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精选8篇)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如此,中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同时,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受到冲击,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出现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现象。针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将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农名工返乡再就业状况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改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健全小城镇发展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研究目的。在内外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在1.3亿的中国农民工中,以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农民工返乡人员不断增长,返乡现象也长期存在,导致农民工回乡开始创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如今发展小城镇是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分水镇作为汉川市农民工较多的乡镇之一,实施“一主三化”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如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借鉴大量文献分析分水镇农民工返乡和小城镇发展现状,针对分水小城镇发展中农民工返乡再就业所遇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文献收集法: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研究,我更多的是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必须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城镇发展的理论经验来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概括。

一、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

小城镇发展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新现象,新数据共同证实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回家乡。但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并不“返农”,而是选择在当地工厂就业,城镇生活。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农民工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而且小城镇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将各类工业体系相对集中和综合配套,形成以小城镇为支撑点的内联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外联全国各地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大效益、大市场的规模经营格局,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刺激了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产业结构。其次,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的规模优势聚集效应,必将对第三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拉力,带来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加快农村产业化的升级与小城镇的发展,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小城镇内二、三产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资源布局都将产生重大的优化配置功能。

返乡农民工推动了对分水小城镇的发展。2001年,全镇工业产值达702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2800元,现有各类成份企业150多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有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生长点,一些农民工返乡待业或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后,实现了从流动向定居的转变,直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扩大消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后,带来了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开始向更舒适的家庭生活转变,这种转变将会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增加住房需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心理上缺乏稳定性,也限制了购买的需求,另一方面乡镇地区住房价格相对较低;三是增加投资,相对低廉的创业成本,降低了创业门槛,为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了创业机会。四是带动就业增长,农民工创业就业会带动一部分农民工回流,但大多数还是依靠重新招工。五促进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模较小,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分水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规模偏小,产生了小城镇功能不全、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小城镇发展的要求。据我国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要达到3万人以上,才能较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否则会造成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第三产业难以发挥等问题。

小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难以形成科学的城镇化体系。长期以来,分水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以沿江、沿路发展为主,城镇的布局挤压在北止老荷沙线,南抵汉江的狭长地带,镇区面积不足 2.8平方公里,功能混杂、管理粗放且不能到位,特别是在2005年对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城镇管理采取的是“以钱养事”的方式,城镇规划、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弱化,原有的规划无人执行,导致乱搭乱建,使本来就脆弱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

基础设施水平整体不高,建设资金短缺。分水镇小城镇的城建布局基本沿着公路两侧散乱布局,企业、商业门店、住户沿线分布,形成了“马路经济带”。城镇排水功能不足,供水网管陈旧,绿化面积不足,缺少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场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要求,环卫资金严重短缺,装备设施落后,垃圾处理困难,清扫运送处理能力差。农业集约化经营面积不大,排涝抗旱能力不强,特别是抗旱死角较多。沟渠污染严重,除汉江及地下水外无一处清洁水源。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民返乡的对策

扩大小城镇规模,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扩大小城镇规模,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拉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积极性。大力提升小城镇的规模,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坚持从现实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提高小城镇的质量、水平,从而扩大小城镇规模。

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科学制定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布局。调整小城镇的产业机构,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城市专业管理队伍,赋予其综合执法的职能。管理体系可以考虑加大垂直管理的力度,隶属于市城管局。业务接受市城管局指导,以解决执法权的问题,资金由市、乡镇财政共同保障。二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三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通过广播、宣传栏的宣传和开展学生、居民“我为美丽分水作贡献”的演讲比赛及公益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广大居民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 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服务的中心。它不仅可以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题首先探讨了我国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后就业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对农村城镇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尝试性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健全小城镇发展体系的对策及建议,如: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让更多的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劳动技能,适应更多岗位需求,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然而,由于在对分水镇返乡农民工就业率与小城镇化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时,掌握的显示数据较少,缺乏第一手材料,因此分析不够透彻。所以,论文最后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尚需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篇2

城镇化也被称为城市化, 指由农业等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的那个人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不断转变的过程。我国从1996年开始, 城镇化水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城镇化率超过30%, 在那之后的十六年间, 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而近几年, 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9.68%,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27%。当前国际社会和我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预计未来每年城镇化率将保持在1%的增长水平。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几个具体表现, 其中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表现, 这将导致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城镇的区域不断加大, 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还表现为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转移, 城镇体系的日益完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

二、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来的机遇

(一) 城乡体制趋于一体化

城镇化的发展逐渐消弱了影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和政策性障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 政府对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视会使农村地区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并促使生产要素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逐渐形成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农民工可以在农村地区得到与城镇相同的待遇。政府在体制上对农民工有了巨大的支持, 农民工自主建立的企业可以利用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相关生产。而且农民工可以得到城镇地区的相关要素来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二) 城乡社会发展趋于一体化

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居住等方面的待遇, 缩小了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差异, 城镇地区优秀的资源与农村地区进行共享, 弥补了农村地区人民在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方面的不足, 促进了了城乡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农村和城镇地区的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相互适应, 改变了农村地区社会事业较落后的面貌, 促使农村地区人民的地位逐步提高。大量的农民工是由于城镇地区拥有的良好福利才去城镇寻找工作, 因此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 农民工的返乡积极性也会逐渐提高, 这会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激情, 逐渐吸引他们进行返乡创业, 他们也会因为政府给予他们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变得更加大胆、放心的进行自主创业。

(三) 城乡经济趋于一体化

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地区的地位与城镇逐渐平等, 这也促进了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的联系。城镇具有的聚集效应与辐射效应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促使了城镇的技术、劳动力乃至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 农村地区得到了城镇地区的支持, 因此农民工可以在农村地区获得城镇的先进技术、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有用的信息, 促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可以更方便的从城镇地区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可以更快捷的从城镇地区引进更先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由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不断的改进, 返乡创业中建立的企业更加容易紧跟现代化的步伐, 逐渐迈向现代化。相对于城镇来说, 农村地区的资源更加的丰富, 返乡的农民工可以抓住城镇化这个良好的时机促使城镇和农村相互协作, 抓住各有的特点和各个时间段不同的发展优势进行自主创业, 来提高农民工的积极性, 不断促进返乡创业企业的发展。

(四) 城市产业梯度转移

产业梯度转移是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 又可被称为产业区域转移。梯度转移”表现为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 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城镇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进行转移。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相关行业的人才, 在城镇有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可以更轻易的适应相应的工作, 这促使农民工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人民的物质水平不断地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地区有城镇地区没有的区位优势, 农村地区没有遭受大量工业的破坏, 因此环境比较优美,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比较适合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旅游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完善, 这也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不断吸引农民工进行返乡创业, 提高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三、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的挑战

(一) 城镇化提高了企业入行门槛, 加大农民工创业心理负担

城镇化是发展的产物,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城镇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部分企业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竞争力具体地说可以是先进的技术, 诸多的人才, 而且企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并进, 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 逐渐形成了完全竞争市场甚至是企业垄断, 相似企业之间的合作会使小型企业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提高了企业的入行门槛, 使新晋的企业的压力增大, 他们不仅要有前卫的管理观念, 先进的科学技术, 还需要有前瞻的思想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带来的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对企业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 要进一步提升融资能力, 加强风险管控能力, 加强团队建设能力, 还应提升工业化信息化水平等。城镇化有利有弊, 在给企业带来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常严峻考验。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 没有先进的科学知识, 且自主创业的经验极少导致农民工没有有效的竞争力, 很难在竞争力极大的市场中立足。

(二) 城镇化导致资金不断分流,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不足

城镇化的资金主要有四部分来源构成:依靠地方政府举债, 完善财税体制,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渠道, 保障资金可持续。总的来说, 城镇化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政府, 市政府拨出的财政资金, 另外一部分是市场中的资金, 两部分资金的比重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而财政资金的投入是有一定限度的,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完成并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 规划中涉及了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建设, 这将在未来十年内拉动40多亿元的投资, 但是发改委提出了城镇化发展将更倾向于城市的优先发展, 这也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无法加大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 因此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积极性也无法提高。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各种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入, 资金使用也越来越多, 这导致资金投入到各个不同的行业之中, 资金分流越来越严重, 这就导致资金越来越紧张。

(三) 城镇化发展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 降低农民工自主创业意愿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产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增加的企业的利润, 这也促进了农民工收益的提高, 因此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更多的民营企业出现, 民营企业有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制造成本上的优势, 农民工不仅可以在企业中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 还能从中货的高额的利润, 因此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 (见图1、表1)

四、优化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挑战的对策与建议

(一) 改革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工竞争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的建设有助于吸引农民工回乡工作, 农民工更愿意在本地进行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会不断吸引城镇企业的迁入,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当地产业调整, 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渐提高了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 促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 农村地区人民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会促使他们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 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此来应对城镇化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大的问题。

(二) 创新创业培训机制, 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

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引导, 引进优秀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政府部门应当提高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视程度, 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 促进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 加强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联系, 加强对农民工创业能力和技术知识水平的培训, 不断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主导产业引进先进的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 重点培养农民工的创业观念, 并且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根据农民工各自不同的基本条件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各地政府可以采取专家现场指导、举办特色培训班、企业家巡回讲课等方式, 有针对性的为农民工提供技术指导、特色项目建立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系统化服务。邀请有关的企业家, 专家, 学者定期组织专题讲座或者专题报告, 来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创业激情, 政府还可以实时跟进政府政策, 积极宣传国家提出的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规划, 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工作经验以及各自的意愿, 有计划、有目的的围绕市场需求去开展创业培训。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进行准确的方向定位, 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优势来确定教学课程、教学案例使各地创业特色化。农民工应当有勇于实践的精神,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农民工应当注重实践, 积累自主创业的经验。政府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获取多方面创业信息和市场信息, 在抓住创业机遇的同时, 全方位掌握市场动态, 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市场最新需求, 最新动向, 帮助那些准备进行自主创业的农民工进行项目选择, 提高自主创业成功率。

(三) 加大国家财政、税收扶持力度, 提高农民创业积极性

扩宽融资渠道, 不断争取有利于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政府政策体系可以给农民工创造良好的返乡创业条件, 而且农民工在最开始进行返乡创业时对资金的有较大的需求,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 对有前景但又有困难的农民工给予资金支持。针对农民工资金有限的问题,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和银行信贷作用, 为农民工提供利息较少, 额度较大且还款时间长的贷款, 有利于促进新建企业的资金流动, 提升企业的活力。国家政府和税务部门可以指定有利于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政策, 对于新建企业给予一定的税务优惠, 降低农民工的税赋负担, 这有利于农民工提高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率的提升。政府前应当加强扶持, 适当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收费和罚款的项目, 实行部分企业另收费, 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处罚但不能阻碍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于还没有相关方面优惠政策的创业项目进行大力支持, 积极主动向当地上级政府反应并争取政府的支持, 通过政府、社会机构、银行等多渠道为创业者扩宽融资渠道, 提供资金保障。当地政府还应对于国家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而出台的文件和优惠政策及时准确解读、分析, 传递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把握时机, 筹集资金。

(四) 坚持因地制宜, 鼓励建立新型合作组织

鼓励建立农民工入股的公司制合作企业, 坚持企业相互结对, 互相扶持。政府应当引导、支持企业之间的结对, 通过对企业的注资、参股等方式, 来推动农民工实施创业计划。积极鼓励、引导当地的农民工根据各自情况来发挥优势, 寻找现代农业、服务业和高新产业等方面寻找新型创业项目, 采取独资、合资、融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化的新兴产业。当今各领域发展中, 公司制经济组织是最具有活力且又是比较完善的模式, 他是当代市场经济管理中的重大创造, 得到不断地普及和推广。农民入股公司制合作组织, 可以促进个层次入股人之间的交流, 还能促进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 使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优化组合, 提高农民素质, 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有利于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 盘活市场流通,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作用。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 因此各区域之间的地理区位差别极大, 资源分配不均匀, 这也导致了各区域的发展程度不同, 城镇化水平高低参差不齐。政府应当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来选取创业项目, 应当围绕市场选项目, 利用所在地的优势来带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 给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农民工自主创业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缺乏创业经验, 各级政府应当选择一批返乡创业较为成功的企业进行示范, 与当地龙头企业进行合作, 创建农民工产业园区, 来分配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点, 促进相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共享交通、物资、基础设施等区位条件, 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 让农民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不断提高农民工在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技能, 丰富他们的经验, 提高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

五、结论

本文首先说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接着对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并且根据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 城镇化的发展既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但是本人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而农民工在返乡创业中面对的许多挑战都是基础性的, 起步性的,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国家政府的不断支持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肯定会越发顺利。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但是也有许多方面的发展是不足的, 有许多行业可以进一步开发, 农民工应该看准时机, 抓好机会, 促进自我学习, 做好知识扩充和经验积累, 国家政府的不断努力和支持也会给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一大助力, 促使农民工自主创业愈发顺利。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4, 02:41-44+64.

[2]吕晓飞.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中西部城乡一体化的互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3:55-59

[3]中国统计年鉴[M]

[4]刘明柱.如何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机遇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发展[N].中国建设报2013-11-29 (8)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篇3

以河南省为例, 2011年该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2450余万人,其中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首次超出省外输出,两者差额为78万人;2012年,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超出省外输出332万人;2013年,省内外就业差额创下386万人的历史新高,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已成常态。

数据显示,近年来,60%以上的农民工就业仍然在东部,但东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出现了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则持续较快增长,中西部农民工的增速持续快于东部。

如今,随着中西部城镇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中西部城镇化明显提速。数据显示,2013年末四川省城镇化率达44.90%,较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增幅比全国的1.16个百分点高出0.21个百分点。2013年贵州省城镇化率达到3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不少农民工选择在中西部城镇就业创业的同时,日益开放的落户政策,让不少农民工圆了市民梦。不久前,全国新的户籍改革办法出台,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将全面放开。只要有意愿,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哪怕是租房都可以落户,中等城市也将基本放开。不以农民放弃或者退出土地“三权”作为落户城市的前提条件,更让农民落户没有了后顾之忧。

此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范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转移衔接等改革措施顺利推进,也让不少农民工在中西部城镇就业、落户更加便利。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篇4

新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李小坚

2009年07月17日 14:52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不少企业相继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导致用工量锐减,大量农民工返乡,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民计民生,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新宁作为劳务输出大县,返乡农民工的情况怎样?带着这一问题,春节过后,笔者先后听取了县农调队、劳动就业局和县农办的专题汇报,并在全县随机抽样回龙寺镇石泥村、白沙镇罗干村两个村,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组调研。通过采取召开乡村干部、返乡农民工代表座谈会的形式,掌握了情况,深化了认识,更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石泥、罗干两村基本情况比较

根据调查统计,石泥村共15个村民小组,375户,1650人。有劳动力859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外出务工601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70%;春节前农民返乡207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4%,其中返乡农民工已外出145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0%,滞留在家62人,占30%。滞留在家的返乡农民工有4人从事货物运输,2人从事养殖,56人从事烤烟种植。罗干村共17个村民小组,302户,1211人。有劳动力646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3%;外出务工201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31%;春节前农民返乡67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3%,其中返乡农民工已外出18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7%,滞留在家49人,占73%。滞留在家的返乡农民工有1人从事出租运输,1人从事养殖,47人在家从事春耕生产。

在对两村返乡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两村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两村都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贫穷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贫瘠干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特别是石泥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8分。在返乡农民工安置上,两村的区别是:

石泥村基层组织带动力更强。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石泥村村支两委班子能够并善于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带领群众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在自筹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村主任拿出私人储蓄60万元,并担保贷款100万元于今年年前拉通一条贯穿全村长约7公里的村道,并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同时组织群众对村内所有山塘进行维修加固。交通和水利设施改善后,面对今年本村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现实情况,该村村支两委根据本村自然条件,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扶持项目,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烤烟生产,先后组织返乡农民工修建密集式烤房21座,普通烤房51座,并积极主动想办法,从县农业银行担保烟叶贷款100多万元帮助解决资金问题。而罗干村村支两委班子的带动力没有发挥出来,村干部对农民工返乡感到很无奈,群众对村支两委也颇有怨言。

石泥村农业产业化程度更高。石泥村以水田租赁每亩200元,旱土每亩100元的价格,通过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发展烤烟730亩,共63户种烟户,其中30户为返乡农民工,全部为种植10亩以上的大户,最大的一户承包户种植烤烟达65亩,实现了烤烟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而罗干村以脐橙、桔柑为主导产业,大多是小户经营,规模不大,产业化特征不明显。

石泥村的返乡农民工思想更安定。通过调查发现,石泥村返乡农民工回家后,都大有作为,并且成为种植烤烟的主要力量,大家每天都忙于生产,讨论的都是烟叶生产技术问题,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群众真心拥护村支两委,人心安定,社会风气和谐,全村呈现一派蒸蒸日上景象。而罗干村返乡农民工大多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要么打牌娱乐,要么聚众闲聊,心态不稳定,大部分人都提出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有强烈的再次外出就业意向。

二、石泥村返乡农民工安置的经验和做法

相比石泥、罗干两村,石泥村在返乡农民工安置上做得更成功、更有效,其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组织上引导。返乡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刚回到农村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石泥村支两委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紧密联系群众的作用,及时对本村返乡农民工进行全面的走访慰问,掌握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心理诉求,帮助解决返乡农民工实际困难,对他们在思想上关心,创业上指导,生活上帮扶,形成激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富民的良好氛围。

从产业上扶持。返乡农民工由于在外打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回到家后大部分人担心收入会减少而导致心态不稳定。石泥村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把本村返乡农民工的身心系在产业项目发展上,以产业的发展,实现村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村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石泥村在帮助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上,用真情、出实招,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产业项目的确定,资金和技术的保障为群众增收搭建了平台,从事烤烟生产的返乡农民工看到了希望,自然而然就安心在家干事创业。

从政策上支持。返乡农民工经过在外几年或十几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金,并且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面对外面不良的经济形势,加之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他们认识到在家创业也大有前途,很多人自愿选择回乡创业。石泥村返乡农民工能够就地创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级惠农政策的扶持。如石泥村返乡农民工肖建明,与妻子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在政策的支持下回家创办了一个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养猪场,同时还开了一家饲料店,预计年收入可达30万元。

三、得出的几点有益启示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两村的调查中,我们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上得出几点有益启示: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力和主力军作用。村级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农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和要求都集中在基层组织,一些矛盾和焦点也都集中在基层组织,群众反映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村级组织逐一加以解决和落实,村级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石泥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满足、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形势任务的需要。一方面,要创新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配优配强村级班子。造就一支能够引导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农村稳定的基层干部队伍,带动村民不断更新发展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拓宽发展思路和途径,真正实现能人治村、能人促富。另一方面,要创新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村级干部的能力素质。努力培养一支“能办大事、敢办难事、真办实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使他们能够科学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疑难问题,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真正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

发展农业产业化,扩大就业平台。石泥村通过规模种植、大户经营的模式发展烤烟产业,促进了土地流转,制止了耕地抛荒,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壮大产业,提供了大量的用工岗位,妥善解决了返乡农民工和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既可以安置转移劳动力,又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石泥村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化安置就业的潜力,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大本营和主战场,使农村劳动力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用活支农惠农政策,促进本地就业。石泥村充分利用了烤烟产业扶持政策以及现有的土地政策和贷款政策,通过发展烤烟生产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这就告诉我们,要用好用活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具体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要帮助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资金难题。银信部门要对返乡农民工创办产业项目的,要积极给予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将返乡农民工在本地创业就业人员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范围,研究制定简便易行的实施办法。二要搞好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农民素质培训学校、信息扶贫学校等技术培训点,结合本地实际和农民工需求,适应转岗转业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开展就业和创业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三要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摸清县内各类企业和新开工项目的用工需求,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

肇始于1978年的经济改革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变革趋势日益加强,并带来阶层分化,由此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多元化与利益冲突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分化情况

改革开放之前,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整个农民阶层是一个具有单一身份性的群体或阶级,同质性很高,农民享有同样的身份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农民个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体力方面的差别都不予以承认。

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进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农村财产制度、财产使用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农民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不再是一个意义和内涵单一的身份指称。在农民当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根据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不同资源的占有标准,分化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管理者和乡镇企业职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等群体。同时,农民内部的分化,使得一些农民往往能够寻找到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并形成一致的看法和心态,表现为利益觉醒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彰显、群体界别意识分明。

可见,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农民的角色和身份已经多元化,地位和需求已经差别化。只有准确认识并把握当前农民分化的现实,并分析其不利影响,才能在制定各项政策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分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影响

(一)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农村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的分化,引起了农村人口的收入明显分化。这种贫富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农村社会的财富占有度,另一方面也反映着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层次。目前,在农村中有资产过百万的农户,也有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农户。2004年林坚、马彦丽在江、浙、冀、赣、川五省进行农民收入多元化和阶层分化专题调查显示,不同职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差异比较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收入最低。与收入最高的私营企业主相比,两者相差31332元。南京大学2006年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在山西、陕西、江苏、广东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在这项调查总共涉及的20个行政村(“明星村”)中,2005年人均年收入最高的是江苏省华西村,达到1.88万元,而在陕西省的南泥湾村人均年收入仅为1526元,二者相差了近12倍。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在农村,越是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阶层,负担越轻;越是地位低、收入低的阶层,负担越重。农民负担与社会分层之间的逆向关系,不仅仅损害了弱势群体——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发展能力,带来了农民各群体之间的断裂,而且也影响到了社会公正秩序,降低了政府管理社会的公信力,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二)农民分化导致相对剥夺感滋生

相对剥夺感是个体将自己的地位与其他类别地位的人做了对比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说,当个人把自己的情况与那些被他认为在其参考群体中占优势的人相比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农村各阶层收入差别不断扩大,农民中一些优势阶层或群体中的一些人就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居于特殊地位;企图凭借经济资源和非正式关系网络来渗透政治系统,以规避法律和制度约束,减少行动成本,达到个人收益最大化,使平等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这导致一部分农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产生社会不公平感和心理不平衡,从而对一些在农村社会中地位上升的阶层,如高收入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少部分农村管理者阶层的收入合法性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产生不满情绪,无形中造成了农民各阶层中的二元分化,也使得农业劳动者对农村改革甚至目前国家所倡导的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下降,热情降低。

(三)农民分化导致道德与价值准则失落 道德观念是社会良性发展的精神基础。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主流是健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也带来了农村社会价值观上的混乱和迷失。

转型时期,社会逐渐走向一个趋利形态。不管是社会群体,还是个人都强调利益和竞争,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资源和利益。利益逐渐从公利和共益回归到利益的本原精神,即亚当·斯密所说的“自利原则”。一些阶层,如富有阶层的部分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他们花钱摆阔,办事讲排场,购买奢侈品,养宠物,信奉金钱万能论,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认钱不认人。他们是“白道”能走,“黑道”也行,集体主义观念明显淡化,不关心集体,对社会公益事业淡漠。

一些贫困的阶层,短视、狭隘,口里喊着要公平,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又会采取实用主义观点,大部分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有些人只顾“小家”忘了“大家”,有些甚至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不讲信用等;家庭责任感弱化,尊老不足、爱幼有余,邻里关系紧张。

一些农民精神生活贫乏,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不信政府信上帝,不搞生产等“升天”。同时,一些地方农村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利益集团、地方黑恶势力的抬头等,构成了一些地方在乡村治理权力上的分割,使一些乡村政治行为无序、经济行为不轨、文化行为粗陋。

(四)农民分化导致群体性事件凸现,使农村缺乏凝聚力

群体性事件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和衍生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阶层市场经济意识较为充分,自主意识、自我意识较浓,对自身权益较为重视。正是出于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的动机,他们要求在村治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渴望影响村社公共权力运作。特别是在农村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的一批掌握着经济、知识、技术、政治等优势的社会资源阶层,如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村管理者等等,他们将形成农村新的政治精英,进而对传统乡村政治权力结构提出挑战。可以说,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特别是由于利益的分化,占人口很大比例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面对经济收入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难,以及与其他阶层经济收入的巨大差距,将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在公平条件下实现本阶层成员及其子女的上升性移动,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因而农民各阶层要求通过民主参与表达利益的愿望和积极性日益提高,而政治体制尚未提供相应的制度化参与渠道,即使有“两会”,民主决策权力往往为村委会、村党支部及富人把持,造成目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抗议、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报复村干部,甚至暴力攻击执法人员,冲击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过激行为等。

(五)农民分化使新农村建设缺乏组织保障

农民阶层的分化过程实质上是利益分化的过程。利益的分化改变了农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动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作为农村社会支柱的基层党组织,在整个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而且有日益弱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出去了,留下的是“三八六一部队”及老弱病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难选取。一些地方党组织不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长期不发展党员,原有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中青年党员稀少,缺乏合适人选。少数村的村民包括党员整体文化素质低、能力差,人才缺乏,没有人选。一些村的党员党性弱、责任心差,只顾自己富,不顾大多数,谁也不愿当支部书记。“家长”专制,或宗派家族争斗,互相攻击,闹不团结,产生不出支部书记等等,并且使民主管理陷入困境,民主决策难以实现,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另外,更重要的是,农民各阶层之间以及农民各阶层与农村组织之间的信任感大量流失。农民的政治信任感又是与农民对政治体制的效能感和绩效感紧密联系着的,“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一些乡村组织不是懒软困涣散、腐败,就是作威作福一派“黑老大”模样。“凡是政府大力推进、宣传和倡导的,老百姓总持怀疑态度,甚至还有让干的偏不干,不让干的偏干”。乡村组织在协调农民各阶层行为,保护农民各阶层利益方面给农民带来了心理上的挫折感,这必然影响农民对乡村政治系统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政策措施

(一)协调好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首先要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活力、追求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保护优势阶层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这将增强农村社会全体成员致富的信心。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阶层的利益,调动弱势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村各阶层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其次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考虑,依法打击各类优势阶层的寻租活动。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逐步缓解农民收入拉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再次,贫困阶层是农村各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较差,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加上资金不足,收入增长的难度很大,迫切需要各方面从财政金融方面加大对贫困阶层的扶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尽可能为他们的生产提供资金,并加以扶持和引导,以促使弱势阶层向上“流动”。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改变基层组织瘫痪的局面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基层组织的领导,为此,要努力改变基层组织建设瘫痪的局面,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把党的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的增收、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提高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想办法吸引农村先进分子担任乡村主要领导。规范乡村干部的行为,努力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同时,各地要根据情况,具体抓好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组织与制度建设。村民自治组织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农村党支部要真正在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根据新时期的情况,建立民兵、青年、妇女和行业协会等群众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了解搜集信息,教育培训农民,组织农民有计划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或外出务工,将分化了的农民逐步组织起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三)构建制度化平台,健全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表达,亦即各农民阶层反映自身利益要求,是实现利益整合不可缺少的途径。社会群体的分化导致利益要求的复杂化,必然需要开辟新的利益表达渠道。首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具体制度,充分吸纳农民广泛的参与政治活动。如在人大制度方面,健全代表候选人制度,严格执行选举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保证代表确实能代表农民各阶层的利益和其权利的行使等;在村民自治制度方面,全面认真地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四民主”的具体操作制度等。其次,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以满足不断出现的社会阶层要求参与政治的需求和愿望。特别是对于目前还缺少政治参与渠道的阶层,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四)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经营能力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长远来看,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贫困人群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准,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缩小家庭间的就业差距,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打造好农村和谐文明的基础工程。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享受必须的公共教育,为减少文盲半文盲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抵御各种落后文化和观念的侵蚀。从眼前看,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使其掌握基本的政治技能,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和政治工具来捍卫权益。

(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的迁徙流动自由

户籍制度的改革,说到底,就是如何平等对待农民的问题,就是给农村人口以平等待遇,使得人民之间只有职业的不同,不再有任何含义上的身份差别。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恢复和实行全体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以社会流动机制为例,日本学者蒲岛郁夫认为,如果社会可以提供大量流动机会,公民的社会挫折感会随着社会流动而消失,而不选择政治参与的办法来消除社会挫折感。但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社会流动遇到了种种体制障碍,例如教育制度中导致资源不合理分配的因素、户籍制度中导致城乡差别的因素等。因此,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的迁徙流动自由。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对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需求,坚持市场趋向和改革方向;另一方面,还必须遵循“常住地户口的入户原则,建立一种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的目标模式,以恢复户口反映公民居住生活状况、公民身份、职业及其他社会属性的本来面目,弱化户口的功利色彩,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公平竞争。

(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分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

国家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包括农民养老、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保险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随着农民分化,一部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管理者、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他们面临的主要是工伤、疾病、养老风险。目前国家已经强力要求用人单位为他们缴纳上述保险,由于实际上企业和个人都不愿意缴纳这部分钱,即使缴纳了,上述农民到异地又不能适用,所以目前这部分人并非应保尽保。要继续加大监督措施,完善机制,将这部分人分门别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使之完全离开土地,完全改变其农民身份。对于农业劳动者,应发展主导产业,为他们提供稳定和充分的就业机会,保证其有足够的稳定的收入,同时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而对于特别贫困的阶层,国家已经规定,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可申请低保。同时,努力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和疾病性社会救助,保证农民分化过程中的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保障。(长子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当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都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绝大多数的生产经营者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仍然按照传统习惯、自身需要程度来开展分散、独立、小而全的生产经营,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存在”状态。那么他们在被动参与市场经济的时候就必然处于先天劣势的地位,一是自身不具备竞争力,二是在市场交换中利益受损,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乏力。

我国的农业疏离于现代市场经济,既有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知识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法律政策方面的原因。在法律和政策的层面上,农业领域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够完善,农民对土地、房屋等重要资源的产权关系得不到明确界定,从而使他们不具备完整的市场主体资格,无法进入市场经济之中与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平等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通过法律制度来明晰产权,让这些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要素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通过流通和交换来实现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资本增值。像我父亲这样的很多农民,他们所拥有的主要财产只可能是房屋和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和宅基地等。但这些财产的产权都不够完整和明晰。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开展的新一轮农村改革,亟待从以下几方面对农村的产权制度进行明晰化:

1、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究竟是谁?是村、生产队还是其他组织?

2、集体所有权的内涵是什么?当征地的时候如何获得保障?

3、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使农民得以通过集体来行使相应的土地所有权?

4、在家庭承包经营中,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又是什么?它与集体所有权之间的界线如何明晰?

5、在新的农村改革中将继续巩固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允许其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对于具体的流转形式,比如承包经营权如何转让、能否作价出资入股、能否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等问题,都需要从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上予以明晰。

6、性质比耕地、林地更加复杂的宅基地和房屋,对于其产权制度,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四个重要方面,也需要政策法律予以明晰准确的界定。只有不断完善健全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农民才有可能获得法律意义上的完整市场主体资格,从而获得进入市场、平等参与市场化生产经营的资格和能力,通过市场手段来实现这些资源的价值,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同样,如果农民想联合起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甚至组建具有现代企业结构的农业企业,那么土地和房屋产权的不明晰将让他们很难确定各自的权、责、利,也难以获得登记注册。没有适度规模经营和组织依托,建立在自给自足式半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生产就难以开展专业分工。在这样的局面下,农业领域里不同行业的专业分工、不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分工,以及同一品种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专业分工与相互之间的合作就难以落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难以获得规模生产经营的效益。像我父亲就几十年如一日,水田里种水稻打口粮,旱地里种蔬菜和少量木薯、果树等经济作物,林地里产柴火和建筑木材,此外还要饲养鸡鸭牲畜和鱼。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的微小生产单位,其生产经营的领域横跨农、林、牧、副、渔,纵跨每一行业、每一品种从头到尾的全部生产环节,工作量繁杂而艰巨,但是劳动生产率却极其低下。他虽然年年起早贪黑、辛苦劳累地劳作,但也仅仅足够维持基本生活。

如果我们把整个国家的经济体比喻为一具躯体,把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比喻为血液循环,那么农业就几乎是循环不畅的“被区隔部分”。要实现农业的振兴、农村的发展,从制度、法律政策等各方面,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他们摆脱“自然存在”的现状,参与并融入到市场经济之中,将是重要的一步。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出路

农业的出路在哪里?为什么农村从改革开放的发动机蜕变为进一步改革的艰难辎重,而农民则成为广泛受关注、需要补贴的弱势群体?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调研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的带领下,对成都市的城乡统筹试点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组和市统筹办的协商,我们重点亲历了金堂县、郫县和大邑三个县、十几个乡村。通过同县乡村三级领导座谈和深入农户及厂房基地,对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真正感受到此次为带动三农,缩小城乡差距的城乡统筹改革给成都发展带来的好处,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对以后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而这迅速发展的成果应该归因于成都市在城乡统筹中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依靠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发展的决策。并以此为突破口发展新农村,推进农业,富裕农民。具体做法如下:

土地制度创新中促进农业产业化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它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保障两个方面的职能。建国后,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历程。在第一个阶段:土地由分散到集中阶段,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这种吃大锅饭的办法慢慢地显露出其弊端,严重地削弱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二个阶段:土地由集中到分散。是以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土地承包为标志,新的土地政策调动农户生产的积极性,让整个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当前农村大多还是处于这种发展阶段。但是随着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产业布局以及发展导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同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的产值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农业和农民的脆弱性和单户农民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规避和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

为了解决农业和农民的弱势境遇,成都市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集体土地换集体经济,土地承包权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制度。这种在城乡统筹过程中推进的土地制度恰恰成为土地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分散到集中。有条件的村庄在农民集中居住地和耕种地集中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和自发融资等渠道,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用公司经营和大户经营的模式来参与市场竞争,抵挡市场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部分或全部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推进和引导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系统化的运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参与,在现在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市场前瞻性和对市场把握不准确的条件下,很难自发地实现。成都市依据农业产业化的四种基本类型(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农民进行支持和引导,并不断根据本地实际实现机制创新,比如金堂县就依据本县实际提出了三种方式:直接承包给龙头公司、公司农户相结合、农户自己经营。当然,农业产业化并不是放任自流,如同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一些城市工业化初期搞的“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化发展,而是依据自己本身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金堂的脐橙、郫县农科村的农家乐、永泉村的花卉种植、战旗村的蔬菜种植和食用菌种植、大邑的生猪养殖,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并且在向品牌发展战略上靠拢。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区县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比如金堂县正打造中国脐橙第一县、大邑的生猪和食用菌基地以及三圣花乡的以花卉种植和旅游为核心的“五朵金花”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引入和积极培植农村市场主体,对农副产品进行粗加工和市场化运作,大幅度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唐昌镇的娃娃菜在以前的市场价是0.2元/斤,经过简单加工和包装达到现在的1.5元/斤,仅此一项,农民就受益匪浅。

对于农业产业化资金短缺问题,政府给予充分关注:先后引进伊利、蒙牛等大型农业投资项目;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现在成都村组集体资产已达到46.8亿元;积极搭建现代农业投资平台,现在市区和县都成立了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和小城镇投资公司。

充分发挥农民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目的之一是实行产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而现今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限,还没有全部体现出来。一方面源于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对世代耕种的土地和宅基地的依赖。比如在政府推进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实现土地集中过程中,部分农民就出现“宁住草房、不要楼房,宁呆山窝窝、不入新社区”的现象,当地政府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根据“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让农民自己感受到改革带给他们的好处,自愿的梯度转移。到2007年底,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我们在ZQ村调研时村支书介绍说:村里集中居住搬迁时按现有的住房情况进行补偿,好的每平方米280元,最差棚房30元/平方米,建房采取第一层统规自建,实际操作是统规统建、自己交钱,农民交400元/平方米,政府给补贴80元/平方米,指着尚在建设中的农民小别墅,李支书说,他们现在尝到了甜头,都争着抢着要置换房子,我们村周边的商品房都卖到4000元/平方米,农民对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源于农民对发展市场经济和自身权利认知能力欠缺。虽然现在有些村的产业化走在了前面,比如上面提及的ZQ村,村里有集体资产1280万元,货币资金400万元,但是如何管理村财和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尚存在问题:一是村支两委的投资建设决策水平,二是农民对干部工作不信任和自身参与程度差,拿李支书的话说,农民对村干部的印象是“不图吃锅巴为啥围着锅台转?”

农民素质低、观念改变难是当前最大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日就能解决。对此问题,成都城乡统筹办副主任秦代红认为:“要切实的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提升和强化农民的民主管理和参与程度,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做主、让农民在发展和管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相信有了这种意识,并积极地从这个方面着手,说明成都已经走在了前列。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金堂县委何书记如是说,而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政府的引导、市场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社会组织的调节和农民个人的积极参与都不能缺失。但是农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农民,所以政府在开始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不能忘记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在市场化的洗礼和观念的转变中,发挥农民的主力军的作用,逐步实现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从政府主导向农民自愿方向转移。

中国农村将彻底走上菲律宾道路

转载: 李昌平

我党10月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将再次讨论农村改革,从锦涛同志的在小岗村的讲话中可知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了——推进土地“永包制”,加大土地流转,方便资本下乡,发展“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

“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不可能增加农民收入

我党最近几年的几个一号文件,始终都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目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呢?一号文件的核心措施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什么是现代农业呢?一号文件中所指的现代农业就是“公司+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就是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让农民做农工或“股东”。

发展“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真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吗?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是不可以的!从理论上讲,“公司+农户”的结果,就是农民被迫从加工业、运输业、流通业、储藏业、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农村金融、土地“农转非”收益等领域退出,让位于资本家,农民只能搞种植业和养殖业,甚至养殖业都不能搞了,如养猪和养奶牛就正在迫使农民逐步退出——公司化养殖。这样的农业现代化,结果只能是农民只获得种植业和少量养殖业收入了,农民收入会随着所谓的农业现代发展而下降。从实践上讲,最近一些年,农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主要是劳务收入,扣除农民家庭的“农民工”收入,农民收入是下降的,这有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证明。严格来讲,“农民工”是产业工人,其收入是不应该统计在农民收入之中的。那就是说,中央最近几年通过“公司+农户”——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努力是完全失败的!

我党200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这其实也证明中央最近几年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是失效的。

没有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不是检讨农业现代化——“公司+农户”模式的弊端,却认为是土地流转不畅,导致农业现代化——“公司+农化”——资本下乡的步伐太慢。所以,我党10月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就是要为“资本下乡”开路。这样的想法,和上个世纪30年代的菲律宾是一样的。

李昌平2000年3月,致信朱镕基总理,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菲律宾衰落与日韩和我国台湾崛起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菲律宾经历了3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典范”,现代化水平仅次于日本。在菲律宾快速发展时期,香港、台湾、南北韩的大量劳动力输出到菲律宾就业。

但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菲律宾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民生活日趋艰难。今天的菲律宾,有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10个菲律宾人中就有一个背井离乡,总计约800万人在海外打工,仅在香港就有7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菲律宾女佣。在菲律宾走向衰落的同时,日韩和我国台湾却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的新典范。

菲律宾的日益衰落和日、韩及我台湾的快速发展,原因也许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怎样对待农民、农村和农业。在学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拉美化”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将菲律宾和日、韩及我国台湾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有益于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在人口密集、农民占多数、人均资源少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到底该走什么道路?中国是该学欧美?日本?还是菲律宾?这是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菲律宾与日韩台: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结局

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管菲律宾。在美国的影响下,菲律宾师从美国,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精英阶层坚定认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依靠资本的力量改造小农和农村。

在菲律宾政府和知识精英的主导和支持下,西方农业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控制菲律宾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保险、土地交易、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农民只能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量自耕农和佃农在大公司的挤压下破产,被迫失去土地做资本家的农业工人。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资本家和地主所需要的农业工人越来越少,大量的失地和失业农民涌进了城市。

但随着韩战的结束和冷战的趋缓,城市的就业岗位增长下降,进城的很多“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军人走上政治舞台,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反过来失业更加严重,以致恶性循环。菲律宾的劳动力源源不断输出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及世界各地,菲佣成为菲律宾整个国家的“名片”——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啊!

在菲律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五个快速转变:农村问题快速转变成了城市问题,农民问题快速转变成了工人问题,失业问题快速转变成了社会问题,经济社会问题快速转变成了政治问题,国内城乡矛盾快速转变成了国际贸易摩擦。 应该说上述五个转变,导致菲律宾社会出现严重两极分化和冲突,政治出现严重腐败和对抗,经济完全受制于国外。基于菲律宾上述情况,很多研究菲律宾的人都认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错误,是导致菲律宾由“亚洲典范”走向“亚洲病夫”的主要原因之一。

菲律宾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曲折之后,认识到了本国现代化道路的错误,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期开始,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为师,收购土地资本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和流民,这项改革至今还没有结束。这是多大的一个弯路啊!

在菲律宾走向衰落的同时,同样是人多地少、且同属美国势力范围的日韩和我国台湾却迅速崛起。当然,菲律宾走向衰落和日、韩及我台湾崛起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日韩及我国台湾选择了和菲律宾完全不同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日本模式”,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 日本模式”不是依靠资本改造和消灭小农,而是在土改的基础上,在限制大资本下乡的同时,扶持小农组织起来——建立以金融合作为核心的综合农协,变传统小农为组织化的现代小农,包括金融保险在内的农村经济都由农民协会主导发展,农民不仅分享种植业、养殖业的收益,几乎分享了农村金融保险、加工、流通储藏、市场资料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农产品超市和土地“农转非”等诸多方面的绝大部分收益。

日韩和我国台湾限制大资本下乡,大约经历了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有限制地准许大资本下乡是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组织化的现代小农”基本实现之后的事情。

日韩和我国台湾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地转移只许在农民之间进行,没有出现过小农在短期内大量破产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更不是被迫的,进城的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同等享受国民待遇;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是基本相当的。

日韩和我国台湾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步减少,但没有出现农民工问题;农村经济比例逐步下降,但没有出现农民贫困问题;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但基本没有出现污染和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在日韩和我国台湾崛起的过程中,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局稳定。

比较菲律宾和日韩及我国台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日韩和我国台湾道路是有效的。并能达成一些共识:

首先,人口密度较大的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选择对全局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选择资本消灭小农的道路,农民将被迫非农化,劳动力价格会非常低,虽然有利“吸引外资”,但内需会严重不足,国家经济自主性不强,社会和环境等问题也会非常多,风险是非常高的。如果选择小农合作(组织化)发展道路,农民自主非农化,农民和工人收入会同步增长,内需会随着发展而扩大,经济自主性强,各种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其次,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减少农民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村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保护农民分享农村经济(金融保险、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土地转非和交易等)的收益,而不应该假现代化之名,行抢农民饭碗之实。否则,会出现菲律宾式的“五个转化”。

第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不是非农民。最关键是要帮助农民提升能力或保护农民或组织农民或武装农民头脑或增强农民经济实力,而不是靠资本家救农民或带农民。指望资本家救小农是靠不住的。

第四,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如果日韩和我国台湾的综合农协没有“农信部”,综合农协就没有生命力;农民的金融自主权,还是实现和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基础。保护农民首要保护农民的金融自主权。日韩和我国台湾用了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时间保护农民的合作金融,限制私人资本下乡办银行。如台湾乡村出现私人银行只是近10年左右的事情。

中国农业和农村究竟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同样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依靠资本改造小农和农村,是难以走通的道路。中国主流话语是从欧美留学归国人员创造的,和30-40年代的菲律宾话语十分相似,这样的话语50-60年代在我国台湾也出现过,但台湾及时发现了问题,及时阻止和纠正了错误政策,选择了“日本模式”。

笔者认为中国错误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政策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第一个后果是:小农依赖农民工工资维持小农家庭经营,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就不可能,减少农民也不可能,城市化就会彻底失败;如果没有农民工工资维持小农家庭经营,小农就会大面积破产,“五个转变”就不可避免。中国高速发展30年了,农民人数并没有减少,小农也没有现代化,农村也没有现代化。这样下去,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个后果:中国农村经济占GDP总量的12%弱,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大约占5%左右,只有这5%是农民的,其余都被非农民占有了。5%的GDP,要养活60%多的人口,是不可能的。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全面小康是不可能的。

后果之三:中国农民正在失去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国内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市场正在逐步被跨国农业集团占领;国外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正在被进入中国的日韩等“高科技农业园”抢占。可以预见的是,保护市场和抢占市场的斗争将非常激烈,贸易摩擦将会非常突出,国内问题转化成国际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

毫无疑问,中国应该学习的是日韩和我国台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模式,而应该避免走菲律宾失败的老路。因此,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纠正一系列错误的农业政策:

立即纠正“扶持龙头企业带小农”的错误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

立即纠正扶持私人资本下乡办银行服务小农的错误政策,归还农民的金融发展权,并优先扶持农民合作金融的发展;

立即纠正扶持日韩等农业资本集团在中国建“农业园区”、利用中国廉价土地和劳力生产同质农产品抢占中国传统市场的做法,大力扶持中国农民组织和企业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日韩和欧洲市场份额;

立即纠正鼓励跨国集团并购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外国农产品抢占中国市场的错误政策,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力军。扶持中国企业并购外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抢占外国市场,并确保不丧失参与主要农产品的定价权;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篇5

践报告

内容摘要近些年,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寒假的空闲时间对我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2月5日

实践对象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生存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

一直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本人就近几年农民工务工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走访。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属皖南山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约147万。2009年全市共有返乡农民工17.85万人,节后农民工外出共有15.52万人,占年前返乡的86.9%,其中长三角11.52万人(浙江6.91万人),珠三角1.32万人,京津3164人,省内1.58万人,其它地区7795人,尚未外出2.33万人。在走访部分农民工时得悉,节前返乡的农民工在原外出务工地的就业基本上比较稳定,特别是产品内销的行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基本不大,他们在节后将陆续返回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经济与迅猛发展的沿海城市经济之间形成的差距,带给农民们一个直接的信息------入城打工。他们认为进城打工能赚到更多的收益,这明显好于在家务农。过去几年,黄山市的民工潮与其他地方的一样,具有中国特色-----陈佳群 第 1 页 2012/2/6

数量多,规模大,周期性强。农民工在外务工受到的待遇和人身保障也不尽如人意。现给出相关调查结果:

一、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普遍都存在一些“共性”,他们的年龄区间大多在15至35岁,在调查中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就占了90%多;以男士居多;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是农民工所占比例最高的,约占50%,而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仍有约15%之多;农民工多数来自相对较贫困的地区;可能因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因此在从事的职业中以干重体力活居多。

农民工领取工资的方式五花八门,近1/3的农民工感到缺少安全保障。工钱一直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从调查中显示,现在老板拖欠工资的现象有所好转。总能按时领取的占了约60%;总不能按时领取的只占约15%。不过调查中也发现,还有将近10%的老板会经常克扣农民工的血汗钱。农民工领取工资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按月领取,有的是计件领取,有的是在工程结束后领取,还有少数的是计时、计日和计周领取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农民工竟然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认为只是有一定保障的约占50%。其实农民工的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曾经因工受伤。可是发生因工受伤的情况后,只有少数的老板会亲自送农民工上医院,更多的老板只是让别人送去或让农民工自己去,只在事后稍微过问一下,甚至还有极个别的老板会不理不睬,这着实让因工受伤的农民工的心凉了大半截。更有甚者,有些黑心老板不会支付任何的补偿,这使得许多农民工在因工受伤后,都会因为工伤保险与老板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这也使得工伤保险成为目前农民工最需要的保险,其百分比为38.72%。还有,农民工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上医院。他们离乡背井到城里来打工,可他们每周的休息时间近乎“苛刻”,只有不到10%的农民工有双休日。从劳动时间上看,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没有劳动保障的“工作狂”。极少数农民工是八小时工作制的,绝大多数是超时工作的。除了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负荷外,农民工每周的休息时间也近乎“苛刻”。为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也为了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很多农民工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此外,由于一些大城市的房租普遍都比较昂贵,于是“住”成了农民工留在城市必须解决的又一个大问题,部分农

民工得到了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近五成的农民工选择了与别人一起租房子,但是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是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房里的,如工地简棚等,而这些房子一般来说是不太安全的,容易发生火灾,如果遇上强台风,还会发生倒塌的危险。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市民对于农民工群体不了解,存在许多的偏见,甚至有些人态度恶劣,歧视农民工。但是,随着这些年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大部分农民工表示市民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平等、友好和友善的,这种变化是可喜的。但还有许多农民工表示,希望市民能够摈除对他们的偏见,友好地对待他们。

目前,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任是个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工每月的收入,只能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农民工一个月平均收入主要是在600至1000元,其中600至800元的约占30%,800至1000元的约占25%。少部分农民工由于出卖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月平均收入也比较低,其中3%~4%的农民工月收入不足400元,约15%的农民工月收入在400至600元。剩下的农民工收入较为可观,15%左右的农民工有1000至1200元月收入,近10 %的农民工的月收入更是达到了1200元以上。在打工的收入中,有12%的农民工的收入是家庭的全部总收入,除了他们在外打工所赚的钱外,家庭基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30%的农民工所赚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大部分,30%的农民工的收入为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只有25%的农民工赚的钱是家庭收入的小部分。

在发生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农民工显然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是很难受到保障的。他们对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一系列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是不太了解的,有部分农民工对其是一知半解,近三成农民工只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上,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2/15/的农民工竟然从未听说过。因此,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25%的农民工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自认倒霉,近50%的农民工会找老板理论或者是找有关的劳动部门投诉,但真正意识到要拿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还不到3%。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而其子女进城读书所需费用对农民工来

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二、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

自金融危机以来,黄山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城乡统筹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就业的积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保持返乡农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止2009年4月15日,全市返乡农民工共18.38万人,已外出务工农民达17.32万人,占94%,其中长三角12.56万人(浙江省7.30万人),珠三角1.60万人,津京0.4万人,本省2.99万人,其它.97万人;暂未外出就业农民工1.06万人,约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针对尚未外出的农民,劳动保障部门将采取五个一批措施,促进转移就业。一是实施对困难企业的“五缓、三减、三补贴、两协商”的政策扶持,稳定和新增一批;二是引导农民就地参与全市十大工程、三条高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吸纳一批;三是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转移就业一部分;四是完善政策、开展创业培训、加快创业园建设,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一部分;五是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分工与合作,做好劳务对接与交流,针对性地引导外出务工一批。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近几年,黄山市的农民工中返乡务工的比例逐年升高,在回拢劳动力、推动本市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民工们也得到了与其在沿海城市相近甚至较之更优厚的福利待遇。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给农民工返乡就业,转移就业地域创造了优厚的条件,吸引了多数农民工返乡就业。

黄山市近几年多举并进,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再就业。以下为部分措施: 贯彻一个“实”字。积极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就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和资金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该市歙县联社北岸信用社信贷人员深入辖内北岸工业园区和部分村委会,对辖内支农及信贷资金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组织人员对未开展信用评级的返乡农民工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并根据信用评级核定授信额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贷款证发放到返乡农民工手中。

做好一个“牌”子。重点做好农户小额信贷品牌。辖内各行社围绕农户资金需求,重点投放小额信用贷款,优先支持春耕备耕,最大限度地满足辖内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据统计,黄山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逾52270万元,贷款户数逾72049户。

突出一个“快”字。积极提高办贷效率,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手续,全力保

障返乡农民工的资金需求。歙县联社郑村信用社在受理农户贷款申请时,及时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每笔贷款从受理到发放,保证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落实一个“惠”字。积极采取多种利农惠农措施,营造和谐信贷环境。一是对无力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农民工,允许其延期偿还;二是适当降低利率上浮幅度,减轻利息负担。

做到一个“活”字。对返乡农民工的资金支持,体现“灵活”的特点。一是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截至目前,祁门县联社共投放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黄山万年红门业有限公司和三艺模具厂等18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带动了该县近3000人就业。二是创新信贷产品,稳定企业生产。农信社重点开发了“企业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的便民贷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坚持一个“优”字。黄山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要求信贷人员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走村串户开展信贷调查研究,做到贴近业务,贴近客户,贴近“三农”,为农民工兄弟解忧,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优。

诸多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农民工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给农民工返乡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减少农民工的思想顾虑,让他们安心返乡就业、创业。

总结通过营造关心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意识,开展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对优秀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总结推广关心支持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农民的服务水平,必能使返乡农民工早日走向工作岗位,维护社会治安环境,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致谢至此,由衷感谢所有参与此次调查走访的返乡农民工朋友,感谢职能领导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对协助开展活动的同学、朋友表示感谢!

返乡农民工通知 篇6

联系服务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场)党委、乡镇人民政府、鸡冠山垦殖场、农村信用社,县直及驻县有关单位:

近一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及一些地区企业停产、转产,导致我县一定数量的农民工返乡,其中青年农民工占绝大多数。为切实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解决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现对近期内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解决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对确保全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我县农村的发展与稳定、构建和谐上栗有重要作用。各乡镇、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这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各项具体工作抓紧、抓细、抓好。要积极探索返乡 1

青年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有效形式,缓解就业压力,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二、强化措施,切实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

针对全县返乡青年农民工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劳动就业局、县信用联社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四送”活动(即送温暖、送信息、送技术、送政策活动),走访慰问困难返乡青年农民工、为返乡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为全县返乡青年农民工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1、“送温暖”。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和团县委将根据各乡镇上报的青年农民工信息,春节期间重点走访慰问部分困难青年农民工。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青年农民工走访慰问工作,给青年农民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帮助青年农民工解决生活困难。每乡镇走访慰问困难青年农民工要不少于10户。各单位要组织“群众贴心人”回村组织召开青年农民工座谈会,并开展走访慰问返乡青年农民工活动。

2、“送信息”。各乡镇、有关单位要努力搜集县内各种就业信息,为返乡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要

2充分挖掘本地的就业渠道,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县劳动就业局要加强与县内县外各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适时统一组织返乡青年农民工就业招聘会。

3、“送技术”。县劳动就业局要在青年农民工中开展调查问卷,了解青年农民工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返乡青年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农业部门要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并对返乡青年农民工进行技术指导。

4、“送政策”。县信用联社要根据国家有关小额贷款政策规定,对全县范围内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贷款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政策优惠。各乡镇要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和联系协调工作,帮助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返乡青年农民工解决创业中遇到的资金困难。

三、明确要求,确保联系服务返乡青年农民工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要搞好调查,掌握动态。各乡镇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掌握返乡青年农民工的动态情况。要发动各村上门入户,详细登记本村青年农民工返乡回流变化情况,掌握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情况,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台帐,对生活困难的青年农民工要造册登记。

3要及时将返乡青年农民工名册和困难青年农民工名册报送县委组织部和团县委。

2、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服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县各乡镇、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确保任务层层下达,落到实处。各乡镇、各单位要将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报县委组织部和团县委。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他们被冠以了一个极富中国本土色彩的名称———“农民工”。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 农民工作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代表, 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 微薄的收入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又使农民工成为数量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 成为社会贫富分化中贫困的一极。可以说, 中国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农民工所作出的巨大付出。

农民进城, 有利有弊, 弊大于利。农民进城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城市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需要, 部分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人口增加, 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 主要靠农民进城这种方式来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 是行不通的。农民进城, 只是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一种权宜之计, 有作用, 但作用有限。首先, 农民工涌入城市, 使现有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人口数量激增, 使城市原本就薄弱的基础设施更加不堪重负, 增加了城市住房、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对于城市来说, 中国的这种以城市吸收农村过剩人口的城市化方式是不健康的, 城市的发展是畸形的。同时, 中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体制又使农民工在城市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面临严酷的人文生存环境。其次, 大量精壮劳力离开土地, 在田间耕作的仅剩老弱妇孺, 使以农为本的中国失去了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农业发展前景堪忧。从实际效果来看, 由于农民工普遍收入较低, 因而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现代化建设就更无从谈起。最后, 农民进城带来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等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缺乏应有的人伦关爱, 无法享受人间亲情, 这都不利于社会和谐, 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返乡创业农民工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经过艰辛的努力, 有部分农民工经过打工积累了技术、经验和社会资本, 回到了家乡去创业。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农民工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结果, 反映出农民工群体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历史趋势。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和统计, 目前, 全国大约有1.3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截至2007年底, 全国大约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地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 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 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 占全部外出打工农民总数的3%~4%[1]。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将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导力量。

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我们到底应该持什么态度, 是支持, 是反对, 还是不闻不问, 顺其自然, 这取决于我们对于农村发展道路的认识。只有对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分析判断, 才能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持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因此, 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 应该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村的发展道路到底应该怎样走。

目前, 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城乡二元体制 (结构) 。这种体制人为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使农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 由此也成为农民工进城的原因之一, 并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乡二元体制 (结构) 的产生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前, 国家用计划经济的手段, 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一个城乡二元体制 (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 尽管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 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农村—农业这样的结构模式。一方面, 工业的过度扩张, 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 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 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的数量下降;另一方面, 受结构转换的影响, 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 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这种结果强化了对农民的歧视, 强化了农民的弱势地位。

因此,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消除二元结构, 缩小工农差别,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问题在于,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上, 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需要我们加以理清。

毫无疑问, 实现上述目标的最终结果, 就是要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实现农村现代化, 一定是立足于农村, 建设农村, 发展农村;而不是维持、萎缩甚至放弃农村, 涌入城市, 掠取农村资源, 以农村的相对更加卑微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畸形繁荣。这首先需要我们在思想上端正认识态度。其一便是彻底消除对农村的歧视。要相信农村, 相信农民有能力把农村的建设搞好。要充分认识到, 农村的落后固然有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自身原因, 更是由于多年的不断强化的城乡二元体制掠取了大量的农村资源而使然。建国以来, 几十年的工农剪刀差使农村为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数以千亿计的财富, 使中国由最初的一穷二白变为现在的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农村为城市、农业为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来歧视农村的落后, 来怀疑农民的能力呢?其二, 我们要树立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财富, 已经有能力回报农村, 已经到了该农村发展的时候了。唯其如此, 我们才能实现工农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化。其三, 我们应尽力保持农村资源在农村的相对稳定性, 这是建设农村的根本。我们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工农剪刀差不再扩大并逐渐缩小, 确保逐渐停止对农村资源的掠取。现在有一种倾向, 农村的“好男儿应志在四方”。社会舆论也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有些地方甚至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工进城。本来劳动力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资源, 不论其如何流动, 只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片面地、过度地鼓励农民工进城, 甚至以此作为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的唯一的或主要的手段, 就是问题了。可以说, 一味地鼓励农民工进城, 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廉价掠夺, 使农村失去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这绝非可取之策。

解决三农问题, 在农村建设现代化, 从根本上应立足于农村, 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返乡农民工由于经过打工积累了技术、经验和社会资本, 所以在农村就成为相对强势的力量, 也就有能力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引领广大农民走向现代化道路。农民工返乡创业所从事的项目, 除了一部分是农业项目外, 大部分已经延伸到工业、服务业等产业, 这就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为农村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从而最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先行明确的几个问题

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有几个问题, 需要先行明确。

首先是创业项目的界定。这主要是指农业是否应列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项目范畴。有人认为, 农业是农民工的本业, 不存在创业的问题, 其实不然。中国的农业还很落后, 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些都需要农民工以创业的形式来加以开拓发展。例如, 农民工通过资本或技术的投入, 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精耕细作农业, 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机械化农业, 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组织, 这都应该属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范畴。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这才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次是政府的扶持和投入问题。近年来, 政府对于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存在着实现途径上的模糊认识, 这些扶持政策和投入的资金就显得缺乏目的性。加之农村点多面大, 政府有限的支持就成为杯水车薪。因而从实际结果来看, 政府的扶持效果并非尽如人意。今后,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进一步明确扶持对象。对于农民工来说, 返乡创业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面临着许多具体的困难, 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 在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问题上, 政府应有所作为。

最后是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宣传引导问题。当前, 无论是国家的宣传口径还是社会舆论, 都主张农民应当进城务工。经过以上分析, 应该认识到, 这种宣传过于片面。我们不仅要鼓励农民进城, 更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鼓励农民在家乡的土地上大有作为。这样就能极大地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 增强社会舆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支持力度, 使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对于农村自身建设, 都是大有裨益的。

农民工返乡创业, 是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星星之火。如果能够引起重视, 多加研究, 细心呵护, 就能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农村现代化建设应立足于农村, 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 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农民进城。返乡创业农民工经过打工积累了技术、经验和社会资本, 在农村成为相对强势的力量, 有能力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引领广大农民走向现代化道路。当然这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与支持。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含琳.中国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和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 (6) :3-6.

[2]张贡生.新农村建设值得深思的三个问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7, (4) :6-10.

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 篇8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88-0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继续强调“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的同时,特别提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这是针对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返乡农民工日益增多,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信息及理念。面对农民工返乡潮,只要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在政策的支持下,一旦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仅不会形成地方失业人口的大量集结,还会带动一方就业,撬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意义与面临的主要难题,提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措施建议。

1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意义与面临难题

农民创业有三种类型,一是就业谋生型的,二是发展成长型的,第三才是先进企业。一般而言,主要是前两种。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今年大概有将近2000万的农民工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引导返乡农民工中有技术、有资金、有能力的群体开展创业,用创业来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方式之一。它对有效缓解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途径,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减少城乡差距,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鉴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现有政策的一些局限性,很多人对于农民工创业的可行性并不乐观。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不少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

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缺乏金融支持,是面临的最重要困难。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他们都有创业的激情,但是他们缺少的是创业的条件,尤其是缺乏资金和项目。由于创办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农民工返乡时积累了一定资金却很有限,由于缺少抵押,难以得到金融服务,流动资金短缺,是当前严重制约返乡创业的一个问题。通过调研,近八成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不仅贷款渠道单一(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且贷款的利息高,加上申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贷款年利息实际超过12%。贷款难,利息高,成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中最大的绊脚石。

其次,政府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涉及到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农业等多个部门,尽管各部门开展了一些扶持工作,但配套服务严重滞后,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合力。有些政策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缺乏吸引力,或老因宣传不到位而不被回乡创业人员了解。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仍然困难重重,创业办理各项手续费时费力费钱,有的要辗转多个部门,往往每道手续又都要收费,增加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第三,创业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也制约了农民工回乡创业。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小。而返多创办的也以小规模企业居多,而他们虽然在外打工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的限制。思维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现代营销知识,家族式管理居多,企业缺乏民主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又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技术水平低,产品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措施及建议

鼓励农民工创业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把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摆在工作首位,增强农民工的创业能力,提供优质的创业资本,不断强化创业服务,努力降低创业成本,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因此,要想让农民工回乡创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首先,明确创业扶持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尊重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权利,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改善创业环境。凡是外出务工经商后返回家乡创办各类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无论规模大小,只要符合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并吸纳一定数量的当地劳动力就业,就应予以鼓励支持,实行优惠政策。

其次,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行免税政策或者优惠税率。在财政方面,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资金担保等。在税收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应享受与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对为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再就业作出贡献的企业,可比照城市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政策。农民工返多创业应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地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三,创新金融信贷服务,解决农民工创业资本问题。创业融资是创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相当多的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都遇到创业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农村是我国金融体系中尤为薄弱的地区,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难、资金供给短缺、贷款利息高等问题;进一步发展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活跃的市县分支机构授权,按照规范提供贷款;适应创业者的多样化需求,开办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以及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组合等信贷方式,放宽贷款额度和还贷时间;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建立信贷扶持担保机制。

第四,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强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经常到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尽可能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克服部门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

上一篇:《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评课稿件下一篇:李煜虞美人优秀教案