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校园(精选10篇)
学生寝室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重要阵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构筑寝室特色文化,对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石门中学以“树人先树德,立身先立行”为德育理念,把寝室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坚持“以人为本、温馨和谐”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以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教育为根本,以寝室文化建设为核心,倾力打造了一个活泼、愉快、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并通过系列措施使之落到实处。
1、为了保障寝室管理有章可循,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先后制订和修正完善了《马石立学校文明寝室公约》等一系列寝室管理相关制度,并采用自制标语警示牌等有趣形式将枯燥的规章深入人心,促使学生对这些制度由服从到内化。
2、构建寝室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由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总责,政教处、班主任、年级组长、寝室室长、团支部、学生会干部为成员的学生寝室管理网络,形成管理合力,保证管理渠道畅通,避免了寝室管理纽带的断裂。
3、定期组织班主任老师集中学习,提高其管理水平,学校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带生活管理老师到兄弟学校取经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收获,形成马石立学校寝室管理自有特色。
4、建立寝室管理考评机制,组织“示范寝室”、“文明寝室”、“优秀寝室长”等考核、评优,通过奖励先进,达到激励全校学生的目的。
5、狠抓常规教育,加强对学生生活,特别是内务的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对此班主任老师变过去的“管”为“导”,从指导学生折叠被子、摆放鞋子、物品、洗漱、拖地等小事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被子折叠得有棱有角,鞋子、漱口盅、盆的摆放规范有序,整个寝室显得整洁、规范。
一、以文化视野创建育人环境,精心营造书香氛围
1. 发挥园区 空间的书 香文化宣 传功能,创设书香教育环境。首先,在园门口的宣传栏中,张贴宣传阅读活动的海报,通过保教楼门前的电子屏,用游动字幕打出宣传横幅,号召幼儿和家长“好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好”。其次,在家长和幼儿中征集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并将征集到的内容用广告贴纸的形式在全园的每一根圆柱上展出,让这些语言以一种安静、典雅的姿态展示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幼儿、家长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欣赏和阅读,激发幼儿、家长对于阅读活动的支持与参与。再次,还选择了一批比较有教育意义、能启迪童心的绘本进行喷绘,在幼儿园的楼道墙上进行了粘贴,使幼儿和家长可以随意地阅读、自然地感受,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
2. 创建幼儿 图书室和 亲子阅读 室。为给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我园创建了幼儿图书室和亲子阅读室,购进了大量幼儿喜闻乐见的读物。同时还倡导家长、幼儿开展了图书捐赠活动,鼓励幼儿把读过的旧图书捐赠给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园内的图书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开辟班级 阅读角。我们要求各班在教室中比较安静的区域构建别具特色的阅读角。在进行区角活动时,用进区规则限制人数和阅读时间,尽量使读书的幼儿不受干扰。平时可以让幼儿随机地、自由地进区阅读。阅读角的建立既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又充实了幼儿的在园生活。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大力营造书香特色的人文环境
1. 以“早期阅 读”教学为载 体 ,大力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为从根本上着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我们在全园开展了早期阅读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订阅读活动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指导幼儿进行阅读活动。幼儿园规定,早上10:50各班统一进行早期阅读集体教学活动,每天的纯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并要求大家严格遵守。
2. 通过班级阅读 角 ,广泛开展 同伴互助阅读活动。各班的阅读角为班级幼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资源,我们鼓励幼儿在区角与同伴一起感受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并提倡幼儿之间合作学习、合作阅读,共同探讨和交流对同一本书的看法和理解,这种交流中存在的共鸣和争论,势必对幼儿的阅读产生进一步的刺激,从而让幼儿彼此影响和引导,共同沉浸在阅读的愉悦中。
3. 通过多样的亲 子阅读活 动 ,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 互动 ,合作共育。一是创建亲子阅读室,在园内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每天有一个班会利用下午幼儿离园的前半小时轮流到亲子阅读室进行亲子阅读活动,阅读活动结束前要求亲子共同填写阅读感言录;二是鼓励家长在家经常定时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活动,并为孩子营造温馨自由的家庭阅读空间,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喜爱的书,使他们在家庭中也置身于书香中;三是通过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我们的阅读教学形式,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
三、以“读书月”为载体,拓宽书香特色外延
1. 在全园范 围内举办 “好书推荐 ”活动。一方面,通过幼儿园给家长、幼儿推荐、介绍优秀的读物;另一方面,号召全体家长、幼儿将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图书推荐给其他幼儿和家长,使阅读互动起来,此举深受大家的喜欢。
2. 在家长中 进行“书香 家庭”推 荐活动。书香家庭是我们在书香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深厚的。因此,我们鼓励全园的家长积极参与到书香家庭的创建和申报中来,让家长们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陈述并表达自己创建书香家庭的做法和决心,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参与各类阅读活动。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刊物;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文化修养之外,还是学术和思想创新的根本动力,在引领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技工院校应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有效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增强技工院校综合竞争力。校园刊物作为一种院校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传承中逐渐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学校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校园刊物意义重大。
一、丰富刊物内容,提升刊物品质
作为技工类校园刊物,其信息来源与受众大多为同类型的院校与机构,所以它的内容构成应该紧紧围绕技工与职教展开,大致可将刊物内容划分为如下几部分。
1.卷首语
卷首语作为一本刊物的第一篇文章,奠定了刊物的主旋律。作为技工类院校,卷首语内容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职教的方针政策开展。例如,近期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改革,教育专家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新的理念,全国大型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都可在卷首语中出现,这样既能让师生们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又能紧紧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工作。
2.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部分是近期校园重点工作的汇集。从院党委近期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到省市召开的关于职业院校的研讨会内容、学年结束后的年度工作报告、近期开展的技工大赛等都可在特别关注中出现。
3.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是以时间为节点,以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描述,将近期学校的各项活动依次排列。内容可以包括人员的调动、招生信息、毕业生分配、职称评选、技能大赛的赛果公布、技能培训通知等。
4.工作亮点
工作亮点是对近期校园工作中突出部分的专门报道,例如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园主题活动、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校企合作、职教专家的专题讲座等。
5.教学经验交流
教学经验交流主要围绕教师展开,是教育教学内容最集中、最核心的汇集,包括教师在职业技能说课比赛中的内容展示,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工厂一线教育实习的工作总结,在省市以及全国获奖的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总结,等等。
6.学生园地
这是由学生主导、全面展示学生风采的一片天地,学生可将自己的文章投递到编辑部,经过筛选即可发表。内容从学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到校园主题活动的记录体会,在一线生产线实习的感受,自己的青春感悟,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等,都可包含在内。
7.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作为刊物的最后一部分。前面六个部分对近期校园文化和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最后的他山之石则吸取同类型技工院校的优秀经验,并结合院校自身特色为建设创新型技工院校提供借鉴。
二、增进相互交流,提高校园文化影响力
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既有着传统学校所共有的校内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一线实习教学,这就要求技工类院校校园刊物在交流时要同时兼顾这两方面。
1.校内交流
作为致力于发展校园文化、传递技能知识的平台,技工院校刊物应该首先立足于本校。交流的范围从班级开始,每班一本作为班会的阅读材料,按期保存。每间办公室一本,作为教师了解校园动态的窗口,鼓励教师积极投稿,展现风采。学校图书馆定量保存,便于资料翻查,也可成为记录学校发展历程的资料。
2.校校交流
作为校际间的交流工具,出版后可以定期向友好学校邮寄,既宣传了自身,也便于互相交流学习。作为技工类院校,每年要到不同省市的同类型学校进行考察学习,校园刊物可以作为一种宣传材料,增进交流,互取所长。
3.校企交流
技工类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校企合作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实习操作平台,为学生走出校园、无缝链接社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专业教师跳出课本局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壮大学校专业技能水平。在交流的过程中,校园刊物可以成为为展现院校风采的有力工具。
如今,技工类院校正稳步发展,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怎样不断发展成为一所专业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服务能力强、办学实力领先的优质技工院校,是当前所有同类型院校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文化传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失了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各项工作开展都会缺少根基。校园杂志作为技工院校学习和交流的有力媒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涛,黄新德.校园文化建设与软实力[J].管理观察,2010(30).
——柳州市二十九中王剑利
2005年以来,我校决定针对80%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实际,着手创建“动感校园”——体育特色学校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我校依托自身良好体育资源,努力构建学校有体育特色、教学有体育特点、学生有体育特长、教师有体育爱好的群体活动和业余训练协同发展的学校体育特色新模式,全面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近几年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法规政策精神,积极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体育工作已经走上正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06年9月参加柳州市中学生排球比赛获初中女子组第一名;2007年11月参加柳州市中学生田径比赛获初中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008年1月参加柳州市元旦长跑比赛获初中组团体第二名;2009年5月获柳州市“冬锻”长跑活动先进单位;2009年6月获柳州市第三套广播操(光碟)大赛一等奖;获2004~2007年柳州市体教结合先进单位称号等等„„
现对我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管理到位。
我校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分管由副校长负责,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措施,每学期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体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提出了“合格+特长”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把学校体育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
1结合。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开课率达到100%。积极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师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推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
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如何,关键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我校一直在体育工作的行之有效,很重要的原因是校长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亲自过问。我校素质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取消主科、副科之分,考试科目与考查科目的教师的地位、评价一视同仁,体育老师在我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二、抓好“三操一活动”,并结合大型体育活动开展,促进学生体质提高。
我校积极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有计划、措施、制度完善,时间、内容、场地器械、人员都能落实到位。认真推广好中小学学生广播体操和学校自编武术操,现在我校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以及全体教职工,每天早上八点同时做自编武术操,清早动一动,上课更集中,效果很好,柳北区立德树人现场会12月底在我校举行,我校九个年级做自编武术操届时将作为唯一学生表演节目进行展示;我校历来重视大课间做操质量,不做则已,做就做好,从集队到列队返回,天天认真对待。
我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把学生每天“阳光体育”活动,冬锻长跑运动以及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每位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下午第八节整节活动课校园广播系统都在自动播放运动员进行曲,以杜绝老师留学生上课,促使师生锻炼;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学校春季趣味运动会(以广播操会操和团体趣味比赛项目为主)和秋季体育节(以田径运动会和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三、认真抓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体育中考工作 积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体标测试,上报数据及时。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各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学生体标及格率三年来均达98%以上,及格率、优秀率均位居全市前列,并多次获市级推标先进单位称号。学校一向对体育中考相当重视,计划措施非常到位,因此近年来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我校认为初三年级虽然是毕业年级,但是这一年的学习不是为了中考,不能因为中考就不要德、体、美、劳育,因此我们对初三年级在教学上可以有更多的关注照顾优待,但是在其他各项教育工作上没有特殊化、省略化,和其他年级是一样的,四体不勤,头脑不清,压力越大,越要锻炼,所以我校初三年级不仅开足开齐体育课,而且要参加下午的体育锻炼。
四、运动队训练成果显著,部分人已成为专业运动员。
运动队训练是体育教学工作的延续和缩影,我们用“借鸡生蛋”借力助力的方式,积极和柳州市体校、游泳中心以及一些高校合作,选拔和组建我校运动队进行训练,并通过训练指导、创新训练的方法手段,使学生的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大幅的提高。在参加柳州市一系列比赛中,屡破记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07年获柳州市中学生田径比赛初中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如其中的佼佼者:原我校学生覃海现今已是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了,韦正由(亚洲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冠军)。我们还在开展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如啦啦操、乒乓球等。
五、关注教职员工身体健康,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实施教师身心健康工程,组织教师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和“快乐健身”活动,积极参加柳州市教育系统和柳北教育系统组织开展的教工竞赛,例如:09年漓泉杯教工五人制足球赛、教育系统羽毛球赛、气排球比赛等。
教职员工踊跃报名参加,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柳北区政府组织的运动会,柳北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工运动会都在我校举办。
打造德育特色
南赛中心小学
樊利强 薛仁生 刘明君
南赛中心小学创建于1938年,是一所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革命传统老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将革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从红色文化特色建设入手,广泛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丰富特色德育教育。以校本教材为抓手
助力红色教育
南赛中心小学前身是内丘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始建于1938年,由河北省首届人民政府主席、时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的杨秀峰创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8月,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培养大量军事、政治、财经、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根据当时内邱抗战的需要,杨秀峰选择了在南赛神头村扁鹊庙群中利用现有庙宇创建了“内邱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为当时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后几经搬迁于2008年8月迁于现址,正式更名为“南赛中心小学”。
南赛中心小学为使学生从小牢记革命先烈为创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时刻不忘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抗日英烈舍小家为大家而奋不顾身的壮举,组织学校教师到市县档案馆查阅资料和杨秀峰工作战斗过的神头村、摩天岭村和孙家坡等村进行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了校本教材----《杨秀峰红色文化》一书。
《杨秀峰红色文化》包括杨秀峰个人成长经历、杨秀峰在内丘抗战、杨秀峰与南赛中心小学、杨秀峰重教思想等五个篇章。此书的编写为学生进行红色继承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助力了学生特色德育教育。此书现在以作为课程在五、六年级讲解。
以文化建设为阵地
打造红色品牌
南赛中心小学为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不断打造新的育人阵地。
首先是建设了杨秀峰文化长廊。将杨秀峰在内丘工作战斗及有关教育方面的重要指导展现学生面前。
其次是建设了红色文化墙。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照片及主要事迹映现在学生眼中,如李大钊、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雷锋等。
再有各班级均设立了红色文化版块。及时更换张贴英雄人物的事迹、红色歌曲和革命小故事等红色文化。
上述文化阵地的开辟,为学校红色文化品牌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更使广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组织参观讲解直观感受到现在美好时光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拓展红色内涵 南赛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拓展红色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教育内涵。
如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报每班选送上来的红色小故事;学校成立了“红色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已稍有成果;
各班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学校少先队先后组织了“童心向党”红歌比赛、“童心向党”演讲比赛、“童心向党”征文比赛;红色故事情景剧表演;组织学生参加探访“河北红色足迹”知识竞赛;参观邢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胜纪念馆;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等全校性活动。
又如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开展听爷爷奶奶讲革命小故事活动,并进行整理。到校后与全班同学举行“共享”会。再如学校利用 “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节假日进行手抄报、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并及时选择优秀作品张贴在校园。
——王家桥小学“建设美丽乡村主题环境教育活动”总结
2013年5月3日
近年来,王家桥小学按照市教育局工作布署,以“创建美丽校园 引领美丽乡村”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三万”活动精神,加大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增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在全校范围内渗透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的生态文明教育,在美丽乡村播种魅力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环境教育管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1、发挥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为切实抓好生态文明教育在学科渗透、课程建设、主题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我校组建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教导、总务、团队等处室领导和学科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领导小组成员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在决策上,能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做到全面、客观;在执行上,能减少疏通环节,做到及时、高效。
2、制定计划,层层落实。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工作计划都为生态教育制定了目标和工作思路,每学期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工作计划。后勤、团队、教导处、班主任,以及各学科都要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每学年定期进行检查,学年末进行总结。计划要求体现连续性和长效性,从而逐步形成我校环境教育特色。在工作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特长,以人为本、信赖教师、依靠教师,使我校的环境类活动课、主题活动、竞赛活动等都得以蓬勃的开展。
3、健全学校环保制度和措施。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最大的环保效益是我校校园环保的工作目标。为此,我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例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食堂防止污染制度与措施》、《实验室防止污染措施》。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评比细则。如绿色班级评比制度、环保小卫士评比制度、纪律卫生评比制度等,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学期末奖惩兑现,使环境教育达到了“无处不教育、无处不管理、事事有章法、人人有职责”的良性工作状态,逐步使环境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4、建立环境教育主题与实践活动的管理网络。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体师生统一思想,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渗透和宣传,合理通畅的管理体系对贯彻方针和落实工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校建立了由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部门领导、项目负责教师、学生社团、班级科普环保委员构成的管理体系,并形成了项目负责教师策划、部门完善、领导小组决策的计划流程和部门领导协调、项目负责教师辅导、班级科普环保委员组织的落实流程。在此基础上,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主题与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将生态文明融于校园文化之中
1、开发校园环境建设的绿色教育功能
和谐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一方面能给人以一种美感、安全感、归宿感;另一方面,在人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唤醒着人的环境意识、生命意识,从而达到教育师生拥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存意识与素质。
目前,一走进我校,满目的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校园中人性化的护绿宣传牌,节水、禁烟牌都提醒着每一个走进王小的人,使他们感受到环境的整洁和优美,从而激发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的室外场地和教室每天都有学生轮流打扫,同学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怡人的校园环境,这使他们感到格外的珍惜。校园宣传栏中陈列的环保小报、废弃物小制作、环保海报作品,都是同学们课间爱看的内容,一点创意、一点启示,同学们都能从中获得很多。
2、以“美丽教室“创建为载体,强化小环境建设
“美丽教室”是一种民主,温馨,和谐,高品位特点的育人环境,不仅仅是温馨,舒适的硬环境(班级布置)建设,更主要的是温馨,和谐的软环境(师生关系,班级文化等)建设。目的是营造一个载体,为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教师生涯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氛围,使教室、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通过发展“美丽小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通过班级的亮化、绿化、美化以及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舒适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美丽小组建设,将班级管理重心下移,同时通过小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个性化、特色化。开展了”美丽教室“评选活动,不仅包括养花种草、绿化教室、净化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此促使学生达到语言、行为及心灵的净化,倡导学生语言行为也要做到”绿色洁净"。
3、结合学校管理,构建节约型学校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和教师人数增加,学校教学设备、校园绿化美化面积的增加,加大了校园的承载负担,特别是水、电等资源用量猛增,教室照明用电浪费、学生宿舍生活用电浪费、卫生间用水浪费严重、学生个人消费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势在必行,这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校环境教育的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节约的良好氛围,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学校认真研究制定节约资源的具体规划和措施,把节约型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不仅应在学生中倡导,在全体教职员工也要求树立,并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些小事抓起,如:打印、复印用再生纸;午餐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约粮食不浪费;办公室无人时关灯;减少办公用品的消耗等等。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教师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4、加强学校环保兴趣小组的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环保兴趣,生动活泼地开展环境教育,学校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由一名教务主任分管,科学老师具体负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并用自己所学知识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如组织环保课题组到校外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意见,从而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观念。几年来,环保知识课题研究小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一直进行着课题研究活动,写出一些很有价值的论文。
三、拓宽环境教育渠道,渗透绿色意识
学校坚持“重在渗透”的原则,讲求方法,注重全方位参与,注重潜移默化。学校要求渗透必须达到三个要求的统一:一是全员渗透,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校长到任课教师,职工,都要心存生态文明教育;二是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全过程,环环紧扣,相互衔接,密切配合而分工明确;三是实行全面渗透,学校首先本身给学生营造成一所“绿色学校”,这样给学生接受环境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硬件”和“软件”的配合,才能事半而功倍。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学期初,学校做出环境教学计划,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都要挖掘本学科的环保内容,做到相应的环保计划。要求每位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环保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目的和针对性要强,使之有机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吸收环境保护知识。如:科学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特殊的葬礼》、《云雀的心愿》等课文时,深入浅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指导学生写《我爱校园》、《让校园更绿》这类作文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各个绿化带,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离不开这些红花绿草,更离不开同学们对绿色的呵护。
2、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的生力军,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渗透环境教育,既丰富了少先队生活又能达到环境教育。每逢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我校大队部都要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其次,每学期每班都要召开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在校艺术节还要举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比赛活动。第三、少先队能积极配合学校绿化、美化工作,每年都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型活动,不但对校园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环保意识。
3、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我校以优化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围绕课间、值日、室内外环境、个人卫生等几大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课间要放低声音说话,在走廊要轻声慢步。每日三带,抹布—见脏就擦,小塑料瓶—装纸屑,小手帕—擦鼻涕。少先队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对每个人、每个班、每天进行打分,每周发放流动红旗,使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保持校园清洁。
加强对各班科普环保委员的管理,确立他们在班级里的领导地位,发挥他们在环保活动中的示范作用。学校在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和社区环保活动的同时,对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授予“环保志愿者”的标志,表彰其先进事迹,让学生以“从身边做起,争做环保志愿者”为荣,使得校园中的绿色行为蔚然成风。
4、与学校环境相结合
进行环境教育,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的诱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几年来我校在改善校园环境上下了很大功夫。各班重新设计了大板,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卫生角、成长纪录角。在走廊、厕所、花池、绿地旁都有环境教育小标语。如环境美了,情绪高了,心里亮了;拾起一张纸,留下一颗心;小花它怕羞,请你不要揪;小草微微笑,请你弯弯绕等。栽植花树、造型树等,校园内外呈现出一派美好的环境气氛,另人振奋,促人奋进。
四、组织多种形式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创建最美乡村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改善学校环境品质。并通过创建过程让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公民,动员更多的人参加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我校能努力挖掘各方资源,拓宽绿色渠道,在提高师生环境意识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辐射到家庭、辐射到社区,从而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相协调。
1、建设生态德育基地
开展生态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不断拓宽德育渠道的过程中,与周边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共建关系,在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为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提供理想的实践场所,学校在社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内建外联”的方式,逐步创建了一批具有生态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我校建立起来的生态德育基地有:
等,上述德育基地,成为我校全体学生开展生态德育活动的好场所,是我校环境教育的宝贵资源。目前,学校根据各年级实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地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2、小手拉大手,共同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大课题。我们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结合家庭、社区开展环境保护体验活动,用行动去改变周围的环境,用行动去影响周围的居民。为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在世界地球日举行“小手拉大手”活动,号召每名队员与家长在一起开展“五少一多”行动。即家长少吸一只烟、少用一 度电、少用一个方便袋、少用一双方便筷、少浪费一张纸,学生多植一棵树。为培养学生的环保素质,我校红领巾广播站坚持播音与环保有关的知识和信息,红领巾手抄报每学期必有一期与环保有关的专题内容。为使家庭和学校共同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向家长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贯彻绿色消费理念,让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良好的环保形象,环境教育才能无声胜有声。
1文化塑魂,精神引领,彰显“农”字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在教育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服务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实践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农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凸显“农”这一特色与优势[1]。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75年来,虽然经历了中专、高职等不同发展阶段,但是肩负的使命却一直没有改变。学院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立足青海、依托行业、拓宽视野、面向现代化大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办学” 的办学思想; 坚持盯住“农”字创特色,打品牌,扩规模,争效益”的发展定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品质量来兴校”的办学宗旨,围绕“创业、求实、奉献”的湟源牧校精神,着力培养师生的“学农、务农、为农”的爱农情结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价值观,将“高原精神的传承者、农业高职的排头兵、农牧技术的传播者”作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坚定了师生学农、爱农、献身农牧业的信念,创造出适宜培养服务于“三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学院以“学农、爱农、敬农”的文化品位和校园文化的精神塑造了高原特色的农牧校园文化品牌,实现了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社会功能。特别是2010年,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学院组织灾区“科技兴农”实践团、志愿者服务团和灾后重建宣讲团,奔赴灾区开展志愿活动,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被青海省农牧厅党委评为玉树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团省委评为“玉树抗震救灾三下乡优秀团队”,并荣获2010年青海省大中专学生“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
2文化孕育,精神融合,凸显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生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数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地域特色相适应形成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是通过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体现出来的,高职院校向地方提供社会服务来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校园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高原地区涉农专业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新形势下高原特色、青海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服务于青海农牧业经济为任务,以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及农业经济管理等优势专业为龙头,以宠物医学、景区开发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物流管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等特色专业为抓手,坚持把农牧类专业做“精”、做“强”。同时,学院为区域产业的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和拓展渠道,坚持科技服务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科技培训,在服务中找准学院的定位。近年来,学院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养殖业妇女骨干培训班等各类培训600余期, 培训人数近5万余人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各族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青海省农牧区妇女‘双学双比’先进集体”、“青海省十五创新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7年被当地政府评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真正做到了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使学院成为开放的多功能的人才培养基地、农牧民培训基地,以及技术传播、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基地,在现代农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了人才培养、技术支撑、服务引领作用。
3文化交融,校企互动,突出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对应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2]。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地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涵,同时通过校企间的有效合作突出职业特点,使文化与职业有机结合,在学生培养方面更多地融入企业文化的引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 寻求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共性,根植于企业, 养成于校园,服务于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特色文化的对接和相融,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特色。一方面学院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把学生的技能提升镶嵌在整个实践教学主线上,构建实施了畜牧兽医专业“技能递进五段式”、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草原与饲草专业“生产主线、工学交替”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分块教学,技能递进1311” 等具有青藏高原农牧业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青海三江一力农业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了“生泰尔班”、“民泽渔业班”和“一力班”。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围绕企业一线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把课堂搬到牧场和车间,实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施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训一体、 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同时将校内考核与企业顶岗实习考评结合起来,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搭建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业、进企业、进农村牧区”的三进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到宿舍、到实训岗位、到学生团体”的三个渠道,开展了 “企业家创业与就业讲座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 认识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关系,发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职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2012年以来,学院在全国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 “农产品质量检测”、 “鸡新城疫抗体测定”参赛项目上连续2年荣获“第二名”; 在青海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学生创作的《39o宠物会所》荣获二等奖; 在青海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代表队获得了一等奖。
4文化树人,注重内涵,锻造品牌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要根植经典的文化、根植学校的历史、根植企业的沃土,又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凝聚师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文化引领,突出人文熏陶,立足特色强校,始终树立一种文化涵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锻造一种品牌的建设思想,让校园灵动化、让墙壁思想化、让草木人性化,使校园文化环境富有象征性内涵,成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育人基地。 一方面,学院将一幢50年代的教学楼改建为校史馆, 陈列学院发展历史、展示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职教的面貌,使之成为充分展示学院办学传统和精神积淀的场所,成为师生“知校、爱校、兴校、强校”的基地和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同时,在全院师生中征集,对原来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及道路进行了重新命名, 冠之以“博文楼、学恒楼、毓秀居、翔宇轩”等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符合学院特色的名称; 进一步完善校徽、 校旗等形象识别系统,在校园建造了黄炎培雕塑,设制了以职教名言为主题的路灯宣传灯箱,既装点了校园,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学院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以 “书香校园”建设为切入点,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文化建设,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能力培养,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与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把文化品牌的建设融入主题活动中,打造 “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晨读国学”、“阳光体育活动”四大品牌文化教育活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到每位师生的骨髓, 内化为每位师生的行为中。在2013年第二届全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2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赛( 青海赛区) 比赛中,学院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三等奖; 在全省大学生“环保我先行”主题辩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 在“挑战杯”青海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选送的3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
摘 要: 武术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武术操的学习更注重“德”与“礼”的培养。这与当前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吻合,也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鲜活的载体。针对应试教育及对独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和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更显重要。在武术体特色活动中进行“乐美文化”的教育是指通过武术锻炼对学生进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因此,本校在乐美文化的引领下打造武术体育特色,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最终提高我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关键词: 乐美文化 武术特色 内涵发展
水西小学是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落后”中寻求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成就铺路;为学校发展创新”的办学宗旨,在原广州市教育局教育处处长韩可与同志的指导下,确定“创建有武艺特色的优质学校”的学校发展目标,提出“创特色,树品牌,创优质,促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特色学校的创建途径,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工作。
一、不甘落后,创建武术体育特色
1.选择特色项目的背景和思考。
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各种习惯较差;教师工作积极性欠佳,团结合作意识差,服务意识薄弱,集体凝聚力不强;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支持,甚至有冲突,这是学校的发展劣势。但是,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身上保留着可贵的质朴气息和难得的吃苦耐劳精神;我校有体育武术专业的梁凤锦等老师;水西村、凤岐村等有武术氛围,学生对武术项目感兴趣,容易接受,这是我们学校的发展优势。鉴于此,我校选择“创建乐美文化引领下的武术体育特色,实施尚武教育”特色项目作为创建特色学校路径,以武术操为突破口,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抓手,以群众武术和竞技协同发展为重点,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练就武术特长,增强健康体质,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个性,提升审美品位”为特色办学理念,坚持以武育德、以武益智、以武养性、以武强心、以武展美,将武术活动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体能、认知、情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打造“武术体育”特色,我们首先让通过学习传统武术基本套路,观看武术电影,欣赏武术格言警句、诗词歌赋、雕塑字画,讲述武术人物故事等方式认识武术,喜爱武术,设计了阶段武术操(低年级五步拳、中年级少年拳、高年级南拳),“旭日东升”武术操、柔韧操、太极放松操等校本课程,融入大课间活动中。
“乐美”文化以“快乐和美”为价值取向,“乐”是“快乐的心理体现”,包括乐学、乐思、乐善、乐言、乐行五个方面;“美”是“优秀高雅的素质”,包括环境美、仪态美、语言美、行为美、心态美五个方面。通过让学生在接触武术过程中有所感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达到以武强身、以武启智、以武陶情、以武促德的目的。
在探索“创建乐美文化引领下的武术体育特色,实施乐美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内外兼修、内外融合的思路,“外”指开展传统武术体育特色活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强调“形”。“内”指武德内在熏陶教化,实施“乐美教育”,强调“神”。尚武修德不仅强调外练形体,而且强调内练精气神,不仅强调教书育人,而且强调教武育人,要求内外兼修、形神俱备、知行统一,引领学生修身立本、自强不息、尚武崇德、习文弘道,达到本立而道生的效果。
2.确立目标,全盘谋划。
我校广泛征求师生及社会有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聘请相关专家对我校创建目标进行充分论证,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依托已有资源,开拓思路,勇于创新。
一是确立办学思想,引领特色创建;二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三是强化师资建设,构建特色学科教学模式;四是整合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组建武术队”、“开展武术体艺‘2+1活动”、“武术进课堂”、举办“武术节”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充分运用第二课堂,丰富特色内涵建设,将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坚持中国武术优秀文化的兼容传承,提升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与品质。
二、改变落后,初步形成武术特色
1.凝心聚力,达成共识。
我们认识到学校特色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全校师生应该凝心聚力、乘势而上。为此,我们专门召开教师大会、学生大会、家长大会,通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全校师生都备受鼓舞,家长也对学校做法非常赞赏和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领导关心,满怀信心。
特色主题确立后,特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得到广州市教育专业委员会韩可与处长、广东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黄建刚副主任兼总教练、广州市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李朝阳教授与广州市教育局钟卫东科长亲临指导,使特色内容的研究与发展日趋成熟。
从化区教育局黎国勇副局长在2014年11月到我校进行工作调研时,获悉我校特色课程的开展情况后给予肯定,认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有内涵、有创新,要求学校充分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再三强调学校要鼓足干劲,走特色发展之路。专家、局领导等对实施推进工作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
3.精心规划,扎实推进。
为了确保课程实施中教有良师、学有依据、练有时间、评有标准、展有平台,学校专门组织了调研论证会,对整个推进工作做了整体规划,确定了“五有保障、六一展示”的工作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工作。“五有保障”一是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专家团队,二是有一套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三是有足够的课时保障,四是有充沛的硬件资源,五是有展示交流的平台。
“六个一”展示一是观看一场武术电影,撰写一篇观后感,二是组织一场武术与《弟子规》相结合的诵读武术表演比赛,三是各班开展一次“讲武术故事”活动,四是开展一场校级大比武活动,五是组织一次以武术文化为载体的书画展,六是开展一期“塑乐美文化,造和谐水西”校本培训之太极扇健身活动。
另外,我们还做好规划,推进特色氛围的创设。在教学楼中更换班牌、室场牌,张贴校风、学风等标语;文化长廊中张贴学生体现武术精神的展示作品,各教学楼楼梯按武艺、陶艺和书艺类更换宣传画;设置武术人物黄飞鸿、李小龙铜像雕塑、“尚武石”主题景观;在教学楼的架空层上添置读书、武术体育特色活动展板内容及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展示图片等,让每一幅墙壁,每一条横梁,每一条楼梯……都会说话,尽显“武术体育”特色氛围。
4.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莫道耕耘苦,花开满园香,经过三年的扎实工作,我校特色课程取得了较大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成才。通过特色项目的实施活动,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参加2014年从化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乙组团体总分一等奖的好成绩,而同学们这几年参加的“观鸟”、“纸飞机”、“四驱车拼装、竞速”、“读书征文”、“植物识别”等活动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2)教师成长。通过活动培养出一支观念新、素质高、有专长、能创新的成熟的教师队伍。围绕武术操特色体育活动,已有3项课题研究分别取得从化区级及广州市级的立项,其中“乐美文化引领下的武术体育特色创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通过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3)学校发展。组建分段武术及特色武术操团队,开展大型武术展示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文明健康的武术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武术尖子生,组建武术竞赛队,参加各种武术表演比赛。通过传统武术特色活动的开展,将特色发展与自身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将特色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做到了“武道促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继2013学年荣获从化区小学教学质量三等奖后2014学年又荣获从化区小学教学质量二等奖,“武术体育特色”的大课间活动连续两年获得从化区一等奖,2015年又在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一校一品”活动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从化区首届校园科技体育艺术节中获优秀组织奖,被评为第二届校园科技体育艺术节“先进单位”……基本实现了“学生有特长,教师有专长、学校有特色”的目标。
近年学校的发展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同行的认可,从化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武术体育特色项目进行了多次报道;特色创建的相关经验文章1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2篇发表于区级《从化教研》上;19篇论文或案例获得省、市、区级的奖励;有5项武术体育特色活动成果展示作品获得区级的奖励;还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创编了一本武术体育教材;装订完成了一本显示我校乐美文化引领下武术体育特色的《乐美文化引领下的武术体育特色创建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汇编》、并把武术体育特色与各学科整合,让乐美文化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汇集了一批师生武术体育特色活动的成果;多次接待市、区、镇级等领导、老师到校参观交流,为以后的进一步创建实践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奋力前行,树立学校特色品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中,我们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前方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今后,我们将立足校情,重点开展好以下工作:
1.继续深入挖掘“乐美”文化的精髓,将武术体育精神发扬光大。
2.将校本课程集中在部分教师身上,给其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探索、创编、完善武术校本课程,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集中精力打造二、三个校本特色项目,使其打得响、禁得住。逐步提高校本课程的知名度,争取制定出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武术校本教材和教法,使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受益。
昔日的付出,带来今天的肯定。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取得了重大的实践成效。今后将继续传承与弘扬“乐美”文化,日臻完善,培育“乐美立行,尚武弘志,全面发展”人,用今天的努力成就明天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陈雁飞,主编《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北京出版社,2005.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2007.5.7.
[3]广东省中山市东方小学武术科研课题.构建以武术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研究结题报告.网址:http://www.docin.com/p-6267262.html.时间:2007.10.
[4]董新伟,王智慧.撰写《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应策略》体育与科学刊物,2010(2)总第183期.
[5]高楚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淮安外国语学校 汤余颖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庄子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载体,从庄子的话中不难看出文化与一个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文化建设,是衡量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学校品位、塑造学校形象、寻求特色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淮安外国语学校是翔宇教育集团的发祥地,集现代化、花园式、书院气于一体。校园内周恩来广场庄严典雅,紫藤廊曲径通幽,未央湖碧波倒影,学子桥静卧水上,风景墙古朴别致。主教学楼临水而建,楼影一体,别具匠心。校园举目所及、举足所进既是知识的殿堂,更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学校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核心工作,进行课程改革,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让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形成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特质。
历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中国书法教育的最高荣誉“兰亭中学”、“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江苏省科研园地育人摇篮”、“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节水型单位”、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始终与校园文化建设分不开的。
一、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打造人文艺术校园
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等。学校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园里有标志性建筑----周恩来铜像广场,概貌学校一切工作;有精致的语录牌----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彰显着学校“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理念;校园里有师生的成果展示台;校园里随处能听到彬彬有礼地问候语 “老师好!”校园里任何地方都是排着队列有序行走,看不到追逐打闹,听不到说脏话;校园一尘不染、规范有序„„校园处处有浓浓的课改气息,有特有的书香气息,人文气息。在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中,学校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语音室、综合电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学校不断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教室全部建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任课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初步建成了数字化校园。
高雅、优美的校园艺术文化,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淮安外国语学校一贯重视通过多彩的活动,构建“艺术校园”。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淮安外国语学校系统有计划地举行文化艺术节文艺会演。经过精心筛选出来的合唱、独唱、乐器演奏、舞蹈等20多个精彩节目表达了学生对青春的畅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现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为进一步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淮安外国语学校举行了学生书画作品展。淮安外国语学校教学楼的画廊内,陈列着学生的绘画、书法、剪纸和摄影等作品,其中书法有楷书、行书等;绘画作品有国画、水粉画、素描、蜡笔画等。这些作品,常常吸引广大师生驻足流连。
二、建设行为文化,打造活力校园
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组建了文学社、棋艺社、摄影社、歌咏队、篮球队、足球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春季踏青节、风筝节,夏季龙舟节、艺术节,秋季体育节、科技节,冬季英语节、读书节”组成的“四季八节”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挥了主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踏青节”-----放飞心灵、亲近自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亲近自然,放飞心灵一直是淮外一年一度踏青节所秉持的宗旨。每年春天该校都会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花果山揽胜,西湖漫步,太湖三国城怀古,天目湖泛舟,瑶林仙境寻幽,苏州乐园探险„„笑容荡漾在同学们的脸上,激动写在同学们的眼里,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春天的活力让同学们尽收怀中。
(二)“风筝节”-----放飞梦想、彩绘蓝天
赏风筝、制风筝、放风筝,文化熏陶,理念引领,激发学生成为“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的放飞者。学生们在参与中亲近传统,在参与中放飞梦想,在参与中收获快乐并积淀智慧。风筝节使学生在快乐中重温童年的梦想,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打造了活力四射的魅力校园。
(三)“龙舟节”-----逐波追浪、敢争一流
每年在该校的龙舟文化节中,都有来自楚州、清河、清浦、淮阴、涟水、金湖、洪泽、盱眙、连云港等县市区的学生代表组成龙舟校友代表队参加。在比赛现场,激越的龙舟号子声中,擂鼓竞渡,众桨齐飞,龙舟竞渡别开生面,充分展示了淮外学生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争一流的精神风貌。学校举办龙舟文化节的目的,就是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当代中学生积极进取、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团队风采。
(四)“体育节”-----参与快乐、合作进取
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开幕式上,各班级各具特色的锣鼓声、口哨声、助威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整个运动场成了花的海洋、欢乐的世界。大型团体表演:三十二步集体舞、中华武术、“青春的旋律”团体操,以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冲天的声威,充分展示翔宇淮外一派生龙活虎,蒸蒸日上的宏伟气势。体育节围绕“参与快乐、合作进取”的主旨,还增设了“同舟共济”、“赶猪”、“袋鼠跳”等趣味比赛项目。
(五)“英语节”-----圣诞晚会、欢乐开怀
每年12月24日晚,该校“英语节”系列活动中的重头戏、一年一度的圣诞英语晚会如期开幕,整台晚会分为四大篇章:第一乐章,欢乐颂;第二乐章,祝你平安;第三乐章,明天会更好;第四乐章,难忘今宵。精心绘制的大型圣诞彩色背景图,五颜六色的灯光,把淮外的舞台映照得绚丽唯美,同学们流畅的英语,课本剧、小品、舞蹈、器乐、独唱、合唱、武术等精彩的表演令在场的所有嘉宾们交口称赞。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如雷,师生同台献技其乐融融,灯谜竞猜、书画穿插其中,尽展风采。特别是外教老师登台表演与全场互动,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在晚会进行中,各班民主产生的“圣诞老人”到晚会现场及各班级向所有同学派送圣诞礼品。整台晚会欢乐祥和,精彩纷呈。圣诞英语晚会,学生学英语、说英语、悟英语,英语真正成了自己的第二语言。
三、建设“成功论坛”,引入校外教育资源 淮外为深层次提高办学品味,把校外的优质教育生态资源整合到学校的生态建设中来,使名人名家成为该校生态系统中的独特的风景,为学生打开一条走近名人大师的绿色通道。他们和央视著名主持人鞠萍姐姐同台主持,他们和“童话大王”郑渊洁、北大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少儿作家秦文君、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黄蓓佳等一起讨论文学、人生、理想;他们和“南京零距离”节目主持人孟非、外交家范承祚大使、“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洪战辉等公众人物交流互动;他们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赵忠贤、加拿大研究院博士杨起、科幻作家星河、“动物小说大王”著名作家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的李存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郦波等一同讨论人生;他们和中国著名军事科普专家、空军大校焦国力一起感受新武器、我国日益壮大的国防力量带来的震撼„„已先后有四十五位院士、作家、外交家和各领域的名家大师走进“淮外成功论坛”。淮外的孩子眼中的人物很多,心中的世界很大。
四、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彰显文化育人理念
我们依托学校发展背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成立文化建设领导机构,落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同时还组织学校教师、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依据现有课程资源,围绕“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全面发展”教育主旨,结合教师和学生自身特长,创建学校兴趣英语课、经典美文阅读课等特色课程,开发《淮外三宝》、《母语积累》、《相约星期一》、《常常感动》、《公民视界》、《连心桥》、《且行且思》等几十种校本课程,在全国中学引起较大反响。《淮外三宝》——囊括了制度、心态、礼仪、习惯等几大块内容,要求学生按照《弟子规》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永远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遵守与人交往、集会、活动等各种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学校每学年把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稿编成《相约星期一》作为德育的又一资源印发给所有学生。《常常感动》精选美文、充满真情的文章,它带给学生的是一份一份的感动,熏陶学生的真性情,让学生在感悟人间真情中成长。《公民视界》让全体师生身居淮外、胸怀寰宇,心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淮外编辑了《连心桥》刊物。《连心桥》架设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让学生懂得父母殷切的期望。这是淮外开辟出的家长、学校、孩子沟通的独特平台。《且行且思》是实践的思考,是思考的实践。他是淮外教师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结晶。这些校刊的编印充分显示了淮外浓厚的人文和学术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凸显了翔宇文化育人的独特理念。
五、建设开放系统课程,打造和谐智慧课堂
为了给素质教育打造精品载体,作为教学体系改革的一大举措,淮外打造的课程超市有效整合校内教师、高校专家教授、社会知名专家学者这三重资源,设计出了“幸福人生”为主题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为孩子可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征询全体学生需求意向的基础上,由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学校向全体学生公布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课程。课程体系突出选择性和层次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发挥个性的空间。《西游记》、《红楼梦》研究名家刘怀玉、孔凡成、市电视台主持人周坤、楚州电视台主持人马东桢、淮阴区、楚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大华、张筱宁、知名谜家淮海晚报社朱墨兮、淮阴工学院法语教师吴永利等社会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均被淮外聘为选修课教师。如此多的名师造就了该校的品牌课程。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课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
淮外“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在家长和学生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淮外的学生,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繁重的课业,没有受迫式的学习,他们在自由的、民主的、幸福的教育环境下汲取知识,张扬个性,发展人格。通过放足够的假期,学校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发展时空,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学生有较大的思维时空,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以及深化拓展。
素质教育是否真正得以实施,关键点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淮外的课堂营造民主、激情、理性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室充盈快乐的气息;淮外的课堂追求知识、生活、生命的共鸣,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课堂成为心灵成长的家园;淮外的理想课堂追求高效和生态的和谐统一。走进淮外课堂,第一道风景就让你眼睛一亮。上课铃声起学生齐诵每日积累——每日成语4个,每日格言一则。隽永的的格言,精辟的成语,既丰盈了学生的储备,也激活了课堂的氛围。淮外的学子都深知“好口才是人生必备的绿卡”。淮外以课堂为阵地,开辟口才训练场,去打造学生语言表达素养。母语是美丽的,每一堂语文课前5分钟,孩子们激情飞扬,比试口才,论长道短。英语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每一堂英语课都有“今日播报”、“英语角”,孩子们进入情境,大胆表现,张扬个性。政治课是社会的触角,每一堂课的“时事速递”引领孩子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淮安外国语学校的孩子都喜欢上课,因为课堂是“动的”、“活的”、“会飞的”。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点拨者、参与者。师生是平等的,展示、质疑、探究、交流、创新是课堂的主旋律。淮外的课堂最抢你的眼的首先是学生的座位,他们一改其他学校“插秧式”的排座位模式,以小组沙龙的方式排布。上课时,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研究团队,他们之间既互相竞争,又合作学习。走进课堂,你会发现淮外的孩子不是那么“安分”,总喜欢和别人“叫板”。
淮外的课首先是从源头上变革,由老师“教的精彩”的讲堂转向学生“学的充实”的学堂。其次是“7-2-1”课堂时间的优化和重构,课堂70%时间是学生展示,20%时间是教师精讲点化,10%时间是当堂检测,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在运动中前进,在螺旋中上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业方式的变革,淮外实行导学案、训练案双案并举,导学案在课前,是自主学习的指向标,训练案在课堂,是学习效果的测试仪。课后老师不留任何形式的作业,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十字架”下解放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良好自学品质。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发展为宗旨,点燃了学生智慧和火把,充满着人文关照,洋溢着智慧的光芒。淮外课堂是生态化的、焕发生命活力的、充满思维风暴的磁场。淮外的课堂营造民主、激情、理性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室充盈快乐的气息,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感悟
停前镇中学
陈立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悉心建设的结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造就优秀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学校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组织活动策划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程。学校文化阵地建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文化组织的策划则是学校实施理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样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作为农村中学,建设美好乡村校园,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第一,师生互动,共建和谐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包括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但教师的教学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学也是不可低估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者是人,因而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围绕对人的管理而展开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引导师生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成为学子们安心学习、自我塑造和完善人生的课堂。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我们通过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活,人人都在生活,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生活现象结合政治观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学生的实际,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性,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精神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告诉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让生活充满阳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让信任催开真诚之花;基因影响着生物的性状,环境也影响着人的成长,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让学生懂得:爱憎分明,刚直不阿;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厚积薄发,正气浩然。在学习上,我们教会学生:课前能有效预习;不复习不作业,不检查不作业,不小结不作业;学习中有自己的改错本,横抄难题,竖析错因,举一反三,归纳提醒,规范学习行为,养成学习习惯,讲究学习方法。在做人上,我们让学生明白: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亲情的浓厚,友情的纯净,爱情的永恒;仁爱待人,善待家人,谦虚为人。曾听得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哪些价值观在学校内是重要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组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原来的教师和学生又把已经形成的良好价值观和规范传递给新来的教师和学生。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师生内化学校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后依据它们行事,成为校园文化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环境渗透,共建温馨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重视环境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各班发挥集体智慧,或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使教室四壁生辉,而且名言警语大都富有哲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名言警语,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或在班级的空白墙壁上开设“学习园地”。学校英语学科正在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英语老师的配合下,张贴学生自办的英语小报,使之成为“英语角”。许多班采取了全英语的形式。内容有英语小幽默,名人名言,同学自己写学习英语的体会,观看英语原版片的感受等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或利用教室的边角设立“阅读角”。放置一些近期的《阅读》、《考试报》、《西游记》等书籍,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翻阅。“阅读角”的开设,使各班形成了“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也使同学们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每学期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读书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宿舍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拥有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是我校每位同学的心愿。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宿舍环境堪称一流水平,我们学生个人的卫生习惯和公德意识没有理由不做好,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宿舍内卫生勤打扫,早晚一次卫生轮值,垃圾篓一满即清除。宿舍是一个窗口,透过宿舍,可以折射出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一桌一椅一架一床,都应讲究整体的协调和美观大方,严肃而不失活泼,明快而不失压抑,窗明几净,赏心悦目,谈笑有知交,弹奏觅知音,登斯室也,雅舍自有新天地。良好的宿舍氛围,有利于建立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排队,是一种文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以食为天”……走进我们学校食堂,类似这样的警句或名言随处可见,在食堂的栏柱上、墙壁上,也悬挂着各种蔬菜水果营养价值介绍的镜框,还有各种雅致的装饰画,错落有致,美观得体。
我们学校以和谐优雅的育人环境,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通过花草树木、班级文化、玻璃橱窗、德育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学生在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思想予以渗透。
第三,精神传承,共建特色文化校园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1、爱国爱校
热爱祖国,要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要热爱祖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自己的一切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而努力!在学校这片热土上,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永远记住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生为民尽瘁,死重于泰山”!我们热爱学校,我们秉承校训的精神,我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
2、爱岗敬业
我校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教师们都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中去。
3、宽容协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校师生具有包容他人、宽恕他人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同他人斤斤计较,让他人有改错归正的机会;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善于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不心存排斥他人、嫉妒他人之心,善于取众人之长来战胜困难、博取胜利。教师们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4、勤奋进取
“天才是一分天分+九十九分汗水而来”,我校师生坚信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专心于学习,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才能不断进步,获得成功;上进心是成功的内在动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响亮口号呼唤进取,进取是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奋发向上,才能学业有成、校业发展、国家发达。教师们在工作中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明礼诚信
我校师生时刻谨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尊敬老师、长辈,不顶撞、不忤逆,有礼有节,文明待人;尊重同学、朋友,不粗言野语,不侮辱、调戏他人,不打架斗殴,慎言慎行、礼貌待人;爱护幼小,躬亲示范,互尊互爱。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互相尊重,人际关系融洽和谐。教师们在工作中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打造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校园】推荐阅读:
平安校园的打造心得10-03
推进和谐教育打造幸福校园05-31
打造书香校园心得体会12-14
2024诵读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09-20
多维度打造数字化校园10-26
打造专业团队特色、创建“青年文明号”12-15
传承剪纸文化 创建剪纸特色校园09-18
如何打造特色企业文化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