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选12篇)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1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措施

一是彰显浓热的文化氛围。在教室走廊内张贴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在教室内布置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在校园的醒目位置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一训三风”、“ 学生个个成人、学业个个合格、身心个个健康”的基本目标、“低耗、高效、和谐、进步”教育发展主题等。在重点部位悬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等内容,既体现了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又营造了环境育人的浓热氛围。二是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精心设计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布置好每一壁墙,种植好每一株树、每一颗草。努力做到优美、健康、和谐。让一草一木、一石一树会说话,积极营造育人的氛围,使校园真正成为环境优美的“文明花园”、学生学习的“精神家园”、健康成长的“生活乐园”。在富有启发性的优美环境中,学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灵感、启迪了智慧。

三是充分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勇于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一方面在学校橱窗内定期开辟学生作品展,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另一方面创造性在学生中开展了征集校园文明用语的活动,把优秀的获奖作品制作成标语牌。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2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 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 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 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 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 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以引发中学生的联想, 让中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德育

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 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 去追求科学和真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 让中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 从而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2. 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拓展学生信息, 使他们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 中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学校可以加强对黑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 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促使中学生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相连,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何谓软环境呢?所谓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风气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等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渲染等手段, 优化中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1. 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 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 我们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 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 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2.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 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 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对学生保证充分的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样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 (2) 教师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其次,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 不能高高在上。

3. 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 要注重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 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 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同样认为那样做是对的, 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 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 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 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 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 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 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4.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但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狠抓班风。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各科教师的管理, 要求他们时刻要注重良好班风的树立。长期下去, 班风一定会得到改善。为了优化班风,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 对班风较好的班级要颁发奖状。这样一来, 倡导其他班级向该班级积极学习。另外, 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对良好班风的了解, 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积极投入到构建良好班风的队伍中来。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 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总而言之, 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们必须积极地进行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可以陶冶中学生的心灵, 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亦可以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起到一定的风向标作用。中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融合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的, 中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让中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硬环境,软环境

参考文献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校园文化 营造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10-02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概括的说,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总结、反思我所在地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良好的育人效果,但是也还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

一、建设和谐优美的生态文化

优美的校园生态,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农村中学物质文化建设应彰显地方特色。首先是绿化。校园绿化无需跟随城里学校栽种所谓的奇花异草、名贵树木,应该因地制宜,一校一品,多栽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树木、花草,既经济实惠,又美观大方。农村中学校园内应多种些竹林、松林、桃林、柚林,而不要千遍一律地花坛、草坪。其次是布局。农村中学受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校园内部高低不平,根据各校地形、地势特点合理布局,精心设计,节约施工,同样可以把校园建设得优美漂亮,同时还可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困难。农村中学人文环境建设要简朴而高雅。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文化影子无处不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

二、积淀民主和谐的教师文化

农村中学师生人数相对较少,人际关系并不复杂,加上教师都比较纯朴,很容易与人相处。关键是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工作不注意方法,不主动与教师沟通,造成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隔膜,或者教师对领导有一些畏惧心理,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并不同心。因此,真正和谐的教职工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朋友关系,一种亲人关系,而不光是工作关系,更不是上下级关系。教职工之间能够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主要是体现在尊重、平等、关爱。老师要有平等思想,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对老师则应表现出礼貌、亲近。

三、营造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营造学生文化:

(一)开展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组织学生为困难学生募捐;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并组织学生写影评,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聘请当地派出所民警来校作安全、法律法规及预防青少年犯罪专题讲座。

(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手抄报比赛、英语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文艺汇演,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三)开展小组学习。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小组内部则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小组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学校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文明礼仪培训和校规校纪教育,体现在学生日常行为上则是与老师见面打招呼,升降旗集合、做操按顺序列队而行。

四、与时俱进的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一)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办学习园地并写心得体会。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以德育为中心,学校有教育方针标语,有校风校训标语,有宣传橱窗;学校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计划,开足课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坚持把公民道德教育与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结合,将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我们的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过于僵化,师生员工主体性呈现不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表面化、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弱化等现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索研究,在实践中践行和不断改进,才能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高宏存.成功素质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么加利.校长怎样抓校园文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4

议程

一、王校长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奏国歌。

二、田校长致开幕辞。

三、王校长作《学校工作报告》。

四、刘文海同志作《工会工作报告》。

五、孟校长作《沙土中心中学老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的工作报告。

六、分组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沙土中心中学老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

七、王校长代表学校 本次教代会教工提案。

八、李校长宣读大会决议。

九、孟校长致闭幕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篇5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校园文化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观”、“发展观”和“和谐观”。

一、体现校园文化的人文观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高校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赋予师生全新的面貌和理念,用道德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用理性来战胜情绪的冲突,用文化来引导正确的思想,关注师生的真实需要,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鼓励师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才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就目前而言,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氛围。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师生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它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和情感的作用,以

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就是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体现兼容并包,使不同的学术观都能在追求真理的旗帜下乐享其成。和谐的学术环境取决于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敢于冒尖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多个方面。这诸多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人们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努力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人际交往指的是校园内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和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内涵的体现,表现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承认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做出的成绩,构建高校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系统,让“人才”了解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学校切实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从而激发教职工自发的、长久的奉献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学生在爱中成长,具有美好的品格和心灵,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事物,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用平和、有助于与对方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使学生的激昂情绪得到缓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更加理性。高校校园只有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沟通、心情舒畅、行动便利、生活安逸的和谐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才是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本”。

充分调动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体制,以形成学校的精神凝聚力。

二、体现校园文化的发展观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中国大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高校的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育人,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如果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问题,那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的是发展方式问题。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又高度协作的社会,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建构一种共生和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其主要理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同发展。显然,只有在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协同系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能够持之以恒地对师生的发展起作用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求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

三、体现校园文化的和谐观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定,既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我党的全新理念。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的和谐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在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促进业务能力、塑造高尚师德、提高教学质量、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重要管理机制,科学化、规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充分合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日益完备的物质文化设施,对于尊重历史,立足现实,进一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也是开发前者、促进后者的途径。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唱响和谐

主旋律。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构建和谐校园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各个高校应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07-2班聂永生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6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育人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获得等,都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校园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随时随地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沐浴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是学校校容校貌、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及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等有形的部分,是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奖惩条例以及许多其它的规定等,它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纽带。校园制度文化既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又能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及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能引导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学校整体的目标之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又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校园”。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3.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下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到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中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基本涵义

1.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

校园体育文化指校园范围内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道共同建设校园的精神文明、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外层即物的层面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体育雕塑、各种体育宣传媒体和手段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内容;中层主要指体育制度,如体育课程的必修制度、两操两锻炼制度、各种竞赛和校运会制度、业余训练制度、学校体育的管理制度等,还包括逐步成熟的学校体育理论;内层指思想层面,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及长期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

2.和谐校园的基本涵义。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二、和谐校园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对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行“优秀主讲教师教学鉴定”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精品课程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校园体育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支持

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学校在团结中会更快地发展,个人在团结中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校园体育活动以娱乐性、竞争性吸引广大师生参与的同时,将现代体育公平、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潜移默化,使参与者深感团结奋进的力量和愉快宽松的氛围,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进步、和谐、美好的生活情趣,从而实现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培养出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的专业人才。体育活动本身可以理解为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以体力出成果,以智力为灵魂的文化活动;它不仅通过修身养性来传播优秀的体育和运动文化,还可以培养和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优良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求这种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活动一方面在渗透现代体育精神尤其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又经过本校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能够促进学生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因此说,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优秀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支持。发展和培育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保证。

四、中专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使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分为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几大类,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个人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用来调节情绪、促进友谊、发展和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群众体育活动,由于其舒缓的节奏、轻松和谐的氛围、低强度的对抗性、高娱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起到使校园和谐的作用。和谐校园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归根到底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方法和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中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缺乏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实现科学、系统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便会显得软弱无力、无所适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随之带来了人们思想、道德及价值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些无疑给中专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一些学生迷茫、失落甚至难以适应。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日益更新,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满足不了中专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能满足中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新举措、新思路。而校园体育文化正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3.校园体育文化对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起积极作用。

当学校出现一位著名的运动员,当高雅的体育建筑、鲜明的体育雕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广大师生活跃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形成一种蒸蒸日上的校风时,人们肯定为之骄傲。当学校、班集体对外进行比赛,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场下观众呐喊助威,场上场下升腾着强烈的荣誉感时,人们肯定也会为之自豪——这就是凝聚力,一种现代校园体育文化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

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中专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它不仅可以使中专学生满足身体、心理、精神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活动,陶冶人、美育人、改造人,使中专学生享受校园体育文化的情趣,增添学习、生活的乐观情绪和充满活力的激情,增强团结拼搏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联结人际友谊和亲善的良性纽带,作为中专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创建文明校园的一支力量,必然在维护校园稳定、和谐中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使校园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恩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校园[J].中国电子教育,2006(2):30-34.

[2]刘素梅.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2):164-165.

[3]王大青.浅谈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成人教育,2006(6):55.

[4]成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民族校园[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171-173.

[5]张丹.关于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几方面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6(1):66-67.

如何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篇8

校园德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校园德育文化是指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义的校园德育建设是这个群体全部德育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好的德育效果,现分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狭义的德育文化建设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生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这一主要德育阵地,向学生进行各种德育教育。

1.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年初制订好德育计划,年终要有工作总结,平时领导要加强检查,年终工作总评时将德育工作完成情况作为主要考察项目之一,对完成好的给予奖励,对于完成较差的提出批评,并写出书面材料。

除了加强领导检查、监督机制外,我们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或以问卷形式直接了解任课教师德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并把获得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限期完成。

2.班级是德育活动的中心,因此,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德育工作,因此,每年我们都对班主任进行德育培训,让他们提高对德育的认识,明确每年度的德育目标,制订好德育工作计划。学校建立以班为单位的德育考评档案,每月活动及时形成材料备档,并定期检查,总结成绩和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以推动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3.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队伍的德育不能忽视。平时,教师要为人师表,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每年度都进行问卷考核,除了加强师德教育外,还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师德典型,让教师有榜样可学,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形象。

二、广义的德育文化建设

1.近几年来,我校得到乡、市、省三级政府的大力帮助,搞好了校舍的维修和扩建,如今学校有砖瓦房87间,现代化的语音室、电教室等,校园新植树300株,并建有花坛。平时我们注重整洁教育,并把校风书写在大门两侧,校纪校規悬挂在教研室醒目处。从总体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

2.办好德育月刊。《春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文化阵地,每月一期,每班主持两版,以报道班级中的好人好事为主,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我们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考核,把这一工作进一步拓展,同时推动这一工作的不断完善。

3.广播站的启动。广播室是校园内比较快捷的传播媒体,能把校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出去,同时也可以播一些精美的短文、优秀歌曲、叙述自编自演的节目等。

每月我们制作节目两期,每期20分钟左右,每周播三次。

广播站不仅强化了德育文化氛围,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播音员采用轮换制,叙述自愿报名,经培训上岗,这样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增加了德育文化建设的后备力量。

4.认真贯彻《守则》《行为规范》。《守则》《行为规范》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指南,因此如何贯彻好《守则》《行为规范》的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每班都悬挂配有插图的《守则》《行为规范》的挂图,让学生随时都能有所思、所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校每周都设值周班,检查各班的卫生、纪律,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学校还定期问卷考核,力争把工作落到实处。

5.搞好德育讲座。德育讲座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同时还能接受生动的德育教育。

我们选有教学经验的、有一定威望的教师做主讲人,每月一次。审理主讲地点,全体教师参加,每班派代表参加。

主讲前用海报的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主讲后各班要展开讨论,形成材料,上报学校德育工作组。

讲座力争贴近学生生活,如,《孝敬长辈》《法与我》,同时采用实话实说形式增强民主意识,加上其他教师参与文艺表演,避免了这一工作的空调说教。这一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师生的欢迎,在学生中影响很大。

6.爱国主义的环境化。将爱国主义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的说教为实物,给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形象性、具体性、可感知性、广泛性,让学生时刻感知到祖国就在身边。

(1)建立升旗台,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制度;唱国歌,国旗下讲话。

(2)教室内张挂国旗,让学生感到时刻与祖国在一起。

(3)室中悬挂领袖人物、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画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读书的志向。

7.大型的问题活动。每年的重大节日像五四、十一、教师节等我们都要举办大型的文艺活动,用文艺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同时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每年举行的初级长跑、冬季越野赛更是锻炼毅力的好机会,每年涌现像王宏宝那样出色的运动员很多。

多年来,我们主要围绕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开展的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也有许多不足,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二中)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9

学生是祖国的新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校园无疑就是蕴育栋梁之才的宝库。如何使学生在校园里接受最大化的良好教育,校园的文化建设起到关键性的辅助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华,是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这是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另外还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以及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总体上可分为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两大部分。

物质是每个人出生以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是在校园中经历的,因此校园中的物质条件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条件。在校园中学生要成长为一代成熟的文化青年,与自身的磨练思考分不开,而这些则需要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因此,校园中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在硬件设施例如报刊,计算机等等方面需要获得学校的支持与共同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因此在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等方面也是校园文化需要注重的一个方面。

在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物质的需求大致上都会被满足,但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却是由于学生单一的沉迷于网络,错误地选择喜好对象,或者压力过大而产生不良,不对的精神文化取向。因此,广泛的发展学校里的多项文化熏陶使得学生拥有积极的,热情的文化观念,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特征,正确价值观。

健康,丰富,向上的课余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渗透,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外,学校的校园文化不是一种任其发展的盲目性发展。它是在校园的正确制度运行下形成的一种促进校园和谐,丰富学生高尚情操的校园风气。

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篇10

泉州第十一中学 黄振华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笔者尝试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初步的阐释。

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在我国主要有四类:第一类认为它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生活(吴修艺,1988);第二类认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徐建新,1989);第三类认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校园存在方式(程振响,1989);第四类认为是指 学校的环境、气氛和风气(刘佛年,1989)。蔡元培先生也认为校园文化由学校的环境、良好的校风等因素构成。在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形成应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学生群体赖以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它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里的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只能部分地完成部分的教育任务,要最充分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各有所长的教育手段,并使之构成一个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教育系统。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 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它们相互依赖、互相补充。而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氛围、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

(一)、营造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文化设施,环境布臵,园林绿化,设备配臵等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校风的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学校的各项活动、人际交往等实践行为更要以人为本。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是育人的环境。以人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是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人际关系是多维的,它包括校长与领导班子成员、校长与教职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几个层面。“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其次,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 关系。第三,作为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是校长和其他学校成员的人际关系,它起着示范、导向的作用。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校长要善于根据不同层面人际关系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优化良好的物质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成才的作用。长期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实践证明,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身心,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的想象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焕发师生青春的激情,催人奋进。如果再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使校园物质文化的潜在的规范的育人功能更显著,更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校园中艺术地设计林荫小道,曲经水池,假山亭榭,标语画廊,科学家头像,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等,都将给人一种庄重、幽雅、怡情、愉悦的感觉,若再配以鲜花香草、绿茵石凳,则更能让人感受其中的闲情逸致,奥妙无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臵,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这些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更能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文明而得体。如在教室外布臵学生优秀的美术、书法作品,在橱窗内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照片,在校园内开辟出生态小花园,使用“花草树木像小孩,真情爱意献出来!”“绿草茵茵,步步留心!” 3 “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等人性化的劝导牌让学生臵身于知识的天空,徜徉于欢乐的海洋,陶醉在美的意境中茁壮成长,促进师生们在这和谐的环境中共同进步和发展。

(三)、创建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为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用这种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活动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例如:我样已经形成制度化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田径运动会的举行、校园广播室的开通、宣传长栏的设臵、校园小记者的组建、校园网站的建设、校园刊物《洛源》的出版等等无不渗透着校园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引导和鼓励着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形成一种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和教育着全校师生。

总之,文化阵地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文化阵地建设的完善和加强,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教育的图、文、声、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可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升华和加强,能力特长得到展现,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校园文 4 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例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开展学生“自我服务日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等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第三,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师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师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

沙土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校资源 课堂教学 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

校园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为主要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因素,也包括学生课余活动中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诸如文学社、诗社等社团活动。钟湘霖指出“校园文学活动,广义地说,是发生在校园的文学现象的综合,包括校园文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学创作活动、校园文学批评活动、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和其它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对校园文学实践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的景观、绿化建设等,精神形态的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等。充分利用学校物质资源,形成良好的校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2、抓好以校报和广播站为主的宣传阵地。

3、加强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

4、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当然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阵地。一首古典诗词、一篇精品散文、一行哲理名言、一句俗话谚语等等。这些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老师要将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同步教学,渗透文化

小学课本所选的课文,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当代诗歌,无论是古典散文,还是现当代散文,无论是外国语言,还是中国古典故事,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教学中,老师挖掘出选文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赏析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作文教学,渗透文化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作文,因为生活中富有情感,生活中富有思想。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懂得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文化美,才能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文化。如那浔阳江头的琴弦、那静谧的荷塘、萧瑟的秋风等等,这些都源于生活,都是生活中的文化。此外,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古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的语言简练精悍,意象流动,谋篇布局,匠心独运,这些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当中,可以把古诗词中的技巧传授给莘莘学子,可以以诗经楚辞、元曲清诗、当代诗歌作为范本,让学生再现古诗的意境,让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丽画面丰富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作文能够穿上文化的彩衣,让真情散发文化的馨香。

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也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动,反过来说,校园文学活动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语文教育丰富多样内涵与形式,甚至有时校园文学活动就是语文教育的实践形式。”(黄伟《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校园文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除了在课堂上要渗透文化之外,还可以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1、要建好文学社团,为学生搭建展示文学才能的舞台。中小学时期是培养文学才能的重要时期,而文学社团又是激发文学兴趣、获取文学能力的良好开端。文学社团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捷的途径,同时充分利用文学社团的文化渗透优势,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办好文学社要做好六个落实,即组织落实、社刊落实、指导教师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场地落实、活动计划落实。

2、学校展开丰富的文化活动,提高师生的文化品位,学校定期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多开展文娱活动,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学生心理的愿望。激发师生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练就真才实学。还可以让师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享受文化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提高文化品位。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学生文学思维

陈金明先生指出“没有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教学,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畸形的表现。”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会生活是它唯一的源泉。所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不仅要在学校中,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会文化,汲取更广泛的文化,对于老师来说,在教育学生时,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可以使同学们追怀烈士,还可以使他们了解更多关于清明的习俗,再如举办端午节晚会,既可以纪念屈原,也可以使同学们积累更多各地端午节的各种风俗文化。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家庭生活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伟大,如父亲的严格,母亲的随和,父母的一举一动植根于孩子内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文学灵感;在社区生活中可以历练学生的社会思维,提高思想水平,学生将人们在社区的活动用文学的方式析因溯果,再付诸笔端,就会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文学修养更加浓厚;在政治生活中,可以让人擦亮眼睛,给人智慧,校园文学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奥巴马上台、普京的沉浮、陈水扁贪独等,让学生单纯的思想火花与社会政治相碰撞,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思想,还提高了文化品味。

参考文献:

[1]王世龙主编《校园文学与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2]彭晓明 王世龙主编《轮校园文学》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3]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创新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 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将产生深刻影响, 概括地说, 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一) 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是引导师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航标, 具有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人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 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业而努力奋斗。

(二) 激励功能。

正确的目标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为师生员工提供了文化空间和活动背景, 对师生员工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方面, 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而良好的文化氛围, 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

(三) 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 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 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 要求大家朝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 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 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因此, 校园文化对每一位师生都具有约束力, 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四) 凝聚功能。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她是学校师生共创、认同、追求和树立的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她对高校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 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既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也表现在为社会所瞩目和认可。

(五) 辐射功能。

学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细胞,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必然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诸多联系并相互影响和渗透。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不仅对校内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也会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会形成辐射, 影响周围地区的文化取向。众所周知,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居于相应地区文化的最高层次, 其文化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等在该地区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引导示范效力。

(六) 创新功能。

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是指校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及其对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方法的萌动、激发和开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了多样的知识内容, 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活力, 洋溢着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 激发着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创造灵感;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对非智力的因素, 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 娱乐调节功能。

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 调节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 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自娱能力,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 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

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 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在许多高校由于领导或相关职能部门认识上的错误,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 如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的职责, 而将其他职能部门排除在外, 这实际上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 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 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二) 以搞一些文体活动以活动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

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 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层次普遍较低, 在一时轰动之后, 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和影响, 广大学生对活动也渐渐失去了热情。实际上很少有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 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 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三) 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层次较低。

由于科学在现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和高速发展以及科学具有的潜在功利价值!科学价值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日益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相对而言, 人文学科具有渐进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 “重科技、轻人文”现象比较突出, 造成学生精神的失落, 无法体会人文教育的意义。反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就必然导致低层次、低水平和不完善。

三、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 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它以文化为载体, 着眼于精神建设, 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以期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和方式, 要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 不再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只是娱乐目的的狭隘认识。

(二)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 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 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时发挥着心理强化的作用。

(三) 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要扎实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 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对理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四)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五)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上一篇:200字抒情诗歌下一篇:二手购房买卖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