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事业发展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和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统两种模式及其区别与联系,提出主要幾类城镇需水量的预测方法,对区域性供水的形成和管理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关键词]区域供水研究一、供水的模式分析我们认为,区域性供水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镇供水事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镇供水事业发展论文 篇1: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特点与研究

【摘 要】虽然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发展很快,但是许多中小城镇还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还要结合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特点。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现状、技术选择依据和常用的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关键词】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城镇的人口规模一般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按此规模兴建的污水处理设施,既要满足环境保护排放标准的要求,也要“建的起”和“用的起”,选择适合的技术和工艺就非常关键了。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1底,全国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135座,正在建设中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360个;36个大中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422座,但是有3%的城市和28.4%县城没有污水处理厂[1]。另据世界银行研究,目前中国共有城镇(towns)19322个[2]。可见,虽然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一部分县城和大量的中小城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将来仍将有大量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需要建设。很明显,研究并探讨适合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现状分析

1.1 发展不平衡

表现在以下几点:⑴东西部地区污水处理能力相差较大。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较快,污水处理能力比中西部地区高,如东部地区的城市和县级单位污水处理能力分别比西部高出5%~6%和44%[3]。⑵大中城市和县城、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能力也有明显差别,2009年污水处理率城市为75%,县城只有42%;小城镇虽没有统计数据,但可以推断要低很多。

1.2 配套污水排水管网建设拖后腿

一些城市、县城为完成指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或设施,但未能配套相应的管网,并且已建成的管网中雨污合流情况比较多,这为污水处理厂的运作增加难度。

1.3 水质水量不符合要求

有规划设计方面的原因,如调研不细致,造成实际运行水质与设计水质不符,或者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市政管网等,这些问题影响到处理的效果[4]。

1.4 污泥处理存在不足

污泥处理方面的问题是:⑴设备问题,如脱水机容易出现故障,导致脱水后的污泥得不到妥善处理。⑵处置方式不完善,有近70%的污泥未实现稳定化处理和安全处置,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⑶污泥处理能力不匹配,这既有规划设计的问题,也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指标,顾水不顾泥的原因有关。

1.5 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不够

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再生水利用量不到全国城镇污水处理总量的10%。但同时却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

2.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选择

2.1 确定污水处理规模

污水处理规模与城镇人口、社会经济水平、排水体制、工业废水量、规划年限、进水水质、出水水质、污水排放与再生利用、污泥的综合利用等因素有关,在确定污水处理规模时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调研,要将实际情况调查清楚,不留盲点。

2.2 考虑污水管网

前面已经讨论了一些地方污水管网不配套的问题,要让污水处理设施真正发挥实效,就必须充分考虑管网的建设。新建城镇的污水管网应优先选择分流制;旧城镇改造时可考虑采用截流式合流系统;只有在雨量极为稀少的地区,才考虑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

2.3 污水处理的工艺选择原则

污水处理的工艺要充分考虑城镇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实力以及城镇人口、排水体制、进出水质等因素,选择经济、高效的处理工艺,而不是盲目追新求异。

3.常用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特点

3.1 生物接触氧化法

工艺流程是:进水→调节池→接触氧化池→消毒池→出水。氧化池中充填填料,通过曝气,污水在填料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作用下,去除污染物,污水得到净化。工艺优点是池内充氧条件好,容积负荷率高;采用高效悬挂填料时不容易堵塞;不需要污泥回流系统,没有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单,能除氨氮;抗冲击能力强;有节能效果,是应用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足之处曝气难以做到分布均匀。一般多用于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5]。

3.2 氧化沟法

工艺流程是:进水→氧化沟→二沉池→消毒池→出水。污水在氧化沟中与活性污泥接触,并在转刷处曝气,在环形沟内完成生化反应和污水的净化。氧化沟法有Carrousel沟、三沟式、一体化式、Orbal沟等多种形式。优点是:工艺简单,可省去调节池、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一般能除氮磷;抗冲击能力强;采用延时曝气,污泥量少,污泥容易脱水等。一般用于大中规模的污水处理。

3.3 SBR法

工艺流程是:进水→格栅→沉沙池→SBR反应池→消毒池→出水。主要工艺设备是SBR反应池,在池中完成进水、反应、沉淀、排水、闲置五个交替进行的周期。优点是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能除氮磷;没有污泥膨胀;有抗冲击能力;占地少。缺点是自动化设备要求高,投资较大。SBR法适合中小规模污水处理以及土地紧张,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SBR法已发展出了各种新的形式,如ICEAS法、CASS法、DAT-IAT法、CAST法等。

3.4 AB法

工艺流程是:进水→格栅→沉沙池→A段曝气池→中沉池→B段曝气池→二沉池→出水。AB法不设初沉池,A段为高负荷,B段是低负荷,两段污泥分别回流,充分利用了污水管道中的微生物,为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种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优点是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可去除氮磷。不足之处是需要两次出泥,增加了回流系统;另外A段去除较多BOD时,可能造成后面碳源不足,影响脱氮。一般用于大中规模的污水处理。

3.5 人工湿地系统

工艺流程:进水→格栅→沉砂池→沉淀池→稳定塘→湿地系统→出水。这种方法是将沙、石、土壤、煤渣等材料按一定比例组成基质,然后栽种湿地水生植物,形成湿地系统。污水流经湿地系统过程中,与土壤、植物根茎部的生物膜接触,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完成净化过程。优点是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节能;维护非常简单;设計良好的湿地系统可获得很好的处理效果。不足之处是占地面积较大,适合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3.6 再生水回用系统

前面讨论了我国一些地区少水和严重缺水的现实,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利用再生水是解决少水和严重缺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采用再生水的一个思路是强化一级处理,将污水经10mg/L的硫酸铁和0.15mg/L阴离子聚合物混合条件下沉淀处理,可去除80%以上的TSS和50%以上的[6]。强化一级处理后,再与人工湿地系统结合,出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和园林绿化等用途。

4.结语

城镇污水处理是解决解决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种类繁多,需要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按照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特点和运营管理要求,选择工艺简单,维护容易,运行费用低的技术,以便得到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1年第四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EB/OL]. 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sjs/201203/t20120320_209157.html.

[2]The World Bank. China Small and Medium Towns Overview [R]. Washington: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 The World Bank,April 2012.

[3]彭树恒等.“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发展思路与建议[J].中国工程咨询,2011(8).

[4]何强等.东部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分析[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2(5).

[5]温元洪.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6]赵丽君.小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回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的解读[J].建设科技,2008(14).

作者:戚浩文 唐鸣华

城镇供水事业发展论文 篇2:

区域性供水模式的探讨

[摘要]分析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和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统两种模式及其区别与联系,提出主要幾类城镇需水量的预测方法,对区域性供水的形成和管理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区域 供水 研究

一、供水的模式分析

我们认为,区域性供水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

(一)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

1.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是所辖区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管网系统不一定连成一体,即水源和管网都可能是分散的。

2.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统是一个跨行政管理辖区概念的系统,跨地区的供水企业可以浓缩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整个区域经济服务,从而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与效能的发挥。

(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

1.区域性集中供水是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较多地实行长距离输配水,水费的收取办法又因输配水距离及高差而有所差异,这种多水源、多水厂并网的区域集中供水系统,比原先分散的、独自的、小规模的供水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与经济性。这样的系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是较多的。

2.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是一个多水源合并管网的管理系统,多水源统一的供水环状管网系统的建立,极大提高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通过强化调度功能,协调供需关系,使系统处于合理、经济的运行状态。

(三)两种区域性供水模式的密切联系

1.区域性集中供水是区域性供水的高级形式,区域性供水管理系统也可能过渡为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或经济发展程度条件下,即使不能进行区域性集中供水,仅仅通过采用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供水部门和相关企业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水质和供水普及率(水量),提高供水整体服务水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可能实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地方,首先实行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各自为政和各种短期行为,造成长期分散重复小规模建设投资,从而对一定区域统一分配水资源、提高供水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发挥区域性供水企业的规模效益起着促进作用。

二、供水的社会发展的趋向

数千年来的文明历史表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大型工业、集团化经济的崛起,人们更加速了向城市迁移,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性经济带逐步形成,以当今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例,日本有1/3人口集中在东京的周围地区。就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城市的规模在扩大,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带正在形成,这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三、区域性供水的可行性

(一)跨行政辖区的供水,这将打破目前供水企业隶属一个行政辖区管理的惯例,但供水企业通过股份制管理模式可以协调各行政辖区对供水的需求关系,还可缓解水利部门与城建部门对供水企业隶属关系上的争议。

(二)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中心城市经济带的形成,区域内对供水的水质、水量以及供水连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供水企业间的横向联合,促使区域性供水管理模式的形成,促使中心城市的供水企业更好地为区域范围内的供水事业服务。

(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那种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冲击,为了取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努力,有利于供水企业之间的联合。

(四)由于水资源的紧缺,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开采、统筹分配,有可能促使区域内供水部门、供水企业之间的联合。否则争水、抢水等问题必将导致社会化矛盾。

(五)近十多年来供水系统的建设投资,主要是向用水单位筹集的,政府部门只是政策上的照顾,因此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供水企业亦可按此途径解决。

(六)在条件许可的实施区域性集中供水模式中,以谁受益、谁出资,谁出资、谁优先的原则,由点、连线到面的实施策略,并且以区域集中供水与局部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模式规划,不作一刀切。

四、供水量的预测方法

(一)区域性预测

区域范围内的需水量主要分为中心城区的需水量、卫星城镇及县制镇和村镇的需水量,根据各自的供水特点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宜分别用不同方法作预测。预测期限可分为三个期间,即近期、中期、远期。中期的预测应是目前作区域性供水研究中供水量预测的重点。

1.中心城区。对中心城区的供水量预测,针对其历史数据资料较为完整的特点,可收集近数十年的供水量、售水量、供水人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数据,采用微观定额法、供水量递增率法、时间序列趋势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多种预测方法,然后对预测结果作相应检验和综合分析,即得出中心城区各预测时期的需供水量。

2.卫星城市和一般县镇。对卫星城市的需水量预测,主要依据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卫星城市布局及人口规划,采用微观定额法预测和专家调查法为主,其用水定额与中心城区取值相近,并结合工商业分布确定其需水量。

(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自古至今,凡是有人群起居的地方必然有水源,凡是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有相应的集中供水事业。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作为一种无法替代的资源是有限的,就全世界而言,已有不少专家预测下世纪的主要危机是水危机。而我国的水资源相对而言是不丰富的,平均年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30m3/人,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总之,淡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淡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分配、区域性综合规划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三)区域性供水是供水事业发展的趋向之一

1.区域性供水系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是较多的。但在国内尽管我们在1990年提出建立这样的系统,经四川省科技情报所查新表明还属首次。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区域性供水系统的出现与发展,必然成为普及城乡供水的趋向之一。

2.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村设一个供水站,一个镇设一个水厂,一个县市设一个自来水公司,他们之间彼此独立、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国内是普遍的,他们在开创供水事业上曾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区域性经济带的形成,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供水系统不进行管理上的深化改革,很难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服务好,很难为人们提供优质的饮用水。供水系统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区域性供水管理模式是一个趋向。

参考文献:

[1]何维华、钟泽彬,区域性供水模式探析,2000.05.

作者:孙 睿

城镇供水事业发展论文 篇3:

彭阳县农村人畜供水工程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通过对彭阳县供水工程现状和缺水原因的分析,针对不同性质缺水区的地质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缺水原因对方案进行优化比选,设计出几种可适应不同缺水原因,不同地形、地质、水源情况的典型工程型式,同时对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可供我县“十一五”规划或其他相似地区参考。

关键词:农村供水;典型工程型式

1前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农村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在此形势下,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不仅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而且在经济和物质方面也具备了条件。本人自从农村饮水工作开展以来一直参与彭阳县农村饮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从中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以供彭阳县“十一五”规划或我国相似地区参考之用。

2彭阳县农村人畜供水工程现状

农村饮水困难和非安全性饮水已成为制约彭阳县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非安全性饮水问题,改善农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针对我县农村人畜饮水现状,根据我县2004年底进行的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估,全县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35处,解决8.22万人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问题,其中,机井扬水工程11处,受益人口2.89万人,泵站扬水19处,受益人口2.88万人,自流引水5处,受益人口2.45万人。建集中供水点387处,入户供水0.93万户。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密切了党群关系。

3农村饮水问题原因分析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山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55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 361mm。全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831个村民小组, 总面积2 528.65km2。全县总人口25.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3.39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项目区覆盖全县的12个乡镇、106个行政村,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86万人 (其中“十一五”需解决12个乡镇,106个行政村6.8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12.53万人。

4农村人畜供水工程型式分析

针对供水现状,我们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分析各农村饮水困难的原因,根据水源条件、经济条件、工程地质状况及现有工程情况,以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益投入比最大为原则进行工程规划和设计。

4.1工程建设标准

4.1.1水质。规划建设的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4.1.2水量。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确定居民日供水标准40L/d•人。

4.1.3方便程度。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到户,居住分散无法供水到户,建集中供水点供水,确保农户取水的往返时间不超过15min。

4.1.4水源保证率。集雨泉改地区不低于90%、集中供水地区不低于95%。

4.1.5供水水压。集中供水工程的供水水压应满足《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的要求,正常供水水压在0.32MPa~0.63MPa之间。

4.2典型工程型式

根据项目建设措施选取典型进行设计,在同一区域相似地形地貌,存在的问题比较相似,可以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点进行典型设计,以获取典型指标。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过多方案比较,设计出以下几种典型工程型式。

4.2.1水井供水工程。根据水源形式和缺水原因的不同,水井供水分为机电井水塔供水与渗水井水塔供水两种。

机电井水塔供水根据工程布置位置的水文地质情况确定井深,水源井和水塔相对集中建设,水源井水塔布置在村庄旁,管理房与泵房统一建设。村庄住户用水用干管输水进村,并树枝状布置至供水点。

渗水井水塔供水是利用岩石裂隙潜水、降雨渗水或沟道渗水,建渗水井集水,设泵站扬水入水塔,然后再输送给供水点。渗水井设在坡脚洼地靠近河沟的地方,泵房靠近水井布置,计算水塔高程,用管网自流入村。

4.2.2引泉(河)水典型工程设计。根据水源位置与供水点位置的不同分为有压引泉(河)供水工程和自压引泉供水工程。有压引水工程又分为有坝有压引水和无坝有压引水两种典型。

有坝有压引水典型根据地形情况,采用修建拦河溢流坝,坝上游建渗水池,水通过渗水池过滤后加压送至高位蓄水池,利用输水干管输水进村。

无坝有压引水典型根据水源和地形特点,将泵房布置在泉室旁边,蓄水池建在高地上,通过输水干管输水进各自然村集中供水点。

自压引泉供水典型利用高位泉眼为供水水源,引水至蓄水池,利用自身与供水点位置的高差,通过输水干管自流至集中供水点。

4.2.3泵站扬水(小高抽)供水典型设计。该典型利用地表水,傍沟、河建大口井,通过大口井滤水、渗水、集水,经泵站提水至高位蓄水池。经沉淀和水质处理(水质若经过化验符合饮水标准,可不需设置此工艺),通过输水干管输水至需水点(自然村和集中供水点)。

4.2.4雨水集蓄饮水工程典型设计。该典型适用于不利于降水入渗和地下水运移,地下水比较贫乏,打井比较困难,又无合适的地表水利用的地区。宜采用分散集雨面通过屋檐接水或坡面集水,集水经沉淀处理后由支管入各户地下砼水窖,用水户利用抽水泵或压水井方便取水。

以上农村供水工程的典型工程型式基本上可以适应不同缺水原因,不同地形、地质、水源情况的工程设计需要,方案优化,供水形式符合当地实际,经济合理。部分工程型式已经在我县农村饮水项目中应用。经运行考验,这些典型工程型式结构简单,投资小,费用低,不仅便于施工,同时节约投资,提高了效益,供水质量和可靠度得到很好的保证。工程布置紧凑,结构合理,规划设计适用、经济、美观、安全,技术措施成熟,切合实际,综合经济效益比一般同类项目有较大提高,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并为今后的农村人畜供水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5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5.1技术思路

5.1.1针对不同的缺水原因,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择优选择适宜的水源。

5.1.2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用水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

5.1.3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搞好规划。水源水量充沛,在地形、管理、投资效益比、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水源水量较小,或受其它条件限制时,可选择单村或单镇供水;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条件适宜时选择管网延伸供水。并尽可能按全日供水、供水到户设计。

5.2建设管理思路

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工程的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彭阳县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严把“五关”:

5.2.1严把设计关。在项目的设计上,委托由具有相应水利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确保了设计工作的质量。

5.2.2严把施工队伍关。在施工过程中,由所在的乡、村、组配合组织实施,对50万元以上的工程实行招投标制,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实行阳光操作。

5.2.3严把采购关。在设备材料的选购上,积极实行政府统一采购,既确保了质量,又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还便于管理。

5.2.4严把质检关。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有建设部门、监理、技术人员对工程的施工进行质量监督,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

5.2.5严把验收关。工程竣工后,首先是群众自验,单户工程由受益农户签字验收,再由水利、财务、审计及受益的村组组成验收小组进行验收,自验合格后,报县、市、区统一组织复验,使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

5.3投资思路

根据近几年来农村饮水项目的投资办法,资金筹措仍应坚持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的原则不变。但目前国家制定的补助标准相对较低,不适用于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应适当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标准,视具体情况适量减少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同时要做好宣传,提高农民群众自费办水的积极性,鼓励群众以工代赈、以劳代资参与工程建设,落实自筹资金。

5.4运行管理对策

5.4.1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建立专管机构,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行乡镇供水协会等组织形式,推进民主管理,提高用水户参与水平。

5.4.2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管理办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工程管理、养护维修、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水费计征等规章制度,按照有偿供水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坚持按成本依法合理收取水费,保证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5.4.3加强对农村供水管理队伍的建设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供水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保证优质供水服务,更好地发挥工程供水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4.4加强水源保护,划定保护区,竖立警示标志,切实保证水源安全。对已建工程,采取必要的水源地保护措施,制定完善水质检测制度,防治水源污染和水质变坏。

5.5行业管理建议

根据国家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结合农村小型水利改革的实际需要,由县市水利部门成立相应的供水管理机构,负责全县乡镇供水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制定、工程运行监督管理、供水单位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并视工程规模和产权归属,成立相应供水管理站或者股份制公司,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市场化管理,切实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供水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作者:杨雪兰

上一篇:教师的述职报告下一篇:升职报告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