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精选8篇)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篇1

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

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C2、(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A3、(2010年高考•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

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

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

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A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5、(2010年高考•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解析】A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A.民间的“实惠”思想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D.《本草纲目》的思想【答案】 B

2.(2009•上海,1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

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答案】A

3.(2009•重庆,31)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 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

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答案】C

4.(2009•江苏,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答案】B

5.(2009•江苏,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答案 】A

6.(2009•江苏,29)右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案】C

7.(20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答案】D

9.(2009•全国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

合作、共同应对。在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

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

10.(2009•福建,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

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答案 】A

1.(2008•广东文基,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答案】B

2.(2008•广东理基,60)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

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3.(2008•山东文综,22)《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

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④重视

做好量的积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

4.(2008•山东基本能力,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

5.(2008•江苏单科,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B

6.(2008•海南单科,16)“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造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

利因素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

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

7.(2008•江苏单科,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答案】C

8.(2008•天津文综,29)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漫画《情有独

钟》蕴含的哲理是()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④内因通过外因起

作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 A

9.(2008•上海综合,6)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

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

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答案】C

10.(2008•全国Ⅱ,32)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

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

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答案】 C

11.(2007•山东文综,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

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

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答案】D

12.(2007•广东文基,1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答案】B

14.(2007•江苏单科,12)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答案】D

15.(2006•广东单科,19)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

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

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答案】D

16.(2006•天津文综,30)“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

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

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答案】C

17.(2005•广东单科,17)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答案】D

18.(2005•广东单科,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

情,作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下正确的认识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答案】C

19.(2005•广东大综合,15)2004年6月底7月初,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心‟

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弘扬西柏坡精神

和延安精神。这一活动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B

20.(2005•江苏单科,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D

21.(2005•天津,27)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做

到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

22.(2005•天津,28)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

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A.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篇2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增加了知识难度, 导致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知识, 积极探究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进而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 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 其中包含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导致学生对高中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 在政治课堂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中, 教师主要是对理论进行详细讲解, 直接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 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 枯燥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但是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政治课堂教学, 可以将理论知识具体化, 从而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 更新教学理念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 同时也是进行课堂改革的关键因素。生活化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三点, 即对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设计、生活化话题的分析以及自主探究。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明确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要本着生活化原则,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从而有效避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应改善课堂氛围, 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学习政治知识。其次, 政治教师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 如在进行小组讨论时, 教师要放低姿态, 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意见。最后,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打造活跃课堂。例如, 在讲述“企业”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安排学生自由讨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企业的看法, 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 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

新的高中政治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更加完善合理, 教材中存在着许多生活案例, 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充分的利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将课本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多媒体等进行利用, 使其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从而使课堂内容更丰富。

例如, 在对“经济全球化”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 如利用多媒体把当今现代化经济的变化情况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外来商品作为例子, 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受, 进而充分感受到政治知识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四) 开放课堂教学, 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高中政治知识内容较为繁杂, 其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等内容。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运用,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讲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相关内容时,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当前的市场动态和相关产品价格等, 并在知识讲解之前, 为学生讲述这些内容, 这样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夏天水果较为丰富, 选择性大, 因此属于买方市场, 水果价格便宜, 但是冬天水果较少, 选择性也小, 属于卖方市场, 所以价格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场景, 然后提出一种商品, 这时教师为学生规定商品的价格范围, 让学生根据提出的生活情境, 自主制定商品价格, 并说出制定这一价格的根据。又如, 教师在讲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组织学生到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 切身体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使政治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内心。另外,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 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丰富, 使政治知识和生活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另外, 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政治知识。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应擅长于挖掘、整合生活素材, 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主要阐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意义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吐尔逊托合提·肉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立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 (13) :74-75.

政治与生活 篇3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当教师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政治课的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应试、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疏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新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尤其是更加贴近生活了。如从名称上: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尤其是在哲学中,一开篇就提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把政治课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的理念,提高课堂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思想政治新课改的认识。

一、教材生活化

1.教学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也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新课程贯彻了生活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一维转向多维,不在单一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还要求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培养。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2.教学内容:从"书本化"转向"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应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虽然都是新内容,但是非常贴近生活,因而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给了教师许多创设问题情景的机会。(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这是与以往教材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这样教师就能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富细腻的情感开展趣味性教学,使学生不但善学而且乐学。

二、教师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新课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条理化,生活化。知识的容量也更大,更新。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有所提高。

1.注重资料积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往往与生活非常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应该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2.创新教学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没在教学上下真功夫,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局面不扭转,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教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才能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达到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目的。

3.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延续了多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是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的,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使平淡无其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1.善于激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2.鼓励探索引导学生勇于实践

以往的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也从以前的封闭、专制向开放、民主转化,这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師应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社会责任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独创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如去年我校为鼓励学生社会调查,专门组织活动去上海科技馆进行参观,学生们的兴趣很高,还主动地分成了小组,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从论文看大部分学生思想高度重视,调查态度认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篇4

1.抗日战争是以8年算还是以14年算,一直以来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人民日报》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要求将教材中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这一修改反映了()①历史教材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运动是物质固的唯一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哲学上所讲的方法论是指()A.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B.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C.对具体知识和概括和总结

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在桑基鱼塘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关系,“桑——蚕——鱼”之间构成的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见下图)。从生态系统上看,“桑——蚕——鱼”之间的联系

A.属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B.属于一种事物外部要素联系 C.是构成事物要素之间的联系

4.“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启示我们要()A.透过现象看本质

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敢于揭露和解决矛盾

5.2017年5月25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核电机组穹顶吊装成功完成。“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创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这表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人的认识方向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

6.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智能手机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沉迷于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正成为“遗失的美好”。从哲学上看,要找回这种“遗失的美好”就应该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立足实际,发展真理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批判继承,革故鼎新 ③坚持联系的观点,创造条件,趋利避害 ④坚持矛盾的观点,权衡利弊,扬长避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上述论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试卷第1页,总9页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必须把握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某地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推进秸秆养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种植绿肥,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为联系的本质在于改变事物的固有属性

②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推动事物发展要善于分析事物联系的条件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丰富和发展农业生产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A.唯物论

B.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1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又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新阐述,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主要表明()A.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C.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1.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实施。《民法总则》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将其他民事法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写入总则。这一编纂思路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实事求是的观点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2.我们常说:“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句话体现的主要哲学原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规律的客观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分享经济之下,人们不仅仅是主动的应用别人的众享成果,更是将自己手中的闲置资源众享给别人。分享经济平台可以使得前述闲置资源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创新。分享经济出现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②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如下:

试卷第2页,总9页

从表中可以分析出

①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下列选项中,与“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的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A.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B.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C.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D.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6.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下图漫画“能从容地放得下的人,举起来也一定很从容”所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意识具有能动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18.《实践论》是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小泽同学到新华书店购买这两本书,他应该去_______图书专架查找。A.马恩著作

B.列宁著作 C.毛泽东著作

D.邓小平著作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0.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

试卷第3页,总9页 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④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声音商标是指由能够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声音构成的商标。通常情况下,只有消费者在某种声音与商品或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起特定联系时,声音才可能获得核准注册为商标。为顺应商标注册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企业自主创新要求,新修改的商标法将声音商标纳入可申请注册范围。这说明

()

①事物具有内在异质性,这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据 ②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要在联系中把握事物

③尊重规律,推进创新,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2.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实现该目标需要各国人民 ①重视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正确把握矛盾观,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③树立全局观念,使整体服从和服务于局部 ④坚持联系观,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表示,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这句话出自《管子•形势》,意思是说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这是因为: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 ④事物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天地合而万物生 C.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D.气者,理之依也

26.2017我国GDP目标增速为6.5%左右,低于2016年6.7%的目标增速。事实上我国在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表明 ①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永恒的

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试卷第4页,总9页 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只是暂时的 ④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突破。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事物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③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④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28.人工合成基因组与再生医学、人类微生物、细胞自噬组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使人们对宇宙、生命、社会进行了重新思考,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④科学是所有具体科学的总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农谚是劳动人民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对于上述农谚认识正确的是

①农谚具有科学性,是客观符合主观的正确认识 ②农谚具有通俗性,易于指导劳动群众生产实践 ③农谚具有地域性,南方和北方要做到具体分析 ④农谚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0.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17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取得子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说明

①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对中困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31.31.开国少将张玉华将军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9月10日逝世,享年101岁。张玉华老将军曾在2015年“9-3”胜利日大阅兵上,一个标准军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可捐赠有移植价值的生理器官”“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数退还”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上述材料启示我们(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只有对社会有责任和贡献才能实现人的价值 ③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人生价值既包括社会价值也包括自我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2.“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D.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33.漫画《枪响之后》蕴含的哲理是

试卷第5页,总9页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②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④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4.“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这首《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A.树立正确价值观就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B.拥有幸福人生需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 C.人们的价值观念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改变 D.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二、非选择题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南湖革命纪念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设载体,创建基地,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后,南湖革命纪念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讲好革命故事,宣传党的精神。在依托基本陈列展览讲好红船故事的同时,突破地域限制,精心设计制作流动展板,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策划举办临展、巡展活动,把“红船精神”送往全国各地,用“红船精神”来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

2017年10月,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追寻党的根脉。习近平在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时指出:“红船精神”作为党的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承载。我们要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⑴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阐释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原因。

⑵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如何讲好红船故事的。⑶请你就如何推动“红船精神”走进校园提出两条建议。

36.2017年11月,依托“城市云脑计划”,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的首批21个“智慧项目”在无锡高新区展开试点。这些应用示范涉及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城管等诸多解决方案,营造“智慧城市”中的全新生活场景。参与建设

预计2018年年底,无锡市全面完成城市大数据中心的建设,逐步汇聚能源、国土、信用、社保、就业、健康等重要领域的信息资源。广大市民可以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过程,基于大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智慧城市平台,为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建言献策。(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分析市民参与决策过程的重大意义。观点争锋

观点一:智慧城市建设应该由政府引导,政府应建立大数据的平台,整合部门资源和数据系统,促进智慧城市发展。

观点二:智慧城市建设应该由市场主导,由市场驱动,通过利益机制推动创新,促进资源

试卷第6页,总9页 整合,推动建立智慧城市的市场化机制。

(2)结合上述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破解困境

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我国的智慧城市数量已达到数百个,智慧城市项目也有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智慧城市”的遍地开花一方面昭示着城市“智商”的提升,但在建设中仍存在着两个较普遍的问题。问题一:

智慧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未能发挥合作互补作用,“信息孤岛”现象日渐凸显,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问题二: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特色,区域内城市、城镇、社区规划单一,建设思路与方向趋同,“千城一面”的老路模式仍然盛行。

(3)针对上述两个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别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7.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3月2日登陆全国院线,好评如潮,票房过4亿,刷新内地纪录片票房纪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厉害了,我的国》创作团队创新创作方式,采取老百姓自拍和剧组拍摄同步推进的“众筹拍摄”,让老百姓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身边的发展变化,讲述百姓眼中的中国故事;考虑到影片素材的具体情况,大胆引入了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图谱增强技术,让画面更清晰生动;与音乐配合叙事,通过抒情写意的画面音乐、富有温度的人物故事,“大国”“小家”的有机结合,让《厉害了,我的国》延续了主旋律大片热潮,助力爱国主义的进一步弘扬。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获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

《厉害了,我的国》,展开的是一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豪情画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文艺工作者要发挥好“艺术为人民”的育人功能、审美功能、聚心功能、觉醒功能等,使艺术变成真善美的强大推动力量,把中国精神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做到思想今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文艺工作者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3)为更好弘扬中国精神,共筑中国价值,请设计两个校园文化活动主题。38.

(1)根据上图所反映的2017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推测这一变化对未来中国进出口企业和老百姓的影响。

试卷第7页,总9页(2)人民币汇率多少才合适?有人认为,人民币应不断升值,因为升值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换得更多的他国商品。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加以评析。39.2017年9月3日国家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金砖国家要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习近平强调,深化金砖合作,助推五国经济增长动力。要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落实《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推动各领域合作机制化、实心化,不断提升金砖合作含金量。要发挥人文交流纽带作用,把各界人士汇聚到金砖合作事业中来,打造更多像文化节、电影节、运动会这样接地气惠民生的活动,让金砖故事传遍大街小巷,让金砖国家人民的交往和情谊为金砖合作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1)结合材料,分析金砖国家加强合作的文化生活依据。

(2)请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简述金砖国家如何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

(3)习近平主张金砖国家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请结合材料以创新为主题,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标语朗朗上口,不超过15字)

4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安徽省黄山市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生态文明】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依据。【主要矛盾】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材料二:随着土地改革完成,从1953年到1956年底,“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材料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三、选择题组

在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困扰百姓生活的严重问题,让蓝天碧水回归生活成了各级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1.APEC会议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接近一级水平,那几天的天空被称为“APEC蓝”。对雾霾和“APEC蓝”下列正确的认识是

①雾霾和“APEC蓝”是自然现象,其出现与否是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②雾霾和“APEC蓝”都是人为现象,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其是否发生

③能否实现从雾霾到“APEC蓝” 的转化,取决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

④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实现从雾霾到“APEC蓝”转变的关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为了让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我们要根据污染物“随风漂流”、“随波逐流”的特点,改变以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防治模式,从监测、预警、治理、补偿等方面建立

试卷第8页,总9页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无缝衔接”。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①充分利用好有利规律,最大限度避免有害规律带来危害

②解决矛盾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抓住关键能够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④统筹全局可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试卷第9页,总9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教育部要求将教材中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这一修改反映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历史教材不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①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2.D 【解析】哲学上所讲的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D项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不完整;C项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点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C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在桑基鱼塘这种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关系,“桑——蚕——鱼”之间构成的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在该食物链中“桑——蚕——鱼”之间的联系是构成事物要素之间的联系;故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4.B 【解析】“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意思是走路不用手走,但把手束缚起来便不能走快。飞翔的时候不用尾巴飞,但是把尾巴弯曲蜷缩起来又不能飞远。用来形容事物之间都有很紧密的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A、C、D项。答案选B。5.C 【解析】“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创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这表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C适合题意;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A是不科学的;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6.D 【解析】此题考查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题中强调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淡化了人们之间的亲密感,要找回这种“遗失的美好”就应该坚持联系的观点,创造条件,趋利避害,坚持矛盾的观点,权衡利弊,扬长避短,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与真理无关,排除①;②中批判继承,革故鼎新属于文化生活知识,不符合题意;故选D。7.B 【解析】②③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中,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体现了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故①选项入选。“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体现了必须把握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④选项入选。选B。8.C 【解析】材料体现了推动事物发展要善于分析事物联系的条件,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②③项符合题意;事物的固有属性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①项说法错误;农业生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丰富和发展,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

答案第1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9.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具有革命性的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反对英雄史观,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10.B 【解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故B选项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排除;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D 【解析】实事求是的观点、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的观点并不是辩证法道理,A、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一分为二的观点,C项不选;《民法总则》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将其他民事法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写入总则,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D项正确。12.A 【解析】我们常说:“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句话体现的主要哲学原理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事物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①③项符合题意;②④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A。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3.B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上价值的含义、创新的社会作用。人们观念的更新,这有利于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但不能说观念创新是事物价值转换提供的根本途径,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错误;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但不是由人的认识决定的,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14.C 【解析】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不同时间段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正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这体现出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③正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与材料无关,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

答案第2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现的,故不能说意识也具有直接现实性。15.A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体现了发展的实质,B不符合题意。“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体现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C不符合题意。“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体现了要遵循客观规律,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16.C 【解析】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刀下无痛”的问题,这说明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①正确;认识并没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错误;医疗手术需要实现“刀下无痛”,这促使了止痛药物的研究,这说明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③正确;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点睛】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能把人们的想法变成直接的现实;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社会上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17.C 【解析】漫画“能从容地放得下的人,举起来也一定很从容”所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项符合题意;漫画不涉及主次矛盾内容,A项与题意不符;漫画不强调意识的能动性,B项与题意不符;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8.C 【解析】《实践论》属于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论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泽同学到新华书店购买这两本书,他应该去毛泽东著作图书专架查找,C项符合题意。答案选C。19.D 【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寓意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D项符合题意;AB项均没有揭示这句诗的真正含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有的、有条件的,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对哲学的认识揭示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着重强调哲学的重要性。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④适合题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不一定是科学,①错误;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点睛】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二是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把哲学看作是“科

答案第3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21.C 【解析】声音商标作为由能够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声音构成的商标,通常只有消费者在某种声音与商品或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起特定联系时,该声音才可能获得核准注册为商标。这说明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事物内部矛盾具有其特殊性,选项①②适合题意。修改商标法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材料侧重体现了法律本身的修改,而不是社会制度的修改,所以并非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变革的范畴,选项③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创造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条件是有条件的,不是随心所欲的。22.A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实现该目标需要各国人民重视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正确把握矛盾观,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③说法错误;应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而不是现实需要建立新的联系,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不具备的功能,我们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制约着整体,部分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23.B 【解析】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适合题意。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适合题意。①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2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这是因为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④适合题意;①③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25.C 【解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唯物主义观点,A项不选;“天地合而万物生”是唯物主义观点,B项不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应选;“所者,理之依也”是唯物主义观点,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如何判断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凡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凡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天道)的外化和表现的观点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6.B 【解析】中国GDP的发展历程说明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永恒的,故选项①符合题意;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国情不同,因此我国GDP的增速也有变化,说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特征,故选项④符合题意;选项②属于唯物论,不属于辩证法的内容,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排除。

答案第4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与区别:

(1)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化和拓展。两者都说明要从客观实际出发。(2)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强调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后者包含前者的内容并侧重于按规律办事;前者的哲学原理依据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哲学原理依据是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7.D 【解析】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突破。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说明事物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其实质是“扬弃”,①②适合题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是不科学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28.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工合成基因组与再生医学、人类微生物、细胞自噬组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属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使人们对宇宙、生命、社会进行了重新思考,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①③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④是错误的,故选B。

【点睛】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二是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29.B 【解析】主观符合客观,不是客观符合主观,①错误;农谚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说明农谚具有通俗性,易于指导劳动群众生产实践,②正确;材料中不同的农谚表明农谚具有地域性,南方和北方要做到具体分析,③正确;农谚并不是适用于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想法要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相一致。注意此哲学观点不能说成“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这样说,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30.A 【解析】①选项错误,该观点过于夸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④选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取得子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故②③选项入选。选A。31.B 【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开国少将张玉华用实际行动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启示我们只有对社会有责任和贡献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条件,也未涉及人生价值的内容,排除①④。故选B。32.A

答案第5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是因为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有一定的条件和适用范围,A项符合题意;真理和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不能随意转化,B项观点错误;真理和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C项观点错误;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不具有主观随意性,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33.D 【解析】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考生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枪响之后》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①符合题意;漫画中人与黑熊的联系是客观的,无视这种联系就会受到惩罚,故选项④符合题意;选项②③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点睛: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的关系:(1)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

(3)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4)总之,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4.B 【解析】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这首《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拥有幸福人生需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B适合题意;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35.⑴①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弘扬“红船精神”,激励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够引导人们在面对价值冲突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的价值选择。③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红船精神”,有助于激励和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有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⑵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创新红船故事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弘扬“红船精神”。(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⑶答案示例:①为学生开展“红船精神”辅导讲座,引导师生深入学习“红船精神”内涵。②构建“颂红船、践价值、尚美育”红色德育课程体系和红色德育经典活动项目。【解析】此题以“红船精神”作为背景材料,分别从哲学生活、文化生活等角度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

(1)此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此题要求运用价值观的知

答案第6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设问要求阐释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设问要求说明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如何讲好红船故事的,属于说明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将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创新红船故事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弘扬“红船精神”。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设问指向及条件限制,以避免失分。题干设问要求就如何推动“红船精神”走进校园提出两条建议,考生围绕这个条件自行组织语言,言之有理即可。如:①为学生开展“红船精神”辅导讲座,引导师生深入学习“红船精神”内涵。②构建“颂红船、践价值、尚美育”红色德育课程体系和红色德育经典活动项目。36.(1)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2)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智慧型城市建设。②市场调节存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因此,政府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和谐发展。

(3)①问题一解决措施: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整体,进行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促使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②问题二解决措施: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应坚持地方特色,探索适合自身城市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解析】本题以建设“智慧城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民主决策的意义、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宏观调控、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1)市民参与决策过程的重大意义,考生可从它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角度进行说明。

(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考生可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的角度进行说明。

(3)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整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应坚持地方特色,探索适合自身城市的个性化发展道路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答案第7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点睛】发展生产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市场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不存在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要先进行的问题。

37.(1)①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全民互动传播新模式,讲好中国故事;②依托大众传媒,运用科技手段、融合多种艺术手段提升影片的质量。③奏响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影片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

(2)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②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弘扬中国精神,有助于走好中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③有助于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有利于构筑中国价值,汇集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先进模范进校园举办“中国精神”主题宣讲会;举办“中国精神”手抄报比赛。

【解析】此题以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热播作为背景材料,分别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角度考查大众传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相关知识。

(1)此题考查大众传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获得成功的原因。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全民互动传播新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依托大众传媒,运用科技手段、融合多种艺术手段提升影片的质量;奏响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影片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点睛】原因类主观试题

(1)“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2)哲学措施类试题需要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答题模式为:原理+方法论+具体措施.

①找准题目中解决什么问题的措施。

②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找解决的方法.必须从材料中寻找突破口。③分析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并按哲理进行分类。

④解此类问题,不是简单的回答原理与方法论,而重点是在于解决的措施。(3)本题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②注重层次性;

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2)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文艺工作者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意义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

答案第8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弘扬中国精神,有助于走好中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有助于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有利于构筑中国价值,汇集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3)此题要求为更好弘扬中国精神,共筑中国价值,请设计两个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属于开放性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注意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自行组织语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先进模范进校园举办“中国精神”主题宣讲会;举办“中国精神”手抄报比赛。38.(1)2017年人民币小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对未来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其产品的价格优势会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而对于中国进口企业而言,随着美元汇率的下降,会减少进口企业的价格成本;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人民币升值将能减少未来使用美元国外消费、留学等的成本,同时国内相关进口商品价格也会随着下降,消费该类产品的支出会减少。(2)矛盾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

材料中有人认为,人民币应不断升值,升值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换得更多的他国商品和服务。他看到了人民币升值让中国进口企业和百姓在消费进口商品和服务时的成本优势,这是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带来的有利影响,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该观点有其合理性。但此人并没有看到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将对未来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其产品的价格优势会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这是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是矛盾的另一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长此以往,也会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将不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该观点又有其不合理性。

人民币汇率问题应根据市场规律来确定合理价格,我们既要看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有利影响,又要看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能一味只追求升值,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因此,不完全赞同材料中的观点。

【解析】本题以2017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平均汇率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根据上图所反映的2017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推测这一变化对未来中国进出口企业和老百姓的影响。通过上述图表看出,2017年人民币小幅升值,然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对未来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其产品的价格优势会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而对于中国进口企业而言,随着美元汇率的下降,会减少进口企业的价格成本;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人民币升值将能减少未来使用美元国外消费、留学等的成本,同时国内相关进口商品价格也会随着下降,消费该类产品的支出会减少。

(2)人民币汇率多少才合适?有人认为,人民币应不断升值,因为升值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换得更多的他国商品。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加以评析。矛盾的观点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加以评析。

【点睛】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答案第9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9.(1)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金砖国家要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结构性改革,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藩篱,扫清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②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金砖国家应该坚持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发挥人文交流纽带作用, 为金砖合作注入的人才资源,不断提升金砖合作含金量。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为金砖合作带来新机遇。(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立足自身,放眼长远,让合作行稳致远。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要以创新促增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准备走曲折道路。要打破藩篱,扫清障碍,激发活力。

④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通过不断改革,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3)①携手创新,共同推进;

②改革创新质提效增,金砖合作行稳致远;【解析】本题以金砖国家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文化创新、发展的观点等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设问指向金砖国家加强合作的文化生活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从理论上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结合。(2)本题考查发展的观点,设问指向简述金砖国家如何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然后分别从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角度回答。(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标语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标语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创新”进行设计。

40.(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或者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我国对社会发展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都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真理性认识。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我国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并与时代的变化相符合。

答案第10页,总11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且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依据。

从材料中看出,党和国家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因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为了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可运用辩证唯物论相关知识,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方面,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依据。

(2)本题要求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要认真阅读材料,要看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可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从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等方面,说明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点睛】关于辩证唯物论知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知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要要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避免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危害;二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1.D 42.C 【解析】本题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困扰百姓生活的严重问题为背景,考查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雾霾和“APEC蓝”都是人为现象,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其是否发生,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实现从雾霾到“APEC蓝”转变的关键,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42.根据污染物“随风漂流”、“随波逐流”的特点,改变以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防治模式,从监测、预警、治理、补偿等方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无缝衔接”。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全局可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④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是错误的;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篇5

高二政治试卷命题人:杨丽娜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 分)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B、世界观人皆有之

C、要形成哲学,必须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5、“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是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构成部分

B、哲学是一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哲学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有反作用

D、哲学对社会变革有先导作用

6、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代表着金、木、水、火、土,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五行说”属于()

A、古代唯心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7、18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世界瞩目的启蒙运动,启蒙大师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而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这说明()

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革命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导火索

8、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①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

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③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0、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11、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 ⑤存在即被

感知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⑤

1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3、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回答15—16题:

15.《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

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6.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17.“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8.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0.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物质决定意识

21.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2.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23.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2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A.联系 运动B.运动 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26.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

27.“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适用范围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28.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人至深。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

29、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阵营?(4分)

(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6分)

(3)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

30、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当然也不例外。

请结合上述论断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12分)

31.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

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

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

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

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

“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2分)

32.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篇6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所了解,知道了哲学的含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本节是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节,在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而如何正确认识各哲学派别的本质,就需要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学习,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及理解为什么。本节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通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交锋,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学习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不可知论。在知晓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进而探讨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由于哲学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需教师进一步引导。所以,对为什么的学习,就先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起,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教学生活化的特点,这在基础上,再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就更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节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其心智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缺乏理解,不能很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较差,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素材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并思考哲学应该研究哪些问题 环节二:新知探究 故事:形神之辩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意识思维的东西。

哲学的基本问题: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唯物)

故事: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我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啊,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我们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这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实践上)

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举例】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理论上)

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现象。至于太阳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级生命存在,是不是存在类似、甚至高于我们人类的文明,那还有待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所以我们现在谈论问题,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现象。宇宙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一类去,二者必居其一。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着

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这一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

【举例】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源

例如,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体的结构,对于大脑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做梦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地理解,以为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离开自己身体的灵魂,人死了灵魂还存在。这种愚昧的想法,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所谓灵魂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解释。哲学是教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总的学问,它当然要从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质,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环节三:心灵感悟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环节四:行为提升

判断下列图示各是什么观点: 1.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3.不可知论

4.可知论 环节五: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环节六;当堂达标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产生理

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一个亮点: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这一节课我们究竟是学什么呢”的好奇心来上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一开始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探究的兴趣。

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更有哲学味 篇7

《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本身是不同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 学生会对它有别样的期待。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 哲学的神秘面纱逐渐消失, 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逐渐觉得和其他课程没有本质的区别, 哲学的课堂越来越失去了哲学味。

一、什么是哲学味

首先, 哲学味内在地包含着反思追问的特性和思想的声音。在古希腊文中,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 智慧是一种悟, 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追问。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 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 因为他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 自己却不善思考, 不去探究, 不会发明创造。相反, 像苏格拉底那样, 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倒可能最富智慧, 因为他自认无知, 所以总在探究真理, 总在追问的过程中。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 现成的公式、定理, 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如果说知识是“知其然”, 那么智慧便是“知其所以然”。哲学就是“知其所以然”的学问, 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不寻常, 进行追问, 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哲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独特的特点就是反思。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 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 对“认识的认识”。哲学本身并不排斥人, 它所关注的恰恰是人,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成为独立的、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哲学的追问和反思特性的指向。杜威曾经指出, 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 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后者是机智的, 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 会独立思考的人。

所以哲学的课堂和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对问题的追问、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之中。哲学的课堂需要互动、合作、开放和包容, 哲学的学习需要思辨、争鸣、对话和交流, 培养独立的会思考的能说自己的话的人。可是现实的中学哲学课堂, 许多教师的教其实是“教教材”, 传授书本上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把现成的理论、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尽管这其中也注重情境的创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但也只是新瓶装了旧酒, 仍然是“教知识”。学生的学, 是学知识, 被动地按教师的预设和指向在书本上寻找正确答案,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没有思考, 更没有追问, 当然谈不上深刻的思想。

其次, 哲学味内在地包含着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哲学源于生活。最深奥的哲理其实就在最平常最朴实的生活当中。在生活实践中, 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 思考周围的人和事, 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说,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更好地生活。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恩格斯也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哲学本身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有密切的关联。

所以哲学的课堂应该是与生活和时代融为一体的, 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思想理论的探讨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紧扣时代脉搏的。只有在生活中经历感知过的, 才有可能更深刻, 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我们习惯于从哲理故事中, 诗词歌赋中找灵感, 打造诗性的哲学课堂。当然不是说不能用这些, 只是如果仅仅是这些容易给人以错觉, 以为哲学是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的空中楼阁。要将哲学置于生活之中, 避免哲学的神秘化, 又要借助逻辑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理性思考, 在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设置生活化的场景中通过讨论辨析、归纳总结出高于生活的结论, 从而避免哲学的庸俗化。

二、积极的尝试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集中在“分数”这个评判标准上, 而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却不一定能兑换成同等的分数。要想让哲学课堂更有“哲学味”, 虽然有难度,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些积极的尝试。

首先, 巧设情境, 凸显过程的哲意美。新课程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它的着眼点不是知识的简单给予, 而是通过情境和问题及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 经历知识的再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把形成知识的过程体验, 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 培养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的人, 以及敢说自己的话、能说自己的话的人。如“意识的作用”这一框主要是阐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一般的备课思路, 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中推出这个结论, 可这实质上是“教知识”。所以我决定换一种思路, 从问题本身出发。哲学也称为人学, 是研究人和改造人的科学, 它关注的对象必然包含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问题的解决路径来看, 之所以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是把人和其他事物作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因此, 在课堂上我尝试还原这个思维的过程。第一步, 借助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建筑物, 并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它已经想到了什么, 还能想到什么,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并总结为这是我们大家对“它”的反映, 人对“它”的反映。第二步, 展示一张用复印机复印的“鸟巢”图片, 并请学生议一议, 人对“鸟巢”的反映与复印机的复印有何区别。通过这个对比我们会发现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第三步, 我们所建的“鸟巢”是从大自然获得的灵感, 即鸟类筑的巢, 展示“鸟巢”的图片, 比一比人建的“鸟巢”与鸟类筑的巢有何区别。通过这个对比我们总结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所以说,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四步, 人们在建“鸟巢”之前要先设计图纸,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把“鸟巢”图纸变成现实的建筑物, 图纸在建造“鸟巢”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第五步, 反思, 世界上原本没有“鸟巢”, 而人能够创造出来, 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个反思我们总结出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上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 真正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 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的是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才能把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也才能体现出哲学的追问、探索和反思特性, 凸显哲学意味。

其次, 立足生活, 发现哲学的真趣味。哲学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认知水平, 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和时代热点话题, 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学习, 向生活学习, 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进行哲学教学, 生活的气息随处可寻。比如, 在学习矛盾的对立统一时, 优点与缺点、好与坏、美与丑、成功与失败等都是信手拈来;在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时, 学生与班级、父母亲与家庭、手与身体是我们常说的话题;在学习辩证否定观时, 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是常论常新的话题。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 我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实物———核桃作为例子和学生一起探讨。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也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那么这种反映是如何完成的呢?我请学生用感官来感觉核桃, 能感觉到什么。他们很快就说, 眼睛看到它是黄褐色, 表面凹凸不平, 用手去摸, 是硬的, 用鼻子闻一闻, 没有气味。我反问:“我们对核桃的认识仅仅只是这些吗?关于它你还知道什么?”马上就有学生说:“它的肉可以吃, 而且美味, 有营养价值;它是一种植物的种子, 把它放在土里, 有了适当的阳光、水分和肥料就能生长为树木。”我再进一步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核桃的肉藏在壳里, 不把它敲破就不可能看见, 核桃树要从这颗种子里长出来, 那是将来才有的事, 现在是不可能看得到的。”学生会说, 自己吃过、种过, 或看见别人吃过、种过。因此, 总结出我们只有对事物的性状做出改变, 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 而改变事物性状的活动正是实践活动,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如何教好《生活与哲学》 篇8

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可以巧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如:庄子梦蝶、疑邻偷斧、量体裁衣、九方皋相马、刻舟求剑、田忌赛马等等。这样学生学起来会兴趣盎然,在听了故事的同时,也学到了哲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师可以多举些例子,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把复杂的哲理简单化、生活化。

例如:从同学们为什么选择文科或理科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又如: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学生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一蹶不振,放弃学习。在这里,学生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即哲学上通常所说的一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需要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地去挖掘。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善于把深刻的道理与通俗的语言相结合

哲学深奥,但哲学教育不应深奥不测。教师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把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既要规范又要通俗的表达结合起来。教师要把握学生可以接受理论的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知道学生喜欢的语言(“时代的性格就是年轻人的性格”,这往往表现为语言的使用)。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生活语言”解析“规范有序的学术语言”,即适当地采用非学术性的语词讲解学术性的内容。这种“用通俗的语言讲亲切的经验”,使学生“喜闻乐见”,并体会其中的哲理,进而进一步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师生如何交流探究,学生如何合作探究?

师生之间要进行思维交流。这不是在一问一答中的“前进”,而是在共同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萌发新的见解。这既是学习理论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交流中教师要说出自己感悟的思维过程,与学生分享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倡问题意识。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无人提问并不是好现象。要在争辩中求得对知识理论的正确把握。要养成批判性的思维,要有理性地焦虑,要带着新的问题“下课”。

要处理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我们讲述的观点是确定的。但确定性中有不确定性,不因阐释确定性而否认不确定性。同时更要注意在不确定性中肯定应当确定的结论。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营造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的氛围。

当然,仅以这些形式表达哲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灵活运用。总之,学习哲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并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让哲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用心去感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因为它们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上一篇: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范文下一篇:金丝熊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