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儿频道的开播源自对电视受众细分市场的需要,由于少儿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少儿频道便又多了一层绿色公益的性质。自2003年全国各地少儿频道竞相,落地开花斗艳。被置于半市场半公益轨道的少儿频道,多年之后生存境况如何?本文以各地少儿台(包括央视少儿频道)为例,发现一些少儿频道的分化整合之风悄然兴起,发展方向喜忧参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篇1: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三贴近”,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受到对生活的指导。本文从教学准备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上论述了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生活情趣,使学生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政治新课程教学;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改革;要求

教学生活化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本次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倡导“三贴近”,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体现“生活化”理念,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笔者对此做了如下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在教学准备上,转变过去那种封闭式备课观念,在“生活中备课”

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去准备教学,必能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

除了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政治课教师还应养成特有的职业习惯,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备课。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用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

教师还应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备课,让政治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这是由高中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历年来政治课高考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及时把国内外发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入课堂,把政治课教学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投入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设计,可让学生分组调查以下问题:①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状况;②当前市场上新产品的供求状况;③银行信贷消费的有无与信贷消费情况;④班上、学校同学中的消费情况及消费心理,等等。然后引导他们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考虑相应对策,使学生在对自己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中理解“何谓正确消费观及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这样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党和政府扩大内需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内容取向

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背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应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使政治课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市场交易的诚信原则”时,可引入真实材料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从2004年开始,学生便在高考前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庄严承诺自己在考试中将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设立 “无人监考考室”,这些考室都没有监考老师,学生在考前申请,经家长、班主任与学校批准后便可在“无人监考考室”参加考试。很多学生以此为荣,这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考风建设。近年来,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违诚信的事件,如“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它们都给企业、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可让学生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讲诚信的行为,如考试舞弊、说谎等。由于这些事情就出现在学生身边,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更能让人信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认识,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体验和感悟,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三、在教学方法上,由单纯的师生授受的方式转变为师生对话、探究、体验生活情景的方式

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授课方法,师生多交流互动、多体验生活情景,共同探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对话教学。对话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话”获取书本知识,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

(2)情景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努力营造“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的学习氛围,把教材中抽象的文本再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亲自感受某一事件并获得相应的认知。例如,在讲解“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权益”时,可模拟签订劳动合同书。学生以到学校学生食堂应聘工人的身份与学校饮食服务部签订一份劳动合同书。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文件,为签订劳动合同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学生去学校食堂进行调查,掌握签订合同的现实素材。教师可介绍劳动合同的格式、签订程序等,对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写完后,师生一起对合同进行评价,评出最规范的劳动合同书。

(3)探究教学。传统教学只重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要改变这种方式,老师要注意充分利用生活情境为学生设置问题与困惑,以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价值规律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月饼市场,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品牌、不同包装,月饼在市场上的价格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就会对价值规律有一个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再如,学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时,教师可把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引入课堂。这是一起城市建设中拖了几年之久的拆迁问题。在介绍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请根据所学知识拿出你的方案来。”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会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利益问题,一个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利益的问题。问题欠拖不决的主要原因是三方利益没有协调好。如何解决?多数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方案切实可行:慎重考虑各方利益,本着各方都让点步吃点亏的精神来解决。毋庸置疑,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接受了所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感受到了科学知识应用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让学生回归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信息资源为课程学习服务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不能把学生封闭在“象牙塔”里,脱离火热的社会生活,应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使政治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首先,学生应关注校园生活中的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把校园中的政治学科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会感到政治课就在身边,真实而有趣。其次是采撷家庭生活中的资源。家庭生活的论理道德、价值观、消费观等许多生活中的经验是政治课堂学习的好材料。再次是留心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建议学生订阅《半月谈》《环球时报》《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平时多收看新闻节目,注意收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等等。社会生活是学习政治的大课堂,教师应把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思维到行动都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

教学“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一旦感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能激发自己的兴趣和动力,感受生活的快乐和意义,知识的作用和力量就能体现出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李冰.对“课程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2] 张锦洪.教学生活化课程理论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7).

[3] 刘焕林. 教学中如何发挥“生活”的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9).

作者:孟国林

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篇2:

全国少儿频道节目类型定位策略分析

少儿频道的开播源自对电视受众细分市场的需要,由于少儿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少儿频道便又多了一层绿色公益的性质。自2003年全国各地少儿频道竞相,落地开花斗艳。被置于半市场半公益轨道的少儿频道,多年之后生存境况如何 ?本文以各地少儿台(包括央视少儿频道)为例,发现一些少儿频道的分化整合之风悄然兴起,发展方向喜忧参半。

一、各少儿频道整合路径

各少儿频道基于各自办台方向,呈现出不同的整合路径:

身份整合。目前大致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少儿频道办台之初就面临问题:少年儿童本来年龄段特征差异比较大,生理及心理区征要求进一步细分市场,但两者仍被综合到一起,不少电视台将其受众笼统定位到0~18岁未成年人。 随着电视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些少儿电视频道细分市场条件成熟,将少儿受众群进一步区分为不同区间,比如重庆少儿频道将1~7岁的儿童作为主要收视群体、兼顾7岁以上的青少年;其二指频道由少儿年龄群向青年等边际年龄群延展,因为青年人已经接近当下成人频道节目收视群体,所以节目资源空前拓展,收视稳定性加强,比如辽宁青少频道,节目包括少儿喜欢的动画片和青年人喜爱的车友俱乐部等时尚节目。

功能转化。节目设计主要是出于科普教育宣传目的,类似于教育频道。这样的频道并不是基于儿童作为兴趣主动性受众考虑,节目内容的观看主体被定位在少儿的监护者比如父母,学校等其他社会机构。虽然名为少儿频道,且有几个时间段的动画片在装点门面,但孩子实际上成为被述客体。比如宝宝健康小常识,一些谈话节目重在以成人视角解析少儿教育问题等等,此类节目占据了少儿频道主体类型。

种属权重。纵观各少儿频道,动画片、剧情片占据频道相当大程度的节目资源,其他节目如游戏类节目、实践交互性活动比重很小,有的频道甚至没有游戏性节目,就是简单粗放型的“动漫片+少儿活动资讯+综合新闻”的结构形式。以央视少儿频道为例,动画片占据节目资源60%以上,其他地方少儿台动漫节目甚至能占到90%强。动画片成为少儿频道绝对资源与收视霸主。

情景捆绑。节目整合依据的受众对象不再限于年龄区间,而是根据一些生活或特殊文化习惯进行联姻。四川妇女儿童频道和江西少儿家庭频道整合后,节目资源向主妇趣味倾斜。

二级转播台。相比而言,这种类型整合的结果其实是将少儿节目整体排挤掉,成为其他频道剩余节目(副产品)的播放平台。比如重播型节目、小众型节目、闲适型节目等等,已经完全褪去了少儿频道的特色了。

二、整合动力分析

不得不承认,少儿频道半公益半市场的尴尬位置,让其在自身发展提升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少儿频道作为普通频道划分市场基于广告投放,少年儿童的衣食住行教育等诸多成本在提高,广告效益市场相当可观,但少儿频道在政策上还具有为少儿绿色护航的使者身份,这又导致少儿频道双核动力引擎互为掣肘。具体少儿频道遇到的问题有:

(一)节目类型开发力度不够,节目内容丰富度及领域相当狭窄,同质化严重

大部分少儿频道中动画片故事片比例过多,其他少儿节目类型过于单一。纵观各少儿频道,动画片在诸多栏目类型中成为理所当然的收视冠军,动画片占据央视少儿频道60%比重,其他剩余份额被教育类、科普类、综艺类、益智游戏类分摊。

其一,动画片成为节目主要类型可能基于以下原因。动画片天马行空的时空建构能力强,很多奇思妙想可以手绘(电脑)制作而成,满足电影真人表演、真实拍摄等手段所无法完成的时空想象。孩子对形象与时空世界的“原逻辑性”与灵动跳跃的思维在动画媒介上可以实现;其次,影视艺术是叙事艺术,基于实践惯性,电视剧是成人节目的主要收视点,动画片作为标准叙事文本自然也要成为儿童节目主要类型;再次,动画片的类型制作已经成熟,可以作为节目储备进入资源库随时调配。当然动画片享有叙事艺术“魅惑”的特点,能够强有力吸引住少儿群体,使其成为“沙发上的土豆”, 保证传播对象的忠实度。

其二,少儿频道主要节目形态——展示型节目。展示型节目包括动画片、故事片、文艺节目展演、纪实生活节目等。这些节目只是单方向传播信息,节目流程,节目姿态是自足的,电视受众并没有被纳入节目建构的环节,他们就像海报栏或展板一样,电视受众只是被动接受各种信息,信息的生成与受众思维建构无关。少年儿童的思维是“前”建构的,思维观念的滋生流动是无序和活跃交互的,但展示型节目宛若隔离墙一样,堵住了思维流转的可能性。

然而,少儿频道基本定位具有绿色公益性质。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少儿频道基本目的。很多观点已经在佐证电视媒介下的电视受众思维力、行动力、交往力等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害。如果少儿频道完全照搬成人频道制作模式并将叙事节目类型作为主导类型,无疑雪上加霜,导致电视传播的静态化更加严重。已经有不少观众对动画片的过度播出给孩子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央视少儿频道近期的《快乐体验》、《英雄出少年》等游戏性节目赞誉有加。笔者认为应该从少儿真实的生理及心理以及社会学思路重新分析他们的真实需求及被塑目标。

(二)没有真切考虑少儿特点,主打节目定位偏移

少儿频道开播源自受众市场细分。但是电视受众细分理论是建立在成人兴趣之上的,所以相比与其他专业频道,如经济频道、综艺频道、戏曲频道等,他们之间的节目架构有相似的节目运作逻辑。但是少儿频道表象是是自成体系的分众市场,其实这是一个貌合神离的“伪”市场。少兒市场源自与成人市场的对列而生,但少年儿童正处于兴趣的建构期,而且这时的兴趣建构不是像成人那样是可以培养与重构的,比如体育频道,可以通过好莱坞人物与情节叙事来强化可看性,将一部分中青年女性纳入兴趣受众来,比如经济频道,通过设置栏目结构与内容可以将家庭主妇或对社会经济生活不感兴趣的受众重构为兴趣受众。

但是少儿频道具有异常复杂的年龄分期,而每一个年龄区生理心理结构这种“前逻辑”的元件反而在其节目选择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重塑受众兴趣难度很大。但是当下少儿频道仍在践行成人专业频道发展模式,最大表现就是动画片等戏剧性节目的一统天下。其实不难发现,叙事性节目的诉求对象主要是成人,身处职业圈、社交圈、家庭圈诸多交往场域,这些交往场域在成人中已经形成,身份识别的困惑导致成人叙事的深度化,影视剧是主要代表。而少年儿童尚未进入完整的交往场域。所以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交往场域的建构过程,通俗一点,就是说游戏的参与是孩子们主要生活与思维方式。但目前动画片大行其道表面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其实动画片的“静观”方式可能会导致对孩子思维与行动力等质素的成长不利。

游戏节目的互动性,未构成的持续开放性正好契合少儿整体生理心理成长结构与规律。在建立起游戏性节目在少儿频道的主体地位后,再根据少儿特点做大做细开发出多阶段多层次的游戏类型这一领域,这样更贴近少儿受众真实需求,利于身心发展,达成少儿频道主旨诉求。所以将游戏性节目列入核心节目类型去定位策划,打破动画片主导的剧情类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势在必行。

(三)少儿频道游戏节目多样性创新

动画片艺术本质上的叙事性,使得其最终具有明确的规训性和指标性。叙事艺术的严密逻辑要求观赏者的单向“被”思维模式,即孩子的自由主动性其实是被镜像化的幻影和一次误识。动画片的无拘束的想象力与孩子想象力的开发没有必然关联。动画片的叙事是确定的,必然走向闭合空间,而少年儿童处于“前”交往阶段,正经历“原逻辑”进入社会规训逻辑的转变。原逻辑思维的无拘无束性其实是人类成为社会人之后创造力的源头。创造力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甚至开始具有“反逻辑”性。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娱乐方式。首先,游戏具有动作属性,它邀请游戏者的主动参与性,即便是观赏者也会介入角色搬演;其次,游戏是开放时空,它没有预设结果,所以可开发创造力;再次,游戏是交互影响的,要求游戏各方积极行动。

游戏节目以游戏过程的展示为形态,游戏“互动”的本质特点对电视静态受众具有“刺激-反射”作用。因此使得少儿游戏节目本身产生了动态性,它需要少儿受众一定程度的“思维”行动力和“再实践”模仿力。尤其是后者,好的游戏设计不仅带来电视受众观看时的互动参与度,而且可能会被少年儿童推广到周边社区和相关领域,将孩子引出“斗室”,激发他们对现实社会交往热情,这样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通过游戏节目的引导被关联起来。目前少儿频道游戏节目领域内部发展也不均衡。游戏品种相对较窄,游戏类型年龄化倾斜层次也不明显,游戏功能指向模糊单一,益智、益身的节目较多,益“心”(培养人格)、益情(培养感情世界)的节目非常少。品质上当下游戏节目设计机理稍显粗糙,结构及游戏程序尚需精致化,游戏功能策划尚需学理化、科学化。

由此,游戏型节目应该打破惯性思维,成为少儿频道的主菜单,并且要提高其丰富度和荧屏内外影响力。游戏性节目的开发与设计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三、游戏性节目类型预测

(一)“四益”性游戏节目

从游戏对人的指导功能上看可以分为益智性游戏节目、益身性游戏节目、益心性游戏节目、益情性游戏节目,简称“四益”。结合少儿不同的年龄段特点会生发出更多的游戏类型。

益智性游戏节目主要指有利于开发智力和创造力思维。目前这种节目类型开发较为成熟,比如央视针对幼儿的有《七巧板》锻炼思维想象力,针对少年的有《三星智力快车》培养知识积累与运用能力等。

益身性游戏节目中,体育竞技类节目表现比较突出,比如户外攀援活动。益身性节目强调身体参与在游戏动作中。当下电子虚拟游戏流行,减弱了游戏者真实参与能力。传统游戏如跳房子、丢沙包,这种户外普适性社区游戏在当下多媒体时代不但没有被媒体引导推广,反而被替代。因此游戏开发者要能借用少儿频道作为推介,让益身性游戏丰富起来。

益心性游戏节目目前比较捎,它游戏的设定目的是为了少儿基本人格类型的健康,包括交往能力、独处时孤独情绪自我排解能力等等。这些游戏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结构,形成各自独特、不骄不躁、平实又不失活泼的生活方式,比如团队竞技游戏。

益情性游戏节目指的是培养少儿充沛丰满的情感世界。对自然界和社会有着绵密深沉的爱和激情,对个人情感世界构成发展有着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情景扮演类游戏。

(二)具体游戏形式

从游戏空间上分,可以分为室内空间游戏、户外空间(社区)游戏、野外空间游戏。室内游戏设计应该在趣味性基础上,一要将游戏设计的价值动机与家庭主题相结合,二是游戏的结构形式要注意空间大小的考虑。户外(社区)游戏是孩子与陌生界建立交往关系的场域,此类游戏要考虑如何协调孩子之间的意见分歧,培养意见生成与调解能力。野外空间不一定是荒原求生真人秀,它泛指基于家邻空间外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它主要是对孩子“逃逸“监护空间”的一次“假释”,培养孩子自主决断问题。

从游戏人数上分,有独角戏、小型群体游戏、大型团队游戏。独角戏设定基于目前家庭现状,暂时性和长期性留守儿童的存在,引导孩子学会调整自己身心情绪等。小型群体游戏,如过去的编花篮、踢毽子等,要注意小型游戏的难度,这种游戏难度最好是关于合作关系的,即合作和意见整合越好,越容易获得成功。大型团队游戏是几个小队组合作为游戏主体,这个游戏一般而言竞技性可能会加强,对孩子年龄要求偏大,它往往结合野外空间游戏展开。

从内容上分,针对幼儿阶段的有模仿型游戏,针对稍大好奇心越来越强的孩子可以有叙事型游戏,针对喜欢冒险刺激的可以有真人秀情景游戏等。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笔者对游戏设定前提的假设,也要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性別、地域、文化等属性具体而定。

最后,游戏性节目最难突破的难题就是电视媒介这一层。游戏性节目不能完全沦为游戏的展演。电视受众的“静观”特性可能会降低游戏性节目“敞开性”特点。为此游戏性节目目前所能做到的可能是:首先,游戏性节目的游戏要具有场域性,这个场域把电视受众也纳进电视节目现场之中,要求电视受众和现场游戏者同场游戏,来使其获得“参与者”游戏身份资格;其二,游戏节目设计要具有可传播性,即通过展示游戏的魅力,使其具有可学习模仿性,最终通过社区等现实场所的流行而达到倡导少儿进行多种游戏(包括户外)的热情及影响力。

其三,游戏节目进社区,抑或电视少儿随机受众受邀入游戏节目现场等方式相互直接沟通屏幕内外。其目的是扩展游戏性节目的最终旨归,走向生活世界将游戏场域作为少儿的基本生存方式。

游戏性节目不是电视台一人之力可以筑成,尤其需要具有一支长期从事游戏创作的专业队伍,这个专业队伍应该由电视台人员以及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各界人士组成。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民间及海外优秀游戏因子为游戏创作服务。

基于“四益”少儿游戏性节目,既抓住了“游戏”是处于“社会建构前”阶段少儿的基本特性,迎合了他们内心需求,同时游戏的交互性又有利于破解电视受众过度“沉溺”媒介的惯习,同时将引导教育性信息揉进游戏规则和目的设定中,这样 游戏性节目成为少儿主导型节目后,满足了少儿受众的主动性收视心理,同时符合国家对少儿健康成长的政策预期,当然广告投入的角度和广度以及最终的市场回报也会可观起来。

作者:赵勇 甄真

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篇3:

《民生大参考》:以民为本

《民生大参考》是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频道开播三年后,通过对频道资产存量的盘活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结合媒体市场运行环境,全力打造的新型新闻资讯栏目。栏目以“民生新闻”为主打,提出“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节目核心理念。

《民生大参考》2004年1月1日与公众见面。一个星期以后,通过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即反映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迅即形成社会流行语,民生话题很快成为郑州街头巷尾的谈资,“民生新闻”的概念也迅速在兄弟媒体之间引起密切关注。栏目播出不到半年时间,郑州区域的本土化电视媒体随及展开了大规模的节目调整,一批近乎克隆式的泛民生节目应运而生。是什么力量使《民生大参考》迅即占领受众市场呢?7个月以来的实践表明,以民生化视角和民生化表达方式为形态的民生新闻引起了受众的认同。而这种民生化新闻的精神内核就是“以民为本”。

民生新闻:我们的选择

什么是民生新闻呢?这要从两个方面说开去,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什么人、关注什么事。

“民”:寻找我们的关注对象。如果用“民”来组词,“市民”、“公民”、“人民”、“视民”、“烟民”、“渔民”等等一些词汇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首先让我们来解析前三个词,“市民”基本上是一个区域定位的概念,“市民”与“农民”相对。如果确定“市民”为关注对象,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城市为关注视野,也就是很多媒体所追求的创建栏目的“市民化社会”。“公民”基本上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阶级概念。对“民”的解释也无须过多陈述,历史上有“刁民”和“良民”之分,现在有“主流人群”、“边缘人群”以及“类人群”之分。我们姑且把这些“民”都统视为栏目的“视民”。但是,不同的人群需要有不同的关注视角。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首先确定了人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通俗地说,我们的新闻选择是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或者是从物出发。比如市政府取消政府办事大厅门前的停车收费。民生新闻的报道角度应该是,“人”去办事大厅办事,不用再交停车费了。这就是“人”和“事”在“民生新闻”中的关系。

“生”:寻找我们的关注注脚。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那么对人的关注则主要围绕“生”而展开。“生”意味着“动”、意味着“生命”,“生”乃是生命之存活、展开、发展、闪现、延续的一种状态。所以,无论是生老病死的生理欲望,还是喜怒哀乐的精神需求,都是缘于“生”字。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人是围绕生存、发展和享受需求而活着。这样,《民生大参考》关注的内容就有了清晰的选题范围:

①生活:关注生活从生活的品质开始,以满足公民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条件为前提,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达到生活的自由为目的。贴近“民生”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分配、休闲娱乐、消费信心、就业谋职、物价变动、社会保障、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生活环境、求医问药、教育学习、人际关系、权益保障等等。哪一方面存在问题,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当然,生活质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两者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②生存:“生存”包括两个方面:争取生存的权利以及提高生活的质量。生存的权利又包括:政治权利、人格权利、婚恋权利、劳动权利、集体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举报权利等等内容,这些权利我们又可以理解为“民”的“生存空间”。

③生计:“生计”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生存空间、生活目的、投资理财、发展实业、提高所得、性别平等、信息获取和环境优化有很直接的关系。现代人的生计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只顾忙着填满肚子,满足一些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正在往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观念上转变。现代人追求的生活质量也不仅仅是从吃的好、穿的暖上来界定,而是在追求进步、快乐、幸福、和谐、有序、法治的生活上大动脑筋,以达成生命圆融的自由。

④生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生命”则很简单,那就是辞海上解释的“寿命”,也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但是,我们关注的却不是这个时间长度,而是在这个时间长度里生命的“动”,这个“动”就是生命的“力量”,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畏险阻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概括为生命的气节、生命的涵义、生命的品质、生命的能力、生命的科学、生命的伦理等等。这里当然也包括生命的情感和情绪。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国家的生存,民族的生存,都是每一个公民“生”的放大,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民生大参考》在中长期的选题规划中,更倾向于去关注影响力深远的城市生存、国家生存以及人性生存的重大命题。这应该是“放大”的民生。

如果把“民”和“生”组合起来,也是《民生大参考》所关注的视野。《民生大参考》的关注就是对最广泛人的关注,也就是对大多数人的关注,或者是对公共社会的关注。

民生新闻:我们的方式

民生新闻主要是面向大多数人。也可以说是面向老百姓的。明确的指向性,就需要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拍老百姓身边能接触到的事,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民生新闻,让人说人话。长期以来,新闻人物或者新闻传播方式中养成了一种“新闻腔”。民生新闻首先从表达方式上,要求记者、主持人以及节目中间的受访对象说人话。栏目主持人,我们选择一个具有很强亲和力的庄园做主播。他的特点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看电视的人感觉主持人就坐在自家客厅里面对着自己说话。新闻解说词,尽量让记者使用口语,避免书面语,争取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节目的采访语言平实,力戒声音高八度。不要“喊”出来的声音,而是要“说”出来的声音。寻找距离老百姓最近的话语方式。河南人的语言习惯不同于湖南的调,也不同于京腔的侃。简捷直白,让老百姓接受起来更为舒服。

民生新闻,做电视厚报。《民生大参考》提出要做电视的“厚报”。这个厚,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时间的厚。用50分钟打造一个新闻资讯节目,遵循收视率计算规律,每15分钟成为“一节”,节节相扣,构建晚间电视节目的“民生场”。第二,是形态的厚。每档节目不是单一的新闻品种,而是“消息+专题板块”的形式,一个节目中让观众见到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不同内容的板块、不同的形态板式。第三,是信息的厚。强调对新闻资源的集约运用。尤其是对于重点选题,努力寻找纵横信息的延展、相关。善于放大一个选题或者一个很小的点。新闻组合、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电话连线等手段是体现电视厚报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民生新闻,让栏目动起来。首先要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时效性。现场报道,记者必须出镜强调“我在现场”。现场感让新闻生动、活跃起来。其次强调互动。观众是电视人的衣食父母。观众的语言,也是《民生大参考》的语言。24小时开通的民生热线,时刻保持与观众的沟通交流。手机短信平台,确保观众随时随地和栏目互动;网络论坛,让观众畅所欲言。最近栏目又相继推出了“DV观察员”、“征集生活老照片”等活动。通过这些互动方式,丰富了节目源,也培养了节目人气。

民生新闻:我们的思考

民生化走向的探索。民生新闻不能说是新生事物,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时政新闻民生化,是一个最值得探讨的课题。因为“民生”和“国计”是最具关联性的两个方面。政策面要解决的基本上是“民生”问题,无非是大小不同、直接间接关联不同。但是如何将政策面的内容转化为“民生化”的新闻,还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和媒体环境。现在很多泛民生化的新闻,存在曲解或者残缺不全地解读政策政令,这样势必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同时也损害民生栏目的公信力。

“民生”和“新闻”的关系。民生新闻栏目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困惑:一个小区停水停电是民生新闻,另一个小区停水停电还是民生新闻吗?在实践中,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新闻。因此一些新闻界同行指出,很多民生新闻新闻性不强。要在众多的“民生事件”中寻找新闻性,有时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还有一些新闻性很强的事件,如果要往“民生新闻”上生拉硬扯也是非常可笑的。

媒体职能的质疑。民生新闻的兴起,使媒体职能遭受质疑。一些媒体在无形中,也错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当司法部门肆意断案;充当政府职能部门,肆意干涉行政;充当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新闻之外的中介活动等等。尤其是媒体在发挥喉舌作用的功能上,给民众很大的误导。比如,拨打新闻热线的群众就直接质疑“某某事你们管不管!”媒体有“管”的职能吗?这个理跟受众是说不通的。更可笑的是,很多人或者部门无形中把民生新闻栏目作为挡箭牌。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也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董晓敏 石常启 陈宏坤

上一篇:全县档案工作大会发言稿下一篇:高考百天冲刺励志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