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选7篇)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篇1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基本要求

1、校门口:

(1)校牌重新书写或更换,坚决杜绝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等不规范用字。

(2)校门重新油漆。

(3)校门前及两侧干净、整洁,无商业摊点、杂物等。(4)门口两侧围墙、学校沿途要刷写与“省督导评估”有关的固定性标语。

(5)落实外来人员进门登记制度,并坚持经常。

2、围墙、墙壁:

(6)围墙内外进行粉刷,以牙黄色为主。近期已经粉刷过的不再重复粉刷。

(7)有标语或宣传画。

(8)墙壁上无乱抹、乱画、乱写的痕迹,无脚印,无张贴的杂物。

3、主甬路:

(9)学校主甬路进行打扫、清整,做到干净整洁。(10)地面平整、干净,无杂草、杂物。

4、校园:

(11)对已有绿化物进行清整,做到干净无杂物。

(12)有花墙的要完整美观,花草树木要修剪整齐;花池内无枯枝烂叶、废纸、棍棒等杂物,无损坏、破损;有提示牌,设计美观,突出教育性、科学性。(提示语如下:“小草在生长,请勿打扰”、“绿草茵茵,踏之可惜”、“春天在你身边”等)

(13)有规定的停车场或停车棚,停车场划出停车位,自行车摆放有序。

(14)校园垃圾入箱,清运及时;垃圾池位置恰当,坚固耐用,及时清理。

(15)水池美观实用,有排水设施,无积水、污物等。

(16)校园地面,无垃圾痰迹,无杂草碎片,无凹凸不平、无卫生死角。

5、操场、活动场地:(17)室外各运动场地用白灰划出边界线;要体现出使用痕迹。(18)环形跑道白灰划出跑道;场内干净整洁无杂物。

(19)室外运动器械(篮球桩、乒乓球台、单杠、双杠等)固定牢固、无倾斜;沙坑更换新沙;室外体育器械全面油漆、无安全隐患。

(20)操场围墙有几条醒目的大字标语或运动简笔画。

6、宣传园地:

(21)在显著位置书写校训。

(22)校园公开栏、橱窗、宣传栏、板报框架全部刷新;内容齐全,一定要有语言文字相关内容,并更换及时。

(23)监督箱干净刷新,与公开栏颜色协调,上有监督电话。

7、国旗:

(24)旗杆刷新,旗杆、旗台固定牢固无破损。(25)国旗鲜艳,无破损。

8、电线线路:

(26)墙上所有开关、插座等均安全完好(校园内严禁使用闸刀开关)。

(27)室内外线路合理规范,无乱拉乱扯、无破损裸露现象。

9、厕所:

(28)厕所卫生、无味、无蝇。

(29)厕所内清洁、干净,经常打扫、冲洗及时;坑道畅通,小便池内无存溺,墙壁上无乱写画现象。

(30)厕所无安全隐患。

10、教学用房、辅助用房:

(31)学校教学用房内外均进行粉刷。(32)各室门口统一制作标牌。

(33)室内清洁,达到六面光(包括门窗、玻璃、桌凳、灯具、暖气、电扇、墙上悬挂物等),无尘土、污物、蜘蛛网,无吊挂,无损坏。

(34)室内物品布局合理,摆放有序、无损坏,无蚊蝇、鼠洞。

11、教学楼:

(35)大厅侧面可以书写教育方针、简介或学校章程等。(36)楼梯一侧或正面张挂提示牌,如“轻声慢步靠右行”、“脚步轻轻,勿扰他人”、“轻声细语、举止文明”等。

(37)楼道内在合适位置张挂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立志故事、学生格言或警示语。

12、教室:(38)正面黑板上方,中间悬挂国旗,两侧张挂班风八个大字,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奋学习,热爱祖国”、“诚实勇敢、团结活泼”等。靠门一侧装订三表(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三表要规范并装框上墙,另一侧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且入镜上墙。

(39)教室两侧张挂名人名言、警句等激励学生刻苦勤奋的字画。

(40)后面黑板报内容新颖、切合学生实际、贴近生活,更换及时。

(41)清扫工具放在教室后面的墙角,摆放有序。

(42)多媒体、银幕、投影机进教室,真正经常使用。

(43)学生课桌摆放整齐划一,桌面平整、干净,无损坏。(44)黑板、讲台干净,无纸屑、无灰尘。要求一律使用无尘粉笔。

(45)教室内各种表格张贴规范,布局合理,不杂乱。

13、校长办公室:

(46)张挂:校长职责、领导机构示意图、校园平面图、教师情况一览表等。

(47)室内物品摆放有序、整洁干净。

14、教导处:

(48)张挂:教导主任职责、全校课程表、任课情况一览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49)室内物品摆放有序、整洁干净。

15、教师办公室:(50)张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科任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课程表、任课表、作息时间表、团队活动安排表等。

(51)办公桌、椅摆放整齐,其它物品摆放科学有序、整洁干净。

16、宿舍:

(52)室内外干净、通风、整洁、美观,突出宿舍文化氛围。(53)生活用品、用具定位设置,做到整齐、美观。

(54)做到窗明、床净、墙洁、无积尘、无蛛网、无痰迹、无壳皮纸屑。

(55)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倒饭菜,不在走廊、楼道以及窗外倒水倒物,不乱放杂物,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56)保持室内清洁、干燥,不在宿舍内洗澡、洗衣服。

17、食堂:

(57)食堂进货渠道合乎要求,有记录,每顿饭菜有留样;食堂卫生干净、整洁;食堂、库房严禁非食堂人员进入,杜绝安全隐患。

(58)坚持“四分开”,即成品生与熟,成品与半成品,食物与杂物,食物与天然水分开;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即不收进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出售腐烂变质的食品,不用手直接拿食品,不用废纸张包装食品。

(59)厨房用具、食具要“一洗、二清、三冲、四消毒“(用消毒柜或开水煮沸、消毒液浸泡)。

(60)食堂人员有工作服、健康证,且讲究卫生,炊事员要做到“三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换工作服装;操作时戴口罩,戴厨师帽。

(61)严格厨房的保卫制度,严防食物中毒。

(62)蔬菜上架,有防鼠台,粮库、室内等处有防鼠设施,做到无鼠粪,无鼠迹,无鼠洞,无鼠咬痕。

18、学校专用教室:(63)初中专用教室

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准备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德育展室、心理咨询室。

(64)小学专用教室

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少先队活动室、科技活动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

19、实验室:

(65)各实验用房要粉刷一新,要有取暖设施;室内清洁,门窗、玻璃、墙上悬挂物达到无尘土、无污物、无蜘蛛网、无吊挂、无损坏。

(66)正面黑板上方中央悬挂国旗,两侧根据学科特点张挂:“研究生态,保护平衡”、“实践出真知”、“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规范实验教学,提高操作能力”或“树立现代化思想,提高科技意识”等大字标语。

(67)两侧张挂数张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家画像或名人名言条幅。

(68)黑板两侧分别张挂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管理规则。(69)化学实验室必须装有排风设备,通水到桌,桌上有胶垫,有浅色窗帘,有演示台。

(70)物理、生物实验室通电到桌,有公用水槽,有深色窗帘,有演示台。

(71)小学科学实验室通电、通水到桌,有演示台和窗帘。20.仪器室:

(72)正面张挂下列制度(有准备室的学校放在准备室):学

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一览表,实验教学守则,实验教师岗位职责,仪器损坏、丢失赔偿规定。化学实验室安全守则,危险药品使用规则,实验室一般性伤害的应急措施。必须设置危险药品保存柜,实行双人管理。

(73)设专用档案资料橱并存放下列档案资料:仪器说明书及索引(装订成册,前面加索引);实验室工作大事记;实验室工作人员登记表;精密仪器维修保养记录;危险品存取使用详细记录;仪器借用记录;仪器损坏、赔偿情况记录报告单;仪器报废申请表;仪器维修保养记录等。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实验教学通知单、记录单、报告单;初中部分学生实验报告(要求教师批阅);各班学生实验室座次表;上级来文;账目设:仪器器材账、分类账、明细账、自制教具专用账。

(74)仪器橱摆放合理整齐,取放仪器方便。(75)要有美观的分类标签、橱目标签。(76)仪器摆放科学有序,实现“盘架化”,做到无污垢、尘土。

21.准备室:

(77)同仪器室要求8、9条。(78)准备台一张,水源、电源到桌,化学准备室放置防护罩,并安装一个排气扇;理、化准备室放置1-3个橱,橱内放置常用仪器、器材、药品及常用工具。

(79)防火措施到位,配备灭火器1个、沙箱、沙袋等。22.计算机教室:

(80)要有《微机室使用与管理制度》、《河北省中小学学生上机实习守则》、《河北省中小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河北省中小学计算机管理教师岗位职责》等有关制度及微机室课程表,装框上墙,并按要求配备专人管理微机室。

(81)室内安装空调,服务器有UPS电源,有防火(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防盗(防盗门窗)措施,有良好的防触、漏电(漏电保护器)保护措施及各种安全保障设施和措施。

(82)有采购安装合同、上机记录(上机记录包括班级、使用人、上机时间、计算机状态、学习内容)、维修保养记录,设备档案资料、软件档案资料。

(83)计算机台数要与最大班容量一致,计算机要统一编号,有各班上机座次表。

23.图书室:(84)正面张挂:《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室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员岗位职责、图书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制度。

(85)图书要按《中图法》分类,按类排架,查找方便,标识醒目。初中生均图书达40册,小学生均图书达25册以上。每种图书的复本数不超过5册。

(86)有公用目录、教师图书目录和学生图书目录,学生用目录到班。每周对师生开放时间不少于5小时,每学期生均借阅在6次以上,要求有详细记录。

(87)有介绍推荐工具书、新书的资料和园地。有举办读书活动的相关资料。

(88)图书室应配备书架、书柜、目录柜、文件柜、陈列柜、办公桌椅、计算机、二氧化碳灭火器、装订设备等。

(89)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24.阅览室(可与图书室合用):

(90)正面一侧张挂“阅览室规则”和阅览时间安排表。(91)正面书写和张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大字。

(92)两侧张挂名人名言。

(93)报刊、杂志架、桌、凳摆放适当。25.卫生室:

(94)有卫生室管理制度,有常见病、多发病、预防宣传辅导材料、体检记录、视力分析、生长发育分析,数据齐全、图表上墙。

(95)各种器材、药品排放有序。

26.少先队活动和科技活动室:(96)有队旗、队徽、入队誓词。(97)有各中队队旗、旗架。

(98)有手工制作、科技活动方面成果展示,重点突出科技含量,有科技活动相关器材且入橱。

27.美术教室:

(99)有遮光窗帘。(100)教室前面中间有静物台或折叠静物台、衬布及写生灯。(101)有足够的写生凳和写生画板,并布置合理。

(102)教室的一角放美术教学用品柜,两侧分别放三个工作台。

(103)适当张挂美术教学挂图或《全国学生美术欣赏图库》中的图画。

28.音乐教室:

(104)有五线谱教学黑板及五线谱电教板。(105)教室前台一侧放钢琴(电钢琴),教师一定要会弹奏几首曲目(迎检时要听、要看)。

(106)配有教学音响系统,音箱布置合理。

(107)教室一角放音乐教学用品柜、后侧摆放合唱台。(108)适当张挂音乐教学挂图。29.体育器材室:

(109)有器材室管理制度、器材登记册、借用登记簿等。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篇2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 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 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 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方面, 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 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 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 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 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 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 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 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 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 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 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 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 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 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 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 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 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 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 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 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 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 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 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年来, 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 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为学生的教育服务, 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 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 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 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 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 科学的提炼和总结, 避免同质化、共性化, 追求特色化、个性化, 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 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 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 与此同时, 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 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 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 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 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 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 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 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 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摘要:校园文化环境分为物质文化环境 (硬环境) 和精神文化环境 (软环境) 两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 根本在于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 根本在于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2]蔡宏生, 郑文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07) .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体育文化 环境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实现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获得人的规定性,成为“文化人”的场所和重要环节。实现人的社会化,人类文明成果的内化起到关键的作用。体育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校园体育文化体现人文精神和个性解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校园文化建设正日益受到重视。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他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校园内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的水平、参与竞赛的人数,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活动的核心部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每一名学生。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主体化的有机整体。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的骨架,又需要活泼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丰满的血肉,体育活动与文艺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最有活力,最富创新意识的两大板块,尤其是体育文化可以说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在校园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主体是学生,他们具有年轻、有朝气、富于幻想、充满活力的特点.体育作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种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既创造着体育设施、体育景观等物质文化,也体现为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文化,同时它还创造着人类特有的体育文化心理和观念。因此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就以其特有的观赏性、挑战性、普及性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校体育文化已日趋成为一种结构合理和功能多样的文化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认知层面要素是指独具学校特征,领导和教师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共同追求的学校体育目标的体育文化观念和意识理念系统,是校园体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衡量是否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标志和标准。表意体系构成要素是指体育宣传、群体、竞赛活动,反映校园体育氛围、精神面貌等文化特征,是学校体育精神和教育目标的动态反映。评价、规范体系构成要素是指校园体育制度、章程和组织机构体系,是规范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师生和校园体育组织、设施等的行为方式部分,反映学校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是一种制约性的文化。规范约制有正式约制和非正式约制,正式约制往往是最后的办法,一般只在非正式的约制不能发挥作用时才实施,非正式约制往往比正式约制更加有效。校园体育文化的评价、规范体系构成应适应社会变化的环境,允许对现行规范的一定偏离,有助于校园体育保持灵活性。物质体系构成要素是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械等,是校园体育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也是学校体育的外在社会形象。

三、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注重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念建设。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思想、行为道德也应是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克服困难,为国争光,挑战人生的事迹,以此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我们要在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中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使师生员工们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使之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社会的影响。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物质设施的建设。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资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招生数目趋增多,校园体育活动场所的紧张和设施的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高校应重视校园的体育器材和场馆设备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建设。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队伍建设。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在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培养二支学生体育骨干队伍,他们同样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应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高校间的体育文化交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校际合作的内涵正不断加强,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聘教师跨校选课,互相承认学分等等,校际间的体育文化交往作为校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同时也推动校际之间的友谊。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育活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非常有利。高校应通过校、院系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以及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师生员工喜爱的活动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另外,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師的人力资源和学校的场馆资源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特点广泛开展校园体育俱乐部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俱乐部的建立,可以让广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等选择项目参加锻炼,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提升人口的质量,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结合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现状出发,从观念和思想层面上、教学环节及教学模式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苹.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

[2]方雯.再论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J].南京体院学报,1999(3).

打造环境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篇4

---学校环境育人总结与反思

鲁迅先生说“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育人环境的创设。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奋发同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是育人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除了知识育人、服务育人外,还要加强环境育人。

近年来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实行校车接送与住宿结合的办学方式,由于大量的劳务输出,在校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缺少了家庭环境的教育,校园环境的教育就更加重要,针对现实情况,学校以打造优美温馨的育人环境为主,着力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以“立做人之德、明做事之理”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建设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一、打造校园硬环境,营造健康快乐成长乐园 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必须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的规划要合理、谐调,讲求

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的作用。

学校精心布置创设儒雅的校园文化,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俗话说:“学校无闲处,处处能育人。”学校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楼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走进校园,一眼就可以看到花池边主题石刻“做最精彩的自己”,校园内文化墙《祖国颂歌》、《五彩山丹》、《可爱的家乡》三个德育主题篇章,教学楼内楼梯上的“格言警句”,楼梯两边的“德育小故事”“成语故事”。这些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时时处处规范着师生的言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在教学楼每个楼层都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教育版块,有“近代史” 版块、“名家名著”版块、少先队教育版块、安全教育版块等等。楼道内墙壁上的中外经典名著配画简介,引领学生走进“读经典名著,铸中华魂魄”的境界;餐厅里的《上下五千年》画卷、宿舍楼道墙壁上励志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潜移默化中思想品格得到提升,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建设校园软环境,德育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必须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种设施所营造的育人功能。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校园中的教师、学生是人的因素,校舍及各种硬件环境设施是物的因素,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创造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师德建设,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校园生活轻松愉快,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课余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1.书香飘逸校园 阅读成为习惯

学校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为方便学生阅读,学校在教学楼门厅两侧设置了许多开放书架,将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全部由图书室移到这些开放的书架上,为学生潜心阅读提供了方便。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篇经典诗文,每学年进行一次校园“读书节活动”,进行校长赠书、优秀“读书卡”、读书笔记展评、“经典诵读”、演讲等系列活动,把师德教育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2.关爱留守儿童,滋润学生心灵

由于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住宿,家长多数在外打工,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学校认真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对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生、残疾生分类造册统计,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随班就读教室”,配备了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争取项目,帮助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捐赠衣物、棉被、学习用品、钱物等。

3.石头绘画美妙,成就童稚梦想

从身边的美中体验美,从赏识美中塑造美,从创作美中成就美,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着眼点。利用丰富的家乡资

源优势,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尝试在石头上做画。石块,其天然的形状及色彩与肌理常常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美妙和丰富的想像空间。孩子们都极具好奇和探究心理,当绘画选择在石头上进行,打破了用纸作画的常规后,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致和探奇的兴趣。五彩斑斓的色彩,千奇百样的形状,让小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尽情地想象,尽情地发挥,小小彩笔,在石子上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童稚的梦想。

4.师德师风建设,为人师表先行

学校育人环境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任何再豪华的校园硬件设施,也无法与“学深”“品正”的教师相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各类文件及师德文章,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决治理教师队伍中违反师德的行为,杜绝有偿家教,净化教书育人环境。在全校营造齐心正风鼓干劲、创新实干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推选“师德标兵”,并进行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优秀教师自已的切身经历和教育教学中的感人事迹,教育我们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5.系列大队活动,品德教育常抓

开展少先队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了少先队的生力军作用。重视和发挥少先队在学生自我教育、管理

中的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

学校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的教育活动。通过演讲、朗诵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精心设计主题班队会。内容涉及文明礼仪、感恩、爱国、保护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即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每学期都要利用节日庆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开展系列庆祝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系列活动;母亲节主题演讲活动;五一节开展《手抄报》活动;六一节体艺表演活动;九月份庆祝教师节活动。十一 “祖国颂”歌咏比赛活动,“建队日”进行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在这些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到了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教育。

6.校园十星评比,榜样带动进步

开展了“一班一月一明星”活动。争做明星学生,已成为每个学生的奋斗目标。明星学生包括十种:文明礼貌、遵规守纪、热爱劳动、环保卫生、团结友爱、学有特长、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自强、热爱集体小明星。在学校的宣传栏里,明星学生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骄傲与榜样。

7.兴趣小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武术、跳绳、踢毽子等兴趣小组的体

育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能;组织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类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学生读书、看报、指导学习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活动的开展,即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谈谈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篇5

作者:王梅工作单位:宣威市双龙街道龙华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的社会。而青少年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校园是绝大数青少年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作为一名教师,我通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导致了很多在校青少年素质极差,很多孩子沉迷于网吧,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盲目追求虚荣,模仿明星,无视学业且自私自利,谎话脏话连篇。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具体的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倘若付诸于实践,定会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青少年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的。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丰富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

(二)校园文化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的。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四)校园文化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

3.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

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二是细。三是严。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下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到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称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参考资料:

[1] 曹学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N].教育信息报,2007-02-27

[2] 欧建忠.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N].教育导报,2007-01-27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篇6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现状

目前,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现状可以用“三个缺乏”来概括。

1.资金投入缺乏

经济落后, 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民族地区多位于老少边穷的偏远地区, 自然环境恶劣, 长期教育投入少, 教学设施简陋。汶川灾后, 大量援建资金进入中小学, 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加快了20年;黑水县2010年第一次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专项工程, 10所学校共投入策划设计费45万, 实际施工建设费400余万元, 文化环境建设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并非所有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都有一个巨大的改善契机, 每年的有限资金都用于最基本的硬件修缮———改善土厕所的环境、修建整齐的垃圾房、完善照明工程等, 根本无力投入更多来进行文化环境建设。

2.主管认识缺乏

管理层缺乏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深刻认识。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 较少实地考察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 管理层普遍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认识不到位, 缺乏统一规划、主动探索、持续建设的意识和实践。但是, 渴望改善物质环境, 渴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渴望专业人士的指导, 是民族地区学校师生的迫切愿望和真实诉求。

3.专业化的缺乏

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策划与设计力量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增力。工业革命后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 让世界各地建筑面貌趋同, 城市和乡村的学校建筑也不例外。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建筑仅满足了最基本的教学功能———若干教室的集合体, 缺乏独特的外观和各种真实场景的教学活动场所。校园内只有空旷的操场和少量的绿化, 没有景观, 没有文化建设。落后的校园环境建设只能折射出缺乏特色、缺乏创新、多校同质的学校精神文化。

二、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内容与过程

校园, 是从地理学概念出发, 特指由建筑、操场、围墙等实体组合而成的学校物质环境, 具体包括教学科研环境、体育运动环境、休闲娱乐环境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指通过多种物质建设的途径, 彰显学校精神文化, 为师生创造理想的生存环境, 促进其和谐健康、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一所文化环境良好的学校, 健全的使用功能是基础, 独特的艺术化感观是必然, 校园环境中充盈着师生的盎然生机和学校应有的育人氛围与人文精神。单纯的“钢筋水泥集合体”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 意味着从“物”到“境”、由“器”到“艺”的质的飞跃。新校建成, 老校改建, 涉及到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 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借助外力, 科学规划

这个阶段主要的内容包括:学校规划和建筑设计、校园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VI视觉系统。

学校规划和建筑设计为文化环境建设打下了基础。校方和建筑设计单位的共同参与决定了校园面积、建筑外观、附属设施、教室形体和整体风格, 一旦确定更改机会就非常少, 所以应反复推敲论证达到尽可能的完善。学校规划应根据自然条件、学校的规模、性质和精神文化, 创造出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安全舒适、洋溢人文气息的物质环境。我国校园建筑大多千篇一律, 缺乏从自然环境特征、学生心理因素、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精神、民族风格的综合考量, 民族地区旧校舍尤为突出。这一阶段, 设计单位对民族教育的认识、对学校文化的理解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后期的整体效果。随着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建筑空间也应是灵活的、多功能、可变化的。比如, 民族学校的外观应结合民族符号与教育寓意, 凸显学习型组织的外在特色;教室设计改变传统的内廊双面和外廊单面教室的形式, 以多功能开放空间代替长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空间, 为后期二次设计提供丰富的可能。

校园景观设计应从自然、人文、社会、民族等多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理念、地形、功能、使用者特点等内在因素, 利用各种景观造型手段, 构建一个立体的、亲切的、参与性的系统空间和思考场所。校园景观讲求寓意性设计, 利用造型、色彩、质感、符号、图案, 融入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 传达丰富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和育人功效。硬质景观有亭、廊等建筑小品、浮雕、圆雕;软质景观有植物绿化、景石搭配、水体设计、声光设计。汶川绵虒镇据载是大禹故里, 绵虒中学就以大禹治水为文化主题, 圆雕装点校园, 浮雕和“百川入海恩泽万世”的文赋装饰教学楼外墙, 激励学生大公无私、艰苦奋斗。汶川雁门小学雕塑以羌笛、羊皮鼓为造型元素, 和舞动的飘带形成“心”形, 表达了师生传承羌文化传统的民族自信心和灾后感恩的心情。四季颜色丰富的绿地点缀读书角、静思亭, 能将校园娱乐环境和第二课堂结合, 产生花园般的美丽景象。水景入园要把握安全和生态的原则, 能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

室内环境指教室、宿舍、卫生间等小空间的内部建设, 可以归纳为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卫生间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等类别。物质建设的同时都融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 营造温馨的育人氛围。由于师生比例失调, 现有的教室往往人数多空间小, 必须处理好收藏空间, 才能让教室整洁有序;班级教室的前墙通常展示国旗、校训、校风, 应注意文字比例色彩的协调;后墙通常是文化宣传墙, 应改变单调的黑板样式, 采用图案、色彩和造型新颖的宣传展板结合, 将鲜活的班级文化展现出来。功能室应设计出场景化的环境, 让教与学更有乐趣, 更有效率。走廊往往会贴上瓷砖, 不防考虑彩色瓷砖搭配, 改变“一片白”的传统面貌, 并悬挂统一边框的绘画作品、宣传画, 或展示文化活动照片, 形成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在教学楼入口或者较大的公共空间应规划一些特定的文化主题, 比如学校的文化精神展示、各个学科的趣味知识、开放性图书柜等。卫生间干净整洁最重要, 而温馨的瓷砖色彩、精美的文明提示牌能更加有效地形成学生自律。宿舍门上粘贴“全家福”, 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家”, 是和谐团结的的心理暗示。

VI视觉系统包括标志设计和标志应用系统, 应考虑校名、童趣、教育、民族等文化元素, 设计独具特色的标志, 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吉祥物适合小学, 将学校的育人目标用卡通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儿童充满吸引力和示范效应。班级牌、宣传板可采用独特的民族符号和鲜艳的色彩进行装饰, 成为校园亮丽的点睛之笔。学校各种用品都应规范设计, 达到统一鲜明的视觉形象传达。

2.全员参与, 持续改进

这阶段主要的内容就是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建设文化环境, 实现良性互动与持续改进。师生是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者、使用者和受益人, 因此, 师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建设为校园带来鲜活的生机。第一阶段的成果应精心维护, 但要认识到不管采用何种高档的材料和艺术化的形式, 都是师生才智展示的背景。没有师生持续的建设和改变, 校园文化环境都只是静态的物质文化环境, 失去鲜活的生命力。环境卫生需要细心呵护, 展板内容要定期更换, 开放书柜的图书要流动, 学生作品展示要更多更好———只有师生不断融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才能让“校园每一面墙都能说话”, 才能在冰凉的硬件建设上结出耀眼的精神文化硕果。

三、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思考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是工程建设总体思路

对新校建设、旧校改造都需要整体规划再分步实施。文化环境建设涉及到建筑、景观、广告、心理、教育、营销、生态学等多门知识,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微缩社会的生态再造。因此, 学校应增强意识, 扩宽眼界, 加强管理, 科学规划, 充分发挥内外资源之合力, 达成文化环境建设之目标。

2.环境育人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

高尚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化的外观是校园文化环境必须同时具备的。在物质建设的过程中, 应努力去发现、挖掘、整理、宣扬学校文化内涵, 梳理出准确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三风一训等理念文字, 用正能量的精神文化激励心志, 用高品味的审美润泽心灵, 最终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过程必须知晓六个要求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因地制宜, 重视自然环境与人工改造的和谐, 突出学校“文化殿堂”之身份;重视物质建设的教育内涵, 分类、分主题进行景点和文化对应, 适当融入多元的文化元素;校园环境的造型与色彩配置必须符合学生审美心理, 具有童趣性、艺术性;建筑、景观、VI设计应尽量统一主色, 形成鲜明深刻的视觉形象;材料的选用应环保、经济、安全、耐用, 便于定期维护和更新内容, 让文化环境始终充满新意;校园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地, 尽量采用民族文化符号的表达, 增加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 提高文化环境建设的综合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 经济发展和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实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化环境建设是改变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落后的校园面貌、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生态系统, 有利于学生获得民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民族教育在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 是民族生活的真实回归, 是与社会文化的充分接轨, 进而能够影响社会文化、滋润社会文化。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是文化知识传播的殿堂, 是引领社区文化的绿洲, 是师生身体和心灵的家园, 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宝地。理解学校的多元属性, 就多一种建设的维度。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的文化“磁场”, 会在无形中统摄和滋润师生的灵魂, 发挥长效的育人功效。作为建设主体的校方, 对这一过程应有充分的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 清楚自己的需求, 把控好设计成果, 持之以恒进行文化环境的建设, 最终达到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共舞, 促进师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校园环境现状的分析, 指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文化环境建设的途径和具体内容, 并通过实践总结, 有的放矢地提出针对性的见解和建议, 希望能够对改变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现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成乔明, 李云涛.潜性教育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2]张学敏, 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民族教育研究, 2009 (4) .

[3]张献平, 渠滔, 白宪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校建筑环境与设计原则.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9) .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篇7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校园环境 人机交互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1.1 国内校园环境建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模式开始由封闭型向分散、开放型转变。这表现为:(1)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学科教学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机开放型转变:(2)许多高校形成了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3)学科界线被打破,交叉融合发展。校园基本特征的上述转变,要求在规划理念上,应该由传统的机械功能分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区域互动。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则把教室、教学楼和教学区作为重点。而当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堂外的教育。显然,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就应该同时重视教学空间。

1.2 国内虚拟导航发展现状

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信息技术也随之崛起,校园虚拟导航技术也成了彰显校园规划信息建设优越性的一个方面。浙江大学CAD&CC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一套桌面型虚拟建筑环境得实时漫游系统,还研制出在虚拟环境中一种新的快速漫游算法和一种递进网格的快速生成算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成功的虚拟出人的高级行为中特定人脸图像的合成、表情的合成等技术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系对虚拟现实和临场现实中的关键技术——立体现实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JPEC标准压缩编码新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压缩比、信噪比以及解压速度。当前,我国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仿真领域的软硬件研发与推广,已具备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虚拟技术解决方案。

2 校园环境信息传达

2.1 国内高校建设趋势

现时期高校的“共建,调整,合并,联合”使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我们有必要在校园里去建立结构层次清晰明了的空间整体秩序。以便于师生更好的去了解熟悉所在环境及更好的融入校园的学习生活当中。

“人塑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塑造了人”随着现代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的日趋多样化,现代大学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向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方向转化。大学校园给予了师生一个自主自在的学习、交流、提高的场所,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景下,当代高校也在向智能化、开放化的方向转变。校园环境是一个师生交流、学科交叉、知识碰撞的充满个性化发展的场所。校园环境呈现出自然性、自然性、综合性和人文历史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校园格局不断更新,校园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大学是老师以及学生学习、交流、生活、交通等基本活动场所。而随着全面推动全国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传统的指路标识标牌因功能单一维护更新困难而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广大师生群体对校园信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更快、更便捷更充分的掌握最新的校园资讯;同时随着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升级,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校园数字导航系统的开通势必会加快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發展。

2.2 虚拟校园的运用

虚拟校园是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学校的环境、教学信息等各种资源信息化。将学校风光和地图相结合,可以使采访者足不出户便可饱览校园风光,这不仅可以使广大师生更加便捷了解学校建设和周边环境,也给外来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方式。也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虚拟校园的建设也为校园规划提供辅助工具,虚拟校园与学校信息的有机结合,使导航操作界面焕然一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三维立体显示。运用VR技术可以在多维空间进行模拟仿真,提供给师生们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具有新鲜感的信息查询与介绍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虚拟校园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真实图像的绘制技术”(IBR),另外一种是基于VRML的虚拟现实技术。现有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一般是通过 IBR技术实拍现实的景物然后经过特殊的软件处理,形成一个以视点为中心的360度的全景图。国内的高校的虚拟现实技术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是武汉理工、海南大学、北京化工及北京交通等几所大学。其中北京交通大学采用的技术是基于真实图像的绘制技术,海南大学采用的是VRML建模技术。由此可见虚拟校园的建设对于学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虚拟场景的技术支持

虚拟系统是一种可以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虚拟计算机系统。是系统研发者将现实的世界通过三维技术所仿真的环境。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使受众在虚拟校园导航系统中观察漫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户可以自主的选择校园里的景点,并通过鼠标或触屏的方式进行漫步或改变,在设置的同时也给校园的景物进行配音及解说,并且建筑物也有真实的力学特征,如碰撞检测机能,杜绝发生穿墙而过情况。

同时虚拟系统的研发与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不同,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三维图形的立体显示,通过VR 技术在多维空间进行仿真建模,在此同时为了使系统表现更加逼真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在虚拟物体受力之后,便会出现一系列反应,会向施力方向移动、翻滚、掉落等。虚拟场景强大的技术支持对于其发展前景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3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是支撑多维信息空间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具有多维信息空间的和谐人机互动环境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的今天。虚拟技术的运用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化在响应“科教兴国”全面推动全国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今天。虚拟校园技术不仅给广大师生及外来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第一手消息,也给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辅助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对外形象。虚拟校园技术的运用势必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于仲编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03月第1版.

[2] 吴迪,黄文骞。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J].海洋绘测,2002,22(6). 15-17.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我的快乐暑假作文下一篇:感恩是一种承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