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辐射源,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养分,倡导“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 篇1:

试析校园文化建设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摘要:校園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的兴趣,更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和艺术品鉴能力。美术教育介入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对学生美术素养培养,美术活动的设立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观念的普及而实现。学校可以利用一些活动来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装点校园。学校应该实施一系列举措,将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并落到实处。

关键词:校园文化;美术教育;发展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注重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校园生活中的美好,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扩充其历史文化知识,将美术作品置于不同的背景中欣赏,提高其人文知识的掌握。将校园文化建设和美术课堂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能够将所学知识落到实处,为建设美丽、艺术的校园而努力。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授知识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动手能力为目标。美术素养无法通过几节美术课画画技法的学习而习得,艺术素养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熏陶,融合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敏锐度而产生。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风,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绘画水平,学校可以成立绘画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他们学会技能。绘画作品可以展示在教学楼或者操场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在耳濡目染中也能提升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水平。美术作品的展出更能凸显学校的特点,学校可以作为品牌而推广,吸引更多有特长的学生加入,从而使学校成为活跃的艺术殿堂。学校更应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不能只讲授关于美的知识,也不能机械地讲述绘画技巧和美术知识。学校应该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从自然界中感受美好。一片落叶,一朵鲜花,一棵大树都有特殊的美好。发现美的眼睛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基础,学生应该接受基础的美学教育,不应将美的概念缩小化。教育学生不要对美设置单一的标准。美术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身边的材料,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环境和机会,利用所学美术知识装点校园发展做出贡献,做好学生的美学启蒙教育。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中发现新的素材,同学们劳动的身影,奔跑的样子甚至是同学结伴而行的样子都是一个个可供艺术创造的素材,发现美后发散思维,将美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节的设立,能够真正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鼓励他们表现自我,秀出本领,推动学校积极正向发展。校园文化节并非是一个调剂繁忙学习生活的活动,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发现学生才艺,让素质教育切实地深入学生生活中,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园文化节的内容种类应该丰富多样,让学生能够且有动力参与其中。

例如,文化节可以设立现场素描和绘画作品评比的环节,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让得奖的学生介绍经验和学习方法,引导其他同学积极学习,培养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有些校园文化节没有特色,千篇一律,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将特色文化和美术教育相结合,在校园文化节中展示出来。例如学习印染技艺,雕刻工艺,民族服装剪裁等活动,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更可以从校园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多面性和闪光点,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学校也可举办设计校徽或者班徽的活动,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通过校徽的设计,学生会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铭记在心,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合美学、符号学的知识,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能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更能帮助学生乐于积极探索事物的背景和文化知识。

三、培养学生建设校园文化责任感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生活环境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教育界核心素养培养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的观念应该作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启蒙。

例如,学校内的特色雕塑和景观建设都包含着学校的文化和精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标语、海报和简介牌等,对校园特色建筑进行介绍,调动学生兴趣,鼓励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背景,走进文化等方式,提升文化素养并培养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习惯。在提倡校园建设软实力的同时,校园的基础设施也应该跟上日益进步的文化建设软实力。例如校园文艺美术作品的防治和保护,学生手绘作品的保存和维护,还有学校的各项器材例如画板、画室和雕塑的保存,都需要各位学生和教师的努力。将艺术教育视为义务教育的必须环节,让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而学习生活。普及校园文化建设概念的第一步是开设相关的美术基础课程,随着国家对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美术课程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技法讲述上,更应该从美术作品鉴赏开始,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品位,将艺术作品置于真实历史背景中分析,不仅能够体会作者创作的感受,更能拓宽知识面,扩充人文知识。

校园文化建设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扩充人文知识背景,更能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富有浓郁艺术特色的品牌。浓厚的文化氛围将启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再将美术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美术教师应该将“教学”升级为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消除学科间的“壁垒”,为建设校园文化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晗.浅谈新时代美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20(5).

[2]吴凯.当下美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思考[J].艺术市场,2019(12).

[3]金科.以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美术院校美育工作的实践研究[J].艺术教育,2019(11).

[4]刘芳.蔡元培美育思想与美术教育“现代”品格的确立[J].美术观察,2020(3).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教育研究所714000)

作者:邓涛

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 篇2:

试析“三博”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高等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辐射源,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养分,倡导“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三博”校园文化的内涵阐释

华中师范大学尚“博”崇“博”的文化精神传承自文华大学,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与时代发展新要求相互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爱为魂”的“三博”文化气象。“博”乃大通,“三博”即“博爱”、“博学”、“博雅”。

“博爱之谓仁”。“博爱”,即提倡大爱和责任担当,是对父母、师长、同学、学校、社会、国家以及大自然的爱,超越了自我之爱,是胸怀和行为的统一。“博学”,即知识广博而丰富,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追求真理的学习习惯,它要求技能和知识的获得。“博雅”,即懂礼仪、知规范,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规则,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展现大学生特有的文雅气质。“博爱”、“博学”、“博雅”三者相互贯通,密不可分。

华中师范大学以“博爱”为魂,以“博爱”引导“博学”,以“博学”充实“博爱”,以“博爱”促进“博雅”,秉承“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和“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在“三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长期开展“献博爱之心”、“兴博学之风”、“做博雅之人”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同时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内涵。

二、“三博”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逻辑

(一)“一体两翼”: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博爱”、“博学”和“博雅”是华中师范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博爱”为体,“博学”、“博雅”为翼,三者辩证统一,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共同塑造有特质的学生人格。教育是爱的艺术,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师范类大学的特殊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心教育,大力宣扬爱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爱心活动,不断创新爱心文化的传递方式,在锻造学生“博爱”情怀的基础上强调“博学”、“博爱”、“博雅”的统一。

(二)“三个转型”:校园文化的嬗变与创新

在“三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华中师范大学较好地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第一,教育主体的转型。学校不断拓宽加深“博爱”、“博学”和“博雅”的文化内涵,强调“三博”教育中的人本理念,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比如学校团委近年推行的“五精简”行动和“文明五项活动”考虑学生实际,加强了团组织的亲和力。第二,教育内容的转型。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华中师范大学适时转变教育内容,引入时尚元素,通过“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百村十年观察”社会实践项目等活动,实现了“博爱”、“博学”和“博雅”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实现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第三,教育方式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在“三博”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大胆创新,设计推广了青春时尚的校园吉祥物“博博”、“雅雅”,在全国高校率先启用了校园数字导航系统、华大青年、华大桂声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电视台,建立了以互联网、短信平台、报刊、广播、班团博客为传播体的网格化团建模式等。

(三)“四个载体”:校园文化的实践与传承

紧密围绕“三博”校园文化“以爱为魂”的主题,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园文化实践和传承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了广大学生好参加、能受益的四个载体。

首先,以典型引路为载体,倡导博雅大爱。对“大别山之魂”汪金权老师、“轮椅教授”刘盛佳等先进典型的宣传配合学校的“感动校园人物(集体)”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次,以爱心社团为载体,以博爱致博雅。学校以“饮水思源”为口号,组织“爱驻母校、旧物浓情”、“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特色教育活动,创立了以院系为单位的“爱心教育特色基地”。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爱心公益类”学生社团,成为实现“博爱”和“博雅”的鲜活形式。第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博爱促博学。学校长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奉献爱心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创造创新相结合。为此,学校与社会各界共建校级“对外翻译服务基地”、“心理咨询服务基地”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22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40项,出色地完成了上海世博会、女足世界杯、北京奥运会等志愿服务工作。最后,以精品项目为载体,兴博爱行博雅。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项目为依托,打造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始于1984年的“春雨心理教育工程”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桂苑之歌”校园歌手爱心演唱会举办9年累计募集资金30余万元,资助学生多达200多人。

三、“三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及经验

优良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在高校发挥着育人、引导、规范、纠偏、激励和整合的功能。多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三博”校园文化逐步形成。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三博”校园文化体系逐步形成,营造出了文明、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多年坚持开展的“爱心”、“感恩”、“诚信”三大主题教育活动已使“三博”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历年的毕业生中,不少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涌现出了一大批把爱奉献给祖国基层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

其次,校风、教风、学风更加优良。“博爱”、“博学”、“博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通过开展“三博”教育系列活动,学校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全员育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营造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连续6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涌现出了“轮椅教授”刘盛佳、“独臂教授”常健等一批师德楷模。学生学风和科研创新氛围亦更加浓厚。

再次,学生素质明显提高。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三博”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党员比例逐年上升,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如受温总理关心的感恩大学生王潇、中国十佳大学生黄郑等。大学生艺术团的节目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

“三博”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以华中师范大学厚重的爱心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依赖于各级领导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内涵丰富的品牌活动平台。育人精神的百年积淀已经将“爱在华师”熔铸成华中师范大学全体师生最为骄傲的文化名片。学校将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弘扬“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博”校园文化,为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吉德.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 韩愈.韩愈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孙家学.正确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特点,积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5] 冯世勇.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责任编辑:陈 诚

作者:麻旎

校园文化建设试析论文 篇3:

试析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目前高职学校的数量在逐渐的增加,高职学校的发展也在逐渐的进步,在高职学校不断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为高职学校成立的时间比较短,校园文化还需要长期的建设,因此如何建设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就是对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高职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展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我国高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中,直接体现的就是教风和学风,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要不断的磨合相关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就和在一起,为校园文化提供相应的养分,这也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1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传统文化可以为我国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养料,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我国对高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上,对于学生的行为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是高职教学应该弘扬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职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当做是良好的教育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和愛校情操,可以帮助学生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可以帮互助师生树立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传统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有着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师生的自强、自信和自律等积极的态度。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些思想精华对于高职学校的校园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师生陶冶情操,不断地饿开阔师生的胸襟,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上也可以进行调节,减轻面对的心理压力,不断的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师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继承文化精神,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弥补现代青少年在信仰和道德上的缺失,不仅仅要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还要提升精神品味,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凝练“精、气、神”。《礼记》中的《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的建设也是核心的精神力,对于学校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形成和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有着以下的几个特征:(1)高职学校中设计的专业主要是以工科专业为主,这样就导致了高职学校的人文气息比较单薄。现阶段高职学校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进行设置,也就是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偏于理工类,在这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就会设置社会热门的专业,也就是理工类专业,长此以往导致了高职学校忽略了文化建设,仅仅重视当前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重视专业化的设置失衡问题,忽略了人文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影响了高职学校文化的积淀,对于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2)高职学校的建设时间比较短,相应的半血理念并没有明确,大学的精神也就缺失。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目前为止,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成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文化建设还无法发挥育人的基本作用,可以说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提高师生自身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有着一定的校园文化传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思想碰撞之后,才能够形成有着独特魅力的、独属于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

3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现代化的校园建设与传统文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本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进一步明确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对待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领导重视,全院动员,师生共建。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每一个师生都明白,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领导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必不可少,即“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校园文化建设,我的责任”。

3.1.2 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课程

不仅仅是在选修课中开设,建议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基础必修课。只有进一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重视传统文化对校风和学风养成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人文氛围淡薄的问题。从专业技能的教授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达到我们“育人”“树人”的目的。

3.2 教师方面

教师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主导力量,即对学生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仅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在师德方面修炼自己,是很难在教育中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点对教学“一线”和学生管理“一线”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3.3 学生方面

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教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论坛、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交流、人文讲座等,带动和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启迪自己人生智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4 结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过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经典,永远都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营养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丰富自己,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都是符合我们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漫长的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终将成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阵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罗玉萍.职业学校个性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刘长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蘇州大学,2011.

[3]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韩旭

上一篇:电子商务应用研究论文下一篇:编辑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