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精选8篇)
海原县郑旗学区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为了使我乡校园文化建设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给师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根据我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1、全体教职工要认真贯彻和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全校学生要认真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做到认真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常规》、《校规》、《课堂常规》等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不文明行为,做文明小学生。
3、各学校认真开展检查评比工作,各班级要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自律意识。人人争做爱校、护校,为学校争荣誉的模范。
4、各年级,各班学生要积极参加乡、校级组织的各项文体、公益劳动等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5、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重视文化建设,按照规范要求做到室内整洁卫生,桌椅、物品摆放整齐,并随时做好卫生责任区、墙壁卫生保洁工作。
6、课间活动文明,说笑力求平声,行走步稳声轻,礼貌待人接物,互帮互助互敬;不得追跑打闹,不得做踢球、打球等剧烈动作。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 教师干事业、求发展的内在需要, 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 教师干事业、求发展的内在需要, 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学校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
一、制度文化突出精细化
实施教育过程中的制度文化彰显的是一所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绩效, 它为实现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及工作思路保驾护航。而制度文化中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团队中的资源高效整合。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 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形成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管理网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要求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 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 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要成为精品, 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
1. 细化岗位职责, 增强责任意识。
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 首先要让每个教职工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是什么, 怎样做才算尽职。为此, 学校无一例外地为41个岗位制定了岗位职责 (哪怕是一个临时工也必须有岗位职责) , 并且每个岗位的职责描述得都非常具体、细化。这样, 避免了大而空、模棱两可的现象。方案制定出来后, 先让教职工反复讨论修改, 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也是一个培养责任意识的过程。
2. 细化考评标准, 落实岗位职责。
如果说岗位职责对教职工是爱岗敬业的责任教育, 那么, 考核评价标准则是对教职工工作的鞭策, 是引领教职工追求工作完美、客观评价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为此, 学校根据每个岗位职责制定了与其配套的工作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标准中分为工作态度、本职工作、加分和减分4个指标, 每一个指标都有若干关键表现予以佐证。除教职工本职工作考评外, 学校还制定了对全体教职工的考勤、参加学校各种会议和活动以及师德等情况的考核评价。
3. 细化考评过程, 量化为“千分制”。
细化考评过程, 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业绩, 是创建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激励教职工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学校坚持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评价, 对教师考评实行自评、领导评、学生评、家长评、教师互评相结合;对职员考评实行自评、主管领导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对中层干部考评采取主管领导评与教师评的方法。考评期限分为月评与期评, 最后由各部门归总成绩, 形成学期每个人“千分制”考核结果, 然后依据学校奖励规定予以兑现, 并且评价结果与职务评聘、评优评先进结合起来。“千分制”考核就是根据干部、教师、职工的工作性质, 分别制定考核细则, 设以1000分为评价的满分, 再根据考核指标的主次分别进行赋分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
4. 细化奖励机制, 激励教职工努力工作。
对于工作优秀、业绩突出的教职工给予适宜的奖励, 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奖励之下教职工一定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乘势而上。为此学校近三年来相继制定完善了奖励制度12项, 涉及教育教学成果和德育、体育、科技等方面。奖优让教职工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奖励激励着教职工向更高的工作目标迈进, 从而营造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5. 实施精细化管理, 抓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
为了有效地实施精细化管理, 校长可以统揽全局, 综合谋划, 按照设定的管理目标, 科学合理地将权力和责任分配到管理的每个环节, 甚至每个细节, 形成一个管理处处见、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运转机制。校长只有在必要的时候, 才事必躬亲, 一竿子插到底。
6. 实施精细化管理, 抓分层次管理。
校长可以选择把权力分给下属, 尽可能少地使用权力, 尽可能少地管理具体事务, 充分发挥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实行层层负责, 一级对一级负责。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努力倡导:领导可以越级检查, 但不能越级指挥;教师可以越级汇报, 但不能越级请示;校长应该干校长的事情, 干了校长不该干的事情, 虽然很忙, 也仍叫不务正业。
7. 实施精细化管理, 提高各层次人员的执行力。
校长必须致力于强化和提高每一位教职工的执行力, 特别是干部队伍的执行力。狠抓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积极、意识先进、作风扎实、管理精细、富有创新精神, 能围绕学校重点和总体工作思路团结协作、协调一致、实干高效的干部队伍, 努力打造一支有人品、有能力、有态度、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总之, 学校制度文化的逐渐形成, 首先是建立在规范性的基础上, 使教职工的行为有明确的参照标准, 这是学校管理者行使职能的依据;其次, 学校制度是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既要传承又要发展, 从而使学校管理保持连续性;再次, 学校制度的制定是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的, 因而在各项制度中要体现导向性。让制度发挥最佳效能, 关键是细化每一个管理环节。
二、物质文化突出教育的系列化
1. 整体建构外部环境教育区域。
2007年9月, 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研究室”, 开始了有组织、有步骤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经过精心的自我设计, 学校外部环境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个教育区域和墙面教育。
第一个教育区域为“团队建设园地”。走进校园, 教学楼两侧整齐有序地排列着22块展牌, 呈现三个主题。一是在学校大门一侧竖立着学校对社会的公开承诺和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 明确指出了办学方向;二是学科组、年级组建设, 展示了9个基层团队, 齐头并进发展、团结、奋进、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和不同的工作特色;三是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 展示了近三年来涌现出的一批骨干教师队伍。“教坛英才谱”谱写着25名区级骨干教师的事迹, “德育楷模园”彰显着17名区级师德标兵的形象。在教师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又一批最棒的学生也展示在校园里, 成为了在校学生的榜样。
第二个教育区域为“责任教育基地”。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状况, 学校责成校园文化研究室和德体卫艺处对责任教育展开了议事论证, 经过深思熟虑, 精心挖掘和提炼, 一个以“责任教育”为主题, 图文并茂的大型系列宣传展牌置于学校操场醒目位置, 命名为“责任教育基地”。展牌共计30块, 分为10大篇章——希望篇、孝敬篇、哲理篇、行为篇、读书篇、毅力篇、励志篇、爱家篇、爱校篇、爱国篇。突出了学生的四种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个人的责任。具体明确的要求与做法, 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 学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同时也成为了校园中一抹教育的景色。
第三个教育区域为“德育特色活动及成果展示长廊”。在这里排列着20块展牌, 呈现的内容分别是:“学生礼仪规范”、“共青团建设”、“学校国旗班升旗展示”、“学校艺体团参赛盛况”、“学校车模组成果”、“各类兴趣组活动情况”、“各种劳技比赛成果”等。这些活动及成果的展示, 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同时, 教育学生要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必须谋求全面发展。
为了更直接地让教育投射入学生的视觉, 学校力求让校园建筑的每一面外墙都会“说话”, 都具有教育意义。因此, 教学楼的墙壁上, 张贴着催人奋进的名言。一方面烘托学校育人氛围;另一方面时时激励学生积极奋进, 努力学习, 提示学生遵规守纪,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2. 内部环境彰显特色文化。
走进教学楼厅, 对面写着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前厅右侧写有对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的诠释;前厅左侧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写有教师静心工作的“七静三品四用”要求, 还写有教师自我发展的“五个一、四个二”具体完成的业务指标。
在各层教学楼道的墙壁上, 相隔有序, 悬挂着名人画像、手笔字画和各年级教师誓言以及奋斗目标。楼道的横梁上有“静开发智慧、敬传承美德、净拥抱健康”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两套行为提示语。学校注重楼道文化的营造, 意在给学生一个美化的学习环境, 一个知识的园地, 一个教育的空间。
学校积极创设富有特色的班集体文化环境, 尽量做到以育人为突破口, 让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育人功能。每一个班都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班牌, 在制作班牌的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设计班名, 自定班风, 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 选取催人奋进的班歌, 班干部还向教师和同学们“公开承诺”, 明确干部的职责。另外, 学校还把《中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统一制作成镜框, 挂在教室统一的位置。为了使教室文化不空泛, 学校德体卫艺处定期对两个宣传板块进行评比, 在班牌上做文章, 把相关评比结果体现在班牌里, 从而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我们打造特色物质文化, 是为凸显环境育人的优势, 也是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精神文化突出人本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是一种氛围, 一种态度, 一种习惯, 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凝聚, 渗透于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 让办学理念绽放办学思路。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必须立足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充分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学校办学目标要求。基于这种认识, 我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人人有才, 人人成材”, 基本含义是“相信每一个师生都有很大的潜能, 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和搞好学习。学校尽一切可能帮助教师得到发展, 帮助每一个学生为日后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而奠定基础”。
办学理念决定了办学思路, 为了把一所普通初中校打造成为一流学校, 学校提出了三大主题办学思路, 即:科研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学校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两项举措:第一, 成立“名师培养工作室”, 致力于有目标地进行骨干教师培养。第二, 成立“青年教师文化沙龙”, 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思想文化交流平台。为了践行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思路, 学校大胆尝试管理体制改革, 把原来的教务处分设三个处———教学运转处、教学质量处和教学科研处, 使之把教学部门推上了专业化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显现出有章有法、有条不紊的发展态势。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师成长档案》中践行跟踪、调查、分析, 使学校教学成绩连年提升, 教学科研管理从做表面文章逐渐走向深入。
另外, 为了进一步谋求学校的发展, 近期学校又组建了“综合办公室”、“学术委员会”和“谏言组”, 立意群策群力, 共谋共建学校今后三年的工作。
2. 让校训放飞理想。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 成就学业;教师充分发展, 成就事业的地方。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统领, 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引领。学校依据师生的情怀提出校训要求, 无疑会唤起师生对理想的追求, 从而使师生找到实现理想的支撑点,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此, 我校向全体师生提出的校训是:“追求卓越”。基本含义为, 全校师生要自强不息, 勇于奋斗, 与时俱进, 超越自我, 力争办最好的学校, 做最好的教师, 当最好的学生。学校带领全体教职工勇敢地向社会做出了公开承诺:“从每一名学生抓起,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让所有进入塘沽十五中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与此同时, 各年级组教师也纷纷立下了誓言, 写下了年级奋斗目标, 并以招贴墙报的形式置于各楼道醒目位置。
3. 加强校风建设, 着眼于立德树人。
我校的校风是:规范、文明、和谐、向上。规范是指事事有章可循, 人人照章做事;文明是指环境整洁美观, 师生彬彬有礼;和谐是指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融洽;向上是指人人生机勃勃, 富有朝气。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我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
一是立德树人, 先立教师之德。
立德树人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师德风范。我们的做法是:第一, 组织学习, 唤醒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提出了十问教育, 并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十问教育分别是:一问教育是什么, 二问素质教育是什么, 三问德育是什么, 四问班主任是什么, 五问智育是什么, 六问教师是什么, 七问什么是好课堂, 八问办学理念是什么, 九问校训是什么, 十问校风是什么。第二, 开展活动践行师德标准。为了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四项师德规范要求, 并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 使教师去理解教育的使命。通过组织“师德风范周”活动鞭策教师认真履行师德行为标准;通过开展“爱生月”活动, 让教师走近每个学生, 关爱每个学生;通过召开“师生情感交流会”, 让教师感受做教育工作的快乐。另外, 学校积极倡导要重视“第一次教育”:第一次亮相是形象;第一次叫出学生名字是亲切;第一次提出要求是信任, 第一次上课是艺术;第一次批改作业是鼓励。第三, 加强师德考核评价, 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为了保证师德建设不走过场, 提高教师自我约束力, 学校制定了《全员育人考核方案》《教师师德考核量化》, 每学期通过自评、年级互评、学生和家长问卷评、师德领导小组根据日常工作实录讨论评价等形式, 归总师德考核量化, 并纳入学期“千分制”工作绩效中。
二是以“责任教育”为载体, 培养有责任心的人。
为了补给学生责任的匮乏,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展开了对责任教育的大讨论。共识之下, 形成了具有鲜活内容的十大篇章“责任教育基地”, 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在校园里, 同时又完成了近三万字的责任教育解读本——《责任教育百问》, 从此学校德育工作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国旗下讲话有了责任教育的内容, 班会、年级会有了责任教育的主题, 家长会有了培训材料。随后, 德体卫艺处又成立了学生讲解团, 他们把责任讲给自己, 讲给同学, 讲给家长, 讲给周围的人。
4. 让教风彰显静心静悟状态。
我校的教风是:敬业、民主、创新、高效。敬业指的是工作兢兢业业, 爱岗奉献;民主指的是教学作风民主, 关爱学生;创新指的是不墨守成规,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高效指的是工作方法科学、效率高、质量高。
一是让教师静心工作。
学校向教师提出了“七静三品四用”要求:静下心来上好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教学;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工作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品味师生的情谊;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幸福。用智慧启迪灵性;用人格陶冶情操;用爱心浇灌希望;用汗水哺育未来。
二是让教师静心读书。
学校设法安排教师读书活动, 学生自习课实行学校统一管理, 在稳定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每周安排两课时让教师到图书馆读书, 并做到课表化。
三是让教师静心钻研。
学校规定, 凡是任课教师都要有自己本学科的课题研究, 在此基础上要完成“五个一”、“四个二”的指标要求。“五个一”是:每学期撰写一篇有深切感受的德育论文或教育案例;每学年主持或参与一项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每学年撰写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每学期做一节校级 (或以上) 研究课或专题讲座;每学年做一次校级 (或以上) 教材分析或参加一次读书论坛活动。“四个二”是:每学期完成两篇以上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每学期完成两篇以上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每学期编制两份以上高质量的单元检测试卷;每学期制作两节课以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 为了帮助教师开阔教育视野, 学校采取了“请进来, 走出去, 自挖潜”的举措, 积极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近三年, 聘请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为教师培训20多次, 组织教师外出学访260人次。
5. 加强学风建设, 培育有自我价值的接班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 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我们坚持从常规抓起,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行为抓起, 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从细节抓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加强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打造团结奋进的团队。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 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 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关键词 学校建设 文化发展 思考 实践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已经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而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教育思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有什么样的文化追求,就会呈现什么样的学校品质。
一、定义校园文化内涵 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定义校园文化内涵的目的在于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尝试从定义教育理想、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办学愿景来梳理、思考、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教育理想——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用爱心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灵性,用智慧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每天都有进步,时时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功中感受生命的尊严,在成功中体会生命的自豪,在成功中享受生命的幸福。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以高尚的师德熏陶人,用智慧的行为引领人,用丰厚的文化滋养人,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科学创新。“以人为本”包含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就是在教育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成长的价值。以师为本就是珍惜、尊重、欣赏教师,开启教师的智慧,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实现生命的价值。“科学创新”指走科学发展之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活力。
办学愿景——重思考的学校,能创新的教师,会学习的学生。重思考的学校,意味着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服务,求务实,重实效,引领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思考,从批判走向建设,努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成为行动研究者。会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构建校园文化框架 探索学校发展途径
学校尝试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家长文化等层面来建构校园文化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教师文化——仁爱、博学、务实、善思。爱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具有爱的艺术和能力;教师是职业读书人,应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努力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教师更需要勤思、善思,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在教育现象中思考,在阅读中思考,让思考成为习惯,让智慧在思考中闪光。
学生文化——乐学、善玩、体验、创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校要提供学生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玩出艺术与创意,让学生拥有美好的童年;体验是德育最有效的方式,创设学生自主体验平台,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水平与智慧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科活动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程文化——开放、灵动、个性、超越。探索“开放”的课堂。用开放的理念和心态,充分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 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应用、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创设“灵动”的课堂。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个性自由舒展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构建充满“个性”的课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构建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尝试“超越”教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与引领者,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追求“超越”课堂,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制度文化——简约、适宜、激励、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结合学校实际,力求体系简明、内容简练、注重实用;要因时而异,既科学规范又体现人文关怀,既创新实用又体现价值引领;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形成努力向上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不片面追求管理制度的大而全,强调落实度、有效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互补,发挥系统作用。
管理文化——授权、人本、沟通、服务。以智慧和胸怀,充分相信每个教职员工,做到人尽其用,用尽其才;以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成全人的人本思想,增强教师责任与自觉,实现管理的高度自主与自治;讲究沟通的技术和艺术,激发教师内驱力,使教师的追求与学校办学愿景相一致;学会换位思考,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难师生所难,让师生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下,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满足,实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升华。
环境文化——精致、和谐、人文、自然。校园科学布局,精心布置,地尽其能,物尽其用;徜徉其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物皆成风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名人雕像、七彩长廊,荣誉廊、道德墻、开放式阅览角、名言警句、学生作品,红绿灯、斑马线,处处洋溢人文气息;整个校园小巧精致,置身其中,如同回归自然。
家长文化——权利、责任、学习、成长。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长的权利和责任。学校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健全管理制度,系统学习内容,优化办学成效,增强家长家庭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承担起家长应有的法律责任与权利。通过活动,培养家长学习意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革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让家长在家长学校中不断成长。
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彰显学校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贵在落实,贵在坚持,把学校对教育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去追求,去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办学愿景,让学校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具有文化的气息,呈现出学校独特的办学个性。
1.让德育回归本真。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形成人人参与德育工作的网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德育工作规划明确,计划具体;主题月活动精心设计,富有创意;注重习惯培养,从学校到班级到学生扎实推进,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好校园“读书节”“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建设一支精干的队伍。以“人格塑造人格、爱心培育爱心”为主题,开展班主任工作“六个一”工程,即每月一次工作例会,精读一本德育书籍,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开展一次工作沙龙,进行一次家访活动,创建一个优秀集体。着力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呈现一种生动的状态。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在体验活动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心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从“少年警校、养成教育、科技创新、书香校园”等特色项目入手,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的空间,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升华。
2.让教学回归本色。以理念支撑课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学校注重思想引领,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努力让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真正建构有效课堂。以“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以培训提升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千课万人”等高规格的观摩学习,通过“聆听窗外的声音”,拓宽视野;适时向教师推荐名家著作,人手一册,组织学习讨论,通过“与大师对话”,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主题教学比武,在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集体备课磨课、主题学习研讨……在思想碰撞中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刻。
以管理打造品质。向管理要质量,注重“七认真”过程管理。精心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有重难点的突破,更要撰写设计意图。精心上课,遵循“少教多学,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心布置作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宁缺毋滥”的要求,精心设计每课一练,做到堂堂清,日日清。精心辅导: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原因,认真研究辅导对策,切实提高转化效果。精心督导:形成周查、月检制度,以书面方式总结可取之处,指出改进方向,以推门的形式开展随堂听课,并进行随堂测试,以“面对面”“心对心”的要求及时反馈,帮助教师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让管理回归本原。一是注重常规管理。化繁为简,让教育理念变成明明白白的工作要求。学校常规管理内容涵盖学校工作的全部,管理中需要用智慧用心经营,让每项工作都形成简约、明确的工作要求,让管理者人人知道该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真正让工作要求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自觉追求。二是注重过程管理。求真务实,让管理目标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步骤。形成目标管理制度,让全体教职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追求,管理中不光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拒绝浮躁,拒绝功利主义,拒绝形式主义,让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常态,让享受过程成为一种自然。三是注重严格管理。真抓实干,让追求精致变成平平常常的教育行为。管理的成效在于落实,管理的品质在于严格。引领教师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品质的道理,带领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并成为每个教师的良好习惯。
一、外来人员(车辆)进入校园需向保安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并作好登记,经保安核实同意后领取临时出入证方可进入校园,在离开学校时将临时出入证交还保安室。
二、家长不得在学生上课期间进入校园,因学生生病或特殊情况确需进入校园的,只能在课间或午间在保安处凭电话核实登记后方可进入。
三、下午放学时间段(16:40-17:20)外来人员禁止进入校园(携带家长志愿者证的除外),必须等待学生放学后,经保安核查属实后方可登记进入。
四、家长志愿者进入校园的,须携带志愿者证,经保安核查属实后方可登记进入。
五、学生中途离开校园必须持班主任签名的“学生出门条”, 经保安核实后才能离校。
六、非特殊情况,外来车辆不得进入校园,如要进入校园的,经保安核查属实并对车辆进行检查后方可登记进入,进出校园必须低速行驶(时速5公里),不得停放在消防通道内。
七、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必须带上出入证,以便保安、护校队员识别。
八、外来人员有义务配合接受安保人员的安全检查和询问。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请接送孩子们的家长配合、支持学校、保安和值周老师的管理。
计算机校园网是学校教育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是对外交流信息的窗口,为能有效地发挥和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信息资源,保证教育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特制订本规定。
1.校园网系统涉及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机密,如有破坏和损坏,将给学校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禁止任意修改和删除校园网系统的文件和数据,不准改动计算机的系统设置。
2.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职业道德,禁止在校园网上炫耀编程技巧,禁止非法拷贝和下载软件。
3.在校园网上,禁止使用盗版软件,不允许玩电子游戏,不允许无关人员使用,也不允许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
4.利用校园网及资源编制的程序、数据库、CAI课件、文档资料等软件的知识产权属学校所有,未经学校有关部门同意,不得向外交流,不得占为私有。
5.为保证校园网的安全,人人都要预防计算机病毒,堵塞病毒传染渠道。外来软盘、光盘必须用病毒检测程序确认没有病毒后才能在校园网上使用。
一、明确责任制度
成立“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核把关,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校销售课外读物,禁止任何人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二、严格读物管理
1.建立健全进校读物审查机制,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校本课程不编写出版教材。
2.学校给各位家长推荐的各学段“学生课外读物目录”必须是在国家批准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选择,每学年1次推荐,并由学校分管领导审核才可向家长推荐。
3.各任课教师、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携带进入校园读物的管理,发现问题读物应及时予以有效处置,消除不良影响。
4.接受捐赠书籍必须先明确来源,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把关,明确价值取向和适宜性。
5.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
三、优化阅读环境
1.设立读书节、读书角等,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组织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2.教务处负责组织本校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工作。推荐原则、程序按《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执行。要广泛开展阅读能力提升工程,以语文教研组为主体成立专家组,参照《教育部推荐新课标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校学生阅读能力的推荐书目,向学生推荐经典类和前沿类的优秀读物。
3.学校图书馆定期更新图书,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严格遵守图书室和班级图书增新剔旧和进室、进班审查制度,及时补充更新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
四、做好家校沟通
1.引导家长和学生从正规书店选用读物,不要选购和使用盗版读物,不要选购和使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读物资料,净化中小学的用书环境。
2.学校每学年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经过严格程序筛选、推荐各学段学生课外读物目录供家长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时参照,遵循自愿原则,不强制购买,学校不组织统一购买。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切实加强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五、强化督导落实
学校严查各班乱征订、购买教辅资料和强制或推荐暗示学生在特定地方购买图书情况,一经学校发现将取消教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同时,建立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报备制度,畅通社会和群众监督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1.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教育要均衡发展, 但事实上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很多农村学校校舍不足, 没有国家规定应该有的教室与操场, 课桌椅残旧, 教学设备过时、老化, 更谈不上配备先进的办公、教学设施。
2.师资不足, 骨干教师流失。久隆镇小学与区内其他很多乡村学校相比, 师资的配备显得更为紧缺, 教师课程负担重。很多年轻骨干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往县城或郊区调动, 却没有相应的教师进入。
3.部分家长监管不力, 留守儿童问题多。久隆镇是劳务输出大镇, 有一大批留守儿童。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的人在学习上不能监督、指导他们, 平时又不能管理、照顾好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放学后处于一种“完全放养”的环境中。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久隆镇小学全体领导和教师决定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 借助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 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 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 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 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然而, 久隆镇小学的校舍、设施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添置的, 将近20年过去了, 很多校舍、设施已经残旧, 尽管平时也进行维护, 但毕竟“岁月不饶人”, 很多校园给人一种残旧的感觉。面对这种状况, 校领导在2009年春决定, 要制订出校园建设的规划, 精心设计, 在仅有的资金中增加投入, 改善设施;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 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 大大改观了校容校貌。
1.认真抓好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建设。各学校认真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校园内一律不设小卖部, 精心设计绿化区, 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的主人翁精神, 树立净化校园、创造美好环境的思想。
2.“让每面墙壁说话, 让每寸土地传情。”每所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确立各自的办学理念, 增添适当的板报或者宣传牌, 出版适应时势的教育信息、师生作品、安全卫生知识等, 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
3.办好校园文化长廊, 彰显校园特色。我镇小学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 通过文化长廊等展示各自的特点。比如:我校通过文化长廊、爱心角、净灵圃等, 突出了“绿色学校”的管理成效, 体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青草小学围绕“交通安全学校”这一主题, 出版了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 同时增设了健身、勤奋、梅兰竹菊等板块内容, 体现了“高兴上学、愉快学习、平安回家”的精神面貌。
4.精心布置教室, 体现班级管理特色。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以前的教室前面黑板上方几乎全是“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后面黑板上方清一色是“学习园地”, 千篇一律, 没有个性。经过整改, 各班班主任把班级教室设计得焕然一新:前面黑板上方的班训, 有的是“我学习, 我快乐”, 有的是“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原来的“学习园地”则变成了“学海扬帆”、“书香满园”等。教室内的名人名言条幅换成了彩印的或者是“题画诗”, 走廊外则新贴了印有名言警句的瓷砖, “三表”张贴处、读书角、卫生角、荣誉榜既有统一亦有各班的特色, 体现出各个班级的管理理念。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经过不懈的努力, 久隆镇中心小学围绕着“德才兼备, 勤学有为”的校训, 形成了“自强、自励、创新、创优”的校风, “敬业、精业、爱教、乐教”的教风, “博学、勤学、求真、求进”的学风, 整个小学校园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为此, 我们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 建立起良好的校风, 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四、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正确、健康的舆论, 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能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 可以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我们通过教师平时的教育, 并利用红领巾监督岗、广播站、宣传栏等加大宣传力度, 总结学生的优、缺点, 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培养集体意识, 要求每一位同学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发挥团结友爱精神, 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校园环境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首先,校园文化有其特定对象,即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特点、学生需求来实施,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虽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但只能通过引导的方式,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空间,即以校园为主要环境。校园文化应当贴近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设施的作用,把硬件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点点滴滴的文化元素点缀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能脱离校园去另辟蹊径,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放在校外。
再次,校园文化有很强的传承性,即必须围绕校园精神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而不能朝秦暮楚。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除了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外,结合学校特点梳理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经过几届甚至几十届学生的努力方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最后,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涵盖了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与学校管理、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互为促进,而不能割裂开来,就文化而讲文化,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2.校园文化的功能
首先,熏陶功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就能够造就出什么样的学生。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校园文化的氛围。校园文化如同和煦的春风,弥漫在学校的每间教室、寝室,能够潜移默化同学们的心灵,教人积极向上,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进而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互帮互助、勤奋好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其次,规范功能。学校的规章制度,本身就具有纪律约束的作用,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班规等,使同学们在各个方面都感受到硬性约束的存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对这些制度进行细化,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由硬性规定转化成人性化引导、警示,更容易取得同学们的认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再次,导向作用。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方式,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形态。因此,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力量。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影响,学会选择正确的社会信息,可以化解一些不良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群体具有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大家朝着正确的成长道路前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最后,休闲作用。学校是学习之地,学习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必然费神费力,也正因如此,古人才有“头悬梁,锥刺骨”之说。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值好动爱玩之时,单凭纪律约束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校园文化则不同,它通过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如一条充满休闲情调的校园小路可以舒缓他们紧张的情绪,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英语角”可以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等。通过构建贴近学生、贴近教育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能够发挥持久的、有效的促进作用,让学习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二、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学校管理者普遍认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大学校园开始,并逐渐延伸到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各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不仅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文化味”,学校管理层本身的“以人为本”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学校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硬件建设,包括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图书阅览设施、艺术设施、学生食宿设施、校园环境等,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园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一些学校在扩建、改建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功能区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元素更加显著,有人说,每个地方的学校都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再次,制度建设更具人性化。制度体系既是学校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在制定制度、实施制度的时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成长的原则,各项规定充满了人情味,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保护学生切身利益。
最后,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普遍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特别是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们搭建起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缺乏特色。校园文化本应该是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而事实上却是千篇一律、千校一面,除了校园建筑各有不同之外,学校精神、制度体系、管理措施大多互相抄袭,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显著影响。
其次,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但有些学校就文化而建设文化,并且急功近利,不是让学生“唱主角”,而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再次,重硬件设施,轻文化内涵。随着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校园建设,包括环境绿化、美化都有很大改善,但这些设施的实际利用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很多成为“面子工程”。例如,一些学校修建了高标准的足球场,但却不肯让学生在里面开展经常性的运动,只是在比赛时才能进入;修建了室内游泳馆,却并不对学生开放;建设了图书阅览室,却并没有多少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等。这些本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实际上却成了学校装饰“门面”的“摆设”。
最后,应试教育仍是“主流”。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受升学压力的制约,大部分中学并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放在突出位置,更多的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是围绕提高学生应试分数做文章,自觉不自觉地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旁门左道”,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难以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四、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首先,端正办学理念,把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放在重要位置。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作为育人之地,承载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努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树立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上升到百年立校的高度,思想上重视,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形成层层负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在环境建设方面,除了校园室外环境植草种花、绿化美化之外,还要重视教室、老师办公室、学校食堂、阅览室等室内场所的美化,做到简洁、雅致、美观,设施齐全,根据不同的场所安排相应的文化主题,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当然,文化内容的安排,应当紧紧围绕学校精神这个主题,通过艺术的形式、不经意的点缀,寓有形于无形之中,让校园文化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再次,着力构建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这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当地文化氛围,总结提炼出学校精神,以简练的语言固定下来,并以此为主线,对学校精神进行诠释,让学生们明白每个词的来历、含义,形成大家的共识,这样有利于全校师生把思想统一到办学主旨上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校精神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线、学校管理的主线,同样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实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影响、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形成整体合力。
最后,丰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演讲赛、才艺展示、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形式,吸引学生们的参与。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要注重连续性;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牡丹江市光华小学)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推荐阅读: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申报材料06-14
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制度11-28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交流06-01
学校校园开放日制度11-05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06-16
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10-12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标语06-30
以优秀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07-26
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设平安和谐校园07-28
利辛一中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