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精选12篇)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1

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一种体悟;幸福是一种平淡,能享受平淡的人便是享受着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无形的、意味深长的东西;幸福更是一种信仰。

教师的幸福是关涉到学校发展的一个核心话题,其幸福指数的高低突显出教师生存状态的好坏。教师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教师要学会求知。“腹中诗书气自华”看到这句话心情真的很沉重。扪心自问,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到底几何呢?自己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学习上呢?平常总是用忙碌和琐事来麻痹自己,静下心来研读专业书籍的时候真是少之又少。学生时代看书的冲劲和愿望几乎荡然无存,总是感觉在吃老本,越吃越少。遇到难事烦事,总是耍些小聪明搪塞过去。而做为新世纪的教师更需要深厚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教学。作为一个知识型的教师既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家长和孩子的需要,“腹中诗书气自华”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我一种深刻的警醒。

教师要学会感动。“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生命中有很多感动的事和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周围的一。我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感动,一个学生的敬礼让我感动,一个家长善意的微笑让我感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而教师却逐步提高待遇更让我感动,而种种感动面前,一些所谓的斤斤计较,尔虞我诈,牢骚满腹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何必呢!生活本来就是美好而短暂的,时刻让感动包围着你,让我们少一些怨言和埋怨,多一些笑语和理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也许正是这个道理,毕竟学校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教师要学会满足。“拒绝倦怠”书中引用了苏轼的“此生归路愈茫然“的词句表明了他迷茫、困惑的心境。不可否认,失志不俞的追求固然可贵,也深知“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但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当竞争、挑战和压力迎面袭来,当期望和落差不期而遇时,人便会觉得倦怠,做教师更是感到如此。亲眼目睹很多老师天天都有批不完的作业、天天都有不听话的问题学生出现、天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去处理,分身乏术。而与此同时,每月、每天甚至每秒都有新的理念需要去学习,多如牛毛的培训和考核等待着我们去完成。讲不完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战役”,一次战胜自我的“战役”。我甚至一度非常怀疑和后悔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但是每次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真的无话可说, 我释怀了,站在讲台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只是想尽可能的把所学的知识教给他们。因为,我知道,无数双家长和孩子的期盼的眼睛在看着我们,或寄托、或向往、或渴求。每次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进步与成功时,我的心中充满着无限自豪与骄傲。他们是我心中不能割舍的一份责任,就像我生命血液的里的每一个血细胞,我将一直珍惜、爱护他们,我也将和他们共同进步与成长。

教师要学会感恩。我们每个人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其实我们有时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有教师说:幸福就是短暂离别期间师生的相互思念,就是节日期间收到学生真诚的问候,就是享受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

有教师说:幸福就是学生的快乐与成长,就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就是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教师说:教育本身就是幸福。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2

一、个人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茫”

大部分教师都被学校要求写“教学反思”, 规定了反思数量, 比如每周不少于一次, 也规定了篇幅, 比如字数不少500字。为了完成任务, 凑够字数, 于是大多教师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做流水式描述, 而后宽泛地总结得失。如果让教师真实地评价“反思”对专业发展有何益处, 往往不甚明了。教师增加了写“反思笔记”的负担, 而“反思”之后对自己的专业却收效甚微, 因而教师往往反感、害怕写“反思笔记”。

2.“窄”

教师的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 只是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反思, 对教学失误反思, 对成功的经验不反思或反思较少。另外, 教师的职业特质使教师的反思资料和合作机会有限。教师是一个孤独的工作者, 一旦把教室门关起来, 就与外界隔绝, 这种分离导致没有人来指出教学的不足。我国有教研组、年级组和备课组等传统, 但这些原本非常好的教学研究组织逐渐异化为行政性组织。由于大多数学校的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 考核的多是教师个体的业绩, 没有把同年级、同班级的教师团结协作作为评价内容, 大部分教师还是处于专业孤立的状态, 这使得教师很难有机会收集到关于自己的信息, 尤其是同伴对自己专业状态的评价信息。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内省难免会有所偏失, 更可能忽略自己未意识到的问题。

3.“浅”

由于教师的专业自觉水平和反思、研究的能力有限, 教师的反思只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 难以与教学理论联系, 不会提炼自己的经验, 使自己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反思的前提是对自己的教学状态有所认识。教师时常以单纯的“教学人员”来对自己定位, 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状态只有模糊的了解, 缺乏思考自己专业状态的主动性。他们固然会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和困惑, 但这种理解基本上是从“当局者”的角度来思考, 很难抽离出来以“反观者”的角度思考。教师很难看到教学问题的真面目, 缺乏对自己整体状态的清晰认识。有的教师即使能看到自己的部分问题, 由于缺乏基本的研究素养也只能在浅层次上思考背后的根据, 抑或进行经验总结。

4.“浮”

教师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没有把反思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而是把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似的硬性规定。因此, 反思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实效。教师反思很难一次就产生显著的效果, 最初的反思更可能只是专业信息的积累。反思要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必须首先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日常化活动。教师由于工作量大和忽视反思等原因, 很少做到日常化的反思, 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领域进行长期的阶段性反思了。缺乏日常化反思的背景, 即使教师有突然的思维闪光, 也很难保持下来成为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反思什么

以上所说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以教学过程为对象, 而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这五个环节构成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策略也就主要围绕这五个环节展开。

1. 对备课的反思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对备课的反思内容主要是指反思有没有认真钻研教材, 有没有精心设计上课的全过程等。如我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了吗?我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该学年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吗?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如何?学生已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我设计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个提问是否都围绕教学目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我期望学生从这节课学习到什么?我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课堂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等等。

2. 对上课的反思

对上课反思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 是否达到, 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了吗?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吗?教学效果怎样, 对教材的讲解是否正确, 层次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 教学过程设计得好不好,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 时间分配合理吗, 课堂气氛如何, 还存在哪些应该改进的问题, 怎样改进, 课后及时总结了吗, 这节课成功吗?为什么成功?如果不成功, 原因是什么?这节课主要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学到了该学习的内容吗?采用什么方法实现师生互动, 等等。

3. 对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反思

对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布置作业本身的反思

一是对作业量的反思:如抄生字, 抄10遍多了吗?抄5遍可以了吗?抄3遍是否也能达到效果?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多少时间等;二是对作业质的反思:我选的作业题的代表性如何, 有没有一些无意义的、机械重复的作业, 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 对作业的要求交代清楚了吗?等等。

(2) 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

哪些题目学生未掌握做错了, 原因是什么?我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审题、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怎样自我检查等进行指导了吗?学生有没有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等等。

(3) 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

如我需要批改所有学生的所有作业吗?可否改部分学生的作业, 可否改学生的部分作业, 让学生帮忙批改可以吗, 可以让学生自己互换批改吗, 哪些情况需要面批, 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了吗?做好讲评工作了吗?等等。

4. 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课外辅导有三方面的内容, 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 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辅导, 给学有余力或学有特长的学生个别指导以加深加宽课上所学的内容。课外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包括对课外辅导内容的反思、辅导形式的反思和辅导效果的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始终是一种过程, 是一种探究, 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 因为, 反思者始终在追求更好的、更完善的教育教学。可见, 教育教学反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个反思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把它作为生活常态来对待。

参考文献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248.

[3]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 1989.6.

让教师成为最幸福的人 篇3

专业引领,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追求幸福。立足校本,以研修助教师成长。通过读书分享、案例研究、联片研究、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对话,引导教师在激扬智慧、凝聚合力、追寻专业发展的愿景中,改善生命状态,提升专业水平。多维立体,以培训强教师内功。本着“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的理念,不断加强区域内教师高端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坚持开展全员高端培训。截至2014年底,伍家岗区已组织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的高端培训三期五个班501人参训。继续以“国培计划(2014)”和“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抓手,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教师送培工作,完成各级各类送培任务1054人次。

榜样引领,以名师促群体提升。建立名师工作室,将学习团队由学校扩大到联合体,以一个名师带动一批教师学习。2014年,重点推进十个名师工作室工作,通过实行“联校制、跟师制、双课制、助培制”辐射名师引领示范作用,帮扶困难教师,培养骨干教师。

同伴互助,以分享引思想碰撞。坚持校长论坛和学习分享制度,充分发挥校级干部的专业引领和互助作用。每年举办一至二次校长论坛,让管理干部在思想的碰撞、成果的分享中激发灵感、引发思考,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校长向教育家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

真情关爱,让教师在和谐温馨中畅享幸福。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当家做主,感受家的温馨和幸福。通过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和决议,推进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让教职工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知情人。

真情关爱教师,让教师安心工作,提升幸福指数。为全区每间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改善办公条件,努力为教师创设整洁优美温馨的工作环境,以环境稳人心;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教育、定期体检等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让教师拥有阳光心态,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水平;走进教师家庭,送去温馨祝福,以点滴感人心。

落实教师待遇,以关爱促教师幸福。足额保障国家政策性工资,确保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水平。2014年,调整教师绩效工资标准,将基准线由原来的21216元提高到27000元,与市直学校绩效工资水平一致,实现了同城同待遇。新增交通补贴、物业补贴和93年工改保留补贴三项改革性补贴,年人均增加5640元。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和教职工住房货币化政策全部落实。新增地方性补贴,每位教师增加一个月基本工资标准的医疗补助;按每年人均2400元的标准设立教师师德考核奖。

制度推进,让教师在机制保障下提升幸福。伍家岗区创新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实施《伍家岗区校长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伍家岗区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伍家岗区教师幸福工程实施意见》《伍家岗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结果运用制度》《伍家岗区教师素质评价制度》等制度以及“北师大、华东师大高端培训五年计划”,设立“伍家教育发展贡献奖”等,培养教师成长,鼓励教师成才,引领教师成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篇4

最能致远是书香,读书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在读书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使自己的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我所在的厦门市金山小学,一所很年轻的学校,创建仅五年多。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学习型学校,在校长大力支持下,学校始终坚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师们坚持广泛阅读。近些年来,校园里师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蔚然成形。

一、积极发动组织,营造读书的环境。

每个学期,读书都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由科研室具体负责。

我校校长是是个精明能干、极具管理能力的领导,他年富力强,对读书之力量很是敬畏。他自己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在教师例会上常给老师们读一些工作、人生方面的小故事,老师们觉得校长很有趣,慢慢也觉得书中很多东西对自己触动很多。他也常和老师们说读书的方法,比如对我们说:你假如没时间看书,那你就把书放在床头,睡前看10分钟。你可以给他算算一天十分钟,一星期、一月、一年。你总计可以达到多少阅读时间?建议老师先坚持一周十天试试看。读书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校长还买书给大家,为每个老师赠送《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

每个学期初,学校科研室总是为老师们推荐阅读书目,制定了读书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确定每周读书交流的老师,并和老师们交流宣传。这些年来,学校收集了许多书目,列出《厦门市金山小学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传到学校课题博客,学校Q群共享,让每个老师受益。每个学期,科研室有针对地为老师们推荐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推荐一些教育经典读物,如苏霍莫林斯基的系列教育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公民的诞生》、赞可夫的《和教师谈心》、《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同时也提出一些专题,建议老师们选择阅读。2008年阅读的专题是“名师教学方法对我的启示”“ 阅读和教师专业成长”,老师们各自寻找书目阅读。这样一来,老师们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同时也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老师们自觉阅读。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让老师们随时随地充电学习。我校图书馆是省级达标小学生图书馆,随时开放学校图书室,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向老师开架借书;建立办公室阅读架,学校为每个办公室订了《福建教育》等教育杂志,把图书室里老师喜爱的各类书,放到办公室,让老师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充电学习。学校鼓励大家将个人书籍拿到办公室与同伴分享交换。

二、热情参与交流,体会读书的快乐

这些年来,我校老师积极投身读书活动,认真阅读,做好摘抄,写下读书笔记,坚持每个月做一次阅读摘抄,每周教师例会前都安排2-3位教师进行心得交流,无论校务多忙也不挤占教师的读书交流时间。老师们有计划有选择地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经典带来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艺术,汲取精华,化为我们教育行为,让阅读融进我们教师的生命,阅读让教师和教育的生命更精彩。几年来,老师们在例会上先后交流了几百篇读书心得,教师例会前教师相互分享彼此的读书笔记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科研室也定期检查教师的读书笔记,定期反馈,及时表扬读书活动中的良好现象,用鼓励来弱化读书活动中的不足行为,让榜样的力量影响每一位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学校里每位老师都读过,大多老师读过多遍。去年暑假,我校老师重新捧起这本书再阅读,写下读书感受,从中学到教育教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很多老师感慨地写道,“每天要不间断读书,和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吧。”“教师不间断的读书学习,不仅是成就自己,更是出于工作需要,是用一生的时间备好每一堂课。”“我们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跳出教材教参的狭小圈子,到广阔书海畅游。”„„

而今年老师们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大家阅读热情很高,每周都有2-3位老师在教师例会上交流。语文老师根据自己教学,从雷夫老师的阅读写作指导联系到自己班级的阅读写作实际,反思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班主任们更是从中看到一间教室的无穷容量,因为教室是一个温暖的家,首先自己要信任取代恐惧,自己是孩子们的榜样,做孩子可靠的肩膀。良好的班风就为学习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班风以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安静的学习氛围没有破坏氛围的举动就是良好班风的开始,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教师真的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能以大人的意志强加或改造,是从他们的角度上让他们不是惧怕教师而是信任对方地养成好的习惯。老师们在思考着雷夫老师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学习他对教育的热爱执着。

通过读书,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受到浸润、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师德师能修养。

三、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读书质量。

学校老师围绕“六个一”来开展:一是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二是每学期精读一本必读书目,通读选读书目;三是教师每个月摘录一次读书笔记;四是每月结合教学实际,撰写一篇教学反思;五是每周教师例会前老师轮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教师相互倾听相互记录;六是每学期向同伴推荐一本好书。

学校搭建了平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再现教师的收获。定期把教师学生读书的成果用物化的形式进行展览,如读书心得、阅读积累卡、教育故事、随笔等,让教师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结合读书活动,开展“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专题讨论,老师们寻找身边的榜样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撰写自评互评材料,并在年轻教师中开展师德演讲活动。结合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共同收集撰写“身边的教育故事”,把同事间平凡感人的教育故事展示在学校门口宣传栏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在宣传栏中展示师生共读一本书心得,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读书收获。每年三月,学校开展校园读书节,提倡师生共读好书。学校红领巾小广播站每天向全校同学推荐好书。老师率先垂范精读,研读教育名著,用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榜样。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活动,坚持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师推荐阅读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加大引导和指导力度。开展课前诵读故事,红读活动,革命传统故事会,组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邀请家长参加“好书伴我行”班会,师生共读一本经典同写读书心得,亲子共读一本书同写读书体会„„在和学生在一起的读书中,老师们对读书活动更进一步,不仅读教材教参,更读教育书籍,读人文读本,读儿童经典读物,在阅读中每一个老师都能够深深感受到:“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这是狄金森脍炙人口的诗句,书籍将师生们带向明亮那方。

教育让我成长 做幸福的教师 篇5

————听郑立平老师报告反思

北宋一中小学部

张琳琳

2012年8月22日在利津县实验一小的阶梯教室有幸听到郑立平老师的报告,深有感触。他用自己的质朴、诚恳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个老师。而我也在其中,一直聆听完郑立平老师的讲座,不曾离开过座椅。当听到职业与人生时,听来有些触动与震撼。郑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职业就如同爱人,若每天多爱一点,就不会有职业倦怠,就不会有每天茫然而无规划的人生。是啊,如果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自然永远也不会有成就感与创新的喜悦。想想自己现在就是这个样子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惫不堪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去教学。体力上都已感觉透支,而精神上也亦疲惫不堪。忙忙碌碌,只是在穷于应付一件件的分内的事,而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即使偶有所思,也仅仅是有所思而已,没有形成小结性的文字付诸笔端。

面对工作、面对生活,我不是没有过牢骚和抱怨,但是我想我们都是正常的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也有正常人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抱怨、唠叨,这是一种发泄的方式,抱怨过了、牢骚完了,该做的工作我还是会不折不扣地完成。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地积极,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尽快地投入到应该做的事情中。

郑老师说成长分为相对成长和绝对成长,相对成长是别人赋予的、可以随时被拿走的,而绝对成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毋庸置疑,要想真正地成长就要追求绝对成长。在郑老师所提到的专业成长和自我信心这两方面,我在专业成长这一方面非常欠缺。

最根本的原因是态度。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态度很端正,今天认真地进行了思考,发现自己的思想存在很多的问题:惰性、三分钟热度、计划不如变化快、借口、理由、琐事、娱乐„„这些都是我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我找到了它们,就要用理想、信念、决心、行动把这些绊脚石一一踢走。学生让我不断成长。既然是一名教师,我就担负着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既然要教育孩子,我就要具备教育孩子的资本,既然要具备教育孩子的资本,我就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所以是学生让我要不断地成长。

教育离不开学生,从郑立平老师的报告中,感悟到反思应大于苦干。我平时做的多、思考的少,动手的多、动脑的少,结果就像一头牛一样埋着头不停地工作,却没有多少进步。没有反思,我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没有反思,我就看不到工作的成效;没有反思,我就看不到自己和别人存在的差距。看看我的教学案例,也是教案多、感悟多、反思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进步得这么慢,原因就在于自己反思得太少。合作应大于独行。这一点一直很有体会,就拿平时的备课说吧,集体备课的效果就是好,既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不管做任何事情,合作都很重要。关键要大于整体。任何事情都有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我们教师来说,在教学上关键是要抓好课堂,在素质提高上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能力发展上关键是要多读书,积极参与教科研。行动要大于思想。这个不等式用得好。其实,自己常常会想我要怎样做,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了很多,但是都没有付诸行动,或者坚持不下来,于是思想就成了空想。只行动,不思考的是蠢人;只思考,不行动的是做梦;先思考,后行动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我就要成为“先思考、再行动”的人。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6

文中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教师不读书,课不是教得好好的吗?不读书照样把学生成绩搞上去,何必读那些课外书籍?”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我想应该不在少数,有些教师在课后宁愿搓麻将,也不肯拿起那些“闲书”。

中小学教师很辛苦,很累,课余时间的确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节,我想这就是一些教师不愿意读“闲书”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对教育的理解和热情,没有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高峰体验。正如吴法源讲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被一本书深深的吸引,他就很难拿起书来,拿起来也会很快放下去,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教师不想成为名师,不想走向成功,他也很难拿起书本来。”这也是主观原因。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这句名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

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能一天不读。青年时期的他曾整天呆在图书馆,书籍使他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从而让他带领全中国人民走上谋求解放的道路。12岁的周恩来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了,可是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要为民族的腾飞而读书。

朱永新教授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与希望。

有人统计,从1901年到2001年一百年中,共颁发诺贝尔奖680多项,其中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奖项达138项 (其中经济学14项,物理学37项,化学21项,医学及生物学49项,文学9项,和平奖8项) , 获奖比例高达20%,要知道,现在全世界犹太人口才1500多万,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3%。这样令人惊异的成就是和犹太民族酷爱读书学习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犹太人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殊选民,与上帝订有契约,负有向其他民族传播上帝律法的使命。要深刻地理解上帝的旨意,就必须学习上帝的神谕。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直接途径就是读书识字。因此,为了完成传播上帝律法这一神圣的使命,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能读会写,这样才能学习上帝的律法,这是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学习提高到宗教信仰的高度来认识,这在古代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犹太民族被称为“书的民族”,他们把勤奋学习视为仅次于敬奉上帝的一种美德。因此,犹太民族人均每年读书64本。

我们国家的阅读情况如何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的四次调查表明,从1999年首次调查的60.4%,到2001年的54.2%,2003年的51.7%,再到2005年的48.7%,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次调查还表明,我国国民人均读书4.5本。我国人均读书最多的城市是上海,人均读书8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是人生忠告。试想,很多教师开始工作时,应当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五年十年以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落后教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余时间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更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措施。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是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有人说,教师身上的书香就是最具“杀伤力”的教育的“软力量”。唯有教师爱读书,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应该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推动教改,要从推动教师读书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的有心人,做了30多年的教师、校长,从小学到高中,他几乎教过所有的年级和科目。他之所以能够品味到为师者的最大幸福,让生活散发着优雅的气质,一切都源于他把读书当成了一中信仰。因为他知道,读书能开启生命的灵思,欣赏生命的律动。因此,他每天不断地读书,坚持记日记,并为他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做成长档案。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成就了一代教育大家。

作家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

劳动教育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篇7

关键词:劳动教育;培智;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辞海》中对劳动一词这样解释道: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化,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显而易见,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必然离不开劳动。而对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他们将来面临的生活压力远远大于正常人。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独立生存。怎样在培智教育中落实好劳动教育,从以下几点谈谈我浅显的认识和尝试。

一、开展调查,做好沟通

劳动教育要做得好,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当前状况,他们会什么,不会什么,目前生活中他们最需要学什么,什么又最难学会……调查后不难发现,这些情况在同龄智障孩子中参差不齐。例如:两个智障程度相同,年龄同样的两个孩子,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而另一个就有可能不会穿衣,不会自己吃饭,甚至不会自己洗脸。究其根本,造成后者劳动技能低下的原因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过于关爱和保护,生怕孩子受伤,于是习惯性的包办代替。吃、穿、住、行全方位照顾,孩子什么也不用做,长而久之,孩子也就什么都不会做。第二种是家长无培养意识,本就不太重视,处于半放弃状态,所以没有耐心去教。这种情况以农村困难家庭更为突出。这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学也学不会,反倒“闯祸”,给家长增添麻烦。因而,孩子就根本没有学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也变得低智而又低能。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努力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培养智障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家长应该从实际出发,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当孩子有劳动需要的时候,切忌冷漠忽视或包办替代,这样会打消孩子愿意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在一旁耐心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逐渐掌握劳动的技能,让他们拥有未来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设置目标,量力而行

智障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智障儿童都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他们的劳动更多的是承担“自我服务”的任务。因此,对劳动教育的目标的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实用性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存环境相一致;可操作性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易懂易学,学生要能完得成任务;趣味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劳动是愉快的一件事。低年级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主。中年级以培养基本劳动能力为主,教会他们利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做些家务活。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目标的设置,应由简单到复杂,目标切忌过高,要求切忌过多,而且还要因人而异,要视孩子的个人能力而行。

三、练赛结合,享受成果

对培智孩子来说,任何一种学习的过程都是重复而漫长的。如果形式单一,次数多了往往就引不起他们的关注,也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练赛结合”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首先,教师要提前布置劳动内容,如:要求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指导下,两周内学会剥豌豆,三周内学会包汤圆。其次是阶段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有家长的参与,在练习当中会及时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能随着练习次数和时间的增加而解决。最后是汇报比赛,当然比赛它不是最终结果和终点,不管获不获奖,学生都能体会到一份参与的快乐。比赛结束,最好是让孩子们及时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例如:在进行“我会包汤圆”这个比赛后,把孩子们现场包的汤圆煮给他们吃,并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分享。此举意在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成功和分享的快乐,也能让家长收获自己孩子成长的幸福。这于孩子和家长而言都获益匪浅。练习,比赛,周而复始,学生的劳动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劳动意识得到加强。

四、家校协作,形成常态

由于智障学生生活空间的限制,家庭和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劳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庭,各项教育内容都可以利用这种家校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过的劳动技能,养成的好的劳动习惯,需要在家庭中继续强化练习和巩固。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培训、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介绍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力争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家校之间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来完成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如:在学校劳动课上学习怎样自己煮面条,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有可能几堂课下来都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得到百分之百的练习。这时,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练习的优势。再如:给妈妈盛饭,给爸爸端茶等此类家务劳动的练习,也是家庭条件优于学校条件。总之,学校和家庭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劳动的机会和劳动的环境。另外,劳动教育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渗透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管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上学还是放假,劳动教育一定要形成一种常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扎扎实实的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对智障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智障孩子要安全而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获取生存的能力。唯有如此,他们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中学时代[J].山东:中学时代编辑部,2013.

[2] 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8

——对“十六字教学法”的体会

夏丽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在这种形式下蠡县教研室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的“十六“字教学法之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努力研究,深入实践,大胆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很有收获,感触也颇深,不但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得更主动,更有兴趣,也更有效果。我打心里高兴,打心里感谢“十六”字教学法的提出。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背着走”或“抱着走”,学生离开了老师就寸步难行。实施蠡县的“十六字教学法”就得转变这种观点,在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着“导”的作用,指导学习方法,引导、纠正学生错误的地方,总结学生表达的观点。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起着画龙点睛、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只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从而为更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要转变课堂角色,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要相信学生,放手交给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有时候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探讨的。他们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们真正的世界。”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放手让学生去策划,去组织或主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独创精神,变“被动参与”为“争做主人”。在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实践、检查总结,亲自意识或感悟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这样就能达到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这次赛课,每位教师方式都灵活多样。如杨淼文《四个太阳》: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9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可想而知生活的重要性如何。传统的为教而教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美术课堂。教师要主动将生活元素注入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助力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去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毫无气息,毫无魅力,因为只有生活才是美术教学的“活水源头”。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运用生硬的灌输教学模式,并且将美术课堂简单归类为绘画课,因而只注重绘画知识和技巧的渗透,学生感觉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有效实施教学,让美术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因生活而更有活力。

一、设计生活问题,点燃学习兴趣

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此,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如果直接引出问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可能不够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作为过渡铺垫,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机器人》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问题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并学会画机器人或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器人在我国餐厅的使用情况,让学生通过视频直接了解,获取直观认知,从而燃起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叫机器人?你还知道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其他运用吗?它是使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如果让你设计机器人,你希望它能够做什么?由此,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学生说:“机器人还用在工厂中,代替了很多人工。”有学生说:“我见过扫地机器人。”有学生说:“它是不是铁制作而成的?”有学生说:“我想设计可以帮我写作业,可以陪我玩耍的机器人。”……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由此可见,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瞬间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作为教师,则需要紧密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优化设计,让生活为课堂引路,走向高效。

二、引导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美需要人们用肉眼去观察,用心去发现和体会,而美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去感受发现,从而创作出具有灵性的美术作品。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束缚学生,忽略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因而学生上交的美术作品没有特点,缺乏灵性,而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中,观察生活是必须的。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中的《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从而进行绘画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园中有很多植物,因此,结合这一课的主题,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一起探访观察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植物。这些植物高矮不一,疏密程度不一,千姿百态。为了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提问互动:同学们,你是否认识这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观察,再表达,如枝干有什么特点、叶片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学生既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到更多的创作思路,并发现和感受植物之美。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植物写生的作品,提供更广的思路,也让学生学习创作手法,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植物,完成写生作品。

通过观察进行写生创作,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并且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不同的生命,因为它真真切切地来源于生活。可见,观察在美术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

三、注重实践生活,激发学生创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经过美术加工与创造,设计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设计不同的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中的《会变的盒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生活中有很多盒子,如烟盒、牙膏盒、饼干盒、鞋盒等等,这些盒子经过制作、组合,可以变成工艺品,以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先向学生展示由不同盒子制作而成的工艺品,让学生惊叹于“变”之美。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内容后,教师再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将课前拿来的不同的盒子放在N,准备进行“超级变变变”活动。在制作活动开始前,小组学生需要探讨交流将这些盒子变成什么,即思考这些盒子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再投入盒子的制作、组合过程。经过加工,盒子已经完成“大变身”,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经过加工组合形成工艺品。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也重新认识了美术课程。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10

教师成为研究者,或许迄今仍是一个争议中的命题。有人反对,有人质疑,当然,也有众多的拥护者在热衷地推进它。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像有人所以为的,就是要求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去写论文、做课题,它的意义和实际要做的事情远不止于此,要丰富、深刻和广阔的多。它在今天愈益显现的意义在于它意味着一场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这个变革的根本所在,是从认识走向实践。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近代以来的认识论传统遮蔽着它原本丰富的实践意义,是时代的变革使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今天益愈彰显。教育实践是教育意义的实现,它是丰富的、具体的,当我们关注教育的意义怎样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时,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质、研究性质、创造性质凸显出来,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意味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它使我们感受着对教育的理解在内容和方法论态度或方式上都在发生的种种改变,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从名词向动词的转换、从概念向过程的转换、从认识向实现的转换、从书本向人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教育显现出它自身的丰富,它总是在发生着,因而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它总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着,因而是所有置身于教育情境中的人丰富的、鲜活的生活。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的发展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它促使我们去探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和思考。

教师成为研究者:回到教育本身

什么是教育本身?大千世界,教育现象林林总总,为什么说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回到教育本身?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层面来回答。

首先,在一切教育现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处在最基础的层面,是最基本的单元,只要有学校和教师的存在,教师就承载着教育最根本的意义。诚然,教师并不是教育意义唯一的承载者。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也承担着教育的意义,甚至于,或许可以说父母在承担教育的意义方面还要更根本一些。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一致的联系,马克斯·范梅南正是认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被作为探求教育学理解和洞察的源泉,这种理解和洞察整体地关注专业教育者和儿童的生活世界”。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意义,它怎样向我们显现?教育的意义是使人的道德、智力、身体、精神的发展得到实现,在每一个具有这种意义的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存在,教育的意义在它发生的地方显现着,这是教育的本身。有学校以来,是在教师的活动中更集中地显现着,因为他们是专业教育人员。教育就是他们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生活联系、故事和事件,这就是教育本身,教师就置身于其间,亲身地感受着,也实现着教育。别的人,即便是诚心地期望研究和理解教育的人,如果不是长期置身于教师的生活之中,他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正在发生中的教育吗?他能够在这样的意义下感受到教育的本身吗?他的感受和天然地置身于教育之中的教师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他能够确信,他在教育现场的出现没有使他原本想看到的教育本身发生改变吗?长期的参与,可能使一位研究者更接近教育本身,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像一位教师那样直接。这样,我们已经可以说,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使教育研究回到教育的本身。

正如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提出教育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召唤,“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他所说的使命、召唤,不是一种象征或比喻,而是一种十分深厚、十分真切的感受,就像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下就唤起了年轻的父母成为父亲或母亲的神圣的使命意识,感受到吸引自己全部身心投向自己孩子的那种召唤。“在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细微的经历当中,人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意识就产生了。”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感受,都会有无数次从学生的眼睛里、话语里感受到他们的召唤。这里很明显地有一种意向性,范梅南就把它称为“教育学意向”(pedagogical intent)。教育学意向就是“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发现被召唤时的一种主动的回应”。“教育学的意向也是我们面对孩子的最基本的体验,我们将孩子看作是走进我们生活的另一个人,他向我们提出要求,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发生的,教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它不是被某个词汇、术语、概念或法则所定义的、规定的,“而是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也就是说,在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就是在这儿!就在这儿!”对于教育的理解是这样,对于教育研究也是同样的。教育可以由不同类型的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进行研究,教师就是置身于教育本身之中的,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育研究回到事情本身,这对于教师本人和其他各种不同层面和领域的教育研究都是重要的、根本性的基础。

教师成为研究者:走进教育的生活世界

什么是教育的生活世界?难道我们所生活的不是一个共同的世界吗?为什么说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走进教育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包括人们的一切实际生活(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的世界,是被经验着的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李文阁从这一角度理解生活世界的含义,它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它是一切知识的前提,但不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它的变动不居和复杂多样并不意味着虚幻,而是我们生活的真实的丰富多彩。它广泛地包含着我们的生活,包含着每一个人与他人之间丰富的交互主体性的联系。我们在其中生活着,教育是这生活中的一部分。教育因而是生活的,由于教育的性质,教育和这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着如此紧密的,广泛的联系,它也是教育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教育学家们反复强调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联系,在广阔的、独特的以及隐秘的生活体验中寻求着教育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考虑,由教师、学生组成的学校生活,也是他们共同的生活的一部分,它也属于这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不论我们的学校还有多少不尽人意,它也已经是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与我们的世界。走进教育的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只能到学校之外去寻找生活,毕竟世世代代的教师和孩子们,都曾经在这里渡过他们的教育生活。

从这个角度理解生活世界,也许最接近它的字面的含义,然而,仅止于一种望文生义的理解,很容易失去生活世界的概念即使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仍然十分丰富的现象学含义。

张祥龙教授强调:“生活在这里决不只限于日常生活’这个词中的‘生活’那种漫不经心的含义,而是具有‘生命攸关的、有切身利害关系的、生存必须的’这些意思。所以,生活世界乃是一个最紧张和原发的体验世界或纯构成的世界,将其译为‘发生世界’亦可。当然,这发生世界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经验之中,绝非任何离开经验的抽象和理论化可达到的。”“这生活世界因而就有‘前科学的’、‘前概念化的’和‘前理论的’等等含义。”

生活世界所含有的这种“前科学的”、“前概念的”、“前理论的”含义,对于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育研究走进教育的生活世界、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具有更为重要的更需要着重强调的意义。

所谓“前科学的”、“前概念的”、“前理论的”,其含义在于未经定义,尚未被科学的概念或理论所定义。未经定义的含义在于正在发生着,正在发生着的教育在教育的现场,是在教育的现场发生着的教师、学生以及一切参与在教育现场的人与人的主体间联系。这就是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线索和逻辑。正是循着这样的线索和逻辑,教师和学生构成的教育现场突出出来,因为教育正在这里发生,这里就是教育的生活世界。当然,这并不唯一,任何教育发生的现场都在发生的含义上具有教育的生活世界的含义,当我们关注学校教育的时候,我们注视着它所发生的现场,课堂、操场、学校内外每一个教育的意义和联系可能发生的现场。教育的生活世界是在教育发生的现场,并非一说到生活世界就一定要到课堂外面、学校外面去寻找。生活的含义,在这里更需要强调的是它发生的含义,正在发生之中的,因而是鲜活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是一切教育的生存所必需的,同时它又是生动的、丰富的、充盈的,它为经验所直观而尚未被抽象的概念所规定,是原发的、原生态的。

说到教育的生活世界是前概念的、前科学的,总会遇到一连串的质问:构成我们课堂教学的秩序、规则,我们的教材、大纲难道不是概念的规定吗?我们的课堂不是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吗?怎么能说是前概念、前科学呢?难道教育的生活世界是要对所有的概念、科学视而不见或弃置不用吗?不错,任何教育都会涉及到概念,我们的课堂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并且科学的确使我们的教育得到推进和发展,正在为我们的教育展开更广阔的空间,对这一切,我们不仅不是视而不见和拒斥,而且要充分地运用、研究、开发、创造。然而,这一切对于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们是实现教育的手段,它们丰富着教育的环境,当我们在这个被科学所丰富了的环境中,运用着科学的教育手段的时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着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精神和人格的建构,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有这样的事情在发生着。我们也将不断地研究和发展教育的科学,不断地研究和丰富教育的概念,但是,当它们成为概念而固定下来的时候,我们仍然面对着一个正在发生着的、未经定义的、教育的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正在发生着的、未经定义的、教育的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就是从发生的角度理解的教育的生活世界。

相比较而言,一切作为概念固定下来的东西,可以置身于教育实现的过程之外,由并不进入教育现场的人按照那些概念的体系、法则去研究,这不是教师所专有的领域,而那些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却是离开教育的现场就无法获得,只有原本就置身于教育的现场之中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师所专有的领域,任何别人无法替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信,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进入这个永远处在发生之中的教育的生活世界。

教师成为研究者:实现教育的意义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11

琼海市一小创建于1980年秋, 2010年底进行重建, 现在拥有两个校区, 共有学生5510人, 教师265人。学校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德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文化建设等五方面推进“本真教育”特色创建, 使一小办学水平得到各界赞扬, 学校也因此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巾帼文明岗”、“海南省德育先进单位”、“海南省校本教研示范单位”、“海南省课改先进单位”“海南省规范化学校”“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正确办学理念, 不断规范办学行为

近年来, 一小一直以“创新、求实、拼搏、争第一”的精神, 勇立教改课改潮头, 探求回归教育本真、实现师生完美统一的个性化发展, 以人为本, 务本向善、尊重规律、笃行求真, 逐步形成了“爱校、守纪、勤奋、向上”的校风, 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愿景中, 留下了自己“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艺术求知名”的拼搏轨迹。

1. 办学理念先进。

“让优秀者更优秀, 让平凡者不平凡, 让每个生命都闪光”是学校对育人教育的一种追求, 是指向教师专业化成长、孩子健康全面成长的一种办学理念, 其内涵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发展教师”, 第二层面是“发展学生”, 第三层面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多途径, 培养“阳光、自信、文明、博学”的现代小学生。

2. 办学行为规范。

学校实施规范化教育教学管理: (1) 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由全校教职工、教育局分别对校长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2) 坚持岗位责任制, 修订完善《琼海市第一小学规章制度手册》, 进一步明确教职工工作目标和职责规范管理要求。 (3) 坚持“三重一大”原则。健全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和行政例会制度, 重大事项须经两会研究决定, 并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

二、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 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系列化。

首先,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以德育实践为主体, 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 (1) 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大讲堂”主题教育。 (2) 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主题教育活动, 从帮母亲、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 组织亲子入队仪式等细节做起,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3) 组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 举行“小手拉大手文明我先行”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社区环境人人关心”服务活动;聘请预备役官兵对学生进行短期军训, 通过参观军营、队列训练、生活指导等形式, 确立规范意识。 (4) 开展“献爱心”活动, 组建“爱心助学基金”, 让学生感受关爱他人的意义。

其次, 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 让孩子自我完善。 (1) 民主管理——唤起学生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 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 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 (2) 自定班风——激发学生自悟。在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基础上确定富有班级个性的班风、班规班约和班级行动纲领, 自主策划主持班级主题班会。 (3) 多元评价——搭设家校共育桥梁。一小为每位班主任设置一个学生德育评价的模板, 利用校信通定时给家长发送学生在校表现的信息, 要求学生与家长一道反思,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目的。 (4) 人生设计——促进学生自立。期末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三结合方式评选“最美少年”与“文明小天使”, 组织获评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 并将他们撰写的内容制成“人生设计卡”张贴在宣传栏里, 要求各班学生观摩学习这些身边榜样的设计卡, 学做自立自强的人。

三、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长足发展的基础, 坚持以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是一小抓教研出质量的法宝。

第一, 加强理论学习, 为“活水”觅得“源头”。每学期各教研组采取大组与年级组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 引领教师领悟新理念。形式是大组安排两节骨干教师 (即校、市、省级骨干) 示范课, 年级组安排两至三名培养对象研究课 (每人3节) , 通过“磨课—上课—说课 (含反思) —评课”四个环节进行;严格实行“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目标”集体备课制;同时开展跨学科以问题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 使语文、数学、英语科教学研究活动与小学科 (音乐、美术、品德、科学) 同步进行, 通过问题探究, 改进教师教法、学生学法, 使受教者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 发挥名师引领, 为“源头”注入“活水”。开展“观名师、学名师, 做名师真徒弟”活动。每个科组 (语、数科组分为三个学段) 经过研究, 分别确定一位名师作为该科组 (学段) 老师学习、效仿的对象。教研组 (各学段) 每月组织一次名师的课例观摩活动, 每个学期读一本名师的著作, 并通过课例研讨沙龙、撰写读书心得、读书交流汇报会等活动,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从不同点了解名师的课堂行为, 赏析名师的教学智慧, 感受名师的教学魅力, 做名师的真徒弟。

第三, 巧借网络教研, 丰盈“源头活水”。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 提出“四主”、“四同步”的教学思路。“四主”是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思为主攻, 练为主线;“四同步”指的是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相融合, 在课堂上从兴趣上、能力上、素质上、根本上提高效益,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脚踏实地地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 科组所有老师都已建立自己的“博客”, 借助“博客”, 与专家交流, 与同行切磋, 交流教学体会, 通过“博客”, 变“实践型”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四、优化学校课程建设, 促进办学特色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是校本课程的特色化。一小深知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 是学校肌体的中枢神经, 也是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必经路径。为此, 学校采取的举措——

一是以课程校本化为特色, 探求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一小校本课程共开设了智育课程嘉年华 (快乐读写绘、快乐计算、快乐阅读、国学诵读等4门) 、美育课程嘉年华 (合唱、少林武术、舞蹈、羽毛球、篮球、围棋、美术、航模、书法等9门) 、徳育课程嘉年华 (文明礼仪、亲子入队、毕业离校、十岁生日礼等4门) 。一、二年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任选一门课程参加学习;三至六年级开展社团活动, 每周1课时, 有特长的同学任选一门课程参加学习。每学期末举行一次成果展示, 并邀请家长参加, 通过“课程嘉年华”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选择空间。

二是以艺术教育为特色, 构建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潜质, 启迪学生智慧, 健全学生人格的艺术教育平台。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阳光体育节、校园科技节, 成立了各种社团, 如心语国学诵读社团、校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合唱团、校舞蹈队等。

三是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比赛、航模、车模比赛等活动, 在参加国家、省、市此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五、海阔天高任我飞翔, 未来追求永无止境

1.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提升班子核心领导力。

根据发展实际和干部的能力特长提升核心团队的管理理念, 发挥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尽快形成独具一小特征的“横向协同, 纵向贯通”管理网络。学校一贯强调干部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用, 现任校长许志坚不仅是海南省小学骨干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也是国家级骨干教师, 海南省小学特级教师, 海南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教育教学论文与示范课多次获国家级、省市级一、二等奖。她的管理和专业才智, 以及书记黄宏书自身具有的感召力、人格魅力和亲和力, 为今后学校进一步创造佳绩, 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支持与追随。

2. 依据育人目标, 铸就德育品牌和特色。

一小将充分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 开展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有计划地组织和整合学校德育及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相融合, 进一步完善养成教育分阶段实施的内容序列, 突出每月重点训练项目和具体要求, 抓实检查、评比、反馈、表彰等环节;理清德育部门与少先队大队部的职责与分工, 确保少先队在学生养成教育和队干部培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全国示范家长学校”的优势与效应, 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合力促进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3. 建立“三梯队教师”培养模式,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师。

第一梯队:省级骨干, 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校级骨干, 市级骨干。第三梯队:学校培养对象。省级学科带头人及省级、市级骨干教师组成学校名师团队, 上好大组示范课,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省、市级骨干教师与校级骨干教师, 校级骨干教师与新教师 (即刚调进学校或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 开展“师徒结对子”帮扶活动。名师团队教师每月至少要听校级骨干教师一节课, 校级骨干教师每月至少要听新教师两节课, 提出改进意见。“徒弟”也要经常亲临“师傅”的课堂听课 (争取每周听课一节) , 取长补短。学期末学校将对所有徒弟的课堂教学进行考核。

4. 瞄准办学目标, 丰富并优化课程设计。

一小下一步要重点抓好的是基础性课程校本化实施。通过确立学校课程意识, 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 列出相应的课程编制清单, 进一步开发并开设一定数量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随着许志坚校长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实验与研究”, 以及市级课题“小学教学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在省、市地域性的经验推广, 一小通过“工作室”或“项目制”等形式建设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 使其在校内发挥作用更具现实意义。目前, 一小校本课程“课程嘉年华, 快乐伴成长”已获得专家认可;省级课题“快乐计算”, 以及“快乐读写绘”作为省级课题“小学语文低学段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研究”子课题的结题, 都为一小实现课程校本化特色的构建夯实了基础, 必将极大地推动师资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幸福生活 篇12

朱雅清

【摘 要】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加强阅读,才能积淀语言,丰富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习惯和精神习惯,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抓住教材的阅读材料,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使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进而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一件很美好的事。

【关键词】读书;习惯;素养

古往今来,犹太人的智慧举世公认。他们中的杰出者如群星灿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基辛格„„

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还回答不出来,母亲就说:“孩子,你将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永远跟随着你。”

是的,永远属于你的只有自己的头脑。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作为教师,怎样让你的学生大脑充满智慧呢?让你的学生更爱学习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 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须

一、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加强阅读,才能积淀语言,丰富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1、挖掘教材的阅读量

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几乎每个新学期,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而等到老师讲这一课时,学生则懒得读书了。我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二:一是语文课上的阅读量太小,一篇几百字的课文,都要讲两三课时,且程式化倾向明显,学生自然容易爱听不听,甚至不读厌读了;二是目前阅读教学中分析、理解的东西仍然偏多,课堂上关于阅读的对话很多,而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抓住教材的阅读材料,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安徒生童话》,使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进而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一件很美好的事。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

人类天生具有探索未知的渴望,孩子尤其具有这样的秉性,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习惯和精神习惯,最重要的是教师。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方可能有学生的阅读创造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主读书,开设自由阅读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可以自己带书来看,也可以向阅览室借阅童话、寓言、科幻作品、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精读、泛读均可,要让学生读起来,动起来。

二、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大量读书

阅读是一个人的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变得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语文素材的积累主要靠学生具体的感性的阅读实践活动,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理性的语文知识;主要通过记忆,而并非理解。换言之,学生要获得智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不能单靠直接经验,更多的是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接受人类的文化、文明,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呢?开展“班级读书会”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1、导读,激起阅读期待

儿童阅读推广的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成功的首要环节也应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授《鲁滨逊漂流记》一文后,告诉学生,鲁滨逊无数次的有惊无险,都与他的聪明、智慧分不开,他如何教化“星期五”,怎么吃上自己种的麦子,如何保存火种„„,作品中都有详细的描述,读了原著后你不得不佩服他是个聪明的冒险家,不相信吗?那就读读吧,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好奇的欲望对这本书的内容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期待。

2、共读,深化阅读体悟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统一的过程,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让学生体验“阅读合群”和“阅读交友”的理念,学会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方法,营造一个适宜学生个性发挥的“阅读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群众间的“合作性阅读”来实现阅读学习共同的目标指向。

学生共同读一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感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在共读的同时,通过随时翻开同伴的读书笔记,也可达到互补交流的状态,如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记录,你把麦种分多个地方,多个地点的贮藏和耕种,让我不得不佩服你的智慧,要是我还不得一股脑的都种下去„„。

3、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学生读完全书,对其中最基本的东西掌握得如何,如何让学生读后有成就感、调动读书会的氛围呢,我充分利用“活动课”这一阵地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检验读书成果,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做如下抢答:(1)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2)《三国演义》作者是谁?(3)“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4)“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这样的阅读验收,有利于将学生零散的阅读感知进行适当的整理。

语文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靠一天、一月是难以提高学习的语文素养的,我还在班里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指导学生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1、课前三分钟练说,利用这短短的三分钟,诵读古诗、名篇、美文段落,积少成多,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文化积淀,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

2、课外读书一本——交给老师文艺类或科学类书刊一本,如此一个班就有三十几本流

动的书,一个小小的流动图书角建成了。学生每周借一本,一学期的阅读量就相当可观了;

3、推荐美文一篇。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介绍与时俱进且文质兼美的美文一篇,配合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孩子感受到天的高远、地的广漠,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在书的世界里陶醉。

当孩子爱上读书时,当读书将成为了他们一生习惯的时候,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骄傲 *【作者简介】朱雅清,内蒙古根河市阿龙山一小教师

(内蒙古

根河市

上一篇:行业调研下一篇:乡镇工业经济的半年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