙飞船”观察太阳系。

3、(教师带领学生将宇宙飞船靠近地球)谈话: 费俊龙、聂海胜就是乘着“神舟6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76圈后,成功返回了地球。

4、 交流观察到的天体的情况,如行星、彗星、流星体等。

5、 复习上一节课对九大行星的初步了解,概括九大行星的特征。教师随机出示板书设计:

最名不副实的——水星

自东向西倒着行的——金星

人类的家园——地球

太空中的小地球——火星

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

戴着“项链”的——土星

躺着打滚的——天王星 用笔尖计算出来的——海王星

最小最远最冷最神秘的——冥王星

【设计意图】

将九大行星用最简单的词、句概括特征,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也便于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

6、(教师提供九大行星的一些数据)谈话: 同学们能不能分析分析这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呢?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时间都是以地球上的时间为准的。同桌同学可以交流交流。

7、 交流发现。

8、 谈话: 你们现在最想研究的,也是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好,今天就让我们利用网络进一步来探讨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好吗?

9、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天文研究小组,并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 在网上收集相关信息后进行加工整理,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任务单上。进入校园网的“专题学习网站”,找到“太阳系”,在“实小天文馆”里搜索信息。

【设计意图】

老师为学生提供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提供了条件,可以把“死知识”变成“活学习”。同时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上网浏览探究等形式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

10、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参与活动。

11、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及时捕捉能引起争议的有效信息,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

(1)金星是全天空最亮的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在很多方面跟地球非常相似,可以具体说说哪些方面相似。为什么说金星是自东向西倒着行的行星等。

(2)可以展开讨论: 人类要想登上火星,并能在火星上居住下来,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此问题的展开必须让学生明白: 科学家预测了要想实现人类登上火星,并能在火星上居住下来这一目标,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但是,人类不断探索火星,并不是想要放弃我们的地球!因为只有地球才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和条件。但是目前我们的地球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3)为什么称海王星是笔尖计算出来的行星?(4)各大行星上的生命体问题及卫星数目等情况。

1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九大行星中其他感兴趣的天体问题,可以在留言板中发表留言。【设计意图】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全班的成果交流,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二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三来可以给每一位同学足够的施展空间,同时也能使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活泼起来。

13、 总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

14、 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九大行星。

(三)拓展延伸

1、 谈话: 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家族,太阳是这个家族的家长,关于太阳系,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 学生交流,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到网上进一步查询,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系的知识。

3、 结束语: 同学们,在1969年7月21日下午,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将脚踏上了寂静的月球,他对着全球亿万人,通过电视和广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可对整个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同学们,宇宙是浩瀚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是没有止境的,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我校的“太阳系”专题学习网站上学到了很多有关太阳系的知识,我知道很多同学的心中肯定还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是的,有关太阳系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课堂上是学不完的。在这里,老师向你们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课件),课后可自行上网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学习更多的太空知识,在学习中如果有什么困难或想法可以和老师联系,老师非常乐意跟大家交流,并和大家一起去探索太空的奥秘,好吗?

六、教学反思

进行这样的课例设计和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切身体会。

1、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就让学生回顾“神舟6号”升空的情景,引起学生探索太空的欲望,让学生驾驶着虚拟的宇宙飞船遨游宇宙太空,感受宇宙的美丽和神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一位学生上完这课后的感受:“40分钟的时间真是太短了,刚刚还在宇宙中遨游的我又不得不被下课铃声拉回到现实世界中。这节课真是非常有趣,丁老师让我们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让我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特别是丁老师还特意安排我们观看‘神舟6号’发射的片断,虽然‘神舟6号’已经成功返回地球,而当我再次观看这激动人心的画面时,心里仍是兴奋不已,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骄傲、自豪的一件事。我非常羡慕费俊龙、聂海胜,如果我能像他们那样,登上太空看一看宇宙,看看那神奇的宇宙世界,那该有多好呀!可没想到的是,我的这个愿望竟然也能实现。丁老师让我们乘上了‘宇宙飞船’,让我们尝试了一回当宇航员的感觉,我们‘乘着飞船’,仔细地观察着太阳系,并知道了很多太空中的知识……这节课真有趣,我们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长大从事航天工作,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2、 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网络革命对人类进步的影响,至少相当于,甚至超过书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书本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互联网络的知识学习过程却是一种主动的信息追求,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金星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浏览网站后,将金星的特征总结出一首小诗歌:“太空最亮是金星,地球近邻好兄弟,九大行星它最热,自东向西倒着行。”

3、 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篇2

一、单元共性的体现及落实要略

一个单元中的若干篇课文, 肯定有一两个共性。如何找准单元共性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文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或文体上。一是它的主题内容:人与动物的感情。这个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在单元提示中已经写明:“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二是它的文体特征: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是故事类文章, 有较为生动的情节。对这两个共性, 教学时必须明确和突出, 可以这样落实。

第一个共性是价值观方面的。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同样要载道。教学时, 除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 说说或写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从课文走向生活, 由书本认识走向生活体验, 既是拓展又是升华。

第二个共性是智能方面的实践。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先要求讲清, 即讲清楚基本情节;再要求讲顺, 能较顺畅地讲下来;最后要求讲生动, 力求绘声绘色。

二、比较和梳理单元中的文本个性

文本个性是每一个文本的魅力所在。一般说来, 文本的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而文本个性的发现则要困难得多。可以从这样几个视点来寻找文本的个性, 仍然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1.从主题思想上。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感情的, 但表现的角度、形式或者程度却各不相同。《老人与海鸥》写的是动物的人性, 即情感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跑进家来的松鼠》 写的是动物的天性难以改变。前一篇中的海鸥具有了人性, 后一篇中的松鼠却还是松鼠, 两篇课文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最后一头战象》 写的是动物的士性。题目中的一个“战”字, 就是主题所在。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嘎羧像一个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 耿耿于怀的就是战场、战友、战斗。《金色的脚印》写的是双重感情, 一是狐狸之间的动物亲情;二是狐狸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样是写动物与人的感情, 四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扛起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2.从谋篇布局上。认识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从学科的角度讲, 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也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使命。《老人与海鸥》是对称性结构, 主要由两大块构成, 正如题目所示:一块写老人, 一块写海鸥。提纲挈领, 结构明白。《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线性结构, 文章按照松鼠在“我家”的表现一路写下来, 几桩事情就像一根藤上的几个葫芦。《最后一头战象》的结构是跳跃式的, 它先交代了嘎羧的历史, 然后二十六年一跃而过, 接着集中写它临终前的几个情景:披戴象鞍、告别乡民、重访战场、挖坑自埋, 文章的后半部分与《跑进家来的松鼠》相同, 也是并列式的。《金色的脚印》的构思相对要复杂得多, 它是双线并进式的, 一条是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的线, 一条是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线。文章围绕一个“救”字, 写了“在救—想救—不救—被救”的复杂过程。在救, 指老狐狸想方设法在营救;想救, 指正太郎想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不救, 指正太郎觉得让老狐狸自己救出小狐狸更亲;被救, 指当正太郎遇难时老狐狸救了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文章谋篇布局上, 这单元四篇课文的编排顺序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呈梯度式递进。

3 .从表达方法上。 认识、理解和学习运用表达手法也是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之一。因而, 在教学中也应当尽量发现其个性。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都是故事, 都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体的, 但细细比较, 还是可以看出差异。《老人与海鸥》的表达手法大体为:先叙述再描写, 老人关心海鸥这部分因为时间长事情多, 作者采用了叙述, 而海鸥送别老人这部分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跑进家来的松鼠》采用叙述加议论的表达手法, 先一一叙述奇怪的事情, 最后议论点题:“唉, 它是从森林里来的, 住在我们家里, 还保留着老习惯。它天性这样, 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 是没有用的。”结尾处的这一段议论, 既是小结又是升华, 十分需要。《最后一头战象》采用先叙述后描写。叙述嘎羧的历史, 描写嘎羧临终前的四个具体情景。《金色的脚印》则是叙述与描写交替推进, 重要的地方用描写, 次要的地方用叙述。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不是随意的, 而应由具体的内容和主题来决定。假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没有最后的议论, 文章的主题就会让人觉得非常模糊, 假如《最后一头战象》全部都像开头部分概括叙述, 那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4 .从语言运用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课文中学习语言的什么呢?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词汇, 每篇课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通过认识、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 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二是修辞手法, 修辞是语言饰品, 能陡然增添魅力, 经典作品往往特别讲究;三是句子形式, 用长句还是短句, 用整句还是散句, 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等, 都是有艺术性的;再是语言的气与势, 优秀的作品, 其语言通常内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气势……这四个方面都是需要关注的。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而言, 在语言方面也各有特色:《老人与海鸥》,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口吻来写, 语言亲切自然;《跑进家来的松鼠》, 作者采用儿童的视角, 用拟人化的手法, 语言风趣活泼;《最后一头战象》情节感人, 场面宏大, 因而语汇丰富, 用笔凝重, 有一种浩然正气;《金色的脚印》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语言清新晓畅。

每一个单元中的课文肯定都存在着个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实施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就得整体把握, 对单元共性和各篇课文的个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 对文本个性的准确认识, 不是翻翻参考资料和看看别人的课堂实录就能达到的,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具有一定的文章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理论。从目前广大语文教师的现状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缺少把握文本的能力, 有的只知道每个文本都存在着区别, 而无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说清究竟区别在哪里。

三、发现个性的意义及教学要略

有的放矢, 这是做一切事情的准则, 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文本个性是我们的“的”, 具体的教学就是“放矢”。寻找和发现个性的目的, 就在于有针对性、集中精力进行教学, 达到高效、省时之目的。概括地说,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把控文本个性。如何把控, 这里提出若干建议。

(一) 备课———要有单元教学的战略眼光

以单元为框架的教材结构, 就应当牢牢树立单元意识, 从单元的视角来观照。备课时, 首先要仔细研究单元提示, 明确单元共性, 并通读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 研究每一个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个性, 然后整体勾画这个单元的教学思路, 厘清哪些要素是单元中重复出现的, 哪些要素只有在某篇课文中出现。据此作出判断:对重复出现的, 放在哪里讲, 对唯一出现的, 讲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 才能既高效又省时。如果孤立地进行备课、教学, 没有瞻前顾后, 难免该教的不教, 不该教的重复教。

(二) 比较———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多维度

比较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共性是从比较中来的, 个性也是通过比较发现的。当明确了单元共性之后, 就要有选择地进行具体比较, 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文与文的比较是多维度的, 可以比较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 可以比较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比较语言特色, 等等。

(三) 教法———要灵活选用与文本相称的

思想感情方面的共性存在,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每个文本鲜明个性的闪耀, 这又要求教学时必须灵活选择与个性相对称的方法。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最鲜明的个性。《老人与海鸥》最突出的个性是对称结构, 前半部分写老人热爱海鸥, 后半部分写海鸥送别老人, 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板块式结构。《最后一头战象》的个性是作者紧抓一个“战”字, 用“佩戴象鞍”等情景来表现, 这四个情景非常生动感人, 不妨采用细细品味式的教学方法。《金色的脚印》的个性是情节双线并进, 不妨采用分头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医生的高明在于能对症下药, 教师的高明就在于对准文本个性采用相应方法实施教学。

(四) 训练———要集中兵力采用专项强化

有些文本个性, 用不着多讲, 可以集中兵力直接通过训练来完成。比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许多教师都感觉难教, 因为它时间跨度长, 内容高度政治化, 对如今的小学生而言, 要理解其思想内容确实不容易。但如果抓住“演讲词”这一个性特点, 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也许能有所感悟。先讲清作者当时的身份, 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所发生的具体事件, 再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听众?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情?用怎样的语调语速?前面和后面应该有什么变化?然后要学生一段一段地用演讲的口吻试着读读。在反复训练中, 学生肯定能有所感悟和理解, 肯定比引经据典地讲解要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正是依照这样的理念进行优秀教案的,让同学充沛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以同学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电磁铁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充沛放手让同学依照自身的计划、自身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并且给同学们适当的引导。让同学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观察。这样同学就有浓厚的兴趣想要胜利、想要发现他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同学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沛维护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体验自身的经历、自身的胜利。

二、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让同学在活动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尽量不过多地干扰同学,也不领着同学一问一答得齐步走,直奔结论,而是把有结构的资料交给同学,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比方在教给同学铁钉电磁铁制作方法后,我就把准备好的导线、铁钉、电池、大头针发给同学,让他们动手制作电磁铁,制作好后玩一玩,同学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通电发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电磁铁两端吸的大头针多”等现象,从而引发新的问题: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一端叫南极,一端叫北极。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使他们发生自主活动的激动,激起了探究的欲望。接着,又发给同学指南针,进行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从而使研究引向更深一层。

三、相互合作,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节的难点。比方在设计电磁铁南北极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活动。让同学把所有的不可变因素准确的讲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同学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竟然完整的探究出来,这不只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更重要的是为下一节课“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4

本学期我教学六(三)、六(四)班的科学教学。

1、纪律、学习状况方面:六(四)班的纪律较好,课堂上注意力较集中,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作业基本上能认真完成。而六(三)班学生好玩,上课容易走神,作业部分学生能端正地完成,学生的成绩较平均,尖子生不多。总体来说,两班上学期的平均分相差不大。

2、实验方面: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六(四)班学生实验时井然有序,有良好的实验习惯,自觉准备实验器材,善于发现和探究实验结果。而六(三)班学生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再加上受实验设备欠缺的限制,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解决以上的不足,提高科学的各方面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教材包括了机械和工具、形状与结构、热和燃烧、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共32课。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各单元教学要点:

●“机械和工具”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形状和结构”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其中,第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各课具体内容是:

第1课“抵抗弯曲”、第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研究条形材料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

第3课“拱形的力量”、第4课“找拱形”研究拱形承受力的特点,并从认识拱形拓展到认识圆顶形、球形、各种弧形;从对人造物体的研究扩展到生物体的研究。

第5课“做框架”、第6课“建高塔”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研究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和物体稳定性问题。

第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是认识桥多姿多彩的形状和结构,这课汇集和拓宽了前面几种结构的认识,并为下一课学生造“桥”作了铺垫。

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安排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制作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学材料简单易得,动手操作特点突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制作和探究相结合,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能量”单元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过去学习过的声、光、电、热多种能量形式都联系在一起,在大量、具体的现象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抽象的能量概念。

本单元安排两节课进行的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并制作“强力电磁铁”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过程充分展开、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即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以及同一物种不同生物个体的多种多样。教科书共8课,包括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关系,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存在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一) 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5

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在这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时节里结束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本学期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实际展开工作,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31人,也许是孩子都有善于思考、探究的天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实验的参与积极性较高。

二、主要工作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

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做中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

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积极参加全州的质量检测

11月23日,全州将对科学学科进行质量检测,为了能让学生在检测中能取得好成绩,我带领学生进行紧张有序的复习,通过努力,我班获得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

四、努力的方向

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的经验还非常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你都知道最进在非洲出现的传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吗?病毒课件埃博拉病毒图片.doc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博拉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看过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二)对病毒性疾病初步探究(搜集分析现象)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纪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5. 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对病毒进行深入科学探究(搜集分析科学知识)

1、谈话: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那么到底病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各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病毒的知识。

3、补充、扩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没搜集到的或不全面的知识。

(1)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

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

(2)问题:这么小的病毒在生物体内是怎样活动的呢? 课件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形象的知识。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还有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

5、病毒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

(四)制作剪贴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对我们认识病毒,预防病毒引起疾病有很大的用处,我们想个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好不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2、制作:根据学生的“献计”情况制成剪贴报或用其他方式保存搜集的知识。

(五)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珍惜生命,爱心健康。

2、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板书:

病毒

特点:没有细胞结构 寄生性 种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7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教师

王浩丽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的科学。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显微镜下的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地球”主要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物质在变化”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探索宇宙”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016.9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6_2017年第二学期)

教师 王浩丽

一、指导思想

科学教材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技能方法的训练。关注对科学的理解,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和能量等方面的发展,以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比较了解,很多学生探究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对科学精神和方法都有所感悟,对学习科学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但许多学生在准备材料、资料方面做得不好,影响学习效果。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围绕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能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测量、查阅、统计等方法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进行分析,能借助数据、文字、图表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地观点并认真倾听他人地评议、友好交换意见,尝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地保护,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关心科技地新发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地联系。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生物地进化、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宇宙、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人类科技发展历程等有关知识。

四、教材分析

1.“生物地进化”——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围绕环境地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人类发展地历史以及驯化动物地历程展开研究,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资料地查找让学生亲历研究地过程,初步了解进化论。

2.“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此单元分别从污染地现状、污染地源头、污染地危害、怎样防治污染地角度并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地污水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地环保意识。

3.“宇宙探索”——此单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由近及远地了解关于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地奥秘,激发他们地求知欲,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此单元是全套教材地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地科学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地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较完整地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地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

5.“科学地历程”——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地全套教材地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地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五、教学措施

1、做好课前准备,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调动实验小组的集体力量,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3、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过程的评价。

4、及时做好教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让教学更有效。

5、继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教研专题

大班教学如何有效组织科学课堂

七、研究措施

1、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探究和创新。

2、以活动为载体,师生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组织,保证活动效果,同时以多元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和对科学探究的热忱。

3、组织好小组学习,充分发挥实验小组的分工和合作的力量。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

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

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

在科学实验中勇于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馒头、橘子等),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完成导学案课前探究表格部分。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

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

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资料——《霉的功与过》。

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1.大胆进行假设。

(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2.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小组根据导学案课内探究的表格设计几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要求把设计意图写下来。(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

(4)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

3.小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

4.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五)汇报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的结果 1.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

(六)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 1.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或物品会发霉?

2.启发谈话:发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呢?

3.看教材,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七)拓展延伸

1.课外实验:学生继续研究霉产生的其他条件。2.进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方法。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霉的生长条件: 温度、阳光、湿度

温暖、潮湿

《馒头发霉了》评课记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宿宁宁老师执教的《馒头发霉了》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宿老师在导入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宿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并且实验时,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可见。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讨怎样防霉,了解霉的功与过,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环节的处理:

第一,观察霉,认识霉有不同的形态。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霉,让学生尽可能在回忆中发现容易发霉的季节、气温、环境等因素,以便学生在后面设计发霉的实验中调用这些已有经验。接着,我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不断加深对霉的认识。

第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想一些物品发霉的事例及其环境条件,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2)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我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反的条件,并对这四种条件进行组合。(3)根据四种条件组合,确定对比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相同,另一个条件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对比实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每一组对比实验中,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分别是什么,以便控制实验的变量。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9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两个班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第三单元能量 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三、教育目标

(一)科学探究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5.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一)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二)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三)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七、教学进度安排:

任课教师:余章凤 2017年8月30日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篇10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经过三年的科学课学习,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多种途径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对科学不重视,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实验胡乱做以及不按要求完成作业等情况。

二、教材分析

本册科学课本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8个课题,全册共有32个课题。教材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原理分析到较难的能量转换过程,内容涉及广泛,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个由简单到困难的知识获得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充分深刻地理解内容,不断地掌握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

1.《工具和机械》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2)主要教学目标:对各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进行实验,包括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装置,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加以解释,认识机械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用,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形状与结构》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其中,第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第8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2)主要教学目标: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3.《能量》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2)主要教学目标: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课),从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第二部分(第5课),以人类自己为研究对象认识到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第三部分(第6-8课),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活的环境。

(2)主要教学目标:调查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工具和机械》单元

常用的工具:螺丝刀、羊角锤、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杠杆尺、轮轴、滑轮、滑轮组、搭斜面的木板、测力计、钩码、铁架台。

做小杆秤的材料:筷子、粗线、螺丝帽。

做滑轮游戏的材料:长绳子和两根光滑的木棒。

观察用的实物或图片:铁皮剪、理发剪、核桃夹、杆秤、木螺钉和铁螺钉等。

2.《形状与结构》单元

做实验的材料: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厚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折纸梁和做拱形的纸,铁垫圈、完整的和剖开的乒乓球,塑料瓶。

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

搭吊桥的材料:瓦楞纸板和绳子。

做纸桥的材料:旧报纸、胶带。

观察用的材料:包装箱瓦楞纸板、塑料饮料瓶。

3.《能量》单元

做电产生磁实验的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指南针。

做电磁铁实验的材料: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塑料管、长短粗细不同的螺栓。

研究电动机观察、实验器材:玩具小电动机、纸杯、橡筋圈、V形粗导线、铁丝支架、磁铁。

手摇发电机、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考察校园生物器材: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拟实验的材料:不同形状的纸鱼,球形烧瓶、长颈玻璃瓶、温度计。

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适合教学需要的各种动物、植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图。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5.充分用好多媒体工具。由于本册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平时没有看过或者无法通过感观来认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1

8.26-9.1

开学报到

0

2

9.2-9.8

始业教育;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

3

3

9.9-9.15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机动

3

4

9.16-9.22

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机动

3

5

9.23-9.29

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第一单元总结

3

6

9.30-10.6

国庆节放假

0

7

10.7-10.13

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机动

3

8

10.14-10.20

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机动

3

9

10.21-10.27

5做框架;6建高塔;机动

3

10

10.28-11.3

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机动

3

11

11.4-11.10

第二单元总结;期中测验

3

12

11.11-11.17

1电和磁;2电磁铁;机动

3

13

11.18-11.24

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机动

3

14

11.25-12.1

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机动

3

15

12.2-12.8

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机动

3

16

12.9-12.15

第三单元总结;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

17

12.16-12.22

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机动

3

18

12.23-12.29

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3

19

12.30-1.5

元旦放假

0

20

1.6-1.12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第四单元总结;机动

3

21

1.13-1.19

总复习;期末考核

3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第一学期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2016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4.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016

5.20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6.2016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7.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2016

8.2016幼儿园大班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家族》教学设计 篇11

本课 “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两个实验的安排是为了让实验更具探究性、趣味性,同时孕伏了电流大小、圈数多少对磁力的影响的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我很荣幸在新教师汇报课交流教研活动上上了这节课,收获颇多,下面我将本次上课的体会谈一谈。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语言的组织,提问的技巧等教学经验上都还有所欠缺,所以备课时我尽量把教案备的详细一点,让教学流程流畅一些,经过试教,在上课时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哪一个小组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将无法进行。本人在试教中就碰到了电池盒接触不好,小组实验无法进行的情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将每一小组的实验材料都自己试过,确定是否正常,另外还多准备了3组材料,以防课堂上出现意外影响实验。事实在课堂上的确有一小组因为操作不当,烧坏了电珠,教师及时给予了替换。所以材料的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课堂上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时,教师能深入每一小组,关注小组学习情况的指导。

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材料的收发做的不够好,一个实验完成后,有的同学意犹未尽,结果在汇报时出现了有的小组同学还在实验。在进行下一个实验之前,有的同学又经不起材料的诱惑,摩拳擦掌,导致实验目标都不是很明确,对课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过多的环节设计。活动的整合不够,虽然已经将短路和线圈的实验整合在一起,但总体看上去整节课还是感觉有点繁琐。

3、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过快的给予评价,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没有很好的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而给予引导。

上一篇:退伍复学老兵思想工作下一篇:疾病预防控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