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生活的总结与感悟(精选10篇)
时间就是这么的快,考试一结束,我的大一生活也就这样对我说拜拜了,但是一直在思考这一年我学会了什么,我又得到了什么?
当初怀着一颗好奇和期待的心,我步入大学校门,眼前的一切都好陌生,当唯一的亲人踏上返程火车的时候,我留下了眼泪,是一种不舍,也是一种莫名的孤独,毕竟在这,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晚上,躺在床上,静静地想像着我未来的生活。
经历了漫长而又短暂的军训生活,迎来了真正属于我的大学生活,找不到节奏的我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漫无目的的跑啊跑。看着别人可以轻松自由的随便就找到话题,他们聊的好开心,我只有独自的一个角落,每天说话给自己听,也许我就是个慢热的人,后来我终于是融入到了我们寝室的大家庭中,大家每天都好开心的,总算是让自己摆脱了一些孤独感,而后开始学习,参加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动,高中到大学,地狱与天堂的转变,新的教学方式,一切都不再那么循规蹈矩了,大学是一个靠自制进行学习的地方,没有老师的约束,一切靠自己自觉,因此,我荒废了一些时间,不过还好没有挂科,在这期间,我还学习了跳舞,以前总是看着别人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梦想着自己也有这么一天。后来,我做到了,我很高兴我做到了,我敢展现自己了。这绝对是一大突破。哈哈!
很快,过年回家,团聚,饭局,看同学们在一起说笑,我有种说不出的的失落感,后来匆匆离开了,也许是因为见到了他,害怕内心深处的那份悲伤会更严重吧!
就这样的我,又一次挤上那该死的火车,我又来到这梦想的殿堂,又是难熬的时期,似乎比以前更加孤单了,寝室的姐妹们很少聚在一起玩了,她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而我似乎迷上了上网,是打发无聊的时间,还是打发无聊的时间,大学!!学习压力不小,动力却不大,我这个年龄层的人普遍有厌学的现象,我也一样。但我必须的学,这是我的选择,所以每天都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想学又不爱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以这样说,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教育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逻辑比对教材, 能把看起来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理论和方法讲得新鲜活泼, 生动有趣。用生活逻辑启发对知识的理解, 引发学生思维将会起到化繁为简, 深入浅出的不意效果。
生活的逻辑是活动主体对于环境的近乎本能、直截了当的适应结果, 具有较强的感受性和直接现实性、具体性的特点。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 造就了共有的和独特的生活逻辑思维, 这些思维往往带有终身的烙印, 它是语言、动作、文字、影像、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解决问题等等的一个综合体, 是能够被自身迅速、随意调用的生存意识, 而且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我们一直说教师要有广阔的教学思路,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它就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也为学生探究思维的延伸提供了无限的遐想。
一、带有本能的常规生活逻辑能轻而易举突破思品知识的理解
以生活为切口, 遵循学生生活逻辑,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 调用生活中经常经历的逻辑, 理解将非难事。作为一个生命体, 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会与生活事件产生种种联系, 从而形成各种具体的感性认识,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逻辑的, 都可成为学生政治学习的好帮手。
在学习八年级《法律就在身边》这一课时, 学生出现对违法行为理解不透彻的现象。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做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有学生就说是犯罪行为。教师在比对违法和犯罪的特征的基础上, 引入生活中一些轻微违法现象, 如:大街上乱扔瓜皮果屑, 请学生讨论结合所见所闻谈谈会吃官司吗, 生活常理告诉我们违法不一定犯罪, 犯罪一定违法。
在讲述保护隐私要提高防范意识时, 要学生联系身边事来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某些领域可能不比教师少。家里的电话不能泄露, 上网时要怎么做, 好朋友的秘密怎么保守……
生活的逻辑的多样性有时不需老师讲太多, 精彩只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
二、思品理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离不开生活逻辑的指引
在政治中常有一类因果不匹配的判断题, 我就跟学生举了一类不合常理的逻辑:因为你是男生, 所以要留长发。一比照, 学生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有一回, 学生对一类主客观题的选择不理解, 我便打了一个比方:你妈妈为什么嫁给你爸爸?答案:1.奶奶叫妈妈嫁;2.老师叫妈妈嫁;3.妈妈要嫁, 选择哪一个一目了然。书本中有个为什么加强国际合作的思维与就这个就极其相似, 最客观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 不得不加强合作。与生活逻辑的对比让学习方法与技巧更容易被掌握。学生懂的, 老师要懂, 以为学生懂的老师要知道学生可能会不懂, 该怎么懂, 生活逻辑会告诉我们很多答案与技巧, 这种结合生活逻辑的记忆将会是十分长久的。
三、利用学生的部分生活逻辑冲突能达到极好的辩论效果, 对探究和创造性学习大有裨益
现在的初中学生作业量还是很大, 不可避免地会丢失很多探究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学习思维很多时候会陷入僵硬, 机械的状态, 甚至完全脱离生活逻辑。而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特点又可以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回归生活。教师此时如能唤醒学生生活逻辑, 合理利用逻辑的部分冲突, 适时辩论, 学生将体验到探究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从中也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完民族情、民族魂这一课时, 我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对学生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内容———“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设计了一次辩论活动, 由于学生生活思维逻辑的多样性, 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人的逻辑是要扶, 因为是传统美德, 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说没看见, 还有一部分人说亲眼所见, 扶人时, 老人死死抱住钱包, 斜眼看人, 说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漠, 还有一些人电视上见过讹人的老人……原本只是想传导弘扬传统美德的情感, 结果还引出扶老人时还要注意恰当方法, 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想法, 这是始料未及的, 这一切都源自学生生活认识逻辑的多样性。生活思维逻辑的冲突将会把探究推向深处, 创造的火花将四处飞溅。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逻辑思维的冲突, 不要一味地灌输, 民主地利用这一点将会让课堂充满情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学习精髓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要及时留意并纠正学生生活逻辑中的一些假象
汉代扬雄, 因著文章垂世, 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 以讲《文选》留名, 却不擅作文, 每个人成长经历不一样, 生活逻辑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 诸如逻辑以偏概全、模糊迁移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敏锐地洞察到学生逻辑有可能会出现的偏差, 学生懂的, 老师要懂, 学生可能懂错的地方老师及时感知, 要做一个有心人。如:侵犯未成年的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这些话语都是对的, 但现实生活中轻微的损害可能不会受法律制裁, 所以学生极可能由此推理说是错的。这也是由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 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阶段性生活思维逻辑的认知发展特点, 辅之以相应的指导, 从而把学生生活思维逻辑引向更高层次。
五、应用生活逻辑感悟思品理论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设计, 这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
苏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注重生活实践, 但比对课程标准, 还是有一些理论显得较难理解, 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教材后面的设问也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发运用教材提供了更为为广阔的空间。而教材的再开发中如能联系学生生活逻辑, 将能很好地架起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道理之间的理解桥梁, 达成思想品德联系学生生活, 指导学生生活的核心理念。学生生活逻辑就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无尽源泉。
对教材的再开发中要注意几个细节: (1) 要尊重学生的生活逻辑, 这是用生活逻辑感悟思品的前提, 没有尊重就会抑制对生活的感知热情。 (2) 要善于创设切口较小, 有效调用学生生活逻辑的学习情景。 (3) 积极引入生活逻辑冲突, 在冲突中增长见识。 (4) 注意引入生活逻辑的时机, 不能杂乱无序, 哗众取宠, 要突出重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六、应用生活逻辑感知教材, 又用更高的生活认知逻辑指导生活, 循环渐进
人的生活逻辑的认知心理过程是反复和最终前行的过程。随着学生生活经历的增长, 对生活逻辑的认知也将日益丰富, 走向深层次和多元化, 感知思品理论的能力也将水涨船高。七八九年级的教材设置也体现了从自身、家庭、交友情感的简单体验, 到走向较高法律道德的认识, 再到审视国情, 展望全球的较高思维认知的递进模式。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融合新思品理论的、较为综合、多角度的问题, 激发学生调用更高层次生活逻辑来探索未知理论的欲望。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逻辑思维, 意味着教学要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校园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 意味着教学要对学生资源中生活逻辑的全面开发利用和切实关注。
参考文献
[1]余子侠著《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3]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如何回归生活《中国教育报》2005.10.15第3版
有人说,生活像一首诗,诗中有温婉的雅韵,锤炼的沧桑,骚人的咏物怀志,人生的悲欢离合……
而在成辛看来,他的生活是一种感悟,对内心的掌控,对生活的引领,以自由的心创造自己的现实……
电影是他入行起的梦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呈现,是导演对生活的反馈,就像一道功夫菜,经历着多重考究的工序,待到出锅时,必是色、香、味、型俱全的美食,这是一道菜,其中陈酿的是做菜人的精神……
老天眷顾“笨”小孩 无招胜有招
简单是一种品质,有时也确实因为简单才可以专注,专注是一种力量,当你所有心智集中于此,终究会擦出明亮的火花。
成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央视,在央视的工作给成辛接触摄影的机会,第一次接拍广告,说来像是老天开了个善意玩笑,当时高清摄像机算是稀罕物,制片接了一个国内某著名家电品牌高清演示片的拍摄,因为广告主的慷慨赞助,他们请了多位有名的导演,但却始终不能把电器商拍满意,最后迫于资金紧张,成辛决定亲自来拍,节省成本,凭借着之前的经验教训、自己观察所得的一点感悟以及仅有的一点经费,他将镜头伸向了海洋馆,没想到当他将海洋生物缤纷的色彩鲜明呈现在屏幕上时,广告主点头称赞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于是,国内第一部高清演示片诞生了,当年甚至在国外都形成了效仿这种拍摄形式和内容的热潮。
这个团队经历了一次最“贫困”的商业逻辑:没钱、没技术、没计划。但也许算是一部喜剧:没有钱了,却知道了如何将钱用到刀刃上,他们没有精心的脚本和完美的技术,却懂得用更加直白简单的内容表达出目的,他们更没有什么规划,却以坚持的态度和探索的行动打动了厂商。
其实,成辛对“技术”的钟爱由来已久,这个“技术”,是创作主体经过沉淀的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的魅力,他口中的“技术”,既包括内在的神韵,也包括外在的形式。成辛说:“之所以对技术这么着迷,是源于创造的力量。就像做菜,原材料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每个人做出来的口味、外形却不一样,好的厨师能将简单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能用精湛的厨艺将墩板炉火与餐桌架起一道快乐的沟通的桥梁,不仅满足了食客味蕾的需求,也将幕后人的理念、感情传达与此。”
烧一道好菜 共邀明月
正如中国人重视饮食,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一直清晰地记得在李安的《饮食男女》开篇,伴着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一段长达6分钟的做菜蒙太奇:精细的刀法,整饬的步骤,多样的烹饪方法,将国人琐碎真实的生活片段妩媚地呈现。然而,导演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与台湾这个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物情感冲突相结合,将郎雄饰演的父亲这一角色超出常人的执著和坚持、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也细腻地体现出来。
美食和电影一样,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长久的修炼,不断的尝试创新与用心体认的过程是它最富魅力的地方。
成辛从高清演示片到广告片再到影视剧,不断开拓着自己的领域。电影,这个被称为“第九艺术”的女神,以曼妙的身姿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辛向这个女神俯首致敬,但他更希望自己塑造的女神也能最终向百姓俯首致敬。所以,当下现实是他的关注点,当时代变迁经济繁荣,电影不再是小众的甜品、大家的鸡肋之时,大众更需要从影视中反观自身并得到审美娱乐。那么作为电影这道美食的掌勺人,成辛更明白应该如何用艺术想象力烧制出电影的创新形式,以满足大众口味。
成辛将自己的“菜系”称为“新电影”,即将新思维、新元素注入电影制作中,譬如,奥映国际传媒打破传统,试图为电影工业带来革命性冲击,全力推动《奥映亚洲电影新计划》,包括准备发行的《正•青春》,正在筹备中的《案七宗》、《赛车风云》、《二十四小时禁区》等八部影片。在上海电影节的展示中,它们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很多眼球。
酝酿独特的“中国结” 情不自禁
也许是职业的原因,也许是性格的因素,成辛的联想力和思维跳跃性很强,他的思路可以从电影想到手表制造想到流行乐想到漫画再想到开车。记得台湾舞台剧大师赖声川讲创意时这样形容“关系与联结”:“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会清楚地看到在这一张纸上飘着一朵云”。诗意般的评论诉说出创意的魅影。
说到当下的电影,成辛说,商业化方向是必需的,因为他认为影视也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它传播着导演的思想,是想“广而告之”的,好的故事是基础。冯小刚导演的戏多数是喜剧类型,但深层次描述了对生活的看法和隐忍,这是理性的思考;去年火爆全球的《阿凡达》更是表达卡梅隆对人类生存共同问题的探讨和观点,但他们都采用了一种大众更喜欢接受的形式,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艺术与商业结合。中国的传媒产业发展迅猛,也更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中国人的合力。我们怀揣美好的梦想,实现是如煲汤一样,这是一个“温火慢炖”的过程……
成辛说,电影“类型化”仍是我们要走的道路,它也是化繁为简的一个方法,每个类型都要有自己明确的风格特点,但每一个场景、镜头、台词、人物性格等细节之处的设置又需要独特的味道。然而,说新容易出新难,创意不仅涉及整体,更关系细节。如关锦鹏所言,“一个好的电影必定是细节饱满的电影,从视觉享受到吃下去的味觉,全都在于细节上的把握。”
成辛并不善言辞,所有的感触和思考已包含在镜头中,从儿时的漫画到大学的物理再到如今的影视传媒,他不断创新地诠释着自己生活的新领域,看似“无厘头”,却是他带着一颗自由的心,由内而外去体认和掌控生活,并将这种生活的智慧贯穿在工作的每个细节当中。
——喜悦、泪水、成长
十年寒窗磨一剑,那些刻苦铭心的日子如今仍旧历历在目。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深刻的理解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有意义,栉风沐雨我们一同走过,风雨同舟抵达美丽的大学校园。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是那么的激动,又是那么的神往……转瞬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年,这一年我收获喜悦,收获成长,或许其中夹杂着泪水,但可在内心深处的是点点滴滴的快乐与成长。
在刚入学的时候,我曾经迷茫,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在这个舞台上我居然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在一次又一次的社团面试中失败,学习上更是不如从前得心应手,没有了中学老师的悉心指导,少了好多朋友。我开始怀疑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学吗?
也许是在一瞬间一同涌上的孤独与无助让我瞬间成长,我逐渐明白了每个人有不同的角色,不论是配角还是主角,都有着各自的精彩,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你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你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贡献你的一份力量。在这里你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
在这一年的大学生活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自己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对待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要用一颗仁爱的心,祝福别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因而奋斗是永恒的主题;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面对不公平的东西、不要抱怨、你的不公平可能恰恰是别人的公平。所以、你不如去努力的奋斗、争取你自己最合适的公平——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涵。不要让不安的心被浮躁占据,而是驾起灵魂的翅膀在校园里汲取知识,在不同层次的人群里学着更好地做人,四年的时间里坚持很难,放弃却很容易。我们是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再远,没有度过寒冬不知春的温暖,也没有走过沙漠不知水的甘甜,没有经过失败不懂成功的喜悦。因为年少轻狂,我们很可能会失败,可也正是年轻给了我们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资本。只要我们满怀激情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我们终究会取得胜利。
关于未来的大学生活,我不想做太具体的规划,但有以下几条原则不会改变:
1、多看书,经典文学类,自己专业书籍类,尽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锻炼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3、多参加讲座,开阔自己的眼界.4、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些东西可以不学,但是不能什么都不学.5、学好英语,尽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6、多交朋友,能交到好朋友,靠得住的朋友,这将成为自己人生的一份宝贵财富
7、不要堕落,坚持奋斗,只有无止境的奋斗才能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美丽的大学生活,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自己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自己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里我们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生命之花因为年轻而精彩,让青春因为活力而生辉。大学校园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我们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吧!人生物再少,大学最珍惜。不让青春虚度,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载入一点点收获,让自信的微笑浮在你我的脸上。
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自己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
大学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的殿堂,为了来到这个殿堂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既然跨进了这道门槛,那么就让我们在这梦想的殿堂里尽情的挥洒个性吧。
一年的大学生活让我逐渐成长成熟起来,让我对许多事情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感悟,也对未来的道路更加清晰。
先就学习而言,我觉得我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好的一方面是我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课本和规定的课程,适当增加了一些时间看感兴趣的书和做感兴趣的事,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尽管在考试方面没什么用,自己仍然投入很多精力。当然也有一定收获的。通过了解航空发动机有关方面的知识,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以后如何学好专业知识有了一些准备。另外就是了解到更多关于创新方面的东西,这算是对以后参加某些创新性比赛做了一定准备吧,我对自己花很多时间在图书馆还是肯定的。
但不好的方面是对学习过于懒散,平时不好好听课,在第二学期中开始习惯考前突击,虽然过了最低要求,但在下一学期来到的时候把上一学期学的东西基本上忘得干干净净了,这也就导致当时我对大学的生活产生了迷茫。
大一下学期我的时候,我出勤率明显比低了很多,大一上学期未曾翘过一节课,而下学期的时候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经常不去听。这样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感觉一些科目复习起来很吃力,如果不是试卷与往年改动比较小,我感觉六十分都很难考到。
至于专业知识我们基本上没学,后来才知道达以上的都是基础课,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基础。由于以前很少接触计算机,所以学起C语言感到很吃力,通过向别人学习,顺利通过了考试。总之,感觉大一还比较单纯,有时很迷茫,虽然大一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我相信以后会有所改正。
大一最丰富多彩的是要数军训了。那时有太多的思绪在心中回荡,高中的铁哥们在远方,家人不在身边,于是迫切渴望交朋友,在军训中认识了一个又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互相讲述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在训练中互帮互助逐渐建立了友谊。之后参加了一些协会,但平时生活总体来讲还是比较简单的,我依然延续了高中的一些习惯,每天按时上课,当然不同的是大学课堂更加自由,我也偶尔上课睡觉。
社团活动我也参加了一些,也让我多多少少有些体会,例如发传单,我感到自己有许多方面需要提高,我不能在人多的地方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一些礼仪,问卷调查表如何做等都是通过社团活动学到的。
我虽然在大一不玩游戏,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想整天玩游戏,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例如睡觉,聊天,听歌,看电影等,我觉得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所以我在这方面以后也要提高。
平时生活中,我们和普通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天的早操制度和每周的内务体能制度。刚开始极为不适应,整天的抱怨,认为每天不必要花那点时间取整内务,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从而羡慕普通生的生活。后来渐渐的习惯了这种制度,对每天早起的生活方式和整理内务产生可认同感,能更加积极地才加到训练中去,争取拉小与军校生的差距,认清了做自己以后的道路。我的体能在全中队里面算是比较差的,所以我要以后花更多的时间在这方面。回想大一的一些时光,不禁感慨万千。不知不觉中已经脱离了刚进校时的一些无知,当然更多的是对这一年的否定,我会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改进,让自己更加符合未来职位的要求。大学的生活可以很轻松,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可以很丰富,这将取决于我自己的选择。
时光荏苒,去年的现在我们刚刚冲破高三牢笼,感受着完全释放后的自由感觉,为接下来的大学生活而憧憬着,盼望着。犹记得高三冲刺时,我们都笑称自己是站在地狱望天堂,每当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就会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想着只要过完这一段炼狱般的生活就能进入天堂——大学。今年夏天,我们已经过完了大一,不知是该高兴还是难过。细想一下自己的大一生活,总觉得不那么充实。没有了挑灯夜战,没有了争分夺秒,没有了考试成绩的刺激也没有了力争上游的激情,我总觉得生活里缺少了点什么。虽然刚开学的时候学校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学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要求你必须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但当我真正开始学习时就发现这真的很难做到。大学真的是一个天堂,它能给你一个让你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舞台。喜欢学习?图书馆里的书籍包罗万象,足以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喜欢运动?运动场上各式各样的运动器材绝对能让你痛快淋漓;想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学生会,各类社团都是你不错的选择;想为生活费赚取点补贴,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也有各类兼职工作让你自由发挥。但是,选择太多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事。这会让我们迷茫:我的大学生活究竟该怎么过呢。我们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诱惑里有了越来越多不学习的理由。但我们还是学生,即使在大学里学习不是唯一的内容,但学习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大一上学期,我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参与班委工作,参加社团活动,还有各类院校比赛,却扔下了学习,结果 1
期末考试我被狠狠地甩在了后面,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注意处理大学里学习、工作与娱乐的关系。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总算是稍微赶上来了一点,但因为大家都开始努力了,我的进步显的那么渺小。看来以后还要更加努力啊。
在班里我感觉和同学们的关系处得还不错,和每个人都建立了友谊,大家互相帮助,使我们的班集体像一个大家庭那样温馨。刚开始竞选班委时我报了生活委员这个职务,这是一个班级管家婆的角色,负责班级财务开支和寝室卫生检查工作。竞选结束后我如愿以偿得到了这个职务,我暗暗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如今一年工作结束了,这份工作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能力上的锻炼,还有全班同学的友谊。记忆最深的是前湖烧烤时我为大家煮面条时的情景,看着大家抢着吃我煮的面条真的很开心。还有大家一起准备班级风采大赛时的努力,那一次也许我们不是表现最好的班级,但我们是最团结的班级。还有为元旦晚会准备节目,为去省庄小学上课购买书籍,为参加歌唱比赛的同学加油,为参加求职短剧大赛进行排练······这一年我们班委真的付出了很多,每一次班集体活动我们都要进行策划,准备,组织及总结,大到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整个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小到活动中要准备哪些道具、奖品,都是我们班委坐在一起讨论出来的结果。刚开始我们会显的很生涩,但现在的我们开始变得成熟与稳重,这是我们努力付出后的回报。
社团活动方面,在刚开始社团招新时我参加了轮滑协会。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对一个女生来说轮滑并不是一项很合适的运动。我以前也
没有接触过轮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轮滑表演,那时候就觉得轮滑真的是一项很酷的运动。社团招新时看到我们学校居然有轮滑协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加入了进来。如今我非常庆幸当初的选择,因为这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轮滑的魅力,更认识了一大帮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相约几次出来玩轮滑,交流技术与心得,有时是在广场上练技巧,有时会去刷街,进到其他高校找同样爱好轮滑的人交流。如今学校周围的学校我们已经去遍了,甚至还刷去过秋水广场看喷泉。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一、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1. 失落心理
这是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也是最影响新生情绪的一种消极心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认为高考未考好或者志愿未填好, 从而产生对高考结果的失落和对大学的失望。认为上大学是迫不得已的带着失望、遗憾、无奈等消极情绪入学, 纠结自己是退学或是转系, 学习根本没有目标与动力;另一种是由于入学前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从而将大学生活想象得很浪漫、多姿多彩, 加上对所上学校的优势不了解, 入学后发现现实并非完全如此或感觉相差甚远, 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大学生出现失落心理时要及时调整, 首先要学会面对, 及时找到新的动力和目标。其次要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及时从想象的大学中走出来, 回到现实的大学中。
2. 放松心理
“黑色6月”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 因为它是对高中三年学习成绩的最终检验。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终于跨过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坎, 不少学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再加上老师、家长和朋友为了激励他们考上大学, 鼓吹“大学就是天堂”, 使很多新生产生了“进大学等于享受”的错觉。部分大学生整天沉溺于玩游戏、认老乡、看小说、谈恋爱,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作为新生, 要注意增强时间紧迫感, 树立新的目标, 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另外还要重视大学里的竞争, 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可成为竞争的内容。在与人比拼的过程中, 一个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弱点, 认清自己的定位, 从而不断寻找更高的目标, 付出更大的努力。
3. 茫然心理
这种心理是由目标缺乏所致, 故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中学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 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 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充实的, 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考入大学后实现了目标, 如不及时建构新的目标, 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 动力缺乏, 意志减退, 导致行为懒散。因此作为新生, 进大学后要注意重新定位自己, 树立新的目标, 做好规划, 以期在新的环境更好地发展自己。
4. 自卑心理
大一学生在入学后因成绩、能力、外貌、气质、经济、社会地位等不如别人, 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 例如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班里的尖子生, 得到的光环较多, 经常被老师表扬, 自我感觉良好。进入高校后, 却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种学习和能力位置的重新排序给其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对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往往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失真,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结果既可以使人沉沦, 又可以使人超越。因此作为新生, 要注意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更要认清自己的长处, 发挥自己的长处, 以长补短, 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自信, 不要陷入错误比较的痛苦之中而导致自卑。
二、不可缺少的人生规划
1. 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大一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 主要目的是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当大学生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 打算在某一行业发展时, 必须在“知己”的前提下, 充分“知彼”, 也就是了解职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 了解职业的相关信息, 包括职业的内容、职业的环境、职业的前途、所需要的职能训练等。就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而言, 就业率普遍较低, 高不成低不就, 其主要原因是自身实力弱, 要求高, 对职业缺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此外, 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还要对自己有所了解, 比如: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对人从事什么职业有很大的影响, 在选择或规划自己今后职业之前, 必须了解自己的注意力、判断力、忍耐力、记忆力、创造力、理解力等是否符合择业条件。此外就是了解自己的特殊能力, 有没有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特长, 劳动技能强不强, 有没有雄辩的特长, 有没有数理精算的特长, 与人交际的能力如何, 有没有领导、组织的特长, 等等。只有弄清楚自己所具有的特殊能力, 才能更准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而实际上, 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 在规划时要有前瞻性, 把目光放远, 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在的准备在未来的几年里仍然跟得上社会潮流。
2. 学业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 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 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大学不同于中学, 中学时学习可能受到老师、家长的督促, 大学全靠自己自觉学习。在上大学后突然失去老师、家长的督促, 不少学生学习态度随之变得随意, 出现了忽视学习、放纵自己的现象, 并产生“时间很多, 明天再说”“及格万岁, 高分浪费”的心理。再加上每天老师讲的知识并不多, 很多学生便有积在一起复习的想法, 使得每天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吸收, 便造成了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这都是因为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漫无目的导致的。确立正确的目标和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出发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 有了计划就有了行动的路径。大一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 没有经过学习和探索, 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习、个性特点、发展方向并没有进行过分析, 处于茫然的状态。因此, 大学生应进行目标规划, 把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衔接, 不断激励自己奋斗, 使学习变得主动, 从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三、值得注意的两个习惯
1. 交友习惯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由于上大学前一切以学习为重, 所以进入大学后要学习一项新技能———接触社会, 多交朋友。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别人喜欢你, 良好的交友习惯是很重要的。交友时要注意情感的相悦性。一般说来, 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对真诚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一旦受到某人赏识、喜爱, 得到好的评价, 就会由于受到称赞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 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 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真诚地赞美他人, 他人反过来会对你抱有好感。同样, “换位思考”也是交友的好习惯。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 因接触多、机会多, 交往最易, 但也因接触多、摩擦多、矛盾多, 交往也最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 尽量为他人着想, 如经常打水、扫地、洗收衣服等。而现在的大学生交往中, 普遍存在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多人只强调他人对自己应该认可、理解、接受和尊重, 却忽视对等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只注意自己目的达成, 却无视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等等。在这种倾向支配下, 他们常常不顾场合和对方心情, 一味由着自己的性子去交往, 致使在交往中出现尴尬的局面。试想一个人处于心理低潮时, 你却在他面前宣扬自己的成就, 结果又会怎样?所以在很多的时候, 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 只有将心比心, 以诚换诚, 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2. 生活习惯
一
在年龄很小的时候,老王读小学时就开始有了将来长大要做文字编辑的愿望,因着这个少小种下的念想,在大学读到半截儿,借着母校复旦大学在大三阶段设立书刊编辑专业的机会,由外文系英语专业跳到了新闻系书刊编辑专业。毕业之后,顺理成章地在故乡山东做起了图书编辑,少小理想即时实现,人生不禁有过一番小得意。这行当一做25年,已经四分之一个世纪了,估计还得继续“从业”下去。这事儿想想都有沧桑感,揽镜自顾,当年的青头小伙成了白发斑驳的半老徐爸,真叫人不胜欷嘘也么哥。
就这样,从出版社最红火、最不起眼的选题每一本初版也三四万册起印的20世纪80年代,做到了迄今为止纸质出版跌入低谷、许多图书由作者自费出版而印数只有一两千册的21世纪初。当年一起进入出版行当的同龄人除了早早跳槽的,剩下来的都跟新入行的年轻男女一起裹挟着进入数字出版的大潮,这其中很难说自动投入欲大展宏图的成分大,还是面对变革而无可奈何被迫进入的成分大。数字生存时代弄数字出版,跟农业时代搞活字印刷,一样的天经地义,活字印刷持续了一千多年,看眼前架势,汹汹而起的数字出版让制版印刷术彻底成为过去时大概用不了二十年时间。
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书荒之后,图书出版业曾经扮演的是文化核心实业骄子的身份。随着广电等媒体的继起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汹涌,这一骄子身份已经跌到了比贫儿与王子的差距还要大。当我们所从事编辑出版的技术层面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加上四周社会形态和人们意识日夜在变化,不能不影响到我们日常的读书心态。一个人的职业意识、兴趣爱好,会随着这一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浮沉而发生变化,比如对读书的信心,起码老王已经开始发生怀疑。“以不变应万变”?既没这个必要,也难有这份淡定了。
曾经以为,读书是个多么幸福的事儿啊,此生有书相伴,比天天有美食佳肴有意思得多,因为读书的蕴涵比口舌之愉的格调明显高了去了。曾经想像自己一息尚存,就要读书。现在的问题,是对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发生了根本上的怀疑,简言之,是身处社会技术和人的意识变革时代,读书的心再难淡定下去。
曾经对拥有一间书房有过长久的向往,二十年前给报纸读书版颇为自矜地写过《我的书房》《我的书屋梦》等畅想类的东西,也给几家报纸在世界读书日、春节荐书的版面混充读书行家荐过这新书那经典,自己在写稿、荐书的时候也踌躇满志着,十几年二十年一晃过去,自己都没想到读书的心境会倏忽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看着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都会诧异:这是怎么了?以前分明没有这样多愁善感过哪。
二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话,老先生本意,是赞同那些“古之学者”——远在他之前的文化人——那种为充实自我修养、并非以知识炫人炫世而读书的做派,可是他自己之就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呢?看他来往于各诸侯之间汲汲于仕途(为了弘扬周礼的远大理想?不说也罢)的一生,显然是绝不能用“为己”来概括的。
选择读书为己一途的,大都沉寂无闻。不那么为己的,或干脆挑明了为人生成就而读书,譬如为享誉文化圈的所谓学术,则大多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收获与付出成正比,在不辜负个人心血的同时也为所供职的文化机构或企业实现着利益和成就的最大化,算得上人生双赢。此种读书方式,似乎已成为时人对读书正途的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提法,其实也可概括不同的层面,小则可以借助希望工程由辍学而继续学习而步入受教育者的行列,继而长大成人摆脱做农民工的宿命,大则可以在城市生活中占住位置之后继续借由读书的动力而提升自己精神和物质的一切。老王深信“有志者事竟成”这话,立了读书为己的目标,只要心志平定,读到地老天荒也由你,但偶尔旁观那些步入正途的读书人收获到手的成就,就会生出误堕书网之叹。
前人每说“读书之乐,不足与外人道也”,此话甚对,书中滋味十分养人,但在周围读书种子中间遇到恰恰棋逢对手者,其实很难,而读书的收获和种种自娱感受久积胸中憋得不爽,于是种种书评书话之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致力读书一道四十多年,对书和文字的品味自然多了些深入的要求。静夜读书,与一流的好文字相晤对,往往不知东方之既白,但这样的美好熨帖感受只能自己搁肚子里消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读书与发财往往犯冲。家父每与人书写书法横幅:“读书不惟培养气质,且能养人精神。”而不言及发财,不是要做清高状,实是就实际论事,不作诳人语。试观当代出版诸多教人发财的书,如《富爸爸穷爸爸》者流,即便该爸爸真发了,也一定是靠书的版税而绝非书中的法子。青年摄影家宁舟浩的QQ签名档写着“摄影穷三代”,移之于读书,虽不能说读书穷三代,因为没钱就连书也买不来,但靠读书致富完全没门儿。
三
老王平生最大乐事之一,是闲暇时呼朋唤友带足了银两去逛书店血拼或到盗版书摊上打野食儿,来到山东济南二十多年,结交下的个体书店老板和摊主朋友倒比正式工作场面上的交往还要多。早年写过的正经文章中,曾为师友们称道的一篇《老周的书店》中的主角老周,就是一家民营书店的雇员,老先生为人作佣,能在书店与书相伴便慨然自足,大半辈子单身,最大的乐趣当是与来店里买书的顾客们谈些新书旧书以及书林掌故,倒也其乐融融。
当被人问到自己的职业时,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在出版社工作?那你不用买书了啊,省老鼻子钱了!其实大错。厕身出版行业,爱书人照样需要自己去开销买书,即便是全国最好的出版社,它出的好书也不够一个爱书人来读的。如果硬要找出与寻常爱书人的不同,那就是身为编辑,由于行业内的新书资讯来得及时,往往需要某一本书,会同时涌上来多个可选项,结果就会失之于求多求全,比别人多买上几种版本。嗜好买书的主儿,其实在哪个城市的出版从业者中都有那么几位。有意思的是,也许爱书人一族有着相融共通的非语言气息,往往在正常工作中并无直接交集的这类人们,却会有意无意地在买书或互通图书资讯、交流读书感受之路上走到一起,而且是在QQ、微信等当潮媒介还没兴起的时候。
nlc202309040348
曾经有那么几年,特别喜欢搜访书评、书话之作,书架上少说也摞了百八十本这类书。几回技痒,想着用《谈谈谈书的书》作书名将自己的书评书话之什结集与同好们共享,感觉这名字大有口吃爱好者的嫌疑,又看到香港文豪董桥早在1976年年底就写过这个题目,自难掠美于前贤了,只好作罢。
早年台湾有个著名的广告:“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这话在逻辑上其实大可商榷,学琴是文化或技艺层面的事,而变不变坏是道德层面的事。有朋友说,同样的口号其实很适合用在动员孩子读书方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老王私底下想,这样一改,效力可能还不如原广告,因为“不会学坏”未必会对少男少女产生多大的吸引力,适当地“学坏”会更增人格魅力也不一定。
四
出版人的读书生活也许天生就跟其他读书人有着不同。既然天天上班用心思想的是选题的策划,埋头伏案进行的是书稿的修改,图书编辑对书有着一种先天的亲近,或者说是先天的便利。但是就老王接触所见,出版社当行的读书人同时也具有两大劣势。
其一,编辑而兼读者一族,其实对书的品评并未见得比寻常读者能多出几分真见解,这从诸多出版同人撰写发表的书评类文章的成色上不难看出来,大多人云亦云,放在小学生作文里还算得上是文通字顺、文章主旨也符合语文老师的中心思想之类,但你要去寻找思想的新异点和文字的个性表达,往往付诸阙如。老实说吧,出版从业者并不是上天赋予的读书种子,也跟非出版从业者一样,良莠并存。可以说,出版编辑中其实隐藏了太多的伪读书人。
也正因此之故,潜伏于出版业中的一些很能写的作家深得老王的感佩,比如,一本接一本写作历年“语词笔记”的黄集伟,研究老庄颇成专家的止庵,在“草木虫石、丸散膏丹”中寻绎学问文章的半夏,将读《野草》札记写成一本《怀揣毒药,冲入人群》留在人间而如今人神两隔的龙子仲,还有退休前为教育图书出版贡献良多、近年依然对出版业改革新见迭出的李人凡先生。
其二,图书编辑在读书中,太容易受到文字表述层面的干扰,总难压抑住拿红笔去改正书中文字标点差错的冲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干扰了对书中精华内容的汲取。除非刻意抵制,否则这一冲动会伴随着读书的余生,对阁下的“阅读理解”能力影响一生。在这类编辑兼读者中,读书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技术活儿”而非心智劳动,读书五车,结果离书中真味远隔十万八千里。
五
一直安于编书、买书、读书,曾经以为这就足够构成生活的全部精彩,等到从业近三十年,像半辈子一直躬耕田垄间的老农乍一直起腰来想喘口气,瞄一下周围,才恍然觉出,原来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美好景色。
这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再愿意亲身实践恬静、无为、无争姿态的时代(如果有,也只是于丹那一路媒体学者在电视讲坛上作鼓吹),简单一句话,与往昔相比,现在更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这也是自有生民以来祖辈奉行的一个通则,只是自己年轻时期太执著于过一个平淡读书人的人生,为此兴趣所主导的时间太长太久。
如果理性考察出版业,会有一些实际的判断。目前的出版界,擅舞文弄墨者的比例,大概是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以前的出版社编辑是有创作假的,通常每年有一两个月时间,可以出差到外地,不是约别人的稿,而是到山清水秀之地闭关兼修养着,写自己的著作。想想那真是出版人的黄金时代。近二十年来许多出版社都约定俗成地拘守这样一个惯例:不允许编辑在自己出版社出书。一正一反,反映出的是出版界管理者的格局由大变到了小。不过,当下出版社衮衮诸公也少有能够著述的能力,与编辑前辈们绝少可比性。
如果换个角度看,当代出版人的整体职业程度高于先前,不再是写而优则编或编而优则写了。也许,一个行业的职业化程度趋高,正是这一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也许,尽管纸质出版已经走到了历史最低谷,但数字出版的前景已经在光耀着中国出版业的前景了。这两大因素相加,我们的出版业兴许完全有可能会迎来一个全新意义上的发展?不过,老王已老,那是下一辈出版人的出息了。
六
读了四十多年的书,编了四分之一世纪的书,现在,老王对读书一事开始心生徬徨。虽不能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毕竟如果没有其他选择,读书还是最值得作为文化消遣的唯一选项,但“再回头已百年身”,再想捡选其他人生选项为时已晚。人,生于时间之中,最大的无奈是它线性发展的特性,一段时光经过了,更无法抹去重来,真可谓:对书当歌,人生几何?半生华年,尽皆消磨。苛能调头,去向无着;苛不调头,一生都歇!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大二的生活来到那我的身边。没有准备的我还在回忆着我大一的美好时光。在大一时光中我学到那很多。现在我将我大一的生活总结如下;
一,学习方面
大学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刚进校园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它的吸引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在大一我做那我人身第一个选择,面临的选择我没有任何的犹豫,我选择了我的专业,我不后悔。从小我就对我的专业很感兴趣,所以我好不犹豫。在大学里我学到了我从没有听过得专业知识,做那我从来没有想过得实践,不管是学习什么,我都是充满热情与好知。我认真的学好每一科,让我的基础更加的牢固。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动力,大一的学习让我对专业的了解更加的深刻。
二、课余锻炼
大一的生活是很枯燥的,与高中、初中有很大的区别,这对我们来说并不好,感到很不踏实。这样我的课余时间对我来说是个很好锻炼自己的机会,我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锻炼自己。我积极的参与学校的各个活动,开始认识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同学。接触到不同社团、协会的人。对工作我充狂热,对朋友我充满热情。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努力锻炼自己的毅力与勇气。曾多次得到鼓励、奖励。在期间我锻炼那我的交际能力。我相信我得到的比这还多的多。
三、寒假、暑假实习
我很珍惜大学的生活,因为我冲进这个大门开始,我就对自己说过,要让自己的脚步在这里不停的走下去,不能浪费了大学的时光,大一的寒假是我第一个没有回家过年的春节,在外实习的我得到那很多,这是我接触到社会的大舞台,我很珍惜每分钟,在这里我认识那从不同学校走出来得人,认识了社会上不同身份的人,我所获得还有很多很多。暑假也是。我想我在这方面我已经走出了艰辛的一步。
我总是想,给自己的过去留点东西去祭奠无论如何也回不去的青春韶华。我不是说遗憾,当然我会很违心地说,我必须感恩遗憾,像所有智者的言辞那样。生命中最不缺少的东西,除了遗憾,还有什么值得永远去缅怀?
哪怕只能写成一篇――
由于高考失利,我未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成了我最终的归宿。她站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就在我远行的车窗外向我怀着好意招手;她又站成一堵无情的墙,把我时的6月阻挡在墙外,我永远也长不到足够高,高到能够着墙顶去看清我逝去的风景――于是,我只有转个身,把过去走远。
一切,从黄土地到红土地
捧着录取通知书,怀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带着对未的无限幻想和踌躇满志;我踏上远离家乡的火车,像是第一次把自己完整地交给世界,我瑟缩着,试探着,蹒跚着……
长沙火车站,微雨;24个小时的舟车颠簸,湖南科技大学的招牌彼时看起那么亲切,由学姐举着,在雨中竟然熠熠生辉;戴着扩音器的学长学姐跑前跑后,不打伞,把一批一批自全国各地却又要去往同一个地方的逐梦者接纳下――列车再次启动,湖南科技大学触手可及。
触碰到她了,真真切切的触碰。还不及,还没有理由说是否喜欢她,心里只是一股躁动……由学长学姐带着,穿行在一眼一眼陌生的校园,报到、领卧具、领军训服,看到助班和老班,用蹩脚的普通话告诉他们我的名字,籍贯,老班于是拍着我的肩膀:“咱两五百年前是一家呀(老班也姓马)。”省哥(一班的助班,我班助班的男友)也一句:“你小子就是马宗兵啊,一个人的?挺厉害的呀!”省哥眼中的我是属于很活跃的那种,后小满姐也说我一点也不省事,我一直把这个评价归为褒义。
到寝室了,是冬哥(勤恳的副主席啊)扛着我的东西带着我去的,7区栋622,辨不寝室是好是坏,也分不清心里是喜是忧,第一眼看到的室友便是我后的大哥。
军训,最亲近红土地的歌声
大哥是河南人,9年出生,故排行老大,我坐了第二把交椅,虽然个子最小,体重最轻(无论我走到哪里,身体上这两个硬性指标总是稳居魁首)。大哥当然也瘦,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直到军训才大白7营20连1排,当时他的腰带束得是全营直径最小的,后他的性感骨照在“筐瓢群”里大放溢彩。大哥给我的第一印象几乎没有,除了说话声音很小,有点冷漠之外,但我没想到后和大哥那么相投;老三打东北齐齐哈尔,具备了东北人典型的特征(我觉得东北人真的很――好!),体型稍嫌大,也是在军训的时候他的体重才被知道为168(这里的单位是市斤),成为当之无愧的首屈一指,成为程教的调侃题材,同时也顺利成为彼时我老三的代号;帅气的老四注定不凡,对了,就是帅,还有就是他的交际,刚到校就把几个寝室的女生全约出的不是别人就是他,还创造并保持了目前恋爱最迅速的科大记录(正确性有待考证,勿喷)――他在军训期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一班的一个内蒙妹子私定了终生。
经过九教去往八教,踏上那片最开始的红土地,阳光从站得整齐的生着肥大叶子的广玉兰透过铺打在不及躲闪的空隙上,静谧便滋生着美轮美奂,微风过处,送阵阵桂花香,沁透心脾,香樟树永远是最尽职尽责地小心地控制着阳光的肆无忌惮,每当这时,我就无名地心动,一眼穿行在树巷里,把眼前的往事历历重现――在这里我们让娃哈哈矿泉水瓶站成两排,让它们陪我们站成永恒的军姿;把勒死人的腰带狠狠地扔在地上,用斜眼瞥它,却在陈教的倒数“10”秒“10、9、8、、2……”声中再把它的直径缩小;我们把恶毒的太阳光挡在树荫外,把欢声笑语和汗水挥毫,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相识,从这里启程。
9月8日,军训如期而至,上的7营20连1排应运而生。“军训是大学的第一堂,我们必须认真地上好第一!我是你们的教官,姓程,鹏程万里的程,”水水(水是称教的自创语,可以理解为一种带着玩笑意味的很差劲)的程教貌似很严肃,这大概是每一位教官应该具备的素质,“你们不要给我筐瓢了。”不久后我就真正理解了“筐瓢”的含义,因为它在“程教语”里面很频繁地出现,不记得是谁告诉我它的意思是“关键时候掉链子”了,后我们1排的每个兵心中都有一个“筐瓢”的定义,我们彼此不说,却心照不宣地高频率地使用着这个词语,当然还有“水”这个动词兼形容词,是的,毋庸置疑水的词性。
程教给我们的除了严酷的训练,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比如他给我们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当时,我竟然第一个冲上去,用我稚嫩的普通话告诉大家我自甘肃,名字是马宗兵,大家可以唤我小马。“你很棒,你很勇敢。”程教给我竖起的大拇指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数次激励我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前行,“我记住你了,你叫马宗兵,甘肃的。”
这大概是我的第一个成功了,我就是这样定义我的成功的。
程教不忍让我们在湖南40℃以上的高温下接受大太阳的关照,于是我们总是躲在科大古老的树荫下练习“会操全部内容”――除非16排的兵踢我们的“场子”,我们总是在气势上让他们知道他们非常水,因为我们的口号是全营最洪亮的,然后在实战上稍稍逊了一筹,之后我们忍气吞声地暴露在太阳底下,为了一雪前耻,卧薪尝胆。
程教会让我们在休息的时候进行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游戏;我变得很积极(虽然我没有什么才艺),一次一次的上台成功地让全系的学生记住我叫小马,这为我以后的几次竞选增加了许多制胜的筹码。助班细心准备的“娃哈哈”矿泉水瓶子,总是撕碎外面的包装(说是为了防止给娃哈哈公司打广告,这个理由,确实……很深很难懂),贴上我们的名字,装满青龙泉,整整齐齐地码在休息台前;她总是翘偷偷地站在我们的队伍后面,默默地关心着我们,记忆中的助班总是那么漂亮,就像一个女神。程教还会在我们休息的时候,道一道“程教往事”讲的是程教的恩怨情仇,颇具搞笑娱乐风味。
那次我真的很兴奋。我写的军训感言发表在学院的《军训简报》上,是由后我在科大最亲的老姐,宣传编辑部的副部长毛娅亲自发到我的手上的;看到自己的字整整齐齐地印在油纸上,似乎可以闻到它喷薄而出的香味――这大概是我科大的第一个成绩了,我是这样定义我的成绩的。
军训期间,我参加了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招新面试,“被刷了”,我这样调侃自己;去参加大学生通讯社的面试,当看到“人人海、多才多艺的应试者”,我畏怯了;还去听了一堂听不懂的日语,而同行的伙伴们听的是法语。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晚我有多濉>训就要结束的前一天晚上,程教吩咐我们晚上可以不用穿军训服,结果……结果,1排的兵只有我一个顶着军训服成了当晚最大的笑点。为此,程教罚了我俯卧撑,我也一口难辨;我只能说我不是很讨厌军训服,我没有想着迅速地丢弃它;那几天,我一直徘徊在图书馆看《化苦旅》,所以没怎么在意换不换衣服的事情――这只是一个花絮。晚上是中秋夜,程教带我们去九教前的草坪上开小小的“座谈会”,继续“程教往事”,继续游戏,继续各种八卦;当晚,我还和一班的某女生合唱了一首《勇气》,说实话,不怎么会,但凭借着军训时在大家面前唱过两首难听却得到同学们的热烈的鼓励的掌声所催生出的――勇气,我还是坚持给唱完了《勇气》,然后得到赵璞送出的电影票――这当然也是花絮,最值得写的是助班夫妻送的月饼,使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有这样一个大家庭。科大有爱,我一直坚信不疑。(在军训的时候,我还应该特别感谢一班的助班――省哥知道我想进宣传编辑部后,把后我闷骚的矿哥副部请了;当时他利用绝对的身高优势,轻轻抚着我的头告诉我好好表现……我很感谢有爱的省哥。)
红土地上生长起的希望
【大一生活的总结与感悟】推荐阅读:
大一生活总结与感想11-20
大一学期末生活总结-学期总结07-27
大一上学期生活委员工作总结学期总结06-18
大一的生活优秀作文10-31
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规划11-23
大一总结与大二计划10-21
大一学期总结与工作计划10-11
与生活感悟有关的作文句子12-31
大一新生个人军训心得体会感悟简短12-08
大一的总结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