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精选8篇)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篇1

为创建一个和谐、宽松、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为此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一、领导机构和校园规划

1、建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2、全面、认真分析研究学校文化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方案。

二、校园文化建设

(一)整体要求:

1、学校建有文化艺术活动室或艺术橱窗,要求位置合理,构造比例协调,质量良好。

2、艺术橱窗内容新颖健康,知识性、趣味性强,书写规范,无错别字,每学期最少更换(或调整)6次。

3、加强校园师生的宣传工作,用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师生身边的榜样,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要根据其功能特点,悬挂、张贴有关的教育条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

(二)校园文化建设

以突出学校德育育人氛围为为重点,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1、及时更新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版面。

2、喷绘、写真、安装新的校园文化专栏,更换突出“品德养成、行为习惯教育”为主题的学校艺术展板内容。

3、开设“学校平面图、学校简介、校歌”等艺术专栏。

4、开设“校委会监督岗、教师光荣榜、学校荣誉榜”等专栏。

5、开辟青少年远离毒品、规范实用普通话宣传教育专栏。

6、开设“交通红绿灯,关注您我他”、“安全第一,警钟长鸣”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专栏。

7、开设“让艾滋病远离美丽的校园”、“学生常见病防治”等宣传专栏。

(三)班级文化建设

班主任要大胆放手,为学生发展潜能提供广阔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意识和灵活性,由学生自定主题,自订方案、自己组织、自己设计班徽、班风、班训,开设校长寄语、教师寄语、班级文明公约、文明谚语、名人名言、守住亲情、学会宽容、学习标兵、班级明星等栏目,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视环境熏染,号召共塑班魂,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努力构建独特的班级精神,大力提倡班班有个性、班班有特色、班班有风格。

学校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本着既要节省资金,又贴近学生实际,着眼学生发展的原则,形式多样,突出特色,富有创新性,以创办班报、展板等文化载体,进一步形成集体个性、增强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篇2

1 校园制度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师生员工特有的并共同信仰的价值、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制度形成、运行及制度功能作用过程中凝练出的行为规范意识和制度导引意识。包括学校的领导决策、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以及人事考核等各项制度, 通过师生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定精神状态。制度文化不仅直接构成校园文化的部分, 而且对其他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2 独立学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首先, 对制度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自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来, 鲜见教育部门对独立学院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的指导。从独立学院决策层角度来看, 自独立学院正式办学以来, 决策层一直将精力集中在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进行系统性构建。

其次, 制度文化基础差, 建设难度大。独立学院的制度文化基本上建立在对母体学校制度照搬和模仿的基础上, 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投资人企业制度文化以及多元社会文化等影响, 使自身的制度文化建设迷失方向, 导致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制度文化建设难以推进。

最后, 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基本没有实现。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发挥教育、引导、管理、规范、评价、激励等诸方面功能, 从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甚至改变人的价值观。然而, 由于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滞后, 导致文化育人的功能基本没有实现。

3 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制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独立学院的内源性制度由于学院的迅速发展而临时制定, 造成了其在总体上缺乏系统性, 甚至出现制度冲突的现象。另外, 独立学院在订立制度时由于缺乏制度文化积淀和专业人才匮乏、时间仓促等原因, 导致其内源性制度存在大量技术性问题, 缺乏科学性。例如, 移通学院学生公寓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十五、十六条, 显然不符合制度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行为后果三要素模式要求。因此, 以系统性和科学性均不足的制度为基础形成的独立学院制度文化, 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3.2 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

独立学院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 主要是在制度管理与实现过程中的混乱, 导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难以有效推进。制度管理的混乱导致制度的权威性得不到保证。在处理人与制度的关系中, 独立学院的决策层强调的是制度的工具性, 当制度利益与个体利益冲突时, 制度利益便成了当然的牺牲品。其次制度缺乏稳定性和前瞻性。朝令夕改、制度冲突、制度被架空以及制度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等现象, 在当前移通学院的制度管理中是大量存在的。制度功能的实现是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基本保证。然而, 当前移通学院在制度实现方面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的贯彻、实施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制度执行不力、差别执行, 以及由过分宽泛的制度执行裁量权而导致制度执行的随意性等。另外, 监管保障措施不到位, 制度运行主体不明确和各运行主体之间协调性不足等, 都是独立学院校园制度实现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都会阻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进程。

3.3 多种文化因素影响制度文化建设

当前移通学院处于制度文化建设的初期, 急需引入各种制度文化的先进因素, 同时又面临多元社会制度文化的影响, 导致了其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丧失自身的特色、迷失了独立发展的方向。同时社会制度文化的不良因素, 也对学院校园制度文化造成了毒害, 影响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成效。比如说母体院校的官僚主义文化、投资人的商业逐利文化在制度文化层面的不良因素等, 导致其制度文化建设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3.4 制度移植的“本土化”问题

独立学院在建校初期几乎都大规模移植母体学校的各项制度, 然而其跟母体学校在文化积淀、办学定位、师生素质、教学与科研能力及办学资金来源等诸方面存在巨大区别, 原本在母体学校行之有效的良性制度, 不仅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 反而可能造成损害。在学生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的制度移植, 基本上都没有实现制度的“本土化”。正因为独立学院制度移植“本土化”的失败, 才导致其难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文化。

3.5 制度文化缺乏人文关怀

独立学院由社会投资人与公办大学联合举办, 其实际控制权在投资人, 其基本制度实际上也是投资人意志的体现。受投资人企业集权文化的影响, 独立学院在制定各项制度时, 往往仅从投资人利益出发, 不愿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甚至完全剥夺师生参与制度制定的权利。这种缺乏民主基础的制度, 往往得不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 也难以内化为良性的制度文化, 更无法体现制度文化的人文关怀。

4 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的建议

4.1 进行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建设

首先要综合考虑办学宗旨和制度建设的目标、意义, 统筹学院发展的全局及今后发展的需要, 高瞻远瞩进行体系性的谋划。其次要坚持高度的科学性、严谨性, 才能平衡校园内各方的基本利益,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制度的有效实施。再次要虚心听取并合理采纳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并从制度上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制度管理的权利。科学、民主、高效、规范的制度体系的建立, 将有力地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4.2 理顺独立学院制度运行机制

独立学院要理顺制度运行机制, 至少要协调好投资人、教职员工和学生三方的制度利益, 偏废任何一方的利益都会阻碍制度的运行, 也都会影响制度文化的建设。其次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只有强有力地贯彻落实制度, 才能形成师生员工人人敬畏制度、人人遵守制度的规范制度文化。再次要强化制度运行监督。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制度面前师生员工一律平等, 不搞差别化、不滥用自由裁量权。

4.3 汲取多元文化的先进因素促进建设

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都离不开对其它文化的学习和借鉴。独立学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更应自觉汲取多元社会制度文化的先进因素, 加快自身制度文化建设。母体院校文化底蕴厚、积累好, 独立学院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时对其优秀制度文化应予以继承和发扬。还要注意融合投资人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其他社会制度文化的先进因素。更要排除不良制度文化的干扰, 努力构建符合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校园制度文化。

4.4 坚持独立自主的制度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的独立不仅仅是教育八号文件中“六个独立”, 更应当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独立。独立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对社会多元制度文化进行学习借鉴时, 要以自身的定位和办学宗旨为立足点, 保持自己的制度优势和文化建设的特色。独立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强调创新、创造, 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 符合学院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型制度文化建设之路。

4.5 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其最终归宿也是用文化感染人、熏陶人, 提升人的品位。因此, 推动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独立学院在制度体系建设时, 要认识到制度的根本价值在于扩展人的自由和权利而非限制或约束人, 要做到师生员工共建制度、共守制度, 更要用制度维护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激发师生员工创造力和拼搏精神, 从而推动整个学院的文化体系建设。

独立学院只有构建出富有自身特色的先进制度文化, 使学院的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乃至法治化的轨道, 才能从根本上支撑物质、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建设, 从而在整体上促进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宝权.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实践策略探析.新学术.创新教育, 2008 (3)

[2]钱晓霞.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构.现代教育科学, 2007 (5)

[3]林貌美.独立学院文化建设应处理好三个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9)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篇3

摘要:文章分析了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介绍了历史上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着重从高等学校的法规体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和谐校园;现代大学制度;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137-04

邓小平指出:“制度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旧制度改革了,新制度产生了,才能一变百变、一通百通,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持久,保持行动的统一、协调,从而减少弯路、避免重复,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而制度建设无疑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因素,发挥着引领、保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一)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总结我党为促进社会和谐积累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扎实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建设是根本。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并就如何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作了重要论述。近年来,党和政府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进行了重大制度改革和创新,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的全面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二)现代大学制度与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自12世纪在欧洲出现以来,已有800多年的发展历史。1810年德国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学界普遍认同,洪堡的办学思想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大学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演讲中,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要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高等学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激发社会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和重大理论探索中,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发挥着窗口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学生涉及千家万户,高等教育社会普遍关切,高校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没有高校的和谐,就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把握和谐的价值理念,科学设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制度规则,努力实现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从而实现大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互动、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真正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师生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激发、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学校各子系统协调运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美的和谐校园。

二、和谐校园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命题

(一)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倾向性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下的大学制度建设,其性质、倾向、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大学制度建设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倾向性,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环境就无法把现代大学制度真正推向改革的实质阶段。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大学制度改革,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是以实现学术自由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是以19世纪初期德国建立柏林大学为标志,以促进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大学制度改革。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带有非常明显的神学色彩,教会垄断着文化教育事业,神职人员是主要的知识掌握者,在大学里,神学院一直处于主导和最高地位。这种模式禁锢了大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严重脱节。施莱尔马赫、洪堡、费希特等一批思想家,提出了对大学制度改革的构想,强调大学的学术性,重视学科建设与大学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大学生存的条件在于保持大学的宁静与自由,赋予大学教师“教学自由”与“研究自由”,学生拥有求取新知识的“学习自由”。学术倾向性的大学制度建设,极大地释放了大学学术研究的潜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

二是以满足政治需要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这种改革以政府的目标、国家的利益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政府的需求为主导,通过改革形成的大学制度体现出与政府的高度一致性。历史上典型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大学制度建设当数19世纪初法国帝国大学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国推行的大学制度建设,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大学制度

的构建由政府主导,学习前苏联的大学模式,政府的计划与领导贯穿改革始终。

三是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在构建大学制度时以适应与促进经济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经济因素渗透和影响到大学制度的建设。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莫里尔法》的制定和“赠地学院”的建立,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大学制度建设,大学制度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体体现。它开启了政府运用经济资助手段影响大学发展和大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先河,为建立美国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推行的大学制度改革,也带有明显的经济倾向。中国大学制度近20年来的改革发展,始终都在探索大学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大学制度建设的经济倾向性比较突出。

(二)和谐校园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特征

学术、政治、经济原因推动了历史上三次重要的大学制度改革。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社会动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一步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围绕和谐的主题,而和谐理念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程序保证。可以说,围绕和谐校园建设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是大学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制度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社会组织自觉构建的产物。任何制度都是特定价值观念的实体化和具体化,理念不同,制度也就不同。制度制定者的价值理念,对制度本身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制度的灵魂。主体在科学理念引领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选择制度规则,就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明确地把握和谐的价值理念,把促进和谐作为制度设计的价值判断,科学设计制度体系和制度规则,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本。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只有在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和保障和谐校园建设。

二是要牢固把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全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从宏观层面来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其作用是协调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其利益达到平衡,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大学的组织、人员、活动等各种管理制度,其作用是规范大学自身行为,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从而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调动校内力量,保障大学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履行职能。

(一)健全的法规体系是校园和谐的基础

大学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是教育服务机构。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大学在学术研究上是独立和自由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被视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大学既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有必须享有履行这种职责所必须的权利。大学这种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三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998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详细规定了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等基本内容,明确了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公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大学的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法律法规落后时代发展要求,大学办学保障不到位,政府干预大学办学,学校民主决策执行不力等现象,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从法律层面规范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等基本内容,切实保障高校独立办学的法律地位,保障

学校及教师、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科学的内部管理是校园和谐的保障

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大学内部权力体制、权力运作机制和各类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教学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文化制度、学生制度等等。笔者认为,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建设是加强大学内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校内收入分配制度,营造公平高效的工作氛围。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大学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建立现代大学收入分配制度,既要提高大学的效率,也必须让全体员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学校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协调好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平衡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人员、在岗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等各种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其次,要创新人才激励制度,永葆校园充满生机活力。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高校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和创新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教师的潜能已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现代大学制度涉及大学决策机制、组织机构、资源配置、评价机制等,这些问题都与教师激励政策密切关联。高校教师激励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如何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永葆校园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以及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目前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但是,在现有的激励机制中只是注重对人员的管理,而且对人才的激励也很少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采用的都是同一形式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制度本身缺乏强有力的竞争机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激励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注意激励方向与所要实现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在满足师生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把教师现阶段的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相结合。

校园的和谐离不开管理的和谐,而大学管理和谐的基本要求是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就是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内化为学校具体的管理制度。严格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法律文件,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大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民主意识浓厚,民主管理是大学管理和谐的本质要求,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师生参与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集中民智、减少矛盾、实现管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大学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师生参与机制,构建师生参与的平台,建立疏通沟通的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审议评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代会制度等,认真接受和实行民主管理。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社会职能和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大学管理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自身的运行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学校的各种资源,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保证学校平稳、高效运转。

(三)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和谐的灵魂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的外在表现,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兴,可以说,文化的和谐是大学和谐的灵魂。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大学校园相互融合、促进,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促进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活动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促进大学更好地完成肩负的文化使命。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的共同追求。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激励约束、团结认同、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对于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形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的和谐既是校园和谐的表现,也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努力建设体现正确办学方向、具有浓郁学校特色、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禁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篇4

为保证育人环境充满文化气息,做到校园无空地,处处能育人,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教职工要穿着整洁干净、语言要文明;学生在校内要穿校服戴校牌,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要求使用普通话,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二、教学楼有明显的楼名、序号,主楼顶楼要设宣传口号,如校训等。校园迎门处设立永久性标语牌,激励老师敬岗爱业,学生勤奋学习。景点、要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宣传栏要定期更换宣传内容。教学楼走廊墙壁悬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名人名言或画像或中国传统的优秀字画学生格言等,教室内前黑板上方悬挂国旗和班训,黑板两侧挂《校园常规》和课程表、时间表,后墙办学习专栏。

三、学校办工楼要悬挂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双语标语,走廊墙壁悬挂科学家画像,实验室内张贴实验操作规范。

小学校园安保制度 篇5

现如今,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是指一定的规格或法令礼俗。那么拟定制度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校园安保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校园安保制度1

为了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林定跃

副组长:卜广友、蓝立军、陈川莲

成 员:陈必东、周景跃、饶练忠、吕周亮、林建伟、程伟锋、蓝春生及各年级段长

二、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相关的安保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

2、统筹安排安全保卫工作。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6)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安全保卫制度:

1、树立全员护校的思想,保证学校师生、财产及人身的安全。

2、每学期初,学校发《告家长书》,与家长即时沟通、交流。

3、门卫值班人员认真按照门卫制度履行门卫职责。上班时间要严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不得在值班室与无关人员闲聊,不得干私活。

4、凡外来人员因公来校联系工作或亲友来访,先联系并取得同意后再登记,方可进校。进出校门时间必须记载清楚以备查阅。家长如要送物品给孩子,可由门卫或保安转送。在上学、放学期间家长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特殊情况必须有老师带领方可进入。

5、机动车辆未经许可,不得入内,并听从值班人员的指挥到指定位置停放。

6、进入校园进行公务、联系业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必须经学校有关部门的同意方可进入校园。

7、进入学校的学生不得随意外出。如有特殊情况,必需持班主任证明方可外出。

8、建立定时巡逻制度,学校保安要严格执行《保安一日工作流程》。

9、定期检查校园设施,每月一大检。

10、各职能部门、办公室落实财物保管责任人,每天下班前对财物和门窗进行检查。

11、中午值班人员要注视学生进校门,严禁有人进校滋扰。

12、对无理取闹与违反门卫规定的.人和事,不听劝告和制止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13、门卫值班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性、警惕性,坚守岗位,对不执行本门卫制度者,要追究其责任,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小学校园安保制度2

一、学校传达员、保安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节假日、重大活动时期,学校组织领导轮流值班,杜绝无人值班现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

二、学校与公安、工商、交通、卫生、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对重大滋扰校园治安的事件,应及时通过“校园110”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并积极配合予以制止和处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四、外来人员必须查验证明或查清情况,并征得学校有关部门同意后进行登记,才可进入校园。

五、学生上课期间不得擅自出校门,学生放学后一律不准再到校。节假日期间学生一律不准到校,如需学生到校的,由教师带领来校,学生离校后教师方可离开。

六、所有车辆不准驶入教学区内,教职工车辆一律停放在指定车棚内。

七、办公室内不得寄放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危险品,不得存放私人现金、票证和其它贵重物品。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制度1 篇6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镇中小学办学水平,培育优良教育环境,办人民满意教育。经中心校研究,特制订本制度。

一、整体目标

全镇中小学要以提升学校品位,优化学校环境为目标,建设风景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文化内涵丰富,育人氛围浓厚。

二、校园环境方面

学校标牌、校牌醒目,文化宣传设施完备,建设有墙报、宣传栏或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新,质量高、有影响力。学校校刊、广播站等宣传平台经常化开展,教育作用发挥良好,在师生中影响有力。学校根据需要设立校训或具有教育激励作用的永久性标语,并在特定场合悬挂张贴名人画像、励志名言、警句、美文篇章等;

三、校园卫生美化

校园卫生应做到干净整洁,保持良好。卫生器具配备齐全,摆放整齐,校园内外洁净卫生,无死角。在绿化美化校园方面,按计划、按季度有进度、有投入,建设情况明显,亮点突出。

四、办公室建设

各单位要建设良好的教学办公环境,办公室氛围积极向上,温馨和谐。具体要求,1、各项物品要求摆放整齐、有序、美观,使用、管理便捷。

2、办公桌、椅、柜统一样式,美观别致,摆放整齐;

3、学生作业统一放置摆放整齐;教科书、教案、参考资料统一放在固定位置;

4、饮水机、扫帚等用具摆放到位,废纸篓(筐)齐备,地面洁净。

五、班级文化建设

各学校应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班级墙壁、黑板布置有情趣,有品位,有丰富知识内涵,充分体现劝学、励志特色,作息时间表、学校课程表等张贴规范;教室内名言名画及《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和宣传标语,整齐、美观、无尘;

六、特色文化建设

全镇各学校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大力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学校特点;使特色教育树立学校品牌,产生极大影响。同时,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建设宿舍文化、餐厅文化、体育运动等。使学校育人环境达到多角度,全方位;

七、阳光体育活动

按照规定,学校应该安排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确保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大课间活动、正常开展课外活动、业余训练等切实做到时间、人员、场地、经费有保证。

八、德育建设

各中小学要按照规定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及时升降国旗。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团队、德育、艺术表演、庆祝联欢等教育活动。活动要求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广泛,组织质量高,材料齐全。

九、档案建设

学校教学、管理考核等各类档案资料是展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各学校要以市教育局《实施学校三年提升计划》和县星级管理规范为标准,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各项工作资料,严格认真归档,提高办学水平。

江左镇中心校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系统研究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系统,构建

香港科技大学现任校长、国际著名应用物理学大家朱经武先生曾经说过:“一流的大学就是要用一流的教师教出一流的学生, 再让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成为一流的学校, 但朱经武校长的这句话仍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即教书育人、服务社会。高职院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而高职院校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系统作保障, 对学校进行有效的治理。

校园制度文化的内涵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认为“文化是一个规则, 一个游戏规则, 一个非正式的行为规范, 是一种行为方式, 它又是一种潜移默化、心照不宣, 人人都明白, 又谁都讲不清楚的东西。”而这种非正式行为规范的形成, 必须要先以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为基础。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定制度的规范下, 才能逐渐对这一团体产生认同, 进而融入团体中, 形成团体的文化氛围。因此, 制度文化对于一个团体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是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29日刊登的专访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博士的一篇名为《中国能不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编者按中就曾经写过:“人类有史以来, 不同文明的起落, 国家之间的竞争, 多少世纪里主要表现为军事的和经济的实力较量。而自20世纪后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日益表现为对人才资源的竞争, 这种竞争的一个核心方面, 是大学制度的竞争。”这足以说明大学校园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多是刚刚转制或建校, 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想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就更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 先强制性规范校园主体的各种行为方式, 再慢慢将这种强制内化为自觉的意识, 变有形为无形。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讲是指“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时, 校园主体之间形成的活动准则, 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 以及现实的行为规范等。”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 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这些制度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奖金分配制度等等。根据其适用的校园文化主体的不同, 在学院总章程的统领下, 也可分为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行政人员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无论是哪一种划分, 制度系统最主要的就是要周全有效。哪里缺乏周全有效的制度, 哪里就不能长期维持公平的竞争。没有制度即“他律”, 秩序是难以维持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系统的构建

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系统的构建必须在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并紧紧围绕实现办学理念这一主线。由于高职院校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都是非盈利性机构, 在目前社会大环境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 如何确保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在面对外界众多诱惑的情况下能够安心教学, 潜心钻研业务, 用心培养学生, 是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系统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 要实现“教书育人, 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聘请并留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必须要建立形成一套周全有效的制度文化系统。

(一) 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系统构建的原则

打破传统的制度安排, 遵循新的办学理念, 创建一种富有特色的制度结构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下属专科学院转制而来, 受其原有办学形式的文化、制度影响颇深。转制后, 教学办公地点未变、学校管理者未变、教职员工未变, 变得是教学对象和教育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惯性及惰性的影响,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其思想仍然受原来制度文化的制约, 整个校园文化氛围常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若想实现转制后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教育目标, 必须跳出原来的制度框架, 打破传统的制度安排, 创建一种富有特色的制度结构, 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系统, 这样, 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掌握先机, 处于有利地位。

变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为教学主导的管理模式中国现在的教育机构,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其人事制度几乎完全是以官为本位的一种体制。普通的教职员工, 无论职称高低、资历深浅, 基本上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来使其参与到决策过程。虽然有的学校会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 学校内还设有各种委员会, 但职工代表大会几年才开一次, 各种委员会中多数委员拥有行政职务, 普通教职工所占比例极少, 能起到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而在学校中, 教师直接工作在一线, 与学生接触最密切, 更了解学生, 对各专业、行业的前沿知识也最清楚, 更了解社会的需要。而高职院校“教书育人, 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正需要这样的人去具体实施。所以,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系统建设, 必须以教学为主导、以教师为主导, 以形成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教育对象的制度文化系统。

制度建设既要体现新的机会, 又要体现新的制约只有制度中的制约与激励成分并存, 才能真正起到制度应有的作用。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从个人角度来讲, 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是对一个制度来讲, 你能够把一个人的开创性研究这种潜在的能量压榨出来, 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激励制度。年轻的时候如果制度不压榨你的潜能, 对不起, 到了一定的年纪, 你也就差不多了, 这个大学也就差不多了, 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也就差不多了。”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同样需要制约与激励并存, 压力与保障并存, 这样才能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留住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所一流的高职院校。

制度实施过程中强化情感管理制度制定的再周全, 若不能有效实施, 那也是废纸一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 要把制度文化作为一种“法文化”的特性, 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一个人;另一方面, 也应注意情感阻断是管理的大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人性化, 冷冰冰、僵化、教条地对待所有的人、所有的事, 会使人产生消极的对抗情绪, 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强化情绪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心理相容和心灵沟通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起到激励而不是阻抗的作用。这样才能让教职员工或学生愿意接受各项制度, 并执行之, 随之逐渐内化为自身意识, 自觉实行, 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各项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工学结合”服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是新时期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制度。其功能是具体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让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高职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工学结合的方式, 为工学结合服务, 以保障在新的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包括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双证书”制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素质教育制度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制度的研究。

(二) 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系统构建涉及的主要方面

加强校长的领导力, 实现校长治校现在公立的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 但无论是公立、私立还是公私合办的院校, 校长的权力往往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种种限制和制约。而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 不利于特色的形成。因此, 在制度建设中对于校长治校问题要有明确的规定: (1) 明确校长的权力范围。用制度对校长的权力予以保障, 这样校长才能有施展的空间, 将其管理理念和战略思想顺利贯彻实施。 (2) 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职业化, 不能业余化。这就要求校长必须职业化, 不能既搞研究、教学, 又管行政, 校长的唯一工作是如何把这个学校管好。 (3) 延长校长的任期时间, 最少十年。一个校长要从熟悉情况到实施战略, 再到收到成效, 没有十年很难。所以, 校长作为一种职业, 其唯一的目标就是如何把学校办好。

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办好一所大学, 关键在于如何进人、如何留人、如何走人。对于进人、留人、走人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 (1) 关于进人制度。因为出色的教师才能吸引来出色的学生和大量的资源。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 引进人员时必须把好第一关。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在教师引进上除了要注重学历, 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学生的技术在企业用得上,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校的就业率就会提高, 学校的声誉就会提高, 声誉提高, 招生就会好, 招来的学生素质就会越来越好, 其技术掌握程度也会越来越好。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 学校才会发展, 校园文化也会不断提升。 (2) 关于留人制度。引进高素质的人才难, 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更难。“留人”指两方面:一方面, 要保证人才的“才”, 即留住人才的领先优势。在引入人才后要依据各项激励制度, 不断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使其继续深入钻研, 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 要留住人才的心, 通过各种保障制度使人才安心留在高职院校工作, 也就是要激励与压力并存。 (3) 第关于走人制度。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要打破原有的教师聘任终身制, 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对于不符合学院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不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不能走在知识和行业技术前列的教师要坚决予以辞退。也就是说, 除了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实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外, 高职院校还须建立一套自己的关于教师评审、鉴定的制度, 促使其不断发展。

可选择的学习制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高职院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学习的课程或技能可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特长进行选择;关于学习的时间, 学生可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进行规划。这些情况的实现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 如学分制、选课制度、辅修制度、弹性学制等等。

其他各种辅助性制度一所院校校长、教师、学生都齐全了, 要想保证学校能够正常运转, 除以上列举的主要制度以外, 还需要制定很多辅助性制度, 以确保学校能够正常有序运行。这些辅助性制度包括各岗位工作职责、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等等, 主要起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规范教学、规范学生, 激励教师、激励学生, 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作用。

(三) 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系统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制度文化建设要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和灵魂工程, 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载体,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机制建设, 三个方面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缺少任何一方面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都会受到阻碍, 影响其发展进程。

制度必须与人协调, 与现有校园环境相适应说到底, 制度就是用来管理人的, 若与人不协调, 与人所组成的校园环境不相适应, 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高职院校无论是刚刚转制的, 还是刚刚成立的, 教职工整体素质如何, 整个校园的氛围如何, 都会对各项制度的制定产生影响。制度与人协调, 其激励和制约作用就会恰到好处, 容易被人接受, 真正起到作用。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不可急于求成, 盲目引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文化积淀的过程。任何一种制度系统的建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高职院校发展、校园文化提升、教职工文化素质提高, 制度系统也要随时调整、完善, 以适应新的对象、新的环境, 切不可急于求成, 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步到位, 这样反而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伟, 黄伟.校园文化概论[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 2002.

[3]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孔宪铎.我的科大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马连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6]刘献军, 陈敏.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7]曾华, 张海峰, 刘越, 程江.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制度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8]雷永久.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与内涵[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9]毕鸣.高职院校制度缺陷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J].职教论坛, 2005, (4) .

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8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学生与老师是小学校园的主体,校园文化是老师、学生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环境,每个老师和学生也都会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陶冶和塑造。因此,好的校园文化对培养优良学风、校风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采取符合现代化教学的理念,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思想文化环境;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创造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形成文明的物质文化;同时科学创建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制度文化,从整体上建设独特的小学校园文化,提升小学校园的内涵和综合水平。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时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反映了校园师生的心理层面,是校园师生思想观念和精神素养的体现。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指引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水平。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提高思想品味,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能够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实现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2、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小学校园物质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直观体现,是小学校园发展水平的外在标志,也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良好的小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设施、绿化等组成的自然、优美的教学环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优美的物质文化环境对师生的感染力是较强的。比如,一个严肃、整洁、安静的图书馆环境里是不会有人大声喧哗、嬉闹玩耍的,也不会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比如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生不自主的就会放弃玩耍的机会而开始静下心来学习;而像运动会这样激动振奋的环境中学生又会热血沸腾,积极参与,大声加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将教育的魅力深深的印刻在师生的心里,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3、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规章制度是约束师生行为,实现小学校园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顺利、高效实施的重要基础。通过建设和完善小学校园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教育工作能够科学开展。当然,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需要结合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各項规章制度的内容,形成独具特色、展现学校优势的制度管理体系。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让制度文化成为规范师生行为,促进师生积极开展教育和学习工作的润滑剂。

4、小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由师生共同维持,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校园领导要重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从多方面加强对校园师生行为的约束,营造良好的行为文化,同时激发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从自我做起,约束教育教学行为,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指导学生学会团结、包容、尊重和文明[5]。老师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实现师生间的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几个方面入手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有效。这也对小学校园领导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科学提取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掌握小学校园改革动态,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实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上一篇:说明2008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下一篇:负数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